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记者:杨弃非 每经编辑:杨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有数据显示,法国是在华投资企业最多的欧洲国家。眼下,法企正加大探索与中国扩大合作的可能,自带饮食文化属性的法国餐具品牌,也成为走进中国的焦点之一。
近日,一场以“餐桌艺术”为主题的小型展览在成都拉开帷幕。展览的主角是餐具——这些原本只是一道菜、一碗羹的载体,在艺术的包装下,以装饰品和艺术品示人。这也印证了当下的一种趋势:厨房不再只是做饭的场所,在社交媒体当中,更成为每一位“家居策展人”的展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参展餐具的一个共同点是均来自法国,他们中有已经打开中国市场的酷彩(Le Creuset),有颇受小众群体喜爱的Sabre,还有以带有“狼头”造型专业刀具著称的Claude Dozorme。
随着“餐桌艺术”走向大众生活,这些代表着法国奢华优雅生活方式的高端小众品牌,正纷纷将中国作为加码深耕的重要一站。
“不能错过中国市场”
当下的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传统的消费热点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下滑,而满足人们体验性消费、情感价值和个人体会的消费方式正在到来。
以高端餐具为例,Claude Dozorme主要与酒店、餐厅合作,但其中国负责人注意到,近年来,中国非企业客户购买其品牌高端刀具的数量在增加,特别是在奢侈品消费喜好分化的整体趋势下,高净值人群更愿意为高端刀具花钱。据她观察,他们变得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一些有意思的小事情上,餐桌艺术就是其中一项。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法国餐具在内的进口餐具品牌,正在中国经历从“小众的狂欢”走向大众的过程。而面对中国消费者正在增长的消费需求,“出圈”也成为多家法国餐具品牌的共同目标,不少品牌选择的第一步,正是走出线上渠道、开设线下店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尽管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尚未完全打开,Claude Dozorme已有了开设线下门店的计划,此前进入上海两家商店进行销售,据其负责人说,购买刀具需要切身感受手感和材质;同样在去年,Sabre也在成都开设了全国第一家线下店铺,对餐具的体验同样是其创始人Francis Gelb看重的一点。
在Gelb看来,要成为一家全球品牌,不能错过中国市场。而“正如巴黎不能代表法国”,上海也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在成都,他惊艳于当地的消费热情和市场氛围,也实地感受当地的商场,他发现有不少烹饪品牌,但餐具品牌不多。也因此,他看到包括Sabre在内的法国品牌在此发展的潜力。
而更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酷彩,同样也在加速扩大中国市场布局的脚步,进一步展示品牌的高端属性则是其重点发力方向。据酷彩中国区商务总监Luca Paschetto介绍,在成都,酷彩已经在成都SKP开设店铺,IFS店铺也将很快开门迎客。“比起跨境电商,只有通过在中国当地设立的线上到线下店铺,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奢侈品’级别服务。”
餐具背后的文化交流
此次展览策展人、餐桌艺术家毛雪蕾曾提到,目前中国中高端餐具的消费尚属小众需求,即便专业领域,也只有少数高级餐厅才会选择使用中高端餐具。法式餐具要走进中国餐厅,无疑需要更有说服力的“故事”。
高端形象仍是法国餐具品牌的一张“王牌”。Paschetto提到,他刚入职酷彩半年,此前在中国有多年奢侈品行业工作经验,曾为Cartier、Gucci、Tiffany等品牌工作,让酷彩更具奢侈品属性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除了让品牌在高端商场有更多露出,他也尝试推动与华伦天奴、illy咖啡机等品牌的合作。
他特别提到在中国年轻人群体中建立新的品牌认知。他们可能忙于工作而没时间做饭,但餐具仍然能从设计的角度与其产生关联,它们是房间的装饰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成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中发布照片的内容。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而餐具的背后还蕴藏着饮食文化。接触一种新的餐具,也可能意味着经历一种别样的文化体验。在Claude Dozorme展台上,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奶酪刀、面包刀等一应俱全,仅仅从这些刀具身上就能令人感受到浓浓的法餐韵味。
