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1分58秒的出境,没有门店全景,没有品牌露出,但这并不妨碍渝味晓宇——一个曾8个月败光全副身家的草根火锅,成为很多人心目中“重庆火锅”的标签之一,并借着东风,一年开出60余家分店,却因加盟准备不足,品牌遭到大量质疑,渝味晓宇果断降速求稳,试图将草根逆袭的故事说完整。
张平谈渝味晓宇23年的沉浮
枇杷山正街,横亘在最“正宗”的老重庆——渝中区腹地,曾是政要们修建官邸、公馆的地方。如今,这里依然保持着它窄小的模样,沿途绿树成荫,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老旧的楼房静静矗立,和远眺之处的城市风光有些许格格不入。
就在这城市中心却比城市“慢”一拍的地方,因为《舌尖2》上的1分58秒,有了自己的新地标——渝味晓宇。
▲渝味晓宇创始人张平
中午11点左右,渝味晓宇老店开始热闹起来,等位的凳子沿着不宽的街面一直延伸到远处,三间不大的民房改建的简陋门店里,传出阵阵辛辣的味道,裹挟着浓郁牛油的润滑感觉,把人笼罩其中,霸道地抢占了所有嗅觉感知。
午市的人还没走完,晚市的人又开始陆续赶来,屋内火锅沸腾,水汽从窗口散出,屋外老山城的空箱子越堆越高,排队的人像重庆的高温一样,热情高涨,这样的景象会一直持续到午夜时分。
重庆最不缺的就是火锅,特别是渝味晓宇这样的草根火锅店,但登上《舌尖》的,却是渝味晓宇,渝味晓宇也物尽其用,将登上《舌尖》打在了每家门店的宣传之上,大肆扩张。
乍看上去,渝味晓宇风光无限,但它也曾有过8个月败光所有积蓄的黑历史,而聊起因《舌尖》爆红,矮小、朴实的渝味晓宇创始人张平却说,这是一场美丽,却又有点残酷的意外。
1
北上8个月
败光14年打拼下的全副身家
渝味晓宇的故事要追溯到23年前。
1994年,二十出头的电车售票员张平下岗了,当时并不发达的餐饮业,以及重庆爬坡上坎的地形,让“高居山上”的人外出就餐十分不便,张平因为邻居们的一句话:“你弄个麻辣烫,我们就不到外面去吃了”,和妻子做起来晚市麻辣烫。
后来张平干脆租了房子,摆了7、8张桌子,把麻辣烫改成火锅,午市、晚市、宵夜一起做,取了妻子名字谐音做店名,晓宇火锅就这么开了起来。
▲渝味晓宇开了23年的枇杷山老店
晓宇在枇杷山服务着整条街及附近的街坊们,不温不火地开了14年。14年来,只有初中文化的张平,别说把连锁开到全国,连走出枇杷山都没想过,他和街面上所有草根餐饮人一样,只想维持生计。
2008年底,张平在北京的同学给他打来一通改变命运的电话,同学想拉张平到北京合伙开火锅店。
这通电话像一米阳光,让萦绕张平心头多年的种子有了发芽的迹象。
一直是“井底蛙”的张平,深藏着一颗飞翔的心,当一切遥不可及,这样的念头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但当机会如此触手可及,张平还是想“放飞”自己,“当时自己也是三十多岁的人了,老婆也是农村的,还是想用劳动去改造自己的生活”。
于是,张平盘掉枇杷山门店,带着14年来辛苦攒下的10多万元毅然北上,2009年初,到北京开起了火锅店。
但现实狠狠给了张平一记耳光。
由于选址有误,人均消费比其他火锅店低仍无法受到青睐,跌跌撞撞维持了几个月。然而问题又来了,和重庆40来度的三伏天仍人声鼎沸不同,北京才到6月,火锅就已经没人吃了,为了撑下去,张平什么都做,卤菜、早餐,“什么找钱我做什么”,依然没能把小店盘活。
仅仅8个月,张平就败光了14年攒下的全副身家,灰头土脸地被打回老家。
2
背水一战,
只为早点还完债
回到重庆,干了十多年火锅的张平,完全不知道自己离开火锅还能干什么。一片迷茫之际,之前盘给别人的枇杷山老店经营得也不理想,老板希望张平能把店盘回去。
此时的张平手中只有早年置下的一处房产,他开始琢磨卖房,做最后一搏。
这时候老丈人看不过去了,在老人心中,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房。于是老人卖着自己的老脸,帮张平借到了七、八万元,低价把店盘了回来。张平心里清楚,这次恐怕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
2009年9月,晓宇再次开张。
但再上路的张平却不同了,8个月的北京之行,用全副身家交的学费,像为曾“蜗居”枇杷山一隅的张平,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以前真的就像一个井底蛙,只看到枇杷山那个小地方,不要说全国,都没想到重庆还有这么大地方,太局限了”。
“见过大世面”的张平学会了反思,发现除了选址、营销,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口味,“以前为了节约成本,食材能省则省,比如以前花椒用差了,火锅的尾子就是苦的”。
选址、营销,没钱的张平没得选,唯一的路就是改良口味。张平豁出去了,把剩下的钱,全洒在了食材上,“辣椒、花椒、牛油,全都用最好的,反正也只有这么一博了”。
背水一战的张平每天凌晨打烊后开始为第二天的营业炒料,要忙到天蒙蒙亮,菜品全由妻子当天到市场采购。老主顾告诉两口子,泸州有家毛肚好,张平就请人把毛肚发到重庆,自己再去提货,“只要有人给我介绍什么好,我就第一时间去找,不考虑什么成本了,怎么好怎么来”。
