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在线消息(川报观察记者 曾东平)今天中午,惊悉余光中先生驾鹤西归,不胜悲恸!
古人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今人可以说:凡有华人处,皆能咏余诗。
最深的乡愁在台湾。而台湾写乡愁最多且最好的,是余光中。“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余光中很认同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这句话,他也是诗名传回祖国大陆十年之后,得以重归故土。第一个把他的诗作介绍到大陆来的,正是蜀中学者流沙河。
余光中说一口沉稳的四川话。他在四川度过了8年难忘的少年时光,他的一个嫡亲表妹孙霞珍是四川日报退休员工。他写给高中同学的诗作《嘉陵江水》曾在四川日报副刊《原上草》上发表,获得当年的四川日报文学奖。还有《入蜀》《出蜀》等也在四川日报上发表。
遥忆2005年成都武侯祠诗会,有幸听先生现场诵诗,有幸当面采访。前几年岳父、岳母与蜀中文化大家流沙河等一起去台湾访问,也承蒙余先生款待,言谈甚欢。而今先生西去,悲从中来,唯愿在天堂里继续觅诗写诗……
翻捡出旧作,重读文字,先生音容宛在,不禁有泪盈眶。
元宵节,余光中背着乡愁归蜀
编者的话:元宵节,团圆夜,那个乡愁最深的诗人余光中,回到大陆,回到四川,探视少年时代的八年记忆,探望他的诗友和他仰慕的前贤。
他回蜀,回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他寻根,寻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
这不是王维九月登高的时节,遍插茱萸,少的是台湾六千万同胞。余光中自称“茱萸的孩子”,他的频频返乡,慰藉的何止是一个文人的乡愁。
辣喉的是红油/麻舌的是花椒/大曲酒只消一落肚/便扫开岁暮的阴寒如扫开/半世纪贪馋的无助/把我辘辘的饥肠/熊熊烧烫,交给了火锅/蜀入了我
———余光中《入蜀》
鸡年元宵,千古闻名的武侯祠内,结义楼上,77岁的诗人余光中诵起了杜甫的《蜀相》。
杜甫,这位成都人建“草堂寺”供奉的千秋诗圣,余光中70岁那年第一次来成都时就已拜谒过了。同为诗人,同样是长年远离故土,他也许觉得自己比杜甫幸运多了,毕竟他在晚年,能一次又一次回到他的汉魂唐魄萦绕着那一片乡土,一慰乡思。
早在1979年,余光中写过《湘逝》一诗,写杜甫晚年在湘江上北望京华,叹此生回乡无路,只有寄望自己的作品能传回去了———这也是余光中当时眷眷思归的心境的写照。
汉水已无份,此生恐难见黄河/唯有诗句,纵经胡马的乱蹄/乘风,乘浪,乘络绎归客的背囊/有一天,会抵达西北的那片雨云下/梦里少年的长安
如今,白发斑驳的余光中,诗名早已传遍大陆,传回四川,而他也是行遍祖国,第二次入蜀。“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曾在诗句里表露的无尽忧伤,在蓉城初春的暖阳下变得远遁无踪。与诗友言笑晏晏,自称“川娃儿”的他,依旧说一口沉稳四川话的他,仿佛回到了自己少年时的欢乐。
“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
———余光中致流沙河信
“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余光中曾经写过:美国诗人佛洛斯特当年携妻带子远去英国,在英国出版了《男儿的志向》与《波士顿以北》两卷,诗名渐渐传回美国。佛洛斯特叹了一口气,对夫人说:“诗已先回去了,人也该回去了吧。”
现实仿佛是这段历史的翻版,余光中也是诗名传回祖国大陆十年之后,得以重归故土。第一个把他的诗作介绍到大陆来的,正是蜀中学者流沙河。
流沙河本名余勋坦,与余光中正是同宗,1957年因诗作罹祸,20余年后方重返《星星》诗刊,编稿写诗著文。1981年初秋,流沙河在列车上读完香港刘济昆转送的台湾《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满心喜悦。其间最使他震动的是余光中,他想起孔子见老聃时所说:“吾始见真龙!”
