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农民日报
春城昆明,繁花盛放。曾几何时,昆明鲜切花只能成捆成筐沿街售卖。而今每年有超过135亿枝高品质鲜切花从斗南花卉市场走向全球,装点世人的幸福生活,书写着花卉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
恒春临沧,坚果盈仓。多年前,一颗洋果子漂洋过海,扎根临沧。从一株树到一片“海”,从夏威夷果、澳洲坚果到临沧坚果,品名变迁彰显产业话语权的更迭,262万亩坚果林硬生生“长”成产业传奇。
美丽澜沧,普洱飘香。景迈山古茶林郁郁葱葱,茶香氤氲成创富希望。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卖文化,普洱茶在“三茶统筹”中涅槃,“神奇的东方树叶”在这里写就百亿价值的品牌故事。
……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云南考察,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云南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殷殷嘱托,声声在耳。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云南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功夫下在“现代化”上,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让高原特色农业更“特”更“优”,还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建设特色农业强省。
去年以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一云南形象宣传的全新IP强劲破圈,“饮云茶、赏云花、品云果、喝云咖”大有置顶新生代人群消费清单的迅猛势头,不断勃兴的高原特色农业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绘制了鲜明底色。而在全新IP的加持下,“彩云之南”找到了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最优路径——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强力撑起云南乡村振兴的“产业脊梁”。记者日前深入云岭,行思探问,试图通过十问十答的方式梳理总结云南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实践篇,也为各地打造自己的“土特产”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论。
(一)山险水阻,农业该向何处寻路?
山水之贵,在于生态优势可转化为产业优势,绿水青山能转变成“金山银山”。
俯瞰云岭大地,高黎贡山、怒山、哀牢山等大地“褶皱”震人心弦,横断山脉主脊线平均间距只有约100千米,摩肩接踵,紧凑至极。受冰川融化和季风影响,超大量级的流水涌进山间谷地,逐渐形成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数条大江,岩石壁立,江水湍急。
山险水阻,如何才能用这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视角的辩证转换中。
从常规视角看,山川林立、沟壑纵横,江河密布、耕地分散,云南在发展传统农业方面短板明显。但如果从“两山”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地处低纬度高原,垂直气候特征鲜明,光热、生物资源丰富,让云南成为北半球农业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一方沃土。
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高度为云南农业发展把脉定向。
如何更好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表示,云南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着力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气候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品牌优势、竞争优势,持续加力建设特色农业强省。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云南省委、省政府瞄准更“特”更“优”,聚焦“1+10+3”重点产业(1即粮食;10即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含核桃和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含奶业、生猪、乡村旅游;3即烟草、甘蔗和天然橡胶),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随着一项项政策在云岭大地落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23年,云南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茶叶、鲜切花、橡胶、咖啡、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
(二)平地稀缺,种的粮食够“养活”自己吗?
“稻花吹早香,风露千万亩。”来云南,遇勐海,高原腹地惊现一汪碧水,让人们对这座素有“滇南粮仓”之称的小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来到勐遮镇曼纳麻村,千亩水稻已披上“黄衫”。“试验田有3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栽培试验,根据生长情况及时做好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亩产不断提升。”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芳介绍,随着品种迭代和技术进步,2023年勐海水稻亩产最高达到800多公斤,返乡种稻成为有奔头的职业。
从全省层面看,云南2023年粮食总产量1974万吨,超国家下达参考性指标60.5万吨,总产量排全国第十五位,也是西南四省市中粮食播种面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省份。
只有结合云南的农情省情,才能掂量出这份成绩单的成色和分量。
云南全省面积39万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平原和丘陵面积不到10%,同时又面临季节性、区域性缺水的限制。这样的生产条件下,云南不断筑牢高原粮仓的根基,诀窍是什么?