张平的最后一搏,成了。
“第一天就卖了2000多,之前从来没有过”,第一个月营业额六万多,那是原来一年半载才能做得到的。
之后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张平也看到了希望,但背着债过日子的张平,想的仍不是做品牌、做连锁,而是怎么把借来的钱早点还完。
随着成都合伙门店的火爆,晓宇渐渐在川渝地区有了名气,慕名而来的除了食客,还有《舌尖2》的导演,《舌尖》正是看中张平夫妇跌宕的草根创业史,于是有了晓宇在《舌尖2》上1分58秒的镜头,没有门头,没有品牌露出,但立刻有饕客扒出来,这就是枇杷山上那个晓宇。
▲就是这么简单的镜头,捧红了渝味晓宇
2014年,晓宇重开的第5个年头,门口排队的队伍越来越长,连带着店旁唯一的车库也涨价了,每天下午3、4点,推着三轮卖凉糕的小贩就向晓宇汇集,5块钱一碗,一晚上怎么也要卖出七八十碗。为了不影响街坊休息,到了午夜,张平常常要限制营业。
那时张平才意识到,《舌尖》有多火,晓宇有多火。
3
《舌尖》的荣耀背后,
是疯狂加盟带来的残酷
随荣耀而来的还有无数想加盟的人,“他就把我们堵在店里,你不让他做他都要做,他都不跟你谈价格,就是要做,挡也挡不住啊”。
不喜欢拂人面子的张平,实在拗不过“死缠烂打”的加盟商,在加盟系统、管理体系、供应链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被迫而无奈地放开了加盟。
张平没想到,口子一开,加盟商更来势汹汹,每天要接二三十个加盟电话,加盟经理最多的时候,一周要飞八万公里,2015年一年就开了60多家加盟店。
然而一切“来得太快了”,没做好爆红准备的张平,自然没做好迎接残酷的准备,但命运已然把张平架在了那儿。
“当时也没维护品牌的概念”、“供应链是什么都不知道”、“没什么管理,你拿钱来就可以做”……这是张平对开放加盟初期的描述。
由于管控跟不上,各地加盟店的口碑越来越差,“晓宇上《舌尖》徒有虚名”的评论也开始钻入张平的耳朵,张平急了,加盟店亏了是其次,这样下去迟早砸了自家好不容易立下的招牌。
开始混迹餐饮圈的张平,也听到一些建议,决心改变做单店的思维,加强品牌、加盟管理,降速求稳。
2016年开始,对内,张平到北京找来专业打造连锁品牌的企业,帮晓宇做加盟规范,还在重庆招来一批火锅界的连锁、品牌管理人才。
对待加盟商,张平也不管什么面子了,“你要是一味地要去找利润,不顾及这个品牌,坚决不做”。
同时,晓宇要求加盟店必须使用统一的系统,每天的营业额、出了哪些菜品、底料用了多少,总部都可以监控,避免了之前常出现的加盟商私自更换底料、菜品的问题,用张平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把他锁得住”,制度实行后,就有加盟商因为擅自更换底料,被张平直接关停。
在对外形象上,晓宇的品牌名因为已经有人注册,而全部改成渝味晓宇。因为出了名,各种山寨晓宇也层出不穷,张平就把“登上《舌尖》”打在每家门店的招牌之上,有人说,渝味晓宇真是把《舌尖》利用到了极致,张平却说,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你能仿我的名,但你没上过《舌尖》啊,我们就通过这个来打假”。
经过一系列动作,渝味晓宇的品牌、加盟、管理、培训体系正在日臻成熟,最薄弱的供应链,也在渐渐跟上发展的脚步。
现在,降速的渝味晓宇以每年40家的开店数量,以及90%左右的开店存活率,进入火锅品牌的第一集团军,张平未来3~5年的目标,是拥有20家直营店,300家加盟店。张平和他草根逆袭的故事,未完待续……
结语
多少草根逆袭的案例,都像王子公主的童话,只写到“经过重重阻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总难到达白头偕老的彼岸,因为在一起只是开始,草根爆红也不过是个开始。
大多数草根爆红不久便会归于平静,很少有能借此大肆开店、开启连锁加盟,不管是拉面小哥,还是阿大葱油饼,他们开启连锁会如何?谁都不敢说。张平和他的渝味晓宇至少开始上道了,有模有样。
时间是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也许现在的渝味晓宇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或许该给渝味晓宇一点时间,给张平一点时间,从一个亏本门店,到一个优秀连锁品牌,把草根逆袭的故事,写完整。
——————
记者:陈南,本文由红餐网记者原创,转载请注明。红餐网,头号餐饮新媒体,百万级订阅量。趋势、实战、菜谱,你们关注的,我们都提供。
><>把火锅店开在上过央视被不明真相的群众误认为就是“重庆火锅代表”的晓宇火锅斜对面500米,还把自己的名字取为“不过如此”,一副挑战权威、浪荡不羁的样子。
< class="pgc-img">>不过如此纯种重庆火锅果真没有不过如此:上午11点就有人开始吃火锅了,晚上排队2个小时是常事。
深度研究发现,不过如此纯种重庆火锅火爆背后的真相,是因为其打造了超级爆品——卤制鲜牛杂。
< class="pgc-img">>为什么是牛杂?
