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小、成本低的纯外卖店,一度让不少创业者尝到“月入七八万”的甜头。然而,伴随着外卖红利的逐渐消失,纯外卖店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甚至有人断言“现在再做纯外卖店就是死路一条”。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郑晓芸。
“3个月开倒一家店,半年亏掉了18万。”
“开的外卖店两个月倒闭了,房东劝我还是回去打工吧。”
“除去人工、食材、房租水电等成本,每单的纯利润竟然不到一块钱。”
“我每天都像是在走钢丝,提心吊胆,永远不知道明天我是否还可以维持住店铺的正常经营,这种日子过久了,人是会被逼疯的!”
近日,红餐网(ID:hongcan18)观察发现,一批纯外卖店经营者正在各大平台上大吐苦水,叫苦不迭,他们经营的纯外卖店有的已经关门了,有的仍在苦苦维系。
与此同时,红餐网也注意到,诸如“纯外卖店必死”“纯外卖店干不过2年”“10个里面9个亏”等各种论调也日益甚嚣尘上。
在外卖大盘高歌猛进的当下,纯外卖店的生意为啥不被看好?未来,经营纯外卖店真的只有“死路一条”吗?
< class="pgc-img">>纯外卖店的高光时刻
有人月入七八万,有人拿融资拿到手软
纯外卖店,顾名思义,就是只做外卖不做堂食的门店,它们的生意几乎完全依靠外卖平台进行。
相比普遍需要承担高昂的租金、人工以及各项成本的堂食门店,纯外卖店的模式主要有三个优势,即门槛低、成本低、投入小。
以堂食店头疼的房租成本为例,纯外卖店大都选址在密集商圈的边缘位置或是城中村的深巷里,面积多为十平米左右,租金成本比很多堂食店都低一大截。
< class="pgc-img">>因为它们没有线下就餐的场景,对店面位置、门店大小、装修、周边环境以及人流等都要求不高,只要能辐射到大一点的商圈写字楼或是社区,门店偏僻一点、环境差一点对生意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租金低,门店小,再加上对人员、设备等要求也不高,总的来看,开一家纯外卖店的投入也远远低于开一家堂食店。
基于以上这些优势以及外卖市场崛起的红利,纯外卖店一度遍地开花。
据了解,微博曾经出现过一个名为#美团饿了么超一半外卖商户不可堂食#的热议话题,话题显示,有媒体记者随机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商家表示自己只有外卖没有堂食,多位骑手也表示在接触过的商家中,做纯外卖的比例过半。
< class="pgc-img">>很多纯外卖店经营者更是趁机捞到了“一大桶金”。
一位美食城的负责人就曾向媒体直言,“一个月挣三五万的也有,五六万的、七八万的也有,就看自己的能力,会干的都赚钱”。
与此同时,不少主打纯外卖模式的品牌也纷纷崛起并迎来了高光时刻:
2014年,曾任百度外卖生态链负责人王亚军推出纯外卖品牌“笨熊造饭”,创造了月纯利润17万的业绩,一天高达1100单的新记录,并且接连拿到多轮融资;
同样是2014年,起步于上海、以线上外卖为主营业务的曼玲粥,在4年时间开出超过1300家门店,单店最高月销 30000 单,高峰期还创下单店日销1800单的记录,成为外卖平台粥品类销冠;
2015年末成立的纯外卖品牌二十五块半,1年多时间里就在北京开店20余家,平均单店日流水13000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纯外卖模式的高速发展,共享厨房等新模式也开始崛起。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餐饮行业陆续涌现出一批共享厨房品牌,如熊猫星厨、黄小递、星选闪电厨房等,它们为很多纯外卖店提供了更低价的场地,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运营服务,一度成为资本的宠儿。
< class="pgc-img">>存活率不足40%,
纯外卖店从天堂跌至地狱
近年来,外卖市场持续高歌猛进,很多人本以为纯外卖店也能依靠外卖的红利继续攻城略地,可惜好景不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纯外卖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很多门店的经营状况大不如前,有的甚至难以维系。
