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甘肃人的早餐,到底有多“瓷实”?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肃,最“瓷实”的模样,最悠然的姿态,藏在早餐里。这是一个狭长的省份,当最东边的庆阳看到第一缕阳光时,西边的敦煌还是明月高

肃,最“瓷实”的模样,最悠然的姿态,藏在早餐里。


这是一个狭长的省份,当最东边的庆阳看到第一缕阳光时,西边的敦煌还是明月高悬。巨大的经纬跨越,也扩大了早餐的选择范围,当甘肃人迎着日出逐渐醒来,他们手里的早餐,可能完全不同。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当庆阳人早上吃饸饹面时,敦煌人在喝羊肉粉汤。

图1摄影/丑建龙;图2摄影/花啾


尽管如此,早餐赋予的是同样的朝气,以及,不管甘肃哪里的早餐,都长得十分“瓷实”。瓷实,是因为重视,甘肃有多重视早餐呢?这么说吧,牛肉面,甘肃最扎实,最著名的一碗面,兰州人就留给了早晨。


寻常的油条包子菜夹馍,是早餐中的一种吃法,如果你有心留意,走进甘肃各地街头巷尾热气蒸腾的早餐店里,会进入一个甘肃特色的早餐江湖——


< class="pgc-img">

甘肃早餐的冰山一角。

摄影/朱锐


当兰州人早上“扎”起一碗牛肉面,酒泉人在吃浓稠的糊锅,武威人在吃“硬核”菜面,张掖人在吃牛肉小饭,陇西人在吃热凉面,陇南人在吃面皮,天水人出门吃呱呱,在家就着干馍喝罐罐茶......


< class="pgc-img">

陇东南的油饼油果罐罐茶,一顿日常早餐。

摄影/子梳,图/图虫·创意


夜市的热闹被黑夜稀释殆尽,吃早餐的甘肃人平平淡淡,轻言细语,却是一份实在的温情。悠闲的人们,三言两语问候邻里,坐在店里吃完,再捎一份带将出去。分量超足的早餐吃完,甘肃人元气满满的一天,才正式开始。



< class="pgc-img">

早上吃面,“肃面朝天”!



面条在外地,大多拿来当午餐或者晚餐,可甘肃人“固执”地认为,面条在早上口感最佳。兰州牛肉面能成为甘肃美食“一哥”,很大原因就是它在早餐界雷打不动的地位。不过,甘肃绝不只有牛肉面,各地都能看到早上“咥面”的场景,尤其是河西走廊各地,纷纷端出自己的牛肉面“改造款”


< class="pgc-img">

张掖臊面,不输兰州牛肉面。

摄影/一只喜欢拍拍拍,图/图虫·创意



< class="pgc-img">

不来个“牛大碗”,这床白起了!


在兰州,公认的主流早餐就三个字:牛肉面,再亲切些,两个字也行——牛大。许多兰州人每天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大概都是:“老板,来一碗牛大”!


< class="pgc-img">

牛肉面套餐全家福。

摄影/严肃


每天的清晨六点半左右,数以千计的牛肉面馆同时开门营业,黄河两岸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飘荡着牛肉面诱人的香味。


对于兰州人来说,牛肉面是可以私人定制的早餐,“师傅,下个二细,辣子多些蒜苗多些”,食客可以自由选择面条粗细及份量大小,辣子、蒜苗各多少,是否辅以肉、蛋及小菜,按需搭配,满福滴很呐!


< class="pgc-img">

“扎一碗牛大”是兰州人清晨补充能量的开始。

图/视觉中国


前阵子兰州出现疫情,封闭管理了一段时间,其他问题都好说,早上一碗牛肉面可真让憋在家的兰州人“心火难捺”。不吃牛肉面,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疫情一结束,牛肉面馆前排队的盛况马上又回来了。没法堂食,那就装在塑料碗里吃,蹲在街边吃,反正早上吃一碗,心里才踏实。


< class="pgc-img">

疫情期间,兰州人扎个板凳在门口吃牛肉面。

摄影/严肃


出了兰州往北,到河西走廊,“一清二白”的牛肉面,人们却觉得些许单调,面条、汤、配料、配菜,能否换个吃法呢?



< class="pgc-img">

河西走廊,也是“改造牛肉面”走廊


< class="pgc-img">

白银大肉面,肉是真的大!