于是1982年3月的《星星》上,流沙河介绍了余诗,并选刊诗作20首。随后流沙河连续出版了两本专著《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都重点讲到余光中的诗,后来更出版《余光中诗一百首》,专论余诗了。今日余诗红遍大江南北,一人诵千人和,原本最早是从蜀地“传”出的呵。
翻阅余光中简历,大多没有提到他在四川的8年,其实那“国破山河在”的抗战八年,正是他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关键时期。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辗转入蜀,先断断续续在重庆市区里上了一段学,因为日军轰炸,1939年夏全家迁入山区,他进入江北悦来场的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一读就是8年,直到抗战结束,才离蜀赴沪,后去了香港、台湾。1982年夏,余光中在寄给流沙河的信上,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4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一时传为佳话。
在四川,有余光中最深的思念。这里有他的足印,有他的嫡亲表妹孙霞珍(本报退休员工),还有他仰慕已久的前贤杜甫、李白、苏东坡,在1996年第一次归蜀时,他就虔诚拜谒过他们。他为杜甫写过诗,为李白写过诗,更向往与旷达睿智的苏轼为友朋,他们的诗文,他自己的怀乡咏史羁愁离恨之歌,在欧风美雨中慰藉着他的那缕汉魂。在诗作《戏李白》里,余光中深情地对李白说:“大江,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天下二分/都归了蜀人/你踞龙门/他领赤壁。”
一个抗战的少年,圆颅黑发就那样走下了码头,走上甲板走向下江,走向海外,走向西望思归的壮年,中年,啊暮年
———余光中《嘉陵江水》
鸡年元宵,余光中在武侯祠,吟诵自己的诗作《蜀人赠扇记》,快意抒发自己的相思。1993年2月,12年前的鸡年,该也是元宵前后吧,头一年刚刚首次回大陆(北京)讲学的他,致信流沙河,提出想回蜀看看,并第一次写了一首专门回忆蜀地的诗作。
在信中,余光中以方直刚劲的钢笔字写道,重庆綦江中学高二的同学魏晓莹寄给他一叠明信片《重庆之夜》。他“目光逡巡久之,颇似化鹤归去,不胜惘惘。念我昔日在蜀,正是她的年纪,一心向往山外的世界,何其广阔逍遥。而今入世太深,去国日久,又觉此身漂泊,乐且思蜀,不乐更甚。”信中说到向往五月间归蜀探望,并在信末附上了一首诗《嘉陵江水》。
“寄信人是一位多情的读者,怜我/四十多年前像她的年纪/上坡又下坡,也曾攀过那山城/鹧鸪声中,也曾经吞吐满城冷白的晓雾”。这首诗在本报“原上草”(第370期)上发表后,以深切的乡愁打动千万读者,获得该年度的四川日报文学奖。
因诸多原因,上个鸡年余光中没能回蜀,但1996年他应四川大学之邀入蜀讲学,终于实现了魂牵梦系的心愿。在蜀中,他即兴写下新作《不朽的旱烟筒》,回台湾后他又写了《入蜀》、《出蜀》两首寄回来,这三首诗先后都在“原上草”发表了。
最深的乡愁在台湾。而台湾写乡愁最多且最好的,是余光中。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余光中作为见证人,写透了回归大陆的情结,回归民族的情结,诗里有漂流到台的千万人的乡愁,也有五洲四海每一个中国人的广阔的乡愁国恨。在诗句“西望思归的壮年,中年,啊暮年”中,真的只是思念蜀地吗?
附诗《嘉陵江水》
嘉陵江水
——遥寄晓莹
从深邃的内陆一张俊美的邮票
飞过海峡,降落在我的掌心
带来这一张重庆的夜景
细笔娟娟在反面附注
“这是嘉陵江最后的辉煌”
寄信人是一位多情的读者,怜我
四十多年前像她的年纪
上坡又下坡,也曾攀过那山城
鹧鸪声中,也曾经吞吐
满城冷白的晓雾。你看
这熟悉却又陌生的半岛
西天犹未退橘色的晚烧
远近的街灯却已烘亮
高高低低,多灿丽的一盘玛瑙
哪一盏灯下是我的旧日呢?
漾漾倒映着岸上的繁华
一水依依从遥远的山下
宛若从我的梦深处流来
那上游的河镇,悦来场呢?
还绻靠在江声的怀抱里吗?