“3个月开倒一家店,半年亏掉18万”“除去人工、食材、房租水电等成本,每单的纯利润竟然不到一块钱”“我每天都像是在走钢丝,提心吊胆,永远不知道明天我是否还可以维持住店铺的正常经营”,经营者普遍叫苦连天。
与此同时,一批在红利期成长起来的纯外卖品牌在红极一时之后,要么萎靡不振,要么偃旗息鼓:笨熊造饭,如今我们已经再也看不到它的名字;被誉为外卖界“教科书”的纯外卖品牌二十五块半,其创始人也早已转战其它赛道。
此前,美团外卖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从数据来看,纯外卖商家的存活率已经不足40%。而实际情况,恐怕只会比这个数字更悲观。
< class="pgc-img">>纯外卖店的生存环境为何突然从天堂跌至地狱?红餐网(ID:hongcan18)梳理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盈利模式过于依赖平台
纯外卖店模型的成本结构与传统堂食有很大不同,其各项成本均投注在平台上,一旦平台提价,门店很容易就沦为平台的“打工仔”。
以佣金为例,有媒体爆料,刚开始一些外卖平台的抽成比例只有15%,2018年起这一比例提高到18%左右,而现在,外卖平台的抽成比例已经在22%左右,高的甚至能达到26%。佣金的水涨船高,也太高了纯外卖店的经营成本。
而随着流量越来越贵,除了抽佣外,纯外卖店还得花钱买流量、买排名,参加平台的各种满减活动等,否则门店的单量就会肉眼可见地减少。
某餐饮老板这样算了一笔账:一份20块钱的蛋炒饭,商家做活动要花5块钱,平台也要扣5块左右,剩下的10块刨去食材、人工、房租等成本,商家的利润少之又少。
二、行业内卷严重,价格战几近疯狂
随着外卖用户基数的不断增长,线下传统餐饮品牌纷纷入局。尤其近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传统线下餐饮门店也开始入局线上外卖,他们凭借线下累积的口碑,很快就掠夺了一部分市场。
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纯外卖店的生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只有外卖这一条腿走路的他们,为了提升单量,开始打起了“价格战”,“满30减18”“满25减12”等活动屡见不鲜。
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流量曝光机会,他们也不得不疯狂投入竞价推广。一来二去,店铺的利润越摊越薄,常常入不敷出,别说赚钱,连保本都难。
三、食安问题频现,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很多纯外卖店藏身于犄角旮旯,再加上缺乏监督管理,已经成为食安问题频发的重灾区。
不少媒体都曝光过纯外卖店乱象,比如使用料理包做菜、食材随意堆放,油污满地等。这些新闻见诸报端后,不少消费者都对纯外卖店产生了“脏乱差”的印象,在点外卖时也会重点避开这类门店。
< class="pgc-img">>多位消费者接受红餐网采访时就表示,他们平时点外卖时,一般会优先选择在线下体验过的餐饮品牌;对于没有体验过的品牌,他们一般会通过点击“商家”一栏,查询门店的相关情况,如果看到该店没有门店相关的照片,就不会再点餐了。
四、被快招公司“割了韭菜”
一大批快招公司将自己旗下的门店包装成“万单店”,再利用纯外卖店投资小,收益快的特点,开始迅速招商,很多创业者一时糊涂,便中了招。
创业者加盟这些快招公司的门店后,很快就会发现门店的生意怎么都做不上去,回头找快招公司,则会被公司用大堆理由搪塞,一点办法都没有。
< class="pgc-img">>未来,纯外卖店将进入大消亡时代?
不可否认,纯外卖的模式确实正面临挑战。
红餐网观察也发现,不少以纯外卖为主营的餐饮品牌也在悄然作出改变:外卖快餐台资味近期积极开拓堂食业务,致力于将线上和线下打通,以便更好地提升门店的竞争力;曼玲粥店的加盟条件已从可做纯线上外卖变成必须“线上+堂食”,门店面积不能低于50平方米......
未来,纯外卖店真的会进入大消亡时代吗?
