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栋 文/摄
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
这段时间,来到古城临海游览的游客,在经过江南长城下高达道的一片老民居时,难免会被眼前“豪横”的一幕惊到:在古城一角,一间普通民居后院,挂满了红扑扑的香肠。不能用一串串来形容,而是一排排,一片片。九曲回“肠”的“肠”景让不少游客牵“肠”挂肚,忍不住上前合一张影。
这一院子的香肠,没上万块钱的猪肉串不出这气势。游客和网友都好奇,是怎样的大户人家,才配得上这片香肠的海洋。
这家“大户”的主人叫夏兴培。“果然是他,那个与‘肉和肠’打了40多年交道的‘肠王’夏师傅!”
得知“肠海”拥有人的真实身份后,不少网友留言,自己从原来的“哭着嫉妒”变成了“笑着羡慕”。要知道,在台州当地,夏师傅的手工香肠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到的,买到正宗夏师傅香肠的“幸运儿”,可能已经排了一两年的队。
近日,在获得夏师傅的准许后,小时新闻记者观摩了这位“肠王”制作私房香肠的全过程。
能在香肠界称“王”,他到底有啥秘诀?
选肉|比“老丈人挑女婿”还苛刻
听说冷空气要来了,夏师傅的脸上有了一丝捉摸不透的笑意。
12月13日6点不到,没有公鸡打鸣的早晨,夏师傅已经起了床,裹了件军大衣,步行前往离家一公里开外的巾山菜场。
夏师傅的到来,有点像明星登场,尤其是菜场西头的一排猪肉铺的老板们,个个心照不宣,知道夏师傅又来采购猪肉做香肠了,大家都会把头朝向夏师傅,脸上写满“买我买我”的表情。
说起来,夏师傅是巾山菜场肉老板们的“大师兄”。夏师傅1978年就在这里卖猪肉,当时6毛5分钱一斤的肉价,如今已经涨到了26元。
离菜场进口较近的老王“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和“大师兄”推销起了自己。“夏师傅,我这最好的后腿肉都给您留着呐,请来看看。”
肉界高手的过招无需多言,夏师傅伸出微微颤抖的手,在老王极力推崇的肉块上翻动了一下,用手轻轻按了按,颇有些中医把脉的架势。旋即,夏师傅微微叹息了一声,挪到了下一摊。
好的香肠,对原材料的苛刻,容不得一丝“讨价还价”。“五花肉是不能做香肠的,前腿肉有筋头,用来做香肠影响口感,唯有好的后腿肉才能入选。”夏师傅和记者碎碎念挑肉的秘诀,即便是在后腿肉的选择上,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你看这肉,它有着大理石一样的纹理,瘦肉部分淡红色,脂肪部分白色厚实,摸上去很有弹性,说明是新鲜的。前面那家,我没选用是因为我判断出应该是冷冻肉。”
在选肉的过程中,夏师傅或按压或抚摸,甚至不惜把鼻子凑上去嗅一嗅,那认真把关的样子,仿佛是在给自家的闺女挑女婿。
“不对,我挑女婿都没这么仔细,女婿是我女儿自己找的,但我家的香肠用肉,全是我亲自把关的。”老爷子傲气地纠正了记者的打趣。
这天清早,夏师傅与多位“师弟”过招,筛出60斤上好的后腿肉。这时,夏师傅的爱人孙素琴已经开着电动车在菜场门口等候了。一见夏师傅出来,孙阿姨赶忙上前分担几袋肉过来,接着在电动车踏板的地方一袋又一袋堆好,然后开车把肉先载回家,给早起的夏师傅腾出15分钟空暇的时间,到边上的早餐店喝碗油条豆浆。
孙阿姨既是夏师傅生活的伴侣,也是夏师傅制作香肠的帮工,几十年的制肠生涯,让夫妻之间有了严丝合缝的默契。
坚持|几十年始终纯手工
夏师傅把唯一的宝贝女儿嫁出去后,自己和老伴便留在了最古老的临海古街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滋滋”往外流淌历史的气息,经过这边虫鱼鸟雀的咀嚼,混合着屋后那棵大枣树的香甜味道,成了夏师傅离不开的牵挂。
吃完早饭的夏师傅轻声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两指尖夹着半截香烟,悠哉悠哉地步行回家。孙阿姨已经把一切收拾得干干净净,砧板擦得光亮,切肉的刀也已经磨好,屋后水槽的水滴滴答答,一团紧簇的肠衣也已经泡好备用了——秘制香肠的制作,就在夏家厨房的“弹丸之地”进行。
上了两遍肥皂,夏师傅很仔细地洗干净自己粗糙的大手,孙阿姨熟练地给他系上围裙,套上袖套,随后夫妻特地去看了看挂在屋内的温度计,嘀咕嘀咕用方言交流着……夫妻俩严谨的态度,将制作香肠这件“讨好味蕾”的世俗之事,变得有些神圣的味道。
上好的肉料,在砧板上安静地躺着,夏师傅左手轻抚着,握刀的右手精准地在肉纤维间游走,将依偎在精肉上的肥肉剔下。“纯精肉的香肠咬不动,纯肥肉的香肠没法吃,只有精肉肥肉按照10:1的规格配比,做出来的香肠才最适口。”