勐遮镇曼拉村一处水稻试验田里,枯黄的稻桩并未拔除,新生的稻秧随风摇摆。2019年,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在此落地。顾名思义,这项技术颠覆了传统水稻种一次割一茬的种收方式,一次栽种就可以像割韭菜一样连续收获3至5年。
通过一次次技术革新,研究团队突破了多年生稻包括水肥、农药、越冬套作、留稻桩高度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栽培技术,基地最早种下的水稻已经连续收割5年,产量基本稳定。
“我种的多年生稻卖价比普通水稻贵,产品口感好、不愁卖。”曼拉村种粮大户岩坎说,多年生稻最主要的优点是不用每年进行播种、育秧栽秧、犁田耙田,省了种子钱和人工费。
“我们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表示,近年来云南省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克服严重的冬春夏连旱,抓实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了粮食生产。
抓实单产提升,示范推广粮经协同模式,从一年两熟逐步推广一年三熟……在发展中遇到问题,同样在发展中挖掘机遇。迈进粮食产销平衡区序列的云南,成功“养活”了一方人,为国家粮食安全增添了一份底气。
(三)种为农本,如何把优势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讨论任何一种农业类型,品种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哪一种云南美食最鲜美,各方食客首选菌子。每年6月至8月,黑牛肝菌、见手青、鸡枞、松茸等野生菌破土而出,上山采摘的村民满载而归,城里的老饕们大快朵颐。
可惜,菌类多生于夏季,这份欢愉只能限时供应。有没有可能,把七彩云南的“菌类拼盘”从季供变成年供?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宏臻农业的加工车间内,胖嘟嘟的牛肝菌憨态可掬,工人们忙着打包装运。通过探索黑牛肝菌人工繁育方法,该公司已建成全球唯一一家黑牛肝菌菌种保藏及工厂化栽培研发生产基地,年产量达4000吨,还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野生菌好吃培育难,驯化出适宜工厂化栽培的菌株一直是黑牛肝菌规模化生产的瓶颈。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构建起集研发、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化链条,推动牛肝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破译了地下菌丝的“生长密码”,滇味山珍走出大山“列队集合”,多类野生菌已实现人工驯化、栽培,摆脱了限时限量限区域供应的限制。数据显示,目前云南野生菌产品远销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1万吨左右,创汇近1亿美元。
大饱口福后,最宜饮茶。云茶之妙,与其保存的大批古茶树息息相关。
云南种茶的历史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现有古茶树资源总量5494万株,面积达329.6万亩,其中野生种古茶树居群265.7万亩。难能可贵的是,云南茶叶科技工作者收集保存了珍贵的茶资源5700余份,为培育出优质茶叶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以来,云南全省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和种业基地建设,目前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基本实现自给,登记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055个,居全国第一。云南也成为“十四五”期间同时布局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水产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唯一省份,“滇系”种业为全国种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种业发展胜势,推动云南从种质资源大省向种业强省迈进。”云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琰表示,云南将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凸显品种区域优势,打造综合竞争力突出的产业集群。
(四)提质增效,科技利器该怎样打磨?
“极目望点苍,芙蓉倚天阙。下有百尺松,上有千年雪。”明诗《点苍山》形象描绘了云南的高山地貌。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占比过低,云南农业要强,根本出路在科技。
以云花为例。云南花卉久负盛名,却难掩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等发展痛点,亟须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以破解。
昆明市晋宁区云天化花卉产业示范园内,品类各异的鲜花竞相绽放。该示范园集育苗、智能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无土绿色栽培、全程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鲜切花采后处理、预冷储藏等先进技术于一体,是国内规模较大的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从竹棚土栽到智慧农业,云花产业刀刃向内,掀起一场“涅槃之变”。仅在这个园区,就引进了2个院士团队和12个全国顶尖的科研团队,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花卉科技小院”,以科技创新破局云花产业化挑战。
“推动云花产业由重数量向重技术转变,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云天化花匠铺负责人姚江兰介绍,示范园直接带动周边千余户农户从事花卉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覆盖1.2万亩,使农户生产高品质(AB级)鲜花占比提升20%。
日照充分,昼夜温差较大,干湿季分明,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恒春之城临沧如何用好气候孕育出好产业?
30年前,勇于尝试的临沧人种下第一棵澳洲坚果树苗;30年后,临沧市以种植面积的绝对优势,成为世界最大的澳洲坚果产地。
“以科技创新之力推进产业发展之路。”临沧市委书记、市长杜建辉表示,临沧将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用科技赋能从“良种”到“良果”再到“良品”的全过程转化,推进临沧坚果高质量发展。
临沧市围绕建设100万亩坚果核心示范区、培养百名科技服务队员、实现百亿元的综合产值目标,采取“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方式,打造“临沧坚果”产业模式。临沧市委副书记杨宇表示,从今年起,临沧市持续推进临沧坚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打通农业科技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从云花产业蝶变到临沧坚果新生,生发于云岭大地的高原特色产业,在科技赋能下活力奔涌,生动诠释着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
(五)向绿而行,“两山”转化通道如何打开?
