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
东北人做西北菜,他让品牌屹立十年成为北京的陕西菜头部品牌,回顾这些年他有几点心得......
餐饮老板内参 林夕 /文
地方菜作为小吃快餐之外的第三大品类,近两年展现了绝对的增长势能。其中,西北菜占据地方菜品类外卖订单量榜首。
西北菜品类是近两年才被市场关注的,但不少西北菜品牌在趋势到来前就已默默发展了十年。先发优势让他们占领了一定市场,秦门就是其中代表。
而作为老牌西北菜的代表,秦门跟随市场变化不断创新,也借力智能管理运营降本增效。
合伙创秦门,覆盖多个品类
它成为北京的陕西菜代表
多数地方菜创始人都是当地人,为了把家乡菜发扬光大而创立品牌。而秦门创始人罗田恰恰相反,他是生活在北京的东北人,和西安也没有过多交集。
一次偶然选择了西北菜,从档口卖秦镇米皮做起。再往后,秦门衍生出了多个子品牌:定位陕西快餐的“陕味食族”,正餐品牌“秦门陕西菜”,外卖品牌“馍饭厨房”,轻正餐品牌“秦门西安小馆”等。
目前,公司所有子品牌加起来有100多家连锁门店,在北京这个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可谓地方菜的头部品牌。
在大众点评上,秦门大部分门店多在4星以上,秦门永定路店还跻身北京西北菜榜单前五。
定位:市场饱和是“变革的信号”
两次变革让品牌越走越清晰
最开始的时候,秦门也经历过没有竞争压力的蓝海市场,但随着市场变化,是“重新定位”让它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008年刚入局的时候,市场还是蛮荒状态,有很多机遇等着去挖掘。但随后几年市场发展,餐饮人似乎都看到了西北菜的机遇,品类一步步细分,品牌分裂,市场进入饱和期。”
在罗田看来,饱和并不意味着终结,饱和意味着更新和迭代,为此公司内部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的变革。
一次是聚焦
过去,秦门的两个品牌“陕味食族”和“秦门·陕西菜”在产品上有雷同,虽然公司定位很清晰,一个做快餐,一个做正餐,但对消费者来说两个品牌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
为了强调品牌定位,罗田把快餐“陕味食族”聚焦在一道单品——油泼面上,改名“陕味食族·油泼面”,加强品牌的针对性,也用一道菜打出品牌的产品力。
这正印证了《中国餐饮报告2018》所说的,一道菜开火一家餐厅成为餐饮品类赛道上的新常态。
另一次是变模式
早先“秦门·陕西菜”的门店动辄上千平米,模式过重,随着经营成本不断加重,大面积餐饮已不适应品牌发展。
于是品牌重新梳理产品,优化成本结构,将门店面积从1000平米削减至400平米,从正餐转向轻正餐,改名“秦门·西安小馆”。
过去是“重装修”,木窗、青瓦突出陕西特色;现在是现代装修,年轻化的“小而精”路线。
餐饮都在说“迭代”,有的做“聚焦”,有的做“体验”。罗田很赞同,“餐饮这个领域,什么时候都可以把一个做滥的东西拿出来再做一遍,但要赋予它新的内容,就会有机会。”
就拿眼前重点发展的“秦门·西安小馆”来说,这就是一种模式上的尝试,把大店变小店,在满足消费者快餐需求的同时,增加体验感。
数据:利用互联网及智能管理工具
传统餐饮也能做“新生意”
除了梳理内部定位,秦门也关注大数据。
秦门旗下子品牌众多,如果纯靠人工来统计每天的经营和运营,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意识到这一问题,秦门在2017年下半年引入了美团收银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做新生意。
精准营销,做全渠道会员