既然精肉肥肉都要有,为什么要费这工夫将精肉和肥肉分离出来呢?夏师傅解密:“如果肥瘦肉连一起,不仅一会儿切肉时候不好切,影响准头,而且到时候做好吃到嘴里,肉质有黏连,口感总要差一点。”对香肠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的夏师傅,对制作工艺近乎“吹毛求疵”的把控,犹如学霸对满分的执著,哪怕99分的成绩都会宣告这场考试的失败。
分离开的精肉被夏师傅片成长度1.5厘米,宽度1厘米,厚度0.5厘米左右的肉块,精肉则被切成很细的肉糜,然后一起放进一个直径有1米的不锈钢大脸盆里。
“现在市面上几乎所有的香肠都是机械化制作的,肉用绞肉机绞一下,和上一些调料,然后用灌肠机器直接灌装而成。”夏师傅对这种讨巧的做法很不赞同,“我自己也试着做过,但是发现这样做出来的香肠,虽然效率高速度快,但是肉糜的没有嚼劲加上机器灌装造成的紧实度过高,会让吃香肠变成一种将就,完全不能享受到香肠美味的精髓。所以我放弃了用机械代替手工。”
秘诀|每个环节都精密如手术
切细混合好的肉料在不锈钢盆里醒一醒的间隙,夏师傅闪身出了门,到离家百余米的小店买调料:两瓶50度的高井头曲,盐、糖、味精各一小包,还有一小瓶五香粉。
回到家里,孙阿姨已经把料理秤摆好了。“10斤肉料要加3两白酒,3两糖,2两盐,少许五香粉和味精。”夏师傅透露,这些配料中,盐、五香粉和味精的用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微调,白酒和白糖的比例建议不要变更,这是他摸索了一辈子的黄金比例。“我试过各种白酒,最便宜好用香头足的,便是超市里最常见的高井头曲。”
一大脸盆的肉料刚好30斤,按比例将调料全部倒入后,夏师傅开始徒手翻腾肉料,让每一片肉都与调料充分融合。这里夏师傅又透露了一点:在搅拌匀称后,不要急着马上灌装,先等个10到15分钟时间,让肉慢慢吸收调料。然后再搅拌一会儿,这样的肉更加入味。
孙阿姨已经在屋后,将一根已经泡开的足足有数米长的肠衣,套在一个灌香肠的漏斗底部,然后将准备好的漏斗递给夏师傅。夏师傅接过来后,就麻利地抓起调配好的肉,通过漏斗往肠衣里塞肉。每塞几下,夏师傅就用手捏一捏已经灌入肉的肠衣部分,让肉在肠子里分布均匀。做了几十年香肠的夏师傅感觉很精准,多大的力道,要往哪个方向多捋一下,好让肉在肠衣里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
“通过这样慢慢灌装和捏匀的香肠,可以达到最佳紧实度,同时肠内也留有足够的空隙,不至于让香肠太硬太实,而且后期晾晒也更容易风干,吃起来更不会有负担,大人小孩都咬得动。”
夏师傅做香肠的时候,脸上满是陶醉的神色,看他小心翼翼的样子,仿佛在做一台对精密度要求很高的手术。被他一点点塞进肠衣里的,除了香掉鼻子的肉块,还有夏师傅的经验,积淀以及精益求精。
在灌好一条香肠后,一旁候着的孙阿姨就接过手,指尖翻飞间,记者甚至都没看出门道,香肠已经一节一节被扎出了形状。“这事情也只有我能做,你夏叔叔手指太粗太木,让他绑绳线就太困难了。”孙阿姨呵呵一笑,抖出自己的老底:“阿姨我捆扎的技术不吹牛,不信你去社区问问,每年端午的包粽子比赛,都是我第一名的。”
原来,夏家一“肠”难求的背后,是有两大“高手”在技术支撑着。
一个多小时不间断地高速赶制,一脸盆的肉终于见了底,随着最后一根香肠扎完,夏师傅站起了身,两只手插在一起,互相揉搓着。一直保持高强度地灌肉操作,手指在冰冷的肉料里进出,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势,夏师傅看起来很是疲惫,双手也抖得厉害。孙阿姨赶忙端来小脸盆,倒了一些热水,心疼地催促道:“快把手伸进来洗一洗,暖一暖。”
“老了老了,以前一口气灌两轮(60斤肉)香肠都不带喘气的,现在做30斤肉,手就不听使唤了。”夏师傅感叹着,麻木的手在热水里慢慢恢复了知觉。
抢手|订单排到了后年
香肠做完后,孙阿姨将香肠拿到水龙头下冲洗干净。这样做是为了清理掉附着在肠衣外面的调料和油渍。“不然会影响香肠的晾干,而且表皮不弄干净,到时候晒出来的香肠黏糊糊的,不好收藏。”
夏师傅家后门是一处很宽敞的道地,上面搭了棚子,非常适合晾晒香肠。说是说晾晒,实际上应该是“京西”香肠,不能有“日”头。“冬天的太阳很宝贵,但是对做香肠来说,我们更偏爱阴冷的天气,这也是我为什么听说来冷空气了会觉得高兴,因为天气暖和太阳好的时候,是不适合做香肠的。”夏师傅透露,被高温和阳光侵袭过的香肠,不仅难保存,而且品质也会有影响。
刚刚做出来的香肠看起来有些乳白色的,就像刚下手术台的姑娘,面无血色,但只要晾干几天,颜色就会越来越红,等红透了,开始微微冒油光了,香肠也就大功告成了。
一年里,能让夏师傅施展压箱底“绝学”的时间,往往不足一个月。“一般12月初,天气正式开始冷起来了,香肠才可以开始做。然后一般最晚做到冬至,冬至以后的香肠,品质又会走下坡路。”
