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查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今年新增奶茶企业超过两万家,但吊销、注销的企业共3478家,同时,奶茶行业中经营异常企业数达到2.18万家,业内盛传十家奶茶店九家亏。
近日,记者走访重庆多家奶茶店了解到,奶茶行业因高利润、回本期快等特点,吸引了不少创业者前赴后继,但随着奶茶店加盟费、租金、人工费等逐渐水涨船高,收回投资周期也从几个月延长到了一年甚至数年。从以暴利著称到如今光环消散,奶茶行业留给人们的创业空间还有多大?
奶茶店创业两年,至今未收回成本
甜甜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照顾家庭,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回到重庆,不想放弃事业的她选择了当奶茶店老板娘。回忆起创业过程,甜甜说,虽然是开奶茶店,但不是都是“甜”的,也有一把辛酸泪。
2017年,通过朋友介绍,她了解到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奶茶品牌,考察一段时间后决定加盟。第一家店开在弹子石商圈的一家新兴商场,当时由于商场人气不足,她的奶茶店生意一直很冷清。经营了一年半,看到盈利无望,她选择了关店,“亏了大概6万元左右。”
后来,她反思了创业失败的原因,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出在选址上。调整思路后,她将目光投向了相对成熟的商圈。2018年,她又带着这个品牌来到了綦江万达广场,随后又入驻了巴南万达广场,“客流量稳定后,奶茶店生意确实改善了不少。”
不过,由于前后开了三家店,投入颇多,所以至今并未收回成本。她透露,当时选择加盟这一奶茶品牌,主要是看中了该品牌较为成熟,且加盟费不算太高,前期只需一次性交8万元左右。但开一家奶茶店并不是交完加盟费就完了,加上培训费、设备、装修、物料、人工等,前后花了30多万元。尤其是租金,大约占了每个月营业额的近三分之一,利润空间没有想象中大。
“从我个人的开店经历来看,奶茶行业竞争激烈,要想赚大钱已经很难了。以巴南店为例,周边奶茶店数量在不断增多,目前已经有12家了。同时租金、人工等成本还在不断上涨,也压缩了利润空间,这家店的业绩也受到了影响,上个月的营业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1%。”甜甜说。
单店净利润高达30%,盈利仍很难
2017年底,小莉(化名)成为一家外地奶茶品牌的区域总代理,投入了上百万元。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在重庆直营店和加盟店的数量发展到了12家,但她仍向记者表示,自己并未收回成本。
“其实除了知名品牌回本较快外,其他品牌目前的经营情况都算不上太好。说有九成不盈利,一成盈利,我是认可的。”她告诉记者,进入行业两年多时间,她见证不少品牌的兴衰。总体来看,奶茶行业的暴利神话已经结束了,现在迎来了消费升级,原材料已经从茶粉冲兑发展到了茶叶泡制,同时竞争加剧,各方面成本都在上升。
“从我代理的品牌来看,加盟费为6万元左右,加上装修、设备、人工费、首批物料等,开一家商场店成本在25万元左右,而街边店由于租金成本更高,大概会再多10万元左右。”她说,只要选址没有太大问题,平日营业额应该在2000到2500元左右,周末会达到3000到4000元左右,而碰到旺季,日营业额可能会上万,“一般月营业额会达到10万元左右,净利润在30%左右。”
不过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该品牌在重庆的门店中仅有不到一半的能实现盈利。“我在2017年这个风口期进入,当时竞争并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可以实现单店盈利。但再往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现在还有人想进入这个行业,我是不建议的,除非他有资金和资源的支撑,能够保证加盟到大品牌并且拿到不错的点位。”
试水三个品牌成功两个,行业洗牌速度加快
相比大部分还未实现盈亏平衡的创业者,菜菜(化名)可以说是幸运儿了。谈及为什么选择开奶茶店,她告诉记者:“我自己就是奶茶控,也很看好这个行业,所以就选择加盟。前后走了很多地方考察,知道这个行业并没有外面看起来那么风光。”
2017年,她加盟了一家名为“丧茶”的品牌,由于每个产品在包装上都有一条“不正经”的格言,曾在年轻人间风靡一时,“网红品牌都有生命周期,不可能一直红下去。所以看到了这个苗头,我在第5个月收回成本后,就很快将门店转让了出去。”
2018年,她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加盟了一家以烧仙草为主打的品牌,开在江北区大石坝的商圈附近。这一次,她在10个月左右收回了所有成本,有了继续开店的信心。今年10月,她又加盟了“茶百道”,在沙坪坝区的一所中学旁边开设了门店,目前还在培育期。
她透露,奶茶行业利润比较高、回本周期快,同时风险也很大。成本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交给加盟公司的钱,包括:加盟费、管理费、设备费、物料费、培训费等,普通的品牌一般在20到30万元左右。另一部分来自于店铺本身,包括租金、转让费、押金等,从几万到几十万元都有可能。
