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全球反恐20年|顷刻兴亡过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浮沉说明什么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湃新闻特约撰稿 李昊从二战结束到“9·11事件”爆发前,世界的对抗主要集中在大国集团与国际阵营之间。“9·11事件”爆发前十年

湃新闻特约撰稿 李昊

从二战结束到“9·11事件”爆发前,世界的对抗主要集中在大国集团与国际阵营之间。“9·11事件”爆发前十年,冷战结束,苏联阵营解体,几十年的老对手消失了,一枝独秀的西方和一家独大的北约开始识别、寻找新的安全威胁。此时的世界,并没有像自由主义理论描述的那样美好,世界并没有进入“历史终结”的文明融合时代,反而开始进入了混乱与调整的时期。从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到种族灭绝,再到极端主义,曾经被冷战压制的各种力量浮出水面。此时的美国,依然是冷战思维,执着于寻找国家对手,从1991年的伊拉克战争,到19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战争,美国和北约都取得干净利索的胜利。但对于1990年代初期,索马里的内乱、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巴尔干地区的种族仇杀,美国却都搞砸了。这说明,美国和西方尚不适应崭新的时代。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一个更危险的敌人正在茁壮成长,这就是国际恐怖主义。世界在冷战的惯性中,错过了解决恐怖主义的最佳时机。2001年9月11日,美国在对恐怖主义的茫然与无知中,遭遇了现代历史上最惨烈的恐怖袭击。恐怖主义一跃成为西方乃至世界首要的安全威胁。世界由此被动进入了恐怖主义与反恐战争相互纠葛和缠斗的时代。

“伊斯兰国”来势汹汹,呈现五个特点

“9·11事件”两个月后,美国成功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决心用军事手段彻底消灭恐怖主义。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战争也许可以消灭一个恐怖组织,可以击毙一些恐怖首领,却无法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而且还在为新的恐怖主义创造条件。

“9·11事件”爆发不到两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激烈的教派冲突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随之而来。萨达姆铁腕下曾经温顺安静的伊拉克,突然变成了沸腾的高压锅,民族矛盾、教派矛盾、社会矛盾全面爆发,再加上地缘政治的三昧真火,简直就是一锅恐怖主义乱炖。“9·11事件”十周年之际,一场更加混乱的混战在叙利亚爆发,几乎所有的大国都被卷入其中。如果说伊拉克战争是高压锅,叙利亚战争简直就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一个混乱与焦虑的时代,一个新兴的恐怖妖孽——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横空出世,瞬间席卷全球,震撼世界。

“伊斯兰国”恐怖主义有什么特点?它如何崛起?

“9·11”之后,美国消灭了75%的“基地”组织领导层,但国际局势的动荡也为“基地”组织的进化和扩散提供了条件。“伊斯兰国”的前身是“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支,最早出现在2003年左右。“伊斯兰国”真正崛起,始于2011年,奥巴马从伊拉克撤军,伊拉克“伊斯兰国”随之坐大。同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天下大乱,该组织在伊拉克北部与叙利亚攻城略地,2013年4月宣布成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并宣布在叙利亚北方城市拉卡建都。2014年,该组织达到鼎盛时期,6月28日,首领巴格达迪自称哈里发,将其政权更名为“伊斯兰国”,声称对整个伊斯兰世界拥有权力。

“伊斯兰国”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残暴、善战、注重形象宣传、有钱、“国际化”。这些特点,使其在众多恐怖组织中尤为突出。

手段残暴:众所周知,恐怖组织追求轰动效果,袭击时能用枪就不用刀,能用炸弹就不用枪。但“伊斯兰国”做得更绝,恐怖手段达到了标新立异的层次。特别擅长斩首、火刑、自杀袭击、集体屠杀,总之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残暴地砍头杀害人质,还全球发布视频。法国、英国、日本、埃及等很多国家的公民都遭到过砍头杀害。由于“伊斯兰国”的恐袭不分对象,不分教派,甚至不分敌友。连“基地”组织都认为它太过残暴,要与它划清界限。

战斗力强:一般恐怖组织都是六七个人,三五条枪,但“伊斯兰国”的武装力量规模很大,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在世界各地受过战争锻炼,即能搞恐袭,又能打游击,还能打正规战。“伊斯兰国”作战时的独门秘籍是自杀式袭击,先派出自爆装甲车,连续发起自杀式袭击,然后大部队再跟进。

注重形象宣传:一般的恐怖组织都很沉闷、呆板、神经质,但“伊斯兰国”很注重形象宣传,把各种元素与恐怖理念相结合,由专业人员设计制服、旗帜、符号,这一点很像纳粹德国,用时尚和炫酷来吸引年轻人。它适应信息化时代,善于使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音乐和宣传片制作精良,效果堪比好莱坞大片。

最有钱的恐怖组织:老牌恐怖组织遭受制裁,穷苦潦倒,但“伊斯兰国”有稳定的财源,每年从非法交易中获得数十亿美元,堪称恐怖组织里的土豪。

“国际化”:“伊斯兰国”善于与世界各地的极端分子产生共鸣,各国的极端分子宣布效忠,并以“伊斯兰国”的名义发动孤狼式恐袭,这相当于零成本在外国搞恐怖袭击。

最后,“伊斯兰国”现象的根源,是数十年战乱造成了伊斯兰世界的整体性困境与焦虑。伊拉克战争为“伊斯兰国”最初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而叙利亚战争则为“伊斯兰国”的崛起提供了沃土。最终,“伊斯兰国”成了气候,在中东地区疯狂杀戮,在全球范围疯狂恐袭,名气超越了“基地”组织。

