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智慧农业时代的“新农人”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年11月举办的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之农作物植保员决赛现场。顾 媛摄12月10日,广西灵山

年11月举办的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之农作物植保员决赛现场。顾 媛摄

12月10日,广西灵山县三海镇苏屋塘村的直播销售员甘有琴(右)在直播销售金橘。甘有琴供图

11月1日,山西省临猗县桌逸村果品分拣包装区内,农民正在包装分拣好的出口苹果。姜 桦摄(人民视觉)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寺坪镇寺坪村村民李萌在网上介绍自己家养的芦花鸡。新华社记者 刘 潇摄

随着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不断助力“三农”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发挥支持作用,农村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行当,农村人的生活正逐渐发生变化。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智慧农业时代的“新农人”,他们有的当上农业经理人,有的操控无人机做植保,有的探索用现代技术科学管理茶园,有的当上直播销售员帮乡亲们带货。虽然职业各不相同,却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他们在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在这些新职业新工种领域内成长壮大的新机遇。

农业经理人向辉:

种田当上“农业CEO”

在山区长大的土家族妹子向辉是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获得者,她从事一个新职业——农业经理人,她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10年春节,向辉回乡探亲,在县城逛超市时了解到,超市销售的水果都是从外地进购的。“如果在村里发展水果种植,前景肯定不错。”向辉打定主意。于是,她租赁土地,从浙江引种葡萄品种,大获成功。

2011年,向辉成立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发展水果种植。但是干着干着,2015年,向辉遭遇重大挫折,十几年挣的钱几乎全赔了进去。

正在迷茫时,湖北省农业厅在全国农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证试点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试点性地举办了一期国家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参加培训后,向辉提高了经营管理能力,拓展了产业发展思维,更新了农业发展理念,成为一名农业经理人。为打通市场,她成立农园(恩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走标准化、品牌化农业发展道路,不到两年实现扭亏为盈。

经过几年发展,向辉创办的合作社种植葡萄、草莓、火龙果、李子、茶叶等1000多亩,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增收。

农业经理人有很多别称,比如“农业经纪人”“农业CEO”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职业经理人?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农业经理人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农业职业经理人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人员。

或许有人会说,农业经理人只不过名称有些新潮,都还是指那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技术人才。其实不然,农业经理人不仅是称呼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能够引导新型农业健康经营、高效发展的善经营、会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在向辉成立的合作社,种植、加工、销售、休闲观光是一体的,农民可以在基地里学种植、在工厂学加工、在市场学营销、在平台学电商,实现学得好、用得上、能致富的目标。

前些年,农民邱中明尝试种植月季花,但由于不掌握技术,没有销售渠道,并没有多少收入。2018年,邱中明报名参加向辉举办的农业经理人培训班。授课老师针对他的实际情况,从种植技术和经营模式上分别指导,建议他把月季花加工成精油、纯露,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现在,他的花场有花看、农场有蜜采,游客来了有精油当伴手礼,一年盈利10多万元。

农业经理人要能聚合发展,把农户链接到大市场。

“山区缺的不是产品,而是商品,缺的是把农户连接到大市场的通道。为了让产品有个好市场好价格,公司成立了电商销售部门,线上全覆盖。”向辉说。

2020年上半年,向辉的公司仅在832销售平台出售藤茶、蜂蜜、茶油等农产品就达1500万元。

向辉这样的农业经理人还有很多。《农业经理人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农业经理人从业人员预估超过286万人,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乡镇和村组。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专家委员会专家彭瑜对本报记者分析说,随着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促成了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专业化,造就了农业经理人这个群体的出现。

彭瑜认为,作为新职业,农业经理人的确立对建立培养高素质农民制度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一方面,农业经理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适度家庭农场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为服务对象,以薪酬和分红为收入来源,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与职业活动领域,是高素质农民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现阶段农业经理人有可能按行业或管理服务专业化的路径细化职业分工,成为农业生产领域中难以替代的职业群体。

无人机植保员袁宁:

玩得了高科技也下得了地

装药、起飞、喷洒,在飞手的遥控指挥下,植保无人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嗡嗡”地飞向稻田上方,时而低空穿梭,时而空中悬停,所经之处洒落一层薄薄的药雾……

这样的场景,对于“90后”小伙袁宁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在田间地头,通过无人机为农作物精准喷洒农药。

袁宁是湖北省宜昌市农田管家植保专业合作社的一名无人机植保员,他的职业是无人机驾驶员,也是农作物植保员。

袁宁出身农家,从小就看着父母在地里辛勤耕作,每到要给庄稼打药的时候,父母顶着烈日,背着几十斤的喷雾器,在地里艰难地行走。那样的艰辛,在袁宁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在,长大了的袁宁,能通过无人机技术和植保技术的融合,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

在袁宁看来,相比传统农耕模式,他们这些飞手,只需一架无人机空中作业,从播种到施肥,再到打药,植保都能完成,一系列农业操作有了更高的科技含量。

不过,要想当一名无人机植保员并不简单。

首先要懂得农业知识,其次还得熟练掌握无人机技术,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飞防的要求不同,无人机的高度、飞行速度还有农药的选择和配比,哪个环节出了错,最终的防治效果都会打折扣。”

因为专业技术娴熟,在今年11月举行的2020年全国农作物植保员大赛上,袁宁获得由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

刚开始当无人机植保员时,很多农户不认可这个新鲜事物,袁宁也带着无人机在各个乡镇做示范试验,效果出来了,订单才越来越多。

袁宁认为,相比传统植保,无人机植保的好处很多,比如传统种植中,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时有发生,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可以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安全用药,促进农药减施增效和利用率的提高。