“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山水观”指引下,绿色生态成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提纲挈领的切入口。
“云南更在青天际,步一步高从此攀。”小忙兔村林下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位于云县境内的活石山,海拔2100多米,滇黄精、滇龙胆、三七等道地中药材分列其间。
“云药”广受推崇,离不开优良生态打底。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胜势,云南省持续打造“十大云药”品牌工程,遴选出三七、滇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滇龙胆10个道地药材进行重点开发。
“让独特的自然环境赋能农业,抓牢‘特’点,成就‘强’业。”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赖轶咏表示,云南充分利用生物资源禀赋,云花、云药、云茶、云果、云菌等生物优势产业渐成规模。
走进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古茶林,一株株茶树青翠挺拔,满目葱茏。这里的布朗族先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形成了“村寨住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的山地人居环境典范。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远看像森林,近看是茶林。澜沧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杨丽娟介绍,景迈山古茶林呈现出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上、中、下立体群落结构,这种古老而特殊的种植技术尽可能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使古茶林文化景观延续千年依然充满活力。
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行走在昆滇大地,目之所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到完美阐释。2023年,云南省林下经济面积达5500万亩,林草产业综合产值4588.50亿元,带动山区群众持续增收。
(六)补短如长,“金戈铁马”能否驰骋云岭?
来到红河州元阳县新安所村,哈尼梯田的水稻生产进入黄金期。数架无人机在技术员的操控下灵活穿梭进行施肥作业,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之“小飞侠”。
从云南特色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农机补短板是突破产业提档升级瓶颈的关键。哈尼梯田虽然是红河州的代表性农业景观,但水稻种植区山高坡陡、田块细碎,机械化水平低。经过多年探索,红河州总结出一整套高效节本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平均亩产从2021年的400.9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585.68公斤,并在全省率先开展无人机短距吊运试验,极大减轻了山区群众劳动强度。
向有限土地要较高产出,良机至关重要。根据适应大坡度、小地块、黏重土壤以及区域特色作物生产需要,云南打造出一批适应地形特征和产业特色的农业机械,整体提升全程机械化应用质量。
事实上,“金戈铁马”远不只收获时的轰轰烈烈,更为许多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助力特色农业从原料走向产品,从低值走向高效。
临沧市凤庆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最早见诸徐霞客的旅行日记。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种植核桃的农户不断增加,加剧了市场竞争。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摆脱农产品低端竞争,加工是优先选项。凤庆县以“园中园”的模式规划建设核桃产业园区,尤其是强化对农产品设备制造的扶持。
匠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军旭介绍,根据核桃全产业链企业的需求,公司对相关个性化设备进行技改、研发、定制,核桃烘干、保鲜、防潮等设备已经被当地企业和农户认可。
目前,凤庆县核桃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户,拥有生产线39条,核桃果仁、核桃饮料、核桃油等产品销往15个省市,年综合产值接近50亿元,有效化解了核桃产能过剩的风险。临沧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承高表示,核桃深加工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竞争力,延长核桃产业链条,将更多的附加值留在当地、留给农户。
从“实验室”的样品,到“生产线”上的产品,再到大市场里的商品,云南打通了科技创新与农机应用的“任督二脉”,让更多创新成果从“书架”走进田间,不断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壮筋骨、强底气。
(七)以融赋能,产业融入生活将产生何种效应?
“左手咖啡右手茶,你想喝啥就喝啥”,这是临沧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如果说传统的茶与现代的咖啡一定要碰撞出火花的话,那也一定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中最理想的选择。因为融入生活的产业,才最具生命力。
作为国内咖啡种植领跑之省,云南咖啡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咖啡生豆产量达14万吨。但从国际横向来看,云南咖啡在世界咖啡豆供应体系中占比不足1.5%。数字落差背后,横亘着国内咖啡极易受国际市场冲击的事实。
面对国际行情的波云诡谲,“云咖”必须以变应变。走咖啡精品化、精深加工之路是“云咖”产业的必然选择,打造精品咖啡庄园是“云咖”产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2022年8月,云南省发布《关于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同年12月,发布首批“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名单。政策组合拳的背后,有着深刻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考:借助精深加工的优势,提升一产的活力,激发三产融入生活的动力。
不到两年时间,一批集咖啡种植、加工销售、制作观摩、创意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精品咖啡庄园在云岭大地拔节生长。去年,仅保山市的5个精品咖啡庄园,就接待游客5.8万人次,收入达9600多万元。
“三产融合的目的是解决农业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问题,重点要在做‘精’农业、做‘强’加工业、做‘特’第三产业,实现农文旅融合上下功夫。”李琰表示,“绿色”“环保”“原生态”等现代农业基因是云南的独特禀赋,三产融合能达到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目的。
临沧坚果不仅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坚果产品,更是开发出衍生糖果等休闲产品销往国内一线城市,2023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25.38亿元;曲靖罗平小黄姜产业目前已拥有调味品、食品、饮品、保健品等6大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约100个,实现了从卖“原料”向卖“产品”的转变;文山三七加大新消费场景下药品、食品、化妆品等相关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云南白药集团开发的气血康、血塞通等产品,2023年销售额达3.73亿元……
云南高原特色产业脚踏实地向前进,闯出一片新天地。去年以来,云南省蔬菜净菜加工占商品比重达5%,茶叶精制率稳定在75%以上,咖啡精深加工率提高18%,蔗糖产糖率同比提高0.8%。2023年,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
(八)链舞高原,“云品”靠什么出山?
