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和凉皮
是许多人早晚餐的心头好
最近
一家名叫“浆小白·豆浆夜市”的网红外卖店
颇受年轻人欢迎
这家连锁品牌
在长沙、广州、上海、北京、南京等地
都开设有门店
然而近日有多家浆小白门店
被爆存在卫生隐患
有记者暗访位于
福建福州的“浆小白豆浆夜市”鼓山店
一进门
便注意到一大堆餐具和开封过的食材
被直接堆放在地上
操作台也满是食物残渣
店内的墙壁与柜子满是油污、苍蝇飞舞
更令人震惊的是
门店的凉皮粘附着毛发和小虫
售卖的豆浆也漂浮着数只黑虫
记者好言提醒
店员却只是把虫子捞出来
说早就见怪不怪了
另外
记者还在冰柜里
发现两盒过期肉
8月10日下午
记者再度前往暗访门店
跟随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突击检查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不对劲的味道
此前暗访到的问题依然存在
操作台、地面都是油污
环境差导致小飞虫不断滋生
执法人员现场还发现了一袋过期调味料
针对查处情况
执法人员责令该门店先关停整改
并对店内食物和油进行取样检测
而另一家店——浆小白豆浆夜市金山万达店,记者在网上搜索到,它家7月份在外卖平台上的总销量就有上万单。
虽然菜品在外卖图片看着诱人,但记者一进店就发现店内的“主打”豆浆却是在厕所门口制作成的,并且厕所大门还敞开着,一旁就摆着拖把等清洁工具。店内加工好的食物还有苍蝇趴在上面,并且灶台和柜子上也满是油污。
8月11日上午,记者再次跟随福州市仓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突击检查,执法人员发现浆小白豆浆夜市金山万达店盛放豆浆的锅不仅没有加盖,上方就对着满是油污的抽油烟机,上面晾晒着豆干。
网友评论
对此
网友纷纷评论
“再也不敢点了”
“还是自己做的最干净”
你有点过网红外卖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综合:潇湘晨报、福建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第一帮帮团、新浪微博、网友评论
来源: 广州日报
本在嗦了粉、吃了面之后,顺带“尝”了一口煲仔饭。
在中式快餐行业里,按照主食大约可分为:米、面、粉三类。数据显示,全国有3万多亿的餐饮体量市场,其中面类占据了8000亿,而米饭至少有1万亿市场。
2021年被风投青睐的餐饮行业,面、粉两大品类都被资本格外照顾,而米饭作为中式快餐里最大的品类,却几乎在资本市场的鼎沸里显得有些落寞。
01 资本为何不爱吃“饭”?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7月,餐饮领域共有70多起投融资事件,其中,面食赛道共计15起。从融资金额来看,亿元级及以上的投融资至少5起。
< class="pgc-img">>而数据显示,2021年1-7月,只有1起米饭类融资诞生。时间再往回推算,2020年米饭品牌的融资案例也只有2起。
< class="pgc-img">>对于米饭来说,在资本眼中有其自身短板。作为主食,面食和米饭最大的区别在于,面食能够单独以主食的身份出现,不需要配菜搭配,且开店容易连锁化和标准化。
但米饭却不然,它对于配菜有严重的依赖性,作为正餐,它难以标准化,而作为快餐,它难以品牌化,开店条件过于复杂。
但必须承认的是,米饭始终是最大的消费市场,现有的正餐和快餐品牌也都在努力的转变和改革。欣喜的是,资本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细分品类,煲仔皇(曾用名:仔皇煲)成为今年米饭品类首个官宣融资的连锁餐饮品牌,让沉寂许久以米饭为代表的中式快餐重新被点燃,煲仔饭这一细分品类也成功引起注意。
02 “煲仔饭是一个被忽视的品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餐饮市场粉面品类门店约有34万家,而煲仔饭门店不超过2万家,不仅市场份额小,更存在“有品类无品牌”的普遍痛点。