半世纪前浩荡的江声
多深沉的喉音一直到枕
午夜摇我入睡,清晨唤我起身
想早已后浪推着前浪
波光翻滚着时光,滔滔入海了
但更高的上游遥自秦岭
穿过武侯扶病的北征
一缕不灭的汉魂,千古遗恨
穿过李白的秦关与蜀栈,穿过
吴道子淋漓的墨香,穿过
陆游的蹄声踢踏,急流险滩
不舍昼夜滚滚地南来
最后是穿过抗战的岁月
凄厉的警报与轰炸声中
淘尽我入川八载的少年
更与长江合浪,匆匆地送我
逐老杜与髯苏的舵影出峡
只留下江雾如梦,巫峰似锁
童真的记忆深锁在山国
而今远坐在面海的窗口
海峡风劲,我独自在这头
对着山城夜景的恍惚
暖灯繁丽托一盘玛瑙
看图右那半岛,正当牛角尖上
那殷勤的寄信人,她又说
是朝天门水天挥别的渡口
一切樯橹都从此东去
疑真疑幻向灯下回顾
老花眼镜我扶了又扶
似乎有一道斜长的坡梯
古旧的石级一级落一级
落向茫茫的江水,白接天涯
一个抗战的少年,圆颅乌发
就那样走下了码头,走上甲板
走向下江,走向海外,走向
年年西望的壮年啊中年啊暮年
一九九三年二月七日
(本文原作刊于2005年2月25日四川日报的副刊版面《天府周末·原上草》)
孙会昌
酸甜苦辣香,是每个地方皆有的滋味。今天我说的非是人生五味,而是舌尖上的幸福。
一城一风韵,一城多美味。黄河经此东流去,玫瑰飘香誉九州。
素有“平阴玫瑰甲天下”之称的玫瑰之乡平阴,自然是盛产玫瑰,尤其是重瓣红玫瑰栽培历史悠久,花大瓣厚色艳, 香味浓郁,以品质优异而驰名中外。曾在1982年7月召开的“全国玫瑰花生产座谈会”上,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平阴玫瑰香甜如意,芳香四溢,具有香气正,清香、甜香、浓香等特点”,被称为是“中国传统玫瑰的代表”。
乾隆年间,平阴的达官贵人请客宴宾常有梨丸子上席。据传,城里首富司马府的孙老千是乾隆近臣,府中设宴时,梨丸子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并以此夸耀于宾客之间。清末,平阴城里的饭店、酒家均制作梨丸子,成为酒宴上必不可少或缺的一道名馔。民国初期,平阴城内崇化楼饭馆的梨丸子名声远扬。198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到平阴考察工作时,品尝了平阴梨丸子后,挥笔写下了“玫瑰梨丸子,天下第一名”的赞语。现如今,平阴厨师们制作的梨丸子,做工精细,味道纯正,备受美食者称赞。
玫瑰梨丸子是山东济南平阴县的特色传统名吃之一,采用当地的大青梨为主要原料,以平阴特产的玫瑰花制成的糖馅作辅料,加上青红丝、核桃仁、芝麻、白糖精制而成,味道纯正,香甜可口,备受食者盛赞,来平阴旅游的客人无不品后再打包买回多份,以飨家人与好友。
《诗经》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既受古人如此肯定,可见,黄河鲤鱼,自古以来一直是一道上乘美食。平阴县地处黄河下游右岸,水质无污染,适宜黄河鲤鱼生长,金鳞赤尾,体态丰满,肉质肥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谪仙人李白有诗赞:“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未成龙,归来伴凡鱼”。人们也常把黄河鲤鱼称之为“龙鱼”。
黄河鲤鱼有红烧、糖醋、清蒸等多种食法,每一种做法有异,当然口感也是不同。
说完了鱼,咱再讲羊,有鱼有羊才可称之为鲜。
东魏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称“羊者,是陆产之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其中,波尔山羊、青山羊、白山羊、鲁西黑头羊等养殖业在平阴广见。众知,羊肉乃是人间上品。
平阴的鲁菜羊蝎子历来出名。主材是本地养殖的带里脊肉和脊髓的完整羊脊椎骨,形似蝎子。羊蝎子常用来做清汤火锅,味道鲜美。羊蝎子经过长时间的焖,有利于促进钙的吸收,达到补钙的功效。老年人食之能缓解骨质疏松;中年人食之,能养颜美容;少年人食之,能健脑增高。对患有慢性结肠炎、胃炎、气管炎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对工作、学习疲劳困倦,可起到加油充电之作用,堪称老中少皆宜,四季均可享的上乘美味佳肴。
清炖羊肉则选膘肥肉嫩,肉质细腻的公羊,富含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久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免疫力,具有温肾壮涵,强体提神,补脾健胃,美容养颜等作用,为玫乡一道特色名吃。
《元史》中记载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后来不断改进,《朴通事柳蒸羊》记载:“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箅盛羊,上用柳子盖覆土封,以熟为度。”烤羊肉最早是一种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后传向各地。
平阴的烤羊肉串儿,色泽黄亮,皮脆肉嫩,撒上适量的辣椒面、孜然粉、五香粉、盐巴等,品相高端精致,手拿烤签,撸上一口,鲜香异常,再喝口小酒,贵族享受也,大众的价格,是真正的“小舌尖上的大块肉”,两个字“倍爽”!