俗话说要让它灭亡,先叫它疯狂。“伊斯兰国”看似势不可挡,实则臃肿而脆弱。即使在“伊斯兰国”最嚣张的时候,我也不认为它能够长久。

如果说“基地”组织是“纯粹”的国际恐怖组织,专注于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输出。“伊斯兰国”则更像是业余的国际恐怖组织,更看重领土、人口、资金等世俗利益。“伊斯兰国”的主要精力始终都是争夺地盘,对于输出恐怖主义也是三心二意。从袭击对象看,主要是那些阻止其“建国”的国家。从袭击手段看,主要是由各国极端分子宣誓效忠,自带干粮搞加盟式、贴牌式的袭击。从组织形式看,不像一般恐怖组织秘而不宣,“伊斯兰国”有公开的组织机构。

恐怖主义之所以不易消灭,主要是因为小规模、隐秘、分散、流动、超越世俗利益,但“伊斯兰国”则是臃肿、喧闹、聚集、追求世俗利益。“伊斯兰国”更像是个大杂烩,作为恐怖组织不够专业,作为军事组织不够强大。上述特点,决定了“伊斯兰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叙利亚战争如何导致“伊斯兰国”的兴衰?

“伊斯兰国”对于叙利亚魂牵梦绕,这既是“伊斯兰国”崛起之地,也是“伊斯兰国”葬身之处,叙利亚战争决定着“伊斯兰国”的沉浮。

2011年爆发的叙利亚战争,是当代国际社会最惨痛的教训。各种国际力量在叙利亚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与相互对立的军事行动,叙利亚的形势就如同打群架,几十股力量互为对手,政治利益错综复杂,这是叙利亚问题久拖不决的根源。叙利亚战争的前六年里,“颜色革命”、全面内战、代理人战争轮番登场,各方忙于打群架,根本没工夫反恐,“伊斯兰国”趁机崛起。

战争初期,欧美的首要目标是推翻叙利亚政府,但随着“伊斯兰国”崛起,恐袭开始深入欧洲腹地,难民潮涌入欧洲大陆,欧美开始调整叙利亚政策,首要目标转为消灭“伊斯兰国”。经过多年的争吵,2015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终于通过了2254号决议,奠定了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基础。从2016年开始,美、欧、俄、土等相关方相继调整叙利亚政策,国际反恐联盟开始形成。2016年12月31日,是2254号决议所规定的停火时间,叙利亚战场上,各方争夺地盘的战事骤然停歇,叙利亚战争终于进入了反恐战争的正题。嚣张了数年的“伊斯兰国”为众矢之的,立刻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伊斯兰国”的沉浮充分说明,恐怖主义往往在社会对立与国际分歧中崛起,最终在社会共识和国际合作中灭亡。“9·11”二十年来,人类社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国际恐怖主义的势头才得到了些许遏制。但恐怖主义从未远去,他们只是暂时蛰伏,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李昊,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张亮亮

年7月9-12日,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的亚洲地区年会(简称“AAS-in-Asia”)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的加查马达大学(Universitas Gadjah Mada)举行。亚洲研究学会成立于1941年,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学术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国际交流、人脉网络、出版发表、研究支援和职业发展等方式推动亚洲研究,会员多达8000人,主要分为中国和中亚、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四个研究区域。

每年春季,亚洲学会在北美举行规模盛大的年会。自2014年起,亚洲学会在不同的亚洲国家或地区选择某一学术机构作为在地合作伙伴,每年夏季共同举行亚洲地区年会(疫情期间停办)。相比春季年会而言,亚洲地区年会规模略小而主题更集中。尽管如此,本届日惹年会仍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达1400多名学者参加,连续三日逾30场分组讨论和各类活动同时进行,仍会使参加者(尤其是初次线下参加者如我)大开眼界。

开幕式合影。美国亚洲研究学会 图

第三次来到印尼

其实早在2020年,AAS-in-Asia原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而我当时就在该校历史系攻读研究型硕士。本想着乘地理之便参会,虽说我们分组讨论的投稿被接受了,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会议移师日本举行,又遭遇疫情改为线上,参与感不免打了折扣。转眼间,我来到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读博。因为亚洲研究学会不接受独自投稿,要求整个分组讨论的计划书提案——包括主题、摘要,组织者、发表者和讨论者的个人信息,以及各篇论文的标题和摘要。学会还强调“多元性”,体现在所属单位、国籍和性别等,学术合作也得颇费心思。去年下半年学会在各网站发布会议通知,有同在法国留学的朋友提议组队参会,于是我们便再度一试。之后几经周折,我终于申请到学校的旅费资助,于7月6日从巴黎踏上中转两次、逾20小时的旅途。

