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我们在为国潮之风自豪的同时,也深感古典文学经典《西游记》本身的博大精深。
今天夜读图书馆就带大家一起重温经典,从《西游记》原著里采撷智慧。许多话,我们当年初读时不甚理解,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方知:古人诚不我欺,句句都是人生呐。
《西游记》里这些话
让人受益匪浅
01
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行。
《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你能想象出,这句话出自悟空之口吗?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都会发现,悟空绝不是“泼猴”,他有着极高的思想境界,书中许多金句均出自他的领悟,故有网友感慨:“猴哥才是我的人生导师”。
这句话是悟空用来劝诫八戒的,他怕八戒不理解,还苦口婆心地举了一个“杨木和檀木”的例子。悟空说,杨木柔软,巧匠取来可做成雕塑,受人喜爱;檀木刚硬,只得用作榨油用的大木楔。
02
一叶浮萍归大海,
为人何处不相逢。
《西游记·第四十回》
一次,悟空认出一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他觉得自己当年曾与牛魔王结拜,论起来和这妖精也算亲戚。于是决定,向他打听师傅下落。
这时,沙和尚泼来凉水,他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与他们相别这么久,也没有个节礼相邀,谁还会与你认亲?”
悟空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身在江湖,大家“何处不相逢”,总会顾及当年情分,不会因为联系少而生分。
你觉得悟空和沙和尚谁说得有理呢?
03
宁恋本乡一捻土,
莫爱他乡万两金。
《西游记·第十二回》
为了梦想踏上征途,见过大世界的种种好,仍觉家乡最贵重。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说的就是这种感受吧。
04
来说是非者,
就是是非人。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
这是《西游记》里引用《增广贤文》的一句话,意即前来告诉你是非的人,其本人就是搬弄是非的人。
05
留得五湖明月在,
何愁没处下金钩。
《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意思是保养好身体,保存好力量,掌握足够的知识本领,就不愁没有施展的地方。
06
遇方便时行方便,
得饶人处且饶人。
《西游记·第八十一回》
宽厚待人。以大度兼容万物,则万物也会兼济于你。
07
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
《西游记·第二十一回》
行事要坚决果断。如果想给对方留情面,就不会轻易出手;一旦决意出手,就不会再犹犹豫豫,顾及情面。
08
山高自有客行路,
水深自有渡船人。
《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同样出自悟空。取经途中,忽见一座高山,一位长老心中害怕,便问悟空:“你看前面这山,十分高耸,不知有路通行否。”悟空见状,拿出骨子里的乐观通达,笑着说出了金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不得不说,猴哥的话,真能给人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感。
09
过耳之言,不可听信
《西游记·第九回》
没有根据的传言,没有调研的论断,不可轻易信以为真,眼见为实。
10
关于学会藏拙,低调谨慎
热搜中,有这样一个话题“菩提祖师才是悟空唯一的师傅”,是真心对悟空好的人。《西游记》第二回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可见这位师傅对徒弟的用心。
一日,悟空当众展示自己变身松树的本领,引起轰动,在场者无不称扬喝彩。可菩提祖师见了,却很生气,因为他十分了解悟空本性,担心他显摆卖弄,招惹来是非,于是对悟空有这样一段叮嘱:
“悟空,过来!我问你: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学会藏拙,低调谨慎,菩提祖师为了护悟空长远,是费了心思的。
11
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游戏《黑神话:悟空》使得一句话广为流传,“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但你知道吗?在《西游记》原著中,也有一句关于“灵山”的箴言。
情节是这样的,一次赶路途中,大家见前方遥遥,都有点失去耐心。此时,唐僧便问悟空:“这些路,要走几年才得到?”
悟空没有确凿地回复,只说了一句充满禅意的话:“只要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梦寐以求的向往之地,不在于向远方驰求,就在我们的内心。
12
寻穷天下无名水,
历遍人间不到山。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有人说,这句话是最能代表《西游记》原著精神的句子。
长路漫漫,结局未知,即使跋涉了很久经受了芸芸,依然看不到“山的尽头”。但是我们要为此退缩吗?要率先放弃吗?
