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湊湊原CEO张振纬在混沌讲授的<湊湊:与年轻人同行,餐饮新物种如何颇具增长>
凑凑是呷浦呷浦的子品牌,定位中高端火锅,与呷哺餐厅的中低端品牌、低客单价形成互补。
但是就在这课程播出之前,今年4月底CEO张振纬就宣布离职。最近母公司呷浦呷浦更是爆出利润下滑96%,要关闭200家呷浦火锅门店的消息。
我以为凑凑这样主打的网红的品牌,做不到品牌忠诚度以及顾客复购,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但通过横向对标,凑凑的客单价、翻桌率都不比海底捞差。
经过检查财报披露的利润率和成本才发现,凑凑选择把花在食材原料和员工成本上的钱,花在了打造网红风格的店面装修上。
装修带来的折旧费用,并不能给门店带来高额利润,导致凑凑的利润率远低于海底捞。
不知道在浮夸的网红喧嚣下,凑凑能沉淀多少价值。最后是不是会跟雕爷牛腩、黄太吉那些网红门店一个结局,把生意做成了名副其实的“赔本赚吆喝”。
02
经验充足的管理者
或许是因为CEO张振纬有着20多年的餐饮行业经验,凑凑品牌的诞生是被精心设计的。
战略上,凑凑通过客户价值=(好吃 + 客户体验)/(价格 + 试错成本) 的理念,利用产品、服务、体验和营销上的创新,打破传统餐饮对选址和价格的执着。
定位上,凑凑就定位在了强社交属性的白领女性用户。
差异化上,凑凑主打的火锅是略清淡的台湾口味,而非浓郁的川味火锅。同时在餐厅服务上,凑凑打造的是贴心而不贴身的台湾式服务模式,希望服务员以朋友式招待的理念,与顾客更平等。
产品上,凑凑通过奶茶+火锅的产品组合,利用非饭点、低试错成本、高毛利、高传播的奶茶,配合高饭点、客单价、低毛利的火锅。以至于凑凑奶茶先于火锅传播开来,并且有40%的人是尝试过凑凑奶茶而没有试过火锅的。
具体到火锅产品,凑凑就打造了具有社交属性(可用于朋友圈炫耀)的高颜值门店和娱乐性菜品。
< class="pgc-img">>凑凑的差异化定位
基于以上设计,凑凑希望通过台湾人群体开始发酵,然后利用新媒体多渠道充分曝光,保留与凑凑价值观相契合的核心用户。
火锅是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凑凑选择了快速扩张的模式。从2016年创立到2020年一共开设了140家门店。其中2020年就开设了38家,平均每9天开一家。
快速的扩张当然也需要人才和组织的支撑。张振纬就直言到人才的能力就是企业规模的天花板,所以人才一定要超配、高配引领企业发展。
同时凑凑的总部就根据扩张需要经历了1)北京作为总部,2)北京作为管理中心、上海作为业务中心双总部以及3)发展大区制资源下放,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三个阶段。
最后,凑凑还设计了以领导力为核心,企业文化、运营能力、人才和流程为车轮的增长飞轮以支撑凑凑的增长。
按理说管理思路这么清晰、完整的凑凑应该一路高歌才对,怎么利润遇到问题了呢。都知道利润=收入-成本嘛,那咱们分开来一个个看。
03
买账的市场
凑凑实现的收入效果是肯定了以上的经营思路的:从2016年开设第一家店以来的1.9亿,到2020年实现了70%的年复合增长达到了16.9亿。占呷浦呷浦集团收入份额也从2016年的7.1%,增长到了2020年的30%。
< class="pgc-img">>按照营业额=流量×转化率×复购率×客单价的公式,我们逐一拆解一下每个维度,并且和呷浦呷浦以及海底捞进行对标。
首先是每店收入看一下具体的营业额。凑凑的每店收入确实远高于呷浦呷浦火锅(2~3倍),但是比起海底捞,也是有2~3倍额差距。
< class="pgc-img">>拆解到具体维度看一下差距在哪。首先通过新开的门店数量看一下大致的流量。相比较于呷浦呷浦和海底捞,并不是很出色。
< class="pgc-img">>可能是由于要求每店都选在高价值的地段以及不同的装修风格,可以选择的位置以及速度上都不允许大规模的扩张。但是从互联网营销上来看,凑凑是占据了大家很多注意的。
转化率没有直接的统计,接下来通过翻台率看一下复购率。
< class="pgc-img">>从2019和2020两年公布的翻台率来看,凑凑可以说很接近海底捞了。网上也经常说需要排队很久。看来互联网的“饥饿”营销还是起到作用了的。
最后是客单价。从数据看,凑凑的客单价也是逼近海底捞的。考虑到凑凑也单独出售奶茶饮品,可能拉低了客单价,所以凑凑火锅产品的客单价是有可能高于海底捞的。
< class="pgc-img">>总得来看,凑凑的经营应该算是比较成功,客单价和翻台率都远高于呷浦呷浦,直逼海底捞,实现了高端火锅的定位。
考虑到客单价和翻台率类似的情况下,每店收入有2~3倍的差距,那说明凑凑的餐桌数量,或者规模,应该是同理小于海底捞门店2~3倍的。
按理说如果利润保持的好,应该对呷浦呷浦有很大的利润贡献才对。那为什么呷浦呷浦2020年利润下降了95%呢?