因为牛杂是重庆火锅起源时的最重要的食材,所以,当时创立不过如此品牌,要还原重庆火锅本真的莫锦,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牛杂。
想到了牛杂不是关键,关键是坚持要用鲜牛杂。
< class="pgc-img">>不过如此纯种重庆火锅的牛杂有十几种,牛心,牛舌,牛蹄筋,牛大肚,牛肝,牛毛肚等。
与那些传统火锅店,简单对待食材不一样,不过如此纯种重庆火锅的牛杂产品基本都是选用了鲜货,鲜货的成本是冻货成本的两三倍,但是味道更自然更醇厚。
< class="pgc-img">>为什么是卤制鲜牛杂?
选了鲜货还不够,不过如此纯种火锅的牛杂不是简单处理后装盘出品,每一份牛杂都要经过秘制卤料的小火慢炖卤制。
牛杂特别是鲜牛杂味道比较重,如何去除腥味,卤制是核心秘密。
烫火锅的牛杂在卤制方面和传统卤菜的制作工艺是不一样的。不要以为,市场上随便买份卤菜煮进火锅里就能好吃。“几十种中药材秘制的卤水中小火慢炖是精髓。”
< class="pgc-img">>吸收了辣椒和花椒的卤制鲜牛杂刺激着味蕾,这种独特的口味和传统的做法,谁也替代不了。
“卤制之后,会有很大的损耗,但是牛杂更入味,更醇厚。”
为什么每桌要点两份?
卤制鲜牛杂是不过如此纯种重庆火锅的超级爆品,每桌都在上,公开的数据显示,平均每桌会点两份。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卤制鲜牛杂看着就有食欲,进店就能在明档看到,其鲜牛杂是小火慢炖状态,现捞现切,现场上菜。慢炖盅的卤牛杂,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让人有大快朵颐的冲动。
< class="pgc-img">>二是卤制鲜牛杂真的好吃。不过如此纯种重庆火锅的牛杂有十几种,牛心,牛舌,牛蹄筋,牛大肚,牛肝,牛毛肚等。每一种牛杂都有属于其本身的口感,弹脆嚼劲,鲜香味美。在咀嚼的同时还有火锅汤汁儿以及卤汁综合后渗出,简直不要太棒了。
很显然,吃一份卤汁牛杂是不可能的,因为还没有完整体验卤制牛杂的味道,就已经吃完了,必须再来一份。
地址:渝中区枇杷山正街
>是内参君为您分享的第1000期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cylbnc关注。
“
在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上,《舌尖上的中国》毫无疑问是最成功的美食纪录片。
它的成功同样带红了不少草根餐饮品牌,有的之前年产不过百万的品牌,上了《舌尖》两年后年产值已达数亿元。
还有媒体列出了《舌尖2》收入排行榜,其中位列前五的分别是张世新空心挂面、切糕王子、三林本帮馆、重庆渝味晓宇火锅和黄国胜的黄馍馍。
他们都是幸运儿吗?如今活得到底怎么样?本文以重庆渝味晓宇火锅为例,剖析这个“网红”代表经历的裂变阵痛。
? 餐饮老板内参 许星 发自重庆
品牌“被盗”
▼
在《舌尖2》播放前,重庆渝味晓宇火锅原本就叫晓宇火锅,名字的来历是因为老板娘叫“熊孝禹”,街坊邻居平常都叫她“晓宇”。因此,在张平夫妻俩1994年开火锅馆的时候,就用了“晓宇火锅”这个名字。
△
晓宇火锅更名为重庆渝味晓宇火锅
在《舌尖2》播放后,晓宇火锅火了。不光大幅提升了单店业绩,“晓宇火锅”这个品牌也红遍大江南北。
然而,品牌创始者张平夫妇并没有对“晓宇火锅”这个商标进行注册,结果没过多久,全国各地的“晓宇火锅”就开始不断冒出,张平也开始雇律师团队打假。
这在当时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候,当张平夫妇作为品牌创造者还没有进行规模化扩张,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来的“晓宇火锅”很有可能把这块招牌砸了。
于是去年,晓宇火锅更名为重庆渝味晓宇火锅,在品牌上提前踩了刹车。
粗放式流程管理
▼
借“舌尖”风,重庆渝味晓宇火锅的发展可谓神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拥有了9家直营店,140多家加盟店。
△
管理混乱企业发展势必受阻
