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1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现场;从城市抗疫一线到海外疫情中心;从暴雨淹没的农田到风雪围困的城市;从棉花丰收的天山脚下,到雪域高原的牧民家中……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2年1月3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1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生于山,长于山,好不容易从山里走出来,又要回山里去吗?每当我背上摄影包,一次次走进山里的时候,家人总不解地发问。
2021这一年,每当节假日山里的人们往山外走的时候,我却往山里跑。乌蒙山、月亮山、武陵山、瑶山……这一年,我在山里用镜头记录着他们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辛勤与汗水,耕耘与收获。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这是脱贫户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媒体人必须记录下的历史进程。于是,我继续选择农村作为自己蹲点调研的基地,关注山里农民的故事。
“新农人”扎根田野圆“稻梦”
同为80后,赵祥榕是我见过很有想法的种田人。赵祥榕出身农村,开过渣土车,做过厨师,在江苏闯荡过多年。
今年春天,我的分社同事在一次偶然的下乡采访中遇到了赵祥榕,被他返乡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手绘晴雨表观测天气的经历所打动,于是把这个故事线索交给了我。
↑2021年8月24日,在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乐坪村,赵祥榕在稻田里查看谷粒情况。
从那时开始,我对赵祥榕的采访一直持续了下来。这些年来,得益于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省农科院倾情帮扶贵州麻江县,每次南京农业大学的水稻种植专家们来麻江,均要在贵阳龙洞堡机场转车下去。于是,我请求前来帮扶的师生也把我捎上,搭乘他们的顺风车前往麻江采访,拍摄赵祥榕利用家乡土壤富含锌硒的优势开展优质水稻种植的故事。
↑2021年8月24日,赵祥榕和妻子在清除稻田里的稗草。
↑2021年10月8日,赵祥榕(右二)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中)在水稻测产现场交流。
↑2021年10月8日,赵祥榕(右)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在水稻测产现场交流。
从2021年4月到10月,我利用半年的时间蹲点采访,跟踪拍摄,从初春育苗、播种、插秧,到夏季田间灌溉、除草、防虫、施肥,再到秋季测产、收割、储藏,我一路跟拍。一来二去,我与采访对象赵祥榕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021年8月24日,赵祥榕和妻子在整理因大风天气倒伏的水稻。
↑2021年10月8日,赵祥榕与工人协作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
当看到茁壮成长的秧苗因大风天气倒伏时,我与赵祥榕夫妇一起在田间黯然神伤;当秋收的试验田亩产超过700公斤时,当天晚上我们情不自禁喝了点小酒,一起庆祝这辛勤耕耘后的硕果累累。
“小龙女”甜蜜事业带富乡亲
袁小梅也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南方姑娘,她之前曾在福建经营过美容院和服装店。
童年时,蜂蜜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吃不起的奢侈品,因此在袁小梅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让乡亲们都能吃得起原生态的蜂蜜。于是她毅然选择返乡,利用家乡青山绿水、野花遍地的自然优势做起了土蜜蜂养殖,带动周边村寨乡亲发展蜜蜂养殖共600多箱,年产值近百万元,她的故事得到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推特转发和点赞。
↑2021年4月28日,袁小梅在检查蜂箱里蜜蜂的生长情况。
在2021年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我们驱车三个多小时找到了袁小梅位于深山里的养蜂场。
从检查蜂箱、割蜜到榨蜜,袁小梅都干得轻车熟路,干净利落,全然看不出一个年轻女孩能如此深谙养蜂之道。但在检查蜂巢时出了一点小意外,从头到脚已经“全副武装”的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一只小蜜蜂钻进鼻孔里,她本能地用手指捏住鼻子想借助气流把蜜蜂吹出来,谁知一用力把蜜蜂压痛了,小蜜蜂本能地反抗,在她鼻腔里狠狠蜇了一下。
↑2021年4月28日,袁小梅在检查蜂箱时不慎被蜜蜂蛰伤鼻子,露出痛苦的神情。
对于一个爱美的姑娘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惨痛的经历。但袁小梅告诉我们,为了养蜜蜂,她的手脚经常被蜇得肿起来,像莲藕一样,这苦中作乐的活儿是她的工作常态。
↑2021年4月28日晚,袁小梅与家人在大雨中检查和加固蜂箱,防止蜂箱被风雨吹翻。
当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背离故乡,走出大山去谋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舞台的时候,也有不少像袁小梅这样的青年人选择回归故乡,以山为家,酝酿着属于山里人的甜蜜生活。我想,他们正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最短缺的乡土人才和青春力量。
女子义务消防队守护百年侗寨