作为特殊的单品,煲仔饭发源于两广,却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没能走出两广地区,这背后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煲仔饭门店大都以夫妻店、街边小店的模式存在,门店零散,形成不了规模效应。
二是正宗的煲仔饭受限于老师傅对于火候的掌控,以及原材料的腌制,在口味和标椎方面不能保证出品一致。再者煲仔饭被列入快餐范畴,很多时候门店只追求上桌效率而忽视品质,消费者对此期待值不高。
尽管如此,但在煲仔皇创始人薛国巍眼中,煲仔饭作为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餐饮品类,它本身是有生命力的,只不过容易被忽视。
他认为,首先煲仔饭有着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心智上的优势,在区域市场已经经过时间和消费者的验证和积淀,煲仔饭没有明显的地域限制,大众消费者对于煲仔饭的认知并不陌生,对价格接受程度较高,消费需求存在。
其次,煲仔饭属于有文化底蕴的品类,能够挖掘许多文化价值点,在品牌营销上有较强可塑性。
< class="pgc-img">>最后,煲仔饭延展性较好,只要符合其独特的烹饪工艺,便可以做到“万物皆可煲”,产品形态成熟,口味适配性较高,成功几率大。
瞄准市场机遇后,薛国巍随即进入赛道,并决心要将煲仔饭从小品类做成大品类,并且解决煲仔饭一直存在的难题——标准化的产品流程以及建立统一的品控标准。
03 近十年试错迭代
煲仔皇进行哪些优化升级?
2012年,仔皇煲(煲仔皇的前身)第一家门店于北京正式开业,在随后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煲仔皇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并且完善企业发展的模式,在工艺技术、单店模型、加盟方式等方面迭代升级,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1. 技术的升级迭代
“饭不够香”、“没有锅气”和“锅巴不好吃”是消费者对煲仔饭这一品类常见的差评。一碗地道的煲仔饭,“锅巴”和“锅气”是其灵魂所在,也是判断其制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这两点恰恰是最难以实现的。
过去,煲仔饭风味的呈现主要依赖老师傅的古法手艺,需要识别各种用料的质地,做到熟而不生不焦,最大限度保存营养成分和食材原味,这对时间的掌控、火候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可是即便是经验老道的师傅也很难保证百分之百完美的呈现。
起初,煲仔皇追求的是效率,打法逻辑叫“一分钟出餐的煲仔饭”,但出品完全不像煲仔饭,没有了灵魂。于是,从2016年起,薛国巍不惜重金,反复琢磨和改造器皿设备。十年间煲仔皇历经三次整体技术升级,对砂锅密度、硬度、容量反复测试,最终研发出密度和厚度恒定的定制砂锅,能够充分保证热传导的一致性且耐用性极强。另外,煲仔皇采用全新专利光波炉设备,模拟传统烧煲工艺,快速升温至650℃,大火煮饭,小火催锅巴,最大限度满足出餐时热值高,锅巴更脆。
< class="pgc-img">>经过技术的迭代,煲仔皇将重心从追求效率转移到追求品类的特性上,从原先的“一分钟出餐的煲仔饭”转化成现在的“煲煲现做有锅巴”,虽然出餐时间延长了,但呈现给消费者的是有锅巴、带锅气的地道煲仔饭,同时也保证了产品标椎化的输出。
2. 产品品质的打磨与创新
高品质的煲仔饭80%取决于原料,20%在于烹饪工艺。食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出品的品质,为此煲仔皇在食材乃至调味料的挑选上,薛国巍可谓是苛刻至极。
制作煲仔饭,要从选米开始。煲仔皇选用的是一年只产一季,从泰国空运来的皇族御用茉莉香米,对于含水量、米粒大小、油脂量、碎米率等都有严格的标椎,保证米饭香气浓郁的同时也兼顾食客对口感的需求。