“据我观察,这个行业回本一般在8个月到一年左右,慢一点的也有可能一年半到两年。由于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确不是所有店都能赚钱,我就看到过很多店开业没多久就关店的,洗牌速度非常快。”
菜菜说,要想尽可能实现盈利,首先是选对品牌,然后是选对店址,后期则需要把握好运营管理。“每一环都不能缺少,尤其是品牌,直接决定了消费者买不买单。”但在她看来,尽管自己能够实现盈利,也不代表行业的普遍情况。“从我看到的情况来说,九成奶茶店不盈利夸张了,但应该有八成到七成不盈利,整体上来看,没有前几年好做了。”
奶茶行业进入红海期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2019中国奶茶行业品牌感知与消费群画像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现制饮品门店数已超45万家,新中式茶饮市场规模超900亿元。
由于行业前景被看好,吸引了诸多创业者的目光。来自天眼查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为全国新增注册奶茶企业有23664家,创下历史新高。在2000年,全国的奶茶企业还不到1000家。而截至11月29日,2019年吊销、注销的企业共3478家,同时奶茶行业中经营异常的企业数达2.18万家。
实际上,自2006年前后,街客、避风塘在街边疯狂开店以来,奶茶就逐渐走入大众日常生活。之后,随着喜茶因2017年因排队7小时走红网络,奶茶品牌的曝光度不断提升,进入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也正是这一年前后,这一行业因千亿级的市场前景吸引了诸多资本的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喜茶在A轮融资时获得IDG资本上亿元的投资,当时估值约为10亿元。2018年4月份,喜茶宣布完成4亿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龙珠资本。2018年3月,奈雪的茶完成数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天图资本,估值达到60亿元。2019年8月,茶颜悦色宣布完成A轮融资,而投资方元初投资的股东之一是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目前,奶茶行业已经形成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为喜茶、奈雪的茶等为代表的新式茶饮品牌,有资本加持,客单价一般在30元左右。第二梯队为一点点、都可coco、快乐柠檬等,客单价一般在15元左右,走亲民路线。第三梯队为蜜雪冰城等中低端品牌,知名度一般,客单价在15元到10元左右。
由于门店数量增多、同质化加剧、成本上升等因素,行业也从蓝海走向了红海,利润空间在逐步降低。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可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奶茶店仅为18.8%。据统计,在2017年,奶茶店的存活率不到两成,开店数为9.6万家,关店数却高达7.8万家。而到了2019年,业内开始有“九成不盈利,仅一成盈利”的评价。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奶茶行业发展到现在主要有几个趋势:第一、产品同质化加剧,第二、门店数量增多,第三、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第四、逐渐向低线级城市下沉。随着竞争加剧,不仅利润在降低,资源也逐渐向头部品牌倾斜,一些小品牌和杂牌面临着被淘汰。
他认为:“对于奶茶创业者而言,一线梯队的品牌不开放加盟,机会只能从二三梯队寻找。而目前的情况来看,头部品牌拿走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中低端品牌的机会正在不断减少。而创业者受到资金、选址、品牌等限制,再加上各项成本增高,想要赚快钱很难了。”
声音
专家:奶茶行业红海时代来临,将面临全面洗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记者:“由于奶茶行业进入门槛低、毛利高,进入的投资者、机构等越来越多,整体行业进入了红海期。同时,还普遍存在商业租金偏高、产品同质化等现象,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因此,无论是属于哪一梯队的品牌,都会迎来市场的全面考验,进入大浪淘沙的阶段。”
他建议,从创业风险的角度来看,知名品牌有品牌效应和完善链条,加盟比创立自有品牌风险更低,但需要慎重选择品牌。“优先选择是与头部品牌合作,其次是选择中低端品牌中的大品牌。创业难度在不断加大,更加考验综合能力,例如选址、管理、资金等。此外,由于消费升级趋势的到来,品质、品牌、服务将成为奶茶店生存的关键要素。”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唐小堞
记得“一年销量绕地球一圈”的香飘飘吗?
