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女孩霹雳
近日,“年轻人辞职去摆摊”的话题备受关注,有网友戏称:“你永远不知道站在小推车后面的摊主中,藏了多少个刚刚辞职的会计、建筑师、文员。”时至今日,年轻人辞职转行早已不算稀奇,高学历摆摊并非个例。
2021年9月,重庆女孩霹雳瞒着父母从某设计院辞了职,此后的几个月,她依然按往日通勤的时间点出门,“假装上班”,然后到书店或茶馆消磨时光,有时干脆整日在街头游荡,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做了个决定,要摆摊卖自制的麻辣鸡。
从设计院宽敞的办公桌到狭窄的厨房灶台,从通宵改设计图到凌晨加工麻辣鸡,霹雳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01 从央企辞职,
“假装工作”了四个月
霹雳今年28岁,此前她经过5年的建筑学学习,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位于重庆的央企设计研究院工作。她的工作方向是海绵城市设计(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比如在绿地上挖些坑,或铺装透水砖,让雨水直接渗下去后,进入蓄水池,再经过处理重复利用。”接受采访时,霹雳回忆起熟悉的工作内容。
虽然十分热爱建筑行业,可入职两年零两个月后,霹雳还是有些扛不住加班的常态,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自己在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诸多要求下屡屡受挫,设计企划面目全非,难以落地成型。
在一次寻常的连轴转后,霹雳强烈的离职念头产生了。那期间,她明显感到了心脏隐隐作痛,“如果继续这种工作状态,我的身体可能会垮掉。”霹雳说。
由于父母曾明确表示不支持女儿辞职,除非先考上公务员。于是,2021年9月,霹雳瞒着他们,亲手丢掉了“铁饭碗”的工作。
< class="pgc-img">>辞职前,一个普通的加班夜晚
霹雳的老家在重庆丰都县,平常居住在渝北,离职的前期,家人刚好过来小住,为掩饰自己已经离职的事实,霹雳每天还是照常出门,“假装上班”,而实际上,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书店和茶馆,有时仅仅是在街上随意游走就度过了一天。
在这些闲下来的时光里,霹雳几次扪心自问,当初果断地辞职是不是有些欠考虑,可是她越思索,越笃定,自己并不向往曾经的那种看似稳定、事件密度低的生活,“人只有一辈子嘛,还是多尝试一点新东西才精彩。”
02 摆摊卖麻辣鸡,
给父母立下“军令状”
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霹雳正在茶馆小口呷着茶,未经察觉,思绪就集中到了舌尖,她觉得嘴巴有点淡,下一秒钟,鲜嫩多汁、滴着红油的丰都麻辣鸡块就飘进了她的脑海。霹雳从小就好这一口,可是正宗的丰都麻辣鸡价格并不低廉,上好的土鸡一只要两百多,学生时代霹雳每年在麻辣鸡上的花销就得有小两千。
< class="pgc-img">>霹雳从小就好一口麻辣鸡
霹雳琢磨着,不如自己去把制作技术学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可她转念又一想,既然都要学技术了,为何不直接开卖麻辣鸡呢?“而且麻辣鸡创业成本低,就适合我这种有创业梦但却没经验的‘新韭菜’。”霹雳这样想。
就是这样一个偶然间冒出的想法,让霹雳走上了制作丰都麻辣鸡的创业之路。
“我们丰都麻辣鸡非常出名,基本上每个丰都人身边都有个卖麻辣鸡的亲戚。”为了学技术,霹雳依然是瞒着父母,跑去了远房亲戚家,拜师学艺。
虽说设计院的工作锻炼了霹雳吃苦耐劳的性子,但她总归是一个文艺女孩,初接触生鸡时内心难免胆怯。
徒手拎起两只鸡脚,把鸡放在案板上,刚从泡沫箱子里拿出来的生鸡还会滴血,透过薄薄的一层口罩,粗粝的血腥味还是会扑鼻而来,霹雳一度有些干呕,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开头的半个多月,霹雳几乎整日都在练习切鸡,“切的方法非常讲究,一只鸡的骨头有120块,我要习得最专业的切鸡刀法,才能让顾客吃得方便。”
< class="pgc-img">>霹雳学习麻辣鸡初期
手艺学成,霹雳回去认真地盘算了一下手里的积蓄,想要直接开店,钱明显不够。彼时,霹雳小区楼下刚好在规划商业街,招商经理听闻她想要卖麻辣鸡,连连摇头,直说这一业态与开发项目不符。于是,霹雳干脆暂时放弃了开店的想法,转而选择了投入成本最低,顾客反馈最直接的商业模式——摆摊。
紧接着,霹雳火速订购了一台大冰柜、真空塑封机以及刀、锅、器皿等。两周过后,营业执照也顺利办了下来。
从原材料采购到制作、加工、包装,霹雳在每一道工序上都投入了极大的心力。由于散养土鸡难觅,霹雳便和老家的鸡贩子商量好,定期从农户手里收鸡,再运过来;辣椒等佐料则由她每周亲自去盘溪批发市场采购。创业的激情刚刚点燃,第一道坎儿就出现了。
就在2022年的春节,霹雳偷偷辞职的事情被父母发现了,“他们的直觉很敏锐,有一天直接质问我是不是辞职了?”霹雳只好坦白,并且答应父母接下来会努力备考公务员。缓兵之计暂时奏效。
三个多月后,霹雳在朋友圈晒出麻辣鸡的海报,并宣布正式开始营业。很快,父亲的电话就追来了。“他并没有暴怒,听完我的解释后,他说,我确实年轻,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霹雳回忆,快挂电话时,父亲只补了一句,“最好还是去考个公务员。”
