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孔德晨
挪威三文鱼降价30%、南美白对虾价位大幅下降……这个夏天,消费者们发现海鲜价格更“亲民”了。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养殖发展迅速,中国海产品供给体系越来越完善,今年上半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超5%。海鲜价格是怎么“打下来”的?海产品养殖有什么门道?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贵价海鲜打起“亲民”牌
“昨天买了6只大生蚝,不到40元,家里小朋友很爱吃,直呼没吃够。这不,今天我再来买点。”记者在北京一家盒马鲜生门店看到,标价9.9元一只的“盒马北纬39度蚝王”很受消费者欢迎。家住附近的陈女士一边挑选生蚝,一边对记者说:“今年鲜活海产品价格明显有走低趋势,尤其体现在生蚝、鲍鱼、海参、三文鱼这些贵价高端海鲜。”
盒马店员告诉记者,除生蚝外,罗氏虾、南美白对虾、厚切三文鱼、贻贝等海鲜也是消费者常回购的产品。“今年罗氏虾很火,许多客人买回去火锅涮煮或者做糟卤,味道很好。”该店员说,“厚切式的三文鱼也很受消费者喜爱,以往大多是整只或薄片三文鱼卖得好,今年厚切挪威三文鱼往往每天都能售空。”
一只2-3两的山东烟台梭子蟹不到30元、南美白对虾一斤29.5元、挪威三文鱼切片100克29.9元、鲜活鲍鱼一斤约50元……门店里,贵价海鲜打起“亲民”牌,不少消费者表示这个夏天可以实现“海鲜自由”了。
在海滨城市,海鲜价格走低趋势更明显。记者在山东省青岛市一家海鲜自助餐厅看到,水产缸内鲜活鲍鱼、龙虾、生蚝、蛏子等海产品不仅可供客人挑选,店员还在旁边支起了手机支架和补光灯,通过直播的形式在线“沉浸式”卖海鲜。“我们店里这些海鲜不限量畅吃,人均不到200元。直播卖出的海鲜与市场同价,大多是同城范围内,线上下单2小时内送达。”该店员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带火餐厅,吸引客流,还能增加收入。”
盒马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日,盒马首届“挪威可生食三文鱼节”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合肥7个城市同时开幕。“作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鱼类代表,越来越多的进口三文鱼‘跳’上国人餐桌,其价格也逐年下降、愈发亲民。”该负责人说,通过三文鱼价格,可以观察到整个进口海鲜市场的变化。
目前,国内市场进口的三文鱼主要来自挪威和智利。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共进口了超9.3万吨大西洋鲑,同比增长46%。其中2023年中国进口冰鲜大西洋鲑增长强劲,实现了超8万吨的进口量,同比增幅高达63%,同年中国超越日本和韩国,成为挪威冰鲜三文鱼在亚洲最大的市场。
“盒马三文鱼价格在今年7月创下新低。”该负责人说,“店内290克装挪威三文鱼切片价格同比下降了30%;200克装挪威三文鱼腩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20元左右。”
国产海鲜产量增加、进口海鲜采购效率更高
“海鲜价格走低,包含供求关系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对记者说,“最主要的原因是产量增加,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海产品养殖技术快速发展,为价格下降提供了空间。”
从国内市场看,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蓝色粮仓”建设持续推进,优质海产品供给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平台投产,深远海养殖装备“经海七号”和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成功出鱼,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超5%。
不久前,首批70吨全陆基养殖三文鱼经过约两年的养殖,成功“游”入国内生鲜市场。这批产自浙江宁波的三文鱼来得并不容易。3年前,宁波象山引进北欧(中国)鲑鱼RAS陆基养殖项目,占地面积约300亩,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对分批次从冰岛进口的三文鱼卵进行全陆基孵化养殖,最终投入国内市场。
“我们采取人机协作的方式管理鱼池,使用高端专业设备,全方位把控水质变化、鱼的生长情况,并采用世界一流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模拟大西洋鲑鱼的自然生长环境,调节水流,刺激鱼群运动,确保其健康成长。”诺帝克水产(宁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基地内产出的首批大西洋鲑鱼平均每条重5公斤左右,已经上市销售。待基地进入平稳生产后,每周供应量可达70吨,今年产量预计超3000吨。
从国际市场看,打通整条海鲜采购链路,也是“打下”进口海鲜价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3月开始,我们就打通了挪威三文鱼的整个供应链,一方面把成本降低30%左右,另一方面采购效率更高,原来三文鱼从挪威到中国大约需要91-92个小时,如今只需要72个小时。”盒马全国水产采购负责人刘胜兵对记者说,“今年初开始,盒马开启源头合作和大单采购的模式,预计全年对挪威三文鱼的采购规模将达到70万条。这为稳定供给、全链路最优成本、最快流转效率给予了充分保障。”
