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餐饮网 王春玲
“越吸睛的产品,今年售卖反而越好!”
火锅店里卖甜品,茶饮店里卖“面”;
烤菠萝,烤柿子,烤榴莲,这不是水果店,而是烧烤店!;
螺蛳粉+肥肠+臭豆腐+榴莲,过去单拎一个出来都够味了,如今四兄弟却抱团取暖煮成火锅,一起臭味熏天;
……
各种看似“妖魔鬼怪”的产品,如今正在成为餐饮行业的流量密码!
它们中有人抖音20亿+次曝光,有人日排队1047桌,有人营业额蹭蹭涨,还有人生存下来就靠“奇葩”二字。
2021年,餐饮业都有哪些吸睛产品横空出世呢?
它们火热的背后,又蕴藏着哪些餐饮底层逻辑呢?
越“怪”越出圈,2021年那些“吸睛”产品的名场面!
“ 黑暗料理型”:
1、 螺蛳粉+肥肠+臭豆腐+榴莲四臭火锅
当代美食家,小宽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我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吃货有一个狭隘的标准,看他爱不爱吃肥肠。如果一提肥肠就两眼冒光,口舌生津,我就会默默的把他划归到‘自己人’的阵营。”
同样,美食家蔡澜列出了人生必吃食物清单,其中的水果第一名就是猫山王(榴莲)。
大概,令两位美食家做梦都没想到的是,有生之年可以亲眼看到这两种食物的结合,还顺带了螺蛳粉,臭豆腐。
单拎出来一个都能把人香模糊,四个一起简直是王炸产品,绝对是黑暗料理中的第一名。
来自北京的点吧点儿螺蛳粉火锅,正是靠出其不意的售卖四臭产品组合,让其成为帝都年轻人必打卡的餐厅,更是引得抖音达人痞幼推荐,一家小店也能获得千万级曝光。
2、火锅味包子、火锅味蛋挞
作为网红城市,成都餐饮产品吸睛能力自然是不在话下。
前有今年最火的夜包子,不仅晚上售卖的形式让人充满好奇,火锅味的包子也是让不少食客跃跃欲试;后有小龙坎推出了火锅味的蛋挞,并在盒马售卖,可谓黑暗料理中的名场面。
点评:所谓黑暗料理型产品,就是将意想不到的食材进行组合,越是看起来奇怪的搭配,越容易形成话题,从而引发年轻人尝试购买。
“反差售卖型”:
1、 高颜值火锅冰品
你能想到,火锅店会靠冰品出圈吗?
过去,火锅虽然厮杀惨烈,但都在锅底和食材上下功夫,并未动过其它凡心,而今年的火锅行业随着内卷升级,已经将触角伸向了饮品和冰品。
前几个月,我们在成都采访了一家叫做楠火锅的企业,在高度内卷的火锅行业,它靠九宫格菜品和高颜值甜品出圈,获得了抖音20亿+次曝光,即使是在疫情下,也每日排队800桌以上,一家卖火锅的冰品却成了每桌必点。
点评:打破认知是反差售卖型产品的最突出标签,突破原有售卖思维的限制,拉高综合毛利。
“ 无边界食材组合型”:
1、柿子、栗子做成蛋糕
如果说今年甜品圈的秋冬美食C位,一定非柿子莫属。
过去只能以食柿子鲜果,或做成柿子饼的形式进行流通,鲜少会把它和餐饮或者甜品结合在一起。
今年局面彻底被改写,柿子成为甜品圈的主“咖”,在南京一个叫尼莫家N.M的蛋糕店因为柿子而成为网红,蛋糕上是模拟柿子形状做的造型,咬开蛋糕金灿灿的柿子做成的心就会淌出来,人们期盼的“柿柿如意”美好心愿就这样轻松实现了。
在北京,一家叫做隐海的咖啡店,则干脆把柿子当成甜品烤着吃,配上一杯热红酒,冬天的氛围感就别提了。
在北京郊区怀柔,也是中国十大板栗之乡之一,当地人把板栗和饮品,甜品结合售卖给游客,让这个冬天充满温度。
2、老北京爆肚+小龙虾双拼面
“生意做遍,不如做面”,今年面的赛道出奇火热,也让战火持续升级。
就在很多人都认为面的赛道,已经玩不出什么花样的时候,来自北京的虾小士却用吸睛产品回应,万事皆有可能。
