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做《年轻的匠人》已经有段时间了,陆陆续续收到了大家很多推荐。年初,又有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手艺人,因为当时正在”春节综合症“里难以自拔,再加上手头又在忙着做活动策划,说实话,并没有太在意,就随口询问了两句:
“年轻吗?”——18岁;
“匠人吗?”——做金缮;
朋友的回答,比我更简单粗暴,显然是底气十足呀,直接甩了微信名片给我之后,就玩“消失”,自己忙活去了。
我对数字向来是不太敏感的,但这个18,却狠狠地“刺激”了我:99年的小朋友都已经露头冒尖了,91年的老人(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还在焦虑迷茫,让人情何以堪,一种一个时代就要迅速翻篇的Flop感,从心底里冒出来ε(┬┬﹏┬┬)3
另外,对于金缮,其实我了解的也不多,只知道,它是源自中国一门很古老的修复技术,之前在大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看到过一些,但目前,国内会的人极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先生。
好吧,我承认,仅仅就是这五个字,就让我对这个素未蒙面的年轻小伙,上了心。
三月一过,我们就赶紧约了见面时间,在嘉定。我坐了七年以来,在上海最远的车程,换了两趟地铁,外加一趟公交,终于在一间空旷的大教室里,看到了正在工作中的平健昊。
戴着圆框眼镜,白T,黑色运动服,高高瘦瘦的模样,像极了我们自己学生时代的某个侧影。
不过,令我意外的是,从前一天晚上到我们碰面的下午两点,平健昊居然一直都在这儿做东西,面色略显疲惫,但眼里很欢喜。他说,最近收到了一个国际青年赛的邀请,三月底就将赴美国展出,许多作品的工序都进行到了最后关头,必须赶着做。
年轻人的这股锐气,我是特别喜欢的。为了喜欢的事,可以拼尽力气,洒下热血,即便最后都失败,那又怎样呢?最坏的结果不也就是从头来过嘛~
你说,我们每天遇见那么多人,应对那么多事,看似也忙得脚不沾地,可是其中有几件,是自己心底真正喜欢的、想做的事情呢?
柜头的电子琴积了厚厚的灰,报了大半年的健身课,两个月才难得去一次,偶尔会有老同学发来问讯,“最近好吗,在忙什么”,我说,“追剧的兴趣我都快戒了,你说我过得好不好”。
但,十八岁,是真的好。
要不然,为什么不管多大年纪的女孩们、女人们,对着生日蛋糕许愿的时候,都喜欢说,永远都是十八岁。面容姣好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好像整个人对世界的状态都是打开的,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更确切地说,那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吧。
平健昊和金缮的缘分,就是在这种相爱相杀的体验中开始的。大概是三年前,他在家里看电视,有一个纪录片刚好在介绍苏州一位金缮师傅的作品,顿时就被这种破碎重生的美,给深深地吸引了。他特地寻了师傅的地址,想拜师学艺,但等了两个多小时,刚说明来意,师傅就摆摆手拒绝了,连一句话都没跟他说。
少年人气盛,人家不肯教,平健昊也不过多纠缠,就托人从日本买了金缮的书籍,自己买材料,自己学起来。“苏州的那位金缮师傅,也是自学的,人家可以做的那么好,为什么我不行呢。“
趁着我们观赏作品的间隙,平健昊自己又在一边忙活了起来,他本来就话不多,做东西的时候更是全神贯注。而我注意到,在制作的过程中,他基本上是不戴任何防护工具的,手法十分娴熟。
不是说,“会咬人的大漆吗?”,来拜访之前,我可是做了一些功课的,“来自于漆树汁液的大漆,极易引起皮肤过敏,轻则红肿痒,重则有生命危险。”
“你不害怕吗”,我没忍住心里的好奇。
“一般来说,每个人只会过敏两到三次吧,之后就会产生抗体,我已经习惯了。”他说的时候语气轻松,手里的活也没停过。
但我们后来才知道,事实上,刚接触漆的时候,他就经历了一次非常可怕的过敏。“从手指到整个胳膊,都在发疱疹,脸上就像白癜风一样,一块一块的,出去的时候必须戴口罩,不然就没办法见人。”
“其实,最开始是这样想的,据说90%的人都会过敏,但有10%的人不会,我觉得我应该是那10%的人,没想到我不是,并且还过敏得特别严重。”
哈~~果然是少年人心性呀!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说起来都是一段华丽冒险,生活的酸甜苦辣,总要自己尝过才能知道,不然,该少了多少乐趣。
曾经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说,你们做的“匠人”,跟我们以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非要强调,年轻的,他们的手艺靠谱吗?