对于料的选择,经过多轮次实验对比,煲仔皇选定驰名中华老字号皇上皇的精致腊肠腊肉,并将腊肠的肥瘦比控制在经典的4:6,确保在煲仔饭烹制而成时的香而不腻,油润养米,扎实有料。
< class="pgc-img">>在酱汁、豉油等配料的选择上,煲仔皇均采用中粮、正大、李锦记等知名供应商提供的特制产品,力求将煲仔饭极致的鲜味激发出来。
作为定位于中高端用户,以广式煲仔饭和紫砂炖盅为特色的品质简餐品牌,煲仔皇SKU不到30个,但每年都会紧跟市场消费需求,在产品上进行更新调整。“我们每年都会定期推出一些新品,包括四款煲仔饭、一款汤、三款小吃、两款饮料。”薛国巍介绍道。
3.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煲仔皇深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一道理,在供应链方面并没有选择自建工厂,而是采用OEM代工厂模式,与皇上皇、中粮、李锦记、正大食品等多家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自己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前端运营、产品研发,品质管控等方面。
据了解,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煲仔皇采用“二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即每一个原料都会有两家供应商供货,有效地规避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保证食材的安全和稳定。
在服务和价格上,煲仔皇进行了仔细的对比衡量, 每年定期进行供应商评价,优中选优。对于厂家管理,煲仔皇要求所有合作商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生产,不定期派人亲自到工厂进行督查,保证每一批次产品可追溯,一旦发现问题,将终止合作。
在物流配送方面,与全国知名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合作,包括蜀海、京东等都是正在合作的品牌。在配送节奏上,门店密集的城市基本上两天一配送,门店较少的是半个月一配送或一个月一配送。
4. 门店模型的打造
由于煲仔饭的入局门槛较高,赛道中具备竞争力的玩家并不多,大多数品牌以社区店模型为主,而煲仔皇却另辟蹊径,布店逻辑选择进驻购物中心,并且在门店形象、服务体验等多方面进行升级。
< class="pgc-img">>首先,在门店形象上,今年借由528“我爱煲”超级品牌日的举办契机,“仔皇煲”正式更名为“煲仔皇”,在用餐环境上摆脱传统的“一桌一饭”,改为木质桌椅明档厨房,一排排砂锅现吃现做,门店充满了烟火气。
其次,在空间呈现上,力求还原“儿时的那一煲饭”的场景,通过旧时土灶煲饭、老榆木凳的的店铺装修风格,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
第三,在门店服务方面,煲仔皇并没有按照快餐式自助服务,而是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重启上桌服务,通过专业的服务流程,温暖的服务话术,带来消费者舒适的氛围感知。
除了门店选址、装修风格服务外,煲仔皇经过反复测试发现,80-120平米为单店的最佳坪效控制及盈利模型,单店平均年营业额在400-500万之间。
对于未来门店布局规划上,薛国巍表示:“当下的阶段性目标是快速在全国的购物中心破店,成为品类的第一品牌。目前,煲仔皇有70余家门店,预计今年底全国门店将会扩至100家,2022年的目标开店数是200家,到2025年总店面达到500家。区域布局上,门店将逐步从北京、合肥、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向南辐射。”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煲仔皇新一轮千万级融资,可以看到投资方为世纪金源集团旗下机构西藏元昆,属于老股东追加投资。据了解,世纪金源集团旗下轻资产品牌方圆荟覆盖了新一代大体量购物中心和轻资产邻里中心。这样一来,借由这一资源优势,煲仔皇能够拿到这些购物中心的入场券,并且在门店位置、租金议价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5. 加盟模式的转化
