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行驶在大堤之上,越过山海,与海陵岛浓厚的渔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
8月16日上午,温润的海风轻拂海面,一排排渔船停靠在闸坡港海湾,汽笛声阵阵起伏。休息了三个半月的渔民郑建华坐在船头,正翘首以盼正午时分开渔号角的吹响。
8月15日,开渔前夕,等待出海的渔船。新华社记者 欧阳建嘉 摄
开渔之于渔民,正如开耕之于农民。在这天,南海伏季休渔期宣布结束,这座粤西小岛充满了对新渔季的期盼。修补渔网、刷新船号、采购物资……郑建华和他的船员们早早做好了远航的准备。开渔令下,数百条渔船同时从海陵岛闸坡渔港出发,奔赴南海渔场,投入新一轮耕海牧渔。
8月16日,开渔节千帆竞发现场。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海陵岛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得名于岛上地形,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丘陵”。这里海产资源丰富,盛产刀鲤、鱿鱼,世代生活的渔民留下了具有独特风情的疍家渔文化。
开渔前夜,一场盛大的渔家大宴在海滨大道举行。闸坡渔民每逢出海前有宴请好友的习俗,寓意鱼虾满仓、丰收而归。疍家人漂泊海上,啖海中百味,饮食源于大海,以鱼为主,为此有着“疍家酒席——全是鱼”的歇后语。
上千桌宴席沿街摆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当地渔民们欢聚一堂,沐浴着星光与海风,从五柳红古鱼,到海胆海鲜饭,一道道渔家美食端上餐桌,让食客品尝舌尖美味,感受来自海陵岛的独特风味。
开渔宴现场。(阳江广播电视台供图)
开渔宴上铺满海鲜的渔家大盘菜。(阳江广播电视台供图)
宴席间隙,疍家渔民婚俗巡游表演拉开序幕。身着疍家服饰的迎亲队伍分为两列,铜锣开路,媒人引道,一对新人同坐于装有车轮的“婚船”上,迎亲队伍抬着成双成对的鸡鹅、猪肉,碟子里装满喜饼喜糖,穿过熙攘的人群,吸引了众多游客随行。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体验渔文化。”江西游客赵女士暑期带着孩子从内陆来到沿海旅游,她告诉记者,体验海岛风情的同时,观看民俗游,聆听咸水歌,与不同的民俗风情不期而遇,为一家人的海岛之行增添了不少乐趣。
疍家渔民婚俗表演现场,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新华社记者 邓瑞璇 摄
作为海陵岛的文化品牌活动,开渔节是当地渔民庆开渔、祈丰收的节日,近年来,更是发展成为传播渔文化的窗口,让越来越多人通过节庆活动,走进疍家渔文化。
疍家人被称为“水上居民”,他们以舟楫为宅,捕鱼为生,与海为伴。清光绪《崖州志》曾记载:“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
海陵岛渔家文化展览馆馆长谭国良介绍,“疍家”这一称呼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解释说“疍民之舟形状如蛋”;有些人认为疍家人常年生活海上与风浪搏斗,生命没有保障如蛋壳般脆弱;也有学者认为“疍”源自古越语,本意指“一条小船”。
“疍家人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其中疍家渔民婚俗有着上千年历史,咸水歌就是疍家渔民婚俗极具代表性的内容,是出嫁姑娘面临与父母别离,用歌声表达内心感受。”谭国良说。
身着疍家服饰的姑娘正在进行民俗表演。(阳江广播电视台供图)
海陵岛上,以疍家文化为主的展览馆开馆刚刚一年,在这个暑假迎来了人流高峰。来自广东佛山的摄影爱好者方女士,把海陵岛的第一站放在了展览馆。“之前并不了解疍家文化,展览中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次知道,渔民的生活很生动有趣,也很有生活的智慧。”
所谓渔民的生活智慧,从谚语中可见一斑。在海陵岛当地,流传着“行船最怕立冬风,后生最怕老来穷”的谚语,忠告年轻人身强力壮时要努力工作,做事要为未来打算,否则生活穷困潦倒,如同行船遇到立冬台风一样可怕。
8月15日,开渔前,在岸上等待的渔民。新华社记者 欧阳建嘉 摄
当下,“世世水为业,年年艇为家”的疍家人已告别了海上漂泊生活,但富有海洋风情的疍家渔文化,仍影响着一代代渔民,随着汽笛声响,在阵阵咸水歌声中,伴着渔船远航。
记者:熊嘉艺、邓瑞璇
视频:黄国保、欧阳建嘉
海报制作:李明辉
素材支持:阳江广播电视台
户慰问,送点生活物资,这样的帮扶能解决贫困户一时之困,却解决不了长久的生计问题。要教会贫困户致富手段,为他们提供致富渠道,鼓励他们靠技术致富,改输血为造血,这才是真正的慈善扶贫。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在“七星级慈善城市”绍兴,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慈善“造血”扶贫的路子,以慈善扶贫基地为依托,以教技术、送岗位、送销路等多种形式,为贫困户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慈善“造血”助扶贫