在湖北宜城,李大爷和他的侄子一起承包了300多亩地,每年到给庄稼打药的时候,他都为请不到人工而发愁,因为施药最佳期就只有很短的几天。

“我们以前下乡宣传时贴过传单,李大爷就给我们打了电话。我们用无人机完成植保,李大爷跟在一边给我们指他的地块就行,不用动手。300多亩地一天就作业完了,省时省力,还安全。李大爷高兴地说,价格比人工还便宜,又不踩踏庄稼,而且打得均匀,真是太好了。”袁宁说。

近年来,在农业科技与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植保无人机获得快速推广应用,像袁宁这样的专业植保飞手也越来越多,正是因为他们的加入,更多农户的双手得到了解放,而高效的空中植保也让田间的农作物茁壮成长。

茶园管理员郑为铨:

用生态链的眼光管好茶园

“茶园秋冬季管理很关键,将直接影响到来年茶叶产量,该季管理主要是修剪、施肥,要使用有机肥。”在福建福鼎,福建畲依茗白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为铨是最早拿到茶园管理员证书的茶人。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茶园管理员不仅要会种茶,更要学会以草治草、以虫克虫、花海隔离。

种茶就种茶,为什么还要当个茶园管理员?这样的管理员,跟普通茶农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要从郑为铨和父亲的一场争执说起。那是在2016年,郑为铨的茶园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一场严重的病虫害,几乎在一夜之间要毁掉整个茶园。怎么办?郑为铨与父亲意见不一致。

在保住眼前收成与坚守做生态茶园的初衷间徘徊之际,他参加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举办的“初级茶园管理师”暨“新型茶农”培训班,让他大开眼界,使他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并坚定了做生态茶园的信念。于是,他踏上了生态化种植的旅程。

从那以后,郑为铨按照所学的知识,不断钻研和实践科学治虫护园技术。第二年,科学治理成效逐渐显现,茶园开始抽新芽,慢慢出现生机,父亲也恢复了信心重新回来打理茶园。

几年来,郑为铨的体会是,茶园管理员是一个持之以恒把技术运用到现实种植管理中的重要践行者。茶园管理员首先要懂得茶园与自然是一体的,树立做生态茶园的意识,在这个基础上,要了解茶树品种与品质、茶园开垦与种植、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技术、茶园灌溉与灌溉设施、茶园引种遮荫树及植物多样化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等知识。也就是说,茶园管理员要学会对茶园生态链进行科学管理。

“比如出现了杂草,茶园管理员就不能急着去除草,而要研究看看是什么草、能不能以草治草,综合判断后才提出治理方案;再比如说土壤施肥,应采用什么样的微生物肥,还有茶园的朝向与开沟朝向的选择,风林带与遮荫树的作用及选择等,都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在里面。”

“现在,福鼎也有很多茶园管理员了,我们经常一起分享茶园管理的知识,研究如何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对茶园进行科学管护。”郑为铨说。

如今,郑为铨公司的茶园占地2000多亩,茶园沿着山坡起伏,每到采茶时节,到处都是背着背篓的采茶人,他们步履轻盈,动作娴熟,不停地摘取嫩叶,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告诉本报记者,茶园生态化对中国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从茶园到茶杯”还是“从茶杯到茶园”,在茶产业链和追溯体系中,茶园管理始终是重要一环,是茶产业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茶园管理员这一工种的职业化,让更多人认识到茶园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将科学、先进的茶园管理方式与技术传播出去,实现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目的,让广大茶农、茶叶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进而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直播销售员甘有琴:

做起直播的农民“网红”

“大家好,我是‘巧妇9妹’,欢迎老铁们在直播间下单啊。”当下,正值广西水果销售旺季,每天,甘有琴都要以“巧妇9妹”的网名,做上一两场直播卖货。

靠着在直播间销售农产品,甘有琴这位广西灵山县三海镇苏屋塘村的普通妇女,不仅当上拥有1000万粉丝的网红,还帮家乡销售农产品,她的最高纪录是在一夜之间卖空了15万斤的滞销芒果。在今年10月她还受邀走进国新办的发布会,参加以“脱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为主题的中外记者见面会。

39岁的甘有琴,就是这样一个拿得了锄头、玩得了直播的农民“网红”。

甘有琴清楚地记得2017年5月19日,正是这天,她给学习视频专业的侄子当模特,拍摄了第一条视频,内容是展示制作肉蛋挞。因为是第一次面对镜头,当时甘有琴很紧张。“只要相机一对准我,我就不会说话了。5分多钟的视频,拍了整整一下午,还讲得磕磕巴巴。”甘有琴没想到的是,这条视频很受网友欢迎,没几天时间就有20多万人观看,“比我们一个镇的人还要多。”

慢慢地,甘有琴对短视频有了兴趣,家乡的特色美食、田间地头的农活、自创的料理……这些农村生活的日常,用“巧妇9妹”的网名上传到平台后,吸引了网友的目光。再后来,甘有琴开始尝试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

起初,村民们对于甘有琴拍视频的行为是很排斥的,他们觉得一个农村妇女整天拿着手机拍这拍那的,很不能理解。这样的态度真正有了转变,是在甘有琴做了电商以后。

“以前我们都是用传统的方式去种植和销售,白天摘果,晚上拉到批发市场销售,既辛苦还收益少。现在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让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甘有琴说。

2017年10月,甘有琴的网店开始预售当季水果,原本她想着能卖出一两万斤就很高兴了,没想到预售挂出去一个星期,订单一路飙升到近10万斤,“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后来,我就跟村民们商量,把他们的水果一起卖了出去。”

甘有琴说,现在,白天摘果,下午就可以把这些水果打包发到全国各地。不仅她自己种的水果不愁卖,村里的水果也都有了销路。看到这样的变化,很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承包果园,因为这比他们在外面打工的收入高很多。

