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年,日本国内似乎又一次迎来了珍珠奶茶热潮,但是本次的热潮与过去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7月9日,位于大阪难波的购物中心新开了一家中国台湾的甜品店“台湾甜商店 NO Walk”,开店当天,店内店外排满了前来品尝的顾客。一名20岁学生顾客在品尝了店里的人气珍珠奶茶后评价道:“糯糯、爽滑的口感,非常的好喝。”店里的奶茶原料选用的是产自台湾的木薯粉,并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制作而成。
从2018年开始的珍珠奶茶热,直接导致各家奶茶连锁店在日本各大都市商场急速扩张,私人经营的小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最早在九十年代,一种放入小块白色木薯淀粉的可可奶在日本国内人气火爆。后来,奶茶搭配日式薄煎饼的食用方式在2008年左右也迎来了第二春。而后,大小1cm左右的黑珍珠,搭配大口径吸管的中国台湾风格的珍珠奶茶又在一次迎来了热潮。那么此次珍珠奶茶热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原因之一:台湾旅游带来的人气
台湾甜商店店员前川由奈称:“有很多日本游客在前往台湾旅游时就品尝过珍珠奶茶的美味了,因此一旦经过日本国内的珍珠奶茶店,就会不自觉的进店购买品尝。”
原因之二:SNS带来的宣传效果
店员前川由奈称:“珍珠奶茶本身的造型颜色极具美感,会让许多顾客在品尝前拍照留念,并上传到自己的社交媒体上。”
原因之三:“珍珠奶茶用木薯粉”在购物网站上的销量激增
在日本,有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购买从国外进口的木薯粉,并依照自己喜好的口味,在家中制作珍珠奶茶。其中,雅虎购物网站的木薯粉销量,从2019年1月至5月的半年里增加了约14倍。
< class="pgc-img">珍珠奶茶的原料——木薯粉
>在位于京都府丹后市網野町的木薯粉生产工厂内,可以了解到珍珠奶茶的原料其实来自于一种纯白的木薯。在纯白的木薯当中提取淀粉,然后与焦糖等原料混合,起到上色的效果。然后通过回转炉将形状固定为球状。然后在加一点水煮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一种焦黑、晶莹的状态。
近日,在日本各大商场里销售着一种速溶珍珠奶茶产品,1分钟后就可品尝到奶茶冷饮。目前,各大奶茶店销售的奶茶商品一杯就要花费500日元(约32元)左右,在家里花上一分钟的时间做出的冷冻珍珠奶茶仅需要60日元(约4元)。今后,好喝的奶茶店依旧会存在于日本各大地区,第四次的珍珠奶茶热或许即将到来。
>011年5月,海峡对岸的宝岛,一片恐慌。
昱伸香料创始人赖俊杰被捕后,在法庭上留下一句玩味十足的话:
好文章,大家一起抄嘛!
昱伸香料作为岛内最大的起云剂企业,却私下在产品中添加DOP(通用塑化剂)长达30年,其副作用是“三聚氰胺”的20倍。
< class="pgc-img">赖俊杰夫妇被捕
>宝岛塑化剂曝光当天,国际巨头沃尔玛下架了所有进口饮料;广东东莞下架了80%食品;中国香港更是抛出一份“200名市民中有99%检测出塑化剂”的报道。
霎时间,“DOP”成为了令全球变色的名词。
然而,在这震撼世人的公共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岛内奶茶全面溃败,行业制高点向大陆转移。
这场行业变迁的序幕中,有文艺青年梦想的破碎、有各方资本贪婪的角逐、有新式茶饮承载的使命,更有奶茶的终极定位:
不管好不好喝,都是一门好生意...
1、草莽的狂野时期
国内第一代网红奶茶,是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宝岛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有趣的是,关于珍珠奶茶的起源,坊间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台南的“翰林茶馆”无意间在奶茶里添加了一种白色粉圆,形似被煮过的珍珠,便命名为“珍珠奶茶”。
另一种是,台中“春水堂”一位店员在奶茶里放了粉圆,诗意大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祖师爷”的名号,两家店不惜对薄公堂,打了10年官司。
最终,法院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
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
而在两家店争夺“祖师爷”期间,珍珠奶茶却在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连名字也越来越野。
有奶茶小贩专门把粉圆颗粒做大,从80年代知名演员叶子楣那里汲取灵感,起名“波霸奶茶”。
< class="pgc-img">>更野的商家,则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取名叫“青蛙包二奶”...
