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平方的房间里,回荡着鼠标键盘敲击的声音,小强结束了一天的拉框工作,起身到会议室总结一天的工作内容。后台显示他的拉框数量达到了1800个框,他管理着10个人,像他这样的小组长有十几个人,底下一共管理着60多个人,他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量,与富士康不同的是就像一个互联网电子厂,每人一台电脑做着自己的任务,公司四年四季恒温空调,有零食区和休息区,这还只是其中一间办公室,像这样的办公室他们有三间。
< class="pgc-img">>数据标注行业一直有人唱衰也有大量人员涌入,唱衰的人说行业竞争太激烈了,甲方太难找了,任务太难做了,员工太难培养了。涌入的人觉得加入门槛低,盈利稳定,可以当作一个长期的事业去运营。行业的高速发展也促使更多人了解到这个行业,先知先觉的人公司自营加资源转包,赚的盆满钵满。后知后觉的人看到随便招点什么人就能月入几万几十万,以为掌握了财富密码纷纷蜂拥而入。结果就导致行业口碑评价两极分化,从业时间一年以上的一直都在做,反而是成立不到三个月的团队接连倒闭逃不过魔咒,哀鸿遍野。
因此有很多人都在问我,数据标注行业还能做吗?我的回答是: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能做,现在的行业更加依赖资源,能不能做成功,取决于你能不能找到(1)低价的场地,(2)低成本的人员,(3)稳定的任务资源,大部分新手小白都只满足前两项,一定是有稳定的任务才能有稳定的团队。
任何行业都是这样:前期规则混乱野蛮生长,中期人员资本大量涌入厮杀,后期沉淀淘汰形成2/8法则。因此想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除非你进入的比较早,要么你就是努力向上对接资源向下兼容才有立足之地。
< class="pgc-img">>数据标注行业目前发展到哪个阶段了?作为初创小白还有机会吗?
据人社部估算,我国人工智能训练师岗位需求量将达到500万,产业经济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13亿元,行业总体是向上发展需求量非常大的,但为什么有很多人感觉行业不好做呢?其实是行业正处于转型期,前两年是甲方找乙方,标注需求量大,专业人员少。现在是专业人员多,甲方需求量虽然不变,但对合格率要求提高了,浑水摸鱼的团队都被淘汰或者被迫转型。
那初创小白的机会还有吗?还是有的,不过需要团队快速适应节奏,除了降低场地成本和用工成本,还需要高效的管理措施和执行力。因为标注有很多种任务,不建议什么任务都接什么任务都做,最好主攻一个任务方向,借此培养专业度,也与其他竞争者差异化运营更能获得甲方的青睐。
降低场地成本可以跟当地创业园区申请免费入驻,节省场地费。降低用工成本可以跟当地职业学校合作,让学校提供人力。大量的学生对学校来讲是一种负担,对标注行业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自己必须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以应对质量问题和管理问题。如果自己能在社会招到大量的人员,建议首月采取底薪加提成制度,有底薪第一是让来应聘者有信心坚持下去。第二个月可采取纯提成计件制,因为这个时候人员熟练度已经培养起来,每天差不多都能完成固定的量,因此也能计算出来拿提成比拿底薪挣得多,员工高兴公司也降低了成本。
< class="pgc-img">>我没有专业技能,没有人脉,想从事这个行业,能做好吗?