图/网络


白银人的一天也是从“大口吃肉,大口吃面,大口喝汤”开始。这里的大肉面,面条和牛肉面差不多,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大肉面熬汤时用整鸡炖煮出浓汤,再配上一定比例的猪骨汤。捞上劲道爽滑的面条,再加上一勺秘制的肉臊子和油泼辣子,吃起来十分过瘾。


< class="pgc-img">

武威菜面,凉粉是亮点。

图/网络


再到武威,这里的菜面又像是另一种改造而成的牛肉面。改造的方法,一是加菜,有白菜、萝卜还有豆角;二是改面,不同于牛肉面现场抻拉现煮,菜面是煮熟晾好的面条,临吃前放到滚水里“冒”一下,很快就能上桌,简单方便,非常适合早上吃。


< class="pgc-img">

张掖人的一天,是牛肉小饭赋能。

摄影/Jsonin,图/汇图网


张掖人的早晨,“沉迷”于花式做面条。卤肉炒炮,面条形似炮仗,与蔬菜相拌炒熟再加卤肉,肉与面红白相间似百炮齐鸣;张掖臊面的肉汤鲜美浓稠,配料丰富,面薄、色亮、劲道,也是唤醒肠胃的好选择。


不过,张掖最有名的早餐还是牛肉小饭。这“饭”不是米饭,而是比米粒稍大的面丁。面丁小、肉块小、豆腐小、菜丁小,所以叫小饭。面丁和牛肉一样有嚼劲,用牛油炒的小料,和用牛骨熬制的汤都是小饭的灵魂,吃起来“攒劲得很”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牛肉小饭,面丁是亮点,骨汤是灵魂。

图 / 纪录片《早餐中国》


吃完河西走廊往南,在定西的陇西县,早上吃担担面。和四川担担面来历也类似,都是早先挑夫们在街头挑着担担卖面而得名。不过,它还有另一个名字:热凉面。冬天热吃夏天凉吃,配上一份肥肠或者卤肉,吃得尤其扎实。


< class="pgc-img">

注重麻辣调味的成县牛肉面片,在陇南各地颇为流行。

摄影/冉创昌


再往南到陇南成县,打开那里早晨的,往往是一碗汤浓肉香的牛肉面片,调味加麻加辣是点睛之笔,强势宣告了川味的登场。




< class="pgc-img">


早饭没馍,嘴边寂寞

早饭无汤,心里就慌



如果早上不吃面条,甘肃人会吃些什么呢?作为碳水大省,面粉总能被甘肃人做出无数花样,馍馍,是早餐的另一个大类。馍馍+汤/茶,也被甘肃人吃出无数种花样。


< class="pgc-img">

罐罐茶配烤热乎的干馍。

摄影/古韵风骨,图/图虫·创意



< class="pgc-img">

除了油条配豆浆,甘肃多的是馍馍配茶/汤!


< class="pgc-img">

天水的黄馍,趁热吃当然就是在早上了。

摄影/孙镇


天水人早上爱吃猪油盒黄馍,前者是最早来自于清朝宫廷的“猪油饽饽”,如今,它装在一只被胡麻油浸得湿漉漉的木盘里,等待着刚从睡梦里醒来的天水人。黄馍是金黄色的油酥,入口酥脆松软,除了咸味黄馍,还有糖酥、杏仁甜馍馍


< class="pgc-img">

天水人的早餐三件套:黄馍呱呱杏茶。

图/网络


吃猪油盒与黄馍,少不了一碗杏茶。敦煌人做杏皮茶用的是杏皮,天水人做杏茶用的则是杏仁,而且是苦杏仁。磨好的杏仁汁喝的时候加一些白糖,再撒一层茴香粉,口感柔滑,清淡与浓烈碰撞,一股摄人心魂的淡香,不知不觉间赐予人们一个温润的早晨。


< class="pgc-img">

“宁喝一碗头肴汤,不吃一碗牛肉面“。

摄影/严肃


兰州人早上不吃牛肉面的话,还有头肴汤配花卷。头肴汤其实就是臊子汤,但比臊子汤还要浓稠。它往往是宴席上的开胃早餐,其香浓郁,其色养眼,其味饱口福,在兰州更有“宁喝一碗头肴汤,不吃一碗牛肉面“的说法。


< class="pgc-img">

米汤油馓子,去晚了就吃不到了。

图/网络


武威的米汤油馓子,米汤是黄米扁豆米汤,油馓子是炸制成的馓子,刚炸好的油馓子金黄酥脆,油香面香融为一体,刚端上桌就让人忍不住的拿起来送入口中。先别急,将油撒子掰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喜甜的可以再加些白糖,甜滋滋的,留味绵绵。


