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网北京9月8日电(冯孔)随着新的消费升级浪潮的兴起,中国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橄榄油也逐渐成为主流油脂消费品,近期国内外橄榄油标准差异成为热议话题,中国品油师的培养也提上了议程,这将关系到中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中国橄榄油行业未来发展走势。
矛盾:日益增长的橄榄油消费需求与品油师匮乏存在矛盾
近年来,中国橄榄油需求日益增长,橄榄油品质也是行业和消费者关心的核心问题。近期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表示:“目前橄榄油市场比较混乱,大多数产品都标称为特级初榨橄榄油,但价格相差悬殊,其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消费者要在鱼龙混杂的橄榄油市场上购买到真正的特级初榨橄榄油颇为困难。”
确实在一些国际评测中,中国市场的部分产品对于强制性执行的理化指标,基本全部符合中国国标中“特级初榨”的规定,但在国际专业品油师鉴定下,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感官鉴定等级,只达到“初榨橄榄油或者灯油”的水平,但实际上两者差异巨大。
这背后正反映了中国橄榄油感官评价标准的缺失,而在国际上,这项工作正是由品油师来完成。IOC(国际橄榄油理事会)油品检测负责人、意大利国家橄榄油品油师和托斯卡拉法定产区评鉴委员Daniele Piacenti介绍到,品鉴橄榄油感官风味是否达到“特级初榨”水平是最基本的功力和要求,但中国目前没有相应的感官评价标准和品油师,这恰恰是中国橄榄油行业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因素:品油师为橄榄油品质判定增加一道保障
橄榄油主要产自地中海沿岸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国际上被誉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和“地中海甘露”。由于特级初榨橄榄油是鲜果在采摘后24小时之内直接进行物理冷榨而成,保留了油橄榄果本身最原始的味道,就像葡萄酒一样,不同品种或者不同地区生长、不同工艺酿造的葡萄酒,口感和风味都会不同。所以必须要有品油师对橄榄油品质等级进行区分。
事实上,国际上针对橄榄油的品质不仅对“酸度”理化成分有严格要求,其气味、滋味和色泽等感官指标更是品质评定的重要参考标准,真正的“特级初榨橄榄油” 不仅酸度不能超过0.8%,在感官指标上也必须零瑕疵。而且欧盟法律明确要求必须同时采用感官指标评判橄榄油的品质级别。就国际通行标准和做法来看,品油师确实为橄榄油的品质筑起了另一道防线。
据了解,橄榄油品油师至少需要有五年以上的功底,方可有相对熟练的品鉴能力。大师级的品油师不仅需要品鉴天赋,更需要有十年、几十年沉淀,他们不仅可以轻易辨别几百种橄榄油的种类、产区,更可以通过其高超的调味能力,调制出风味维持数十年不变的产品。所以大师级品油师也是国际优质橄榄油公司手中的王牌。
破解方案:培养中国自己的品油师
中国市场的橄榄油品油师极度匮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给出了答案:培养中国自己的品油师。
在近期翡丽百瑞(Filippo Berio)150周年庆典大会上,国内首个橄榄油感官风味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感官风味实验室。据悉,首个橄榄油感官风味联合实验室成立之后,将会重点培养中国自己的橄榄油品油师。
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组织下,遵照有关标准,首先在国内联合实验室基地进行初步的培训,再到意大利翡丽百瑞全球研发中心由其首席品油师及其团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并通过盲测等综合评估,最终合格者将成为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授牌的首批橄榄油品油师。这意味着中国橄榄油行业将进一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向健康、有序、规范、专业化方向发展,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身居西南内陆腹地的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近年来,贵州依托山地的原生性、独特性,培育了以茶叶、辣椒、刺梨、蓝莓为代表的多个农业特色产业“单项冠军”。这几大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演绎了吸引世界目光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多重唱”。
700万余亩茶叶、540万余亩辣椒、210万余亩刺梨、22万余亩蓝莓……以这四个产业为代表的“酸甜香辣”系列,产业规模近年来稳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市场视野中的“转赞评”“回头率”越来越高,并且不少品牌成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黔货出山”后正“漂洋过海”。