《礼记·内则》记载有周天子食用的“珍用八物”,淳熬、淳母、炮豚、炮羊、捣珍、渍、熬、肝膋等八物。其中的渍,就是用刚刚宰杀、浸渍过的新鲜牛肉片,以肉汁和酱调味,然后食之。那时,已有酱牛肉之雏形,后世有了创新,方法各异。
龙山的酱牛肉,肉质紧致,鲜美可口,非常有嚼劲,有着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等功效,真是一道顶级美食硬肴。
提起炒鸡,我就想起了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的“宫保鸡丁”。然而,在玫乡提起鸡肉,最能唤醒人们味觉的就是“爆炒小笨鸡”。
一只小笨鸡,切成大小适中之块,热锅凉油大火爆炒,炒至噼啪作响七成熟时,加佐料,改微火慢炖,体现出平阴人豪放又不失细致的个性。
诗仙李白,在一次宴饮时挥笔写下“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绿醑酒配黄金鸡,画面美的令人难以想象!此处的黄金鸡据说就是现在的白斩鸡。
平阴白斩鸡的做法是,将小笨公鸡宰杀后用八成热的水烫透,煺净毛,摘去内脏,洗净后放在开水锅中,用小火约浸 1小时左右,待用竹签戳一下鸡腿肉,没有血水时,即可捞起,自然冷却。再将鸡从背脊剖开斩成两片,卸下两腿,随即取鸡脯肉1块,斩成6.6厘米长、1厘米宽的条块,修齐成刀面形放在一边待用。将另一块鸡脯斩成块,用修下的碎鸡肉一起装在大盘中,再将两只鸡腿用斜刀斩成6.6厘米长、1厘米宽的条块,整齐地排在鸡块两边,将斩好备用的刀面形鸡肉覆盖其上,略呈桥拱形,上搁香菜。味极鲜酱油分装两小碗,淋入麻油,上席蘸吃。
这道平阴白斩鸡,保留了鸡肉的原色原香、原汁原味,细闻清香扑鼻,慢嚼味道醇厚。鲜嫩爽口,肉质鲜香,无比好吃。
《说文解字》中“锅盔者,饼之也”,《竹枝词》亦有云:“武侯征伐食为天,营造锅魁万世传。敲打成形如满月,酥酥脆脆恁香甜”。因此,一直流传下来且得名曰“锅盔”。
在平阴锅盔叫锅饼,是平阴的地方名吃,烤制方法独特。具有表皮黄脆,里瓤柔软,嚼之劲道,居家旅行,久放不变质、不散香味之特点。
南朝顾野王《玉篇·食部》中记载:“馃,饼子也”。这也是一道传统的绝味小吃。
馃,在平阴叫油炸馃子,这是一种油炸饼类食品,做法继承传统又有地方特色,香脆精美。要用上好的面粉、鸡蛋、蜂蜜、白糖等经过多道工艺油炸而成。油炸馃子色泽黄亮,香脆可口。
《本草纲目·穀部·寒具》中有记:“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作为美食,流传历史很久。苏东坡为馓子写过一首诗《戏咏馓子赠邻妪》:“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平阴的馓子是一道著名的小吃。制作工艺复杂,一根根如面条儿粗细,似一个张开大翅膀的蝴蝶整齐折弯排列,外形精巧,色泽嫩黄,松酥香脆、独具风味,是一种相当精致的食品。
宋代王栐在《燕翼诒谋录》中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说的就是宋仁宗赵祯过生日之时,曾赐群臣包子作为赏赐,此是一种很高的礼遇,由此可见,包子在美食中的地位之尊。平阴的小笼蒸包也是声名在外,以形美、精致、皮薄、馅鲜、一咬淌油、实惠价廉、鲜美可口而著称。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韭合:韭菜切末拌肉,加佐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而平阴的韭菜合子是用韭菜加肉或是鸡蛋调馅,包入面饼中,烙至两面金黄酥脆。韭菜盒子馅软皮脆,清爽不腻,轻咬一口,外皮焦香酥脆,馅香四溢,再沾一点麻油蒜泥,那叫一个香。
平阴的珍馐美味还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再一一细聊了,以上说了这么好吃的,想必看客也是渴了,我再给您上杯盖杯茶滋润一下喉咙。
在首都北京流行前门情思大碗茶,俺平阴却盛行玫城情浓盖杯茶。