艾媒网获悉,近日,香飘飘董事会秘书勾振海表示“在香飘飘内部是有一个计划的”,他们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香飘飘做到100亿的规模,但会比较谨慎。他续称,在快消品行业,年营收几十亿的香飘飘只能算“小公司”。随着新产品推出和产能的释放,以及股权机制的建立,这个增长在慢慢铺垫。
香飘飘暂不进入奶茶连锁店行业
香飘飘在发展早期,用“一年销量绕地球一圈”的广告语迅速被为大众熟知。2005年到2016年,香飘飘仅依靠旗下热饮系列的固体杯装奶茶产品营收达到23.9亿元,净利润约2.7亿元。2017年,香飘飘在“奶茶第一股”的光环中上市。
但仅靠杯装奶茶打天下,产品结构单一迟早会面临危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中国软饮料产量下降。与此相应,在新中式茶饮兴起的冲击下,粉末奶茶式微,逐渐走向衰落。目前,香飘飘也在往非冲泡的冷饮方面发展。
有意思的是,勾振海强调,香飘飘重申暂时不会做线下门店,并称在这一块领域要求和精力是香飘飘目前不具备的。勾振海认为,即使是将来要做,也不是进入奶茶连锁店行业。“这个行业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和工业园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不同,而目前国内奶茶连锁业其实还没有足够强大的基因,背后设计系统、管理运营机制都应该要求很高,可能3、5年甚至10年并不一定赚大钱。”
奶茶店存活率低
各大知名品牌瞄准这块大蛋糕,相继入驻我国的奶茶行业,抢夺市场份额。2004年,CoCo都可奶茶进入中国疯狂扩张;2006年,快乐柠檬进驻上海手工制作鲜奶茶;2007年,街客上海开店,珍珠奶茶爆红;2011年,1點點进驻,现煮奶茶推出,网红奶茶开始布局;2014年,贡茶入驻,奶盖奶茶兴起;至2015年,当红网红奶茶如喜茶、奈雪の茶、八波茶等入驻,奶茶行业品牌格局初立。
入局的品牌多了,奶茶行业竞争态势自然也就越发激烈。奶茶品牌同质化、新的奶茶品牌同时还在不断进入等情况下,奶茶店存活率低,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可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奶茶店仅为18.8%。
据统计,在2017年,奶茶店的存活率不到两成,开店数为9.6万家,关店数却高达7.8万家。或许,勾振海所预测的10年内不一定赚大钱也许是行业现状。
奶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但是,这是不是就代表这奶茶行业已经没有优势和活力了呢?有需求就有市场,如今的年轻一代正是奶茶行业的消费主力军,那么未来,奶茶行业还将朝着那些方向发展较有可能“赚大钱”呢?