此前,在红餐网发布的《2022年,餐饮业这8个小趋势值得注意!》一文中,红餐网专栏作者龚伟曾直言,纯外卖的红利期将过去。
在他看来,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想念可以和亲朋好友相聚吃饭的日子,因此线下就餐正被消费者重新定义和解读,再加上如今外卖越来越贵,预包装食品流行,这些都宣告着,靠纯外卖赚钱的好日子,以后真的没有那么多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外卖头条创始人洪七公在接受红餐网采访时也表示,当前纯外卖店的部分红利确实已经消失,“比如简餐、快餐等低毛利、走价格战的品类,红利就已经几乎见底了”。
不过,洪七公也提到,存在即合理,目前也还有不少品类做纯外卖模式是存在红利的,包括一些高毛利、高性价比品类,比如炖汤;一些没有在外卖上被深入挖掘的区域特色品类,如新疆大盘鸡、新疆烤馕等。
纯外卖店未来到底会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为餐饮的一种形式,无堂食外卖这种形式一直存在。
在美国,主打30分钟送达的达美乐比萨,和UBER创始人的CloudKitchens,做的都是无堂食外卖。
在中国,从最早的丽华快餐到共享厨房,探索了好几轮,倒闭了无数公司。
但当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模式终究跑不通的时候,一些偏安一隅的高端外卖却在闷声发大财。
无堂食外卖早已有之
早期无堂食外卖的代表,是丽华快餐。
丽华快餐(后文简称“丽华”)成立于1993年,最开始是江苏常州的一家老年公寓餐饮服务商。当时,创始人蒋建平一边为老年人供餐,一边做电话订餐的纯外卖业务,在1997年进入北京市场后,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
当时的丽华快餐是餐饮外卖行业的佼佼者——不仅率先提出了“30分钟送达”的标准,更是以标准化的出餐品质、较低的配送费和“一份起送”的便捷性,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好感和忠诚。
在当时,上班族们午餐和晚餐的主要选择还是街头巷尾那些散落的小饭馆,但是这些小饭馆没有资金和实力去自建高效的配送团队,即使有些店会派员工去送外卖,但也很难形成规模。
而丽华的外卖模式节省了繁华地段的租金成本,通过规模化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扩大了产能、降低了成本,能够大规模地提供标准化产品,对这些小饭馆形成了“降维打击”。
在丽华风头最盛的那些年,仅国贸一个地区一天就能接到三四百单;不仅如此,丽华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全国8个大中城市拥有近百家快餐配送连锁店,员工近3000名,连续多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餐饮百强企业。
然而,在外卖平台崛起后,丽华的狂飙突进戛然而止。
2008年,饿了么成立;2013年,美团推出外卖业务。此后,外卖补贴大战正式开启。尽管丽华也通过外卖平台实现了订单的暴涨,但是挑战仍然大于机遇——2016年上半年,丽华快餐的日订单量从原来的2.8万单回落到1.5万单,利润也同比下降了5%。
和丽华前后脚没落的,还有家庭厨房共享APP“回家吃饭”。这是一个汇集了数千家私人厨房的O2O平台,会向用户推荐附近的家庭厨房,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家庭厨房线上订餐。
在一线城市里,千篇一律的工作餐让很多人感到厌倦,而回家吃饭平台上提供的特色家常菜,让忙碌的城市白领们吃到了“妈妈菜”的味道,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款由前阿里员工创立的APP一度被称为“餐饮界的滴滴”,在2017年注册用户达到了350万、家厨4万。
然而,回家吃饭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没落的命运:2016年,资本寒冬、政策新规相继到来,回家吃饭不仅面临着融资失败的困境,而且其平台上的家厨由于没有食品经营相关许可证,在《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开始实施后也关停了许多——那几年间,有多家媒体报道,“回家吃饭”曝出了消费者吃出螺丝帽、吃完拉肚子、饭菜制作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除此之外,不稳定的供求关系、饭菜非标准化带来的体验问题、无法快速规模化、物流缺失导致的配送不及时等痛点也让回家吃饭的盈利变得更加艰难。最终,2020年6月1日,回家吃饭APP停止了运营。
图片来源:网友留言