这样的发展势头和可人成绩得益于定位找得准。贵州土地贫瘠、耕地破碎,想要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自然受到诸多限制。不过,贵州也有很多优势条件,比如气候湿润、植被丰富、山清水秀、土壤干净、空气优良,这些恰恰是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贵州正是抓住这些“优良基因”布局产业,瞄准差异化、寻求独特性,力避同质化、杜绝一窝蜂,延伸产业链、追求高质量,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专多能”的农业发展新景象。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拓宽了新时代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农民拿到手上、装入仓房、揣进兜里的更多收获、更好收成、更佳收益奠定了“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坚实基础。
贵州的茶农、椒农、果农,因为茶叶、辣椒、刺梨、蓝莓等产业的日益兴旺,腰包越来越鼓、信心越来越足、日子越来越富。随着绿水青山“生态红利”逐步释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图景”正徐徐铺开。
酸:荆丛野果逆袭出山
刺梨,果如其名,鲜果状态时,满身是刺。榨汁后,酸涩中带一丝甘甜。这种贵州山间的野果,过去只是放牛娃们偶尔摘来玩耍的玩意,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价值。
贵州省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家刺梨加工企业的工人在传送带上筛选刺梨鲜果(2021年8月19日摄)。本组图片均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文斌摄
贵州通过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刺梨产业,目前种植面积210万余亩,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的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山中野果终于在贵州逆袭成名。
刺梨生长在乱石旮旯、荆棘丛中,口感酸涩,而且满身是刺,以前鲜有人问津,甚至连拾柴人都不砍不捡。
“以前没人吃也没人种,现在刺梨越来越出名。”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51岁的村民任光卫说,过去最多就是农民摘回家泡酒,至于口感和功效,“也没人能说出个一二”。
有史料表明,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讨伐孟获,行军至云贵边界,士兵染瘴气久治不愈,当地有人献上一壶美酒,士兵饮后疾病痊愈,这种酒就是“刺梨酒”。
此类故事按下不表,近代关于刺梨营养价值的研究确有成果。营养学家罗登义教授研究发现,刺梨含丙种维生素特别丰富,使得刺梨名扬海内外。因此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也将刺梨称为“登义果”。
2012年,贵州成立了“贵州省刺梨学会”。2018年,刺梨被列为贵州十二大特色产业。
贵州民间还有句谚语,“刺梨上市,太医无事。”研究发现,刺梨果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黄酮、多酚、三萜等功效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特别丰富,每100克刺梨果肉中,其含量达1980毫克至3750毫克,远高于其他果蔬。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是刺梨产业大县,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刺梨之乡”。初夏时,龙里县洗马镇台上村3800亩刺梨迎来盛花期,粉红的刺梨花漫山遍野,吸引不少游客赏花。龙里县刺梨产业发展中心研究人员介绍,据药典记载,刺梨花、果、叶、籽均可入药,有健胃消食作用,根、皮则有止泻功效。
贵州刺梨工坊公司副总经理杨永俊介绍,刺梨的生长对于气温等条件要求极为特殊,全球最佳产地就在贵州。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北纬25度左右的气候优势,孕育了高品质的天然刺梨。如今,不少国家对刺梨产品非常感兴趣,每年都要从贵州进口大量刺梨原汁。
近年来,贵州依托六盘水、黔南、安顺、毕节等4个刺梨产业经济带,将刺梨培育成山乡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