加速形成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做好‘海的文章’,是近年来国内发力的重点。”董超表示,海产品养殖在中国已并非简单的养鱼、卖鱼,而是加速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国注重全产业链开发,做大做强深海网箱养殖、海水种业等相关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海洋牧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促进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董超说,“在此推动下,海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养殖发电“两不误”,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探索了一条新路。近日,阳西县的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内,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与网箱融合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再次成功投苗,正式开启第二季养殖示范。
“这是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明渔一号”项目技术总工程师任重进对记者介绍,该装备采用风渔深度融合设计,配置智能化渔业养殖系统,实现智能投喂、智能监控监测等功能,有效解决了深远海渔业养殖用电难、看护难、风浪大、成本高等难题,可大幅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明显提升项目整体效益。
任重进介绍,本次投苗相比第一季体量更大,是去年的近10倍,试验的鱼种也更多,达到了5种。“有金鲳鱼、金头鲷、黑鲷、红鳍笛鲷,还有一些黄姑鱼,我们预期今年会取得大概8万-10万斤的收获量,预计会在10月中旬左右收获。”任重进说。
作深“渔旅融合”,养殖企业也在积极谋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三文鱼养殖基地内,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制定了“渔旅融合”的发展规划。“一方面,依托温泉养殖基地,助力建设滨水生态休闲区,带动喀拉苏乡打造三文鱼渔家村,形成康养、露营、餐饮、垂钓等旅游业态。”该负责人说,“另一方面,规划在吉林台养殖基地逐步建成国际会议中心、温泉度假酒店、四季光伏采摘园、直升机停机坪等设施,打造渔旅融合样板区。”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并非一日之功。董超建议,应加快完善规划建设,以种业为特色,以养殖业为主导,以配套产业为基础,加快完善形成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总体布局。“同时,还应加快推进海水鱼苗种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渔港,完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冷链集配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强科教产业资源引进与整合,助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董超说。
<>央视财经《生财有道》)每年的十一月份,在大连庄河漫长的海岸线上,总有一群群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凛冽的海风中热火朝天的工作着,他们就是当地的养参人。而我们的主人公郭吉德,则是他们当中响当当的人物,是庄河养海参的标杆。
敢这么说,郭吉德也有着出类拔萃的实力。在庄河,他拥有十几万亩的滩涂和海域,海参的养殖面积就有一万亩左右,年产鲜参六七十万斤。不但如此,他还拥有着两座育苗厂,一座加工厂,经营着从鲜参,干参,即食海参,鲜食海参多个门类的产品。而他最得意的,是他那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
庄河地处大连地区东部,毗邻黄海,水分盐度适中,水温略低,水质干净,营养物丰富,是海参生长的好地方。这里出产的海参,有着三到五年漫长的生长期,不需要任何饲料的投喂,几乎以纯天然的方式养殖而成。而现年已过花甲的郭吉德,正是靠着近二十年的努力,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1993年,年过四十的郭吉德开了一家酒楼,在和朋友们的交流中,他发现海产品养殖前景好,利润高,是个很好的创业项目。于是,他投上了500多万元,先后搞过养虾,养蛤蜊,可是几年下来,都赔了个精光。就在大家以为他会改弦易张的时候,1997年,他却放手一搏,抵押了自己的老本——酒楼,筹措了一千多万,建起了一座养参场和育苗厂。而这个选择,则充分体现了郭吉德的眼光和魄力。虽然自己育苗在技术和资金上有一定压力,但也给他的养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亩产成本也远远低于其它养殖户。经过几年的实验,学习,到2003年,他已经拥有了上千亩参池,年产十几万斤,成了远近闻名的养参大王。
2008年,已经五十多岁的郭吉德并没有像其它人想的那样,退居二线,守着参池享清福,而是再次筹措了几千万扩大养殖规模。当年,在经历了鹦鹉台风的洗礼后,郭吉德花重金修建的护波堤成功的抵御了风浪的冲击,保住了他6000多亩的参池,也为他保住了事业和光明的前景。如今,郭吉德不但有近万亩的围堰养殖区,在辽阔的大海上,也不断的扩大着底播养殖的面积,他希望为海参提供一个更天然,更健康的生活环境,养出更好更有营养的海参
(《生财有道》播出时间:2014年12月15日19:21分)
>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钱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到吃海鲜,大家首先会想到沿海城市,似乎只有在海边才能吃到最新鲜的海鲜。但近期,新疆、宁夏、甘肃等内陆地区陆续迎来了大白虾、青蟹等海鲜大丰收。很多人会有疑惑,内陆没有海,如何养“海鲜”?这其实依靠的是“海鲜陆养”模式。所谓海鲜陆养,就是指在陆地营造出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人工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海产品。这样养出的海鲜产量、口感如何?