我可以说出很多类似于“年轻人最有创造力呀,任何专注并坚持去做好一件事的人都是匠人”这样的官方话,但从心底里,我就是喜欢他们的赤诚,带着生活的烟火气, 甚至还有不加掩饰的物欲。本来嘛,”匠人“也是正常人啊,为什么一定要”拔高“”神话“?
平健昊在跟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他很坦白,“讲情怀的人,一般都是为了赚钱;讲赚钱的人,他就真的是为了赚钱,我就是真的为了赚钱的那种人。“
他是单亲家庭,16岁便开始独立生活,个中艰难常人很难想象。现在,他周一到周四,在学校上课;周五到周日,就在外边做兼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别人网上找过来修东西,也免不了要讨价还价。
“我用我自己的手艺,我用我自己的才华,去赚的钱,有什么尴尬的。”
而关于金缮制作的过程,平健昊也不喜欢刻意地去包装自己,或者卖关子。比如说,破碎的器物缮漆拼合后,要经过至少八遍以上的晾干,这个过程是要特别注意温度的,要保持在36度。
我问他,这个是不是很难控制,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得到?
他耸耸肩,不以为意,”开空调就好了呀”,末了,还不忘吐槽一句,“只是每个月的电费特别贵!“
哈~哈~ *′?`)′?`)*′?`)*′?`)
整个下午,我们都在这样的氛围中渡过,很愉快。
老实说,好久没有这样的时候了,春日、校园、风华正茂的少年。此情此景,也最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好时光。
那天聊完后,我们去学校的食堂吃饭,在等餐的过程中,一起来的男同事们,纷纷讲起了自己第一次抽烟的经历,毕竟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老烟枪;而我们的导演,据说回去后一夜未眠,把《何以笙箫默》看了一遍(当然,那是因为拍摄地刚好是他的大学)。
我不知道,他是否想起了记忆中的谁。只记得自己坐上地铁时候,脑海里都是毕业那年的夏天:有一个声音说,“再不来北京,你就老了”,然后,一个人提着行李,就奔了过去。
没有问任何人的意见,不管是不是人生地不熟,也没算过不同城市辗转的成本是否值当,当时只是单纯地觉得,那是一个理想,一辈子一定要去试一次才肯甘心的答案。既然要去,那就趁早!
虽然结果并不尽人意,但五六年后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很圆满,那种随心所欲,有梦就敢追的年纪,可真好!
-END-
今日话题
# 你为梦想做过的最大努力是什么?
现在怎样了? #
关注【微信号:heartvcn】
和我们聊聊你经历的故事
><>们做《年轻的匠人》已经有段时间了,陆陆续续收到了大家很多推荐。年初,又有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手艺人,因为当时正在”春节综合症“里难以自拔,再加上手头又在忙着做活动策划,说实话,并没有太在意,就随口询问了两句:
“年轻吗?”——18岁;
“匠人吗?”——做金缮;
朋友的回答,比我更简单粗暴,显然是底气十足呀,直接甩了微信名片给我之后,就玩“消失”,自己忙活去了。
我对数字向来是不太敏感的,但这个18,却狠狠地“刺激”了我:99年的小朋友都已经露头冒尖了,91年的老人(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还在焦虑迷茫,让人情何以堪,一种一个时代就要迅速翻篇的Flop感,从心底里冒出来ε(┬┬﹏┬┬)3
另外,对于金缮,其实我了解的也不多,只知道,它是源自中国一门很古老的修复技术,之前在大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看到过一些,但目前,国内会的人极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先生。
好吧,我承认,仅仅就是这五个字,就让我对这个素未蒙面的年轻小伙,上了心。
三月一过,我们就赶紧约了见面时间,在嘉定。我坐了七年以来,在上海最远的车程,换了两趟地铁,外加一趟公交,终于在一间空旷的大教室里,看到了正在工作中的平健昊。
戴着圆框眼镜,白T,黑色运动服,高高瘦瘦的模样,像极了我们自己学生时代的某个侧影。
不过,令我意外的是,从前一天晚上到我们碰面的下午两点,平健昊居然一直都在这儿做东西,面色略显疲惫,但眼里很欢喜。他说,最近收到了一个国际青年赛的邀请,三月底就将赴美国展出,许多作品的工序都进行到了最后关头,必须赶着做。
年轻人的这股锐气,我是特别喜欢的。为了喜欢的事,可以拼尽力气,洒下热血,即便最后都失败,那又怎样呢?最坏的结果不也就是从头来过嘛~
你说,我们每天遇见那么多人,应对那么多事,看似也忙得脚不沾地,可是其中有几件,是自己心底真正喜欢的、想做的事情呢?