经过将近10年的沉淀,2020年煲仔皇才正式宣布开启加盟模式。但经过短暂的试水之后,薛国巍发现,加盟模式貌似也不适合煲仔皇。原因在于,让加盟商自己去管理门店,挑战很大。从核心来说,企业也无法从极短的时间,把加盟商培训成为合格的店经理、区经理。
于是,薛国巍决定收回加盟权,将拓展方式“升级”为“联营模式”。在该模式中,加盟商的身份从加盟者转变为投资人,提供手中的商铺资源和资金,不用躬身参与门店营运。在门店运营控制上,薛国巍也设计了总部控股的方式。
据了解,在这一模式下,煲仔皇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加盟费,将加盟费对价成一定比例的股份。另外,再给培训管理留有几个点的费用。这样一来,所有的门店,不管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全国都是一盘棋。
< class="pgc-img">>另外,在门店管理方面,门店业绩考核对象是店长,而所有店长都是直营店的标准。在机制上煲仔皇采用‘赛马制’,对店长实行激励机制。这就保证了不管谁投资,最终呈现的结果都是积极正向的。但是,这非常考验企业人才复制能力。
为此,在人才培训方面,煲仔皇分为总部和运营两条线路。在运营上,企业制定了专业的指导手册,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及问题的处理。而总部更多专注于业务和领导力的培训,形式包括设立企业培训学院、专业课程设置、邀请外部专业讲师授课等。煲仔皇希望通过组织能力的构建,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保证门店不变形。
而对于未来发展,薛国巍有明晰的路线图:“目前的联合经营,就是双方优势互补的最佳模式。未来,煲仔皇一定是通过资本运作,让加盟商收获品牌上市的红利。”
小结
十年前,煲仔饭在大众点评处于“无名无姓”的尴尬位置,而如今已经拥有专属的词条,这也进一步证明这一品类在大众消费者眼中已是有价值的存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米饭快餐一直追随洋快餐标准化的脚步在提高运营效率,而在口味、服务、品质上难免有所牺牲。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健康餐饮意识的不断提升,“现炒、现做”的快餐形式越来越受追捧,快餐正餐化也成为行业一大发展趋势,煲仔皇的近十年的试错迭代也正好迎合这一需求。
资本向来是挑剔的也是敏感的,在众多米饭快餐中选择煲仔皇,证明其发展模式得到一定的认可;但未来煲仔皇能否在资本的加持下,突破米饭赛道本身的桎梏,快速完成起飞,这也是值得期待的。
注:以上图片由品牌方煲仔皇提供
源:红餐网
作者:陈漠
相比已出名的火锅、小面,火爆、大盘大碟,充满江湖气的重庆江湖菜,似乎更接近重庆这座城市的性格。近年,重庆江湖菜也出现了一些发展较好的品牌,它们正走向全国。
在多方的推动下,充满性格特点的江湖菜,很可能成为重庆餐饮的第三张名片。
< class="pgc-img">>如果要用一道菜来代表重庆,你会选什么?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火锅。
是的,这确实是重庆最出名的吃食,但相对没那么出名,以爆炒闻名、大盘大碟的重庆江湖菜,也许更能体现重庆耿直、豪爽、坚韧的城市性格。
< class="pgc-img">>重庆江湖,造就重庆江湖菜
什么是重庆江湖菜?《重庆江湖菜》的作者陈夏辉认为,江湖菜就是流行于民间的乡土菜、家常菜。
重庆江湖菜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雷开永则说,流传在重庆“江湖”的,就是重庆江湖菜。
< class="pgc-img">>那,什么是重庆“江湖”?