“慈善扶贫基地真好,为我们无偿提供化肥农药,鼓励我们种植水稻。”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泰岳村低保户葛忠根深有感触地说。
葛忠根老人已经64岁高龄,妻子梁春娥28年前因患四肢风湿性关节炎,长期靠轮椅行走,大小便都要靠丈夫每隔两个小时扶她上厕所,成了全村有名的贫困户。自从泰岳村安山茶果业专业合作社慈善扶贫基地成立以后,把葛忠根家纳入了扶贫对象,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基地免费为他提供化肥农药,鼓励他种植水稻,既照顾了妻子,又换来了收入。据统计,上半年上虞全区7家慈善总会农商银行造血型慈善助困基地共扶持贫困户301户,共计创收85.40万元,平均户增收2837元。
像葛忠根老人这样得益于“造血型”慈善扶贫“送温暖”体系的贫困户还有不少。扶贫基地在慈善资金的资助下,以送资金、送物资、送岗位、送销路的多种形式,带动结对贫困户共同致富,使之走出困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绍兴慈善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绍兴市上虞区为例,去年上半年上虞全区造血型慈善助困基地共扶持贫困户301户,共计创收85.40万元,平均户增收2837元。
基地打造“造血”模式
地处绍兴上虞区丁宅乡的百味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是上虞区较早设立的慈善扶贫基地,通过学习先进典型、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建立相关制度、签订扶贫协议,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精准扶贫等,先后被评为浙江农信慈善基金造血型慈善扶贫示范基地和上虞区慈善扶贫基地。
“单纯地送些红包治标不治本。而为贫困户提供一些种苗和技术,就是一条造血扶贫之路,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尽早脱掉‘贫困帽’。” 百味园农庄负责人王荣斌说。
王荣斌作为绍兴慈善造血扶贫“样本”,绍兴慈善会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他:心里总能装着贫困户,时刻想着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如今,王荣斌造血型扶贫的路子越迈越大。庙湾村低保户王焕涛在农庄打工一段时间后,提出想回家种植果桑。王荣斌就买来果桑苗送上,并承诺如果销售有困难,他会帮忙解决。而针对贫困户面对的种养技术欠缺的难题,他专门邀请上虞畜牧技术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上门辅导,为大伙解难释疑。
“慈善造血”结成硕果
在百味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影响下,近年来,上虞区7家慈善助困基地紧紧围绕“造血型”扶贫体系,为广大贫困结对户做了大量的实事和好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上虞区汤湖雷竹笋专业合作社慈善助困基地不但召开扶贫户代表动员会,就如何做好慈善扶贫基地工作专门作了精心部署,还利用这次动员会议之机,特地邀请绍兴市农商学院一名副教授来基地为35名扶贫户代表讲授“雷竹笋管理技术和种植业务”,得到了扶贫户的高度评价。
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据统计,基地33户贫困结对户,其中进基地就业11户,并发放雷竹笋苗33户,上半年共支出金额达12.3870万元。基地今年先后三次开展结对贫困户农技知识培训班,有50余人参加了培训。基地助困结对户仍旧保持去年60户的数量,其中有15个贫困户进基地就业,上半年共支出金额达20.2539万元。”
记者 泊 伟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于昨晚21点正式在腾讯视频播出,依然是观众所熟悉的“风味”——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回归配音,陈晓卿、李勇担任总导演。制作团队踏浪潜海,将我国美丽的海岸线风光尽收。鲜香四溢的海味美食,让观众大呼过瘾,即使不是在海边长大,也能被这片海洋所触动。
飘香海味藏不住 渔民故事引发热议共情
制作团队从北向南,一路上同四海渔民一起,经历了诸多风浪,也捕捉到除了美食之外,许多有趣动人的故事。海洋岛,这座黄海深处的岛屿,居住着从1000公里外的黑龙江搬迁至此的李天佑一家。在当地,从事水下作业的渔民,被称为“海碰子”。海上的风浪再大,“海碰子”李天佑都会准时下海捕获,因为这就是当地渔民的求生之道。