还是那句话,“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人生斯世,各有正业,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逐梦之路,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我们勇于出发,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甘愿全力以赴的精神。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津婵
校对丨高少卓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刘哲
用秀
天津不同于历史上一度作为一方政治中心的政治都会(如西安、北京),然“郡新而地古”,因得鱼盐之便,更因其临河面海的地理环境和地当要冲的军事地位,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在这里休养生息。而说到诗歌创作,则可追溯到汉魏时期。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在天津平原开平虏渠、泉州渠与新河作运河,又实行屯田。作为边塞平台,“建安风骨”便是其诗歌创作的主流。“风”是指作品内容富有悲凉慷慨之音,包括伤忧乱之叹、建功业之志;“骨”是诗歌语言的质朴有力、清新自然。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155—220)于建安十二年率兵北征乌桓。在途经津沽大地的时候,遇到了暴雨和洪涝的阻滞后,乃大破乌桓。他写的《步出夏门行》,概括了其间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这篇组诗包含“艳”(序诗)及《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观沧海》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乐亭县,此山已沉陷海中。诗的意境雄阔,气势磅礴,尤见其“幽燕老将”和“建安风骨”之本色。
曹操之子曹丕的《燕歌行》,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诗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诗开头四句,作者用浓墨重彩画出了一幅秋色图:风声萧瑟,天气寒冷,草木凋落,白露为霜。知道节令的天鹅和大雁都在思念自己的故土,纷纷向温暖的南方飞翔。这样萧瑟寒冷的深秋景象,很容易牵动人们对自己亲人的思念。这首诗用细腻委婉的笔触和明媚清丽的语言,叙写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深沉思念。
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植作有《燕歌行》。诗曰:“出自蓟北门,遥望胡地桑。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郭茂倩援引《乐府解题》云:“兼言燕蓟风物,及突骑勇焊之状。”
天津古属幽燕,与北方游牧民族毗邻,不时发生战乱,乃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秦汉以后,由于战事频繁,作为一个重要的边塞平台,越来越受到文人的审美关注。从内容上看,曹氏父子的这几首诗均写于幽燕一带,由此可见他们建功立业的慷慨壮志,也从中得见此时天津附近地区的风物及山川形胜。
华社厦门6月18日电(记者许雪毅 刘欢 石龙洪)“过去,你们牵着我的手到台湾,如今我要抱着你们的骨灰回家乡。”18日的海峡论坛大会上,80多岁台胞高秉涵的一句话,引来现场嘉宾的热泪与掌声。
今年是两岸打破隔绝状态、开启民间交流30周年。作为两岸民间基层广泛交流的平台,海峡论坛大会安排了一个特别环节:两岸交流30周年人物访谈。
高秉涵老人第一个上台,以“难忘人生两段路”为题分享他的故事。1935年,高秉涵出生于山东菏泽牡丹区吕陵镇高孙庄村,13岁时被带到台湾。两岸开放探亲后,他致力于点亮孤独老兵亡魂回家的路。30多年来,一共抱了近200坛台湾老兵的骨灰回大陆,最远的送到新疆。一开始别人调侃他从律师变成“法师”,后来却深深被他感动。
“乡泪客中尽,月是故乡明。台湾老兵有个口头禅,活着做游子,死了不能再做游魂。”高秉涵说,他这一生,自幼远离父母,也没有背负父母骨灰的机会,却和这些乡亲老哥们的骨灰坛结了缘。未来要继续把台湾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高秉涵的另一段路是带儿孙回山东菏泽认祖归宗。老人有四个孙女,最小的11岁,最大的17岁。他带着孙女回菏泽扫墓、到曲阜参观孔庙,带她们去看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我要让她们知道,她们的生命源头、她们的根,是在大陆,在山东菏泽,家国观念不能偏差。”
两岸交流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累计近1.17亿人次,其中,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达2395.21万人次,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达9340.21万人次。
两岸交流各领域出现诸多真情故事:台湾少数民族代表高金素梅分享她带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团队赴北京奥运会参加开幕演出的经历,她说大家庭每个成员竞相展现民族特色,就像演出的主题“我们都是一家人”;台资企业天福集团董事长李世伟谈到公司1993年在大陆创办,从最初的两人当家、第一天营业额60多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拥有1600家直营店、员工逾12000人的大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普陀支行员工朱捷,在业务办理中认识了来自台湾的杨银岳夫妻,多年来全身心照顾老人,结下一段“两岸父子情”;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谈及,1991年时任中新社记者的他和时任新华社记者范丽青赴台采访,成为两岸相隔42年之后第一次踏上台湾岛的大陆记者,打开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
“30年前,我还是15岁的少年,台湾意味着邓丽君、费翔、刚出道的小虎队,那时候觉得台湾海峡怎么也跨不过去。现在,台湾可以旅游,可以交友,可以通简讯通视频。”两岸交流30周年人物访谈环节主持人康辉说,大家手拉着手、心贴着心,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交流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