自标注行业成立到今日,标注仍是普通人逆袭最多的行业,试想一下,奶茶店加盟费动辄十几万投入下来几十万,餐饮店再小的店投下来都要三四万,连街边小吃都在转型升级。只有标注行业投入最少,只需要一个场地加电脑,不需要特别多的投入,它的优势就是设施投入较低。但为什么很多小标注团队都活不过三个月,是太多人只看到优势没看到风险点,我分析了几个原因:
(1)没有稳定的任务是最重要的原因,常常是一个任务还没做多久就没了,要么是任务断断续续,算下来休息的时间都比工作的时间长,难以培养起团队,消耗员工的耐心也消耗创始人的耐心。很多人想从事这个行业刚开始没有任务资源,经常出现被人骗被人割韭菜,如果想避免这个问题,要么就去大平台注册工会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做起,先不要招人,不要一上来就想赚大钱,标注就不是赚大钱赚快钱的行业。想招人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挂靠一个大公司,要看对方甲方数量,任务量,公司规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们的人数,如果一线标注人员50人以上,这样的公司基本都不会单纯靠招商盈利,因为自己没任务做养这么多人也费劲,一般出现割韭菜纠纷的公司都是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连自己的任务都不能保证,怎么可能还有任务放出来。
(2)缺乏有效的管理也是一方面,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能按时上下班就是管理好了,标注本身来讲就是计件制的行业,我们不能以工作时长计算收入,要以有效工作时长去计算,有的人在工位坐了一天,却只做了很少的工作,老板还要出底薪,这就是浪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薪酬以工作量为主,每个人做了多长时间做了多少数据,一切工作数据体现在报表上,老板不需要太高明的管理方法,达到目标了就是好的,达不到就淘汰。
(3)垫资问题,有负债的人或者急功近利的人不建议选择这个行业,虽然有些任务是月结,但很多甲方为了降低自身成本也会采取季度结的方式,甚至还有半年一年的,这个时候就考验自身的资金承受能力了,做这行之前先认真考虑清楚,自己能不能抗住给员工垫资几个月的成本。如果这是你孤注一掷的创业机会,那不建议你做这个,因为中间产生任何变动都会让你非常难受。
(4)返工问题,这个很多人都在问,首先我们先说正常情况,如果你是任务发布方,你会不会在最开始就把任务的规则和要求说清楚?生怕自己说的不够清楚导致做任务的人出现问题。任务承接方按照要求做就行了,做不好就是任务承接方的问题。只所以很多人害怕返工,是被恶意返工克扣收入的无良中间商骗了,市场上这种人很多,接的任务也不是第几手了,自己连个公司都没有,忽悠到一群刚入行的小白,结账的时候各种理由克扣甚至不结账。如果你接的任务靠谱,你就不要担心返工的问题,之所以会大规模返工,一定是你的培训和日常管理出了问题,你的人把任务都做到符合甲方的要求,怎么可能经常返工,如果你一开始就是奔着产量去的,质量不管不顾,那肯定会返工甚至失去甲方。
< class="pgc-img">>我认为什么是好的行业,就是对新手宽容的行业就是好行业,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人经过几天的培训就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不信你看销售行业,很多人都是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摸爬滚打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至于标注行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案,会给你很多试错的机会,不像其他行业走错一步就万劫不复。缺任务就多去找任务,公司管理混乱就加强管理学习,收入太低就提升自我能力或者将资源变现组织培训等等。你缺什么就去补齐什么,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公司能不能越做越好,取决于创始人的格局。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你想从事这个行业,我给你的建议只有两点,花钱和不花钱,不花钱你可以先从兼职或者当正式员工做起,兼职可以在很多众包平台领取任务,都不收费用。去同类公司上班更是能让你对这个行业加深认知,也能判别出来自己适不适合。如果你执意一开始就要团队运作,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挂靠大公司,全套复制他们的模式,能大大减少你摸索的时间,因为你一开公司就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底下的员工都是拖家带口的,如果你自己是在摸索在试错,你认为能坚定陪你走下去的人有几个?
京市民张海民近期到内蒙古出差,回程时想给家人同事带点内蒙古特产——奶茶。然而他惊讶地发现,当地大型超市和特产商店销售的一部分奶茶,配料表中竟然没有奶。
暑假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迎来旅游旺季,奶茶、奶酒、奶片等地方特色乳制品成为热销货。但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其中一些包装上印着“草原形象”的所谓“乳制品”其实并不含奶。
受访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应尽早制定并细化乳制品相关标准,加强市场监管,警惕低乳含量乳制品对优质乳制品形成反向淘汰。
奶茶“无奶”?