正是靠着这些网络“带货力”,2020年“巧妇9妹”通过电商帮助家乡销售农副产品800多万斤,产值3000多万元。

随着平台粉丝购买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周边村民的电商销售越来越迫切,甘有琴还依托灵山县天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公司+网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带动模式,培育发展“巧妇9妹”加盟农产品基地280多个,其中2000多家农户共1.5万余亩果园成为“巧妇9妹”合作致富果园。这些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加入了电商供货行列,成为不愁销不愁卖的致富摇篮。

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之所以能够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与咖啡、可可相并列的最受欢迎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离不开长江的滋养。长江与茶叶相伴相随,茶文化是长江文明中璀璨的“绿色明珠”,长江和茶文化丰富了世界文明样态。时至今日,长江流域的茶文化仍有蓬勃生命力。

一、南方嘉木:长江流域的茶叶经济地理

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其生长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一般认为,经济栽培茶树的地理环境不能过于寒冷,年平均气温要在13℃以上;雨水应充足,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土质以酸性土壤为宜,唐代陆羽《茶经》认为以烂石(风化土壤)、栎壤(砂粒多、粘性小,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透水和透气性好的土壤)为上,黄土最下;空气要湿润,相对湿度80%-90%最适宜;风速不能过大,光照不能太强烈,以较多的漫射光为宜,即《茶经》所言“阳崖阴林”;海拔要适中,宜多山、多云雾。

在中国版图之上,同时具备这些气候条件的地区,非长江流域莫属。长江流域以北纬30度为横贯中轴,大部分地区属副热带季风区,热量资源丰富,四季较为分明,春季万物萌发,最适宜采茶,夏秋也可采,这就确保了采摘周期和产量。地势以山地、盆地、峡川、平原为主,交错起伏,小气候较多;有蒙顶山、巫山、巴山、峨眉山、大别山、霍山、天柱山、天目山等名山,这些山区既适合茶叶生产,又在儒释道各家中享受特殊地位,实现山、茶、人的精神文化融合。长江流域的另一特点是面积大,干支流遍及19个省市区,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容易形成茶叶经济带,产生聚集效应。

多云雾的产茶山区(宋时磊摄于湖北恩施市)

长江最裨益茶叶的是水。首先是降水,长江流域雨量充足、丰沛,这给茶叶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源,确保了茶叶湿润的生长环境。其次是水运,长江有岷江、赤水、沱江、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湘江、沅江、赣江等众多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49条,丰富的支流和水系给航运带来了便利,茶叶从茶山取水路以经济便利的方式运输到干流上的重庆、宜昌、武汉、九江、上海等大商埠交易。早在唐代人们就借助长江水系运茶,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言:“或乘负,或肩荷,或小辙,而陆也如此。纵有多市,必将大川,必先以轻舟寡载,就其巨蝗。”水运促进了商品和商人的群体流动,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三是水质,“水为茶之母”,长江给茶叶品饮提供了优质用水,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出笼了两个天下之水的“排行榜”(一为刘伯刍版、一为陆羽版),陆羽所列举的20种水,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有15种。

借助长江,茶叶实现了物种的扩散和文化的传播,上演了一部“东游记”。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但因地处边陲,交通和人员往来有限,不为外界所知。自秦惠王兼并巴蜀后,这一带的饮茶习俗开始向外传播,顾炎武在《日知录》云:“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有两种传播方式。一是自然扩散,即通过雨水冲刷、河流漂流、鸟兽携带等,茶树种子可以从原产地云南传播到很远地方。二是人为传播,即茶树或茶籽通过人口的迁移被带到了新的生长地。这两种扩散方式,有不同的路线,其中较为主要的是从云南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到江苏、浙江,或者是从云南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到台湾。两条传播路线都不同程度地借助长江水系的力量传播,从西向东传播。

茶叶的栽培和种植经历了从野生到人工的驯化过程,最早开始这项工作的或许是西南一带的边民,但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唐代在长江流域劳动的人民。晋代诗人杜育《荈赋》描绘,茶叶成片野生于山岗和山谷之中,“灵山唯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太平御览》引《续搜神记》,称晋时宣城人秦精入武昌山采茗,王浮《神异记》也有“山中有大茗”的记载。可见,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茶树比较常见,甚至不乏大茶树。即便到唐代,陆羽还指出在巴山峡川之中,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到中唐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野生茶品质最高,茶园种植的茶要次之,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唐代人工茶园数量在增加,产量在提升,故野生茶物以稀为贵。根据文献资料判断,中晚唐时期唐代出现了众多茶园,类型包括官办茶园、寺庙茶园、私人茶园、小农茶园等,茶树也从数十尺的高大乔木被培育成一尺两尺的低矮灌木。这说明人类对茶叶的认识和驯化能力有了实质性提升,也反映出唐代茶叶消费不断扩大的社会现实,采摘野生茶的原始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新型饮品日益扩大的需求。据万美辰等统计,唐代长江上游地区共66个州,其中有25个州及南诏地区产茶,共计60种茶;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共43个州,其中有27个州产茶,共计42种茶;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共28个州,其中有20个州产茶,共计47种茶。这大致可反映出茶叶沿着长江自上游向下游、自西向东的传播轨迹。

茶是“南方之嘉木”,是长江流域这片钟灵毓秀土地所奉献的绿色饮品。

二、绿色黄金:技术、器具和贸易

长江流域的劳动人民以茶为业,开山辟园,种茶、制茶、运茶、贩茶、饮茶,从生产到消费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衍生出了一套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