秦门表示,美团的全渠道会员业务,可以将门店会员用户、美团点评外卖下单用户、线下支付用户、美团点评线上支付用户进行打通,生成全渠道会员画像。
同时,后台能提供包括外卖、团购等全面的会员分析数据,为经营提供非常精确的指引。
“通过后台抓取到的客户可以通过各个客户端推送红包给客人,激活老粉也可以对常客进行激励,以实现曝光,达到线上引流的目的。”罗田表示。
收集数据,做菜品分析
过去没有引入收银系统的时候,门店会通过服务员及顾客的反馈,来判断哪道菜卖得好,哪道菜需要下架,但重口难调,收集小部分顾客意见难以让大多数人满意。
而现在美团收银后台的“菜品点击排行榜单”,能通过系统自动分析菜品销量,根据这个数据,门店再做菜品轮换,就客观多了。
不仅如此,美团后台数据对产品研发、口味迭代起到一定帮助。
“比如一个菜品上个月卖了100份,这个月卖了150份,说明客人的认可度比较好,那我们对这个产品会更加关注,从口味、器皿摆盘等方面都做进一步的优化。”罗田介绍。
桌面扫码,避免门店拥堵
秦门在北京中日医院附近有家门店,300平的面积能做到日营业额2.5万,这个成绩在该区域非常了得。除了产品好带来高复购,也少不了扫码点餐的帮助。
门店负责人表示,该店周围人流量大、天天爆满,桌面扫码点餐帮了很大忙,“顾客能自主下单,不需要服务员帮助下单,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极大提高了门店的运转效率。”
用店小算,实现移动管理
在提到美团对门店带来帮助最大的一项功能,罗田提到了店小算。
店小算是美团的一款移动端餐厅管理软件,可以随时随地查看门店实际经营情况以及进行供应链管理。
“它能监控店面经营数据,比如营业日报、实时桌态等,包括门店退菜等异常情况都可以实时监测得到,通过数据来分析门店经营情况,可信度很高。”
曾有段时间,秦门想过自己开发软件,但因成本过高而放弃,后来发现美团的系统能适应门店所有经营场景,对经营有很大帮助。
心得:别搞网红产品
要让消费者记住你的不一样
品牌有清晰定位,数据营销还不够,要让消费者记住你,还得靠门店呈现细节。
为了给顾客留下记忆点,秦门陕西菜在门店改造了明档厨房。从蒸面皮开始,全程可观看。此举虽消耗了一定空间和人力,却很值得,它能让顾客感觉品牌和其他陕西菜的不一样。
但打造记忆点并不是打造“跳脱的记忆点”。罗田表示不会选择任何网红产品,“这个时代来得快走得也快,网红的东西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比如前一阵很火的掉渣饼,后来风头很快就过去了。”
只有当你把食材搞定了,味道稳定了,再火起来,这才是长久的。如果一个品牌有稳固的根基,哪怕发展二十年,它也会有一直留住顾客的办法,可能是口味,可能是品牌。
从经营的角度来说,现在是一个注重数据的时代,精细化运营和大数据对商家能起到成倍加码的作用,尤其像美团收银这类的系统工具,能引导商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判断依据。
· end ·
统筹|笑凡 编辑|于聪聪 视觉|于聪聪
内参热门
点击关键词,直达历史精选
小南国高层内讧 | 新茶饮中场战事|贾国龙谈创新
区域茶饮黑马 | 小城咖啡馆 | 西贝酸奶屋
卖凉皮亏损300万 | 星巴克中国大调整 | 抖音营销
商务合作: 佳音呐 18842356756(同微信)
宋宋 15801484702(同微信)
转载联系:首席小秘书 微信 neicanmishu
课程咨询:小餐君 18510934632(同微信)
<>< class="pgc-img">>家门口排长队,你的服务员比客人多。
做餐饮有多难?其实没什么秘密,抓好需求和趋势,味道再一般的餐厅还是能赚钱。
我们先从隐性痛点说起,扒一扒经营餐厅看不见的那些坑,找差距、洞察问题的源点。
一、做餐厅很赚钱?别闹了!