市场上“乳制品”不含奶的现象并不少见。记者在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地的超市和特产店,随机选取了15种不同品牌的奶茶,发现配料中含有生牛乳或乳粉成分的仅占一半。另外那些不含奶的奶茶,却在包装上印制奶牛、蒙古包、大草原、手捧奶茶的蒙古族老阿妈等图案,大打“草原形象”招牌,使消费者误以为其产品是用草原牛奶制成。
现制奶茶情况如何?包头市民朱灵喜欢喝珍珠奶茶。她发现,一些奶茶店现场制作珍珠奶茶时,并不加鲜奶或奶粉,而是用一些不知名的速溶粉剂勾兑。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一些现制奶茶中,既没有奶也没有茶,而是靠奶精、果粉等添加剂兑出香甜诱人的味道。
是固体饮料还是乳制品
记者走访多家奶茶、奶酒生产企业发现,这些不含奶的“乳制品”其实是用植脂末、乳化剂等食品配料和添加剂制成。
植脂末俗称“奶精”,由植物油或其他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等乳化后再进行干燥制成。植脂末中无胆固醇,最早被用作替乳产品,提供给不能喝牛奶的人食用。
食品配料和添加剂,虽然不含有毒物质,但是缺乏营养成分。按照我国相关规定,以食品添加剂为主料、乳含量极低甚至不含奶的奶茶粉,在食品分类中属于固体饮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乳制品。营养专家提出,应慎重食用非乳原辅料制作的所谓“乳制品”,尤其是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不宜摄入植脂末或糊精含量高的食品。
拒绝“擦边球”须细化监管
为了让消费者吃上放心乳制品,乳业专家和生产者建议,尽快制定并细化乳制品的相关标准,加强监管治理乳制品添加剂乱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规定,“不应直接或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乌和尔图建议,要加强定期市场检查力度,防止虚假宣传大行其道,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吃得健康才能身体健康。”专家建议广大消费者逐渐养成查看食品包装注明的配料表和营养标签的习惯,特别是要关注食品使用了哪些原辅料,在追求味道好、口感好、吃得“爽”的同时,更加重视营养健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期,被资本看好的奶茶行业频频出现问题。不仅“快招公司”套路加盟被警方捣毁,就连“奶茶界拼多多”蜜雪冰城也出现食安问题。
日前,蜜雪冰城被曝光旗下郑州永安街店、济南大观园店、武汉马湖商业街店存在篡改开封食材效期、使用隔夜茶汤奶浆半成品等问题。
随后,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蜜雪冰城门店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责令35家门店限期整改,3家门店立即停业整改,当场向9家门店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郑州市市场监管局还对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违法违规问题开展行政约谈会,公司法定代表人、总裁张红甫及核心管理人员作为被约谈方参会。
5月19日,蜜雪冰城营销宣传负责人王伟龙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蜜雪冰城正在自我进行全国大排查,并配合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做调查工作。
进行全国排查
根据报道,按蜜雪冰城规定,门店的红茶、绿茶、四季春茶、奶茶、玫果冻、珍珠等半成品食材,从备制时间起均有规定的赏味期,过了时间应该“废弃换新”。而郑州永安街店,店员只更改“效期追踪卡”,未见及时废弃过效期食材和换新。蜜雪冰城济南大观园店,店里张贴的“效期追踪卡”长时间未经修改。此外,在蜜雪冰城济南大观园店、武汉马湖商业街店,有店员连续多日使用过夜的冰淇淋奶浆、奶茶,这些均不符合蜜雪冰城公司规定的物料储存标准。
事实上,早在2019年4月,蜜雪冰城就被报道存在卫生安全问题。当时有媒体在石家庄蜜雪冰城万达广场店卧底,发现店员将抹布扔进泡茶用桶内刷洗,冰淇淋机器里藏着头发丝,还用过期原料制作奶茶。事后,蜜雪冰城所属的郑州两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声明称立即关闭涉事门店,查找问题原因。
关于最近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2021年5月15日,蜜雪冰城发布致歉声明称,此次事件影响恶劣,严重伤害消费者的权益。蜜雪冰城配合各级政府的监督检查,并成立以总经理牵头的专项处理小组,对门店存在的严重违规行为进行调查整改。对于涉事加盟店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公司《特许经营合同》中的相关约定,作出相应处理。对于分管该区域的经营团队,已紧急召集返回公司,进行二次专项深化培训。
