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面服刑,减刑要找关系吗?这是很多家属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找了关系就可以早点减刑,减刑多一点,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一、减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减刑的首要条件是需要自己认罪悔罪,什么意思,就是对自己的罪名和刑罚都没有异议,也就是不能申诉,正常申诉期间是不计入间隔期的。
然后是符合起始时间,减刑间隔期到了之后再根据间隔期间获得的表扬个数进行呈报,一般6个月遵纪守法,任劳任怨是可以获取到一个表扬的。第一次减刑间隔期为刑期5年以下1年,5年刑期到10年的1年6个月,10年以上的刑期间隔期2年以上。
然后就是财产刑的缴纳了,包含了罚金和退赔,只要退了的减刑就没问题。
符合减刑条件之后,在呈报的月份就可以正常呈报了,一般三个月会裁定下来。
< class="pgc-img">>二、减刑找关系有用吗?
所以减刑找关系有用吗?其实减刑根本不用找关系,基本上就是靠自己,只要自己认罪悔罪,符合呈报的条件就可以上报的。
假如可以找关系,如果你是民警,不符合条件的敢做假材料上报吗?只能报4个月的,报8个月上去可能吗?谁会愿意三瓜两枣搭上上好的前途呢。那些收钱说有关系或者帮你减刑假释都是骗子,别信。
很多家属喜欢写信的方式和家属联系,如果不想去邮局寄信,可以在卫?用链心寄信小程序在线写信寄照片。
< class="pgc-img">>三、减刑需要排队吗?
好了到了关键问题了,减刑有名额限制吗?根据小编的了解,浙江和江苏有,其他地方比如福建是没有的,细则具体是《江苏监狱提请罪犯减刑假释择优呈报办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比如监区有10个名额,按1.5倍符合减刑条件的进候选者名单15人,然后开会讨论选10个人。至于排序的规则就是表扬数量的多少,如果数量一样,则按照表扬为积极的次数多的,扣分少的,分数多的等等依次排列。
所以这个还真得分地区,但是总而言之,只要表现好,这次报不上下次总是能报的是吧。个人觉得还是符合条件就上报好一点,毕竟条件都符合了还卡人数意义不大,能合理的呈报更能激发服刑人员好好改造的欲望。
< class="pgc-img">>结语:所以找关系有用吗?我觉得是没用的,真的就是靠自己,踏实改造,少犯错,自然而然能报的就都可以报。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
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
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
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首制、世界上最大的双燃料发动机生产现场
新能源汽车繁忙出海的南港码头
水陆两栖飞机生产车间
跟着新华社记者一起
走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海陆空制造业生产和出海现场
看中国制造“链”全球
一次可装载上万个标准集装箱的远洋货轮是真正的海上巨无霸
什么样的动力才能够驱动这样一艘超级巨轮呢?
在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的组装车间
中国制造10x92DF2.0发动机已经完成台架测试
即将交付给法国达飞公司,用在15000箱集装箱船上
在全球首台最大功率12X92DF双燃料发动机的基础上
各项技术创新正在加速推进
强劲的动力,绿色的心脏
搭载着“中国心”的超级巨轮
将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世界经济发展
注入澎湃动力
监制:李凯、杨金志
统筹:卫铁民、何欣荣
记者:孙青
编辑:徐欣涛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上海分社
联合制作
收学费,实则收取高价物料费;承诺开店零收入即退学费,实则不予退还
“7天学会”“月入10万”,这些“创业培训”套路多
阅读提示
一些创业培训机构利用劳动者急于掌握一技之长的迫切心理,以“免学费”“高收益”“培训周期短”为诱饵,诱导他们参加培训、骗取费用。专业人士建议,压实网络信息平台责任,并加强监管。
近日,辽宁省沈阳市最低气温近零下20摄氏度,李越围着烧烤车烤火还是冷得直跺脚。即便没有顾客,他还是想等一等再收摊。
2023年7月,发觉烧烤摊赚钱,33岁的李越便在网上联系到一家餐饮培训机构。对方声称,培训免费,只收取物料费。李越便报了名。可在培训过程中,他先后被要求购买烧烤车等物料和教材,花费1.6万元。
两个月后,李越正式出摊,每天14时出摊,21时收摊,一天营业额不到500元。这让他有些失望,“每个月的收入,勉强支付物料费和摊位费,到现在还没回本。”
李越的遭遇不是个例。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以“免学费”“高收益”“培训周期短”为诱饵,招揽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前来培训,实则暗藏骗局。
声称不收学费,实则收取高价物料费
被公司裁员后,李越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免费培训上百种风味烧烤,帮助出摊指导,从摊位、经营等方面提供技术及经验指导。月入10万元,7天学会。”看到不收学费、简单易学的烧烤培训项目,李越动了心。
经过一周多时间的培训,李越发现,除了购买1.6万元的物料和教材,开烧烤摊所需秘制调料、特殊厨具等,都需从该机构处购买,且比上课时所谓的“学员价”贵了一倍。