初冬的侗寨,山里的夜幕拉得很长。我们在夜晚驱车赶到黔东南的大山深处,只为记录一次女子消防队的夜巡。车灯所及之处,一群衣着朴实的侗族妇女,敲着铜锣、喊着口号、头顶戴着探照灯,走向夜色深处。
↑2021年11月8日,女子消防队员在侗寨里进行夜间鸣锣喊寨,提醒村民用火安全。
无数个夜晚都是这样,她们将乡亲们的牵挂记在心里,挂在嘴上,将消防安全传进千家万户。贵州苗村侗寨木房居多,一旦失火,将“火烧连营”,损失惨重。
她们是妻子、母亲、女儿,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性。因侗寨里多数男性外出打工,她们便成了留守村里的中坚力量。
↑2021年11月9日,女子消防队员演练如何正确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2021年11月9日,女子消防队员在侗寨里测试消防栓,举行消防演练。
谁说女子不如男,下得了厨房,扛得起水枪。演练千日,只为随时奔赴火的战场。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挑起守护古老侗寨的大梁。
如今的侗寨,古朴典雅,窗明几亮,村富人和。守护侗寨,免遭火烛,这不仅仅是专业消防部门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侗寨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年11月9日,女子消防队员演练如何正确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为了拍好这个报道,我两天两夜只睡了5个小时。
“慢火车”变成致富快车
奔跑在云贵高原上的“幸福慢车”,这是一个跨越云南、贵州两个省的题材,我提前跟云南分社的同事沟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了解到很多信息。
↑2021年11月30日,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彝族青年比么有呷(左一)与妻儿,乘坐5647次列车至贵州六盘水市转车前往广东省中山市务工。
↑2021年11月30日,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彝族青年比么有呷(左二)与妻儿,乘坐5647次列车至贵州六盘水市转车前往广东省中山市务工。
随后,我提前一天赶到了云南昭通,为的就是记录昭通南站附近的果农采收苹果的过程。
↑2021年11月29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乡小龙洞村的果农在搬运苹果。
↑2021年11月30日,果农在5647次列车上向乘客销售自家产的苹果。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乡小龙洞村现有2600多户村民,90%的人家种有苹果,苹果种植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承载着这些苹果运出大山、走向市场、卖出好价钱的正是5648/5647次“慢火车”。每年秋冬季节,5647次“慢火车”就迎来大批昭通果农和苹果,他们搭上“慢火车”,去到贵州威宁、六盘水、安顺、贵阳或者更远的地方去售卖。
↑2021年11月30日,云南省昭通市的果农乘坐5647次列车抵达贵州草海站下车。
第一天,我在果园跟拍了果农采摘、运输、分级、包装苹果的镜头。
第二天一早,我赶到云南省昭通南站,拍摄果农进站、候车、上车的镜头,再随车跟拍果农在火车上整理苹果,随车售卖,一直到贵州草海站跟拍果农下车进城卖苹果的全过程。
↑2021年12月1日,5647次列车从贵州省威宁县境内的李子沟大桥上驶过。
第三天,为了拍摄“慢火车”在云贵高原群山峡谷间穿行的外景镜头,我提前跟李子沟站确定了火车经过李子沟大桥的时间,驱车绕道爬到大桥的另一端,选好机位,看好时间,在火车经过大桥的前10分钟把无人机升到空中,调整好拍摄角度、光圈、构图,在火车经过大桥那短短的30秒里,一只手按动相机快门拍照片,另一只手遥控无人机进行拍摄——所有的准备就为了这短短的30秒画面。
我的新闻现场就在山里
“2021年,我在山里做农民。”当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这句话的时候,很多朋友开玩笑说我言过其实了。
其实,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能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那是一种职业追求和职责使命。
而我的新闻现场,就在山里、在村里、在田间地头、在那些平凡人的生活中。记录好他们的勤劳与汗水、耕耘与收获、幸福与快乐……为时代存照,为历史见证,那是我穷尽一生追求的梦想和远方。
↑2021年1月3日,新华社记者杨文斌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生态环境保护时的工作照。(罗大富 摄)
2022年,我将继续做好我的“农民记者”。
监制:兰红光
统筹:鱼澜 费茂华 周大庆 刘金海
记者:杨文斌
华社海口5月12日电(记者罗江)11日,三亚海棠湾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内的水稻机械化覆膜种植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经测验,这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亩产887.9公斤。专家组认为,水稻机械化覆膜种植技术可进一步挖掘品种潜力,且省工省力、节水节肥,具有较好推广前景。
“超优千号”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4个月前,技术人员通过机械覆膜直播的方法,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南繁基地内种下这批“超优千号”稻种。据介绍,水稻机械化覆膜种植技术是指利用机器设备,将附有水稻芽谷的可降解膜直接铺地播种的新型水稻种植技术。