如果说一个好厨师加一个好选址是经营餐厅品牌的1.0版本,今天的餐饮行业早已进入了8.0时代。赚钱的难度早已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关于餐厅成败的诸多因素中,很多人归结于选址、装修、定价、特色、服务、品牌、菜品和口味。在竞争水平趋同的今天,任何一个单一优势不足以让餐厅在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8.0版本的餐饮时代,顾客嘴巴越来越刁钻,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和原材料、店租、用人成本年年走高的趋势不同,没有哪个餐厅能自信满满的调高菜品价格。
这里不是指以上因素不重要,影响餐厅生意的因素构成确实比快消品复杂很多,前厅服务、后厨管理、供应链管控、成本管理、客情维护招招要命。每个环节都少不了极其严苛的过程管理,可以说眨个眼睛的功夫就可能得罪一些顾客,伸个懒腰都能酿成客情事故。
“累”是所有餐饮人每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管理控制难、过程繁琐、纰漏因素多是做餐饮品牌的3个老大难。
很多人只看到一盘土豆丝成本八毛卖二十八的利润,却看不到餐饮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隐形成本的层层叠加,和过程管理的漏洞百出。据中国餐饮协会统计:能从隐性成本、繁杂的管理中每年赚到8%~15%净利润的企业算是佼佼者了,事实上有60%以上的餐厅处于收支平衡和严重亏损的状态。
对经营餐厅的基本功缺乏最本质的了解,是很多餐饮品牌做不大,投资人血本无归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今天投资餐饮品牌,不是具备某个单一优势因素就能崛起的(比如特色菜优势、门店位置优势),可能是十到几十个综合因素的比拼,先在激烈的竞争中练好出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成本控制的3个基本功,第二步才能把眼光放在外围,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抓趋势和大需求,找到贴合企业资源能力的突破口。
二、不要羡慕单一因素成功的品牌
有些餐厅从外围观察,好像赢在某些单一因素。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以“变态服务”成为行业标杆的海底捞。
比如以“变态性价比”火爆一线城市的外婆家。
比如以“鱼头泡饼特色菜”称霸京城的旺顺阁。
比如以“最正宗广东美食”成为上市品牌的广州酒家。
这些如雷贯耳的品牌,也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竞争的突破口,服务、性价比、特色菜、正宗的确是竞争致胜的法宝,你要研究这些因素形成背后的竞争环境、趋势和消费需求的因果关系。
在上一节说到了8.0时代餐饮竞争的隐性痛点和基本功,海底捞、外婆家、旺顺阁、广州酒家都在解决了出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成本控制等问题之后,从趋势、竞争和消费需求上打造“外在的核心竞争力”,外在核心竞争力才考验着餐饮人对趋势、需求的判断能力和配称能力的功夫。
以外婆家为例,国八条出台后,外婆家在对手还在忙着做包厢、宴席、高档菜品和扩大门店规模的时候,基于一、二线城市80后、90后消费能力的判断,推出了第一代平价餐厅。作出了7大战略调整:
1、大店变小店
2、宴席、包厢、圆桌变散客桌
3、高价菜换个做法变平价菜
4、街边店转商超为主
5、高大上的装修转变为小而精致的时尚化
6、菜品选择从特色为主转变为更丰富的搭配和更多的选择
7、3块钱/盘麻婆豆腐作为引流的口碑爆款
餐饮品牌的先发优势,就是从趋势中对消费需求和市场走向作出精准的判断,找到风口的第一个大需求,从时间和竞争的维度完成占位。
所以,所谓外在的单一成功因素,都只是企业做好餐厅经营基本功后,基于趋势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打造出让给顾客看得见、摸得到、吃得出、花钱花得超值的消费体验,让每一位顾客在体验后能从心智中留下独一无二的价值划痕。
不要盲目模仿某些单一因素成功的餐饮品牌,要学会深刻洞察这些餐厅在战略转型时,围绕趋势、大需求和自身条件做了哪些出色的战略调整,以及围绕战略又做了哪些动作让顾客感知到了品牌的独特性?
所以不要羡慕某些单一因素成功的餐厅,扎实的基本功、对趋势和需求的把控能力才是构建餐饮品牌赢在起点的先发优势。
为什么说需求和趋势是开业就火爆的两个先发优势?说到底,餐饮的本质还是满足符合潮流趋势的大需求。
我举个实操案例来简单剖析一下。
三、区域小品牌的逆势成长之旅
2015年作者有幸在湖北某餐厅任职品牌营销。详细了解餐厅的发展历史、竞争环境、客单价、菜品结构、菜品销量排序后,创始人列举了以下困惑:
1、顾客抱怨菜品没得选,实际上有120多道菜。
2、菜品开发的触角几乎遍布全省,好像每个地方的名菜在餐厅中都能看到影子。事实上这些新菜的点击率和存活率一般不超过2个月。
3、客单价低,最抠门的2人一桌可以花20块钱吃个午餐,对资源利用要求极高的餐厅来说,这简直是无法忍受的一件事。平均客单价在25~31之间。
4、客户不稳定,且质量低下。经常碰到一帮大爷大妈组团消费一桌8人吃不到200元。顾客忠诚度极低,容易流失到对手餐厅。
5、特色菜不突出,几乎每道菜都有点销量,从后台的数据汇总来看,点击率最高的菜占比不超过5%。
6、菜品口味评价褒贬不一,清淡菜、养生菜、重口麻辣味混搭,经常接到顾客投诉:咸了、淡了、辣了或是淡而无味。厨师和经营者头痛不已。
以上症状的结果就是:后厨累成狗,顾客骂成团,前厅服务一团糟。营业额也相当感人,几百平米的餐饮日营业额超过4000就要组织员工开啤酒庆祝!