柜头的电子琴积了厚厚的灰,报了大半年的健身课,两个月才难得去一次,偶尔会有老同学发来问讯,“最近好吗,在忙什么”,我说,“追剧的兴趣我都快戒了,你说我过得好不好”。
但,十八岁,是真的好。
要不然,为什么不管多大年纪的女孩们、女人们,对着生日蛋糕许愿的时候,都喜欢说,永远都是十八岁。面容姣好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好像整个人对世界的状态都是打开的,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更确切地说,那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吧。
平健昊和金缮的缘分,就是在这种相爱相杀的体验中开始的。大概是三年前,他在家里看电视,有一个纪录片刚好在介绍苏州一位金缮师傅的作品,顿时就被这种破碎重生的美,给深深地吸引了。他特地寻了师傅的地址,想拜师学艺,但等了两个多小时,刚说明来意,师傅就摆摆手拒绝了,连一句话都没跟他说。
少年人气盛,人家不肯教,平健昊也不过多纠缠,就托人从日本买了金缮的书籍,自己买材料,自己学起来。“苏州的那位金缮师傅,也是自学的,人家可以做的那么好,为什么我不行呢。“
趁着我们观赏作品的间隙,平健昊自己又在一边忙活了起来,他本来就话不多,做东西的时候更是全神贯注。而我注意到,在制作的过程中,他基本上是不戴任何防护工具的,手法十分娴熟。
不是说,“会咬人的大漆吗?”,来拜访之前,我可是做了一些功课的,“来自于漆树汁液的大漆,极易引起皮肤过敏,轻则红肿痒,重则有生命危险。”
“你不害怕吗”,我没忍住心里的好奇。
“一般来说,每个人只会过敏两到三次吧,之后就会产生抗体,我已经习惯了。”他说的时候语气轻松,手里的活也没停过。
但我们后来才知道,事实上,刚接触漆的时候,他就经历了一次非常可怕的过敏。“从手指到整个胳膊,都在发疱疹,脸上就像白癜风一样,一块一块的,出去的时候必须戴口罩,不然就没办法见人。”
“其实,最开始是这样想的,据说90%的人都会过敏,但有10%的人不会,我觉得我应该是那10%的人,没想到我不是,并且还过敏得特别严重。”
哈~~果然是少年人心性呀!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说起来都是一段华丽冒险,生活的酸甜苦辣,总要自己尝过才能知道,不然,该少了多少乐趣。
曾经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说,你们做的“匠人”,跟我们以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非要强调,年轻的,他们的手艺靠谱吗?
我可以说出很多类似于“年轻人最有创造力呀,任何专注并坚持去做好一件事的人都是匠人”这样的官方话,但从心底里,我就是喜欢他们的赤诚,带着生活的烟火气, 甚至还有不加掩饰的物欲。本来嘛,”匠人“也是正常人啊,为什么一定要”拔高“”神话“?
平健昊在跟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他很坦白,“讲情怀的人,一般都是为了赚钱;讲赚钱的人,他就真的是为了赚钱,我就是真的为了赚钱的那种人。“
他是单亲家庭,16岁便开始独立生活,个中艰难常人很难想象。现在,他周一到周四,在学校上课;周五到周日,就在外边做兼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别人网上找过来修东西,也免不了要讨价还价。
“我用我自己的手艺,我用我自己的才华,去赚的钱,有什么尴尬的。”
而关于金缮制作的过程,平健昊也不喜欢刻意地去包装自己,或者卖关子。比如说,破碎的器物缮漆拼合后,要经过至少八遍以上的晾干,这个过程是要特别注意温度的,要保持在36度。
我问他,这个是不是很难控制,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得到?