它将老北京爆肚和小龙虾结合在一起,做面的浇头,并将二者结合一起做成双拼,一份面可以卖到50.9元,也一举成为抖音热门榜门店,收获大批粉丝的心。
点评:把过去不会用到的食材移植到适合的餐饮业态,从而叫好又叫座,是无边界组合食材型最大特点。
“有料内容型”:
随着喜茶、茶颜悦色等头部茶饮品牌,饮品固体占比越来越高,茶饮正式升维进入“有料”有内容的竞争。
今年,7月份七分甜率先在行业里推出杨枝甘露小笼包,上线当日就喜提微博热搜;
同样,从出生就标新立异的和気桃桃,用茶饮加桃的软萌形象迅速走红网络,下半年更是推出茶饮+”面条“,迅速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
点评:红海市场里找蓝海,蓝海市场里找差异,包装是内容、产品是内容,是有料内容型产品最大特质,通常见于饮品。
“新变种”重构型:
如果要颁发年度最佳吸睛奖,称盘麻辣烫一定首当其冲。
叫着麻辣烫,长的却像麻辣香锅,因为用称盘的形式呈现,业内将这个麻辣烫、麻辣香锅的近亲称为“称盘麻辣烫”。
它的出现打破了东北麻辣烫多年的统治格局,有人两年的时间做称盘麻辣烫开出400家门店,有人200平的门店最高日入7万元。
点评:将原有品类进行创新,或是器皿或是出品形式进行创新,从而重构一门生意,并享受重构所带来的时间红利。
“配角当家型”:
论内卷程度,只服茶饮。
这也使得茶饮创新、迭代的速度、跟进的速度都比其它业态要快。
相信最近你一定被“暖冬四件套”刷过屏,一个装满鲜花的盒子里错落有致的放着奶茶,烤红薯、山楂球、栗子,每一个收到的小姐姐的都会心花怒放到朋友圈里去晒。
蜜雪冰城、古茗、700CC等多个饮品品牌都相继推出暖冬四件套,一起组合成为流量CP。
点评:善于制造话题,成为流量CP,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是配角当家型产品惯用的手法,它们不追求毛利,只追求话题和现象级的刷屏。
流量成本,已成为餐饮第四成本!
今年对话了很多餐饮创始人,也走访了多个城市,隐约间一句话经常被提起:“流量成本,已经成为餐饮第四成本。”
过去,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房租、人工、食材是我们的成本,这无可厚非。
村上一屋创始人何世元就曾说过:“当经营环境发生改变,媒体环境发生改变,我们的成本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流量传播成本,成为了我们的第四成本。”
其实,在职餐网看来,餐企执着于做吸睛奇葩产品的主要原因:
增长焦虑:这一点其实不用多说了,在座的各位比我更有感受,消费升级,消费力却在下行;
供大于求:以前10个顾客去一家餐馆,现在10家餐馆抢一个顾客;
刺激顾客难:以前靠打折促销顾客就会上门,现在要看产品出片不出片,环境出片不出片,没有创新的门店已经激发不起顾客更多兴趣。
而撬动顾客进店的最直接杠杆,就是“吸睛产品”,吸睛产品是第一要素,小红书,抖音,大众点评等媒体是种草传播的重要渠道,缺一不可。
在餐饮行业,凡是做年轻人生意做的好的几乎都深谙这个道理,这里我们拿喜茶来举例。
按照我们常规理解,现在的喜茶正是如日中天,要钱有钱,有名气有名气,它没有必要为流量而焦虑了吧。
可是,这么优秀的企业,在面对流量时,面对进攻新城市的时候,也不惜放下身段用吸睛产品博得眼球,从而引发传播。
据统计,在5个月时间里,喜茶走过18个城市,做了18款吸睛的创意产品,比如在深圳推出了“煲仔椰子鸡特调”;在西安做了“甑糕羊乳茶”;在杭州做了龙井满桂燕窝包……
有名气的喜茶也需要扩大自己的流量池,借助传播成为更有流量的“喜茶”,因为它深谙吸睛产品就是手握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小结:
餐饮行业已经进入“做内容”时代,吸睛产品则是最好的撬动杠杆。
不可否认,流行产品、吸睛产品确实有着周期性,但无论是最终是否有幸成为招牌产品,还是只是成为引流产品,它都为我们的餐厅贡献了流量价值。
每一个现象级餐饮,深挖其背后内在逻辑,几乎都有吸睛产品帮助其打开局面,从最早陶陶居的天鹅酥,北京局气的蜂窝煤,再到今天的种种,都说明创新、吸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而如何把网红变成长红产品,则看每家餐企的功力。
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吸睛产品的呢?你身边有没有类似产品,欢迎您在我们评论区过过招。
两年,“火锅+”愈演愈烈。
从“+产品”,到“+场景”,再到“+模式”,全国42万家火锅店,在加法竞赛中内卷到了一个新高度。
1
火锅+产品:
SKU多元化
数量上做减法,品类上做加法,是管控火锅SKU的根本逻辑之一。
数量精简,是为了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品类多元化是为了提升顾客体验,每家火锅店都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火锅+甜品/冰品/茶饮
甜品、冰品、茶饮深受女性消费者喜爱,是“她经济”浪潮下的C位产品,不论大小火锅店,几乎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甜品、冰品中,慕斯、冰汤圆、冰粉、雪山冰/白雪冰/跳跳冰/绵绵冰等最为常见。
比如海底捞的慕斯蛋糕、冰皮麻薯,巴奴的乌龙冰粉、超岛串串的蜜桃波波冰粉,楠火锅的雪山冰、绵绵冰系列,集渔的哈密瓜白雪冰、卤校长的杨枝甘露跳跳冰、白雪烧仙草等,都有很高的人气。
< class="pgc-img">>▲ 火锅+甜品、冰品 小红书
在茶饮方面,自从湊湊用茶米茶跑出“火锅+茶饮”的模式后,火锅品牌们集体盯上了饮品。如海底捞的DIY奶茶,朱光玉的暴打柠檬茶,巴奴的铁棍山药汁、现榨果汁等。
< class="pgc-img">>从实用功能看,是顾客的解辣、降火神器;
从营销角度看,是火锅店颜值高、晒点足的社交货币;
从盈利角度看,是火锅店低成本、高毛利的创收源泉(也有用甜品免费引流的打法)。
▲ 火锅+饮品 小红书
>>火锅+菜系
“火锅+菜系”、“菜系火锅”的走红的并非偶然。各地的火锅与各地的菜系有着一脉相承的基因,彼此很容易做场景叠加。
如烧菜、卤味等就能与川渝火锅无缝融合。这造就了主打卤味的卤校长、贤合庄,主打烧菜的辣叁成、后火锅,还有引入经典川菜“三蒸九扣十二碗”的醉码头等品牌。
< class="pgc-img">>▲ 火锅+烧菜、卤味等川菜 小红书
与此同时,东北菜+火锅诞生了酸菜白肉火锅、贵州菜+火锅诞生了酸汤鱼火锅、闽菜+火锅诞生了佛跳墙火锅、滇菜+火锅诞生了腊排骨火锅。
还有粤菜+火锅的鸡鲍鱼火锅、北京菜+火锅的烤鸭火锅、桂菜+火锅的螺蛳粉火锅,甚至外国小伙自创了融合豫菜小吃的胡辣汤火锅,也曾引爆网络……
接下来,中国各菜系的某些单品,很可能继续产生新的火锅品类。
< class="pgc-img">>▲ 各种菜系火锅 小红书
>>火锅+烧烤
烧烤是一个餐饮大品类,全国人均年撸串从2016年的2次,到2020年已达到4次,正成为仅次于火锅的机遇赛道。
其中烤串类、烤羊腿等产品与涮羊肉很搭,多数涮羊肉品牌都有相关产品,且有着较高的点单率。
而烤肉类、烤翅类、烤海鲜产品则多出现在融合火锅餐厅、烤涮一体火锅、海鲜自助餐厅。比如前湊湊CEO创立的谢谢锅,势头正猛,短短一个多月就已在上、广、深开了4家店。