其实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华南区域史和法国殖民史,与印尼或昔日荷属东印度无直接关系,以前两次到印尼多少有些“误打误撞”。2017年,第十二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印尼坤甸举行,我提交了一篇有关赤坎潮州会馆的论文,于是就在既不懂印尼语又不懂潮州话的情况下勇闯陌生国度。在首都雅加达中转停留期间,走到旧市政厅广场,看到当地民众骑着彩色自行车在昔日殖民建筑前不停绕圈,好不快乐。整座城市人口庞大,交通拥挤,污染严重,有着似曾相识的发展中国家勃勃生机。坤甸在大海另一边的加里曼丹岛上,仍有规模不小的华人社区。犹记大家乘船游览卡江时,当地学生唱歌助兴,留下“赤道之城”的难忘印象。后来与会者又组团去小城山口洋考察,听药店商家讲述华文教育的艰难,联想到家乡湛江多个农场的印尼归侨难侨故事,从此开始留意海外华人的历史与现状。

2020年2月望加锡考察,当地乐队在天后宫演奏。吴子祺 摄

2020年初,当时在荷兰莱顿大学读博的徐冠勉要去印尼望加锡考察,邀我从香港出发。爱好美食和烹饪的我听说此行将追溯海参食用史,激发莫大勇气。望加锡在更远的苏拉威西岛上,明代福建帆船已驶到此地,定居下来的闽南人一边与布吉人(Bugis)交易,一边应对荷兰人的殖民扩张,所以他们既建立宗祠庙宇,又拥立“甲必丹”和“玛腰”等领袖。在鹿特丹堡的博物馆,冠勉向我介绍布吉人的船,昔日他们捕捞和熏干海参的活动范围可达澳洲北岸,而这种被华人视作补品的海产又随季风运至中国,连成全球史。20世纪初的南洋华侨受到中华民族思想的鼓舞,强化对祖国的向心力,一时间华校纷纷建立。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在望加锡设立领事馆,更促进了文化建构和文化认同。当我翻阅20世纪三十年代的《锡江报》,再对照经历种种变故后望加锡庙街的文化传承难题,颇有一番感慨。1957-1960年接受厦门大学函授教育的何灿濂老师是当地华人社区的文化名人,他邀请我们参加春节晚会,其在一个节目是男女合唱《南屏晚钟》。在异国他乡听到这首南洋情调的歌曲本已颇有感触,不料曲中竟有微小改动——变成“思乡有什么用”,其中幽微,真是发人深思。

而第三次来印尼,我大致知道日惹曾是爪哇古都,文化底蕴丰富,于是也做了心理建设,尽量把前两次对华人社区的关切放在一边,要多用心感知不同文化。利用参会间歇参观了日惹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确实大有收获。印尼的古代史深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公元9-10世纪,爪哇岛中部的夏连拉特王国和马塔兰王国并存,前者推崇大乘佛教,后者信仰印度教,分别建造了婆罗浮屠(Borobudur)和普兰巴南(Prambanan)两处大型宗教建筑群。

从普兰巴南远眺默拉皮火山。吴子祺 摄

与此同时,两国统治者保持某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又相互联姻强化关系,所以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在建筑艺术尤其是雕刻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1991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去年加入名录的“日惹的宇宙中轴线及其历史地标”以18世纪建造的苏丹国日惹城为主,王宫、纪念碑和鹿台坐落于从火山延伸至海洋的南北中轴线上,体现了伊斯兰文明与爪哇文化的宇宙信仰。

日惹苏丹王宫内,舞者正在练习。吴子祺 摄

在历史演变的激荡交融中,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和工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哇扬皮影戏(Wayang)、格里斯剑(Keris)和巴迪克蜡染(Batik)均以日惹为重要的传承地,在呈现爪哇历史文化的Sonobudoyo博物馆新楼,我们可以看到多项非遗的精美特质及其在现代生活的活力。而这座面向王宫的博物馆,最早是由荷兰殖民者所创办的爪哇学会(Java Instituut)于1935年投入开放。如今在原来的西方考古学和民族学基础上,展示新的研究成果和印尼的国族自豪感,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Sonobudoyo博物馆有关纺织技艺的陈列。吴子祺 摄

荷兰人四百多年的殖民史始终围绕着热带作物的商品价值,荷属东印度不仅为印尼留下了辽阔版图,还激发了民族主义。终老于印尼的本尼迪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35-2015)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以精彩文笔论述了多股力量如何相互配合,动员民众从而建立民族共同体乃至现代国家的过程,也是我们理解印尼现当代史的重要参考。而日惹曾是印尼独立革命期间的共和国临时首都,在苏丹的支持下,苏加诺等领导人在此留下深刻印记。在纪念1949年3月1日收复日惹的纪念碑后,新近完成修缮的弗登堡(Vredeburg)亮出了印尼遗产办事处(Indonesian Heritage Agency)的神鹰标志,城堡里面的展览介绍了19至20世纪印尼人民反抗侵略、民族觉醒、争取独立和武力抗争的事迹。一如安德森所分析,报纸、电报、传单和广播等在其中发挥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印尼共和国的建立。

