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川菜很早就进入,但做成品牌效应的第一家应该就是“川国演义”饭店。印象中广州第一家川国演义饭店是在1998年开在体育西路,那时主打是高端川菜,颠覆大部分老广对川菜属于贩夫走卒专属印象。
记得川国演义刚开业主打就是“对口味从不将就”的口号,坚持传统川菜厚、重、广、浓、香特点,不会因为大部分老广不喜麻辣改良口味。可惜,20多年过去,川国演义这份承诺慢慢淡忘。
端午节,和家人来到位于琶洲保利广场店的川国演义聚餐。说实话,这间店装修有自己特色,许多细节体现川渝传统特点。不过在整个布局餐桌之间有点紧迫,感觉是不再走高端大气路线,向网红店靠拢。整体服务还是到位,而这个到位只是普通饭店服务的到位,和上档次饭店服务相比,细节还是差很多,比如任何上档次包房服务缺乏,一顿饭下来,没有服务员过来更换骨碟。
当然一间饭店主要还是菜品质量为主,就餐环境、服务还是次要。如果你是口味清淡之人,你会发现你居然能在川国演义点上一桌不重口味的菜,当然很多菜并不是川菜。
我都很奇怪,作为主打川菜的饭店,主推的菜式居然有北京烤鸭!?当然不是说他家北京烤鸭不好吃,可是和正宗的北京烤鸭饭店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这就比如你去粤菜馆点一份水煮牛肉,可能粤菜师傅做出来味道是不错,可是和正宗川菜师傅做出来的水煮牛肉还是差了灵魂。
我觉得现在川国演义名字需要更换,应该改为三国演义,因为现在川国演义饭店菜肴是川、粤、京共存,而本以川菜为主的川国演义,所做的川菜为了迎合老广口味,早就失去川菜原有灵魂,甚至有些川菜出品还不如该店的粤菜,感觉有点本末倒置。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往往到最后,你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三彩自远方来,意外联系到我,说好多年不见了,如果方便就出来聊聊。这位刘三彩也是早年的闯海人,在海南完成原始积累后,早早转战他乡移民去了加国。依稀听说他混得不错,具体做什么不太清楚。
当年他在海南时,因为观念、性格差异,彼此交往并不多。只记得一次同去三亚探访世界小姐,他在路边摊买了件便宜的“岛服”,汗流浃背穿一天,脱下来活脱脱就成了人体彩绘。刘三彩这个绰号由此传开,真名不重要了。
他移民这么多年基本没联系过,而今不知何故回来要找我。电话里他说应消博会之邀回来凑个热闹,之所以找到我,是因为过去那些老友手机号都弃用了,“只有你的号码一打就通。”
刘三彩感叹道:“时隔20多年,看到海口巨变吃惊不小。”但他表示,消博会之外他只想再去两个地方,首先是得胜沙、中山路一带的骑楼老街,他自己去过了;下一个是解放西路的露莎餐厅,“你有空我们就一起去吧。”
< class="pgc-img">当年海口红极一时的露莎餐厅
>是的,所有闯海人都有怀旧的老毛病,这一点感同身受。可我告诉他,解放西路那个露莎餐厅早就不见了。他说没关系,不见了也要去看一下。
也难怪,露莎餐厅是建省初期“成功人士”们首屈一指的打卡地,也是最时尚、最热门、最好吃的港式西餐厅。那一时期的海南,尤其是新晋省会海口市,处处洋溢着乐观开放、积极向上的气息,露莎餐厅则集中体现着这样的气氛。谁遇上好事,谁有了好消息,就想邀三两好友去搓一顿。
在当时海口人的心目中,露莎餐厅可与传说中北京北展剧场的“老莫”(莫斯科餐厅)相提并论。除了气质、品位不俗,露莎这边还传递着海南大特区最初不设限的开放信息,让人心驰神往;当然它也是青年男女的约会圣地,有条件的年轻消费者趋之若鹜。那时无法预约,只能到门口排队。