11日,专家组用收割机实割面积967.15平方米,实收毛谷1229.1公斤,水分含量10%,按13.5%的标准含水量核算,测得亩产887.9公斤。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水稻全程机械化有机覆膜直播技术省工省力、节水节肥,水稻全生育期不施除草剂,符合水肥药综合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水稻生产发展方向,具有较好应用推广前景。
记者 夏子航
山河呜咽,举国同悲。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袁老倾其一生,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际国内大奖。
一世辛劳,心忧苍生,躬耕不辍,壮心不已。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百姓们爱戴他,不光是因为他的勇于创新、坚毅执着、卓越贡献,还因为他的朴实无华、躬耕田野、自平凡中来的伟大,也因为他的家国情怀与风范传承。
5月24日10:00,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将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5月22日,在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西南大学,学生们来到袁隆平雕塑前敬献鲜花、表达哀思
痛悼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
正因为此,当袁隆平离世的消息传来,世人震惊,举国悲恸。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隆平的家人在病床边唱起了他最喜欢的《红莓花儿开》等歌曲,但,这些优美的旋律环绕,最终没能挽留住袁老的离去。
13时07分,令无数世人爱戴的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袁老走得安详而平静。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隆平家人告诉新华社记者。
今年初,“90后”的袁隆平,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从去年底起,袁隆平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年纪越来越大了”。今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初,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入院之初,袁隆平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同样的问题——“外面是晴天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这是袁老多年的习惯。他心里一直记挂天气、记挂水稻。袁老有个孙女在小时候,一度以为自己的爷爷就是个“看天气预报的”。
住院期间,袁老还经常宽慰医务人员不要伤心,要记得吃饭:“你们不要为了我不吃饭呀,饭不能不吃呀。”
惜别
5月22日16时的长沙,乌云低垂,地面湿漉。袁隆平院士的灵车,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缓缓驶出。车道两边,站满了大量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
灵车驶上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由北往南缓行。不少市民在路旁纷纷随车奔跑,口中悲痛地大声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车辆在营盘东路东行拐弯时,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的车辆,不约而同地长按车笛,笛声悲鸣,响彻云霄,为袁老送行。
场面震撼,让人泪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大批年轻的“90后”“00后”们,久久伫立在现场,不愿离去。傍晚时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不断有人前来,放下鲜花与字条,甚至还有水稻秧苗,以此向袁老致敬并缅怀哀思。
随后,在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中途,灵车在袁老长期生活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行一周,这里,有他生命所系的事业,还有他最亲爱的同事和学生。
5月22日下午至深夜,仍有大批群众前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袁隆平。
5月23日上午10时,距离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几公里处,记者在现场看到,成千上万从各地而来的群众,手持鲜花,步行前往。殡仪馆处,排队进入悼念的群众也几乎将道路站满,队伍绵延几公里,看不到头。
队伍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有跟随父母、稚气未脱的孩子,人人神情肃穆,心怀哀思。一位老人不断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家人担心她身体的问候,而这位老人则不断告诉家人:“自己身体好得很,队伍就快进去了,一定要去悼念悼念。”
一个小朋友知道自己父亲第二天将去参加袁爷爷的追悼会,就对父亲说:“爸爸,我很遗憾不能去,请您代我向袁爷爷鞠躬。”
队伍中,还有不少外卖小哥,他们通过跑腿的方式,为一些无法到场吊唁的群众代为献花。
网络上,在袁隆平同志网络吊唁厅,截至5月23日21时,已有超过900万名缅怀者献花致祭。
有人说,崇尚英雄的地方,才会产生英雄。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一稻报国