< class="pgc-img">>▲ 火锅+烧烤、烤串
此外,火锅店也盯上了小龙虾。有的是火锅里的一道菜,比如蒜蓉/麻辣小龙虾;还有的是小龙虾火锅,靠着泳圈式的摆盘+跳水式的下锅动作,圈粉无数。
< class="pgc-img">>▲ 火锅+小龙虾 小红书
>>火锅+牛排
牛排的烹饪方式非常多样,比如中式的卤、煮、烤,西式的煎。如今,卤、煮、烤、煎的牛排都被融入了火锅之中,并涌现了许多品牌。
比如主打卤牛排的爸爸炒料,主打煮牛排的庖丁家,融入烤牛排的谢谢锅,融入堂煎牛排的各类海鲜自助火锅、日式寿喜烧等。
火锅+牛排的兴起是消费升级的结果,未来很可能细分出更多火锅+大单品的新赛道。
< class="pgc-img">>▲ 火锅+各种烹饪方式的牛排
2
火锅+场景:
国潮向左,科技向右
>>火锅+地域特色场景
不同地区的火锅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基因。随着国潮的觉醒,许多文化基因被融入了火锅场景中。
比如川渝派的吼堂就将1930年代的老成都集市场景搬到了门店里,一句“贵客到,里面请”,年代感十足;还有道明竹编、绵竹年画、桂花龙窑,满眼都是巴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class="pgc-img">>▲ 吼堂的老成都集市风
粤派的那都不是锅、行运打边炉,川渝派的大芊金火锅串串、程蝶衣火锅馆等,将80-90年代的港风元素融入门店,香港街头元素、电影海报、经典粤语歌等,让人瞬间穿越。
< class="pgc-img">>▲ 港风火锅
23度不太冷将门店打造成椰子造型,让人仿佛置身椰子之中,还被网友们誉为“最白火锅店”。
北派的涮羊肉火锅则盯上了清朝宫廷风、蒙古包,比如额尔敦就将蒙古包一比一复刻到了上海,引发打卡狂潮。
< class="pgc-img">>▲ 额尔敦的蒙古包
此外,汉唐、民国、三国、水浒、西游记等国潮元素,也被火锅店们挖到了门店场景中,有的门店,如明月楼唐风火锅,还可以免费借唐朝服装拍照。
>>火锅+新奇特、科技场景
除了喜欢追忆国潮古风,很多年轻人有猎奇心态,喜欢体验新奇特场景。
废墟风的朱光玉,建在防空洞里的各种洞子火锅,就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在场景打造、菜单设计、菜品名设计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 class="pgc-img">>▲ 废墟风场景
在科技飞速发展时代长大的年轻人,还很喜欢体验科技风场景。赛博朋克风、太空主题、5D全息风都深受喜爱。
去年火起来的元宇宙风更加超前。蜜雪冰城申请了“蜜雪元宇宙”等商标,奈雪的茶则推出品牌形象NAYUKI,并以盲盒形式限量发行相关的NFT数字艺术品。
< class="pgc-img">>▲ 科技风场景
还有一些新锐品牌,打造了元宇宙主题餐厅,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噱头大于实际的阶段。
此外,火锅+场景还有好几类风潮:
生态庄园风,如玛歌庄园、龙腾梵谷、枇杷园;
主题店、地标店、首店经济,如小龙坎2.0的龙主题店,巴奴概念餐厅、周师兄的上海首店;
火锅+剧本杀,季季红与优酸乳联手打造了汉风游园会+剧本杀快闪店。
3
火锅+模式:
跨界叠加、重排,1+1>2
>>火锅+档口/店中店
火锅+档口、店中店,是火锅界较早出现的一种业态叠加模式。