任光卫有22亩地,流转给公司发展刺梨,每亩每年有400元租金收入。他平时在刺梨基地务工,每天也有100元收入。他说,过去只知道山旮旯有这个野果,并不清楚可以规模化种植,对它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也不掌握,没想到过去瞧不上的小小野果,竟让他家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
与种植规模同步提升的是刺梨精深加工能力。在生产车间,刺梨鲜果经筛选冲洗后,开始“身价提升”。
在盘州市刺力王等精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刺梨鲜果经过筛选冲洗后,进入到下一个“身价翻番”“地位升级”的环节。在流水线上经过破碎、杀菌等多道工序后,有的成为刺梨原汁,有的成为刺梨饮品。
目前,贵州以刺梨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企业有78家,鲜果加工能力约32万吨。
围绕刺梨,贵州近年来打造出众多拳头产品,如2019年开发的“刺柠吉”系列饮料、保健食品,投产当年销售收入即超1亿元,2020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从高标准种植基地打造到龙头企业培育,再到品牌影响力扩展,贵州刺梨的产业之路正越走越宽。
甜:水果皇后扎根苗乡
半人高的树上,身披“白霜”的蓝莓果挂满枝头;冷库中,一箱箱颗粒饱满、颜色发紫的蓝莓鲜果等待出山进城;流水线上,蓝莓汁、蓝莓果酱成批产出……从贵州黔东南、黔南、安顺等蓝莓主产区出发,蓝莓“盛装”走向大市场。
蓝莓成熟之后呈现发亮的紫蓝色,一把熟透的带“霜”蓝莓放入口中,“爆”出的幸福感立马在口腔蔓延。目前全球有50多个国家生产蓝莓,我国的栽培面积位列第一。在我国,贵州的蓝莓栽培面积最大,目前已超20万亩。
被称为水果皇后、美瞳果的蓝莓,富含花青素、鞣花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尤其花青素含量是一般水果和蔬菜的4倍至8倍,属高氨基酸、高锌、高钙、高铁、高铜、高维生素的果品,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入五大健康食品。
贵州省植物园研究员廖优江说:“中国南方的第一个蓝莓栽培基地就在贵州麻江,这种蓝色水果在麻江已经栽培发展了20多年。”
20世纪末,在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所指导下,麻江县开始大面积种植蓝莓,2003年建立试验示范园200亩。至2009年,麻江共引入“兔眼”蓝莓、北方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等35个品种进行试验,共筛选出14个适宜在麻江推广的品种。至此,麻江蓝莓产业步入了快车道。目前,麻江县蓝莓栽培面积已超8万亩,挂果面积达6.8万亩。
经过20多年发展,蓝莓产业在贵州遍地开花。苗乡侗寨,梵净山下,赤水河畔,每当蓝莓采摘时节,处处可见蓝光闪烁、色泽明亮的美瞳果。
廖优江从1995年开始一直与蓝莓打交道。他说,贵州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蓝莓栽培,通过多年驯化、优选和培育,贵州蓝莓形成了一批地方特色品种,品相、口感、营养俱佳,特别在抗氧化、增进视力方面效果明显,已经初具品牌效应。
清水江上游的麻江县,是全国县级单位中,蓝莓栽培面积最大的县。小小蓝莓果,如今已成乡村振兴大产业。麻江县龙山镇龙山村瑶族妇女龙顺莲,现在在当地一家蓝莓加工企业上班。她所在的企业目前有蓝莓果酱、蓝莓果干六大系列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效益在行业内影响较大,除了辐射带动蓝莓栽培基地灵活就业外,还固定提供60多个工作岗位。每个月龙顺莲都可以得到3200元工资收入。
麻江县蓝莓中心负责人范梦婕介绍,麻江县蓝莓栽培面积8.56万亩,带动3万余人增收,并获得“中国绿色生态蓝莓十强县”“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荣誉称号。
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高坝田村,近年来依托当地的高海拔优势,发展蓝莓观光采摘产业。蓝天白云下的高坝田,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蓝莓树。进入采摘时节,众多游人前来体验,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重要抓手。
如今,贵州蓝莓发展出栽培、育苗、加工等全产业链,直接从业人员10万余人,上下游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年产值10亿元以上。
如今,贵州蓝莓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麻江蓝莓”“紫云蓝莓”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麻江县、黄平县有机蓝莓认证面积1.1万亩,占全国有机蓝莓认证面积的61%,“贵蓝”“蓝笑”“蓝之灵”等品牌享誉中外,贵州蓝莓正迈向绿色、生态、有机的高品质之路。
香:黔中茶青香飘四海
名茶之乡、苔茶之乡、有机茶之乡……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黔岭大地上,处处是“茶乡”。