2019年10月,在一场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会议上,袁隆平对记者说,他有两个大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继续走向更高产,实现“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则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这是他一直的梦,也是一直的理想。
终其一生,袁隆平一稻报国。他想过参军报国、体育报国,但最终选择了以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报国。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令他痛心不已。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经过几年时间,他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年届九旬,追梦不止。
“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袁隆平如此说道。
今年5月初,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进行高产攻关,5月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
据介绍,“超优千号”是袁隆平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自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其亩产都在不断刷新产量纪录。这一品种有望助力袁隆平最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的实现。
为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并于2020年12月20日在三亚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成立了以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
2021年,3000斤工程在海南省安排了7个攻关点,设计早稻亩产量900公斤,品种为“超优千号”,4月至6月收割;设计晚稻亩产量600公斤,品种为“叁优一号”,10月至11月收割。
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已是不远。
“宝藏90后”
在很多人眼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同时是一位“宝藏90后”。
水稻一直都像是他的“孩子”。袁隆平家的后院,紧挨着试验田,即使晋级“90后”了,一天也要看上三四回。
2019年9月,在出发去北京领共和国勋章奖之前,他还专门来到稻田跟水稻道别:“你们都乖乖的,我过几天就回来啦。”
除终其一生的科研精神与奉献初心外,袁隆平“宝藏爷爷”与“90后梗王”的一面,也备受爱戴。
他会拉小提琴,多数时间忙于科研的他,会抽空练习小提琴,也会跳踢踏舞。
为了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国际友人沟通,他苦练英语。
他还会常常和固定的牌友做“脑力锻炼”——打打麻将。
问他为啥不带博士生,他给出的原因是:要修改论文,麻烦得很。
当被问及“您觉得您帅不帅”时,他回答:Handsome(帅)。
袁老终生简朴。有一次,他与夫人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在9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特地穿上一身新衣服,光顾了常去的那家理发店,理了个帅帅的发型,理完发后还笑称自己又年轻了5岁。
90岁生日当天,面对生日蛋糕,他也不忘把第一口蛋糕喂给自己的夫人。
5月22日,群众自发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袁隆平院士送行
精神传承
对年轻人的勉励,袁老从未吝啬。他一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多次寄语、勉励年轻一代奋发有为。
他对年轻人说:“理想要高雅,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应该要赚,但要能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
他还有一句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在国际上获得的大奖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扶持年轻一代发展。
2019年9月,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向袁隆平请教其“成功的秘诀”,袁隆平通过以视频方式回信:“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想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2020年,袁隆平寄语年轻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袁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不仅有杂交水稻,还有他传承的宝贵精神。
袁隆平当年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感人至深,令人泪目。
他在信中写道: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精神“种子”,代代传承!
来源: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