盖杯茶的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代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义为:蜀相崔宁之女,怕茶杯烫手,用碟子衬在下面,端起饮时茶杯不稳倾翻,又用蜡封在碟子中央,后又命匠人用漆环代替蜡封,后世杯底又有不断改进,遂成今天的形制。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女孩子的无意之娇、脑洞大开,造就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饮茶器具。当然了,俺平阴人更简洁,早不用碟子做垫了,而是购一组精致的景德镇瓷盖杯,分茶叶,用不同温度的开水冲泡,加杯盖泡至二三分钟。品茶时,一掀杯盖,边轻吹几下,边用茶杯盖边沿轻驱浮茶叶,在视觉、味觉上都给人一种享受,大有文人优雅之风。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平阴锦山秀水,物阜民丰,欢迎您在节假日携亲友来平阴做客旅游,届时,我请您尝平阴的珍馐美味,品盖杯茶。
(图片来自网络,侵即删除)
作者介绍:孙会昌,男,济南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齐鲁书画家协会理事(左笔),平阴县文化之星,十佳泉城学习之星,山东省百姓学习之星等。
【编辑制作:滑溜,本名刘健。憨派文学创始人,著有憨派文学奠基之作《滑溜》一书。《中国憨派文学》主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
壹点号《中国憨派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县天池 这里是陇南,你相信吗?摄影/冉创昌
一座让人留念的城市,既要有时代的高度、历史的深度,更要有人性的温度。陇南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她带来了温暖印象和诗意美好……
▲ 鸡峰山下的农田。 摄影/冉创昌
一路我们穿越大山河川,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盘旋而上,两边是繁茂的原始森林,路边点缀着不知名的野花,不远处人工开垦的茶园,都镶嵌在绿水青山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 海棠谷瀑布。 摄影/谈龙
▲ 阳坝梅园风光。 摄影/刘振成
▲ 低垭云海。摄影/谈龙
陇南作为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 两当兴化彩林秋景。 摄影/冉创昌
说起甘肃,很多人就会想到黄天厚土、戈壁千里, 一派“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而甘肃陇南,山高水长鸟语花香、清泉流水响叮当……
她的的诗意,写在陇南的每一寸土地上。
▲ 范坝风光,时值春日油菜花开放,天地间自成一幅山水画卷。 摄影/冉创昌
-One-
为什么是陇上江南
人们说:“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这并不夸大,虽然没有江南的温婉,但这里高山、丘陵、峡谷一样不差。而秦岭和岷山刚好在这里交会,长江和黄河也恰巧在这里缠绵,大自然在陇南洒下神奇和秀美。
▲文县碧口古镇(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说) 摄影/冉创昌
陇南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仇池、文明肇启,秦人先祖牧马西垂、一统华夏;哈达铺一张报纸作出了“到陕北去”的战略决策,两当兵变打响了甘肃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食用菌等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特产品不仅诱惑着人们的“舌尖”,更稳稳地鼓起了民众的“钱袋子”;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高11个百分点,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宝”级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陇南境内还拥有1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成县西狭颂、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文县天池让甘肃印象增添了绿色生态韵律。