嘉峪关烤出来的烧壳子,香豆粉和胡麻的香味被揉进面饼,沙枣花为馅,配上热乎的羊汤,回味无穷。定西岷县人早餐吃得更“野”,用黄酒泡馍,还用麻花(油丝儿)姜汤粉鱼儿,粉鱼儿滑滑溜溜,麻花绵软而味足,早上来一碗,非常温暖。


< class="pgc-img">

油茶泡油饼,或者鸡蛋灌饼咸菜配油茶。

摄影/严肃


还有油茶,全国许多地方都吃,甘肃也不例外,靖远县的早餐,是羊油油茶泡馍馍。甘谷的早餐也有一碗油茶,一个油饼,多加一个菜盒或者韭菜包子。不过,甘肃人早上吃馍馍,配的最多的还是罐罐茶。秦安人早上吃干馍,甘谷人吃酥油圈圈,平凉人吃荞麦油圈圈,陇南人吃猪油饼,都少不了罐罐茶。


< class="pgc-img">

炭火旁沸腾的罐罐茶。

摄影/连建强


罐罐茶也叫“熬罐子”。只要有罐罐,哪里都可以煮罐罐茶:炉子边、田地里,甚至烙饼的鏊子上面的炭火,也可以用来煮茶。在炉子旁烤枣儿馍馍,等枣烤出焦香味后放到瓦罐里。最后,放入茶叶再煮一会,等茶香和枣香渗入茶汤,就能配馍馍喝茶了。罐子里还可放入枸杞、龙眼葡萄干,本来极浓极苦的茶又有了一丝甘冽,呷一口酽茶,越喝越有精神。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图1 油面罐罐茶;图2 正在制作的面茶(即常规的油茶)。

摄影 / 严肃


在陇南,罐罐茶还可以从清茶变成油茶,也就是在茶里加油、盐、鸡蛋。成县人早餐除了牛肉面片,还喜欢用油茶泡麻花;康县产绿茶,油茶更具特色,除了常规的几样配料,还要加核桃面、香料、豆腐、洋芋,最后的成品,上有油花漂浮、中有鸡蛋核桃、下有豆腐、土豆打底,名曰“三层楼”,简直要比正餐还要隆重。



< class="pgc-img">

不喝白粥,“糊糊”也有N种花样


甘肃人常常把粥/汤叫“糊糊”,不吃馍只喝糊糊,也很瓷实。


< class="pgc-img">

灰豆子,早上来一碗也满福!

摄影/严肃


在兰州,早上吃一碗灰豆子也很不错。豆子是当地的麻豌豆,出锅后浓汤包裹的灰豆微微发亮,如同黑色珍珠,混着枣味的豆香。这碗灰豆子吃起来口感像紫米粥,却更加绵软香浓。


< class="pgc-img">

浆水拌汤,简单朴实。

图/连建强


天水人如果不出去吃呱呱和猪油盒,就会在家“甩”一碗浆水拌汤喝。炝开的浆水里,加入剁碎或者搓成颗粒的粗莜面糁子和白面,“甩”成糊糊,如果再配上炒好的韭菜,酸汤开胃,饱腹暖人。


< class="pgc-img">

牛肉糊糊,暖心暖胃。

摄影/卢永捷,图/图虫·创意


定西岷县除了姜汤粉鱼儿,还有更常吃的牛肉糊糊羊肉糊糊,是大米在牛肉汤或者羊肉汤里熬制而成。调上汤中灵魂胡椒,这一碗高原寒冬的限定早餐,吃起来实在是香喷喷,辣乎乎。


< class="pgc-img">

陇南成县甜浆。

图/网络


陇南成县人还把豆浆配上主粮,改造成独特的甜浆。所谓甜浆,便是大米加入豆浆中熬制。一碗甜浆端上桌来,米粒散在豆浆中,口感独特,加一勺白糖,爽滑甜香,不但解渴,还管饱。




< class="pgc-img">

早餐吃小吃,也攒劲滴很!