茶叶本是一片普通的树叶,是中国人发现了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莫大价值,走上加工利用之路。从树叶到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的加工方式比较原始,主要是制成茶饼或者混煮羹饮,并未有一套成熟的加工技术。这种方法处理的茶叶有着浓重的青草味,茶本身的香味并没有得到挖掘。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农创造出锅釜蒸汽杀青、拍压成饼的工艺,陆羽将其总结为“七经目”——采、蒸、捣、拍、焙、穿、藏。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蒸青工艺并有所发展:北宋时期变饼为片,皇室崇尚蒸青片茶;南宋时期变片为散,开始流行蒸青散茶。明初罢造团茶,化繁为简,人民群众更注重追求茶叶的自然本真之味,元代初步兴起的炒青绿茶变得盛行。杀青工艺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掌握了控制发酵程度的奥秘,从蒸汽或锅炒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杀青工艺的提升:进一步降低青草气,激发和提升了茶叶内在香气。

明代后期,在绿茶杀青的基础上,安徽霍山的茶农发现增加闷黄工艺可出现“黄叶黄汤”的品质,创制出了黄茶(许次纾《茶疏》)。16世纪末期,又出现渥堆的后发酵工艺,创制出黑茶;人们又发现茶叶不杀青,先萎凋发酵,再后期处理还可以创制出不同的茶叶类型,于是在16世纪末期出现了黑茶,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出现了红茶,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白茶和乌龙茶。新的茶类的纷纷创制,既说明长江流域劳动人民茶叶加工技术在不断进步,同时也不断丰富和满足着人民群众对丰富口感的需求。

加工茶叶需要一定的工具。蒸青工艺的七个环节,会用到采茶、蒸茶、捣茶、成型、焙茶、穿茶、藏茶等19种工具。宋代有所简化,常见的有甑、榨、布帛、竹皮、柯、盆、磨、棬模、笪等9种制茶工具。这些制茶工具多从长江流域盛产的竹、木等中取材。除了生产工具,茶叶的消费过程中还要用到“器”,即品饮茶叶的茶器(宋代后茶具和茶器已不严格区分)。唐代盛行煎茶饮法,在取水、炙茶、碾茶、罗茶、取火、烹煮等环节,要用到陆羽记录的“二十四器”。宋代盛行点茶之法,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用白描手法绘出十二件茶器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明清以后,壶泡法流行,白瓷茶瓯、紫砂壶使用广泛。尽管品饮茶叶的器具互有出入,但都要用到茶碗、茶壶、茶则、茶夹、茶巾等,这些器物同样多用长江流域的陶土、矿泥、竹木、丝织品等制成。

《茶具图赞》中的“茶具十二先生”

随着饮茶风气的不断普及和扩散,茶叶消费“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到了“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封演《封氏闻见记》)的程度。茶叶的核心产区位于长江流域,而消费地遍及全国甚至海外,茶叶生产和消费地域的不匹配性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崛起。茶叶比较轻便、货值高,便于长途运输,于是大宗贸易快速发展。早在汉代,茶叶就被携至西藏阿里地区,唐代向边疆塞外贩卖茶叶的茶马贸易得到发展;宋代和明代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清代万里茶道兴起,茶叶向俄罗斯等地售卖。借助这些贸易网络,长江流域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及世界各地。

以稻米为食,以茶叶、桑蚕等换取日用物资,是长江流域百姓安身立命的手段和理想化的生活方式。风俗所及,明清时期珠江流域也以这种生活为风尚,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在山中构筑精舍讲学,茶叶收入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中有稻田茶丘十余亩,旁有人居七八村,皆衣食于茶”(屈大均《广东新语》)。茶叶贸易利润丰厚,早在敦煌文献《茶酒论》中就描述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茶商靠茶叶流通成为巨贾,“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茶叶是长江流域业者发家致富的“绿色黄金”。

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政府推出茶叶行政管理及课税政策。唐朝政府创制了贡茶、茶税、榷茶等茶政制度。宋代茶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出现了交引法、折中法、贴射法、现钱法等,在边疆设立了榷场贸易,设置了买马司等机构。长江流域出产的茶叶在换取战马、巩固边疆、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长期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

三、以茶为媒:族群、生活与艺术

人类学者肖坤冰曾以闽北山区的茶叶产业为例,研究了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茶叶流动”下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以大历史、长时段的视野观察,这种“流动”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闽北,整个长江流域皆以茶为媒介,促进了族群、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变迁。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得到充分开发,南方和北方发展呈现均衡之势。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杀伐不断,大量人口被迫南迁,中国经济重心日益南移,形成了早期的“长江经济带”,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盛况。随着民族的融合和时代的发展,目前长江流域共同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50多个民族,人口和生产总值双双超过全国的40%。在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下,这些人群多聚族而居,茶叶是他们的重要产业。茶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益结合,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生活。

以茶为饮、为食,茶在长江流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唐代的煎茶茶艺、宋代的点茶茶艺、明清以来的泡茶茶艺等,在长江流域孕育和诞生,并向全国传布。除了主流的品饮方式外,长江流域还有富有地域特色的饮茶文化,杭嘉湖一带有青豆茶、元宝茶等;西南有侗族、瑶族有打油茶,白族有三道茶,藏族有酥油茶等;华中有湖南擂茶,土家族的油茶汤等。

以茶为会,举办茶宴和茶事雅集活动,长江流域的人文往来频繁。唐代可稽考的茶会有刘长卿惠福寺茶会、武元衡资圣寺晚春茶会、钱起长孙宅茶会、李群玉等人的私人茶会。特别是浙江湖州多次举办茶会,主要参与成员有颜真卿、皎然、陆羽等。明清以后茶馆兴起,普通百姓有了日常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可在其中从事下棋、听书、看戏等休闲活动。特别是在长江上游的四川,茶馆文化蔚为大观,这在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1900-1950》书中有细致入微地呈现。