AAS亚洲年会见闻

加查马达大学正是创立于印尼独立战争时期,如今已发展为一所学科全、规模大的高等学府,据闻在印尼国内排行前三。亚洲研究学会落地日惹,选择加查马达大学作为在地合作伙伴,是明智之举。为了筹办本届AAS-in-Asia,大学发动数以百计的师生参与会务工作,将地标性的大礼堂用作主会场,开闭幕式都有精彩的热情洋溢的致辞和富有特色的舞蹈演出。各分组讨论则在社会科学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教室进行,每间教室都有学生在场协助,楼下亦有人负责咨询、引导和准备餐食。难怪本人导师之一、汉学家陆康教授直呼:“劳动力太多了!我们在法国都得自己干。”

本届年会主题“潜在的历史,显现的影响”,似乎暗喻着东南亚多脉络历史与深远地影响当代生活,但其实这不能涵盖数百场分组讨论、圆桌论坛和工作坊等活动。或说,如此多元化的与会者及其研究课题,怎能凝聚一个具体确切的主题?然而,这也恰恰是亚洲研究学会的魅力所在——换一个房间,便是跨学科跨区域;同一场分组讨论,也有不同学术路数和研究方法的碰撞。三日议程中,每日都分为四个分组讨论时段(约一个半小时),逾30场平行进行。得地利之便,有关印尼和东南亚的报告占了本届年会的一大部分,甚至可说是重点领域。

9日上午,万恩教授(花衬衫者)在注册处。美国亚洲研究学会 图

开幕式后的首个时段,我特意给一位老朋友捧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历史系的迈克尔·万恩(Michael G. Vann)教授早年专门研究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史,他与插画家合作的《河内捕鼠运动:帝国、疾病、现代性在法国殖民地越南》是一部广受好评的畅销书。我与万恩教授相识于2018年在西雅图举行的法国殖民史学会年会(他曾做过会长),次年他受邀到广东湛江参加第二届广州湾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殖民史角度启迪租借地研究。几年不见,万恩教授转换了方向,正在进行有关东南亚博物馆的研究项目。他的报告《博物馆中的谋杀:再现冷战时期印尼、越南和柬埔寨的暴力》基于其在多家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和相关访谈,细致解读博物馆中场景复原和遇难者照片等展陈的意涵,揭示国家意志、群体暴力和历史记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文化史的角度回应冷战研究所关心的议题。万恩教授的演讲相当引人入胜,体现了美国区域研究的实用主义和决策参考的传统,也符合当下强调理论创新的学术趋势。茶歇时候,万恩教授与我叙旧,这位身材魁梧的冲浪爱好者因受伤初愈,此次未能携板同行。他感慨中美关系的起起落落,并说博物馆研究项目结束后,他会继续做法国殖民史研究,期待再到中国参会。

历史学家芭芭拉·安达雅(Barbara Watson Andaya)给我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当我拿着会议手册走进“定居、贸易和信仰:以海事角度看东南亚,1500-1900”分组讨论,看到一位身穿红袍的女士站着发言,时而踮起脚尖,表情和肢体动作丰富,霎时间我还以为走错房间。其实这是点评环节,她正在评论香港理工大学杭行副教授等三位报告者的论文。安达雅教授任教于夏威夷大学,研究领域宽泛,使用多语种材料,不受限于国别和地理边界,而三篇论文均涉及近代和近代早期华人在东南亚的活动,因此她的评论既到位又有启发性,并有效引导报告者与观众的互动。当时我觉得这位精力充沛的学者似曾相识,想起2020年亚洲地区年会时,安达雅教授是时任亚洲研究学会会长,做过大会发言。后来我在另一场分组讨论再次见到她,她就安静地坐在后排认真听。在夏威夷大学从教逾30年的安达雅夫妇本月初刚刚荣休,她还以饱满热情继续参与年会,可见她持之以恒的学问追求。

与会者回应芭芭拉·安达雅教授的评论。吴子祺 摄

有关南海和东南亚海域的讨论推陈出新,是本届年会的热门议题之一。“现代早期亚洲港市的动力”分组讨论旨在回应学界近30年来有关港口政体(port polity)的理论。来自印度萨维特里巴伊·普尔大学的拉迪卡·塞尚(Radhika Seshan)报告有关马德拉斯(Madras,今金奈)的城市建设史,她的研究使用了多语种地图。17世纪葡萄牙和荷兰已在印度东南海岸建立据点,在贸易竞争之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圣乔治堡,逐渐发展为港口城市,同时面临法国人在海外殖民扩张中的争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马德拉斯共同居住,英国人如何规管?这正是拉迪卡·塞尚所关心的研究问题。日本龙谷大学的大久保翔平研究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巴达维亚,他的报告聚焦1740年红溪惨案(荷兰殖民政府大肆屠杀巴达维亚华人)后华人社区的恢复重建。学界有关巴达维亚的研究已有不少,以莱顿大学包乐史教授(Leonard Blussé)为代表的学者,从大量的荷兰文档案中揭示殖民者和占据经济优势地位的华人之间存在既合作又互不信任的张力,也有学者利用碑刻等中文资料进一步考察华人社区的分合。而大久保翔平博士回顾和吸收前人研究,加强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图表叠加地理空间等可视化方法分析惨案后巴城内外华人社区迅速恢复的过程及其移民来源。他指出,此后华人更多居住在城外,而城内则呈现更多元的不同种族混居情形。评议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徐冠勉指出,本场的报告从不同案例和不同角度回应“世界主义”论题,近代早期的东南亚港市中,这意味着生意机遇和冲突暴力并存,如何从本地视角继续延伸,仍有待大家思考。