休闲小站、快可立、50岚等品牌相继涌现。
其中,快可立更是率先进军大陆,成为了第一家正宗的奶茶店,宝岛一跃成为全球奶茶的头号玩家。
“奶茶+粉圆”的创新,固然将台式奶茶送上了世纪之交的王座,但珍珠奶茶在民间的无序扩张,也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奶茶的“供给侧变革”
2016年时,与建国老师酣战的希拉里为了拉选票跑到一家华人奶茶店,她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并表示:
< class="pgc-img">很喜欢这种牛奶和茶叶结合的产品。
畅饮奶茶的希拉里(右一)
>实际上,早在80年代珍珠奶茶就成了“既没有奶,也没有茶”的劣质品。
为了抢占市场,商家将珍珠奶茶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一杯奶茶的成分被简化成“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自来水”。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奶精,这种物质有很浓郁的奶香味。
关键的是,与鲜奶相比,奶精硬生生将行业的毛利率提高到了70%,轻松吊打海天、伊利,几乎与五粮液并驾齐驱。
本质上,珍珠奶茶依旧是“奶精+茶”的勾兑物,只要静止一段时间二者就会分离,要想保持混合状态就必须加入一种名为“起云剂”的食品添加剂。
< class="pgc-img">起云剂
>但起云剂却有成本高、稳定性差、保质期短的缺点。
很快,岛内最大起云剂企业“昱伸香料”惊奇的发现:通用塑化剂(DOP)能代替起云剂,不仅效果奇佳,成本也更低。
直到2011年,隐藏30年的DOP浮出水面,奶茶直接被贴上了“橡胶珍珠”、“添加剂”等标签,昔日风光无限的珍珠奶茶也成了“骗小孩子的东西”。
< class="pgc-img">>更奇葩的是,岛内生育率持续达到全球最低、乳腺癌患者增多等健康问题也找到了元凶——奶茶。
昱伸香料的一次“长期投资”,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奶茶行业的“供给侧变革”。
3、行业迭代
2011年后,珍珠奶茶被按死在塑化剂风波中,取而代之的是火速出圈的“新式茶饮”。
“新式茶饮”和“珍珠奶茶”有着本质的区别: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新式茶饮将“粉末+水”冲泡的方式,升级成为了4小时一换的现泡茶,店铺里更是出现了人工剥葡萄皮的场景,成本呈指数级上升,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突破了20元大关。
< class="pgc-img">喜茶工作人员
>而在早年,曾有媒体暗访珍珠奶茶的制作: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加上水电费、租金,成本也不过1元左右。
但高昂的价格,依旧无法阻挡新式茶饮成为年轻一代的宠儿,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门店迅速崛起。
喜茶上海门店开业当天,蜂拥而来的顾客被分成6条长队,等待时间长达6小时。
茶颜悦色在武汉的首家门店,更是出现了长达1公里的史诗级长队,排队8小时才能喝到一杯奶茶。
更奇葩的是,一杯20元的奶茶,竟被黄牛炒到了500元。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前的人群
>到了2021年,奈雪的茶IPO登陆港股,成为了“奶茶第一股”;紧接着,喜茶的估值也达到了600亿。
伴随新式茶饮崛起的,则是一种无奈:
喝一杯奶茶,比吃一顿饭都管饱。
事实上,这句无奈背后正是新式茶饮快速出圈的财富密码。
4、资本捧杀的乐章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你能看到从草莓到芒果,从椰果到香蕉,从珍珠到面包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大杂烩。
就拿喜茶的6个品类来看: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
< class="pgc-img">>除纯茶外的5个品类,本质上都是“奶茶+”的模式。
奶茶+水果,主打健康的旗帜成了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奶茶+雪糕、面包,直接将冰激凌和蛋糕拍死在沙滩上;
奶茶+米饭,更是号称“能喝的粽子”。
新式茶饮,已经将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两点:
1、奶茶能与万物相融,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了无限延伸的空间;
2、所有品类的基底都是奶茶,加工流程可以标准化,只需具备稳定的供应链就能快速扩张。
简言之,一家新式茶饮店同时兼具了奶茶店、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属性。
< class="pgc-img">>一门生意同时抢占5个市场,足以让任何人做梦都笑醒,因而才会成为资本的角逐之地。
但奶茶作为一个配方公开、口味差异小、门槛几乎为0的行业,又注定是个极度内卷的“完全竞争市场”。
自新式茶饮诞生以来,各大品牌都在试图通过推出新品甩开对手。
最终,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抄作业”现象,导致整个行业严重同质化。
不看包装的情况下,没人能分清喜茶和奈雪的同款产品。
在此情况下,行业只能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缺乏资金时,就引入外部投资继续卷...