▲西狭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成县县城以西13公里处的抛沙镇丰泉村鱼窍峡峡谷,该景区因历经1800余年仍完好无损地保存有我国“汉三颂”之首的《西狭颂》摩崖石刻群而闻名于世。供图/成县旅游局
▲李白笔下的 “青泥何盘盘” 。摄影/冉创昌
▲成县鸡峰山云海 刘闽江 摄
▲嘉陵江干流发源自陕西凤县,流经甘肃陇南两当、徽县东南部。 摄影/冉创昌
▲ 白龙江畔白鹭飞。 摄影/冉创昌
宕昌官鹅沟,仿佛是这种层次感的化身。
官鹅沟,沟紧靠县城,全长32公里,总面积约1763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5.1%,沟内前14公里为13个色彩斑斓的湖泊,后18公里为松柏茂密的原始森林,有9道高耸入云的险峻峡谷,有11处从山顶或半山悬崖上直泻而小的大小瀑布,有60余处令人赞叹的景点,最深处为高山草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
▲ 官鹅沟大景区富有层次感的雪景。图1 雷古雪山。 供图/官鹅沟大景区管委会;图2 冰瀑。 摄影/张燕宏;图3 官鹅沟雪景。 摄影/杨清明
文县天池
所有人都知道吉林长白山有天池,新疆天山有天池,可是少有人知道陇南文县天池。鲜有人知,所以游人稀少,这里的风景未被过度开发,一片原生态。商业化程度很低,值得探索一番。
文县天池水深最深达九十七米,从边上看倒没有那么深,就像一条大河一般,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因为海拔高,所以气候凉爽舒适,这里就像美国黄石公园一样,五颜六色的水,美极了。
▲ 高原明珠文县天池。 摄影/冉创昌
▲ 天池秋色 摄影/冉创昌
多在南方大放光彩的喀斯特地貌,在陇南这座“地质博物馆”,同样位列一席。从洞内纪游题字来看,万像洞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吸引游客。
清代武都人贾廷管的《万象仙洞》最有代表性,他在诗中赞曰:“不是人世间,包罗万象天。卧龙何日起?玉柱几时悬?谁凿鸿蒙窍,空留丹灶烟?洞深苔不滑,何处遇神仙?” 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有识之士、有勇之士到万象洞来考察、探险。
▲ 武都万象洞。 摄影/冉创昌
山高水长。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国参加。从此时算起,古蜀道的出现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诗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里,开篇就感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同时,陇南成为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白龙江、西汉水与嘉陵江支流,以及其他3700多条各级支流一起,让陇南足以当得起“河网密布”的形容。
▲ 文县白龙江白水江两江交汇处。白龙江,旧称羌水,为嘉陵江一级支流,长约600公里,其中甘肃境内450公里,是陇南的母亲河。摄影/冉创昌
陇南市气候湿润、生态良好、物产丰饶,曾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山清水秀的陇南已成金丝猴和大熊猫“天堂”。近年来,陇南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实施“两江一水”生态综合治 理,无论是植被覆盖率,还是空气质量都位居全省前列。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陇南成为国宝级动物的“天堂”,110多只大熊猫、2000多只金丝猴在这里“安逸”地繁衍生息。
▲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裕河自然保护区秦岭金丝猴(西秦岭金丝猴)。摄影/冉创昌
▲ 在冬天气势凛凛的野生大熊猫。供图/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因此,在陇南一样也可以在碧绿的河畔邂逅金黄的花,在崇山峻岭之中看尽"深山碧玉"的河水上悠闲自得的渔夫。这一切,仿佛都远离大西北的印象,留下的几乎都是江南的美景。
-TWO-
“秦”从何处来?