贵州是我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等诸多适宜种茶制茶条件的茶区,是业界公认的高品质绿茶重要产地。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群山汇聚,孕育茶青。乌蒙山、武陵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娄山,茶园满山,茶香袅袅。
走进武陵山深处的思南县,漫山遍野的茶树错落有致。采茶时节,到处是茶农们采茶的身影。
一场细雨后,距离思南县不远的石阡县龙塘镇苔茶基地嫩芽吐绿,茶农们抢抓时机采摘新叶,灵巧的双手将一片片细芽收入竹篓。
湄潭县号称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县”,这里地处北纬27度,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在湄潭县永兴镇中国茶海景区,一大早就有人登“观海楼”品茶、散步,茶园与小青瓦、坡面顶、白粉墙式的黔北民居相映成趣。
位于湄潭县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记载: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选址落户湄潭,推开中国茶业现代化的第一扇大门,湄潭茶场一度成为全国八大茶叶出口基地之一。
在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夷州贡茶的省级传承人王飞,比划着描述古茶树,“一个人抱不过来,采茶要搭梯子。”王飞是侗族,他家六代人都用传统手工艺做茶,是茶叶世家。村里的茶博物馆有面奖旗,上面是周恩来总理亲笔写的“茶叶生产,前途无量”,印证了当年的辉煌。
“中国名茶之乡”湄潭县,“中国苔茶之乡”石阡县,“中国古茶树之乡”普安县,“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凤冈县,“中国毛尖茶都”都匀市……遍布贵州的茶乡茶都,见证了黔贵大地悠久的茶历史。
贵州目前已形成黔中名优绿茶、黔东优质绿茶抹茶、黔北绿茶红茶、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五大产业带,茶叶种植面积已超700万亩。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域有3个,20万至30万亩的县域有7个,10万至20万亩的县域有19个。此外,还有236个“万亩乡镇”,613个“5000亩村”。
2022年,贵州茶叶产量超45万吨,产值超600亿元。一片片嫩绿、金黄、紫翠的茶叶,成为贵州山乡人增收的“香饽饽”。采茶高峰期,工人采一斤茶青可以获得手工费16元,麻利的工人一天可采10斤。
湄潭县天城镇天城村57岁的熊仕华,家里有7亩茶园,种植了四个品种的茶叶。高峰期,他的茶园每天能产出六七斤茶青,平均单价60元,一季收入可以达到四万元。
“中国苔茶之乡”石阡现有茶园面积43.6万亩,茶叶年产量3.25万吨,综合产值32.92亿元。这里的茶叶除了销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带动32.5万人吃上“茶叶饭”。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有“中国抹茶之都”美誉,被称为“世界抹茶超级工厂”。如今,这里建成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规模为全球最大之一,抹茶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约4000吨,辐射带动相关就业人口近10万人。
辣:贵菜之魂红火乡村
贵州一日三餐,几乎不离辣椒。即便是再素不过的白水煮菜,也要配一碟辣椒水,“合二为一”才算菜。以至有人说,辣椒是贵州饭食的“灵魂”。
清晨,遵义市大大小小的羊肉粉早餐店,一碗热气腾腾、漂着糊辣椒和红油的米粉,为食客按下一天的“元气开关”。对于爱这口的人来说,辣椒往往比羊肉重要,一口香辣汤下肚,充满干劲。
根据记载,贵州的辣椒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多年以前,《思州府志》这样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是我国现存最早食用辣椒的文字记载。
“我们遵义人,有辣椒才吃得饱饭、打得起精神,有时候没有米饭不要紧,没有辣椒不行,一点不夸张!”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一家羊肉粉店的老板一边烫粉一边说。
午间时分的“阳光之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不少饭馆的餐桌上,总少不了烤土豆。金黄的土豆,配上鲜红的辣椒面,不停“攻击”食客的味蕾。糊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泡椒、油辣椒、烧辣椒……各类辣椒碰上酸汤鱼、筒筒笋炖猪脚、豆米火锅等美食,让人唇齿间回味无穷。
虾子,遵义市新蒲新区的一个小镇,是闻名全国的“中国辣椒城”。每天都有经销商在这里进行辣椒交易,夏天是鲜辣椒收购的时节,整个辣椒城一片“红海”。
