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复工复产后,“热干面又回来了”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主题。4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举办了第9期(总第17期)“现在开庭”全媒体直播,聚焦一起关于武汉热干面品牌“蔡林记”与“蔡明纬 蔡林记创始人及图”的商标互搏案件。直播广受关注,光明网、中国青年网、快手等40余家媒体进行实时直播,直播持续近两个小时,截至发稿时,近1500万网友在线观看。
图为该案正在进行线上庭审。
01 两碗“蔡”的前世今生
在武汉,“蔡林记”是一家以热干面为经营特色的小吃面馆的老字号。据说,热干面是蔡明纬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发明的,他也是“蔡林记”的创始人。由于历史原因,蔡氏本人没有申请注册“蔡林记”商标,而是由蔡林记热干面馆申请注册了“蔡林记”商标。后来,蔡林记热干面馆改制为武汉蔡林记商贸有限公司(简称蔡林记商贸公司),“蔡林记”商标也随之过户给蔡林记商贸公司持有。同时,蔡明纬之子蔡汉文参股设立了湖北鼎金耀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鼎金耀餐饮公司),该公司申请注册了三枚“蔡明纬 蔡林记创始人及图”的商标。蔡林记商贸公司针对这三枚商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了其请求,鼎金耀餐饮公司不服,遂起诉至法院。
2015年,鼎金耀餐饮公司申请注册了三枚“蔡明纬 蔡林记创始人及图”商标,分别核定使用在第30类“面条、谷粉制食品”商品和第40类“面粉加工”、第35类“广告”等服务上。蔡林记商贸公司于2018年6月27日对上述三枚诉争商标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原告鼎金耀公司注册的诉争商标
02 商标互搏之路
国家知识产权局经过审理认为,三枚诉争商标与蔡林记公司在先注册的“蔡林记”等商标构成同一种或类似商品和服务上的近似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第三十条、三十一条的规定,据此,裁定对三枚诉争商标予以无效宣告。
第三人蔡林记商贸公司拥有的“蔡林记”系列商标
鼎金耀餐饮公司不服上述行政裁决,遂向北京知产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鼎金耀餐饮公司提出了两点主要理由:一是原告公司的诉争商标与第三人蔡林记商贸公司在先申请注册的“蔡林记”商标在文字、发音、含义、图形构成、构成要素、显著识别主体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不易造成相关公众对商品来源的混淆,不构成近似商标。二是原告公司是由蔡明纬之子蔡汉文先生创立的,“蔡林记创始人及其传承人”有权在商标中表明身份。经过原告公司的长期使用,诉争商标中“蔡明纬”具有极高的显著性,并取得了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与原告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具有显著识别性和区分性。综上,鼎金耀餐饮公司请求法院依法撤销被诉裁定,并判令被告重新作出裁定。
图为本案正在进行线上庭审。
法院受理后,依法通知蔡林记商贸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4月24日上午,北京知产法院采用线上开庭的方式,对上述案件进行了审理。合议庭经过审理认为:三案的诉争商标均由文字“蔡明纬”、“蔡林记创始人”及图形三部分要素构成,各引证商标均包含文字“蔡林记”。一方面,诉争商标的主要识读部分“蔡林记创始人”完整包含了各引证商标的文字部分“蔡林记”;另一方面,从文字含义上理解,诉争商标的主要识读部分“蔡林记创始人”易被理解为“蔡林记”的最初创办者。同时,根据在案证据,引证商标“蔡林记”经第三人持续使用、宣传,在热干面商品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于相关公众而言,“蔡林记”商标与第三人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在此情况下,诉争商标的文字内容极易使相关公众认为其所标识的商品或服务来源于第三人或者其提供者与第三人之间存在特定联系,从而产生混淆误认。因此,被告关于三案诉争商标与各引证商标分别构成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的结论正确。原告关于其股东蔡汉文系蔡明纬之子因而有权使用含有“蔡林记”文字商标的主张,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最终,法院一审判决:原告三案的诉讼请求均不能成立,法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驳回原告湖北鼎金耀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
像“蔡林记创始人”这样的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北京知产法院建院五年来一共受理了约五万件,超过该院总收案量的60%。
“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是指当事人因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商标驳回复审、商标不予注册复审、商标撤销复审、商标无效宣告及无效宣告复审等行政行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
03 司法擦亮“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北京知产法院作为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依法专属管辖全国范围内的商标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一审法院,相关案件的审理结果直接影响全国范围内商标权利运用、管理和保护的水平。建院五年多以来,北京知产法院始终注重发挥司法保护导向作用,公正高效行使司法审查职能,惩治商标恶意注册,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促进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行为规范化。
同时,随着我国老字号品牌保护意识逐步增强,涉及老字号的知识产权纠纷仍然频发。据统计,仅2018、2019短短两年间,北京知产法院就审结了如“内联升” “老王麻子膏药”“荣宝斋”等近200件涉及老字号的知识产权案件,其中商标授权确权案件占比约65%。