以茶为礼,人们寄茶、谢茶、赠茶、品茶等,都要赋诗,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萧员外寄蜀新茶》《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元稹的《一至七字茶》,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皇帝还会将从顾渚贡茶院得来的新茶,分赐群臣,以示恩宠;臣子上表申谢,谢茶表名篇纷出,较有代表性的是武元衡《谢赐新火及新茶表》。

以茶为俗,茶叶在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诞生礼仪、乔迁新居、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等生产和生活中,被赋予了多重功用。男女以借茶为由邂逅、以茶排遣忧思、以茶代酒凭吊逝者、以茶求子、以茶礼求婚,聚会饮茶并以茶事笑话取乐,僧人以茶待客、以茶筵作为宗教仪式还愿等。

以茶为娱,长江流域的茶农将茶与舞蹈、歌曲等结合,创造了劳动号子、采茶歌、采茶戏等娱乐形式。安徽皖西地区有《采茶》《锄茶歌》,黄山地区有《请茶歌》;浙江有建德有《顺采茶》《倒采茶》灯调曲目;湖北鄂西山区有劳动茶歌、抒情茶歌、仪式茶歌等;湖南辰溪茶山号子;茶歌在江西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并发展成了风格多样的采茶戏,演员多手执茶篮灯、扇子等道具,载歌载舞,劳动和欢愉尽在其中。

以茶为艺,茶是文学、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热衷表现的对象。除诗词曲赋外,小说、散文等也经常描绘茶叶,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红楼梦》《老残游记》等。当代作家王旭烽著有“茶人三部曲”,以家族叙事的方式勾勒了以杭州为中心的长江流域茶文化在近现代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生动图景,并摘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书法方面,唐代书僧怀素的《苦笋帖》、北宋名臣蔡襄的《十咏诗帖》等皆是茶与书法结合的名篇;茶画更是名品、名家频出,唐代的《宫乐图》、宋徽宗的《文会图》、明代唐寅《事茗图》等,都被视为珍品。茶与陶瓷艺术结合的典范是茶具,景德镇、宜兴等地出产了众多融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茶碗、茶壶等,至今不衰。

以茶为媒,长江流域的茶叶和茶文化连接了个体与族群、物质和精神,是长江文明皇冠上的“绿色明珠”。

参考文献

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江汉论坛》2019年第11期。

刘礼堂、吴远之主编:《中华茶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宋时磊:《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人民论坛》2022年第19期。

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袁祯清、宋伟:《宋元时期制茶工具考略》,《安徽史学》2022年第3期。

康健主编:《祁门红茶史料丛刊》,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黄柏权:《挖掘长江流域茶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新华日报》2022年9月6日第13版。

(作者简介: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汉语写作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阶段性研究成果)

讲人:宋时磊演讲地点: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演讲时间:二○二三年四月

这个讲座的时间恰逢春茶大量上市之际,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唐代“茶圣”陆羽以及他的著作是如何影响了唐代茶文化,同时唐代茶文化又是如何影响了陆羽。

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专门史、写作学等。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茶史及茶文化论文、译作80余篇,出版《唐代茶史研究》等专著2部,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

/陆羽其人/

陆羽,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其事迹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文献中有所记载。陆羽的著作颇丰,据陆羽《陆文学自传》上元辛丑(761年)之时所录,其诗词作品有《四悲诗》《天之未明赋》,书稿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等。不过以上作品大部分已散佚只存部分内容,唯有《茶经》三卷完整存世。

从陆羽活动的地域空间范围来看,其人生轨迹大致可以分为湖北竟陵、浙江湖州和隐居周游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陆羽的成长时期、创作旺盛期和晚年时期。

陆羽原是孤儿,被弃置于竟陵西门外西湖畔,被当地寺庙智积禅师抚养长大。他在自传中记录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并解释了自己的姓名来源:“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取鸿雁在陆地上空盘旋、开始着陆之意,故自名陆羽,字鸿渐。

陆羽成长于寺庙,到9岁时从智积禅师处获得一些佛经,智积禅师希望他学习。虽然陆羽本人成长期受到佛教寺院影响很大,不过当时的陆羽对佛教相对而言表现得不是特别热衷,他更想要去学孔孟之道。智积禅师对此起初是不理解的,就安排陆羽做一些杂役,希望这些工作能够锻炼陆羽的心性。陆羽早期学书缺纸,就以竹子在牛背上写写画画来练习写字,并向周围一些有学问的人请教。到了10岁时,陆羽离开了寺庙,去参加演出,主要是四处游走,表演为市井社会喜闻乐见的木偶、参军、藏珠等戏,主要以插科打诨、玩笑戏谑为特征。虽然此行在当时被视为贱业,但是陆羽做这一行仍旧十分认真,他曾著《谑谈》三篇,不过这些内容也失传了。后来智积禅师找到了陆羽,“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也认可了陆羽的选择。虽然陆羽的人生轨迹跟智积禅师所希望的有较大不同,但是陆羽对收养他的智积禅师始终有感恩之心。多年之后,智积禅师去世消息传到隐居江南的陆羽处,他作《六羡歌》以怀之,《唐国史补》载:“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曰:‘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到了公元746年,曾任河南尹的李齐物被贬谪到竟陵。李齐物在竟陵参加郢人的沧浪酺会(唐人在春日的一种宴饮活动),其时遇到任“伶正之师”的陆羽。李齐物对陆羽极为赏识,捉手拊背,亲授诗集,后介绍陆羽到竟陵之北的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从此陆羽结束了流浪生活,也由此正式开始系统地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后世学者推测,陆羽在这一段学习期间也走访了附近的茶区,了解茶的生产、饮用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研究品评当地水质。

