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但由于战争、朝代变革、经营不善等原因,却很少有传承上百年的老店,而那些能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沧桑还依然屹立着的老店,也颇值得我们品味一番:
一、北京:便宜坊
年龄:607岁
出生日期: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
便宜坊始创于明朝,旗下拥有“便宜坊烤鸭店”、“都一处烧麦馆”、“壹条龙饭庄”、“正阳楼饭庄”、“功德林素菜饭庄”、“锦芳小吃店”等众多老字号餐饮品牌。其中便宜坊烤鸭店是焖炉烤鸭派系的代表,其特点是烤制不见明火,鸭膛内灌入特制老汤,形成外烤内煮之势,外脆里嫩,此技艺被誉为“绿色烤鸭”,并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class="pgc-img">便宜坊
>美食推荐:花香酥烤鸭、 蔬香酥烤鸭、香酥脱骨鸭、金刚火方,天竺素斋,涮羊肉等。
< class="pgc-img">香酥脱骨鸭
>< class="pgc-img">涮羊肉
>门联:客尝哉,绿色美馔助愈耄耋遐龄;君知否,焖炉烤鸭已历六百寒暑。
二、苏州:松鹤楼
年龄:266岁
出生日期: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
松鹤楼原是一家小面馆,以经营盖浇饭、焖肉、卤鸭面为特色,后来增加了苏州风味菜,由于古人以松鹤寓长寿,故取名松鹤楼。据传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在该店品尝过“松鼠鳜鱼”。由于松鹤楼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苏州美食,因此,它常常见诸电影和文学作品。
< class="pgc-img">松鹤楼
>美食推荐:松鼠鳜鱼、碧螺虾仁、响油鳝糊、白汁元菜、三虾豆腐、蜜汁火方等。
< class="pgc-img">松鼠鳜鱼
>< class="pgc-img">碧螺虾仁
>< class="pgc-img">响油鳝糊
>门联:松龄千古翠;鹤顶万年红。(北京店)
三、宁波 : 状元楼
年龄:238岁
出生日期: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
宁波状元楼酒店,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名三江酒楼,原址在江北岸三江口畔,是甬上文人雅士雅聚之地。
改称状元楼有一段典故。宁波历史上一共出过13个状元,章鋆是后一个。他自幼聪颖,饱读诗书,21岁就中了举人;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与张氏兄弟赴京赶考,书生们在“甬江楼”为他们饯行。酒酣耳热之际,跑堂送上一盘“冰糖甲鱼”。
章鋆与张氏兄弟禁不住绝口称妙。问跑堂:此系何菜?跑堂看他们一身读书人打扮,一副赶考行头,就随机应变,暗送吉利说:“此乃‘独占鳌头’也!”举人们听之好不开心。殿试后章鋆果然高中状元,在衣锦还乡途地重登此楼,提笔挥毫,写了“状元楼”三字,让店家作招牌。从此,楼以菜扬名,菜为楼增色,生意更加兴隆,光顾者多为仕宦缙绅。
< class="pgc-img">状元楼
>著名菜式:冰糖甲鱼、雪菜大汤黄鱼、锅烧河鳗、网油包鹅肝、宁式鳝丝、盐水海虾、春卷等。
< class="pgc-img">冰糖甲鱼
>< class="pgc-img">雪菜大汤黄鱼
>< class="pgc-img">锅烧河鳗
>楹联:石建每闻宗孝谨;留矦非独爱烟霞。(东部新城店)
四、南京:马祥兴
年龄:178岁
出生日期: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
由河南孟县回民马思发创办,其子马盛祥继业后,取名为“马祥顺饭铺”,民国初期以经营“牛八样”清真菜为特色,马祥兴菜馆是南京最“高寿”的餐饮老字号,也是全国现存清真菜馆中的“老寿星”。民国时期与同庆楼、江苏酒家并列为知名菜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为该店题写“马祥兴”匾额。
< class="pgc-img">马祥兴
>美食推荐:美人肝、凤尾虾、蛋烧卖、松鼠鱼、八宝葫芦鸭、芙蓉鸡片等。
< class="pgc-img">美人肝
>< class="pgc-img">凤尾虾
>< class="pgc-img">八宝葫芦鸭
>门联:百壶美酒人三醉;一塔孤灯映六朝。
五、杭州:楼外楼
年龄:175岁
出生日期: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
楼外楼菜馆始建年代一般多认为是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此楼业主是一位清朝的落第文人,名叫洪瑞堂。他与妻子陶氏秀英自双亲亡故后由绍兴东湖迁至钱塘,定居在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以划船捕鱼谋生——因夫妻双双是从鱼米之乡的绍兴而来,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
楼外楼先是捕鱼虾选佳者烹制出售,后来想到西泠桥一带无饮食店,便在略有积蓄之后开了一片规模较小的菜馆。
菜馆的命名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得到启发而取为"楼外楼"。
< class="pgc-img">楼外楼
>美食推荐: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东坡肉、叫化童鸡、干炸响铃等。
< class="pgc-img">西湖醋鱼
>< class="pgc-img">龙井虾仁
>< class="pgc-img">东坡肉
>门联:酒旗高矗聚雕轮,百岁初增五十春;不待举杯人共醉,西湖日日是芳辰。