说起“云品”,你会想到什么?是入口生津、浓稠醇厚的普洱茶,是浓香四溢、糯滑滋润的野生菌,还是肉质鲜美、咸淡适中的宣威火腿,抑或是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的保山咖啡?
“七彩云南”的超级IP,为云南特色农产品赋予了光环,但品牌如何塑造,“云品”如何出山,成功之路上充满了曲折。
云南茶叶和咖啡,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著名”的原材料。“幕后英雄”再做下去,产业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打造“云品”品牌,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必须迈过的关卡。
近几年,西双版纳的小糯玉米火了。该款玉米品种甜糯、皮薄、小巧,曾是当地村民散卖的旅游美食。因缺乏保鲜技术,小糯玉米未能走出大山,更谈不上有多大的市场影响力。
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电商企业联合当地种植合作社引进高温蒸煮生产线,为小糯玉米配上真空包装卖到全国。“版纳特殊的气候使小糯玉米一年可种4茬,产量很高。”西双版纳州副州长罗红星表示,过去村民不敢种、卖不掉的老品种玉米,如今摇身变成新特产,在大城市身价倍增。
打开电商App,你会发现孟连牛油果的售价高于进口牛油果,还常常被抢购一空,早已打破高端市场牛油果只能靠进口的局面,成为闪闪发亮的“国货之光”,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900多位鲜花经纪人、12个电子交易钟、平均4秒交易1次……昆明花拍中心不仅本身成为云花的一个品牌,更是全国花卉交易价格的风向标、晴雨表。
现如今,“澜沧古茶”已成为中国普洱茶IPO第一股。2023年度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普洱茶”和“滇红工夫茶”评估价值分别为82.21亿元和43.73亿元,云茶品牌矩阵已见雏形。
一朵云花、一个云果、一棵云菜,云南“土特产”不再“就农论农”,已延伸至加工分选、仓储保鲜、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多个环节,逐步由单一农产品竞争走向现代产业链竞争。
特色规模排得上号,质量水平讲得出口,品牌名头拿得出手,多彩“云品”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日常生活的理想选择。据《2023年云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云南省的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绿色云品”重点产业的综合产值保持年均16%的增长率,云南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
(九)万途归一,如何让小农户分享更多红利?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对抢抓机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云南而言,该如何完善群众增收长效机制?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健全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让‘大产业’进入‘大市场’,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云南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说。
围绕这一思路,云南各地有不少成功实践。目前,正在全省推广的普洱市孟连县牛油果产业“334”利益分配机制便是典型之一。
近年来,孟连县在全力推进牛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建立了农户以土地入股获利30%,企业以技术和种苗入股获利30%,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共同获利40%的“334”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路。
孟连县芒信村牛油果种植基地是“334”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的“发源地”。村民赵阿结说起牛油果时满面笑容:“拿去年来说,土地入股分红就赚了5万多元。管理合作社1200多亩基地,一年下来管护费又有9万多元。你说能不高兴吗!”
