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标题,或许会有点疑惑:为什么第一次去餐厅,也能被对待如常客呢?这就是餐厅预订应用Reserve的魅力了。
Reserve是一个基于移动端的餐厅预订app,你可以在Reserve上寻觅自己喜欢的独特餐厅,而后直接在移动端上预订座位,Reserve会即时帮你确认是否预订成功,接下来,你只需要去餐厅享用美食即可。
当然,Reserve不仅仅希望自己是一个预订工具,它还希望可以像一个管家一样将食客们的用餐体验照顾周到:比如当用餐完毕要结账时,Reserve会把账单直接同步到手机上,你只需要一键便可以完成支付,不必再忍受平常漫长的结账流程。你还可以在用餐完毕后给餐厅一个点评,指出体验不好之处,说不定在下次用餐时便可以被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Reserve让食客提前进行了预订,因此它可以让餐厅对进店的食客都有基本的了解,比如他会何时到店?有几个同伴?知晓了这些信息,餐厅便可以像对待常客一样对待第一次上门的食客——微笑地叫着你的名字 say hi,自然地把你引导到符合你们人数的座位上。
Reserve的创始人Greg Hong在一篇博客里说到,他做Reserve,除了想让食客们获得贵宾一般的周到待遇、无缝的用餐、支付体验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愿景,就是希望能帮助餐厅,以及餐厅里的厨师们去做他们本该专注的事情。
Greg Hong说,在创立Reserve之前,他和很多小型商家进行了对谈,这些人有的是瑜伽馆的经营者,有些则打理着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都满怀对一项事物的热情而经营起门店,最后却发现自己总是困于处理商业上的琐事,比如和难用的CRM系统作斗争,协商租约、合同等各种事务,就是没法把时间用于他们真正热爱且愿意为之付出精力的事情上。
而餐厅往往也是上述这类群体中很明显的一员。在美国,90%的餐厅雇员在50人以下,70%的餐厅都是单体餐厅,而在这些单体餐厅里,12小时轮班制、一周七天的工作日几乎都是常态,餐厅经营者、厨师和服务员们都忙到没有时间可以好好照看他们的顾客,潜心于研究如何给客户带去味道更好的菜品以及更友善的服务。
所以Reserve不仅仅要给食客一个从未有过的良好用餐体验,他们还要帮助餐厅解决原有的困境,释放出餐厅的时间和创造力让他们可以去做得更多。因此,在收费模式的设计上,Reserve也选择了不向餐厅收费,而是通过免费地帮助餐厅提高自身的服务品质,去向用户收取每单5美元的额外服务费用。
目前,Reserve已经从SV Angel、First Round等十一个资方处拿到了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开通了纽约、波士顿以及洛杉矶三个城市,其iOS和Android应用都已上线。最后,饭本团队近期推出的Enjoy~和Reserve在定位上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处,感兴趣的吃货们不妨都试用看看。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 36氪
36氪官方iOS应用正式上线,支持『一键下载36氪报道的移动App』和『离线阅读』立即下载!
内蒙古的草原上,一辆看似不起眼的卡车,短短六分钟内变身为能容纳200人就餐的豪华移动餐厅。
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让食客们眼前一亮,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
许多人惊讶于这种快速变身的技术,也有人好奇这背后的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辆“哈尔的移动大排档”如何在短短六分钟内完成变身。
据悉,这一切都得益于其精心设计的内部结构与机械化设备。
车内空间被巧妙地划分和折叠,确保了在展开时能够迅速形成一个完整的餐厅环境。
此外,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也大大缩短了准备时间,使得整个过程既高效又流畅。
这样一个移动餐厅如何保证服务的品质与效率呢?据了解,餐车内部配备了先进的厨房设备,包括炉灶、冰箱以及洗菜区等,完全可以满足大规模烹饪的需求。
同时,为了应对草原多变的天气条件,餐车还特别加装了空调系统,确保食客在任何季节都能享受到舒适的用餐环境。
餐车的运营团队也非常专业,从厨师到服务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餐饮经验,还接受了关于如何在草原环境中提供优质服务的培训,从而确保每位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就餐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餐车模式非常适合草原地区。
