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托管机构俗称“小饭桌”,一直是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管理真空期”的重要途径。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当前一些地方的“小饭桌”存在消防、健康等安全隐患,缺乏严格监管。
校外托管市场需求旺盛
今年暑假,宁夏吴忠市民马瑞把两个孩子“打包”送进校外托管机构的“暑假班”。用她的话说:“既有人看管娃,还能写写作业、学点才艺,除了钱包受伤,其他都好。”带餐带午休,全托一个孩子一月花费1200元。
“平时上学也是全托,中午如果自己接送、做饭,手忙脚乱孩子还休息不好,自己也不能有任何‘意外’。”马瑞说,孩子在托管机构写作业速度快,有老师辅导,回到家她稍微检查一下就行。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因无法供餐、时长有限等原因,校内课后服务并未对校外托管机构造成大的冲击,其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如在宁夏,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城市学校中午不提供午餐、午休,下午校内课后服务一般6点半结束,“小饭桌”不但供餐、可辅导完成作业,托管时间还可延长到晚上八九点,更能满足家长需求。
位于宁夏银川市的仲夏享悦学生校外就餐休息中心上学期托管着40多名学生。“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按时接送孩子,让孩子在我们这儿吃午饭、午休、晚饭,能为家长减轻不少负担。”该中心负责人邬仲铭说。
宁夏吴忠市一家校外托管中心负责人王一鸣说:“我所在的街道,刚开始只有我一家托管机构,现在已经有6家了。”她表示,今年秋季会在另一所小学附近开办第二家托管中心。
安全隐患突出,仍有“黑户”无证经营
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尽管近年来各地加强属地监管,强化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校外托餐机构经营行为,但“小饭桌”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半月谈记者跟随消防队员到山东某市一家“小饭桌”检查时,工作人员正在二楼厨房准备午餐。“厨房使用的是瓶装液化气,与学生用餐、学习的房间仅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很可能导致群死群伤。”消防队员说。
半月谈记者采访还发现,有的位于建筑低层的“小饭桌”窗外装有铁栅栏,有的“小饭桌”直接设置在居民楼内,均不利于逃生。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消防部门工作人员冯晓桐说,中小学生自救能力相对薄弱,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卫生安全缺乏保障。在济南市一家“小饭桌”,当半月谈记者问起相关人员是否有健康证时,负责人在厨房角落里拨开不少杂物,零零散散拿出几份员工的健康证,明显少于员工数量。她解释说:“只有做饭的员工才会办理健康证。”记者询问是否对招收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备案时,她回答:“没有要求学生出示健康证明,只要学校敢收,我们就敢收。我们天天对餐具进行消毒,应该没事。”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管理条例对从业人员的学历、具有教师资格证无硬性要求。
据了解,目前银川市校外托管机构的收费为午托/晚托每月700至800元左右,全托(午托+晚托)每月1100至1200元左右,而托管老师的月均工资在2000到3000元。考虑到托管机构的盈利能力,他们不会聘请专门的学科教师。“托管机构的定位是‘托管’而非‘辅导’。”邬仲铭说。
四是有校外托管机构违规开展作业辅导、课程培训等,为校外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提供场所。
此外,“小饭桌”无证经营也屡禁不止。“小饭桌”持证营业,需住建、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严格把关。有物业工作者向半月谈记者反映,一些经营者“嫌麻烦”,不按要求申请相关资格证,自己在家摆几套桌椅就对外营业。
规范管理,开设公益托管班
半月谈记者在企查查App上以“小饭桌”为关键词,检索到2.7万余个经营主体。但一些“小饭桌”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除了中小学生校外托管、餐饮服务,还有“五金产品批发”“工程建设”“机械零件加工”等业务。
一名基层政府部门负责人说,“小饭桌”涉及接送、看护、餐饮等多个业务,对应着消防、公安、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对具体业务进行监管。但在整体管理上,各地政策不一,更多的时候还是各管一摊。“‘九龙治水’必然管不好。”有学生家长直言。
同时,标准缺失、监管缺位等原因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半月谈记者采访看到,一家消防措施相对完备、地段相对较好的“小饭桌”,只有60人的固定名额;而附近一家条件相对简陋的“小饭桌”,同样面积下设置了近80张床位。“我们每人每月收费1900元。那些条件相对差的,每个月比我们便宜500多元,就是靠着降低服务质量压低成本,这挤压了规范经营的‘小饭桌’生存发展空间。”一名“小饭桌”经营者说。
为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基层呼吁尽快健全“小饭桌”管理条例,细化人均活动面积、餐饮质量、人员配置等方面要求,在公布“白名单”鼓励家长看证选“小饭桌”之外,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取缔无证“小饭桌”。目前银川等地已开始针对校外托管问题制定具体管理方案。
重庆“社区带娃驿站”公益服务活动 秦廷富 摄
采访中,不少家长呼吁社区开设公益托管班,整合多方力量,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没人管、无处去的问题。
(参与采写:张力元、赵叶苹)
外托管机构俗称“小饭桌”,一直是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管理真空期”的重要途径。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当前一些地方的“小饭桌”存在消防、健康等安全隐患,缺乏严格监管。
校外托管市场需求旺盛
今年暑假,宁夏吴忠市民马瑞把两个孩子“打包”送进校外托管机构的“暑假班”。用她的话说:“既有人看管娃,还能写写作业、学点才艺,除了钱包受伤,其他都好。”带餐带午休,全托一个孩子一月花费1200元。
“平时上学也是全托,中午如果自己接送、做饭,手忙脚乱孩子还休息不好,自己也不能有任何‘意外’。”马瑞说,孩子在托管机构写作业速度快,有老师辅导,回到家她稍微检查一下就行。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因无法供餐、时长有限等原因,校内课后服务并未对校外托管机构造成大的冲击,其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如在宁夏,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城市学校中午不提供午餐、午休,下午校内课后服务一般6点半结束,“小饭桌”不但供餐、可辅导完成作业,托管时间还可延长到晚上八九点,更能满足家长需求。