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 齐家文化红陶人头像,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供图/甘肃省博物馆
西和仇池山,则汇聚了诸多神秘传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刑天和轩辕黄帝决战地“常羊之山”,据称都在此处。赵逵夫教授认为,之所以把"常羊之山"认定为仇池山,主要基于三种理由,可以基本确定常羊山就是仇池山。
西汉水
曾将一对秦人情侣分隔两岸
相思之情化作千古名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当河流冲出大山,在河谷两侧以及山峦的平缓处滋养出茂盛的牧草,秦人在这里可以饲养出良马,良马又可以装备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再加上秦人长期与西戎争战,逐渐形成比中原地区战斗力更强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陇南山地还盛产食盐,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食盐可以为秦国提供极大的财富,正是依靠陇南山地的哺育,秦人在其后的600余年间,逐渐扩大领地,直至扫灭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因此,秦人崛起于中国西部的关陇一带是毫无疑问的。
▲ 图一 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蟠虺纹车型器,可能是首饰盒或小型玩具或挽车用;图二 窃曲垂鳞纹鼎,是最常见的礼器之一。供图/礼县博物馆
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右扶风小槐里。此后,魏、蜀两国于武都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 谁掌握了祁山堡这艘山岳间的巨舰,谁就控制了陇右战场的航向。摄影/冉创昌
三国故事里最光辉灿烂的悲剧之一 “六出祁山”(史实为五出祁山)注:祁山堡坐落在西汉水北岸的陇南礼县,是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现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 蜀汉自汉中往陇右的北伐路上,尽是秦岭和黄土高原交织的茫茫深山,从崎岖的山路到便利的河谷,正是祁山堡扼住了地势变化的咽喉。摄影/薛小平
1932年4月,许天洁、刘林圃、习仲勋等人在两当县发动“两当兵变”,点燃了甘肃省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踏破雪山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的红军,在宕昌县哈达铺得知陕北红军根据地消息,于是挥师陕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摄影/冉创昌
华夏民族孕育、成长、激扬的历程,都在陇南大地得以见证。
-THREE-
多远文化在此汇聚
四战之地,英雄来往,他们带来朴健的关中文化、秦陇文化,也有巴蜀之地的丰足与灵秀,本土的羌、藏等民族文化,同样在此有一席之地,如果要给陇南文化下一个定义,那可能不是多彩,而是汇聚。一种习俗,在陇南便是一条长线,随便一串就是沧海桑田。
▲ 古朴的罐罐茶。摄影/付肇雯
地处北纬33°的陇南,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最北端区域之一,甘肃省唯一的茶叶产区,境内高山林立,河谷丘陵、盆地交错,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便利。陇南以生产绿茶为主,高纬度、高海拔的产区特征,为陇南绿茶带来了香气高昂的特点,青翠透金,栗香甘醇。
▲ 武都裕和,老人正在采茶。摄影/冉创昌
最早的“七夕”传说同样在此生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西汉水畔象征爱情的诗歌,据赵逵夫教授考证,也许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最早印刻。
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
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 乞巧前夕,西和县汉源镇牌坊村的李晓英为乞巧姑娘们传授刺绣工艺。摄影/冉创昌
如今,甘肃陇南的西和、礼县交界一带的几代民间艺人通过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对于丰富和完善乞巧风俗 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古典与现代杂糅的高山戏,以武都方言“演故事”,多以充满戏剧色彩的“欢音”唱腔,吹弹唱跳,调剂大山深处的生活。摄影/冉创昌
而若要深究陇南最“本土”的文化,则源于已经消失的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曾在历史上“背蜀面秦,峭绝险固”的氐族杨氏仇池国,如今已成遗迹,而氐族这个称雄陇南的民族,也已在岁月流水中散落成汉、彝、白、纳西、哈尼等民族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很多姓杨、姜、符、强等姓氏的人,身上都可能流着氐人这支高山古族的血。