对症状了解之后,当时作者的任务是为餐厅做一个定位,但对情况了解之后,清晰的感觉到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是一个定位就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
当即开展了一系列餐厅竞争环境调研、门店顾客问卷调查、和老顾客电话回访后,逐渐理清了问题的根源。
从竞争形态来看,餐厅的选址、装修、菜品结构并不属于老态龙钟的老派餐厅,2年的发展历史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品牌价值。顾客也说不出非来该餐厅的理由。2015年餐饮刚刚盛行“平价化”,从菜品定价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唯一能说得出餐厅优势就是“实惠”。又说不清楚究竟是实惠在什么地方,在竞争环境中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状态。
对当地餐饮的发展历史、口味特征和消费趋势做出调研后,发现:
Y市地处于成都、重庆的下游,很多本市人的祖籍往上翻2代都可能是川、渝籍,从大街小巷的早点、面点、餐厅发现,本市有80%的经营者和厨师都来自四川或重庆。
可以说,Y市所谓的本帮菜,从根源来说,都是川渝菜系的变种,从各大餐厅的畅销菜中总结得出:鲜辣、微麻口味的菜品销量占主流。
2015年在一线城市以绿茶、外婆家盛行市场,平价餐厅的春风在地处四线城市圈的Y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趋势和消费主流口味、本地餐饮发展历史、人口构成历史因素这5大条件。当即提出两个战略卡位:
一、在竞争对手还未及时调整和占位平价菜的空隙,抢先卡位“性价比餐厅”的趋势风口。
二、基于口味、人口历史的等现实因素,完全排除“养生餐厅”的干扰因素,卡位“川菜”。
第一次提出卡位川菜的时候,创始人脸色大变,提出两个反对意见,一是认为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川菜在2004年左右急流勇退,认为川菜的大趋势已经过去。二是认为从口味上,川菜的重麻、重油、重辣难以被本地人接受。
为了坚持趋势和需求的判断,作者翻出餐厅的菜品销量排名,数据直观的反应出某些“重口菜品”销量和其他菜品销量的差距。创始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应允了“性价比川菜”的战略定位。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做出了如下调整:
1、统一宣传口径:我们餐厅是川菜连锁餐厅,特色以川菜为主。
2、调整菜品结构:剔除川菜和本帮菜之外的其他菜品,数量从120道精简到90道。
3、增加主菜品:菜品结构中,本帮菜从90%的占比降为60%,增加了40%占比的川菜。
4、推出以“水煮鱼”为主打的特色菜。
5、部分餐厅推出“正宗成都小吃”作为佐餐小食。
6、剔除成本高定价尴尬的菜品,保留从分量、口味和价值感上让人有“超值感”的菜品,目标人均调整为32元/人。
实施效果:
调整时期为2015年的10月到2016年的1月。春节过后的2、3、4、5月是餐厅行业公认的淡季,2016年的春淡季做到了“淡季不淡”,营业额从春节的旺季日均“3500”逐步回暖到“5000~6000”,所有门店中涨幅最高的极端是同比增长60%,最差涨幅也在30%左右。其中客单价从预期的32元/人猛增到38元~40元之间。
2016年,在第一战告捷的信心下,再对主打特色菜“水煮鱼”的口味做出了调整,把以前不敢放的辣椒和花椒重新放了进去,在菜单的主推菜中,重点推广特色菜。2016年7月,单店特色菜最高纪录是120盆,让杀鱼的师傅和送鱼的店小二累惨了,特色菜最高占当天营业额的25%!