艾媒咨询分析师给出了几个权威答案:
一是重视奶茶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健康诉求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现代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的诉求升级,健康、高品质奶茶成为消费者不可忽视的需求。据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调查显示,其所抽样51种现制茶饮料(奶茶)中20种无糖奶茶全部含糖,含糖量在1.2~5.0g/100ml之间。奶茶中的糖、咖啡因与脂肪含量过多会引起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肥胖。
目前来看,健康清淡是消费的主流方向,且市场需要进一步培育。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原材料健康诉求强烈而茶叶和水果受气候和种植环境影响较大,上游供应链的严格把控成为产品品质稳定的保证。
二、多元化消费体验或成提高奶茶品牌差异化与产品溢价关键
消费者具有多样化消费需求,单一的奶茶模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口欲之欢,奶茶品牌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多元化升级,满足客户需求。首先,销售模式有待多元化,“茶饮+零食/水果+周边”特色销售搭配模式或成未来奶茶行业发展方向之一。
其次,特色主题的精品、配件、海报构建下的奶茶店空间设计能够提升消费体验,成为品牌差异化和产品溢价的重要部分之一;最后,针对具有养生需求的客户群体,提供有健康理念的果蔬饮料和天然理念的草本饮料能够提高客户粘性,增加品牌价值。
三、产品、门店设计与营销模式创新是维系奶茶行业生命力所在
奶茶作为快消品,需要不间断推出当季爆款饮品,以平滑奶茶销量季节性波动大的问题产品方面,不同口味私人订制、产品造型的时尚设计等,可以保持客户粘性以及品牌认可度;门店设计方面随着奶茶产品高端化发展,门店设计格调逐渐为消费者所看重,门店的安静舒适设计风格为年轻客户所追求;营销模式方面,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营造爆款,将喝奶茶变成了符号消费,以客户评分体系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迎合客户的关键。
来源: 艾媒网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
< class="pgc-img">“珍波椰”到生鸡蛋,奶茶的“小料”越来越像主料了
节目截图
>文 | 《财经》实习生 刘嘉欣
编辑 | 余乐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很多人吃了粽子,还有很多人喝了奶茶——粽子味儿的。根据上观新闻的报道,2022年端午假期,上海的粽子奶茶销量是上年同期的4倍。
大半杯糯米,配上些水果,再加上几片粽叶,又好看又管饱。不过,这些粽子味儿的“奶茶”里大多没有茶,甚至有些连奶也没有。有些茶饮品牌干脆撕掉了奶茶的标签,直接换上了更准确的名称:糯米饭。
不知从何时起,奶茶里的“小料”种类越来越多,分量越来越大,逐渐喧宾夺主,让奶和茶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喜欢‘奶茶粥’,但他们就是喜欢。”王拉芳是一名小红书美食博主,打卡奶茶新品就是她的工作之一。她告诉我们,最近一两年的风向就是大家很喜欢“奶茶粥”的形态。博主们在探店的时候都会故意多加一些小料来拍照,这样拍出来的图比较好看。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喝”奶茶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喝水,还是在吃饭?
奶茶是怎样一步步“堕落”成八宝粥的?
喜茶2022年端午节期间推出的“芒椰糯米饭”;图片来源:网络
>小料进化史:从“珍波椰”到生鸡蛋
今年5月,茶百道上新了一款“芒果蛋蜜汁”,里面添加了可生食鸡蛋液。官方一公布,就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一阵热潮,奶茶里竟然还能加生鸡蛋?