在红河州蒙自市,当地探索形成蓝莓销售收入“622”分配机制,由龙头企业负责种苗、技术、销售;由集体公司出资为农户垫购苗木、改造大棚、建设灌溉设施;农户成立家庭农场,负责种植、采摘等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蓝莓销售收入按农户60%、村集体公司20%、龙头企业20%比例分配。
如果说脱贫攻坚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那么面对共同富裕的目标,工作重点则要瞄准发展问题。“强化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能力,毫无疑问是衔接段各项工作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思泽表示。
202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树立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的“三农”工作导向,聚焦“1+10+3”重点产业,坚持就业增收,兑现就业政策、东西部劳务协作等帮扶措施。
目前,全省已扶持920个村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46个县已制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奖补方案,在全省推广的“334”“622”模式正在各个农业产业中生根发芽。
仔细翻看云南农民的产业增收账本,愈加厚实。2023年云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同比增长8%,高出全国0.3个百分点。
(十)至简归真,云南实践启示几何?
真重视,任务目标有落点。中国乡村千差万别,乡村产业振兴的方法路径不尽相同,云南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而是烙印在认知里、体现在行动中。云南确定了“1+10+3”重点产业后,推行“一个产业一个工作组、一个专家组、一个三年行动或支持政策、一批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调度机制”,总计出台17个政策文件,支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真投入,重点领域有保障。想让“三农”工作真正有起色、见成效,没有投入不行,投入少了还不行。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有优势、有基础,但要想真正把优势变成胜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云南每季度都召开“三农”重点工作调度会,两年来全省农业领域财政投入1800多亿元,并逐年增长。农业投资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占全国比重达到14.9%。
真改革,难点破解有实招。“三农”发展要靠投入、要靠政策,但是从长远来看,必须提升内生动力。云南持续深化“三农”领域改革,通过科技赋能让乡村产业强起来,通过改革让农村资源活起来,特别是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把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等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的实际效果挂起钩来,蹚出了一条产业强身、带农致富的好路子。
真落实,蹄疾步稳有策略。有力有效推进产业发展,有了政策关键在落实。云南持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解决谁来抓、怎么抓、抓什么的问题,压实各方责任,扎扎实实抓落实。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云南紧抓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倍增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在实施新一轮补充耕地三年行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持续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与东北大农业、江浙精细农业、京沪都市农业并列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又一典型模式。
从茫茫高原到崎岖峡谷,从大江大河到深山密林,从古镇村落到繁华都市,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融入现代生活理念,恰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横空出圈擦亮了农业底色、提升了幸福成色。云岭大地,铺展新卷,在新的时代坐标中,云南定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做好“两山”转化这篇大文章,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下,阔步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一民 冯克 郜晋亮 王小川 顾江冰)
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面对作业,很多孩子和家长都“难说爱你”。“双减”以后,有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也有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
作业是不是“刷”得越多越能提高成绩?写作业,到底是为了什么?能不能让孩子们在好玩的、有趣的作业中,获得持续学习的力量?“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一年,记者日前走访上海多所学校和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教研组长、校长以及教育研究者、管理者交谈。
“减量”“增效”,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词。家长和教师都期望,让孩子避免无意义的重复训练,又能很好地检测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而围绕“作业”这一关键环节,上海中小学已经展开了持续“攻坚”。
作业不是“做了就好”“对了就行”——
好作业,需要专业化的设计
李旻兰是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这段时间,她和教研组的老师们经常讨论的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制的《上海初中语文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
“印象最深的是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这个作业为什么而做?二是这个作业如何做?三是如何将课内阅读的策略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换言之,就是要强化作业目标意识,重视学习过程引导,注重迁移运用。”李旻兰说,老师们对照指南研究之前的作业,发现有的作业偏离教学目标,而有的目标却没有相对应的作业。“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先问自己,这个作业为什么而做。”
明确作业目标后,还要破解目标中隐含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也就是研究“这个作业怎么做”,根据目标去更加科学地设计作业。