2016年末和2017年初,乘胜追击,进一步加重了川菜的口味,定价还是维持平价菜的水平。进一步夯实了“性价比川菜”的定位,2016和2017的短短两年,餐厅品牌成为了当地客流最稳定、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川菜连锁餐厅。
2018年的回访中得知,当年营业额超过4000就喝啤酒庆祝的门店营业额基本稳定在7000~10000之间,最高23000/天,其他新开的餐厅日均在17000~25000元/天,节假日最高可达43000/天。作者与创始人聊到这两个战略卡位时笑谈:
只要政府的“国八条”不松懈,Y市人的结构不大变,这个定位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还会发挥它的威力。
回顾本案的实践历程,除了对餐厅基本功的尊重之外,从趋势中洞察大需求,是确保餐厅从竞争泥潭迅猛成长的根源性策略。围绕趋势和需求的两个战略性卡位,完全可以把“养生”作为“伪需求、伪趋势”,深刻洞察餐厅所在地的最主流的口味需求、菜品需求和价格需求,从趋势的变革中洞察捕捉机会,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就打造出火爆的餐厅基因!
以前顾客反映不能接受川菜的重麻重辣,后来证明了不是不接受,而是不能经常吃。点菜的时候通常有2到3个麻辣特色菜,其余的菜品以家常菜为主。
至此,总结出趋势和需求的几个关键点:
四、迎合趋势的3大方向
为什么说趋势是餐饮品牌的命脉之一?
如果你经历过2012年到2016年的国八条变革风暴,就应该知道这几年是餐饮界趋势性变革最为猛烈的历史时期。大量酒楼和高档餐厅土崩瓦解。如今平价餐厅遍布各大商圈和大街小巷,是趋势变革的必然产物。
所以,对趋势的敏锐洞察力,是餐饮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在此我们总结出餐饮人对趋势判断的5个角度。
1、政策角度
中国是典型的政策引导型社会,政府的一举一动牵扯到各行各业。东莞的扫黄打非、反腐风暴常态化都是政府基于国家的发展水平在某个历史阶段,必须做的一些事情。
餐饮行业作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首需,时常受到政策的影响,每届政府的政治目标不同,采取的对应策略也不一样,餐饮人必须对政策保持高度的敏感。见风使舵调船头!
2、品类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支付能力人群越来越多。人们不禁要满足味蕾的享受,还注重食材、卫生、工艺的综合价值。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猪肉、牛肉等传统强势品类已经呈现稳中下滑的趋势,而鱼肉、养生菜品、粗粮等品类近几年得到快速成长。
餐饮人必须懂得从品类发展趋势中捕获势能,迎合更多人对健康的追求。
3、便利性趋势
如果说是懒人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如果要给这个趋势加上一个年限,我相信是永远!
美团外卖、便当、便捷火锅的火爆,是抓住了便利性趋势的基本规律,未来餐饮还会朝着更便利的风口走去,餐饮人需要从“懒人”的需求中,把便利性融入到菜品、服务和选址中,保持较高的获客能力。
五、大需求的3个战略卡位
1、卡位最主流的品类
很多人把“打造特色”作为经营的主标,作者在此提出:特色菜和大单品战略是餐饮界最大的毒瘤理论。
每个地方都有令人津津乐道的特色菜,但这个特色菜是基于本土文化、历史、口味等诸多因素形成的本土化的主流需求,更简单的说,只有当地人才是当地特色菜的主流消费群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当地的主流就是异地的非主流。
不信你看看能不能在广州卖武汉的热干面?能不能把潮汕的粿条拿到武汉热卖?我敢打包票:保证不亏死你!