北东西不缺;
甜酸苦辣皆全。
月中采得吴郎桂;
天上分来王母桃。
青葱绿果应时制;
白鳝红茶自古珍。
琼浆甘露导奇味;
玉果异珍求惠心。
美味招徕云外客;
清香引出月中仙。
水陆杂陈多供应;
干鲜兼备足需求。
薄煮红桃千朵艳;
芳倾绛雪一瓯香。
胜友光临多尝海味;
高朋驾到任选海珍。
海味山珍东西咸备;
人挑车载南北兼收。
松竹赠绿素雅为好;
芝兰送香幽淡最奇。
名师怀绝技,独探龙宫,借得水晶作糕饼;
老店蜚新声,广搜蓬岛,捧来珍馔满杯盘。
(以上为食品店联)
充饥殊画饼;
适口配香茶。
迎年须早备;
祝寿更相宜。
点心甜万户;
佳酿醉千家。
方便省时随意愿;
卫生营养乃珍馐。
莫笑阳春供一饱;
须知风味有三鲜。
麦屑凝脂香调玉乳;
花纹生香味胜红菱。
饱此一方将其代饭;
分为数片劝尔加餐。
绿浪黄珠农夫辛苦;
精谷麦面饼匠经营。
常供徽饼苏糕,食客不知来冀北;
总教神驰心往,多情每惹忆江南。
厚工制,薄利销,全凭色香味俱佳享誉;
南国风,北方客,素以高中低皆备酬宾。
(以上为糕点店联)
< class="pgc-img">乾和祥”外景 记者 贾鹏 米国伟 摄
>一抹茶香沁心田,百年老店喜开颜。
一场秋雨过后,漫步在尚未揭开神秘面纱的钟楼街。民国风格的建筑物鳞次栉比,如同一幅传世丹青画卷缓缓打开,尘封已久的回忆随之浮现于脑海中。
在这次钟楼街提质改造中,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两层楼建筑物引人注目,“乾和祥”三个熨金大字在黑底的映衬下极有风骨。这是我国八家老字号茶庄之一、山西茶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乾和祥”茶庄。原址回迁的喜讯传开,老茶客们企盼老店馥郁归来。
一店有三宝
“我们一家老小都喜欢喝‘乾和祥’的茶。”白丽女士是“乾和祥”的老茶客,每次来买茶时,她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钟楼街“乾和祥”茶店,购买每公斤100元的茉莉花茶,一个纸质茶包0.5公斤,喝了三十多年,一年四季,天天不断。“没办法,离不开了。”她说。
太原人津津乐道的,是“乾和祥”的“三宝”:拼配技艺、斗形包装、盖碗茶文化,独特的包装、周到的销售服务,增加了“乾和祥”的辨识度。“乾和祥”创立百余年,而拼配茉莉花茶的味道始终如一。其斗形包装,有着美好的寓意——“方方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方可日进斗金”。“乾和祥”一直采用草棉纸包装茶叶。草棉纸隔潮、柔软,茶叶不易跑味儿,非常环保。
原址回迁的“乾和祥”,无论在店铺设计,还是购物体验方面,“雅”字贯穿始终。要卖茶,三分雅,雅致的店貌一直是“乾和祥”茶庄的标配。新“乾和祥”茶庄按照原貌修建而成:门头铜匾两旁分别镶嵌有“龙团”“凤髓”两块小匾;一幅写有“茶采岳嶷无双处,庄设香极第一家”的对联挂在茶庄大门两侧,庄重而典雅。
今年8月,“乾和祥”茶庄正式开始内部装修。装修对于“乾和祥”而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装修设计方案几易其稿,最终敲定。在原店风貌基础上,凸显了民国风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青色砖墙、实木梁柱、铜质装饰、梅兰竹菊的砖雕、造型雅致的大红灯笼……满眼都是老字号的影子。
茶叶博物馆
“记得小时候,爷爷天天泡一杯浓浓的茉莉花茶,我是打小闻着花茶香味儿长大的。现在我也迷上了这一口儿,招待外地朋友也用‘乾和祥’的花茶,性价比高,味儿也正,这才是咱老太原的味道。”市民苏强说,他收藏了一套写有“百年乾和祥”字样的茶具,十分别致。
钟楼街改造工程完美收官之际,百年老字号“乾和祥”将成为钟楼街上集茶文化推广、茶体验、茶餐饮于一体的综合体。届时,“乾和祥”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的茶叶博物馆也将出现在人们面前。
赏古朴、雅致之美,存清雅、闲适之乐,从茶到器,从器到席,从席到空间,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无不渗透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体现了恬淡厚朴的茶境界。
颜值刷新,企业文化内核也同步刷新。步入店内,茶叶博物馆设在一楼,文化展示区、散茶档口、中庭礼盒区、有机茶展示区、精品茶具展示区、茶饮休闲区六大内容有序陈列,不仅涵盖上百种茶叶、茶具、茶衍生品,还增加了茶饮等产品。
“乾和祥”归来
新“乾和祥”茶庄的面纱还未正式掀开,每天前来一探究竟的茶客络绎不绝。家住大南门的梁先生近来一直在附近转悠,“我就盼着能早点儿坐在原址回迁的店里,约上好友,喝一口那原滋原味的老茶汤。”逢年过节,酒足饭饱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冲泡一壶“乾和祥”的茉莉花茶,浓郁的香气顿时充满整个屋子。
“在外飘泊了30多年,现在‘乾和祥’终于原址回迁了,真是件大喜事啊!”“乾和祥”茶庄经理、非遗项目技艺传承人张俐丽很兴奋。
张俐丽算了一笔帐:目前“乾和祥”在岗人员17人,加上退休职工在内,每月仅工资一项支出就需10多万元。新店的面积是原来的一倍,加上人员数量的增加,这意味着销量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一倍。
创业的日子刚刚开始。如何把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乾和祥’人陷入了思考。
南方优等春茶加上广西横县的茉莉花,三窨一提,四窨一提……神奇的配合,扑鼻的茶香,想想都很美。这是“乾和祥”的味道,这是太原人挥之不去的味蕾记忆。太原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记者 周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