经过此后大约六年的学习,公元752年,陆羽又结识了贬谪竟陵的礼部郎中崔国辅。崔国辅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文士,陆羽与其相谈甚欢。随后三年时间里,两人在竟陵周边地区的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西至巴山、峡川(今湖北宜昌)等地周游,我们推测陆羽在这一时期可能对当地产茶区的情况有深入了解。

青年时期的陆羽可谓磨砺多艰,同时也逐步发展了其儒释道合一的文化思想,而且也是他认知和习茶的肇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乱波及之下陆羽也离开竟陵。至德初年(公元756年),陆羽沿长江而下,途经鄂州、黄州等地,流落到吴兴(今浙江杭州),这一时期他作《四悲诗》,对自己的命运转折和唐王朝的由盛转衰表达了隐忧。当时江南有众多来自北方及中部地区的士子文人来此避难,他们在江浙一带汇集并形成了新的文化中心,身处其中的陆羽,其交游空间也得到大大拓展,这成了他重要的人生转捩点。据不完全统计,陆羽这一时期在湖州交往的人士,在典籍中可查到的有60人之多,间接交往的人达上百之多。我把陆羽的交往圈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宗教人士,以皎然、张志和、李冶等为代表;二是隐居高洁之士,包括顾况、孟郊、怀素等人;三是士大夫文人,代表人物包括颜真卿、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袁高、刘长卿等。他们在湖州地区举办过很多次茶会,通过扩大自己的“朋友圈”,陆羽得以扩展了知识渠道;同时江浙地区也是核心产茶区,这对陆羽的茶叶知识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唐肃宗上元年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终日道家打扮:“随身惟纱巾、藤鞵、短褐、犊鼻”,纵情于山水之间,“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茶经》何以为开创之书/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开创之书,唐末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评价《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认为《茶经》分清了饮茶的源流,确定了制茶基本工具,教导人如何制作高品质茶叶,设定了饮茶整套器具,还确立了煮茶的方式。《茶经》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茶经》同时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对我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开发以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茶经》全书7000余字,分为上中下3卷,共10章节。《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具体来说,上卷三节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一之源”,主要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茶叶的栽培方法、品质鉴别、颜色与形状、生态环境以及饮茶的生理保健功能等。比如今天大家看到的“茶”字,实际在陆羽之前多被古人写作“荼”字,自唐朝开元年间开始,时人逐渐开始使用“茶”字,陆羽在此基础上撰写《茶经》,其中行文全部使用“茶”字,由于《茶经》的影响力广泛,从此“茶”字的地位被确定了下来。而且陆羽在这一节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认为茶能够涵养人的品格,“精行俭德”从此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二之具”,主要介绍采茶的19种用具,详细说明制作饼茶所需各种工具的名称、材质、规格和使用方法等。“三之造”主要讲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说明了采茶的具体要求,逐一分析了茶叶制作蒸、捣、拍、烘、穿、封等6道工序,并提出饼茶按外形和色泽等不同等级分类的依据。在陆羽之前,古人很长时期里喝茶采取的方式是混饮式的羹饮,在茶叶里放入葱、姜、蒜、桂皮之类再煮成羹状。而陆羽在《茶经》里提出要把茶叶本身当作单独的品饮对象来饮用,不要混饮。当然他这一时期的饮茶法跟现在我们的冲泡法还有很大不同。

中卷一节,为“四之器”。该节主要论述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等煮茶和饮茶器皿的材质、尺寸、功能及使用方法等。

下卷六节,分别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五之煮”,主要介绍煮茶的方法,品评各地水质宜茶情况的优劣,叙述茶汤调制,讲述烤茶的方法和烤炙、煮茶的燃料,剖析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观察煮沸之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的精髓和神味。“六之饮”,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注意事项和各种禁忌。“七之事”,叙述茶的故事、产地和功效,系统地搜集整理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八大茶区,又对每一茶区茶叶的等级做了详细区分。“九之略”,是对之前煮茶饮茶器皿的一个补充,之前所列是正常情况下应使用的器皿,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哪些煮茶、饮茶器皿是可以省略的。

第十节“十之图”体现的是陆羽的自信,陆羽认为自己所撰《茶经》必然在后世不朽,所以他提出人们应该把《茶经》所述内容以白绢绘成图,悬挂于墙上便于观看,这说的是《茶经》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关于《茶经》的成书时间,学界素有争论,大致有四种说法。第一说公元761年,这一年陆羽上元辛丑作《陆文学自传》,其中提到“茶经三卷”。第二说是公元764年,因为《茶经》中提到陆羽自制风炉,其足铭文有“圣唐灭胡明年铸”,这里提及的历史事件是公元763年唐军讨灭了“安史之乱”的最后一股势力史朝义。根据铭文判断,此风炉铸于“安史之乱”平叛的次年,即公元764年,因此有人认为《茶经》最早成书于同年,不过我推测这也可能说明《茶经》成书之后在公元764年经历过一次修订。第三说是公元775年。年代推断依据源自唐代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遇陆羽著《茶经》一事之记载。第四说是公元780年,认为《茶经》最终刊刻付梓成书应是在公元780年前后。我们该如何理解《茶经》成书时间的“四说”呢?唐代书籍印刷方面虽有了雕版印刷,不过在陆羽生活的年代,《茶经》成书后的传播仍以抄书为主,无论是公元761年、764年还是775年,都可能确实存在过陆羽自撰版本、修订版本,以及不同人对《茶经》的手抄版本,而在公元780年前后,《茶经》的最终印刷版本终于确定下来。根据中国社科院沈冬梅研究员对《茶经》的考证,《茶经》在中国古代先后刊刻出版过60多个版本。