广州的川菜餐厅最主流的客源还是在广州的川、渝、鄂、赣、湘、贵、云籍外地人。没有巨大的外来人口的外籍特色餐厅,一开门就面临倒闭的命运。
你所谓的特色,只是你眼中的特色,而真正的特色,是符合餐厅所在当地的主流品类需求后,在大需求中创建小的差异。即大同中求小异。
例如作者操盘的餐厅主推“水煮鱼”,既符合了人们对川菜的认知,又贴合了火爆当地的“酸菜鱼”的形态,只不过味道更麻辣,更刺激。
简而言之:餐饮的品类设计,需要因地制宜,抓住餐厅周边消费群体最喜爱的最主流品类需求。
2、卡位最主流的口味
重庆人讲究麻辣刺激,广东人讲究原汁原味。中国方言百里不同,口味也是千变万化。
当地人口中的好味道,和外来者理解的好味道截然不同。
所以,餐厅菜品的口味设计,必须迎合周边3公里范围内,或门店附近人流的最主流的口味需求。
在广州开个酸辣粉,周边三公里范围内必须有足够的外地人流动。在武汉开个清远鸡火锅餐厅,必须有足够的广东朋友的人脉资源。
口味的选择,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3、卡位最主流的价格
价格也是一把杀猪刀,定价意味着对客流的市场切分。
伙食费一天预算只有30的,绝不轻易吃人均20以上的餐厅。伙食费预算100以上的绝对看不上路边摊。
在我们公司所在的产业园,每天有几万人有进餐需求,但绝大多数白领面临着房租、结婚、生养小孩、赡养父母的生存压力,每天人均伙食预算单餐不超过20 。所以最火爆的餐厅价格就是人均10~20之间的快餐厅,而人均23以上的煲仔饭餐厅每天的接客量不及主流餐厅的5%。
关于餐厅定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的位置、品类和装修都不是筛选顾客的理由,而是反过来,从竞争和周边客流的最主流的价格带出发,反推自己的菜品、菜品架构、服务水平和装修档次。
品类、口味和价格直接决定了餐厅能否存活,活得好的3个考量标准,对于餐饮老鸟来说,这是秘而不宣的秘密而已,但对一腔热血的土豪和文艺青年来说,任何一个卡位没有做对,会很快关门大吉。
总结
今天投资餐饮,具备某个单一优势因素就能崛起的,可能是十到几十个综合因素的比拼。餐饮品牌的先发优势,就是从趋势中对消费需求和市场走向作出精准的判断,找到风口的第一个大需求,从时间和竞争的维度完成占位。
所以,需求和趋势,是餐饮品牌的两条生命线!
1、对经营餐厅的3大难必须有足够的敬畏:管理控制难、过程繁琐、纰漏因素多。
2、先求稳,后发展:先在激烈的竞争中练好出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成本控制的3个基本功,第二步才能把眼光放在外围,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抓趋势和大需求,找到贴合企业资源能力的突破口。
3、不要羡慕和模仿单一因素成功的品牌:你要研究这些因素形成背后的竞争环境、趋势和消费需求的因果关系。
4、趋势影响消费需求,从政策、品类和便利性需求中,找到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利基点,保持对趋势的敏锐洞察力。猪起飞的时候都不带费力的。
5、主流品类需求、主流定价、主流口味是餐厅品牌的3把杀猪刀,用对了能快速盈利,用错了就是自杀。基于地理位置从周边3公里反推顾客3个主流需求,最后才决定餐厅的装修档次、菜品结构、口味类型。
>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消费者爱吃什么样的馆子?
大品牌的生意怎么做,小单店的价值点如何挖掘?
来看看这份餐饮行业的风向标——大众点评“必吃榜”。
餐饮老板内参 邵大碗 /文
大众点评的“必”系榜单又更新了。
据了解,本届入围“必吃榜”的商家超过1600个,覆盖国内45个城市和地区(包括港澳台),以及 5个热门海外城市及国家(东京、大阪、新加坡、曼谷、首尔)。
今年是大众点评连续第三年发布“必吃榜单”。本次榜单与前两年相比做了三点更新:一、扩大榜单覆盖范围,新增了14个热门城市;二、首次录入海外热门城市;三、丰富了榜单内容,首创“必吃街”榜单。
中国餐饮商户接近千万家,2019年必吃榜1600商户入围,入围率不足万分之二。筛选如此严格,今年榜单有哪些精彩看点和价值?