茶百道的这个新品再一次拓宽了茶饮“小料”的边界。
一杯完整的奶茶,除了主体的奶和茶,剩下的部分就是小料和奶盖,这是现在新式茶饮的标配。如果说奶和茶奠定了奶茶口味的基调,那么小料为奶茶贡献的就是咀嚼感和乐趣感。
许多人都认为,小料的口感正是让一杯奶茶“更好喝”的关键。在整个茶饮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小料也在不断进化着,从最初的珍珠到现在的分子料理爆爆珠,就像生物进化一样,门类越来越多,各种稀奇古怪的“物种”层出不穷。
现在我们所说的奶茶,最早来源于中国台湾的“泡沫红茶”,这种茶在制作时要把奶精、糖、茶叶和冰块一起放在雪克杯中摇晃,这样顶部就会产生一层细密的泡沫。
奶茶的第一款小料就是珍珠。它和奶茶的结合只是一次偶然的遇见:1987年,台中春水堂茶铺的一名店员在喝泡沫红茶的时候把木薯粉圆加了进去,发现这种边喝边咀嚼的饮料意外得好喝,于是就把这款饮品添加到了菜单上,并且取名为“珍珠奶茶”。
珍珠之中逐渐分化出了另一个物种——波霸。据说,1988年,台南一家名叫草蜢的泡沫红茶店用了当时因为身材性感而走红的明星叶子楣的外号来兜售自家的大颗珍珠。“小的是珍珠,大的是波霸”,这种分类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1点点的珍珠奶茶(左)和波霸奶茶(右);图片来源:饿了么App
>进入2000年后,中国大陆开始出现第一批野蛮生长的街边奶茶店,门脸小,主要做外带服务。这个时候的奶茶店,使用的材料成本非常低廉,直接用水冲兑。当时可以加的小料除了珍珠和波霸,还有椰果。“珍波椰”由此成为大陆奶茶爱好者的最初记忆。
椰果的加入,标志着小料的进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实椰果加进去之后像是一个分界线,之前的奶茶是可以自己手工在家做,但是之后的奶茶就很依赖工业生产了,”来自中国台湾的宗佑说。他在山西太原开了一家名为“厚本家”的奶茶店,主打泰式奶茶。“像椰果这种东西你就没有办法自己做,珍珠还可以。”
奶茶中常添加的“椰果”其实并不是椰子果肉,而是拿椰子水或椰汁制成的一种凝胶,它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的成果。1996年,一项名为“将椰子水发酵制作食用纤维及生产方法”的科学技术,改变了椰子水在加工过程中被废弃的历史,并且催生出了全新的椰果加工业。椰果从此就被广泛地应用在饮料和食品当中,它可以直接食用,也非常容易保存,成本低,非常适合刚刚发展起来的奶茶店。
淘宝上售卖的椰果,一箱20斤,75元,算下来一斤只要3.75元;图片来源:淘宝
>根据青竹消费的奶茶发展报告,早期奶茶店的低成本、可复制,让大批人投身奶茶业,奶茶店数量暴涨。那时的奶茶店并没有品牌意识,原材料和饮品的出品质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之后,第一批连锁奶茶品牌就出现了,比如地下铁、街客、避风塘等等。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各家都想方设法推出新品,小料家族也就不断增添新的成员。
2007年,coco都可在中国大陆开了第一家分店,其招牌饮品“奶茶三兄弟”,就是把布丁、珍珠和仙草同时加入到奶茶里。
奶茶的“八宝粥化”初见端倪。
周周在上海做了三年的奶茶研发,他觉得奶茶更像是一种简单的、基础的介质,商家们可以在奶茶里尝试去加任何东西。“因为奶茶它本身包容性就非常强,你不管往里面放任何东西都不会特别麻烦。”
小料背后的科技大战
福泥很喜欢喝奶茶,但她强调自己喜欢喝的不是小时候街边店里5元一杯的奶茶,而是现在我们熟悉的奶茶店里的奶茶,“区别就在于以前的那种是齁甜的,粉感很重,现在的你能喝到茶的味道”。
从植脂末、奶精向鲜茶鲜奶的转变,是茶饮品牌在竞争中对原材料升级的标志。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鲜奶、现泡茶、非浓缩还原果汁、芝士等高成本的原材料都被用在奶茶当中,一杯奶茶的价格也从10元提升到了20元甚至30元以上。
这种行业内对于原材料的比拼升级不仅体现在茶叶和牛奶的选择上,更直观地体现在了小料上。
周周告诉我们,目前升级的小料其实都是在原有的小料的基础上做的创新和升级:早期的珍珠进化出了啵啵、脆啵啵、熊猫珍珠、晶钻、寒天球等,在口感和视觉上都变得更丰富。
在小料的原料上,供应商开始大量使用寒天和蒟蒻作为原材料,主打健康无糖的概念。