“你可能听说过吧,那时有不少青春少年经过露莎餐厅,站外面透过玻璃看人优雅地用餐,非常羡慕, 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进去吃一顿!我曾经也是其中之一,哈哈!幸好出国前有人约我去了。”刘三彩不无得意地说。
< class="pgc-img">>见面时,老远就看到刘三彩居然又穿一件花花绿绿的岛服,走近才看出这款岛服的花色和质地明显上档次,不至于当天就脱色、直接染到身体上了。
在解放西路走了几个来回,指指点点、兴味无穷。当年这是海口最名贵的地段、最繁华的商圈。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市公安局、工人文化宫、妇幼保健院、金棕榈文化娱乐城,都在这条路上。露莎餐厅对面是九小,不远处路口转盘的另一侧是一中,二者为海口市属最优秀的中小学校。
露莎餐厅由港商投资兴办,从管理人员到所有厨师、吧师都从香港派来,出品精致,口味地道。那时大家收入都不高,餐厅价格也不太贵,如一份18元的吉列猪扒,焦脆的面包屑裹在上好的猪排上,恰到好处的火候出炉,爽而不腻,可口透顶……毫不夸张地说,吃完这顿可以回味一个星期。
这里也是海口率先流行AA制的餐厅,大家分别点餐、各自买单,互相不欠人情账,还觉得这是特区文明与消费时尚的体现,心安理得。
< class="pgc-img">>走过来又走过去,刘三彩终于相信这条街上以前的露莎餐厅确实不见了。他怅然若失,仿佛衣锦还乡却碰了一鼻子灰。
好在露莎餐厅这个牌子还在,且发展成好几个分店,辐射大部分老城区。手机上查询到目标后,明知已时过境迁,他仍然坚持就近去一家试试。
“不瞒你说,我在这个餐厅有过一次艳遇。”刘三彩开启了浪漫的回忆,“那年情人节,一个本地女孩请我来宵夜,事先还声明不许我AA。她叫阿雪——可能这边天太热了,女孩子名字中带'雪'的挺多,感觉会凉快一点——我和她是跳舞时刚认识的,她的舞姿很出众,偏偏愿意跟我搭档。那晚本来意义非凡,可我却特别紧张,只顾低着头吃,根本不敢乱想乱动。真该死啊,我肯定辜负了她一片好心。没多久阿雪考上了公务员,我远走他乡,再没见过。一切都悔之晚矣,只有对餐厅的温馨格调还记忆犹新。今天就想试一下,能不能再闻到她当年的余味儿。”
听起来挺动人的故事,不过我让刘三彩暂且打住,因为我们要找的新露莎餐厅已经到了。
眼前这个餐厅让人产生了不小的心理落差:岂止是换了地方,色彩和布局都大不相同,除了名字还一样,当年的情调和氛围完全无迹可寻,跟普通的市井快餐店没啥区别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厅的外观和出品变成这样了,令人唏嘘
>硬着头皮进去,随机点了吃的,结果更是不敢恭维。远道而来的刘三彩,从兴致勃勃变得闷闷不乐。
打开美食平台,很容易能看到一些消费者的留言:“这已经不是从前的露莎餐厅了”“以前有名的露莎鸡腿饭,现在变成瘦瘦的鸡翅饭,差的不是一点点。“十几块涨到三十块,价更高质更低,海南人民心里苦啊。”……
我明知故问:“发现你要找的味道没?”
良久,他沉默不语。
的确,如今海口已有更多更好的聚餐去处,万象城、华彩海口湾广场,米其林餐厅鳞次栉比。但人总是会念旧的,有的老字号在心中挥之不去,并不止情怀那么简单,还有历史记忆和灵魂归化的特性。
很多曾经的亮点为什么不能长此以往?为什么在越来越多的同时,不能越来越好?好像这是几十年来一个普遍的问题。
“要不,我出钱把这个名号买回来,我们联手干吧?”刘三彩没底气地问。
“别捅马蜂窝了,犯忌。”我告诉他,“要干就干更有创意的,从头开始,机会有的是。”
(作者:六邦云,资深网络媒体人,区域经济研究者。文章发表于自贸港演义,版权所有,抄袭洗稿必究。)
注:由于未找到当年餐厅的实景图片,本文插图根据个人记忆,借助AI完成。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