他耸耸肩,不以为意,”开空调就好了呀”,末了,还不忘吐槽一句,“只是每个月的电费特别贵!“
哈~哈~ *′?`)′?`)*′?`)*′?`)
整个下午,我们都在这样的氛围中渡过,很愉快。
老实说,好久没有这样的时候了,春日、校园、风华正茂的少年。此情此景,也最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好时光。
那天聊完后,我们去学校的食堂吃饭,在等餐的过程中,一起来的男同事们,纷纷讲起了自己第一次抽烟的经历,毕竟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老烟枪;而我们的导演,据说回去后一夜未眠,把《何以笙箫默》看了一遍(当然,那是因为拍摄地刚好是他的大学)。
我不知道,他是否想起了记忆中的谁。只记得自己坐上地铁时候,脑海里都是毕业那年的夏天:有一个声音说,“再不来北京,你就老了”,然后,一个人提着行李,就奔了过去。
没有问任何人的意见,不管是不是人生地不熟,也没算过不同城市辗转的成本是否值当,当时只是单纯地觉得,那是一个理想,一辈子一定要去试一次才肯甘心的答案。既然要去,那就趁早!
虽然结果并不尽人意,但五六年后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很圆满,那种随心所欲,有梦就敢追的年纪,可真好!
-END-
今日话题
# 你为梦想做过的最大努力是什么?
现在怎样了? #
关注【微信号:heartvcn】
和我们聊聊你经历的故事
><>们做《年轻的匠人》已经有段时间了,陆陆续续收到了大家很多推荐。年初,又有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手艺人,因为当时正在”春节综合症“里难以自拔,再加上手头又在忙着做活动策划,说实话,并没有太在意,就随口询问了两句:
“年轻吗?”——18岁;
“匠人吗?”——做金缮;
朋友的回答,比我更简单粗暴,显然是底气十足呀,直接甩了微信名片给我之后,就玩“消失”,自己忙活去了。
我对数字向来是不太敏感的,但这个18,却狠狠地“刺激”了我:99年的小朋友都已经露头冒尖了,91年的老人(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还在焦虑迷茫,让人情何以堪,一种一个时代就要迅速翻篇的Flop感,从心底里冒出来ε(┬┬﹏┬┬)3
另外,对于金缮,其实我了解的也不多,只知道,它是源自中国一门很古老的修复技术,之前在大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看到过一些,但目前,国内会的人极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先生。
好吧,我承认,仅仅就是这五个字,就让我对这个素未蒙面的年轻小伙,上了心。
三月一过,我们就赶紧约了见面时间,在嘉定。我坐了七年以来,在上海最远的车程,换了两趟地铁,外加一趟公交,终于在一间空旷的大教室里,看到了正在工作中的平健昊。
戴着圆框眼镜,白T,黑色运动服,高高瘦瘦的模样,像极了我们自己学生时代的某个侧影。
不过,令我意外的是,从前一天晚上到我们碰面的下午两点,平健昊居然一直都在这儿做东西,面色略显疲惫,但眼里很欢喜。他说,最近收到了一个国际青年赛的邀请,三月底就将赴美国展出,许多作品的工序都进行到了最后关头,必须赶着做。
年轻人的这股锐气,我是特别喜欢的。为了喜欢的事,可以拼尽力气,洒下热血,即便最后都失败,那又怎样呢?最坏的结果不也就是从头来过嘛~
你说,我们每天遇见那么多人,应对那么多事,看似也忙得脚不沾地,可是其中有几件,是自己心底真正喜欢的、想做的事情呢?