寒天这个名字起源于日本,主要成分为“海藻胶”,是由深海里红藻的细胞壁所提炼萃取而成的天然食品,低脂并且富含膳食纤维。蒟蒻也就是魔芋,同样低热量、有饱腹感,也常常被做成清爽滑嫩的果冻加入饮品中。
晶球技术发明后,用寒天、魔芋制成的晶球弹脆爽口,比珍珠更加适合添加在清爽的饮品中。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脆啵啵。
贡茶的脆啵啵小料;图片来源:饿了么App
>另一种目前广受欢迎的小料“爆爆珠”(popping boba),原材料也是寒天。很难想象这种平平无奇的小球球竟然应用到了分子料理中的晶球化处理。海藻酸钠和钙离子反应后形成了一层凝胶层,中间可以包裹果汁或者果粒。奈雪和coco都在2021年上新了马蹄爆爆珠,受欢迎度很高,古茗家的红宝石也在小红书引起一阵热潮。
茶饮品牌每次推出新的小料,背后都离不开供应商的技术迭代。当供应商的工厂内部升级了一条产品线,就可以为茶饮行业提供新的升级方向。由于茶饮行业是供应商们的大头客户,供应商甚至会拿着产品和提案来找到品牌。
周周告诉我们,“很多创新并不是之前品牌没有做过,而是没有供应商能把这个东西稳定地做出来。”例如,周周之前所在的公司研发部门也曾尝试过往奶茶里添加生鸡蛋,但当时只能把生鸡蛋买回来之后自己进行处理,再添加到饮料当中。这对于门店端的操作要求很高,提升了操作步骤的复杂程度。最终这款产品也没有成功推出。茶百道这次用的是黄天鹅提供的可生食鸡蛋液,满足了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品质的稳定和门店端操作程序的简单。
茶百道推出的芒果蛋蜜汁;图片来源:美团外卖App
>“每一个成功的茶饮品牌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供应商”,供应商对于自身产品的“升级”往往能帮助市场对于下一波热潮的预测。当某一个产品销量很好,其他品牌们为了较低的试错成本就也跟进上新相似的产品,这就是奶茶的同质化。
是谁带火“奶茶粥”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奶茶粥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讨论话题。豆瓣的“今天喝奶茶了吗”小组里,有人在抱怨今天点的奶茶像一杯八宝粥,吃完很胀肚;有人在吐槽今天没有遇到古茗的“青团侠”多给一些小料,喝完奶茶只有几颗孤零零的青团圆子在杯底。喜欢料多料少看上去只是个人的口味喜好,但是整体从奶茶行业看去,奶茶确实变得越喜欢堆料了。
奶茶在年轻人当中更像是一种“社交货币”,他们需要通过奶茶来交朋友、通过奶茶来展示自己。因此,视觉上的好看,是年轻人追求多料的一大原因。
杯底的小料要两三种,上面要再加芝士盖或者奶油顶,再撒上坚果碎或者水果干,层层叠叠。这样的一杯奶茶拍照出来有层次,有色彩对比,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会得到更好的反馈。
小红书用户笔记中的乐乐茶“一颗芒果生椰雪酪”;图片来源:小红书@日达木基
>从品牌的角度看,从杯底到杯顶都是满满的小料,也有助于体现产品的价值感。
2011年,一点点在上海开店,可以免费无限加珍珠、波霸、红豆、仙草,甚至可以加满一杯,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另一个主推烧仙草的品牌书亦烧仙草,它的口号就是“半杯都是料”。
相比牛奶和茶,小料是更容易看到的东西。这种价值感有利于品牌在奶茶行业中的竞争。于是各家都在小料上下功夫,越堆越多。
但是,据周周观察,堆料的现象其实只存在于平价奶茶品牌中,头部的品牌还是希望通过研发创新来提供个性化的饮品。越是个性化的产品越能吸引人去购买、拍照、打卡、讨论。
宗佑告诉我们,他经常会遇到客人来点单的时候问能不能加什么小料,他都会告诉客人自己家的奶茶一般没有小料。在宗佑看来,这是一种被培养出来的消费习惯,大家已经习惯奶茶里加一些珍珠、布丁、芋圆这些,包括口味,都是被奶茶品牌培养出来的习惯。
王拉芳觉得奶茶粥的火离不开消费者的推动,消费者喜欢在互联网上讨论这个话题,“某个人发出了一两篇火的文章,他们内容是加了很多小料创造出一个隐藏喝法,我们就会有一种模仿心理,觉得它火,那就去点点看”。同样让这个话题产生热度的也是消费者的讨论,话题越热,品牌就越推一些堆料的产品来满足多料党。
几个月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吃到月饼味儿的奶茶吗?或者,奶茶味儿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