渔民们和海洋为伴,海鲜也早已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融。李天佑将捕获的鲜美鲍鱼,连同小院儿出产的土豆在铁锅里一同闷烧,和妻子女儿一起,享受着来自海洋的食物,尽管在异乡,也能感受到这份家的温暖和安宁,同时被网友趣谈为“东北人连鲍鱼都用铁锅炖”。
如何着重去表现渔家人喜欢的家常做法,也是本季的一大特色。深度挖掘美食背后的渔家故事,不仅拉近了观众与被记录者之间的距离,也更靠近人物的情感和其内心表达。就像来自丰饶胶东、体硕肉肥的新鲜鲅鱼,在充分腌制后油炸,个个弹劲儿十足,滋味不同的各式海鲜,散发着它们独有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纪录片视角治愈美好 质朴渔家有笑有泪
拍摄过程中,凡是有关孩子的部分,往往是创作者最难把控的。对于《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制作团队来说,也是如此。为了更好的呈现出美食背后的故事,制作团队尝试并运用了全新的拍摄手法。例如通过8岁男孩林本本的视角,用“放大镜”一般的镜头设计,来呈现更加真实的海岛生活。同时,网友也对林本本这个小鬼头喜爱有加并送上了对他的祝福:“林本本太有趣了,等你成为地理学家的那一天!”
在南海海域——海南岛,住着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疍家人,他们以海为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老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生都在鱼排上生活的老何,直面镜头时,往往羞于表达,然而在生活中,却有着朴实的自然随性。这些情绪的瞬间迸发,大多被记录下来,但有时摄像机也会错过一些美好的瞬间。虽然有遗憾,但质朴、治愈的基调,还是让观众们大呼感动。
首集分集导演杨超表露创作初衷:“我想通过4个不同的家庭,让大家看见不同海域、不同人家的生活状态。这里面有他们从大海中的获取,也有他们对大海的回馈。虽说拍摄时间不长,只能捕捉到他们生活的一个剪影——很多人在海边可能已经生活了七代人八代人,但我们想借助摄影机,借用这短暂跟他们相处的时间,用影像的方式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给大家看到,原来海边的人与大海,是这样相处的。”
延续系列好口碑 网友直呼“没看够”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惊艳回归,也得到了不少媒体、观众的赞赏。北京首映看片会便有媒体记者表示:“这一季《风味人间》带我们解锁海鲜背后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厚的人情。”“《风味人间3》延续了一贯的高级感。”“节目记录了最残酷的海,最新鲜的食材,最积极的人。”“这一季讲海洋和海鲜,更是在讲人与食物、人与大海的关系,讲渔民傍海而居、日升月落的生存哲学。‘鲜活’的不仅是食材,更是渔民们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
首播网友观看后,亦是难掩激动的直呼根本看不够:“隔着屏幕就在流口水,根本看不够,已经在循环播放了”“三十分钟都是精华,每周一集根本不够看”“看着就胃口大开,想一直追下去欣赏更多的美味食品。”“新的一季时长短了,直呼不过瘾,但内容一点没少,该有的还都有,看着一道道珍馐上桌,口水直流,每一帧都是封面,每一镜都是鲜活,期待更多的美食被端上荧幕。”“画面一如既往的精美,故事性上较前两季更为饱满,有时候美食不仅仅是美食,也是人和人的情感联结,《风味人间3》拍出了生活最本真的那面,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被质朴的人情不经意间击中泪点。”“味中有百味,也有人间烟火,做菜也是融入了制作者的信念,用各样食材调料搭配出属于每个人不同风格的美食,品尝美食,也是在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一季更有私人感,美味永远自在人心。”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在挖掘深度内容方面,得到了观众一如既往的支持与认可。更加轻盈的节奏,配以生动有趣的渔民故事,随着镜头一起,领略来自大海中的获取与鲜活美味的回馈。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企鹅影视联合制作,陈晓卿、李勇担任总导演,关于海鲜的更多奥义,尽在后续的精彩呈现,届时观众还可以每周一晚21:40锁定浙江卫视,和家人一起,收看这部诚意满满的“来自大海的人间风味”。
来源: 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