比如湊湊的茶米茶饮品店中店,贤合庄、卤校长的卤味铺,季季红、冒椒火辣的炸货铺,刘一手的流口水小面店中店等,分别引入了饮品、卤味、炸物、重庆小面等跨品类产品,大大丰富了火锅的SKU。
这种模式可以通过跨品类相互引流,共享流量,提高坪效和人效,盘活时段经营,增加额外收入,产生1+1>2的效果。
< class="pgc-img">>▲ 火锅+档口/店中店
>>火锅+酒吧
这两年,行业头部品牌纷纷盯上“低度酒”赛道。海底捞开了Hi捞小酒馆,巴奴开启酒水吧,卖起了起泡酒、巴黎水、Mojito、精酿啤酒,谢谢锅开启“白锅夜酒”。
< class="pgc-img">>▲ 兴火锅加入酒吧元素
此外,兴火锅、熊猫老灶、季季红、潮棠火锅等也都引入酒吧元素,甚至出现了重庆酒厂火锅这种火锅+酒厂的新模式。
一方面,这可以满足年轻消费者解压、轻放纵、“微醺”社交的需求,也可以拉长火锅门店消费时间,增加营收。
>>火锅+KTV
一群人坐在包间里,“吃着火锅唱着歌”是一种什么体验?
这种跨业态消费场景的叠加,虽然混搭,但确实切中一部分群体的需求。比如七十二变火锅嗨TV,将火锅、Q版孙悟空和KTV做了一个融合,有不少的家人、朋友、同事选择到那里聚会。
与+酒吧类似,火锅+KTV增加了消费场景,延长了消费时间,也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多重体验。
< class="pgc-img">>▲ 火锅+KTV
>>火锅+集市/超市/夜市
集市、超市场景的火锅店,多具有大面积、小份菜、多档口、食材自选的特点,重点突出热闹、实惠和社交属性。
比如烂摊摊集市火锅,专攻下沉市场,小份菜、乡村老物件是其两大特色;
< class="pgc-img">>▲ 火锅+集市
深圳歪把子土火锅,主打融合和集市概念,融合了牛羊肉锅、猪肚鸡、驴肉锅、鱼火锅等多种火锅品类,并根据食材分了许多档口。
萍姐公路夜市火锅更为极致,它将火锅、烧烤、中韩泰特色小吃、甜品、饮品分别设置档口,用怀旧的“夜市一条街”场景,将它们进行了有机串联,被誉为火锅界文和友。
< class="pgc-img">>▲ 火锅+夜市
4
建议
因地制宜,适时而动,量力而行
火锅的加法越来越丰富,这是消费升级、用户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未来,“火锅+”将围绕以上两个基本点继续进化,火锅细分品类之间、火锅与其他餐饮、消费行业之间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
除了涮煮这一根本内核以外,火锅的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变革空间。
着眼当下,“火锅+”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要点。
1、充分考虑产品的季节性,适时上新。
烧烤、小龙虾、冰品适合夏季上新,羊肉类、猪肚鸡类则适合冬季上新。
2、充分结合自身规模,量力而行。
小单店、5家以下的小型连锁店最好不要在场景叠加、业态叠加上花费太多资金,可以增加特色产品,丰富SKU品类;
大中型连锁店可以打造特色主题店、地标店,并采用“全国菜+地域特色菜”的形式对全国门店求同存异,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餐见君要提醒的是,照抄照搬没有前途。因地制宜,适时而动,量力而行才是当下火锅店们要做的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辑 | 谢图南
作为火锅店,湊湊怎么把茶饮从点、线、面变成消费者独特体验的方式?为什么湊湊最后选择的是茶、珍奶,而不是其他的产品?