然而,在这场以“卷”为主题的战争中,倒下的不止有同行,更多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
5、大分化:镰刀与突围
2016年,新式茶饮的玩家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天还赔两块五。
< class="pgc-img">>实际上,正是完全竞争市场进行到后期的铁律:每家企业的利润都无限趋向于0。
因此,整个行业在白刃战中分化成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猎杀派,一种是突围派。
所谓猎杀,猎物不是同行,而是终端门店。
当卖奶茶赚不到钱时,有一大批品牌方将目光瞄准了“加盟费”。
找明星打广告,依托人气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吸引加盟,反倒成了多数品牌的“主营业务”。
而他们的盈利模式,也从依赖客户消费,变成了从下游吸血——收取巨额加盟费的一锤子买卖。
< class="pgc-img">>更有甚者,通过协议将加盟商的采购约束在内部体系,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兜售原材料,频繁收费培训,就连装修门店的材料也必须从总部采购。
当一个品牌被玩残后,企业主们便换个牌子再来一遍,直到榨干一切油水...
相比于业内的加盟乱象,突围派则跑出了另一条路线。
喜茶和奈雪,采用直营模式将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的区间,整个制作流程全部人工现场进行,用工匠精神主打高端茶饮。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作为中端茶饮的代表,同样采取了直营模式,但区别在于将全部门店集中在长沙。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堵死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客户只能选自己的产品。
如今,茶颜悦色在长沙的门店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圈甚至出现了一个路口5家门店的奇观。
< class="pgc-img">>而蜜雪冰城则避开了一线白领群体,将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凭借庞大的供应链将客单价控制在8元以下,成为了“奶茶界的拼夕夕”。
与此同时,用“直营+加盟”斩获15000家门店的蜜雪冰城,也成了创业文艺青年的“头号竞争对手”。
< class="pgc-img">>当价格战与加盟乱象的硝烟缓缓散去,新式茶饮的高端价格带已被喜茶、奈雪牢牢占据,中端价格涌现出了大量区域品牌,低端价格带则由蜜雪冰城独占鳌头。
在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下,所有品牌的终极命题只有一个:如何成为中国的星巴克?
6、中国的星巴克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喝一杯咖啡...