入围率不足0.02%
上榜的餐厅“牛”在哪
2019年的必吃榜,收集了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一整年的海量用户评价,同时商户综合开业年限、历史评分、在当地的城市排名、用户评价等多维度,筛选出了最能代表大众口味的商家。
内参君了解到,除了这些基础门槛,这份榜单还有三个核心底层逻辑:
首先,大数据勾勒用户画像,兼顾不同人群口味。
基于多年大数据积累,大众点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用户画像分析能力,必吃榜会根据年龄、性别、收入、长居地、对美食的偏好、给餐厅打分的习惯等数据维度来评估用户点评的可信度、客观度和参考度。
也就是说,经常在各地吃日料的用户,其对日料餐厅的评价会更具参考性。
除此之外,必吃榜还会对用户画像维度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用户组,比如“本地资深食客”、“异地活跃食客”等等。
只有当一家餐厅在多个用户组中,都能获得较高评分,才能最终入围必吃榜。
“‘大众口味’是主要考量标准,所以这也是必吃榜跟其他榜单相比更特殊、更难达到的条件。” 大众点评产品总监、必系列榜单负责人黄涛解释到。
其次,寻找稳定经营的好店,对口味“长期负责”。
必吃榜的考察并非开榜前的几个月,而是一整年。据了解,必吃榜会对商户过去一年每个月的经营状况进行考察,每个月商户都需要有足够量的新增有效点评。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一个商家连续10个月都能做到高水平,并且每个月有足够数量新增的有效评价,就说明这个餐厅的稳定性达标。” 黄涛说,通过这两个标准,就能筛选出一批优秀的餐厅。
最后,口味好是第一位的,本地特色是加分项。
必吃榜是一份关于“吃”的榜单,所以“口味筛选”是第一位。
但除了好吃之外,必吃榜也会兼顾本地特色。黄涛说,2019年必吃榜会对有本地特色的餐厅加权。
黄涛总结道,“它并不一定是老字号,但一定是这里有,别的地方没有的店。”
他同时提到,必吃榜中有很多接地气的餐厅,他们的菜品可能不多,但有自己的特色,能让消费者满意。
比如,2017年必吃榜的上榜商户中,人均60元以下的小店占比8%。而到了2019年,必吃榜入围商户中,这一数字变成了18%。
在这三个基础维度下,必吃榜本着只要达标就会入围的标准,筛选出1600多家。
“必吃榜”影响力:
有商家营业额同比涨300%
现今,必吃榜成为越来越多顾客就餐的指南,它也给商户带来了最直观的业绩增长。
上海的蟹尊苑负责人曾表示,2018年国庆期间门店营收同比增长300%。成都的张烤鸭在上榜后不到一个月,月营收就创造了30年来新高。
而从大众点评后台数据看,许多商户上榜后,门店收藏量、点击量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了3~5倍;一些特殊节假日,个别上榜餐厅的数据年同比提升100%至300%。
必吃榜还延展了商家的服务半径。榜单帮助大众挖掘出了一批具备隐藏属性的单店、小馆,得以让更多人知道,真正实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必吃榜的核心价值之一则是“让用户不踩坑”,最大限度地降低遭遇就餐体验的风险性和不舒适感。今年,必吃榜覆盖范围扩展到海外,就是为了降低用户在境外旅途中的试错成本,提升旅游体验感。
据数据显示,商户上榜后店里顾客结构会发生变化,异地消费者、游客及第一次来店里消费的顾客数量占比都会明显提升。过去,一家餐厅的服务面积在门店三公里附近,但现在它已经扩展到全国。
必吃榜还能帮助商家实现品牌溢价。黄涛说,有些商场招商会定向邀请“必吃榜商家”入驻,还会在房租政策上给必吃榜商家一定倾斜。
“以前是我们去找市场,上了必吃榜后,现在是市场来找我们。”一位在行业从业十多年的餐饮老板说。
除了对自身品牌的提升,必吃榜还能带动周边商户共同发展。北京望京地区的一家蒸汽石锅鱼在登上必吃榜后,还带动了周边其他餐厅的上座率提升。这类案例在必吃榜商家中很常见。
消费者需要权威的意见
商家也需要公正的评判体系
今年是大众点评发布“必吃榜”的第三年,在公众心中已形成颇高影响力。
2017年必吃榜刚推出的时候,大众点评从全国的766万余家餐饮商户中选出869家商户。
严格的筛选标准,形成了榜单的公信力。也因此,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大数据榜单“跟风”现象,率先发力的大众点评必吃榜,积累了早期经验,似乎更具先发优势。
到今年,这一模式又推广到“必逛榜”、“必玩榜”和“必住榜”,大众点评发榜的专业度、精细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受到用户的极大好评。
这说明,消费者需要更权威、公正的意见指导,商家需要透明、有价值的评价体系,来证明并彰显自己的品牌实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份“必吃榜”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是刚需。
· end ·
统筹|笑凡 编辑|于聪聪 视觉|于聪聪
内参热门
点击关键词,直达历史精选
奈雪长红的秘密 | 换个门头营收翻7倍| 餐厅工装
西贝暂停超级肉夹馍|CoCo营销|粽子大王上市
食材涨价 | 九毛九推新品牌 | 盒马关店
商务合作: 榕榕 15801174483(同微信)
栗军 13718277715(同微信)
转载联系:首席小秘书 微信 neicanmishu
课程咨询:小餐君 1851093463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