7月28日,在新消费内参举办的2018新饮品创新大会上,湊湊火锅市场副总裁徐毅文给出了答案。
以下内容根据徐毅文演讲内容整理。
< class="pgc-img">>一定要给消费者惊喜
“感谢各位嘉宾以及与会的所有来宾,首先先感谢一下主办方,让我们湊湊火锅有一个机会来跟大家分享。
听了前面大家的分享,我觉得湊湊出现在这边,有一点特别。因为我们跟其他来宾不太一样,我们的主业并不是茶饮,我们其实还是一家火锅店,我们只是卖奶茶,结果不小心把奶茶卖成了网红。
所以今天我来分享一下,火锅跟茶是如何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下,产生了美好相聚。
< class="pgc-img">>首先,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公司内部对于茶饮品牌、餐饮品牌建立的中心思想,它来自于我们总经理,他基本上每个礼拜都要跟我们宣导一遍这件事情。所以我也希望大家知道,一个企业要成长、一个品牌要成功,我们还是要focus在消费者的用餐体验上。湊湊不会太过于跟内部要效益,不管是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
我们都知道其实湊湊开业才2年的时间,店新开的时候情况还没有那么好。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把用餐体验做好。
怎么样让用餐体验好?事实上要有惊喜感,不是说你方方面面很贴心,帮消费者做到极致、极端,消费者就一定会给好评。我们认为是要找到一个他没有想过你会给他的东西,他才会有惊喜。
所以接下来我的分享可能会分成两个部分:
1、作为火锅店,我们怎么把茶饮从点、线、面变成我们给消费者独特体验的方式。
2、为什么我们最后选择的是茶、珍奶,而不是其他的产品。
首先,事实上在我们的内部我们遵循的是点、线、面三个层次——改善、改良、改变,分别是从单品一直到整个品牌体验的变化。从最底下的改善,从一个产品的形式做创新,如果是改良就是从这个产品产生以后,再延展出去的服务等等,怎么样做创新。最后因为以上这些,我们整体做出了变化,所以叫改变,它是从根本改变了一个火锅店基准的核心。
所谓的改善,是因为我们当时想到要出奶茶。我们的母集团是呷哺呷哺,呷哺呷哺是一个快餐,我们当时希望推出一个跟呷哺呷哺完全不一样的,不是一人一锅,而是大锅,适合聚会,让大家有感受的一个中高端品牌。
可是当我们在市场上参访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火锅店的火锅本身做的很好,但在饮料的部分往往提供罐装饮料、啤酒。
所以,我们认为那个时候现有的火锅店卖的饮品并没有这么好,这正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从饮品做创新,代入这件事情的原因。当我们引进了台式手摇茶作为饮品的创新,单品做出突破以后,我们的服务就变得更多样了,我们就能拓展外带、外送服务。
甚至于我们在现场很多营销,也因为我们的茶使我们的活动可以变得更多样。这个东西让我们延展的部分出现了改良。最后,从这个感觉里面,我们整体提升了消费者对于火锅店的期待,尤其是在大陆地区,我们看到大部分的火锅店,其实没有做这件事情。
我们是第一个跳出来做这个事情的,所以让消费者感觉到了惊喜,这就是最前面我们总经理一直在讲的,我们希望给消费者惊喜。
最近我们也看到市场上有一些别的火锅品牌开始学习我们。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并不紧张也不担心,因为当我们做出这件事情的时候,消费者有惊喜,可是当其他品牌再来跟风、抄的时候,它已经没有惊喜了,消费者其实慢慢被我们教育,觉得火锅可以配手摇茶。
对湊湊一直在思考做茶饮的创新。下一步,我们不会只是在口味上做创新,我们思考的是怎么在业态上继续做出新的创新。所以在这一段,我有一个小结论:事实上在我们的品类里,对于提升我们火锅的消费体验,我们找到了一个单点突破,从这个单点突破引发出我们整个业态的模式改变,1+1可以大于2。
我们最早其实只希望茶饮可以堂食,只供堂食,但是现在慢慢地我们的茶饮店已经越来越独立,甚至于在有些比较好的店(不是周末,毕竟火锅的单价比较高)在非周末的时候,茶饮可以接近整间店营业额的一半。
从一个单店找到突破口以后,我们整个营运模式出现了不同。介绍完这个过程以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是怎么找出这个点的,前面讲到我们想要提升饮品,可是饮品可以出很多别的,我也可以出水果茶,我也可以只进一些相对更好的瓶装茶,合乎我们消费者的消费力就可以,为什么我们会去找到这件事情。
找到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
我进入这个行业以后,尤其是进了这家公司以后,常常被餐饮业的其他同行问,火锅和手摇茶结合会成功吗?