从先秦秦惠文王灭蜀后向蜀地移民,到近代著名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陪都移民,巴蜀大地曾经历了8次大型移民潮,汇聚了湖广、云贵、西北、沿海诸多省市,几乎大半个中国的血脉。
不断地“纳新”,让这里的人学会了包容、接纳、融合,也让这里的吃食形成了独特的复合口味。
“现在的江湖菜,其实是以川菜的味型为基础,融合了不同地方菜、民间菜的做法、食材,加上很多厨师不经意的创意,演变而来的。”雷开永说。
辣子鸡、璧山兔、椒麻鳝丝是爆炒,毛血旺、太安鱼、邮亭鲫鱼、酸菜鱼是水煮,耙牛肉、芋儿鸡、啤酒鸭是红烧、炖,“三蒸九扣”菜式中的许多菜品,至今还带有“老江湖菜”的痕迹……
< class="pgc-img">>所以江湖菜可以说是两湖、川陕,及其他区域地方菜,在巴渝汇聚、融合、传承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重庆江湖菜和湖南土菜,在技法、烹饪理念上都有互通之地。
清朝湖广填四川后,被两江(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的重庆,转型成了商贸城市,运输方面,除了线路固定的水路,陆路也大量出现。而由于重庆山高且多,盐茶古道大多只能穿行山间,一些甚至需要沿悬崖行进。
古道两边,一些大的休息点设置了茶水和便饭,脚夫们要赶路,爆炒类快下快出,炖菜那样能一做一大锅的吃食,便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既节约时间,食材也因重麻重辣而十分入味。
而这些小店的原料,也多是今天有什么做什么,不拘常法,有时候一道好菜,可能正来自师傅的灵光一现。
被称为重庆江湖菜鼻祖的璧山来凤鱼,就出自成渝古道上四大名驿之一的来凤驿,前些年在重庆大热的太安鱼,也来自盛产嘉陵江鲢鱼的川渝交通要道太安镇。
现在,重庆市面上的江湖菜,依然乡土气息浓郁,烧土灶,用粗碗,爆炒则快下快出,保证肉质爽嫩,口味多麻辣,蒸菜、炖菜则讲究耙烂、入味,不拘什么做法,好下饭、好下酒的就是好菜,形成了特有的菜品风格。
< class="pgc-img">>而在江湖菜长久的传承过程中,食客、食肆,也成了江湖菜的一部分。
店家大盘盛肉,大盆装汤,食客则粗犷豪爽,呼五邀六,大碗喝酒,大口吞肉,似乎这样就餐,才是江湖菜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江湖菜之所以“江湖”的所在。
同时,“重庆江湖”也极受近代袍哥文化的影响。
山城山高水长,交通不便,在旧时,不仅古道上,就算是城里进出,也都是爬坡上坎,运输全靠人力,商人可以选择单打独斗,劳动人民却必须合作。
无论是码头的力夫,还是山道上的轿夫、脚夫,多需要合作,讲团队,更需要袍哥人家的兄弟义气,江湖规矩,袍哥人家的传统,也就更多地在这里被延续。
加上重庆为民国陪都时磨难重重,比如惨烈的重庆大轰炸,5年半内,重庆被侵华日军9513架次飞机,轰炸200余次,投下2.16万枚炸弹。5年多,每天担心飞机轰炸,街面随处都是残肢废垣,是怎样的煎熬?但“愈炸愈勇”的标语却在重庆随处可见。
< class="pgc-img">>注: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都促成了当地彪悍的民风,耿直、豪爽的个性,造就了巴人坚韧、乐观的性格。 重庆人更懂得做人要耿直,要团结,因为兄弟情谊、江湖义气,是他们为数不多可以仰仗的支点。
所以即使在40度的炎热夏天,为了朋友、兄弟一聚,即使在没有空调的街边小店,他们也能打着光膀子,把脚翘上长条凳,喝个酣畅淋漓。