5月19日,蜜雪冰城营销宣传负责人王伟龙对新京报记者称,蜜雪冰城正在自我进行全国大排查,并且配合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做调查,调研工作如果有进一步的信息,会及时同步。“我们内部也有做彻查,但还在等政府的最终调查结果。”
35家门店被责令整改
在蜜雪冰城道歉后,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紧急印发《关于紧急全面检查整治蜜雪冰城的通知》,全面检查蜜雪冰城所有门店;责成二七区市场监管局重点检查处理蜜雪冰城永安街店,金水区市场监管局重点检查处理蜜雪冰城总部。
5月15日-16日,郑州市各级监管所对全市区域内的蜜雪冰城旗下门店进行“地毯式”监督检查。截至目前,责令35家门店限期整改,责令3家门店立即停业整改,当场向9家门店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5月17日上午,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召开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违法违规问题行政约谈会。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总裁张红甫作表态发言,承诺整改提升的五项措施:一是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继续组织各个门店开展排查、自查自纠、二次复检等;二是对排查中发现问题的门店停业整改;三是尽快完善各个门店监控设施,做到门店监控全部覆盖、实现门店监控系统与总部终端联网,完成线上网络化监管与线下工作人员检查双运转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各区域门店互查制度建设,做到食材效期问题“零发生”;五是保持与各级监管部门的沟通汇报,时刻接受监管部门的批评指正。
本次行政约谈后,郑州市市场监管系统将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针对蜜雪冰城的专项整治行动,帮助全面提升蜜雪冰城总部的管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食品安全制度建立和落实等。
被指扩张过快
许多消费者对蜜雪冰城并不陌生,其亲民的价格、不错的口味受到欢迎,排队情况时有发生,也被消费者称之为“奶茶界拼多多”。
蜜雪冰城发家于河南,专注下沉市场,6元左右一杯的饮品,3元一支的冰淇淋,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近两年,其开店速度明显加快。
公开资料显示,蜜雪冰城于2007年开始连锁加盟事业,在2010年通过商务部特许经营备案后,开始大量开设直营门店,并开辟出“直营+加盟”的市场经营模式。到2019年,蜜雪冰城已拥有约7500家门店,营收接近65亿元。2020年1月13日,蜜雪冰城和饿了么在杭州举办签约仪式,旗下门店全部入驻饿了么。蜜雪冰城总裁张红甫当时表示,2020年,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将突破1万家。
2020年5月,蜜雪冰城举行第9500家门店的签约仪式。蜜雪冰城方面表示,按照签约客户和开店速度,预计20天-40天,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就能突破1万家。同年6月22日,蜜雪冰城官方微博发布信息显示,“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量突破1万家。”这也是第一家门店数量过万的茶饮企业。
一位山东烟台的消费者仲先生对新京报记者说,他居住的莱山区大学城附近有一条步行街,起初这条街仅有1家蜜雪冰城,许多大学生都会前来购买。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条几百米的步行街上已经出现四五家门店,可以说几十米就能看到一家蜜雪冰城。
山东彼此成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监事肖竹青认为,蜜雪冰城本次接连发生食安问题,究其原因是“跑”得太快,门店增加过快。作为新茶饮行业的首个门店过万的品牌,蜜雪冰城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但过快的发展速度让其在加盟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和供应链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隐患,对加盟商的监管也不到位。
蜜雪冰城营销宣传负责人王伟龙对新京报记者说,每年解读蜜雪冰城的人和观点都非常多,从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蜜雪冰城,再到很多人解读模式,再到现在大家都说我们快,各种观点都有。“作为企业,不能评论别人的评价,只能埋头苦干。蜜雪冰城经历这次事件,也将会更加地完善和健全。”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项玲
来源: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