其实我们内部对于能否成功这件事情从来没有过问号,为什么?我们认为要找到一个创新点,其实是蛮容易的事情,找到一些日常,不管是你自己的日常或者是别人的日常,但是在你感觉起来还是不寻常的地方就可以了。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感觉,因为我们内部大部分的管理层人员都是从台湾来的,大家可能对于台湾的餐饮文化不一定有那么了解,其实台湾的很多餐饮品类都是1949年许多大陆人到台湾以后,在台湾当地,混杂各种口味而产生出来的。
所以台湾人对于接受吸收别人的产品特色,再做出属于自己的产品这件事情是很习以为常,而且蛮擅长的。既然湊湊也是火锅,我就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台式麻辣锅的由来。
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台式麻辣锅和四川麻辣锅的差别,四川麻辣锅的来源就是炼红油,炒新香料,传统是不加汤,但是现在有一些相对改良口味,会加一点汤以后就上桌。台式的麻辣锅是我们公司的特色,它跟川式麻辣锅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我们一定会加汤,我们在熬完汤以后把里面的料、油滤掉再上桌,所以台式麻辣锅的汤是可以喝的。
如果各位所在的城市有我们的分店,你们有机会去体验的时候,记得试试喝我们麻辣锅的汤,跟一般的川式麻辣锅的感受完全不同。但为什么台式麻辣锅会跟川式麻辣锅有一个这么核心的差异呢?
< class="pgc-img">>这两张照片是台湾传统,现在越来越少,但偶尔还是可以看得到。这是台湾眷村的照片,台湾的眷村是1949年撤退以后开始建的,因为当时很多很多大陆各省各地的兵来到台湾,所以你会发现,他们住在眷村,中间这家是四川人,旁边可能是福建人,另外一边是广东人,再另外一边又是甘肃人,大家都混杂在一起,大家都无依无靠,所以会互相串门子。可是四川人做出来的菜,别人都不喜欢吃,因为特别辣。
这件事情是我在3年前回到台湾的时候了解到的台式麻辣锅的渊源。当时有一个朋友,他家里是做麻辣锅的,他去做了一个学科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虽然不能确定是哪一个四川人发明出来的,可真是因为他要跟旁边的人吃饭,他想要请他的邻居吃饭,可是他做出来的火锅都没有人要吃,最后他去学:原来广东人吃火锅要喝汤,原来福建人不喜欢那么辣,他吸收了大家的饮食习惯之后,慢慢的变成了台式麻辣锅要熬汤,台式麻辣锅讲养生,我们会去讲,喝那个汤对身体有好处。
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对于某些人来说的日常,跨到另外一个品类就会变得不寻常,如果你能够抓到这个点学会它,改变你的产品,它就会出现单点突破。
< class="pgc-img">>再讲到茶饮。对台湾人来说,喝手摇茶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上面的这几个数字是2017年的数字,台湾总共只有2000多万人,人口数甚至比不上北京市、上海市。可是按去年的统计,台湾有241个茶饮品牌、2万多间的茶饮门店,一年卖了10亿多杯的茶饮。估计下来光台湾的手摇茶市场就有200多亿人民币。
可是我刚刚也翻了一下大会手册里面有介绍到,现在大陆这边的手摇茶市场估计下来,今年也才只有700多亿。其实按照台湾跟大陆的人口数和市场体量来说,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我还蛮同意刚刚前面有一位嘉宾提到的,中国是茶叶的大国,但不是强国,大陆的手摇茶市场整体还处在被教育的过程。
对于台湾人来说,吃火锅的时候喝手摇茶一点都不奇怪。在台湾吃火锅,因为台湾手摇茶店遍地都是,我们会直接在火锅店的附近买一杯手摇茶,再带到火锅店里面去吃。
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开一间卖手摇茶的火锅店?因为买不到,因为我们觉得在大陆想吃火锅的时候,附近没有手摇茶店可以让我们买手摇茶,所以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机会,既然台湾人的习惯是吃火锅喝手摇茶,大家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在大陆我们就没有办法教会大家?