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也不是天天能做:天气稍微回暖些,夏师傅要等一等;这几天雨水偏多,也要看一看;天晴日头有点好,夏师傅也要压一压。只有天时地利都符合的日子里,才是制作香肠的好时节。
“订单太多了,一些单子甚至排到了一两年以后。”谈起这“甜蜜的负担”,夏师傅有喜悦也有愁容,一面是大众对自己纯手工香肠的认可,一面是自己一年不如一年的体力。“就这么点时间,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能够保质,但无法保量。”
杭州某机关的公务员杨先生是临海人,他的哥哥与夏师傅的千金是同学,借着这层关系,他每年好说歹说能从夏师傅那边买到少量的香肠。“虎口夺食般,就那么几斤香肠,放冰箱里,不是什么大型节庆日或者有贵宾来家做客,真是舍不得拿出来吃。”用杨先生的话说,夏师傅做的香肠,能吃出浓浓乡愁。
一些外地的朋友,比如上海,江苏一带,也会有吃货走尽关系,委托到夏师傅这边订香肠,十斤二十斤不嫌多,一斤两斤不嫌少。“有时候实在做不出来,只好和他们说抱歉了。”
据夏师傅介绍,七八十年代,能做香肠的都不是普通人家。“那时候物资匮乏,买肉还要凭肉票,一家人为了赶在年底做点香肠过冬,提前两三个月,就要基本把家里的肉停掉,等存了十几张肉票,再到我这边一次买十几斤肉,然后托我做好香肠,他们拿回家晒。”
现在早已经不再需要看“票”买肉了,尽管肉价一直在涨,但仍旧挡不住大家对香肠的追求和喜爱。“现在我这边做好的成品香肠,湿的要45元一斤,晒干的65元一斤,但还是供不应求。”夏师傅说,从这些变化里,他看到了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人民生活的富足。
总的来说,夏师傅和孙阿姨现在的体质一年不如一年,毕竟两位老人都快要70岁了。“每年能做出来的手工香肠也越来越少了。能做一年是一年,我们只能尽力。”
12月15日一早,天蒙蒙亮,临海古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夏师傅夫妻俩已经起床了,他们要趁着难得的干冷天气,再晾最后几波香肠。
在这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府城里,有着许多无法复刻的东西:比如戚继光叱咤过的古城墙,北宋人工开凿的东湖,也有蔡永利即将失传的木质杆秤,李彩莲后继无人的麦秆画扇,或许还有夏家坚持数十年的传统手工香肠……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门见山
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是临海紫阳街。
< class="pgc-img">>是不是看到这个陌生的名字就准备划过去了?千万别,再多看两分钟,说不定这里,就是你的下一个旅行目的地了。
< class="pgc-img">>每一个历经千年的城市都有一座“中心老城”,而台州的“中心”,就是临海。如果临海这个名字你觉得很陌生,那么下面这些名字一定很熟悉。
谢灵运、骆宾王、朱熹、徐霞客、朱自清、戚继光、张伯端……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这些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都和临海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 class="pgc-img">>这座老城的遗迹非常多,论起景点和风光,它并不会输给洛阳、西安、济南、丽江那样的千年古城;论起历史参考,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一直以来,它那么地低调和小众,就像刚刚提到的那一群历史人物的气质,外表寡淡,内心浓郁。
在紫阳街上逛了一圈,发现这里住着的人们,都是这样的气质。
好比古董和文物,虽已不再“实用”,但极具收藏价值——收藏古董可以升值,而收藏一次紫阳街的旅行,可以将临海的缩影,揽入怀中。
< class="pgc-img">>紫阳街是什么街
紫阳街,这个名字来自北宋一个叫张伯端的人,他在临海任职时,紫阳街还不叫紫阳街。
后来张伯端去了陕西省的紫阳县修炼,从此,这位南宗道教的始祖人物便有了一个名号:“紫阳真人”。