位于宁夏银川市的仲夏享悦学生校外就餐休息中心上学期托管着40多名学生。“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按时接送孩子,让孩子在我们这儿吃午饭、午休、晚饭,能为家长减轻不少负担。”该中心负责人邬仲铭说。
宁夏吴忠市一家校外托管中心负责人王一鸣说:“我所在的街道,刚开始只有我一家托管机构,现在已经有6家了。”她表示,今年秋季会在另一所小学附近开办第二家托管中心。
安全隐患突出,仍有“黑户”无证经营
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尽管近年来各地加强属地监管,强化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校外托餐机构经营行为,但“小饭桌”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半月谈记者跟随消防队员到山东某市一家“小饭桌”检查时,工作人员正在二楼厨房准备午餐。“厨房使用的是瓶装液化气,与学生用餐、学习的房间仅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很可能导致群死群伤。”消防队员说。
半月谈记者采访还发现,有的位于建筑低层的“小饭桌”窗外装有铁栅栏,有的“小饭桌”直接设置在居民楼内,均不利于逃生。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消防部门工作人员冯晓桐说,中小学生自救能力相对薄弱,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卫生安全缺乏保障。在济南市一家“小饭桌”,当半月谈记者问起相关人员是否有健康证时,负责人在厨房角落里拨开不少杂物,零零散散拿出几份员工的健康证,明显少于员工数量。她解释说:“只有做饭的员工才会办理健康证。”记者询问是否对招收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备案时,她回答:“没有要求学生出示健康证明,只要学校敢收,我们就敢收。我们天天对餐具进行消毒,应该没事。”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管理条例对从业人员的学历、具有教师资格证无硬性要求。
据了解,目前银川市校外托管机构的收费为午托/晚托每月700至800元左右,全托(午托+晚托)每月1100至1200元左右,而托管老师的月均工资在2000到3000元。考虑到托管机构的盈利能力,他们不会聘请专门的学科教师。“托管机构的定位是‘托管’而非‘辅导’。”邬仲铭说。
四是有校外托管机构违规开展作业辅导、课程培训等,为校外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提供场所。
此外,“小饭桌”无证经营也屡禁不止。“小饭桌”持证营业,需住建、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严格把关。有物业工作者向半月谈记者反映,一些经营者“嫌麻烦”,不按要求申请相关资格证,自己在家摆几套桌椅就对外营业。
规范管理,开设公益托管班
半月谈记者在企查查App上以“小饭桌”为关键词,检索到2.7万余个经营主体。但一些“小饭桌”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除了中小学生校外托管、餐饮服务,还有“五金产品批发”“工程建设”“机械零件加工”等业务。
一名基层政府部门负责人说,“小饭桌”涉及接送、看护、餐饮等多个业务,对应着消防、公安、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对具体业务进行监管。但在整体管理上,各地政策不一,更多的时候还是各管一摊。“‘九龙治水’必然管不好。”有学生家长直言。
同时,标准缺失、监管缺位等原因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半月谈记者采访看到,一家消防措施相对完备、地段相对较好的“小饭桌”,只有60人的固定名额;而附近一家条件相对简陋的“小饭桌”,同样面积下设置了近80张床位。“我们每人每月收费1900元。那些条件相对差的,每个月比我们便宜500多元,就是靠着降低服务质量压低成本,这挤压了规范经营的‘小饭桌’生存发展空间。”一名“小饭桌”经营者说。
为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基层呼吁尽快健全“小饭桌”管理条例,细化人均活动面积、餐饮质量、人员配置等方面要求,在公布“白名单”鼓励家长看证选“小饭桌”之外,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取缔无证“小饭桌”。目前银川等地已开始针对校外托管问题制定具体管理方案。
重庆“社区带娃驿站”公益服务活动 秦廷富 摄
采访中,不少家长呼吁社区开设公益托管班,整合多方力量,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没人管、无处去的问题。
(参与采写:张力元、赵叶苹)
(来源:半月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459.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0.7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提前实现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6平方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目标。
扩大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截至2023年底,支持1000个没有配建全民健身场地器材的乡镇/街道补齐短板。支持各地启动283个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等项目。在近8500个老旧小区、3800个城市公园新增包括乒乓球台在内的各类健身设施近7.5万个。
对已建成的场地设施,多措并举提升开放服务水平。2023年,补助2491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覆盖近1400个县级行政区域。这些场馆核心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场地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受益人次超过4亿。
加大赛事活动供给,满足多样化健身需求。2023年,各级组织通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上传的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达24.6万个,约7183万人参与。2023年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累计上线190余个赛事活动,直接参赛人数达2198万余人。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全国体育社会组织近6.59万个,累计培养公益类社会体育指导员320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28名;新培养了超5万名农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记者李洋、季芳、刘硕阳)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