除了面条、馍馍、汤和茶的“常规操作”,甘肃还有花式早餐小吃,南北差异分明,北边的河西走廊,吃的十分扎实,根本分不清到底是粥是饭还是馍馍,比如酒泉的糊锅与张掖的糊粕;而陇东南一带则重口味,一天的精神,就被呱呱、酿皮面皮子的火辣撩起。


< class="pgc-img">

麻花泡着吃,是很多甘肃人的早餐。

摄影/严肃


酒泉的糊锅,有点像河南的胡辣汤,但要丰富得多。这里的糊锅当然不是炒菜时由于火候过旺而糊了锅,而是当地以蚕豆粉皮、面筋、麻花为主料的早点。在糊锅店中,你常常能见到店主架起了一口高高大大的铝制汤料锅,锅里盛着加入蚕豆粉汁勾芡的浓稠鸡汤,永远处于滚烫沸腾的状态。


< class="pgc-img">

张掖的糊粕,黏黏糊糊。

图/网络


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还有自制面筋,最后放入配好的汤中,金黄香软,饱浸芡汁、久煮不烂的面筋,永远是糊锅的灵魂,吃完浑身通透,好不痛快。在张掖,与糊锅发音相似的另一个早餐是糊粕,长得也有点像,倒是更偏重泡软的麻花。边吃边泡,清香可口。


天水人睡觉枕的是荞麦皮子枕头,早上出门就吃用荞麦面做成的呱呱。为什么要叫“呱呱”呢?因为在天水土话中,呱呱其实就是锅巴的意思。荞麦粉在煮的黏黏糊糊成半凝固状的时候,会在锅底结成一层厚厚的锅巴,这层“锅底”是一碗呱呱的灵魂,有时候天水人也叫它“皮皮”


< class="pgc-img">

油泼辣子是呱呱的灵魂。

别被辣椒吓住了,呱呱其实不咋辣。

摄影/孙镇


呱呱必须是用手捏碎的好吃,随意抓取,用手碾成不规则的小块,拌上醋、蒜汁等调料,最后再来一勺油泼辣子。外地人第一次吃呱呱,肯定被那么多的辣椒震惊到,其实香不辣,甚至微微发甜。吃完再来一碗清水荷包蛋,一顿早餐就完美了。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图1 热辣辣的礼县热面皮;图2 豆花浇在陇南面皮上

图1 摄影 / 冉创昌图2 / 陇南发布


陇南礼县人最爱的早餐是热面皮,所谓的热,一是要刚刚出蒸笼,热气腾腾;二是碗要用沸水烫得火热,吃起来才有劲;和天水呱呱一样,最重要的是那一口热辣辣的油泼辣子,再配上一颗茶叶蛋或腊汁肉卤蛋,就能开启沸腾的一天。


< class="pgc-img">

酿皮子加馍馍,也是甘肃人的早餐搭配。

摄影/严肃


细嚼慢咽地吃完早餐,擦去额头沁出的汗,再心满意足地打个饱嗝,不管太阳有没有升起,人的“朝气”马上就上来了。吃早餐,就是一天的唤醒仪式。


对于在外地的甘肃人来说,家乡的早餐还寄托着最质朴的思乡情怀,就算吃不到,想起来也总能扫除夜晚的阴冷和人的疲倦,让人满血复活。


< class="pgc-img">

平凉泾川县的油糕,泡在稀豆粉里吃。

摄影/左雪兰


纪录片《早餐中国》里说:“只需早起,就能找到故乡”,不知多少甘肃人怀念的乡味,就是那道永远无法代替的家乡早餐呢?




来源:地道风物

有的爆发都是厚积薄发

天水亦是如此

在声名鹊起之前

天水多的是无人过问的时光

少有人知天水在哪里

少有人知天水有什么

甚至少有人知道还有一座城市叫天水

如今从籍籍无名,到高朋满座

似乎只在一夜之间

于是有人问

天水,凭什么?

我想

天水凭的是苍茫陇上的风月无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麦积胜景,绚丽多变,摄影师@伏国庆&杨春&鲁罡,上文出自《秦风·蒹葭》)

凭的是横刀立马的热血男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请横屏观看,武山水帘洞,山体沟壑狂放不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上文出自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诗中所提“飞将”为西汉名将李广,出生于甘肃天水,有“飞将军”之雅号)

凭的是自伏羲一画开天时

八千年来这片土地始终如一的守候

(请滑动查看,麦积山石窟释迦牟尼像,脚下是他的儿子罗睺(hóu)罗,释迦牟尼是佛祖亦是父亲,柔软与威严皆定格在他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摄影师@李文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似乎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习惯

八千年前

先民守一方水土

三千年前

英雄守一个初心

如今

天水的人民在守一次云开

01

守一方水土

天水身处甘肃东南

像一枚纽扣

联结着中原、西北与西南

将视角拉高,俯瞰大地

其位置之精妙一览而尽

(请横屏观看,天水区位及地形图,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东部与关中相隔陇山

南部又有秦岭横卧脚下

渭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城

奔向关中

(广义的陇山一般指六盘山脉,下图为六盘山的层层梯田像涟漪又似指纹,摄影师@彭兴隆)