“感官与环境:探索中国与全球热带地区的多感官联系“分组讨论。吴子祺 摄

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值得留意,常常激发新知。大久保翔平和徐冠勉是老朋友,曾同在雅加达做田野考察,大会第三日,再次见到他们互动。当时徐冠勉在“感官与环境:探索中国与全球热带地区的多感官联系”分组讨论做题为“肉身联系:900-1350年间丁香、中国感官文化与全球热带地区”的报告,探讨宋元时期原产于香料群岛(今印尼东部)的丁香是如何通过海洋贸易输入中国,成为文人雅士追捧的外敷香剂,进而化为药用的过程。丁香在中国嗅觉文化中留下鲜明印记,这种热带作物的“能动性”也为知识的生产和流通,乃至后来中国与欧洲殖民扩张的相遇留有讨论空间。提问环节,大久保翔平指出徐冠勉声言超越单一文明中心主义,但主要使用的还是中文材料。徐冠勉则回应他非考古学家,印尼等国缺少同时代文字记载亦是实际困难。这种善意批评无疑是有益的,也说明中国学者参与全球史的讨论仍是任重道远。评论人是新近加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曹寅副教授,一直积极倡导全球史。在另一场他主持的分组讨论“殖民时期亚洲的流动性与非流动性,1860-1960”中,来自印度、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的学者依次报告不同族群如何在东南亚(尤其是英属殖民地)流动,他们受到殖民政府何种干预和限制,又有什么应对办法。曹寅副教授的主持和评论都很有活力,调动现场活跃气氛,促进学术讨论。

亚洲史的再思考

在法国留学,每当见到越南学者的讲座信息,我都会格外留意,想知道他们如何看待和思考法国殖民史。来到印尼参会,我也提醒自己有必要听听东南亚学者的殖民史研究,了解他们看待本国遭受西方殖民侵略之过往的态度。本届年会多见“解殖”、“后殖民”等议题,在“解殖理论与马来世界”和“后殖民历史建构在东南亚”等分组讨论中,基本汇集了东南亚的主要族群——马来族、爪哇族、印度族、华人,这正是我想听到的“本土声音”。来自雅加达、正在英国剑桥留学的布赖恩·梅尔基奥(Brian Melchior)介绍印尼独立后共同肩负重写本国历史、参与国家建设重任的两位历史学者,他们都在海外取得学位,却在叙述角度和研究方法上有分歧,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苏哈托军事政权的“爱国主义”压力。

“解殖理论与马来世界”分组讨论 。吴子祺 摄

其中,生于泗水华人家庭的吴福涵(1933-2007)从小接受荷兰文教育,印尼独立后他作为历史学家积极支持单一国族认同和同化宪章,晚年又接纳自己的华人身份,其个人轨迹与印尼国家历史书写相互纠缠,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人物。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本杰明·吴(Benjamin Goh)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来亚大学的历史教育,在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之际,马来亚大学历史系的几位英国教授提出编撰亚洲中心、为马来世界而作的世界史,取得若干进展。然而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后,其与新加坡的分歧始终难以弥合,马来亚大学的吉隆坡校区和新加坡校区也因此饱受政治张力影响,最终分设两所大学。加上1965年新加坡独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都需要在教育上强化国家认同,导致原有的世界史计划昙花一现。剑桥大学的乔纳森·杨(Jonathan Yong)基于社会学的种族关系理论,通过收集媒体和自媒体资料以及访谈,指出马来西亚华人处于种族少数地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发展出关于文化缺陷和种族新自由主义的种族意识形态。他认为,研究非西方(尤其是美国之外)有关种族歧视的案例,可以推动学科的理论建设。

上述关于“殖民”的报告和讨论令我颇为耳目一新,身为学者,当我们研究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课题,很难完全超脱国籍身份和文化认同,东西方之间的社会势差历经沉淀且无处不在。但这种如影随行的影响有可能转化为某种优势,助我们做出有新意的成果。我此次参会论文是关于二十世纪初生活在广州湾租借地的一位法国业余汉学家,中国史、法国殖民史、汉学,这些要素加起来使我在本届年会的“边缘”属性更突出。不过,有机会在亚洲研究学会的平台报告研究进展,总归是有意义。由于议程密集和平行冲突,有不少精彩题目未及一一到场去听,只能在事后交流中了解大概。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任轶副教授组织的“中国在亚洲及其他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科学交流”分组讨论上,她与另外三位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中学同学(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分别基于各自学科背景做报告,集中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是为佳话。而在“协商治外法权:国际贸易、帝国建构和制度变迁”分组讨论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志云、上海海关学院的助理教授江家欣、广西师范大学讲师侯彦伯先后发言,分别通过国家、组织和个体层面的具体案例分析治外法权特权在1860年代和1930年代的构建和废除的重要节点,呈现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兴废过程中多方的角力。此外,厦门大学周衍丞、清华大学叶泳妍等关于东南亚史的报告皆为有益尝试。