张紫阳游历四方之后,晚年回到台州,紫阳街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 class="pgc-img">>全长1km的街,逛下来却要花去大半天的时间。很多百年小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铺,低调得有点过分,招牌做得一点都不招摇,甚至没有招牌。
我甚至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还没有“景点”和“游客”的概念,他们数百年以来做的,都是街坊生意。
< class="pgc-img">>1,紫阳街211号,紫阳客栈。
要写紫阳街,就不得不先提这家客栈。紫阳客栈,老板是地地道道的临海人,在这一篇游记诞生的过程中,他这个本地人给了我很多实用的指点。
< class="pgc-img">>他的客栈也算是一个“景点”。
客栈门口有石桌和石凳,每日黄昏,座无虚席。住在附近巷子里的人会在这里打牌和聊天,举手投足,都是临海人自得其乐的味道。
< class="pgc-img">>对,自得其乐,这是紫阳客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 class="pgc-img">>紫阳客栈的老板叫王林平,在他开这一家店的时候,紫阳街上还没有客栈,为了拿下“紫阳客栈”这个名字,他等了3年。
要知道“紫阳街”这三个字是临海的地标,而“紫阳客栈”就意味着它必须是整条街的客栈表率。所以办理这个名字的过程一波三折,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
他说没关系,为了这个“唯一”,晚点儿,值得。
< class="pgc-img">>这是一个中式风格的小庭院,古色古香。
进门一道影壁墙,“福韵思庭”看起来是一句吉祥话,可老板的释义和我想的不一样,他说,这四个字的意思代表:少年离家的我,非常思念儿时在这庭院玩的情景。
是个念旧的人。
< class="pgc-img">>影壁墙前面有一口井,是一件文物,有着500年左右的历史,至今里面还有水;影壁墙后面养着一群巨大的锦鲤,再往里走,就是假山流水。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工人在长廊下做着实木的家具——原来这屋子里的一切都是纯手工打造的。
< class="pgc-img">>一个居所的陈设,其实就是主人的生活情趣,这些情趣放在一个店里,寻找的,是同样有趣的人。
用数不清的流水白日,默默地静静地做一个有趣的人,这生活多好啊。
< class="pgc-img">>住了这么多的客栈和酒店,很少在房间里看到投影仪,这紫阳客栈的每一个房间里,都安装了投影仪,影像投到白墙上,把灯一关,看一场电影追一个剧,有躺在自家卧室的感觉。这感觉,对于我这个同样趣味的人来说,是捡来的好福气。
< class="pgc-img">>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我除了看攻略,还会和当地人聊天,在闲谈的过程中,寻求当地人口中最值得一游的那些风景。
从我住的紫阳客栈的房间窗户望出去,下面就是紫阳街,窗下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面有一道特别的风景。
< class="pgc-img">>2,紫阳街213号,永利秤店。
在紫阳客栈门口的小亭子里,横着一杆巨大的秤,这秤足足几米长,有胳膊那么粗。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寻着秤走过去,旁边是有着160年历史的永利木杆秤店。
店里忙碌的,是永利木杆秤的第五代传人蔡雪珍老师。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她说,隔壁亭子里的那根巨大的木杆秤,是她亲手做的。免费承重,但要100斤起秤。
哇。
< class="pgc-img">>木杆秤的历史源远流长,小小的木棍棍背后,隐含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当年范蠡发明秤的时候,为了避免奸商缺斤短两,将小小的秤砣和福禄寿三星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做人如果缺斤短两,则失福、少禄,还折寿。
< class="pgc-img">>我们常说,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称得出世间的均和衡。而“公平公正”美德,因一根木杆秤,被我们中国人赞扬了2000多年。