为了让父母安心,也为激发自己的潜力,霹雳向父亲立下“军令状”:“干到30岁,如果没成绩,就去考公务员。”
< class="pgc-img">>霹雳的麻辣鸡生意开张
03 潜心改良麻辣鸡,
成功销往全国各地
2022年4月下旬的一个傍晚,霹雳出摊了。她扛着一个简简单单的保温箱,装满密封好的麻辣鸡和冰袋,来到小区大门口,贴着红底黄字“丰都麻辣鸡 特色牛肉干”的保温箱摆在一个绿化花台上,格外惹眼。霹雳望向远方的人流,内心隐隐地期待着。
< class="pgc-img">>红底黄字的“招牌”很是显眼
霹雳仍记得,第一位看到丰都麻辣鸡招牌的顾客径直朝她冲过来时的画面,对方并没有试吃,而是直接买下了一包。霹雳内心一阵狂喜,觉得这是个好兆头。
第一天摆摊,霹雳卖出了15份麻辣鸡,赚了400多元,这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随后几天,营业额也都很漂亮,不过对于霹雳来说,客人的试吃反馈更加宝贵。有人说鸡肉肉质偏硬,也有人嫌太辣,摆摊将近一个月,霹雳从未停止过对麻辣鸡的研发和改良。
为了让自己的麻辣鸡的肉质更可口,找到甜度、辣度和咸度的完美平衡,霹雳反反复复不知实验了多少次。截至目前,霹雳已经取得了七八次突破,而每一次突破都相当不容易。“因为制作麻辣鸡的调料中光是花椒就要用到五种。”现在,霹雳已经把辣椒油的油温精确到具体的度数,佐料的重量也精确到了零点几克。除此之外,她在包装、份量和价格上也都做了相应调整。
< class="pgc-img">>每个细节,霹雳都十分用心
亲戚朋友的奔走宣传加上建筑圈内同行的大力支持,不知不觉,霹雳的丰都麻辣鸡回头客遍布了全国多地。
六七月份,重庆迎来酷暑,霹雳不再出摊,开始转做网络销售。订单最多的一天,营业额达到了六千元。霹雳开玩笑地说,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竟会在凌晨一两点钟加班切鸡。
04 完全意义上的
从象牙塔走向社会
现在,霹雳的一天通常这样度过:清晨七点多起床,先去附近菜场,回来将3斤的辣椒手工剪碎成小段,再进行炒制,然后加上豆瓣酱炼成红油,倒入50L的不锈钢油桶静置。临近中午,她就开始处理整鸡,清洗、煮熟、放进冰箱。下午,从冰箱取出的鸡要进行切块,接下来是打调料、包装......等到发完货,天就已经黑了。
< class="pgc-img">>生意越来越好,常常打包到天黑
如今,霹雳的麻辣鸡生意已经趋近平稳发展,月收入也基本能维持在一万元左右。对比曾经在设计院的工作,两者在收入上并不存在太大差距,可是创业卖麻辣鸡让霹雳付出的劳动明显更多了。就连大周末,霹雳也依然像陀螺一样,在厨房中转个不停。
现在的霹雳仍会时常思索,当初的辞职是否是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如此“折腾”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过哈,我发现自己在生活认知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应该说,出去摆摊让我更接近社会和人情了,从卖麻辣鸡开始,我才算真正地接触到社会。”她说。
能让霹雳爱上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创业让她与别人的交流变得紧密起来。摆摊和做网销让她短暂地路过了他人的人生,用美食打动他人,同时也被他人的反馈所感染。
2022年11月疫情严重时,霹雳的网销发货也受到了影响,眼看就要断了经济收入,霹雳直接在小区拉了群,“大家想吃丰都麻辣鸡吗?大家看世界杯想不想配下酒菜?”非常时期,人们对美食的渴望让打开销路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那段时间,当大家在拼手速抢菜时,霹雳还要抢鸡。不过,霹雳后来发现网上买的鸡肉质很一般,她担心卖出去会影响自己的招牌,于是及时止损,转而开始卖麻辣牛肉干、卤菜和鸡杂。渐渐地,群里会做包子的邻居也开始叫卖。每天早上,大家纷纷下楼到喷泉小广场取走包子,傍晚时分,这里就变成了霹雳的丰都麻辣鸡主场。
< class="pgc-img">>麻辣鸡的生意不错
霹雳还曾因摆摊结识了一位忘年交。那是一位50岁左右的阿姨,霹雳喊她“姐姐”,阿姨对牛肉干爱到痴迷,从吃过霹雳做的牛肉干开始就加微信找霹雳聊天,每次研发出新品,霹雳都会约阿姨在小区廊亭下“尝新”,两人还相约要一起去云南旅游。
而在经历美好际遇的同时,霹雳也切身体会着人性中相对晦暗的那一面。比如,偶遇小坑小骗,碰到蛮不讲理的客人,或是经历信任被辜负的时刻。但在处理这些的过程中,霹雳能感受到自己在飞速成长,就好像自己从学生时代建构的“理想国”中探出头,看到了更加广阔和真实的世界。
让自己浸泡在极具烟火气的生活里,“办公室的人员关系相对简单,但创业了,再小的生意也是商业,利益关系就会变得复杂,认识到这一点,我的心态也更加平和了。”霹雳说,“其实从一开始我也不仅仅是为了盈利才摆摊的,而是真心希望让更多的人尝到正宗的丰都麻辣鸡,因此我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产品改良上,希望有朝一日,麻辣鸡也能像螺蛳粉一样火爆全国。”
前不久,丰都老家那边有亲戚反过来找霹雳想跟她学技术,也有亲戚想直接投资霹雳的生意,支持她开店。另一边,有意想要加盟的人也越来越多。至于未来的发展模式,霹雳还在斟酌当中,“我关注到集市经济比较火,后面打算招几个伙伴帮忙,再去几个集市上摆摊卖卖看。”