天水夹在两山之间看似封闭隔绝

河流却切割出对外沟通的道路

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夹在山间的天水市秦州区和麦积区,把手机横过来,会看到一只巨大的“鳄鱼”,图片来源@长光卫星,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在以中原为政治中心的时代

天水便是守在关西的最后一扇大门

捍卫着中原,沟通着西部

正如南宋名臣虞允文所言

“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

但对于中原人民来说

翻越陇山,跨过天水

便意味着远离家乡

从此乡关不可及

因此,在文学意象中

天水的底色是忧愁而苦寒的

一千多年前,杜甫为躲避战乱逃离至天水

远离故乡,兄弟离散

只觉得天水的月色不及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天水的城市分外孤独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上文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下图为南郭寺中的杜甫雕塑,摄影师@李伟,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杜甫在天水思念亲人、思念故乡

更思念李白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上文出自《梦李白二首》,下图为天水李子园林场秋色浓郁,摄影师@杨春)

但莽莽群山、涓涓流水

还有那层层堆叠的土台

分明在说

天水是灵动而多彩的

它可以是粉装玉琢的

(请横屏观看,天水仙人崖冰雪玲珑,摄影师@伏国庆)

可以是云雾迷蒙的

(云深处的南山佛塔,摄影师@杨春)

总以为的千沟万壑

在这里也可以是良田万顷

(请滑动查看,黄土高原上的油菜花和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左雪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天水以一种“很不甘肃”的模样

在西北大地点下一幅江南图画

陇上江南”,由此而来

甘肃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语

“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

依山傍水、土壤肥沃

大地准备好了一切

即将酝酿一场文明

数千年前

天水一带的大地湾先民

率先在这里聚集生活、建立村落

脚下的沃土是最好的材料

捏塑、图绘、烧制

一件件精美的彩陶诞生

这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彩陶

(大地湾出土彩陶,摄影师@梦物如颜&视觉中国,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或许是事务繁多需要标记

大地湾先民们

在陶器上刻画神秘的符号

是他们埋藏了数千年的秘密

这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形

(大地湾陶器符号示意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一圈圈平整的台地正是作物生长的天然舞台

于是他们在这里开垦耕种

这里出土的谷物种子

将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

历经数千年的营造

人们终于走出了阴暗的地穴

建造起宽敞明亮的会堂式建筑

此外,聪慧的先民用随手可见的姜石

烧煅出既可抗压,又可防潮的建筑骨料

竟与十九世纪西方发明的混凝土极为相似

或许是记录一场狂欢

或许是札记一次祷告

他们用炭在地面寥寥描出一幅绘画

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地画

(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左侧为F371房址,摄影师@makerD尝试)

这里的文明在大地湾先民的守护下

发荣滋长、迁徙演变

与其他同样辉煌灿烂的文化一起

汇聚而成大名鼎鼎的仰韶文化

山川孕育出生命,生命守护着文明

一年年一岁岁

无数的文人武士来到天水

又从天水一次次走向更广袤的万里山河

忍辱负重,披荆斩棘,跋山涉水

皆因心有所守

皆为心中所守

02

守一个初心

秦人守一个不甘

一个配得上所有豪迈壮阔形容词的朝代

然而,在秦成为秦之前

嬴姓族人的先祖

也曾在天水一带

有过一段艰辛而暗淡的岁月

商朝时

嬴姓族人是商王室所信赖的诸侯

但局势瞬息万变

成王败寇皆在一夕之间

商,败了

(西周利簋(guǐ),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诗,摄影师@路客看见,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一夜之间,赫赫诸侯沦为阶下奴隶

连“嬴氏”这一族号都被剥夺

失去了一切的嬴姓族人被视作“顽民”

被驱赶、被压制、被排斥

其中一支迁至西垂(今陇南礼县东部)

(战国时秦骑兵俑,摄影师@Sing行摄,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这时的西垂还是西戎的居地

嬴姓族人西迁至此

要忍受着周王室的屈辱

和时刻被西戎吞并的危险

不甘,不甘,不甘

但他们什么都没有

只有这山川与河流

是啊!

有山原!有川谷!有这片土地!