< class="pgc-img">>蔡雪珍老师的孩子们没有在学习做秤了。我问她,孩子们现在都不做秤了,就没有第六代传承人,这一门祖传的手艺,该怎么样传承下去呢?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略带尴尬又苦涩地笑了一下,没有说话,但手里磨秤杆的动作并没有停。
< class="pgc-img">>过了一会儿,有年轻的女孩子来买秤,蔡老师热情地讲解着木杆秤的原理、刻度的意思、看秤的方法,还有吉祥的寓意。我能看得出,当有年轻人来关注木杆秤的时候,她总是格外地高兴。
< class="pgc-img">>把客人送走之后,她对我说:其实也想过传承的问题,但是孩子们不做秤了,所以就把家传改为收徒,教学生。有一些年轻人其实也是喜欢老手艺的,还有小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会来学做秤,这是独属于临海和紫阳街的课外活动。
< class="pgc-img">>我们常说的“度量衡”,其中的“衡”就是秤,而这木杆秤是所有的“衡”里面最原始的一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如今的年轻人大都在用电子秤了,很少有人再去用这种木杆秤。
< class="pgc-img">>从最初第一代的靠做秤养家糊口,到如今第五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160多年,永利秤店一直都开在这里,从没换过地方,五代人静静地守着这条紫阳街,沉淀下来的,是守住始终的初心。
< class="pgc-img">>3,紫阳街253号,和记私房菜。
一条老街能维持千年历史,靠的是什么呢?
< class="pgc-img">>是吃啊!
紫阳街是一条当之无愧的“小吃一条街”。
< class="pgc-img">>这条街上有很多流传了几百年的老味道,散步在各个角落,如果想要一次性吃遍所有小吃的话,整条街走下来,只有这个店是最全的。
< class="pgc-img">>和记私房菜,虽然它叫私房菜,可是一点都不“自私”,价位很亲民,非常适合一家人或者朋友们一起来吃。
几个我吃过的紫阳街特色小吃推荐给你:
< class="pgc-img">>蛋清羊尾。
它是用纯纯的蛋清一直打,直到成固体的“面粉”形状,再包进豆沙馅,入油炸制而成。
这个小糕点满满都是蛋清的味道,毫无油腻感。配上豆沙浆的入口即化,实是美味享受。
在一个小小的团子背后,竟是这样的颇费时费力。
< class="pgc-img">>蛋清羊尾是临海人街头巷尾的零食小吃,形状有一点点像绵羊的尾巴,于是得了这个名字。
杨梅羹。
和记私房菜独有的一个菜品,老板亲自设计的。
< class="pgc-img">>它的原材料纯粹是杨梅、蜂蜜和鸡蛋清,杨梅的酸甜和蜂蜜的甘甜融在一起,再有蛋清打碎,点缀其中,看着养眼,吃着更是到位。
< class="pgc-img">>只可惜杨梅上市只有夏至前后20天的时间,如果你在7月初的时候去到和记私房菜,也许还吃得到哦。
糟羹。
一道很有历史的特色小吃。临海在正月十四的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吃到这个糟羹。
< class="pgc-img">>糟羹看起来是一锅“糊糊”,临海人都会做,人们如今吃它,已经成了一个仪式和一个传统,可是在旧时,它却是百姓家过年才吃的起的“大菜”。
< class="pgc-img">>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糟羹已经不再“宝贵”,拼的就是手艺和味道了,它已经在临海民间流传了1400年,是一定要在临海旅行中吃的。
麦饼。
这是一种酥酥脆脆的“开口”饼,材料也很简单,就是猪肉和鸡蛋,可它的味道和颜色都是非常诱人的,就算是不饿的人,都想要吃上几口。
< class="pgc-img">>麦饼是临海、乃至整个台州、乃至附近的几个城市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吃的一种传统美食。
姜汁炖蛋。
临海特有的一道美食,里面有姜,还有核桃仁、红糖和鸡蛋。
< class="pgc-img">>红糖的味道淡淡的,姜的味道淡淡的,反而是核桃仁的味道浓浓的,鸡蛋的味道香香的。整体口感松松软软,再配上一块麦饼,非常非常有满足感。
< class="pgc-img">>和记私房菜的老板,是目前临海市唯一的一个有着中国烹饪协会认证的“中国烹饪大师”称号的人,全市唯一,果然很私房。
饭店小有名气之后,他又开了一家客栈,就是开头提到的紫阳客栈。
< class="pgc-img">>4,紫阳街105号,岭根草编。
路过这家店铺的时候,并没有想要看一看,但是听到老板和客人的对话之后,我就走了进去。
< class="pgc-img">>客人拿起这把扇子问:多少钱?