《茶经》在海外的传播也十分广泛。在日本,据京都大学森鹿三教授《中国茶书的日本传入》一文称,公元1191年7月荣西从宋国携带其手写的《茶经》入日本,是为《茶经》引入日本之开端。大阪大学布目潮沨教授认为明代万历年间日本开始出版《茶经》的单行本,公元1692年的《广益书籍目录》录有春秋馆发行的《茶经》两册,这是最早的日语版本《茶经》。截至目前,日本《茶经》版本已达20多种。日本之外,《茶经》流传最广的国家是韩国。韩国有茶文化本、崔凡述韩国之茶道本、韩雄斌茶文化之研究资料本、徐延柱茶经本、金荣学韩国茶文化本、李圭正茶经刊本、金明培茶经刊本等。另外,美国有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本、弗朗西斯·卡朋特(FrancisCarpenter)的《茶经》本(Little&BrownCompany,1974年),英国有大百科全书本,意大利有马克的《陆羽茶经》本,另外法国和德国也有《茶经》译本。由此可见,《茶经》在国际上也很受欢迎。

4月21日,游客在湖北宣恩县伍家台村茶园游览。新华社发

/“茶神”“茶仙”/

陆羽及所著《茶经》在唐代就已经有很大影响,唐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一些相关的故事。中唐张又新著《煎茶水记》中有一段记载: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尠,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

此故事说的是当时的官员李季卿在江南遇到陆羽,两人商量着要喝好茶,又久闻当地扬子江南零水煮茶最好,于是李季卿派一名军士前去打水。军士乘舟到南零处打水,返程时舟近岸处遇到波涛颠簸,南零水洒了近半,军士既恐任务有失,又惫懒不愿返回补水,于是就在近岸处舀水充数。军士携水返回后陆羽以勺扬水观之,说这是扬子江水,却不是扬子江南零水,军士自然强辩,不肯承认。陆羽直接把水盆倾倒一半,然后又以勺观之,说这些才是南零之水。陆羽所断,与军士所为严丝合缝,军士大惊之下只好坦白了自己的过错。如果从史实来判断,我认为这个故事有80%以上概率是假的,这是唐代流传的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陆羽“段子”。这个故事是为了显示陆羽的“鉴水”神通。但是这个故事的流传,也说明了唐人对陆羽茶之贡献的认可程度。

唐人对陆羽的推崇,还体现在唐代流传的陆羽成神传说。唐人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了一则神事:

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酝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刺史曰:“公有余也。”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刺史益善之。又一室署云“菹库”,诸菹毕备,亦有一神。问曰:“何?”吏曰:“蔡伯喈。”刺史大笑曰:“不必置此。”

这个段子说的是当时的江南以杜康为酒神、陆羽为茶神、蔡邕为菹神。这说明陆羽在唐代后期不仅地位很高,甚至被奉为茶业图腾。陆羽在唐代的这种神化趋势,在历史文献中也得到了印证:

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新唐书》)

巩县陶者,多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唐国史补》)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唐才子传》)

值得注意的是,《唐国史补》中记录的给陆羽瓷像浇灌茶水的做法,似为今日茶宠的原型。《唐才子传》中的陆羽像更是成为茶业买卖的促销赠品,侧面也说明陆羽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还有一个关于陆羽“神通”的段子。北宋董逌在《陆羽点茶图跋》中说:

竟陵大师积公嗜茶久,非渐儿煎奉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师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茶者烹以饷,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令人私访,得羽,召入。翌日,赐师斋,密令羽煎茗,遗之师。捧瓯喜动颜色,且赏且啜,一举而尽。上使问之,师曰:“此茶有似渐儿所为者。”帝由是叹师知茶,出羽见之。

这个故事说的是唐代宗邀竟陵智积禅师入宫供奉。代宗命宫中善茶者奉茶,智积禅师接过来只喝一口就不喝了。原来智积禅师嗜茶虽久,但是以前都是他所抚养的陆羽给他煮茶,陆羽离开竟陵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提供满足智积禅师口味的茶了。代宗得知此事后并不相信,于是派人访来陆羽入宫。又一天奉茶时,密令陆羽煮茶,茶上来之后,智积禅师表现与以往大不同,他捧着茶看了看就兴高采烈起来,一边观赏一边喝,全都喝掉之后说,这茶很像我家陆羽所煮。这个段子也是与史实相悖,之前我们说过,陆羽离开竟陵之后,与智积禅师再未相见。但是通过这样的故事,不仅显示了智积禅师陆羽师徒情深,也强调了陆羽煎茶是独一无二的。这也说明,唐人对陆羽的推崇,延续到了宋代。

不仅至宋,延至明清,古人对陆羽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明代陈文烛《茶经》序有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稷树艺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茶而天下之饮。羽之功不在稷下,虽与稷并祀可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

随着《茶经》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陆羽之于茶的地位也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曾评价陆羽:“我们的第一个茶的改革家是八世纪中叶的陆羽。他生于释、道、儒三教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那个时代泛神论的象征主义教人们从一个特殊的现象中寻求整个宇宙的反映。诗人陆羽从饮茶的仪式中看出了支配整个世界的同一个和谐和秩序。在他的伟大著作《茶经》中,他制定了茶道。从那时起,他就被崇拜为中国茶商的保护神。”美国茶学专家威廉·乌克斯则评价说:“自此陆羽成名,其所成就,在其国内实属罕见,茶业界崇奉其为祖师,……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