任轶、吴子祺在主会场合影。卞洋 摄

三天的年会中,有一场活动尤其令人感动,那就是“滨下武志的学术贡献:从亚洲角度探索全球史”圆桌讨论。滨下教授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近五十载,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亦有多部著作问世,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提出亚洲本位的历史认知视野,重视空间性,强调各地域之间多角联系,尤其海洋是重要的交流场域。

滨下武志的学术贡献:从亚洲角度探索全球史”圆桌讨论合影。吴子祺 摄

滨下教授还强调研究者应体察研究对象的同时代主观认识,辨别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各种脉络。难能可贵的是,滨下教授的史论洞见无不出于多年来踏踏实实的史料工作功底。会后有幸与滨下教授乘同一航班飞往新加坡,路途上他听闻我的研究课题,便准确提到法国巴黎、艾克斯、南特等地的几家档案馆与我相关,他都曾去过查资料,真是相当用功。本场圆桌讨论由京都大学的Robert Hellyer组织和主持,发言的学者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新加坡、日本和美国,他们或曾受教于滨下教授,或是其同事,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滨下的史学成就,感谢他给予的启迪和帮助。东京大学城山智子教授聚焦滨下教授有关“亚洲经济圈”的论述,货物、商人和白银的流通构成了19世纪全球化的要素。北卡罗来纳大学(UNC Charlotte)助理教授杜丹以中美贸易史为例,认为滨下教授有关汇丰银行商业交易的研究能为学者提供借鉴,继而深入考察地方口岸与全球市场之连结以及国际贸易史。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郭根维回顾滨下教授有关海外华人华侨的研究,以宏观视野考察华人商业网络的进路值得延续。台湾“中研院”钟淑敏研究员则讲述滨下教授历次向该院图书馆捐赠藏书的故事,赞扬他嘉惠学林的善举。张志云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指出滨下教授以《海关市场》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海关史成果激励许多学者关注19世纪以降的经济变化,深入研究人物史、科技史和殖民史等新课题。

闭幕式,参会者与加查马达师生共舞。美国亚洲研究学会 图

像亚洲研究学会年会这类的大型学术会议上,学界观点往往有所分歧,有人批评题目太庞杂,这么多学者聚在一起无异于社交场合。就个人而言,有时置身于一群陌生学者之间确实感到彷徨,却也很庆幸重逢和结识朋友。而在学术层面,本次参会是一次相当有趣的经历。我既增长见识,接触到若干前沿理论,还能从不同领域的跨学科互动中汲取经验,有助反思自己课题——多多少少有赖于亚洲研究学会对“多元”的倡导和要求。在“全球南方”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印尼是机遇与角力竞争并存的热土。我们来到日惹开会,固然欣赏当地的丰富文化遗产,或者也会有关于国际合作交流的思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生,得到国家公派留学基金资助。

< class="pgc-img">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哈萨克养猪业,需要中国


NO.1640-哈萨克养猪业


作者:德米特里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去年年末,非洲猪瘟疫情导致我国猪肉价格暴涨的时候,我国的西北邻国、非疫区国家哈萨克斯坦与我国签订了一项贸易协议,预计将向中国出口10万吨猪肉。


哈萨克斯坦与其他四个中亚斯坦国

向东是中国,向北是俄罗斯▼

< class="pgc-img">


地处我国西北方向的哈萨克斯坦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国家。然而事实上这个国家不仅有着完整的养猪产业,还曾经一度是苏联猪肉生产的模范地区。


猪猪争当光荣猪

(图片:https://zen.yandex.com/)▼

< class="pgc-img">


苏联解体后,由于宗教和民族习惯原因,哈萨克斯坦养猪业不断萎缩,前些年该国养猪联盟预计,养猪业可能要走向衰亡。但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的猪肉供应出现缺口,又给了当地养猪户新的希望。


腾笼换鸟


哈萨克民族是世居中亚的诸多民族之一,19世纪沙皇俄国完全掌握中亚地区之后,就有源源不断的俄族人从乌拉尔山以西迁居到这里,与中亚各民族相互影响。


既然同样都是向东“殖民”

相比纬度更高的西伯利亚,中亚地区还更温暖些

(苏联大家庭中的哈萨克斯坦)▼

< class="pgc-img">


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中亚整个纳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中,中间经历了几次行政区划的变动,最终在1925年成立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高举苏维埃伟大旗帜的哈萨克小学生

(图片:Peter Hübert / wikipedia)▼

< class="pgc-img">


为了平衡该地的民族比例,在成立哈萨克共和国之初,苏联将中亚北部的俄族聚居区也划归其管理,就连沙俄时期为征服中亚所建立的要塞城市奥伦堡也曾短暂成为中亚加盟共和国的一部分。


奥伦堡在靠近哈萨克斯坦的的欧亚边界上

也被称为“苏联的亚洲首都”

(图片:Vadim Orlov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不过彻底改变这一地区人口结构的事件并不是苏联通过行政命令移民,而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中亚地区绝大部分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因此自古以来就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1926年当局进行统计的时候,有25%的人从事农业;38.5%的人从事牧业;32.2%的人农牧兼从;10%的人过着游牧生活。全国75%的土地用于放牧。