50元。
这么贵?能便宜吗?20吧。
一分钱都能不少,这不仅仅是扇子,还是个艺术品。
客人是一个旅游团的大叔,他看了看这个莫名其妙的老,。露出了很好笑的表情,把扇子往那里一扔,走了。
我又观察了一会儿。
< class="pgc-img">>这是一家不讲价的店铺,任何一位客人在质疑这些“艺术品”的价格的时候,老板都不会过多解释,但是她的表情里面都是话,仿佛在说:我卖这个价格是有原因的,你不买没关系,我等着识货的人。
< class="pgc-img">>我走了进去,跟她聊天,她叫郑仙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岭根草编的第四代传承人。
我说:你的名字很好听。
她笑了笑说:我妈妈起的,我妈妈也是草编手艺人。
< class="pgc-img">>岭根是临海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流行着一种源自南宋时期草编工艺。姑娘们会把一种用来做灯芯的草,编织成帽子,维持生计。
< class="pgc-img">>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帽子是当地人在农田中劳作时的生活必备品。建国前,岭根草编一度非常繁荣,是这个村子里的百姓主要的生活来源。
后来,机器代替了手工,岭根草编,面临失传。
< class="pgc-img">>郑老师拿起一把扇子跟我说,我们的草编除了好看,他还有“精气神”。万事万物都是有“骨头”的,人有,动物有,扇子也有,当你把它拿在手上的时候,生出的风都是带骨气的。这样的扇子和机器编出来的不一样,手作,是可以保存百年的。
< class="pgc-img">>她拿起一只“非卖品”给我看。
这件工艺品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除了颜色有一点点黯淡之外,依然很结实、很耐用。
< class="pgc-img">>草编是一门手艺,如果想要传承下去,仅仅“实用”是不够的,如今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大多已不再注重手工产出的实用。所以郑老师他们对草编工艺进行了改进,除了做草帽和扇子以外,还会做包包、花瓶、挂饰,和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交谈的过程中,郑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希望这一门从祖辈学到的手艺可以得到保护。如今学习这门手艺的女孩子里也有90后的年轻人,她很欣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紫阳街上,这些手艺人都非常低调。他们有着这一方水土养出来的淡然不张扬的气质,很知足,并不断上进。
< class="pgc-img">>5,紫阳街99号,紫阳99海苔饼。
路过这家店,听到有客人在旁边说:这个店今天为什么人这么少,平时排队很恐怖的!
我就停下了脚步。
< class="pgc-img">>紫阳99海苔饼的老板姓管,他的手艺是从父辈传下来的,父亲一辈子都做食品行业,虽然没有把海苔饼的生意做大,但是留下了很多特独特的配方。
< class="pgc-img">>经过不断摸索、调整、改进之后,他们家海苔饼的生意越做越好,成为了整条街上海苔饼卖得最好的一家店。
< class="pgc-img">>紫阳街上经常有外国的朋友光顾,所以管老板的生意也做到了美国、荷兰和日本等海外国家,外国的朋友一买就是几百个,打包邮寄过去。
< class="pgc-img">>尽管生意已经做大了,但是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小饼卖一块五的价格。因为在他的客人中还有很多的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离家的游子回到家乡,会把他的店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起来,供不应求,是那时候常见的场景。
< class="pgc-img">>海苔饼,是临海人从小吃到大的东西,主料是海苔做成香香甜甜的泥,然后裹上酥酥脆脆的面粉,烘烤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小饼,是紫阳古街上销售最好的一种小吃,也是紫阳街上必尝的美食。
< class="pgc-img">>6,紫阳街376号,白塔桥饭店。
路过这家店的时候是晚上的8点钟,当时临海下着小雨,我没有打伞,就钻进了这家店坐了下来。
< class="pgc-img">>店铺里的吃食并不是很多,但是这种圆圆的烧饼却格外诱人,它分为甜的馅儿和咸的馅儿,还有一种招牌拌面,另外就是软软绵绵的特制醪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快吃完了才知道,这家店也是紫阳街上资格很老的小吃店,也是临海本地人经常光顾的老店。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和记私房菜可以家人、朋友、闺蜜、情侣一起聚会,共享众多临海小吃的话,那么白塔桥饭店就是很适合一个人随便吃吃的地方。
随便吃吃也很好吃,是很难得的旅行体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老板很忙,手里的生意不断,收钱也不断。她不怎么搭理我,我就使劲儿追着她问来问去。
你们店为什么叫白塔桥饭店呀?
