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每个人能接受的甜度是不同的,有的奶茶店可以选择半糖、少糖和无糖,其中的半糖、少糖又是根据什么来定的标准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每种甜味剂的甜度标准。
通常奶茶中的甜味剂有两种,一种是果葡萄糖浆,一种是常用的蔗糖。他们的甜度对比如下:
1、纯果糖甜度>蔗糖;
2、纯葡萄糖甜度<蔗糖;
3、果葡糖浆甜度为同浓度蔗糖的90%;
4、果糖+葡萄糖+蔗糖甜度因为协同增效,等于同浓度的蔗糖。
甜度的参考值:
果糖:蔗糖1.17:1
葡萄糖:蔗糖0.7:1
果葡糖浆55:蔗糖0.90:1
除了常规的果葡萄糖浆和蔗糖以外,冰糖、红糖、黑糖、蜂蜜、风味糖浆(果露)等,我们在选择特殊风味的甜味剂时也会用到。这里需要提到一点,蔗糖与果葡糖浆结合使用时,其甜度增加20%~30%。当甜度一定时,饮料中果葡糖浆替代蔗糖比例为30%~40%时,其口感与单独添加蔗糖时差别最小,对产品风味影响最小。果糖在40℃以下时具有冷甜特性,甜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每家奶茶店的出品标准不同,所以虽然可能都标注的是半糖,少糖,但是甜度上肯定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购买奶茶时,可以大致确定下自己喜欢的甜度再来选择。
正常糖度,也就是全糖,喝起来很甜,不是很喜欢吃甜的人,最好还是降一至两个档位。
九分甜,也就是不要太甜。这个甜度也是很甜的,只比正常甜度差一点点,一般人感觉没有什么差别。
七分甜,与我们平时在家里吃甜食的甜度差不多,可以这样认为,这个甜度,是一个刚刚好的甜度。可以推荐顾客用这个甜度来饮用。
半糖,五分甜度。适合口味不是很重的人。
三分甜度,淡甜,整杯饮品有些淡味。偏清淡口味的人可以尝试。
无糖。不建议顾客选购,味道缺失一部分,完全体现不出饮品的风味特色来,甚至会导致顾客差评,不是很好的体验。
图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 class="pgc-img">>前,江苏省某市市场监管部门对该市部分奶茶店展开食品安全和营养成分抽查,抽查结果令人咋舌。有的奶茶标注为“无糖”,结果100克饮料中含糖高达7.8克,为国家无糖标准的15.6倍,所有批次样品总糖检查结果为3.23g/100g~11.3g/100g,相当于喝一杯奶茶等同于吃掉3~11块方糖;所有批次奶茶均检查出咖啡因,咖啡因含量最高的一杯居然是美式咖啡的2倍之多;而在平均脂肪含量上,最多的一杯可以提供23g脂肪,喝一杯全天脂肪摄入量就已经超标。
近几年,各式各样的奶茶店在大中城市的商业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知名网红奶茶店也应运而生,排队几十分钟只为一杯奶茶者大有人在。
但是,与瓶装饮料将成分表公布在包装袋上,连锁咖啡店多已形成制式化配料单,并且消费者可以选择咖啡因和糖的含量不同,奶茶店不仅饮料品种繁杂,且相关配料成分并未对公众公开,更无标准可供遵循。
事实上,类似的高糖高咖啡因奶茶,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上海市消保委曾经对该市奶茶店中的奶茶进行样品分析,样品范围几乎覆盖了当时该市的网红奶茶,结果正常甜度奶茶,平均每杯含糖量是34g。
< class="pgc-img">>34g糖有多少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天糖摄入量不要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然而,在上海市消保委取得的样品中,已经有部分样品直接超过了50g,最多的一杯为62g。
从医学角度来说,糖分摄入可以促进人体内生成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对情绪有促进作用,比如快乐。正因如此,奶茶店才多多加糖以追求口感,而不是多加货真价实的水果和牛奶。咖啡因和脂肪也是同理,如今许多奶茶饮品配置的网红奶盖,含脂肪也不少。当然,摄入过多糖分、咖啡因、脂肪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众所周知。
有人会说,有的消费者就是喜欢高糖、高咖啡因、高脂肪的饮料,这是消费者选择的权力,此话的确没错。但是,消费者同样有选择低糖低因低脂肪甚至无糖饮料的权力,并且这样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当商家为了获取更多销量,将奶茶做成高糖高因高脂之后,却以“低糖低因低脂”甚至“无糖”作为噱头来销售,那么就有虚假宣传之嫌。
要知道,什么算“无糖”有明确标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有明确规定,指“碳水化合物(糖)无或不含糖 ≤ 0.5 g /100 g(固体)或 100 mL(液体)”。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奶茶往往混合多种食材,很难靠口感辨别糖分含量。更何况,对于特定群体来说,虚假成分可能带来一定的危险。比如,当孕妇、心血管病患者喝掉“低因”的高咖啡因奶茶时。
正因如此,对于糖分超标,却将饮品标注为“无糖”的奶茶店,有关市场监管部门的确应当出手管理。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我国居民糖摄入量正在增加,原国家卫计委在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就首次写入了控制糖摄入的相关内容,“以预防肥胖、龋齿等健康问题”。那么,有关方面能否督促新兴的奶茶店,也将自身成分表对消费者公布呢?