在其中国负责人看来,现在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正在慢慢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理解外国文化,并尝试将多元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尝试奶酪这种舶来品,更进一步添置奶酪刀,感受更为当地的饮食方式。
但进入中国的并非纯粹的传统餐桌文化。如Gelb所说,虽然不少人将Sabre视为高端品牌,但作为一个诞生仅30年历史的法国品牌,Sabre更希望被认为是一种年轻、有趣,普通人也可以拥有的餐具。
值得期待的是,通过餐具,中法文化之间还将发生更多碰撞和融合。在Perret看来,中法两国历史悠久,也都有发达的饮食文化,这是双方可以分享交流的文化特色。“餐具能为中国带去法国文化,我也希望借此了解中国文化。”
每日经济新闻
源:美通社
无声的花朵,在夏季绽放
上海2024年5月16日 /美通社/ -- 近期,益杯咖啡与上海康莱德酒店公益合作签约仪式在酒店铜餐厅顺利举行,标志着双方携手共启"益起莱"公益项目,为特殊人群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切实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益起莱"活动现场 (右一:益杯咖啡创始人-侯亮;右二:益杯咖啡法人-张荟; 右三:上海康莱德酒店总经理-邓志明;右四:上海SMG电台手语主持人-宋晓波; 右五:超模&自媒体人-蕾欧娜)
活动在鲜花咖啡杯的创意签到形式中拉开序幕,现场聚集了业界精英、公益倡导者以及媒体代表,共同见证益杯咖啡与上海康莱德酒店此公益合作的签约落成。5月,酒店履行合作内容,一名由益杯咖啡培训推荐的"无声咖啡师"(有障人士)已经顺利就职于酒店铜餐厅,用微笑和咖啡代替语言,为宾客提供优质服务。这一合作将进一步推动益杯咖啡帮助更多"无声咖啡师"就业,也是上海康莱德酒店践行希尔顿"旅行有心益(TRAVEL WITH PURPOSE)"战略的行动,为所在社区带来积极影响。
无声咖啡师-冯巧巧
活动当天,"无声咖啡师"、手语老师、公益机构负责人以及上海康莱德酒店负责人共同合力,完成了一副象征着团结和合作的拼图。未来每月,益杯咖啡将在酒店铜餐厅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通过手语教学等方式,为有障人士社群提供支持和关爱。
益杯咖啡的联合创始人、"无声咖啡师"——侯亮,以及手语老师,带领来宾们亲身参与手语教学和咖啡拉花的互动环节,体验"益起莱"公益活动的独特魅力。特邀嘉宾、上海SMG电台手语主持人——宋晓波,代表所有来宾为此次双方的合作送上了真诚的祝福,期待益杯咖啡在未来蓬勃发展,为更多"无声咖啡师"培训专业技能,并为其职业发展带去福音。
上一:无声咖啡师制作咖啡 下二:铜餐厅
这是益杯咖啡和上海康莱德酒店公益合作的崭新起点,也是双方在公益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将在双方通过共同努力下,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消息来源:上海康莱德酒店
年以来,出现了不少中外酒店合作的案例。德胧与万豪、黄龙酒管与凯悦、远洲旅业与温德姆相继“牵手”,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与丽笙酒店集团中国区去年合力推出的锦江丽笙酒店也得到迅速拓展。已经携手走过40多年的中外合作酒店,是否再次迎来爆发之势?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 class="pgc-img">视觉中国 供图
>更适配的合作
“大变局之中,中外酒店集团都在寻求新的突破,融合演进,裂变式发展,催生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的融合,这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世纪金源酒店集团副总裁李成勇说。
事实上,中国现代酒店发展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中外合资和品牌引入的“混血”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业始终是国际品牌输入、本土品牌兴起和国际本土酒店合作发展并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分析,在这个进程中,既有国际品牌希望在中国进一步拓展的需要,也有中国品牌出海发展的战略诉求,这些都与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息息相关。
本土品牌在与国际品牌合作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双赢?