因为这附近曾经有一条小桥,叫白塔桥。
桥还在吗?
桥已经不见了,但是店依然还在。
< class="pgc-img">>7,紫阳街347号,青草糊。
小伙伴跟我说,这种食物是“牙膏味儿的烧仙草”。
真的好形象!
< class="pgc-img">>在这条街上有很多家都在卖青草湖,但是这家是生意最好的,他们的主要客人似乎并不是游客,很多住在紫阳街上的老街坊,都会时常光顾他们家。
这是临海人喜欢的味道呢。
我也买了一杯。
< class="pgc-img">>它的主料和烧仙草是一样的,但是口感又不太一样,不甜腻,是清清凉凉的青草味道,比普通的烧仙草更多了一份“爽”。
那种清凉感,是爽到脚底板和头发尖尖的。
在大夏天来一碗青草糊,边吸溜着,边逛古街,觉得迎面而来的风都变得清澈了。
< class="pgc-img">>8,紫阳街20号,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小店。
这个店就在紫阳街入口处不远,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特别,卖的东西也都常见,但是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全。
< class="pgc-img">>这家店的工艺品特别全,衣服鞋帽、纪念品、首饰、配件,这里都有,就连数据线都有,很方便。
离开紫阳街时,如果没有来得及买手伴,在这个店里买一些临海特色手工品带回去送朋友是不错的选择。
< class="pgc-img">>附:另外3个店。
紫阳街89号,紫阳麦虾。
这家店的门牌不是很显眼,路过的时候如果没仔细看就错过了。麦虾,就是把麦子做成“小虾米”的形状。简单来说就是“麦子做的虾”。
< class="pgc-img">>其实在临海有很多麦虾店,就像河南烩面一样,满大街都是。随便进入任何一个店,麦虾都是好吃的,但我就吃了这一家,那就他们家吧。
< class="pgc-img">>临海老百姓喜欢这种食物,因为它很实惠,很省面,放上汤汤水水和简单的配菜就可以吃饱。
如今临海这种最具传统风味的特色小吃已经成了上到五星级酒店,下到路边摊都可以吃到的美食。就好像到了四川一定要吃火锅,那么到了临海,这个麦虾是一定要尝一尝的。
< class="pgc-img">>紫阳街109号,紫阳瘦肉丸。
这是一家让我特别懊悔的店,因为这一家的肉丸真的很好吃,但是我还没来得及拍照就已经吃光了。这种肉然不是圆圆的小丸子,而是一块一块制作很紧实的瘦肉块,有一点点像温州和福建一代的食物,一大碗肉只要几块钱。
< class="pgc-img">>此外,他们家的鸡翅一绝,老板说每天只做几百个,很快就卖光了,而且现在也可以发快递了,一个包邮,薄利多销。
这个店面很小,没有坐的地方,老板怕我在艳阳下等时间太久,就让我进去吹风扇,边吹风边眼瞅着一队旅游团把她的200个鸡翅一口气全部“抢”光。
< class="pgc-img">>紫阳街82号,张秀娟剪纸博物馆。
这里面住着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剪纸”的传承人张秀娟,据说她是这门手艺的唯一传承人。
< class="pgc-img">>只可惜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下班了,没有能够进去参观,据说这里的剪纸老师目前有在办剪纸培训班,并创办了剪纸艺术基地;还据说,博物馆里面展出的剪纸艺术十分精湛,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惟妙惟肖,非常震撼。
所有的“据说”,都是遗憾,看来我要再去一次临海了。
< class="pgc-img">>写在最后
关于临海紫阳街的必打卡店铺就说到这里了,如果你是临海人,如果有哪个老店我没有说到,你可以告诉大家,紫阳街,我还会去的。
< class="pgc-img">>我是大红姐姐,旅游FM主播,环球旅行体验师,探索冷门目的地,分享小众秘境。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漫紫阳街
水困古城
临海古城被洪水围困,全城遭遇洪水!