老字号是重要的商业资源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因为历史原因,像“蔡林记创始人”这种纠纷可能是相关家族成员之间的内部纷争,也可能是家族成员与老字号后续经营者之间的纠纷。因此,明确权利主体,厘清权利边界,才能真正运用法律为老字号增添新力,促其重焕生机。人民法院在通过司法裁判定分止争的同时,一直秉持公平诚信原则,尊重历史因素,对老字号的正当合法利益予以全面保护,为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稳定、可预期的司法指引,从而促进市场公平、有序、规范的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逯遥 | 摄影:李阳 | 制图:吴昊 | 编辑:张瑾
月29-30日,由央广网、红餐网和良之隆·中国食材电商节三方强强联手、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餐饮产业峰会”在武汉国博中心·汉厅成功举办。
此次峰会,来自不同领域的风云人物以及2000+餐饮精英齐聚武汉,共同探讨餐饮产业发展机会和未来走势。
< class="pgc-img">>在餐饮行业,开一家店不难,但是要开成连锁、做出规模却不容易。如今,餐企要想把品牌做成规模化连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此次峰会的圆桌论坛环节中,蛙来哒联合创始人罗清、巴比食品董事长刘会平、肥肥虾庄创始人柴标、蔡林记董事长张绪明、数位大数据销售副总裁杨飞、华进律师事务所事业合伙人马丽华与主持人柴园(中国餐饮短视频头部IP柴大官人)围绕《餐饮品牌如何实现规模化发展?》的主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 class="pgc-img">>蔡林记董事长张绪明现场分享了蔡林记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据张绪明介绍,热干面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品类,喜爱吃热干面的消费者主要还是武汉以及湖北其它地区的人。因此蔡林记在此前多年发展过程中都没有选择向外扩张,而是选择深耕武汉。
< class="pgc-img">>△蔡林记董事长张绪明
直到在武汉取得领先的发展势头后,蔡林记才开始向外探索,但在向外扩张这件事情上,蔡林记还是保持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先是围绕武汉周边的城市发展,后来才走向省外,并慢慢向全国发展。
在往外走的时候,蔡林记也用了一个策略,即在2015年成立了一个电商公司,这与传统门店的打法是不同的,利用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甚至销往全世界。
通过电商经营,蔡林记也拿到了一些数据,比如消费者的评论、评分、复购率等,对消费人群的需求、口味、特点有了更深了解。同时,也发现广东、江浙、上海等地区的消费者较多,于是蔡林记顺着这个方向,开始寻找一些合作伙伴深耕,慢慢做到全国,不断壮大。
针对线上经营,张绪明也建议,企业如果有能力,还是可以多借力于一些线上平台,毕竟单靠门店获客的能力有限。美团、饿了么、团购、社区营销等等都可以成为经营的有利抓手,企业可以样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并以此获得发展。
天都市报记者 谢玲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辉
蔡林记、老通城、汪玉霞、裕大和等,都是武汉人心目中的老字号,部分品牌曾一度陷入传统经营困局。记者发现,近年来一些老字号动作频频,有的复出市场,有的多元经营,有的通过线上经营获得成功,很大批武汉老字号正在焕发新生。
发力多元经营
老通城借力白酒步入快车道
昨日,百步亭社区的不少市民一边品尝老通城的豆皮,一边品尝老通城的白酒。记者获悉,“一口豆皮,一口酒” 重现老武汉过早传统,这也显示老通城开始以多元化的方式渗透进市民生活。
当年,酒厂也是豆皮大王老通城的产业之一。然而,2006年老通城停业后,这家本土老字号陷入经营困局。如今,89岁的武汉老字号“老通城”被白云边收购已有5年。通过白酒市场的多元经营,目前老通城白酒年产能达2万吨,未来规划年产能4万吨,覆盖全国主要市场。
豆皮大王能借白酒重拾辉煌吗?老通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恢复老通城,这个老品牌,但不一定是要照搬几十年前老通城的样子,而是要将老通城作为老字号的诚信、品质等坚守到底,并适合现代人的需求,适应时代的脉搏。
拓展线上渠道
老字号抓住年轻消费群
下个月到户部巷的蔡林记店里吃热干面,就看不到服务员了。原来,这里是蔡林记与口碑联合打造的“武汉第一家智慧餐厅”,将在6月改造完毕。届时,店内顾客点餐、付款、取餐全都自助完成。
借助新零售技术手段,本土老字号蔡林记正由实体连锁店变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商家。转型新零售之后,蔡林记门店线上曝光量累计5000万,积累会员167万。线上销售额如今已经突破4000万,顾客中的年轻客群占比越来越高。
裕大华和冰川这两个武汉纺织服装老字号,也在经历了亏损或濒临倒闭后迎来新生。三年前,武汉裕大华,江南实业、武汉一棉、武汉冰川集团等四家纺织服装企业重组合并,“年纪”合计超过240岁。
合并后打造的两大品牌冰川和裕大华1919,让业内眼前一亮,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新“冰川”不再局限于羽绒服,推出了春秋装,从服装款式还是店面陈设都充满时尚气息。裕大华1919建立线上互联网电商平台,顾客可线上下单、线下体验。
唤醒城市文化记忆
老字号突围应注重自我创新
近期,一些老字号、老品牌频频重新亮相,出现在市民眼前。
今年3月,100年前武汉人的经典饮品“和利汽水”重出江湖,唤醒不少老武汉心中的童年记忆。去年,二厂汽水重新亮相,创下了5万瓶汽水3天售罄的记录。
和以前相比,不少本土老字号突破了传统经营的困局,迎来了更好的市场前景。据吉庆街人士表示,一期项目老字号入驻较多,形成扎堆效应,如今这些老字号人气颇旺,老通城一天可以卖出2000份豆皮,冠生园一天有五六万元的进账等。
据老通城酒业市场负责人透露,近日,吉庆街民俗街三期“老通城文化风情街”奠基,占地6万平方米,不仅仅有老通城酒楼、酒店,还将聚集武汉多家老字号,形成武汉老字号餐饮、文化体验特色街区。预计三年后开街。
“老字号的价值在‘老‘,凝聚城市文化记忆,有着独特的品牌价值,想要有更大出路,还得靠自我创新。”湖北本土电商营销专家郑才柏分析称,老字号应善于借助“互联网+“、新零售等技术手段,来为老字号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