▲ 风雪之中的池哥昼,池哥指面具,昼是跳的意思,池哥昼也就是面具舞。面具上的第三只眼,可与巴蜀三星堆出土的“三眼神人”互为印证。摄影/冉创昌
西北雄浑与南国灵秀,汉唐古韵与现代新风,每一种在陇南的文化,追索起来,都如同一张趣味十足的拼图。但另一方面看,这张历史交错的文化拼图固然多彩,背后却是群山万壑所导致的地缘分割。
▲ 文县丹堡二十四道拐。摄影/冉创昌
陇南人走出大山的希冀,也许自秦人时代开始,就从未改变。山是奇险的景观,也是幸福生活的阻隔。陇南地区高山遍布,闭塞的交通让陇南丰富的物产久不为人知;而多雨湿润的气候和复杂的水系,也让要么沿河谷地聚居,要么依山而居坐落峡谷的山民,接受一年一度夏秋时节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考验。
▲ 武都张坝古村落,仍保留着陇南山民的住宅风貌。摄影/冉创昌
▲ 武都坪垭异地扶贫搬迁点,集中搬迁,是改变深山艰辛生活的一条道路。摄影/冉创昌
幸而,交通阻隔正在一点点被打破:武罐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公路,渭武高速……让陇南高速逐渐成网;成县机场,则自群山万壑中连接全国各地;而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修建兰渝铁路,“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的构想,也在2017年9月底,打通西段秦岭的天险,全线贯穿陇南这片深山中的宝田。
▲ 成武高速马街段。摄影/贠锦文
▲ 成武高速。摄影/贠锦文
▲ 成县机场。供图/陇南成县发布
▲ 兰渝铁路自油菜花田穿过。摄影/冉创昌
▲渭武高速谢家坝停车区出入口段 摄影/于维闯
诸葛丞相当年未竟的北伐路,如今仅需几个小时便能走遍。陇南北边的人们,沿西汉水畔的高速,自天水南站上宝兰高铁,从宝鸡岐山旁的五丈原呼啸而过,便可来到一点也不着急的长安城,进而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南边武都、文县等地的人们,则沿着杜少陵的诗史,在更不着急的成都寻找自己的心灵草堂。
▲ 成县杜甫草堂是最古老的杜甫草堂之一。摄影/冉创昌
火锅巴适,肉夹馍喷香,只不过让他乡的陇南人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土蜂蜜煮的清茶、橄榄油与苹果、炖肉时放的一抹花椒、半片当归……是那些平淡日子里细细密密的家乡味道。
▲ 西和养蜂人,养蜂人逐花而行,是现代的“牧人”。摄影/冉创昌
-FOUR-
陇南味道,温暖你的胃
陇南山地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和高原气候过渡,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礼县苹果 摄影/来源网络
礼县地处西汉水上游浅山河谷地带,土地肥沃、光照充沛、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主栽品种主要有元帅、富士、金冠三个品系。
而原本只在地中海气候区出产的油橄榄,在温暖湿润,气候相似的陇南安家落户,古希腊文明重要的支点之一油橄榄产业,跨越时空与山海而来,为白龙江两岸的人们带去丰收与希望。
面面俱到。陇南人的面食,更是容纳了各地风味,另汤面、荞面节节、扯面、杠子面……一条面团演化出百种风味,还有牛肉扁食、撒子油香、漏鱼面皮……面也能变得千姿百态。
▲ 连锅面里啥配料都可以放。图/汇图网
▲ 陇南早餐:现烤核桃饼子、热辣辣的礼县热面皮加蛋、普通面皮。供图/陇南发布
而西北地区常见的浆水,来到陇南,也翻了花样:小芹菜透着一股清香、大白菜爽利下饭、雪里蕻口感尤其清脆……在陇南,只要是沾点绿色的,都能扔进浆水缸里作为佐料。
陇南人家的浆水缸,便有一百种不同的酸香,舀一勺浆水,韭菜、葱花、辣椒一炒一炝,浇上面,再调上腌韭菜花,酸辣清香,别有一番风味。若自家浆水没了,去邻居家随便就能盛一大碗回来,浆水味鲜,人情味也浓。
< class="pgc-img">>▲ 浆水面最配韭菜花了。图/网络
一碗面配套的,是山里田间的野菜,羊角菜(蕨菜)、木龙头(乌龙头)、苦苣……春天采野菜,洗净煮好,冻进冰箱,就能尽享一年的鲜美,陇南人尤其喜欢吃木龙头,清脆微苦,正与潮湿气候适配。
▲ 宕昌鹿川田野,优良的气候让陇南人的田间总是生长着丰富的野菜。摄影/冉创昌
面食之外,粗粮同样是地道的陇南味道,擅长山地里生长的玉米被熬成玉米糁糁,而一碗“黄团长”是陇南人的童年回忆。这说的就是散饭(搅团)。“散饭要想好,三百六十搅”,烧好开水,一点点下玉米面粉,同时,另一只手用擀面杖不停地在锅里搅和。随着面越加越多,锅里的搅团越来越稠,直到搅不动为止,散饭也就好了。
▲ 配色虽然红绿灯,吃起来可一点都不含糊。图/图虫·创意
而洋芋(土豆)搅团,是在陇南更流行的款式,高原上的洋芋质地厚实,上锅蒸熟,就按在木槽里砸,口感比起软趴趴的土豆泥,要柔韧劲道得多,按流行语,吃了这一口,保你“支棱起来”。
乡愁,是一个时代的情感背景,也是是一个个无序闪动的温暖画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树池塘,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里,唯有流淌着史诗的西汉水,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默默问一句,客从何处来?
来源:玩转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