这里正是畜养马匹的宝地

(请横屏观看,关山牧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和甘肃张家川的交界处,这里是秦始皇祖先养马的地方,摄影师@赵高翔)

那时的马匹是一个国家离不开的战斗力

于是嬴姓族人非子靠着养马

被发现、被重视、被赏识

终于变成了周王室的附庸

讨来一块封地

秦邑(今天水张家川县附近)

也重新获得了祭祀始祖的权利,号为

秦嬴

秦人自此为秦人

(秦有披膊的石铠甲,摄影师@张天柱&白阳,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抓住机遇的秦人之后更加拼命

上阵伐戎,死守关西

一代又一代

父亲战死,儿子继之

一步又一步

从奴隶到附庸到大夫到诸侯

从秦邑到西垂到汧(qiān)邑

(西周时期秦封地示意图,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黎明来临之前

总要捱过黑暗

300年,13代

守着一个不甘

守出一个大秦

英雄守一个夙愿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写下这篇言辞恳切的《出师表》后

诸葛亮便挥师北上,征伐曹魏,兴复汉室

如何北伐,从何突破

关西之守的天水成了首选

若自天水迂回进攻关中

地势相对平坦,且有险可借

加之天水与关中的绝妙关系

占据了天水,就有机会攻占关中

进而一统河山

如同千年前的秦人一般

(高铁沿渭河自天水驶向关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可惜的是,诸葛亮所托非人

马谡痛失街亭

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此后,诸葛亮的一生中

五次北伐,二出祁山

皆以失败而告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史书记载诸葛亮两次从祁山出兵伐魏为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自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上文出自杜甫《蜀相》,下图为天水境内渭河峡谷,公路铁路穿过一个个隧道,去关中再也不是难事,摄影师@邓建峰)

十余年后

他的部下姜维掌管蜀国兵权

这个天水出生的将军,本属魏国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顺蜀国

后深受重用,被赞为“凉州上士”

如今恩师已去

姜维一心想要实现他的夙愿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然而,时移世易

姜维握兵权后

九伐中原,虽胜多败少

却再无力复兴汉室

(如今的天水市甘谷县航拍,甘谷是姜维的出生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63年,蜀国灭亡

昔日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至暮年

据民间传说

姜维死后,被剖腹分尸,弃于荒野

魏军还派专人把守,不得埋葬

他的部下冒死偷回了他的战靴,葬在甘谷

乡亲们为让其魂魄找到回家的路

世代传唱着为他而作的《招魂曲》

“姜家庄灯笼哟,靠南山灯笼哟,南山背后有个水盆盆哟,南山顶上灯笼红。

姜家庄灯笼哟,靠南山灯笼哟,一棵松柏一盏灯哟,

靴子坪的灯火万年红(魂),万年红(魂)。”

这个天水男儿

赤胆忠心姜伯约

用一生去守一个夙愿

神佛守一个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

宣扬轮回因果的佛教开始兴盛

很快被统治者推崇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一时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纷纷投身于虚幻的彼岸世界

在山崖上开凿佛龛避世

成为风靡的修行方式

藏匿于山谷间的麦积山迅速变成了

佛国圣地

由于麦积山石质结构松散,不宜雕凿大型佛像

工匠便以石为胎,外裹泥巴便于雕塑

称石胎泥塑

(滑动查看,烟雨麦积山及第4窟前廊上满排的佛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它守护着西来旅人的

万里关山

西域僧人大量涌入中原

他们长途跋涉、翻山越岭

一路在大漠中穿行

飞沙走石,九死一生

当他们东行至天水时

这里的景色与来路相比无疑是天堂梦境

且只要到达天水

便意味着下一站就是中原

于是信众们便在麦积山雕刻佛像

他们一路走来一路雕刻

用虔诚铺就着去东方大国的道路

感谢神灵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麦积山石窟微笑的小沙弥,被誉为东方微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它守护着乱世女子的

悲凉无奈

乙弗氏,西魏的开国皇后

她本是名门望族之女

才华横溢,容貌姣好

她的丈夫元宝炬也对她百般疼爱

奈何帝王无爱情

更何况是一个傀儡皇帝

为了与一直不断侵犯的柔然和解

元宝炬必须以皇后之礼迎娶柔然公主

(麦积山石窟第43窟主佛右侧站立菩萨,43窟是最初安葬乙弗氏的“寂陵”,摄影师@李文博,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乙弗氏只好削发为尼,让出后位