04
不买账的利润
如果2020年因为疫情、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从呷浦呷浦2019年的情况来看,呷浦呷浦餐厅的经营利润率是12%, 而凑凑只有3%。海底捞2019年的经营利润率是13%。
也就是说,凑凑确实帮助呷浦呷浦集团提高了收入,但是并没有贡献什么利润。
收入没有问题,那答案应该藏在凑凑的成本里。成本最能反应一个企业真实的价值观了。
我们从年报里面拔一下看钱花到哪里去了(以下呷浦呷浦成本并未区分凑凑和呷浦呷浦餐厅):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2019年和2020年的成本,都说明相对于海底捞,呷浦呷浦把从原料和员工工资省下的钱,选择花到了折旧摊销上面。
对于餐厅而言,折旧指的是餐饮设备平分到设备寿命(5年)中每年的费用,摊销指的是装修费用分摊到餐厅寿命(5年或租期中取短)中每年的费用。
折旧摊销在呷浦呷浦2020年的年报中有区分呷浦呷浦餐厅和凑凑。凑凑2020年平均每家门店折旧摊销费用是185万元(占门店收入15%),呷浦呷浦餐厅是68万元(占门店收入20%),而海底捞虽然是234万,但是只占到餐厅收入的10%。同时考虑到海底捞的门店规模可能是凑凑的2到3倍,装修费用只有1.2倍。
看到这里,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凑凑的增长飞轮会飞不动。为了打造网红餐厅,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在餐厅设施和装修。特别是全国店铺都不同的装修风格,也就没法通过规模降低装修成本。
然而这部分成本并不能沉淀转化为利润,从而升级给客户带来的价值。甚至,餐厅装修上的体验,会因为客户的访问次数而迅速贬值。
相反,海底捞将成本花在服务质量上,客户体验只会越来越高。
05
总结
其实如果凑凑没能成功,从统计来看才是大概率。
且不说B站上那千万名分享奶茶店、餐饮店失败经历的草根播主们,即使红极一时如雕爷牛腩、黄太吉、人人湘、伏牛堂等网红名店,也逃不过关门倒闭的结局。
自带流量的明星餐饮店,如郭德纲的郭家菜,黄磊和孟非的黄粱一孟,薛之谦的上上谦等等,也一样最终落得关门的下场。餐饮赛道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凑凑希望利用规模创造品牌和竞争优势,选择了平均每9天开一家。因此CEO张振纬说凑凑是2020年餐饮行业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
其实不然。2019年至2020年这一年多时间,贤合庄火锅店便开出700多家,平均一天一家。不过贤合庄都是加盟店,不像凑凑是自营。
同样都是自营店的海底捞也在2020年在全球新开设了530家,平均0.7天开一家门店,是要比凑凑快了将近10倍的。
可见餐饮市场,特别是标准化门槛相对较低的火锅市场,竞争多么激烈。
然而就连全国开设了1200多家门店、286亿元收入的海底捞,也只不过占到近万亿级火锅市场的4%,全国餐饮市场4万亿规模中的千分之7而已。这样激烈的竞争中,享有一席之地并非易事。
月7日,#凑凑火锅人均消费高于海底捞#登上微博热搜。据凑凑火锅北京部分门店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店内更换新版菜单,在菜单更新前,门店系按照人数收费,改换后则按照锅底类型收费。
工作人员另表示,按照人数收费时曾遇到被顾客投诉现象,其也系更换新版菜单原因之一,综合当前情况来看,就餐人数越多,性价比也会相应越高。
(凑凑火锅)
3月7日消息,最近,呷哺集团旗下的凑凑火锅因新菜单价格调整而引起讨论。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反映,自2月起,凑凑火锅的锅底价格和部分菜品价格明显上涨。
据南都湾财社报道,凑凑广州一门店负责人介绍,部分菜品价格上涨是基于市场价格浮动进行的微调,考虑到进货成本上涨,公司决定对部分菜品进行调整,但整体人均消费有所下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针对消费者反映的2人就餐锅底涨价问题,凑凑官方客服表示,在价格调整前,2人锅底售价低于成本价,现在调整为按照锅底类型收费,且新增小份菜,使得人数越多越实惠。
凑凑的自助调料价格也上调了,此前为9元/位,现为10元/位。与其他品牌相比,凑凑的自助调料价格仍略高。此外,凑凑还调整了部分菜品的价格和分量,增加了小份菜的选择。
凑凑官方强调,价格调整是基于市场反馈和成本考量,旨在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尽管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调整表示不满,认为性价比下降,但凑凑表示人均消费有所下调,且消费者一次消费和人均消费都有所减少。
尽管凑凑在过去几年人均消费水平有所波动,但仍高于海底捞和怂火锅。凑凑在中国内地拥有249家门店,主要分布在二线城市。近日,凑凑在成都的两家门店全部停业,引发消费者猜测是否退出成都市场,但凑凑方面未做出回应。(来源:环球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