后厨流程无标准化的弊端在其直营店开到第5家,加盟店拥有30家的时候开始显现。直接反应到运营端就是成本增加,进料率完全无法统计,毛利也无法统计。反应到消费端则是顾客对分量不稳定的菜品开始感到不满。
张平说,在还是单家店的时候,后厨员工的操作就有很多随意性。比如,9点钟上班后,员工有时候撕毛肚,有时候切菜,有什么事要做就做什么事,岗位和职位都没有固定。
这样就造成:
① 人效低。做事只能看人,负责任的员工可以提高人效,不负责任的员工降低人效。流程、岗位不固定,对于人员的绩效考核也无从做起。
② 产品无法标准化。产品出品参差不齐。由于没有出品标准,一斤毛肚能够切多少盘也没有定额。
2015年,渝味晓宇开始做流程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经历的最直接的剧痛就是成本大幅上升。
比如说设备,之前用的都是二手冰柜,2000—3000元一台,标准化之后,全部采用1万多一台的进口冰箱,成本支出是以前的近五倍。
虽然目前渝味晓宇火锅的流程标准化还在建立中,但是张平已经尝到了甜头。
以重庆的洋河店为例,以前一个月销售额80万,净利是6万。引入标准化后,去年同期销售额81万,净利就提高到了17万,是前年同期的近三倍。
供应链断层
▼
渝味晓宇火锅的供应链问题是和标准化问题同期出现的。规模猛增带来的供应链问题就是出现严重断层。
△
无序管理、疯狂扩张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供应链断裂。
首先,价格不稳定。以手切肥牛为例,在渝味晓宇有30多家店的时候,一个月一家店的肥牛消耗量就有200—300斤,而在找到现在的供应商之前,采购价格比现在一斤贵近20元。
其次,货源不稳定。以水牛毛肚为例,门店迅猛扩张后,水牛毛肚每月用量激增,原来合作的武汉那家供应商根本无法满足供应,只能向渝味晓宇火锅借款才能增加屠宰量。
另外,食材质量参差不齐。以耗儿鱼为例,在公司进行统一采购前,加盟店自行采购,而耗儿鱼的产地有菲律宾、越南还有泰国,不同货源品质也有差异。
因此,从去年开始,渝味晓宇一次性向供应商订了30吨耗儿鱼,统一发给所有店,解决品质问题。
“舌尖”红利期过了怎么办
▼
渝味晓宇从一家草根品牌一跃成为全国一线火锅品牌,毫无疑问,“舌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平也知道,从2014年至今,渝味晓宇品牌的成功一直透支的是“舌尖”的红利,品牌真正的内涵和传播点并没有梳理出来。
如果“舌尖”的红利期一过,渝味晓宇真正要传达给消费者的核心是什么?品牌又能依靠什么留住消费者?
△
如果没有“舌尖”的加持,规模化后的草根品牌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这一点上,张平希望渝味晓宇能够传达给消费者放心食材的理念。但是在产品主义已经在餐饮领域横行数年,渝味晓宇真的能够靠此再次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吗?
“舌尖”两年后,
排行前五的草根品牌现在如何了?
▼
张世新空心面 ▽
张世新去世后,后人注册了“张世新手工空心挂面”。2014年和西贝莜面村签订了3年600万的包销协议。目前能够在网上查到有网店出售“张世新手工空心面”,但无法核实其真假。
切糕王子 ▽
今年融资1500万,估值1个亿。
三林本帮馆 ▽
依然是一家小而美的上海本帮菜馆。
渝味晓宇火锅(原晓宇火锅) ▽
已经发展为年产值数亿的餐饮连锁品牌。
黄国胜黄馍馍 ▽
2012年6月20日,黄国胜以三年30万元的身价成为北京西贝餐饮集团“黄馍馍”的代言人。目前黄国胜的黄馍馍也没有最新消息。
— 点击下列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参干货—
统筹:刘晓红|编辑:王艳艳|视觉:陈晓月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tinachenjiao
转载原创请加微信neicanm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