“中国辣椒城”历经多次变迁。从自发零散交易、定点露天交易,到小型辣椒交易市场,岁月流转,成就了今天的“国家级遵义辣椒专业市场”核心区,市场占地面积458亩,能满足75万吨辣椒年交易量、56万吨冷链仓储周转量、120万吨物流年吞吐量。
从事辣椒行业30余年的石永松,现在是贵州满天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遵义市辣椒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他的父亲年过七旬,如今依然活跃在辣椒生产、交易一线。“从种植到买卖,我们祖祖辈辈从来没有离开过辣椒。”石永松说。
石永松介绍,除了销售贵州自产的辣椒外,辣椒城还销售来自全国各地的辣椒,以及产自印度、缅甸、韩国等国的辣椒,业务范围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辣椒市场,这里的辣椒指数已成为交易“风向标”。每年辣椒上市,很多地方都会等贵州辣椒价格出来后,才开始定价,逐步形成“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的格局。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贵州辣椒种植面积超过540万亩,成为全国唯一超500万亩的省份。另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相关数据,贵州辣椒种植面积约占全球十分之一、全国六分之一,有20个县域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近年来年产量稳定在780万吨左右,年产值大约270亿元。
贵州还将辣椒列入全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提升辣椒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让小辣椒成为致富增收大产业、乡村振兴“新灵魂”。
“不要小看辣椒,管好了一样有大收益。”在铜仁市万山区仁山街道塘边村辣椒种植基地,农技人员为村民详细讲解辣椒育苗、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这个地处武陵山深处的小村庄,近年来通过种植辣椒,给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提供了临时就业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贵州辣椒加工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贵州现有规模化辣椒企业300余家,产品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贵三红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深耕辣椒加工行业26年,在贵州20多个区县建立起30多万亩生态辣椒原料基地,带动近20万椒农增收致富。
(此组稿件均由本报记者赵新兵 汪军采写,图片由本报记者杨文斌拍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民在摘油橄榄果 新华网发
棵棵橄榄树,种出绿水青山;滴滴橄榄油,淌出致富希望。因为能人带动,满山橄榄树不仅让荒山变绿、生态变美,自身的高附加值也让它成为引导百姓致富的“黄金树”。
“一滴油”引出绿色产业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拥有天然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条件。这里地处北纬32°,独特的土壤、气候等资源优势让它拥有“东方地中海”的美誉,是油橄榄的理想生长地。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郧阳地区就开始种植油橄榄,并用石磨来榨油。但传统的石磨磨油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品质低、效率低,缺少技术含量,在当地并未形成致富产业。
郧阳油橄榄真正实现脱胎换骨、身价翻番,要从2015年一位能人回乡的故事说起。
那一年,在外经商的竹山人朱瑾艳选择回十堰创业,看中的正是郧阳的油橄榄产业,从此她的人生坐标便定格在郧阳大山里。
朱瑾艳与油橄榄结缘,源于对“一滴油”的执着追求。
此前,朱瑾艳一直在武汉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餐饮经验,她总结出一个心得,再好的食材,没有好油,饮食的健康和美味也会大打折扣。人们对健康饮食越来越挑剔,她必须寻找到那一滴好油。
橄榄油被称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它富含橄榄多酚,对肠胃和心脑血管都有很好的保健效果。郧阳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成为朱瑾艳与郧阳成功牵手的良好契机。
来到郧阳,朱瑾艳成立了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承包下大片荒山荒地,开始种植油橄榄。
操作工在挑选油橄榄 新华网发
“一棵树”衍生全产业链
油橄榄作为从国外引进的树种,品种多达30余个,到底哪些品种适合在郧阳规模化种植?