发现被套路后,李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机构称用料特制,我担心用料不对会影响口味和客流,所以不得不继续从机构处高价购买。”
创业浪潮下,部分行业因门槛低、市场大、资金回流快、投资灵活、风险小等优势,成了不少人的热门选择。紧接着,各种创业培训班应运而生。一些机构为创业者提供运营辅导、咨询等培训,对其日常经营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过,也有一些机构“假培训、真骗钱”。
记者在某消费者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关创业培训欺诈学员的投诉多达数千条,投诉内容包括饥饿营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和包装资质等。有学员投诉称,花4万元参加培训、开设网店后,迟迟没有开单,培训机构客服诱导开通代管服务,学员表示不同意后“被拉黑”;有学员举报称,培训机构与商家串通,营造虚假爆火客流;还有学员投诉称,培训机构承诺开店零收入即退学费,但实际上不予退款。
“门槛低不等于没有门槛。想获得好的收入,需要懂技术、花心思。仅凭短期培训就想掌握盈利密码,不现实。”在餐饮行业从业20年的罗永存说,“目前,市面上创业培训的质量参差不齐,要么只是入门培训,教一些店铺营销、成本控制等内容;要么太高大上,教一堆行业闭环、赋能等互联网词汇,没有联系行业实际。”
达不到收益便退款?都是套路!
记者检索投诉平台发现,加盟代理、加工种养、无货源开网店等创业培训套路繁多。
这些培训机构多承诺达不到收益便退款。但实际上,“不退款”“不兑现承诺”是学员投诉最多的两种情况。有的培训机构收取高额学费,不按承诺退费;有的依托授课发展二级代理,学员招不到新客户,机构便不予返钱;还有的机构将员工包装成专家讲师,从网上下载拼凑视频当课程售卖。
机械加工专业的刘彬彬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2023年2月,他在网上看到“承包代理、轻松创业、月入过万”的全自动排线技术培训。该培训机构声称全程指导、物料支持、免费运送、高价回收,学成后月收入达2万元。他便签了协议,交了2万元学费,花6500元购买设备,又先后分3批进了4.3万元的原料。
然而,1个月后,当刘彬彬把第一批成品交付给机构后,对方称产品不合格;次月,又不合格;第三个月交货时,还是不合格。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刘彬彬拿着写有“不赚钱可全额退款”的协议,到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后,得到答复,“该机构的经营范围不包括教育培训,所签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只能通过诉讼要回学费。”
就学费退还的问题,上海段和段(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表示,要根据培训费的收取是否合法、双方签订的协议是否有效、有效协议的条款是否有约定,以及当事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对于不合法或无效协议的培训费,当事人可以要求退回,但是合法和有效协议,较难通过诉讼退回。”
此前,一些地方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涉及培训预付的消费风险提醒,称预付式消费风险大,一些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倒闭后,致使预付费用难以追讨。
压实网络信息平台责任,加强监管
针对创业培训乱象,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表示,问题的根源不是培训,而在于不良机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漏洞,抓住劳动者急于掌握一技之长的迫切心理,通过虚假宣传和培训进行牟利。
“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王磊建议,针对教育培训类广告,要细化专项法规、细则,由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监督落实信息平台的审查职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同时,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开展专业且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公益培训,纾解劳动者的困惑,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增强职场竞争力。
孟宇平认为,治理创业培训骗局,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
孟宇平表示,根据互联网广告的相关规定,平台经营者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展示、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监测、巡查。
“对于创业者来说,越是低门槛、高回报的项目,越要多加警惕。不能被所谓的高收入蒙蔽。需要知道的是,收入是与自己的能力成正比的。”王磊表示。(本报记者刘旭)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