< class="pgc-img">>他们把“耿直”看作无比重要的秉性,如果你说一个重庆人“不耿直”,就像在扇他的耳光。而这些也正是江湖菜的精神内涵之一。
所以,江湖菜多豪爽地用大油,下重料、下猛料,用料特别“慷慨”,份量上也非常耿直。
< class="pgc-img">>就像来凤鱼,四五斤重的鱼,一次用油就要两斤多,花椒、海椒、豆瓣酱、泡椒等佐料也以盆计,辣子鸡为了保证口感,需要放很多花椒辣椒,佐料甚至是鸡肉的两三倍。上桌之时,也会把所有佐料一起呈上,表示店家没有什么隐藏,江湖菜的呈现,几乎都是大盘海碗。
这也是为什么说,江湖菜更能代表重庆这座城市的性格,一盘盘江湖菜,就像重庆江湖的缩影。
< class="pgc-img">>部分江湖菜品牌开始崭露头角
也正因为江湖菜的“土”,它的不拘常法、不讲究以及家常,重庆的江湖菜馆并不比火锅店、小面店少。社区、街边、山上、江边,可以说有人能去到的地方,就能发现江湖菜馆子,甚至一些百姓家,都隐藏着江湖菜高手。
重庆江湖菜,藏在山城的大街小巷,藏在百姓家的灶台间。
在自家做好自家菜品固然没有问题,但从一个菜式的长远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餐饮圈,如果江湖菜没有打出名堂,很容易被外来强势菜式、品牌狙击,限制未来的发展。
< class="pgc-img">>随着火锅、小面的走红,酸菜鱼、烤鱼、烧鸡公等江湖菜单品的爆火,以及成都餐饮的异军突起,重庆餐饮人开始意识到,江湖菜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强势品牌。
从重庆餐饮目前的发展来看,尽管输出了很多优质单品,却没什么全国知名的餐饮品牌,这也是重庆餐饮人没有说出口的隐痛。
所以近年来,不少重庆餐饮人开始品牌化探索,一些江湖菜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
直接打出江湖菜招牌的杨记隆府,门店多为300平以上的大店,在全国拥有28家联营门店,15家在重庆之外,是中烹协500强门店,并在2019年登上春晚舞台,算是走出了重庆。
“想做连锁品牌,想把江湖菜做出重庆,就要做好标准化。”杨记隆府创始人杨勇说,从江湖菜的历史渊源来看,它的标准化比普通中餐更难,这也是江湖菜一直没什么连锁品牌出现的原因。
< class="pgc-img">>而杨记隆府的高速发展,也是因为它不断推行标准化,同时通过中央工厂简化厨房流程实现的,它用了5年时间,到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了80%一菜一酱料的标准化,未来还将继续探索用智能化设备减少“人”的误差。(杨记隆府:重塑江湖菜,让重庆餐饮走向全国)
在全国拥有一百余家加盟店的徐鼎盛民间菜,也是通过菜品标准化,实现了门店扩张。相对于杨记隆府科技化的手段,徐鼎盛更在意厨师团队的打造,即使是加盟店,厨师的输出也都在总部。
徐鼎盛的厨师,无论直营店还是加盟店,大都从内部提拔,“我们有一整套的严格考核,比如每个门店的厨师长,在下店前,必须接受一整套完整的培训,考核在80分以上,才让他到门店去带团队。”徐鼎盛创始人徐小黎表示。
在徐鼎盛,每个厨师都熟知全部菜品、后厨规范,店内的很多操作台都是明档,即便不是明档的后厨,也可以让顾客参观。
< class="pgc-img">>目前,徐鼎盛已经开出了百余家门店,面积多在500平以上,在2020年疫情期间,更荣获中烹协的中国餐饮百强企业,成为11家获此殊荣的重庆餐饮品牌之一。(徐鼎盛民间菜,凭啥开出100多家门店?)