< class="pgc-img">>(更多贴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医直播互动,请关注人民好医生APP)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徐也晴 视频/吕媛媛 及玥):“吃”是中国人逢年过节的“重头戏”,也是中国人骨子里颇有讲究的仪式。市面上满足“口腹之欲”的产品琳琅满目,而物质生活的富足使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饱腹感”,更开始追求食品的质量,货架上摆满的“低油”“零卡”“零糖”食品越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你真的读懂了食品配料表吗?短短几行字背后,有多少和你的健康息息相关的营养信息?新年伊始,央视网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为您讲讲配料表里那些事儿。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薛勇,详解不同种类“糖”背后的秘密。
1.“无糖”产品就一定没有糖吗?
薛勇:我们在看配料表的时候,有些标明“无糖”的食品它并不一定没有添加碳水化合物,它所谓的无糖指的是没有蔗糖、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这些有甜味的糖,但是它会添加一些吃上去不甜,但仍然是碳水化合物,仍然可以提供能量。所以我们在看配料表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它是否无糖,还要着重看一下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到底是多少。
很多所谓低糖或是无糖的奶茶,实际上它基底料里面本身就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还有糖类的物质,所以它的能量是比较高的。此外,奶茶里面脂肪的含量也高,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好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脂类物质增添了它的风味。
2.“零糖”产品为什么会有甜味?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吗?
薛勇:我知道现在市面上很多宣称“零糖”“零卡”的饮料或者奶茶主打的就是这种概念,但实际上它是用“代糖”来提供甜味,但它本身是不产生能量的。
有研究表明,有些代糖,比如阿斯巴甜会影响肠道微生物,进而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增加,这是当前已知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负面效应。目前普遍认为这种甜味剂通过短暂地欺骗大脑,会影响其对血糖的调控机制——当大脑接收了调节的信号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等到你真正摄入糖后,反而会增加血糖的上升幅度,这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针对大量人群的流调数据已经表明,无论是添加天然甜味剂的饮料,还是添加人工甜味剂的饮料,都会增加患糖尿病还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也有死亡的风险。
3.日常生活中摄入的糖对身体有危害吗?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摄入糖分?
薛勇:最新的营养学研究表明,果糖对人体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会对我们的脂肪组织有一定损伤,还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比较常见的部分水果,还有蜂蜜里面的果糖含量都比较高。虽然果糖对人体有不好的影响,但水果里面含的膳食纤维,还有一些多酚类的物质,包括维生素C等,可能有助于帮助你控制血糖,所以要适量摄入。
营养学中讲究“适量”,在适量的情况下它会给我们提供能量。比如这种糖分很容易吸收,在运动状态下急需能量时,它可以迅速为我们补充能量。但是当你营养过剩的时候,尤其是糖代谢异常的人,如果再持续摄入,那就很容易升高血糖,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健康效应。
其实正常吃水果的好处要远大于危害,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摄入什么类型的糖?这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养学问题,就是现在谷物加工非常精细,很好消化,导致我们吃了之后很容易就会升高血糖。
那么怎么来改变这种现状?营养学界推荐大家适量摄入全谷物食物,它保留了更多的纤维、多酚类的活性物质,相对于精致谷物,可能更有助于帮助我们控制血糖,甚至预防和治疗一部分由血糖引起的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