END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 | 林艳 张彬
编辑 | 张彬
校对丨董一凡
图片 丨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叫王小明,今年28岁。如果你在街上遇到我,可能会觉得我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中等身材,略微偏瘦,一头短寸头,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但你可能想不到,我这双看起来有些粗糙的手,不仅能敲出一行行代码,还能和出一碗碗香滑可口的面条。
五年前的我,还是个标准的都市白领。每天西装革履,背着电脑包,挤地铁、钻写字楼。那时的我,以为人生就该是这样——朝九晚九地在格子间里奋斗,用996换取高额薪水,再用高额薪水换一套北京的小破房。
我还记得那天早上,我站在挤得水泄不通的地铁里,看着手机里爸妈发来的消息。他们又在催我找个对象,还说要给我介绍邻居家的女儿。我烦躁地关掉了手机,心想:我连房子都买不起,哪有心思谈恋爱?
可是人生啊,总是充满意外。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周末,我正在加班调试一个该死的bug。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键盘敲击声在空荡荡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脆。我揉了揉酸痛的眼睛,伸了个懒腰,看了眼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叹了口气。
突然,手机铃声划破了寂静。是个陌生号码,我皱着眉头接起电话。
"是王小明吗?这里是你老家的派出所。你父母出了车祸,情况很严重,请你尽快回来。"
我感觉一盆冰水当头浇下,浑身发冷。手机从指间滑落,重重地砸在地上。我呆坐了几秒,然后像疯了一样冲出办公室。
外面下着小雨,我却顾不上打伞。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混合着不知不觉流下的泪水。我跌跌撞撞地跑到地铁站,险些滑倒。等地铁的时候,我不停地看表,恨不得时间能走得再快一点。
我连夜坐高铁回到老家。车厢里很安静,只有轮轨撞击的声音。我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黑暗,脑子里全是父母的音容笑貌。妈妈温柔的笑容,爸爸有力的拥抱,还有他们最后一次给我打电话时叮嘱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话语。
我闭上眼睛,回想起小时候在面馆的日子。爸爸站在案板前,熟练地和面、擀面、下锅,动作如行云流水。妈妈在一旁忙着收拾碗筷,脸上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我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一边写作业,一边偷偷观察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那时候,我总觉得面馆太小,生活太平凡。我梦想着离开这个小城市,到大都市去闯荡。现在想来,那些平凡的日子,才是最珍贵的。
等我赶到医院的时候,却发现已经太迟了。
爸妈都走了。
他们留下的,只有那间开了三十年的老面馆。
我站在医院的走廊里,浑身发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止不住。护士小姐递给我一张纸巾,我木然地接过,却不知道该怎么用。
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天塌了"。
葬礼结束后,我茫然地站在面馆门口。招牌上"老王面馆"几个字有些褪色,但依旧清晰可见。我伸手抚摸着那些字,仿佛能感受到爸爸刻下它们时的力度。
我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面馆的门。
熟悉的面香扑面而来,我闭上眼睛,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的我,总是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看着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听着他们和客人热情寒暄的声音。
我慢慢走进去,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案板上还摆着爸爸最后和的那团面,已经干硬发黄。我用手指轻轻碰了碰,好像还能感受到爸爸的体温。妈妈最爱用的那个花瓷碗,静静地躺在架子上,仿佛在等待她回来。我拿起碗,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仿佛在抚摸妈妈的脸庞。
我突然意识到,这里承载了太多回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我们家的故事。
那一刻,我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我要接手这家面馆。
我走出面馆,抬头看着阴沉的天空。雨已经停了,但云层还未散去。我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