丽华快餐和回家吃饭都是依托于互联网外卖平台之外的“空隙地带”野蛮生长出来的外卖品牌——丽华快餐成长于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外卖平台还没有崛起之时,而回家吃饭则抓住了美团、饿了么之外的“私厨”市场快速生长。
但是最终,这两个平台都被湮没在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巨大浪潮之下。
纯外卖不好做
借着美团、饿了么烧钱大战的“东风”,一大波纯互联网外卖品牌和共享厨房品牌崛起了。
典型如粥品连锁品牌“曼玲粥店”。2012年,曼玲粥店在上海成立,主打“瘦肉粥+海鲜粥”等融合粥品,借着外卖平台的流量一路北上,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占据了北京、天津、杭州等各大城市,到了2021年已经在全国开出了1300多家店,是中国门店数最多的外卖品牌之一。
2015年初成立的淘汰郎曾经是各大外卖平台销量第一的火锅外卖品牌,凭借着小锅的差异化打法、高性价比的套餐设置和“锅具抵优惠券”的增长策略,曾经创造了月销量三万单、月流水500万元、复购率70%的惊人业绩。2020年,淘汰郎更是做起了线下生意,以“直营+加盟”的方式开了“淘汰郎火锅食材超市”,出售火锅、烧烤等食材和配料。
曼玲粥店和淘汰郎只是纯互联网外卖品牌浪潮下的缩影,在它们背后,还有无数如笨熊造饭、深夜豆浆、二十五块半、义泰昌等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依托于纯外卖模式生长出来的一种新业态——共享厨房,如今大批关店破产。曾经被称为餐饮零售化新星、半年之内连获两轮千万美金融资的共享厨房品牌“食云集”在最近破产倒闭。
熊猫星厨等行业头部公司的处境,也难言乐观。
前笨熊造饭创始人、百度外卖生态链负责人王亚军曾经多次公开表示,他对纯外卖模式不看好——在他看来,纯外卖店所要付出的高昂佣金和营销成本远远不能覆盖节省下来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即使单量再高,但仍然是赔本赚吆喝。
“外卖平台刚崛起的时候,我们认为纯外卖的模式特别性感,但是我们当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BUG:大的餐饮连锁品牌是不愿意跟外卖平台去合作的,所以才给了纯外卖品牌一点发展的空间。”王亚军说。
外卖平台刚出现的时候,平台上优质内容的供给非常稀少,所以大批量的个体户在外卖平台上成长了起来。但是无论是品质、效率,还是食品安全,这些个体户都很难与那些大的餐饮连锁品牌相抗衡,这也就给后来出现纯外卖品牌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纯外卖品牌依托于“前置仓”的开店模型和较强的供应链具有一些标准化的能力,比起这些个体户,能以更高的效率提供品质更稳定的商品。而且做纯外卖品牌的这些人,“一有营销能力,二有品牌意识,三有连锁能力,所以平台对这些品牌的帮扶力度就比较大,这才有了这么长时间纯外卖品牌的红利期。”王亚军说。
然而外卖平台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大的连锁餐饮品牌看到了机会,也纷纷入驻,这时候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就发生了变化,开始偏向于这些大的连锁餐饮品牌——这时候,大的餐饮品牌提供的是优质供给。
“就像淘汰郎这样的纯外卖品牌,能拿什么去跟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竞争?”
在王亚军看来,一二线城市的外卖市场如今已经相当饱和,更多被堂食也做得很好的餐饮品牌所占据,作为堂食的补充来运营,外卖市场很难再有创新的机会。
王亚军所说的更多是一二线城市的情况。然而,在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的下沉市场,仍然有一些纯外卖品牌在悄然生长。
谁在闷声发大财
最典型的就是福州的外卖品牌——秘觉。
这是一个2014年创立的川味外卖品牌,主打烤鱼、烤串、牛蛙、小龙虾等菜品,客单价在120元左右,销量最好的时候能达到日售2000单、月销售额300万元。
自2014年成立以来到2016年,秘觉一直占据福州各大外卖平台的销量榜首,仅用一年时间就在福州开设了4家门店,更是在2017年获得绝了基金的5000万投资。
与其他主打30-50元套餐的商家不同,秘觉的烤鱼、小龙虾、时令海鲜等都是高客单价的产品,更适合于聚餐、宵夜等场景。
较高的客单价给了品牌方足够的利润空间,让秘觉足以应对外卖平台高额的抽佣和营销费用。而在提高营收方面,秘觉同样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众所周知,外卖平台最重要的成本就是线下履约成本,也就是花在配送团队上的钱。2021年,美团外卖骑手的成本为682亿元,占963亿元外卖收入的71%,这意味着美团将近七成的外卖收入都用来给骑手发了工资和补贴。