柜头的电子琴积了厚厚的灰,报了大半年的健身课,两个月才难得去一次,偶尔会有老同学发来问讯,“最近好吗,在忙什么”,我说,“追剧的兴趣我都快戒了,你说我过得好不好”。
但,十八岁,是真的好。
要不然,为什么不管多大年纪的女孩们、女人们,对着生日蛋糕许愿的时候,都喜欢说,永远都是十八岁。面容姣好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好像整个人对世界的状态都是打开的,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更确切地说,那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吧。
平健昊和金缮的缘分,就是在这种相爱相杀的体验中开始的。大概是三年前,他在家里看电视,有一个纪录片刚好在介绍苏州一位金缮师傅的作品,顿时就被这种破碎重生的美,给深深地吸引了。他特地寻了师傅的地址,想拜师学艺,但等了两个多小时,刚说明来意,师傅就摆摆手拒绝了,连一句话都没跟他说。
少年人气盛,人家不肯教,平健昊也不过多纠缠,就托人从日本买了金缮的书籍,自己买材料,自己学起来。“苏州的那位金缮师傅,也是自学的,人家可以做的那么好,为什么我不行呢。“
趁着我们观赏作品的间隙,平健昊自己又在一边忙活了起来,他本来就话不多,做东西的时候更是全神贯注。而我注意到,在制作的过程中,他基本上是不戴任何防护工具的,手法十分娴熟。
不是说,“会咬人的大漆吗?”,来拜访之前,我可是做了一些功课的,“来自于漆树汁液的大漆,极易引起皮肤过敏,轻则红肿痒,重则有生命危险。”
“你不害怕吗”,我没忍住心里的好奇。
“一般来说,每个人只会过敏两到三次吧,之后就会产生抗体,我已经习惯了。”他说的时候语气轻松,手里的活也没停过。
但我们后来才知道,事实上,刚接触漆的时候,他就经历了一次非常可怕的过敏。“从手指到整个胳膊,都在发疱疹,脸上就像白癜风一样,一块一块的,出去的时候必须戴口罩,不然就没办法见人。”
“其实,最开始是这样想的,据说90%的人都会过敏,但有10%的人不会,我觉得我应该是那10%的人,没想到我不是,并且还过敏得特别严重。”
哈~~果然是少年人心性呀!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说起来都是一段华丽冒险,生活的酸甜苦辣,总要自己尝过才能知道,不然,该少了多少乐趣。
曾经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说,你们做的“匠人”,跟我们以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非要强调,年轻的,他们的手艺靠谱吗?
我可以说出很多类似于“年轻人最有创造力呀,任何专注并坚持去做好一件事的人都是匠人”这样的官方话,但从心底里,我就是喜欢他们的赤诚,带着生活的烟火气, 甚至还有不加掩饰的物欲。本来嘛,”匠人“也是正常人啊,为什么一定要”拔高“”神话“?
平健昊在跟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他很坦白,“讲情怀的人,一般都是为了赚钱;讲赚钱的人,他就真的是为了赚钱,我就是真的为了赚钱的那种人。“
他是单亲家庭,16岁便开始独立生活,个中艰难常人很难想象。现在,他周一到周四,在学校上课;周五到周日,就在外边做兼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别人网上找过来修东西,也免不了要讨价还价。
“我用我自己的手艺,我用我自己的才华,去赚的钱,有什么尴尬的。”
而关于金缮制作的过程,平健昊也不喜欢刻意地去包装自己,或者卖关子。比如说,破碎的器物缮漆拼合后,要经过至少八遍以上的晾干,这个过程是要特别注意温度的,要保持在36度。
我问他,这个是不是很难控制,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得到?
他耸耸肩,不以为意,”开空调就好了呀”,末了,还不忘吐槽一句,“只是每个月的电费特别贵!“
哈~哈~ *′?`)′?`)*′?`)*′?`)
整个下午,我们都在这样的氛围中渡过,很愉快。
老实说,好久没有这样的时候了,春日、校园、风华正茂的少年。此情此景,也最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好时光。
那天聊完后,我们去学校的食堂吃饭,在等餐的过程中,一起来的男同事们,纷纷讲起了自己第一次抽烟的经历,毕竟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老烟枪;而我们的导演,据说回去后一夜未眠,把《何以笙箫默》看了一遍(当然,那是因为拍摄地刚好是他的大学)。
我不知道,他是否想起了记忆中的谁。只记得自己坐上地铁时候,脑海里都是毕业那年的夏天:有一个声音说,“再不来北京,你就老了”,然后,一个人提着行李,就奔了过去。
没有问任何人的意见,不管是不是人生地不熟,也没算过不同城市辗转的成本是否值当,当时只是单纯地觉得,那是一个理想,一辈子一定要去试一次才肯甘心的答案。既然要去,那就趁早!
虽然结果并不尽人意,但五六年后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很圆满,那种随心所欲,有梦就敢追的年纪,可真好!
-END-
今日话题
# 你为梦想做过的最大努力是什么?
现在怎样了? #
关注【微信号:heartvcn】
和我们聊聊你经历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