青蟹在我国南海和东海地区分布广泛,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喜爱。而如今,不仅沿海居民可以第一时间品尝到新鲜的青蟹,宁夏这样的内陆地区也即将迎来青蟹的上市。
张港宁是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一家企业的青蟹技术员,今年2月,他随团队一起来到了盐池县。
张港宁表示:“宁夏地区这边盐碱地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我所在的公司老板,他之前也了解到了盐碱地青蟹的项目,他也有意去做这个项目。”
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部分地区盐碱地的盐碱度很高,其地表水质与海水非常接近,为海水养殖提供了天然条件。张港宁告诉中国之声记者,盐碱地养海鲜其实就是在盐碱水中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配出适合不同海产品生产的人工海水,然后用这些人工海水,养殖出不同的“海鲜”。
“把这个盐碱水取上来之后,咱们要化验处理,让它能够适应青蟹的生长,尽量去模拟青蟹在海洋里所需要的一些离子成分,然后再根据当地的条件去做一些相应地调整。”张港宁说。
盐碱地养青蟹早在2020年就已经在河南新乡延津县试验成功,此后在多地进行了推广。盐碱地养青蟹不仅需要合适的人工海水,也需要青蟹苗来适应新的环境,张港宁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是从苗种方面去处理,让苗种适应当地的养殖环境,当地的养殖环境又要往上提高,让它差异没有这么大,双方的努力往中间汇总的话,苗种的成功率会更高。”
经过几个月的前期准备,7月份,盐池县的盐碱地青蟹正式投入养殖。
“因为咱们第一年是试养,然后工程上起步稍微相对慢一点,仅养殖了10亩的面积,作为一个试验养殖面积。”张港宁表示。
预计在国庆假期之后,这批盐碱地青蟹就能上市。
“目前还是需要一个月左右,咱们的蟹就能够生长到4-5两。咱们的蟹现在的体重是在2-3两之间,还是体格偏小。”张港宁说。
养殖10几天的小蟹
张港宁透露,目前宁夏盐碱地青蟹的产量预计在亩产30-40斤,沿海地区则能达到亩产50斤左右。全周期存活率和沿海地区已经相差不大。
“因为青蟹需要蜕壳生长,它的一个周期需要13次的退壳,商品蟹一般需要5-6次,它每次退壳过程都是很艰难的,很容易造成它的死亡。”张港宁表示。
这样养出来的“海鲜”口感如何?
张港宁说:“根据市场的反馈,青蟹在周边市区是基本上见不到的,只有一些特别大型的商超才会有售卖几只青蟹。因为它的运输距离很长,运输过来之后它的存活率还有海鲜的鲜味也会大打折扣。咱们青蟹养出来之后,在当地就能够拿出来活蹦乱跳的青蟹,比从长途运输的冷冻蟹或者别的方式的要好,品质要好很多。”
除了宁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一处水产养殖基地,近期将上市一批南美白对虾。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基地所在区域同样也是盐碱地,技术人员根据当地情况搭建大棚,调节虾苗用水,克服高盐碱和高寒对养殖的不利影响。
内蒙古鄂尔多斯某水产养殖企业负责人王长贵说:“进塑料大棚它可以延长生长期,也能提高虾的产量,还能提高虾的品质,一个大棚可以顶4亩到5亩外塘养殖的产量。”
近年来,随着设施渔业的发展,海鲜养殖的区域也正在向距离大海更远的内陆挺进,除了宁夏、内蒙古以外,甘肃、新疆等地都有所发展。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廖永岩认为,尽管目前海鲜陆养的种类还不够丰富,但未来设施渔业将会是发展的趋势。
“海鲜陆养,这是将来水产养殖的一个大发展方向。只有农业工业化了,养殖的效益才能够提高,养殖的(风险)可控性才能够提高。”廖永岩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