但背后却是一个被人忽略了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是饮茶大国,5000亿的茶饮市场远超800亿的咖啡市场。
< class="pgc-img">中国茶饮市场规模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茶饮是个“市场大、品牌小”的生意,至今都没有诞生过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而咖啡则是个“市场小、品牌大”的生意,前有在国内深耕的星巴克、雀巢,后有锤爆资本主义的瑞幸。
茶饮之所以很难做大,原因在于生产销售环节。
茶树讲究地形、土壤、温度;采摘和加工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就连喝茶也要让你“细品”,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不好。
这种缺乏标准,与玄学挂钩的特性严重制约了茶饮的发展。而新式茶饮的本质,就是打破局限,实现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新式茶饮用“牛奶+糖”的融合淡化了茶叶的味道、等级、产地,让行业具备了工业化基础。
< class="pgc-img">>其次,新式茶饮“糖分+脂肪+咖啡因”的成瘾性组合,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最后,新式茶饮抹平了餐饮行业“消费集中于中午和晚上”的痛点,将消费时段延长到了早餐、下午茶、宵夜,几乎可以全天候运营。
当市场因素具备后,摆在新茶品牌面前的则是:星巴克的优势——高度的流程化与可复制程度。
早年,茶颜悦色排出10000米的史诗级长队,根源在于人工现场制作,生产效率慢,无法流程化。
而在供应商解决了糖和奶盖自动化,人工现场削皮被机器取代,生产环节被上游取代的今天,品牌商需要思考的则是另一个问题:
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星巴克,在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 class="pgc-img">>当我们回看奶茶的发展史,能看到草莽时期的狂野、扩张时期的惊险、迭代时期的鏖战,也有资本的角逐、加盟的镰刀、低谷的突围,但更重要的却是一个行业在国潮复苏背景下的使命——复兴、做大中国茶饮。
而新式茶饮向“中国的星巴克”进军,也有另一个范本。
在星巴克,往往是身着西装革履,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面无表情的喝着美式,一边间不停歇的敲击着键盘。
< class="pgc-img">>咖啡成了工业兴奋剂,整个环境都被焦虑占满。
但在一个经济增速放缓,黑天鹅乱飞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心灵安慰剂,来治愈内心深处的彷徨与焦虑。
我突然想到一句贴合当下出境的话:
生活这么苦,不如来点糖。
过“珍珠奶茶”的人,
一定忘不了那一粒粒Q弹的“珍珠”。
那一粒粒黑色“珍珠”,
其实是用木薯淀粉做的。
“
在我们的生活中,木薯的身影无处不在。其在食品、饲料、工业、能源开发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木薯可以制成淀粉、变性淀粉、淀粉加工制品(粉圆、酒精、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味精、啤酒、面包、饼干、虾片、粉丝、酱料等)等。
随着优良品种的开发和木薯食用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湖南、福建、海南等省相继有企业开发了木薯全粉、木薯粉条、木薯脆片、木薯粽子、木薯月饼、木薯汁等食品,推出后均得到社会好评。
木薯食品
(图片来源:谷歌图片)
木薯也是重要的生物能源作物之一。国家“十一五”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将木薯、甘薯和甜高粱列为未来生产燃料酒精的首选原料。李克强总理在今年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木薯燃料乙醇项目。
木薯干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木薯从哪来?长什么样?
木薯(学名:Manihot esculenta),英文称cassava、tapioca、yuca等,又称树薯,大戟科木薯属植物。因其耐旱、生长条件粗放、种植成本低,是世界上许多贫困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木薯原产于南美洲,19世纪初传入我国广东一带,目前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已有不少种植。华南9号木薯是我国目前主推食用品种,薯肉为蛋黄色,故又称为“蛋黄木薯”。蛋黄木薯适宜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栽培,植后7-9个月即可收获,每公顷鲜薯产量达30~38吨。
虽然都称为“薯”,
木薯的生长形态
却与马铃薯、甘薯大不相同。
马铃薯和甘薯为草本植物,而木薯则为灌木,植株高达1-2米,一望无垠的木薯种植区是一道亮丽的特色风景线。
木薯全株
(图片来源: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实验站)
木薯横剖面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木薯和马铃薯、甘薯有什么不同?
与马铃薯、甘薯类似,木薯的主要食用部位为肉质块根。不同的是,木薯的块根较大,呈长圆柱形。
木薯块根
(图片来源: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实验站)
木薯十分耐旱、耐贫瘠,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其产量远胜于其它栽培作物。木薯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高纤维为特色,是膳食营养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木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38%,而马铃薯、红薯仅在17%-20%,高碳水化合物则意味着木薯在食物能量供应上更甚一筹。此外木薯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如钙、锌、镁、硒等。木薯中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3也是“三薯”中的佼佼者。
因此,养活了世界上近七分之一的人口的既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甘薯,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木薯,全世界约有10亿人将木薯作为主要营养来源。
去皮木薯块根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3木薯可以直接生吃吗?