地广人稀的哈萨克斯坦,耕种农业占比较少

气候和地理环境都更适合放牧

(图片:MehmetO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游牧是当地人所选择的最适应环境的生产方式。但当时的苏联中央却缺乏这个认识,认为从事牧业“具有与社会进步相抵触的落后的性质”。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改造在中亚草原上开始了,牧民们被迫宰杀掉自己的牛羊,在荒滩上建立的集体农庄里劳作。


让不熟悉农耕的牧民去种地,结局只能是农业和牧业都遭受到严重打击。1932年苏联爆发了因强制农业集体化而出现的大饥荒,哈萨克共和国是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约有150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


在苏联的统治下

哈萨克人在哈萨克成了少数民族

(图片:http://jebeu.kz/A_other/tariq/2018-06-01/907.html)▼

< class="pgc-img">


这场饥荒使哈萨克族在他们自己的共和国之中变成了少数民族,150万死亡人口中有130万人是哈萨克族,直接让哈族在哈萨克共和国所占的比例从60%降到了38%。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中心的

苏联饥荒受害者纪念碑

(图片:Wikipedia)▼

< class="pgc-img">


到1989年苏联解体前夕,哈国境内哈族和俄族的人口比例分别为39.7%与37.8%。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俄语为该加盟共和国的通用语言,伊斯兰宗教思想也并不能登堂入室成为制约其他民族发展特色产业的阻碍。


因此在饥荒过后,养猪产业在哈萨克共和国蓬勃发展起来。


莫得办法,就看看

(图片:MehmetO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光辉领导下的猪问题


20世纪,在苏联行政命令下被强制迁入哈萨克共和国的诸多民族之中,不管是俄罗斯族、乌克兰族还是被关押流放到中亚的德国人都对猪有着特别的偏爱。


斯拉夫人认为猪是富足的象征,在德国的俚语当中则用“他有一头猪”来形容某人的运气好。


圣诞麋鹿也可以变成圣诞猪

(图片:alex_sweetest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而且相对于牛羊等牲畜,猪具有饲养周期短、产肉率高、附加值丰富等优势。猪皮可用于提炼明胶,猪鬃、猪骨也有其工业价值,对于致力于用工业化驱动国家机器运转的苏联来说,猪是最具有效率的家畜。


吃的太胖是会被杀掉的

(图片:https://zen.yandex.com/)▼

< class="pgc-img">


不过传统上哈萨克斯坦并不是适合养猪的地区。除了宗教问题,干旱、日间和夜晚过大的温差和极低的冬季温度都对猪猪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农业专家开始着手培育出一个特别的猪品种。1968年一个名为“哈萨克杂交种”的项目被批准,经过了数代的筛选和改良,适应荒漠草原气候的哈萨克杂交猪问世。


此猪种是专门为了哈萨克斯坦东南部

降温幅度大,冬季严峻的气候条件而繁育的

(图片:https://www.agroxxi.ru/)▼

< class="pgc-img">


这种猪属于高产的优质肉猪品种,成年猪的体重为210-240公斤,每胎的仔猪数为10-11头,饲养6-7个月体重就能达到100公斤,瘦肉率为59%。最重要的是该品种不容易得呼吸道疾病,可以在哈萨克共和国南部地区饲养。


尽管这种猪并没有在全哈萨克共和国的农庄中普及,数量仅从1969年的4000头增加到1980年的6.7万头,但仍然被宣传为重要的功绩。


在苏联,吹猪也是一项传统艺能了▼

< class="pgc-img">


哈萨克杂交猪出现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哈萨克共和国养猪户最喜欢的还是长肉速度、增重速率、成熟时间和产仔率都占据优势的乌克兰大白猪。


大白猪是英国约克夏猪种引进苏联的改良种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猪种

(图片:IHORYER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到1990年,哈萨克共和国的农场里约有320万头猪,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蓄养猪数量的最高位。


然而跨过这个时间点,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变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之后,这个国家猪的数量开始雪崩式的下滑。


在哈萨克斯坦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

确认了苏联的解体

(图片:RIA Novosti archive / Wikipedia)▼

< class="pgc-img">


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后,为了充实该国的人口,提升主体民族地位,于1992年出台了《移民法》,吸引全世界尤其是俄罗斯境内的哈萨克人移民进来。


同时苏联的解体也造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俄族人口迁移。自1992年至今,哈萨克斯坦国内的俄罗斯族人口数量从620万降低到360万人,大量的俄族人口退出了这个中亚国家,返回他们的母国俄罗斯。


这一深刻的历史巨变再一次改变了这个国家的人口构成,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占人口的63.1%,而俄罗斯族占23.7%。


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又成为了国家主体民族

不过也不全是哈萨克人的功劳

主要因为苏联不争气▼

< class="pgc-img">


这个数字仍在变化之中。2018年离开哈萨克斯坦的人数超过4.18万人,其中俄罗斯人占72.4%,德裔占7.4%,乌克兰人占6.6%。只有2000名左右的哈萨克族人离开了祖国,而且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还会在将来回到哈萨克斯坦,但其他民族大概率不会返回了。


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分布,集中在北部地区

(图片:wikimedia)▼

< class="pgc-img">


尽管法律并未赋予伊斯兰教以特殊地位,尽管纳扎尔巴耶夫仍然坚持称哈萨克斯坦是世俗国家,但这个国家吃猪肉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该国超过70%的人口为为穆斯林

猪肉在这实在是没多大市场

(图片:savas_bozkaya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猪肉还会受欢迎吗?