回到北京后,我立即辞掉了工作,退了租了好几年的房子。同事们都觉得我疯了,放着大好前途不要,非要回老家开面馆。
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个面馆。
这是爸妈的心血,是我们家的根。
当我再次推开面馆的门,看着那熟悉又陌生的一切,我知道,我的人生,就此改变。
接手面馆的第一天,我手忙脚乱,差点把厨房烧着了。我站在灶台前,看着滚烫的面汤,突然泪如雨下。我多希望爸爸能站在我身边,教我怎么把面条煮得劲道十足。
慢慢地,我开始熟悉了面馆的一切。和面、擀面、下锅,这些动作逐渐变得流畅。我开始理解爸爸为什么总说,做面条是一门艺术。
每天早上,我五点就起床开始准备。和面的时候,我会想起爸爸的话:"面要和得筋道,才能煮出好吃的面条。"擀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妈妈温柔的笑容。
面馆的生意慢慢好起来。常客们都说,我做的面和我爸爸一个味道。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鼻子一酸。
有一天晚上,快要打烊的时候,一个年轻女孩推门进来。
"还能吃上一碗面吗?"她问道,声音里带着疲惫。
我抬头看了她一眼,愣住了。她长得很漂亮,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当然可以,"我说,"想吃什么面?"
"你推荐吧,"她说,"我刚搬来这个城市,对这里还不太熟。"
我给她做了一碗招牌牛肉面。她吃得很香,我在一旁偷偷看她,心里突然有种奇妙的感觉。
"真好吃,"她放下筷子,笑着说,"我叫李梦,以后可能会经常来吃你的面。"
"我叫王小明,"我有些紧张地说,"欢迎你常来。"
从那天起,李梦真的常常来吃面。我们渐渐熟悉起来,开始聊天。她是个小学老师,性格温柔,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
有一天晚上,我们聊到很晚。
"小明,"她突然问我,"你有没有后悔过接手这个面馆?"
我愣了一下,然后摇摇头:"没有。这里是我的根,是我和父母之间的联系。虽然有时候会觉得辛苦,但每次看到客人满意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李梦静静地看着我,眼里似乎有什么在闪烁:"你知道吗,我很羡慕你。你有一个可以牵挂的地方,有一份可以坚持的事业。"
我们相视一笑,突然觉得内心充满了温暖。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面馆的生意越来越好,我和李梦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爸妈还在,他们一定会很喜欢李梦吧。
五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毫无经验的新手,变成了一个称职的面馆老板。每当我站在案板前,看着面条在沸水中翻滚,我就觉得爸妈似乎从未离开过。他们的爱,他们的教导,都融在了这一碗碗面里。
而李梦,也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相爱了,也决定要一起经营这个面馆。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五年前我没有接手这个面馆,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我还在北京的写字楼里加班,也许我已经买了一套小房子。但我知道,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
因为在这里,在这个小小的面馆里,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我继承了父母的事业,守护着他们的心血。我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活就像一碗面,有苦有咸,但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尝到其中的甘甜。
年单位合同工生涯结束了是一种什么体验?
工作十年的我辞职后才明白什么叫做十年打工一场空。刷到这条视频的你别着急划走,接下来我讲的肯定对你有帮助。
我从23岁工作开始就进到单位做起了聘用人员,也就是合同工,做到了33岁。我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单位里度过,青春也在这10年里流逝。然而到头来我发现有用的东西我什么也没学到,每天只会做办公室的各种琐碎事,没有任何一技之长,我成了一个成年废物。
< class="pgc-img">>于是经过反复挣扎后选择辞职了。辞职后才发现交了10年的五险一金没什么用,失业金主动辞职是不能领取的。交了10年的基本养老也白交了,要交够15年并且55岁才能领。医疗保险要交满20年才能享受终身医保报销,也没啥用。公积金因为是聘用人员买的比例很低,买房子也领完出来了。
< class="pgc-img">>到头来我发现我仍是一无所有,于是我向往自由,不想再被束缚,我想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即使前路充满未知和坎坷,我也希望能成为一个掌控自己价值和命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