但年轻的柔然公主依旧不肯放过

乙弗氏无奈离开了长安,来到麦积山修行

临行前,元宝炬偷偷嘱咐乙弗氏蓄发

许诺来日还会再见

却没想到走漏了风声

可怜的乙弗氏没有等来迎她回宫的圣旨

却等来了命她自尽的一纸诏书

绝望、失望、无奈、无力

皆伴随她长眠在了石窟之中

(下图为麦积山石窟第44窟佛像,许多学者认为其主佛形象就是仿照乙弗氏而塑造的,旁边的第43窟是最初安葬乙弗氏的“寂陵”,摄影师@李文博,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221个窟龛

10632塑佛像

900多平方米壁画

一千多年的守护

(星轨下的麦积山石窟,摄影师@鲁罡)

如今所有的希望、不甘、爱恨、无奈

都融在了时光里

跟这片土地一起沉睡

而土地上的人们

在晨钟暮鼓之中

躬耕着生活

守候着云开

03

守一次云开

远离了风云千墙后的天水

是可爱而鲜活的

荞麦

是生长在这片厚土的“精灵”

天水人对荞麦的运用

可谓是出神入化

把荞麦去皮、碾碎

浸泡、研磨、过滤

接着倒入沸水熬煮、翻搅

在荞麦糊成粘稠的胶状时出锅冷却

再用特制的刮刀刮成条状

一碗“捞捞”就做好了

如果将荞麦糊继续熬煮

则会开启“进阶模式”

出锅冷却,徒手掰块

配上甘谷辣椒做的辣油

恭喜你,成功解锁“呱呱”一碗

(天水的早餐“C位”捞捞、呱呱和然然,然然做法与呱呱类似,原料为土豆淀粉,摄影师@糯米米米,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别急,将面糊继续煨烤

彻底烘干水分

得到像锅巴一样的东西

呱呱的朋友“皮皮”就做好了

(油泼辣椒为一切“注入灵魂”,摄影师@杨光)

捞捞、呱呱、皮皮

燃燃、削削、鱼鱼

可可爱爱的叠词背后

是世代天水人对这片土地

淳朴而深沉的爱

除了荞麦

凡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都能被聪慧勤劳的天水人

打磨出独特的风味

苦苣菜做成的浆水

糜子做的黄米糕

油和面团烤成的猪油盒

还有鲜香的杏仁茶

甘苦融合的罐罐茶

……

朴素的食材浓缩着天水数千年的光阴

于舌尖绽放

(天水罐罐茶,通常会搭配红枣和冰糖,慢煨细呷,入口苦涩末了回甘,摄影师@陈宗义)

万般风味皆离不开这片土地

天水的美食也不尽是粗放的

享誉国际的花牛苹果

红润的秦州大樱桃

还有下曲葡萄秦安蜜桃

一框框看似不属于这里的果品

用饱满的果实证明着这片土地的生命力

(色泽诱人的花牛苹果,摄影师@潘泉)

而每当炊烟散去,夜幕降临

闪烁了数千年的星河笼罩大地

总让人想起

数千年前的人们也曾如此

守望过头顶的苍穹

于是天水人民在渭河岸边

与全华夏儿女一起举办伏羲大典

就着钟鼓声向数千年前的祖先

诉说着吾辈尊崇

(天水伏羲庙,摄影师@卢文)

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流传至今已成为更加多样生动的社火

耍龙灯、耍狮子、跑旱船

踩高跷、纸马舞、扭秧歌

锣鼓喧天,笙歌鼎沸

(天水秦安舞龙,摄影师@makerD尝试)

数千年前秦人在这里蓄马、练兵

放牧与武术便逐渐结合

催生出节奏明朗的秦州鞭杆舞

精湛的雕刻技艺

换了方式依旧散发光彩

木雕是粗犷有力的

竹雕是精巧细致的

漆雕是古朴典雅的

(伏羲庙的龙凤木雕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0年,天水市首列有轨电车开通

名为“伯约号”

这是天水守护英雄的独有浪漫

(伯约号电车,摄影师@沈冠,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时代的浪涛不停拍打

天水亦无法停止脚步

守过去,也要守未来

但天水的路太难了

农业是天水的优势

但仅靠农业无法立足

可做支撑的工业又寥寥无几

身处经济薄弱的西北已是不易

可供城市生长的平原又少之又少

拥有全省排名第二的人口

生产总值却仅在全省第四位

(经过天水市内的陇海铁路,陇海铁路始建于1904年,连接兰州与连云港,修建过程极其艰辛坎坷,经历了清末自建国的各历史阶段,摄影师@郑斐元)