早在几年前,朱瑾艳的姐夫方东就在试种油橄榄,并将优选出的5个油橄榄品种小批量运往甘肃榨油。朱瑾艳对橄榄油的认识,正是源于方东的推介和普及。也因为有了方东的前期摸索实践,朱瑾艳在油橄榄种植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有了“种子”选手,朱瑾艳全面扩大种植规模。她将杨溪铺镇杨溪铺村1700多亩荒山流转过来,全部种上橄榄树,集中连片打造成为“东方橄榄园”。
深秋时节,跟随朱瑾艳走进她的“东方橄榄园”,但见满山成片成片的橄榄树让荒山披绿,气势恢宏。这些橄榄树呈整齐的阵列分布,每一行每一列都有严格的间距。
“所有树种全部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引进,施肥、浇水都是按国际先进标准,采用滴灌技术。”朱瑾艳自豪地介绍。
在这个园区内,占地11亩的国际油橄榄文化交流中心即将建设完工。其中包括一座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的展馆和4个风情馆,今后将用于研学交流、观光体验等。
朱瑾艳介绍,她的公司已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橄榄油专家开展技术交流,与湖北省相关高校深度开展科学种植、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与合作。“我们的油橄榄种植靠的是科技,不再靠天收。”朱瑾艳说。
科技含量不仅仅体现在种植环节,在精深加工环节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朱瑾艳从意大利引进的全自动冷榨生产线,通过离心分离技术,能够快速将新鲜橄榄果实现水、油、渣三分离,橄榄油年产能可达1000吨。目前,橄榄油实际产量约200吨,市场供不应求。
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朱瑾艳透露,将于明年初启用的新工厂,规模更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不仅产量将比现有提高一倍,人工效率也将大幅提升,产品也不再局限橄榄油。
“油橄榄浑身是宝,围绕它可以衍生出一条全产业链。”2020年,朱瑾艳在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开发更多油橄榄衍生品。
橄榄叶子可提取橄榄精油、制成面膜,还可研发橄榄茶叶、橄榄茶饮料,橄榄果还可研发橄榄药露……称得上名副其实的“黄金树”。朱瑾艳介绍,两条新的生产线预计一小时可处理1.5吨油橄榄,一年可消耗5万亩的油橄榄。
油橄榄树成林 新华网发
一片林种出“金山银山”
先进的精深加工技术,将油橄榄“吃干榨尽”,产品身价百倍。现代化的强大生产能力和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带动郧阳全区油橄榄产业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
目前,朱瑾艳公司在自有5000余亩油橄榄基地的基础上,通过种苗和技术输出、统一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带动郧阳区种植油橄榄3万余亩。按一亩地种植30棵油橄榄树、每棵树约产鲜果50斤计算,平均一亩地可增收7000余元,真正将一座座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朱瑾艳自有种植基地里,杨溪铺村5个村民小组、20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在橄榄园打工工资收入等,同样实现了脱贫致富。
今年70岁的杨溪铺村村民孟万生算了一笔账:“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费600元,他家4亩地流转费每年2400元。在园区打工每天固定工资100块钱,仅这两项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 每天在家门口剪剪枝、除除草、浇浇水,就能有稳定收入,孟万生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
在朱瑾艳看来,橄榄林既是生态林,也是经济林;油橄榄既是农业产业,也是大健康产业。如今,她已放弃其它经营业务,全身心投入到“一棵树、一滴油、一群人”的绿色事业中。(胡诚、夏国燕、张潘、刘生辉)
丰收的油橄榄果 新华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