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珍珠奶茶,而不是选择别的饮品。这就是所谓的,我们的日常带到你们这边,就变成了一个惊喜,变成了不寻常。
我们不做花哨的饮品,像现在有很多新茶饮,有很nice的包装,甚至有各式各样按照季节、颜色变化的果茶类产品,但这对我们来说是副业,我们只是很专注地回归本质,我们专注在我们的奶茶上。
创新就在日常生活中
但是在奶茶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去思考,什么东西对大陆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比较能接受而且有惊喜感的东西,于是我们就找到了大红袍,我们的招牌产品是大红袍珍奶,其实大红袍这个茶叶在台湾是没有的。基本上在台湾没有出现过大红袍珍奶产品。
但是因为我们来了以后,发现这个东西在大陆喝茶的人群里面非常受欢迎,可是在手摇茶里面还没有出现。我们把它加进去,等于拿一个茶叶产业的日常,但是在手摇茶的消费者里面感觉变得不寻常,也有惊喜感。
最后举一个例子,最近大家都在研究的瑞幸咖啡,也许在茶饮界或者饮料界里面,像是一个新的网红,创造了新的业态,可是回头去看创始人的背景,我们的感觉是,他其实是拿原来在互联网产业营运做品牌的日常习惯,应用到咖啡的产业里面而已。
前面也听到有关现在新零售、新科技、新技术怎么应用到茶饮界的分享,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把那个产业里面的人,很熟悉日常习惯的事情第一个拉到另外一个产业里面,成为这个产业的不寻常的点。
所以说,我觉得站在我们这边,我们感觉到,事实上很多的创新都在你的日常生活身边,也许是在你曾经的工作中,也许是在你跟朋友聊天的机会当中,其实那些点都在那里,只是你有没有去注意到,怎么样找出来,应用到我们自己的产业里面,我觉得这还蛮重要的。
我们常常会在文章中看到,人家提醒你很多新的名词,我们会恐慌,觉得说要赶快把这些新名词学会,赶快把这些新技术带进来。但是究其本质,我们觉得很多创新点都在身边,不用想这么远,不用把它想的那么可怕。甚至你回一趟老家,跟你的父母聊一个天,都可以找到创新点。找到那个点以后,依照点线面的途径延长,逐步把它扩散,最后就可以突破。
我今天的分享大概就到这里,谢谢。”
据悉,2018新饮品创新大会有超过500名饮品行业从业者参加,涵盖咖啡连锁品牌,咖啡产品品牌,国内领先的茶饮品牌,茶与饮品周边服务商等机构。茶饮供应链,茶饮营销设计公司,商业地产、投资机构等产业相关配套上下游相关企业也被特邀参加本次大会。在本次大会上,消费品行业权威产业媒体新消费内参发布了《新饮品创新品牌TOP30》榜单,奈雪的茶、喜茶、luckin coffee、连咖啡等知名品牌均获上榜,有关嘉宾出席了本次颁奖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