/唐代茶文化生活/

我认为,唐代已经形成了茶文化的范式。这个范式的形成,得益于唐代饮茶的风行。唐代饮茶风气遍及南北,流于边疆塞外,并向域外传播。

唐人封演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当时唐代社会各阶层饮茶的风气都很兴盛,上至宫廷、官员、文人,下至城乡百姓,均热衷于饮茶。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当时黄河流域一带关西、山东等地,闾阎村落之百姓皆吃茶,甚至超过了对食物的欲望,“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当时唐朝皇宫中饮茶之风也是如此,唐朝诗人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有云:“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描述的就是吴兴新产紫笋贡茶被快马加鞭送来京城的情景。大家如果未来有机会去陕西法门寺的话,可以去参观一下出土的唐僖宗供奉的全套御用茶具,这套茶具金银质地,极其精美。唐代君主为了巩固君臣关系,也经常赐茶给大臣,大臣获赐要写表谢茶,当时有武官自己完成不了谢表,还要请人代写。唐代文人也经常互赠新茶,举行茶会。

茶风的盛行也带来了城市乡村中的茶业兴起。中晚唐时期日本和尚圆仁入中土求佛法,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录其行迹,其中就记载他进入一个村庄后村里人会供茶给他饮用,而这样的村庄在他的行记中出现了将近十个。而城市中的茶馆也出现了。不仅在当时的中原地区,茶叶在回鹘、吐蕃、南诏等地也广受欢迎,一些地方甚至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当时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饮茶风俗。饮茶风尚的传播为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提供了发展动力。

唐代早期及之前,人们最普遍饮用的是野生茶,大家认为人工培育的不如野生的茶。随着茶风在唐代的流行,野生茶的产量较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人工培育的茶不仅产量充足而且滋味更加醇厚,因此获得了更多人的青睐。陆羽《茶经》在“八之出”中载茶叶产地共8道43州44县,这反映了唐代中期茶叶生产情况。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唐代最多时有98个州郡,也就是说,接近总数1/3的地方都有产茶,我们现在的茶叶生产格局基本在唐代就已经成型了。

唐代的茶叶贸易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茶叶作为消费品具有特殊性,它的产地和消费地不是重合的,当时北方饮茶消费人口更多,而南方产茶剩余较多可以输送,遂形成了“南茶北运”的商贸格局,出现了行商和坐商、官商和私商等群体。由于茶叶的单位价值较高,成为当时理想的长途大宗贸易商品,于是唐代浮梁、歙州等地成了国际性的茶叶交易中心,形成了茶区贸易市场、草市贸易市场、城市贸易市场、边疆贸易市场等不同层级市场,并各自承担相应功能,共同构成了唐代茶叶贸易流通网络体系。茶叶贸易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一些茶商因此成为富商大贾。

在茶艺的定型化方面,陆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将茶艺定型化:通过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个工序制作团饼茶,讲究“采时精,造时洁”;烹茶有取水、炙茶、碾茶、罗茶、取火、烹煮等环节,各节皆有法度和规矩;品茗则赏汤形、观茶色、识茶香、品茶味、赏茶具、悟意境,处处充满美感。在频繁的茶艺活动中,唐人逐渐摆脱了前朝茗饮原始粗糙的习气,用艺术气息点缀于日常生活,以达到物与我的交融、天与人的合一。茶道思想初步形成,为茶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唐代儒、释、道各家繁荣鼎盛,茶文化浸淫于诸家思想并充分地汲取了滋养。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最早提出茶道思想:“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之后,裴汶《茶述》、元稹《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诗文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茶道。

茶不仅融入唐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激发了唐代士子文人的情思和审美,中唐以后,越来越多的诗歌、小说等把茶作为主角来抒写。从统计来看,唐代以前的茶诗寥寥无几,而在唐代,这种情形为之一变。就数量而言,《全唐诗》诗名中含有“茶”或“茗”的有109首,多是以茶为歌咏对象的诗歌。而从诗歌内容分析,含有“茶”字的诗歌394首,含有“茗”字的诗歌153首,两者共计547首。从历史发展序列来看,茶诗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唐代前期无人写茶诗,唐代中期共58人创作158首茶诗,唐代后期共55人创作233首茶诗。这一时期的茶诗,不仅数量上实现了突破,创作质量也颇为上乘,不仅种类齐全,在不同时期风格也多有变化。盛唐茶诗以五言律诗为主,中晚唐古诗、绝句、律诗兼备,体裁广泛,五言、七言、杂言等句式并存。从诗歌旨趣方面看,唐代茶诗呈现的是攒天地于尺牍、容时光于瞬间,体现的是轻松、细腻、活泼、自由且易于亲近的气氛。

这一时期,茶也与小说戏剧进一步结合。记录唐人事迹的作品中,冯贽的《云仙杂记》、尉迟偓的《中朝故事》、刘肃的《大唐新语》、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苏鄂的《杜阳杂编》、王定保的《唐摭言》、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佚名的《玉泉子》等,都记载了不少唐人茶事。在唐代,茶还与绘画、书法、碑文、雕绘等艺术门类深度融合。比如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佚名《宫乐图》和周昉《调琴啜茗图》、草书书法家怀素《苦笋贴》等,进一步增加了艺术气息。

/小结/

综上所述,陆羽《茶经》是唐代茶文化滋养出的硕果和菁华,因其非凡成就和崇高地位,反过来又助推唐代茶文化迈入“灼灼其华”的繁盛景象。我认为陆羽和他的《茶经》为茶文化带来了三重“革命”:首先是学理“革命”,他把前人在产茶、制茶、煮茶、饮茶等各领域的经验加以总结,并上升到了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层面;其次是程式“革命”,陆羽的贡献让茶叶的采摘、制作、品饮等都有了规制可循;最后是茶人“革命”,陆羽促进了茶与人的品性和道德气脉相通,至今我们都可以通过茶来修身养性。

最后我想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一个想法:千年之前,出生于湖北的年轻人陆羽开启了中国茶的一个全新时代;而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它值得期待的未来落在了在座各位年轻人身上。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6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