昨日18时,临海市防指发布紧急通知:超强台风“利奇马”给我市带来严重影响,预计今晚20时至21时,天文高潮位与两栖洪峰叠加后,临海西门站可能发生超历史性大洪水,形势严峻。特提醒广大市民,及时撤离低洼水淹地区,远离长时间浸泡洪水的危险房屋,以确保生命安全。
昨日18点30分,临海市防指又发布了紧急公告:“古城范围内的各位市民,为安全起见,请尽快往居住房屋二楼或更高处转移,切勿往较远处转移。”
晚上10时许,临海市防指发布最新情况通报,通报说,目前,洪水已进入平潮期,水位正在逐渐下降。
“利奇马”这匹桀骜不驯的“马”,带来的大风大雨,几乎让临海古城泡在了水里。昨天,临海古城和这座城里的人民,经受了煎熬的一天。
水冲破城门
直接淹进来
周女士昨天刚好在位于临海下桥路的婆婆家。“我中午还去防洪坝那边看‘大水’,觉得没啥问题啊。”下午三点多钟,她又出门看了一下情况,路面上没有积水。到了四点半左右,水一下子就来了。
“看着大水一点点涨上来,五点左右已经跟人行道的台阶持平了,附近的水果批发市场商铺也进水了!”她说,看朋友圈其他人发的情况,紫阳街那边是重灾区,水位已经很高了。
晚上九点多,钱报记者再次联系上周女士。周女士说,洪水比下午又高了一些,已经进一楼的门口,马上要进房间了。“不过,水涨得没有下午那么快了,在缓慢上涨。”
昨天,钱报记者连线临海的王先生,他说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离紫阳街两三百米的位置,“临海老城区淹水比较严重的,下午,水大概漫到膝盖上,走路有点困难,车是完全不能开了,街上几乎没人了。我们在三楼看出去,紫阳街上的星巴克一层大半被淹了,估计水都满到胸以上了,人基本走不进去。早上开始,各路营救的队伍就开始行动起来,很多被困的都是坐船出去的。”昨晚九点多,王先生又告诉记者,城区水位涨势有点缓下来了。
“淹水是从早上六七点开始的,老城外围先开始淹的,我们这边有个石鼓加油站被淹,水位很高。紫阳街这边对出去就是望江门,出去就是灵江,一开始城门是关住挡水的,没想到水势太凶,把城门冲破直接淹了进来。”王先生说。
眼睁睁看着车被淹没
真的很揪心
钱报记者陈栋是台州人,这两天正在“利奇马”登陆地温岭一线采访。昨天下午,当同事把临海被水围困的情况告诉他时,他对家中受淹情况还一无所知,“我爸妈都是60多岁的人了,两个老人现在被困在家中二楼,束手无策,真的很揪心。”和父母打通电话后,陈栋的心一直悬着:“亲戚的家中大多也成了‘孤岛’,没办法过去照顾他们。现在家里一楼已经被淹了,如果水再满到二楼,真的不敢想啊……”这个平时乐呵呵的大男孩电话里声音低沉:“等这边采访结束了,我马上回去照顾爸妈,太对不住他们了!”
傍晚六点多,记者联系到家住临海望江苑的程小姐。望江苑在临江对岸,望江门的斜对面。
“我们这里应该是地势最低,最先被淹的地方。”程小姐说,前一天晚上下暴雨,已经被淹过一轮了,早上洪水来了,淹得更厉害了。
程小姐家是居民楼,一楼是车库,二楼是车棚,三楼开始才是居民住房。8日晚上怕水要漫上来,她特地把家里的两辆车开到二楼的车棚。“我们每年抗台,也有些经验,一般来说,二楼的平台是不会满到的。感觉这次比1998年的台风洪水还要厉害!”
程小姐告诉记者,昨天早上,水又开始漫上来,到了中午左右,她眼看着水漫上了二楼平台!但是已经没有办法,车也无处可转移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洪水把车淹没,真的很揪心,“晚上六点多,只能看到一个车顶了……”
“现在,我们只能通过手机看一下洪水的情况。刚刚看到通报说水位正在逐渐下降,真是太好了!”程小姐的语气里,终于露出了一丝轻松。
本报记者 金丹丹 陈栋 华炜 余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