因为传统餐馆往往难以覆盖这些地广人稀的区域,而移动餐厅则可以轻松到达各种偏远地点,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方便。
事实上,这种模式已经在内蒙古草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种新型餐饮方式给餐饮业带来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对于那些有意进入餐饮行业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其次,对于已经身处餐饮行业的业主而言,这种创新的服务方式可以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而对于广大美食爱好者和网友来说,这样的移动餐厅无疑增加了更多的就餐选择和新鲜体验。
哈尔的移动大排档不仅是技术上的一次突破,更是对传统餐饮行业的一种颠覆。
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就能不断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
说:上午11点不到,熙香的移动餐车开始供餐。新民晚报记者/张钰芸 摄(下同)
工作日的早上8点,停在虹桥路996弄的一辆移动餐车忙碌起来。早早赶来的邹兵打开车厢,升起车窗,一边消毒整车,准备好料理台,一边等待正在周边站点准备预制品的店长孙燕青。在疫情期间,这辆移动餐车每天为三个社区助餐点的老人供餐,也解决了周边园区白领的用餐难。
从商务楼里的智能餐厅到街头的移动餐车,一场疫情拓宽了熙香公司的思路。共享经济时代下,移动厨房有着更多应用空间,而立足无接触经济,无人厨房也将投入试运营。危机下的机遇,遇到了有准备的人。
移动餐车就位 保障老人刚需
昨天上午10点,记者赶到虹桥路996弄时,店长孙燕青和助理邹兵正在做供餐前的最后准备。当天的套餐选择有三种,椒盐排条、鸡汁百叶包和泡椒红汤鱼,除了杂粮米饭和蔬菜,还有一份银耳羹和水果。
11点不到,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就来打包套餐了。原来在疫情发生之前,熙香就在为虹桥街道社区助餐点的老人们提供餐食服务,但疫情之后,堂食暂时关闭,至今也没有恢复。有吃饭“刚需”的老人们怎么办?熙香董事长刘蕴熙想到了公司储备的“秘密武器”——移动餐车。
2月27日开始,这辆装载着智能蒸烤箱、操作台、微波炉、洗手池等功能的小型厢式货车正式出餐。虽然只能容纳两人在里面工作,却能为社区老人和园区白领提供数百份以上的午餐。
邹兵给记者演示了一下:把预制好的菜肴分装在锡纸盒中,然后一份份放进蒸烤箱,一键点击“椒盐排条”或“泡椒红汤鱼”等程序。时间一到,取出盒子,盖上盖子,再和另外几样餐点一起打包。每天上午,送餐员都会把一份份餐点送到老人的家中,提前在APP或小程序上预定或团购的白领,则能在自己选定的时间段取餐。
“2月10日以后,周边园区的企业陆续复工,但附近的餐厅却基本都是关闭状态。”熙香区域经理卫静雯告诉记者,园区负责人见到了移动餐车,主动提出团购餐点,也让其供餐能力进一步释放。随后另一辆餐车被开到了长宁区临时集中留验点,每天为防疫工作人员和旅客提供三餐加夜宵。
抓住“无接触”机遇 无人餐厅有了“样板间”
作为一家“互联网+餐饮+人工智能”的企业,在疫情之前,熙香大多把餐厅开在商务楼里,用全自动智能烹饪设备提供餐食。疫情期间,企业推迟复工,再加上远程办公,用餐的人自然少了。但随着3月以后各企业复工率升高,再加上创新送餐模式,熙香的销售数据开始直线往上,目前已经恢复到了非疫情期间的80%。
刘蕴熙也从被疫情改变的消费习惯中看到机遇,移动餐车就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之一。“去年我们开始研发餐车,疫情加速了这一模式的落地,充分发挥其灵活性高的特点。今后在医院、火车站、展会、大型活动等需要快速、大量供餐的场所,移动餐车就快速赶到,发挥应急作用。”
此外,熙香研发的无人餐厅也在近期完成了“样板间”的打造。不但在取餐、收银环节做到了无人化,就连后厨也是2.0版的全自动厨房,实现机械臂自动化烹饪,中餐的八大菜系和炒、煎、蒸、煮、炸等操作都能模拟。
“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用餐方式,食品安全卫生无疑是最重要的需求。我们的智能餐饮数字化能对食材、供应链、生产、物流运输、配送全环节都进行了数据化、标准化管理,用无接触的方式完成全套出餐流程。”刘蕴熙表示,疫情让“在线新经济”的前景更加明朗,企业有信心从危机中挖掘出新机遇。而面对添加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模式,熙香所在的长宁区职能部门也在探索全新的监管模式,帮助新业态健康有序地走上发展快车道。目前,移动餐车已经拿到了“上海市食品摊贩临时经营公示卡”,持证上岗更有制度保障。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钰芸)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