在东部城市竞相突破经济大关时

2020年,天水才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却无法同步

天水渐渐隐匿在了视野之外

告别了激荡磅礴的风云时代

沉寂千年的天水人民

生于斯,守于斯

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熬煮时光

用自己的方式

守护着山河大地

守护着祖脉流传

(麦积山石窟121窟,菩萨与弟子在“窃窃私语”,举起的双手看似合掌,但微微分开的指尖又好似在鼓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今守得云开

他们笨拙而真诚地

守护着八方涌来的人潮

他们敞开怀抱拿出最好的东西

他乡的游子也远隔万里竭尽全力

但当热闹归于平静

天水人民一如既往守着这片热土

如同天水守着关西

神佛守着大地

这就是天水

于文明肇始之时

于东西交汇之处

天水数千年来守在这片土地

守一方水土

守一个初心

守一次云开

(天水打铁花表演,“一打政通人和,铁花献瑞,二打天降百福,神州同乐,三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摄影师@makerD尝试)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熊火

图片:周昫光地图:高俪倩

设计:张琪

审校:向不像&黄太极&陈景逸

封面摄影师:伏国庆&makerD尝试

审核专家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魏文斌

<>

爱的朋友们

打扰了

你们看见我的蛙儿砸了吗

他戴着绿色缀小红花的帽子

随身背了一个木头纹的背包

里面装了一个馅饼(可能已经被吃掉了)

因出门旅游一天未归

害怕他在外面被吃迷路

请看到的人或小动物速与本人联系

到时将会有1000枚三叶草重谢!

这是他的出门前最后的样子

同是空巢中年人的你

一定知道我说的是当下最火的佛系手游

旅行青蛙

(在APP下载界面搜索旅行青蛙即可)

纯日文的操作界面

抓瞎文盲式的玩法

仅有1%的可操作性

竟然丝毫不影响

大家对这款游戏的喜爱

毕竟,蛙蛙在家的时候

真!的!超!乖!

(老母亲慈祥脸)

具体乖在哪儿、咋操作

我们之前也跟大家安利过了

自从入了蛙坑

每个蛙爸蛙妈就都有了慈母的心

蛙儿砸在家看书的时候

又操心它不出去旅行交朋友

蛙儿砸出门的旅行的时候

又担心它去了条件艰苦的地方太危险

也是rio心累

从呱呱寄回来的旅行照片中不难看出

你家蛙儿砸的活动范围都逃不开日本境内

不过听说春节期间

呱呱决定到成都逛耍

小编预见

它的游记大概会是这样的

……

大年初一一大早

呱呱乘着自己削好的小木筏

漂洋过海来到了成都

锦江边的柳树早早地抽出了绿芽

都在挥舞着手臂迎接呱呱

好(注意这里读hào!)吃的呱呱

将旅行的第一站选到了宽窄巷子

听说这里可以吃到很多美味小吃

呱呱闻着香气就找到了!

填饱了肚子

呱呱听说人民公园可以租到小船

决定去公园里划船消食

晒着暖暖的太阳

呱呱差点睡着~

呱呱划完了船

顺着人流找到了一家叫“鹤鸣”的茶馆

遇到了一只也是出门旅行的小老鼠

小老鼠告诉呱呱

“成都的茶特别好喝,你一定要尝尝”

呱呱呷了一口,深以为然

“一定要给麻麻带点茶叶回去”

呱呱在心里暗暗盘算着

喝完了茶,包好了茶叶

呱呱决定去太古里逛逛

在这里看到好多漂亮的小姐姐

还跟一个可爱的小帅哥交了朋友

小帅哥告诉它

“我最喜欢玩游乐园里的‘青蛙跳’啦”

呱呱想了半天也不知道

“青蛙跳”到底是个什么游戏?

呱呱决定去四川大学

找那里的小伙伴咨询一下

听说他们都很学识渊博

平时喜欢看书写字的呱呱

想顺便去跟他们PK一下

带着川大荷塘里采来的荷叶

呱呱又去熊猫基地找滚滚玩儿啦

热情好客的滚滚邀请它在这里过夜

呱呱用荷叶扎了个帐篷

搬了些木头,准备晚上烤火取暖

毕竟呱呱不像滚滚穿着毛大衣

天黑了还是会冷吧

听说九眼桥的夜景很好看

扎好了帐篷

呱呱就出发了

“今晚的夜色真好”

呱呱心想

“难怪大家都说,

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呐”

在兰桂坊的酒吧喝了几杯

不胜酒力的呱呱沉沉地睡去

……

第二天睁开眼已经是中午了

呱呱发现自己被扔到了温泉里

再然后

全剧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