杨记隆府、徐鼎盛的成功探索,给了重庆很多江湖菜品牌启发,也引领了更多重庆江湖菜品牌的发展。
近一两年,重庆市面上崛起了不少江湖菜品牌,多以社区经营为主,从装修上而言都突出“土”“江湖”,但得益于江湖菜的菜式多样,各家都能打出各家的招牌,形成一定差异化,吸引着周边居民。
张记兴隆重庆菜、老灶房乡村菜等连锁品牌相继发力;成名多年的九锅一堂打出重庆菜招牌,深受“小酌”青年“爱戴”的纯阳老酒馆,也开始品牌化探索;山城饭局、马房湾66号、八孃家常菜、山城老堂口等小品牌,则走极致路线,不求店多,但追求口味的特色,纷纷登上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同时,肥肠鸡、吊锅耗儿鱼、芋儿鸡等脱胎于江湖菜的单品,也在市面有了一定的占比。
< class="pgc-img">>(虎锅吊锅耗儿鱼大众点评官方图片)
重庆江湖菜作为具有地域特点的菜式,开始有意识地向品牌化发展,试图走出山城,走向全国。
< class="pgc-img">>江湖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说到底,现在的重庆江湖菜,仍只能算作当地的强势品类,尚未形成全国趋势,仅凭杨记隆府、徐鼎盛等三五个连锁品牌,也较难形成气候。
重庆江湖菜需要更多强势品牌出现,并走出重庆。而这个过程,道阻,且长。
一来,便是品牌、营销的打造,这个问题不仅是江湖菜面临的经营问题,更是整个重庆餐饮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庆不缺美食,不缺做得好的菜品,但缺少职业、专业的餐饮人去经营,缺少一些推手去串联资源。”雷开永说,作为重庆特色的江湖菜,更是这样。
长久以来,重庆餐饮人都更关注产品,而忽视品牌、营销,即使现在有一些重庆餐饮品牌开始求变,也颇有成效,但整体惯性的改变尚需时日,江湖菜的品牌打造,也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人才流入。
重庆江湖菜发展促进会等半官方组织,也在背后积极助推,据雷开永介绍,促进会的任务之一,就是为重庆的江湖菜品牌提供更多学习渠道,借鉴其他餐饮品牌的好方法。同时链接更多资源渠道,帮助江湖菜品牌解决品牌化、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
据悉,重庆政府相关部门有意打造重庆江湖菜的城市名片,重庆江湖菜发展促进会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府的推动下,江湖菜在未来很可能成为重庆餐饮的第三张名片。
二来,江湖菜这样具有特色的菜品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但也是局限的。
首先便是标准化问题,虽然杨记隆府看上去距离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远了,但老饕们总会诟病连锁品牌的口味、正宗传承等问题。
诚然,在拓展赛道之初,适当地进行本地化改良,让外地人接受、习惯这样口味,是快速开发品牌、品类影响力的方法,火锅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但后续跟上的江湖菜品牌会不会被带跑偏?逐渐没了江湖菜的样子?如何从整体上给更多消费者一个重庆江湖菜的概念?都是重庆江湖菜经营者们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 class="pgc-img">>再比如杨记隆府倡导一大菜搭配几小菜的点菜方式,大菜依然用大盘,小菜就换稍小的器皿装盛,这能有效减少大盘大碟对餐桌的“占领”,也能让消费者品尝更多菜品,提高消费体验。但这显然有悖江湖菜大盘大碟的传统。
正如前文所说,江湖菜的特色不仅在于口味、做法,更在于它传达的精神内核。如果江湖菜里少了江湖气,少了那些人间烟火,老饕们的顾虑也就不无道理。
这些年餐饮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如今的餐饮早已不是单纯的吃饭,更是消费者的自我表达,他们选择餐厅,越来越看重品牌调性。
当然,江湖气也可以从其他部分去弥补,比如装修风格、氛围营造,甚至周边文创的推出。
< class="pgc-img">>(马房湾66号大众点评官方图片)
但在这些方面,无论杨记隆府、徐鼎盛,还是其他品牌,大多是以“土”、民国风、乡村风为主,没能更好地突出“江湖气”,显得和其他区域的地方菜雷同,比如南京大牌档、湖南土菜馆等。
从这些方面看,重庆江湖菜走向全国的路,还很长,而它也可能无法复制火锅的辉煌,但作为重庆城市性格表达的地方特色菜,江湖菜需要有它的一席之地。
结 语
大家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在重庆江湖,没有金碧辉煌,不推崇精致讲究,有的只是随意而做,肆意而为,有的只是人间烟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江湖菜反而更像真正的重庆,更能代表重庆。
在已经充满尔虞我诈的社会上,江湖菜耿直、不矫情、不扭捏的风格,相信也是它未来行走全国的杀手锏之一。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种解读是道阻且长,另一种解读则是,这条路,有其远方值得去追寻。
本文由红餐网记者陈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