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出了六个农业区,位于同一自然气候的农场联合组成一个农业区,每个农业区都有自己土壤、地形、降雨、农业用地结构的特点。据统计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用地总面积为2.226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占14.3%,草料场占2.3%,草场占83.4%。


全国大部分土地只适合放牧

农耕地则集中在中南部的河谷地带▼

< class="pgc-img">


其中养猪业主要分布在北部草原区,这里俄族人占据多数,哈萨克斯坦10.2%的农业用地位于该区域。在这一地区的农产品中,肉产量占全国的20%,而猪肉产量则占了36%。


猪肉曾经一度是哈萨克共和国最受欢迎的肉类,但是目前它在哈萨克斯坦的消费量仅排肉类消费的第5名,除了牛羊肉和禽肉之外,马肉的消费量都高于猪肉。


阿拉木图历史悠久的绿色集市肉类市场

(图片:Torsten Pursche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民经济部统计委员会的数据证明,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猪肉少于5公斤。同时,根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数据,在欧洲这一数字为每人每年45公斤,在中国是40公斤,在俄罗斯是30公斤。


需求下降,产量也必然随之下降。尽管哈萨克斯坦没有受到非洲猪瘟爆发的波及,但该国的猪只数量从1990年代初的300万多下降到2017年的80万只。


养殖猪数量的下降导致一些以养猪为主的社区衰落

好在新的政策又为这些社区提供了贷款

失业人员也因猪肉的出口量上升而有了工作

(图片:https://astanatimes.com/)▼

< class="pgc-img">


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斯拉夫人的离开。有媒体曾采访哈国俄族养猪户维克多·科瓦连科,他说:“斯拉夫人正在离开,买猪肉的变少了。如果说两三年前一天能卖出两头猪,现在一天连一块肉也卖不出去。”


斯拉夫人最爱的萨罗

由猪背部的皮下脂肪制作而成

(图片:Roland Geider / Wikipedia)▼

< class="pgc-img">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养猪产业的态度。在过去的几年中,哈萨克养猪户屡次抱怨说,在穆斯林国家开展这种业务非常困难,例如“没有银行愿意在养猪场的建设或现代化过程中发放任何贷款”。


政府部分官员对于扶持养猪产业也并不上心,对于国内养猪户面临的缺少种猪、饲料购买困难等问题采取冷处理态度,让更多的农户选择放弃养猪。2017年,该国的猪肉产量首次跌破10万吨,不仅没有办法出口,甚至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这一年哈萨克斯坦甚至进口了2400吨猪肉。


大部分的国民对猪肉没有需求

但是有需求的人也很难买到

(图片:Reimar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2017年以后,哈萨克斯坦高层也开始正视了国内养猪产业面临的困境。为了避免人口进一步流失以及失业率扩大问题,政府在《2017-2021年国家农业工业综合体发展计划》中重新分配国家援助,为养猪的农户提供补贴。


补贴力度相对可观,每1千克猪肉能获得的国家补贴为98哈萨克斯坦坚戈(约1.6元人民币)。在政策扶持下,猪只数量开始缓慢恢复,现在已经接近100万头。


随着中国猪肉出现巨大缺口,哈萨克斯坦国内的相关从业者又看到了希望。哈萨克斯坦养猪户联盟主席维克托·林(Viktor Lim)表示,希望到2025年哈国生猪存栏数量能达到120万头,每年可出口10万吨肉制品到中国和俄罗斯两国。


香肠工厂在疫情好转之后立马投入了生产

加班加点搞创汇

(图片:Vladimir Tretyakov / Shutterstock)▼

< class="pgc-img">


经历了饥荒、国家独立和猪瘟瘟疫,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产业就在这一次次巨大的变动中兴起、衰落又再次迎来机遇。在时代的大起大落之下,个体农户的命运显得不值一提,这次他们暂时端稳了饭碗,可谁有能保证这个国家的养猪业会永远是条康庄大道呢?




参考资料:

https://www.foodnavigator-asia.com/Article/2017/03/03/Kazakhstan-s-pig-industry-shrinks?utm_source=copyright&utm_medium=OnSite&utm_campaign=copyright

https://euromeatnews.com/Article-Kazakhstan-wants-to-revive-its-pork-industry/2559

https://primeminister.kz/en/news/reviews/veterinary-requirements-investment-attraction-export-of-products-results-achieved-in-agriculture-development-of-kazakhstan-in-2019

https://forbes.kz/finances/markets/nehalyalnyiy_eksport_kak_kazahstan_razvivaet_svinovodstvo/

https://kursiv.kz/news/biznes/2020-01/na-yuge-kazakhstana-svinovodstvo-stanovitsya-nerentabelnym-biznesom

https://kapital.kz/economic/84732/krizis-mirovogo-svinovodstva-vygoden-dlya-kazakhstana.html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Cholpan / Shutterstock


END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