而秘觉为了提高配送效率,选择了自建外卖团队——虽然初期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是可以实现接单即做、快速配送,不仅降低了被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抽佣,更是提高了送餐效率和密度,实现了营收的快速增长。
提高菜品品质和送餐效率更多提升的是单店的营收。如果要做成一个品牌,那么店铺的数量和密度同样不可忽视。
秘觉如今在全国拥有将近300家加盟店,平均每家店经营年限4年,闭店率相比同行业低了20%-30%,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秘觉在合作体系的建设与优化。
秘觉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从选址、筹备、装修、经营管理和开店后的资源导入等各个环节对加盟商进行培训,并依托线上的外卖运营部为加盟店进行导流。
2022年,秘觉还在原来纯外卖店的基础上增设了堂食门店,堂食门店面积在60-100平方米之间,外卖门店在50-70平方米之间。堂食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原材料供应的成本,也在疫情恢复后为秘觉带来了更多线下客源。
在王亚军看来,秘觉这种模式之所以能行得通,和其所处的城市环境有关。“秘觉这种品牌找对了卡位,他们布局的都是美团物流体系覆盖不到的,或者实力较弱的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做品牌化、高客单的外卖,以差异化取胜,但是赚钱主要还是靠加盟”,王亚军说,“很多下沉市场的小夫妻们就靠着开个加盟店赚个辛苦钱,所以这种店在下沉市场不会轻易死掉。”
王亚军认为,这种外卖的“高端化”转型是必然要发生的一件事。随着平台监管的日趋严格和佣金比例的不断提高,商家必然要在严控食品质量的同时,往品牌化转型,通过品牌溢价来覆盖平台抽佣和营销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小作坊和个体户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艰难,能做好食物品控和标准化的品牌化商家才有盈利空间。
其实美团、饿了么这种平台上的商家,虽然都在往高端化、品牌化转型,但是他们面向的顶多是偶尔想要改善生活的中产群体,一份外卖再贵也就几百块钱。
而那些真正客单价超千元的高档餐厅和高级酒店,他们完全不走外卖平台这个模式,而是有一套自己的外送服务体系,客户下了订单后专人专车送上门,服务特别周到。“这种就是高端餐饮独有的服务模式,和我们要讨论的面向大众的外卖平台不在同一维度了。”王亚军说。
本文源自创业邦
位朋友这样问到:
准备做工作餐,纯线上外卖不做实体店,主打品牌,有专门聘请的师傅在做湘菜,已经在装修,公司也正在注册中,那么在开始我还需要准备些什么呢,有什么细节我需要注意的,长远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望各位不吝赐教,感谢!
可以看到,这是一位懵懂的创业者,怀着对外卖创业的无限憧憬,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他看来,不做堂食只靠纯外卖,就大有可为,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 class="pgc-img">>纯线上外卖!不!建!议!做!(此处一定要大!要醒目!)
朋友,我来给你泼冷水了!理由如下:
1.关于纯线上外卖
纯线上看起来很美好,房租低、选址不难、开店方便...
嗯,总之门槛看起来低了点,创业容易了点。
但是,除此之外,没!啥!好!的!因为外卖真的没你想象的好做!没有线下实体支撑的外卖店,能活过半年,还能好好活着,就可以打败90%以上的同行。
你问我为什么?
因为外卖利润率非常低,理想状态下也不过30%~40%的毛利(只计算食材包装成本),然后再刨除推广成本,实际可能只剩下两成的利润率,你如果指望着靠两成的利润率,来覆盖掉房租、人工、水电的成本,最后还想要剩下钱来,收回成本+赚钱,我只能说:这是个九死一生的买卖!
我的建议:线下做堂食,至少做到可以赚出来房租、人工、水电,此时线上挣到的就是纯利润,两手一起抓,你的压力会小得多
2.关于品牌
品牌化、连锁化在外卖上是趋势,而且平台现在的门槛也不高,但是你这个想法很危险,容易走上所谓的“品质感”“高定位”“you逼格”继而不肯放下身段,价格定得很有“尊严”,脱离市场调研,自顾自的运行-脱轨-最后玩不转了。
此处建议你先踏踏实实地打基础,做好出餐流程、标准,做好自己的成本控制,抛开品牌的想法,抛开大展宏图的抱负,想得远是好事,但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上限制器了,那你一开始就很难做好。
3.做工作餐
你的目标很明确:工作餐。
关于这一点给你点参考:首先是选址,一定要用心。这一步不仅仅看写字楼数量,看入驻率,还要关注消费水平,关注商圈热销品类,更重要的是口味,能不能吃辣!