在上个世纪非洲的局部地区,曾经报道过一些食物中毒事故,症状为恶心、呕吐,以及一些慢性疾病如神经紊乱、甲状腺肿等,科学家猜测这些事故的发生与大量食用木薯有关。后来的研究表明,引起中毒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与非洲地区人群的营养不良、加工卫生条件差伴随的微生物污染有很大关联,另一方面与生吃木薯有关。
鲜木薯中含有一类内生毒素叫做生氰糖苷,生氰糖苷糖苷降解后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
鲜木薯中生氰糖苷含量较高,
因此生吃木薯可能会面临中毒的风险。
其实,生木薯的口感并不如加工后的木薯,而且淀粉未经糊化,人体也难以吸收,容易引起腹胀、腹痛,这也是生吃淀粉类食物的常见症状。
近年来,绿色、健康饮食的观念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人爱生吃蔬菜,但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是生吃更健康。除了木薯外,马铃薯含有龙葵碱,也不宜生吃;豆类含有凝集素,也不宜生吃。
本实验室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试验表明,食用木薯加工产品的氢氰酸日均暴露量,远低于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JECFA)提出的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20 μg/kg?bw?day。而生食木薯则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建议在食用木薯之前,先将木薯去皮洗净,或浸泡十几分钟,再进行后续的蒸、煮、烤、炒等烹饪,这样就可以放心食用了。
4生氰糖苷很可怕吗?
说到生氰糖苷,
其实并不神秘。
除了木薯外,竹笋、苦杏仁、白果、亚麻籽和一些豆类,苹果、梨、桃、樱桃、李等水果的果核,以及高粱、玉米、土豆、南瓜等很多农作物的幼苗或藤蔓里也都有生氰糖苷。
多种农作物中均含有生氰糖苷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目前已知的含有生氰糖苷的植物至少有2000种。生氰糖苷种类多达上百种,木薯生氰糖苷主要是亚麻苦苷和百脉根苷。生氰糖苷极易溶于水,对热不稳定,因此只要通过简单的加工,基本上就可以去除了。
5 木薯应该怎么吃?
木薯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鲜木薯可采用煮、蒸、煎、炸等各种方式,制作薯块、饼、糕、丸等木薯风味食品,木薯粉可以加工制作各种糕点。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简单易学又好吃的鲜木薯食用方法。
糖水木薯
材料:木薯、片糖适量
做法:
(1)将木薯洗净后去皮,切成小块;
(2)将木薯放入电饭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大约20分钟;
(3)按照个人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片糖进行调味。
一碗Q弹香甜的木薯羹就出锅啦。
芋头木薯
材料:木薯、芋头、油、盐、香葱、酱油、大蒜、生姜适量
做法:
1.木薯去皮、清洗干净后切成段;
2.芋头清洗干净后放电饭锅里,加适量水煮;
3.芋头煮沸5分钟后加入木薯,继续煮15分钟左右。
4.把所有配料放入煮芋头的锅里蒸,煮至芋头和木薯可以用筷子轻轻插进时即可。
吃的时候蘸点调料。木薯的软糯配上蘸料的鲜美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清蒸木薯
(图片来源: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实验站)
当然,最简单的吃法就是直接清蒸啦。原汁原味,清香、软糯、Q弹。
6木薯这么多优点,为什么我们平时所吃的薯类还是马铃薯、甘薯居多?
这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木薯,另外菜市场、超市里通常也不售卖鲜木薯。木薯的采收季节一般在10月份,通常在这个时候才能网购到鲜木薯。而马铃薯、甘薯却随处可见,也不受季节限制。
人们平时吃不到鲜木薯,一方面是由于木薯的生长条件限制。木薯的生长期比较长,一般需要种植8个月左右采收,而甘薯和马铃薯只需要3-4个月。木薯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一定的积温,一般年平均温度18℃以上、无霜期210天以上的地区方可种植。就我国的气候条件来看,华南地区最为符合。另一方面,鲜木薯不耐贮藏,容易发生生理病变,这给采后运输环节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木薯采后通常直接加工成干制品保存。
尽管有这些限制木薯推广的因素存在,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世界级的粮食来源。
近年来,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正在逐步推广“木薯北移”计划,低氰优良品种的育种工作也在大力进行,相信营养美味的木薯食品会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