发挥各自优势是关键。以锦江丽笙酒店为例,锦江酒店有着良好的资源储备,对于中国市场足够熟悉,在政务接待方面也有着较大优势。而丽笙则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此次品牌的融合已经实现1+1>2的效果,既保留了中国品牌的温度,又具备国际化的服务水准。”锦江丽笙酒店首席执行官唐鸣说。今年上半年,锦江丽笙酒店达成国内外20个酒店及公寓项目的签约及意向合作,新增酒店客房近5500间。
从德胧与万豪的合作来看,德胧旗下的开元名都,是拥有运营全服务大体量项目能力的本土连锁酒店品牌,加上多年来运营经验的积累,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酒店之路。“万豪具备较强的运营能力、品牌影响力,成熟的会员体系对于德胧而言是‘锦上添花’。”德胧集团执行董事长郑南雁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谷慧敏看来,品牌合作犹如“联姻”,应该选择最适配的“人”,一般分为互补型和增强型两种。互补型即合作方给予对方所欠缺的要素资源,如酒店品牌在国际化拓展中所需要的在地化市场认知和开发能力、在地化人力资源和政务关联资源、成本优势、供应链可获得性、规避政策壁垒经验等;增强型合作则是充分利用合作方各自所拥有的产品、渠道、管理服务经验、信息系统、会员体系等,实现强强联合,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更深度的融合
面对本土酒店品牌的崛起,以及国际酒店品牌规模增长的压力,混血品牌想要实现市场的突围其实并不容易。
具体来看,混血品牌大多定位中端及中高端,而这正是近几年本土品牌的竞争高地。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酒店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成熟,中国开放特许经营的条件正在慢慢成熟,为国际品牌的规模增长提供了条件。
在此背景下,仅仅依靠过去的品牌简单1+1,混血品牌并不一定获得必然的成功。谷慧敏认为,品牌合作除了形成产品、资金、人力、渠道、会员等的更大规模外,还需要实现品牌文化的相互认同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更符合多元化市场需求,更有包容性、感召力和竞争力的新品牌。
李成勇分析,混血品牌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思维方式的碰撞,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在运营的过程中能否取长补短。其次,文化的差异,各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同,需要实现市场核心要素认知的统一。最后,人才的适用性尚需探讨,国内外人才专业的偏向性存在差异,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方法以及认知边界不同,需要按照双方需要,培养具备酒店管理和品牌建设能力的专业人才。
其实,中外酒店品牌在融合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万豪与东呈进行万枫酒店品牌的合作,2019年戛然而止,解约时,万枫在中国仅有几十家的签约规模。有业内人士分析,二者的品牌调性存在一定差异,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上分歧不小。合作过程中,一方压倒性掌控,并设立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导致另一方的优势难以发挥。合作模式并未有太大创新。
还有业者提到,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和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进程,还面临市场占有率、会员体系等方面的挑战,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成功“联姻”。
更密切的连接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想要突破重重阻碍,混血品牌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要充分发挥国际品牌的先进技术、理念、管理服务体系等优势,同时利用本土品牌在地化市场、人脉、社区黏性、情感认同、人力成本等条件,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提升在地消费水平,推动在地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谷慧敏说。
李成勇提到,本土品牌具有注重人文、深耕“区域性”的特点,国际品牌则是关注商业模式、注重市场需求,制定品牌战略,辐射性更广。本土品牌专注人文服务和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而国际品牌则是更关注品牌标准和资本模型。为此,混血品牌在融合过程中,要将这两方面的优势加以融合。
对于混血品牌来说,建立与本地人密切的情感连接很重要。“我们希望把国际品牌好的服务水准带进来的同时,保留‘中国温度’,继续挖掘民族品牌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锦江丽笙酒店旗下不少酒店有着很多文化内涵、历史故事可挖,比如上海锦江饭店、上海静安宾馆、北京昆仑饭店等,越是奢华品牌越要倡导生活方式,越要挖掘背后的底蕴。比如上海锦江饭店的小礼堂,每年都有不少婚宴订单,不少人是因为父辈在这里办婚礼,便有了情怀,自己办婚宴时会再次选择我们。我们会把这些故事讲好,还要努力把民族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唐鸣说。
酒店品牌拓展的背后,终究要看是否能有更高的品牌溢价。对此,谷慧敏建议,混血品牌除了进行管理运营、服务创新以及技术和模式创新外,还要摒弃传统的集团化运营中只强调品牌方获取管理费和特许经营费,而投资人无法确保其收益的合作模式,要实现投资人、品牌方、员工以及消费者、社区、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多赢。
李成勇提醒,混血品牌不是机械地融合,融合点在其能否被市场和投资人接受,投资方向、业态选择、成本管控、消费热点、投入产出比是否精准很关键,要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创造新感官体验,实现新的投资价值增长点,形成紧密无间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品牌融合相生共荣的合力、动力和活力。(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唐伯侬;编辑: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