其次,你要知道工作餐的缺点。写字楼为主的商圈,点餐高峰集中在工作日中午,周末节假日单量寥寥,晚上单量一般只有中午三分之一不到。这就决定了你的竞价成本低不了、竞争程度十分的激烈,出餐还要快!快!快!
还有,白领的用餐仪式感较强,相对吃包装,吃营销,这方面要多费心。
另外,工作餐比较适合社群营销,我建议你利用外卖平台,进行引流,做好自己的社群。
最后,过于明确的用餐场景,也限制了你的品牌扩张与抵御风险的能力。
4.请了个做菜师傅
你请了做菜师傅,这个没什么问题,但是外卖与堂食还是区别很大的,提几个建议。
首先,出餐标准化。这个标准化包括但不限于:用料、用量、时间、顺序、规格、包装、打包等,把这个师傅当做菜品研发去使用,而不是做菜的,这样才有利于后面的品牌化。
然后,优化厨房动线,明确功能区。
最后,多提醒一句,控制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成本!
5.不要指望着有人指导你一二就能做外卖
说了这么多,这句话最重要!
外卖的门槛没有你想像的低,多少人做外卖第一个月就被现实教育,病急乱投医去找代运营!
当然,不是说代运营不好,其中有靠谱的,有不靠谱的,找到啥样的,全凭运气。外卖运营中每个人的水平都不一样,擅长的品类不一样,对手头各个店铺投入的精力也不一样,这是代运营的现状。
所以,把外卖运营知识学到自己的肚子里才是最紧迫的。
然而,外卖运营知识很多,很杂,需要时间去积累经验,很多人根本学不进去,一个活动设置、产品定价就能给他劝退。
如果你侥幸能找到系统的外卖运营知识,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好好学会它,学习的过程很枯燥,但是很值钱,然而就算你都学会了,也能学以致用,我也不建议你做纯外卖,不然像我这么有经验的外卖运营,为什么不自己做个低成本投资的纯外卖店呢?
结论:你可以只做堂食,或者两手一起抓,外卖堂食都做好,但是千万不要头脑发热,只做外卖!!!
餐饮市场的招商乱象
随着外卖市场的渗透率日益增长,消费者看着繁荣的外卖商圈,仿佛看到了财富在向自己招手,很多人都起了靠外卖赚钱的念头。
此时,有些餐饮招商公司打着纯外卖店“投资小”、“回本快”、“项目好”、“保单量”、“利润高”等等幌子,把一个个不成熟的项目直接推向市场。
为了让自己的品牌显得有竞争力,他们会找到专业的运营,打造高单量的店铺。对他们来说,盈利不是目的,单量是唯一目标,我了解到很多所谓的外卖“万单店”,一个月往往要赔上3~10万元,才能达成单量目标,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后来的加盟商,而且也扰乱了当地的外卖经营环境,商家苦不堪言,外卖平台和消费者占了便宜。
赚快钱的理念贯彻始终,为了提高成交率,大鱼小鱼我都要,同一个项目,加盟费巧立名目,收费分了高中低,当看你不差钱,就怂恿你做个代理商,多收你点儿钱,看你没有钱,就靠着较低的加盟费,如两三万,更有甚者只收几千,甚至免费来吸引加盟商,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招商公司会在商家开店后的进货、设备上狠狠赚上一笔。
这种公司,已经存在很多年,但是外卖的兴起,让这样的公司活得格外滋润了。
记住,纯外卖店,绝不是个好的创业出路,外卖品牌的生存周期都很短。能赚回本钱的十中无一,更不要说赚钱了。
我吴米饭待过各种各样的餐饮公司,也了解了各种各样的餐饮业态,外卖行业的兴衰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我也希望外卖行业蓬勃发展,吸引众多创业者投身其中,我能赚到更多的钱,但是比较器这个,我更希望外卖行业能走的更远些,发展的更健康些,因此,我希望有打算做纯外卖店铺想法的朋友们,一定要慎之又慎,谨慎投资!而不是着了那些个赚快钱的“快招公司”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