比如九年级语文课《智取生辰纲》。李旻兰打开教案:“原来我们的作业题是‘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分解成四个问题,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的经历分为几个阶段?他每个阶段面对的冲突是什么?人物面对冲突时有怎样的表现?据此设计一个流程图来引导学生梳理。”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告诉记者,上海一直高度重视作业管理。2019年,上海市教委就明确提出加强学校管理、优化专业指导、强化区域管理等方面的14条管理措施。2021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制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8个学科段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明确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高质量、体系化、校本化”。
王月芬认为,好作业必须是“体系化”的,要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单元、不同课时之间的关联,避免碎片化、割裂化的作业。“单独几条好作业或者几个单元的好作业,无法发挥系统效应。只有每天的每条作业、每个单元都是高质量的,才能对学生成长发挥累积效应。”
作业设计重要,讲评和辅导同样重要——
好作业,让教与学衔接更紧密
一直以来,老师和学生们习惯的作业流程是这样的: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批改对错—讲解答案、订正。如何指导学生在家完成作业,如何分析作业结果,如何讲评辅导作业,这些环节则是日常作业实施中容易被忽视的。
李静是上海市宝山区鹿鸣学校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她告诉记者,上海市教委推出的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将作业实施细化为指导、评改、分析、讲评、辅导等环节,对老师们很有启发,“有了好的作业设计,还需要有效的实施,才能真正发挥作业的作用。”
李静举例说,比如看拼音写词语,同样将“笑盈盈”写成“笑吟吟”,有的学生是因为“盈”字不会写,有的是因为前后鼻音不分。“作业批改后还要注重分析,特别是根据学生的作答,推断错误产生的原因。通过作业分析探明问题,后续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辅导。”
作业、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王月芬认为,这容易导致学生不认真听课,或者课后作业不会做,甚至导致家长、学生不信任学校等一系列问题。
高质量的作业,不仅设计质量要高,实施质量也要高。“我们的作业能不能真正体现检测教学、发展教学的功能,让孩子在好玩的、有趣的作业中获得持续学习的力量,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说。
目前,上海义务教育学校100%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随着上海市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的发布,上海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建设,将作业设计与实施落细落实,提升教师课时作业设计能力,充分发挥作业的检测教学、巩固教学、发展教学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日常作业质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
高质量的作业,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化作业——
好作业,让学习更高效
邢珍珍是上海市普陀区新杨中学的英语教师。她坦言,传统英语学科的作业仍多以书面练习为主,虽能提高学生笔试能力,但训练方式单一,缺少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训练,“我们正在尝试更多地设计综合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质量的作业,一定是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符合学校特点的校本化作业。高质量和校本化,应当成为作业管理的核心词。”杨振峰说,“孩子千差万别,学校的文化传统不同,教学进度略有不同。强调校本化的出发点,就是要作业适合本校学生,适合教学进度的特点。适合教学进度的核心,就是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份好作业,让学生高效地学习,也能让老师们从中获得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共赢。
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单方告诉记者,学校组织以“聚焦作业设计”为主题的校级教学节,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作业设计评比活动,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紧盯一份“好作业”,上海市教委开展专题培训与教研,强调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将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纳入校本教研体系,以作业为切入点,形成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路径。“我们希望,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通过高质量作业的征集和评比,丰富作业资源库,为数字化转型赋能。同时加强作业督导,推动更多好作业涌现。”杨振峰说。(记者 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京报快讯(记者顾志娟)9月5日,新京报记者获悉,陷入兑付危机传言的多盈财富泊头农信直销银行于9月3日发布公告宣称实施良性退出。多盈财富直销银行称,由于监管政策叫停的原因,平台不得不停止相关业务。
多盈财富直销银行给出了后续兑付的方案:在投金额总计不超过2万元的投资人,所有订单本息将于公告日后10个工作日内自动赎回,赎回后的资金将分3个月陆续进行兑付,每月兑付比例为30%、30%、40%,在此期间资金将按照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计息。在投金额总计2万元及以上的投资人,每笔订单本息将于最近一期赎回日自动赎回(不再进入下一个投资周期),赎回后的资金将分12个月陆续进行兑付,在此期间资金将按照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良性退出方案执行时间为18个月,即自2018年9月起至2020年2月止,若投资人按照方案的兑付时间超过2020年2月的,将于2020年3月底前兑付剩余全部金额。
此前,8月29日,多盈财富公告暂时停止募集资金,称“因银监局监管政策叫停原因”。8月30日,又发布公告称部分到期投资未及时兑付,部分已募集资金未能匹配相应资产端,将针对此部分资金进行强制退回。
根据公告,多盈财富直销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有定期投、智能投两种,定期投“银盈通”产品简介为:投融资项目,为投资人和融资方提供项目信息见证、投融资等服务。45天期利率为6.3%,120天期利率为7%。
智能投有“稳盈宝”系列和“余额存+”两种,简介称用户投资资金将与多个优质投融资项目自动匹配并最终完成交易,共4种项目种类,项目数量1681个,包括银票类79个、实力企业类8个、汽车抵押类1445个、供应链金融类149个。项目详情并未介绍借款人详细信息。“稳盈宝”系列年化利率在6.1%-8%之间不等,“余额存+”利率为5%。
多盈财富直销银行的运营主体为泊头市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由合作金融组织改制为全市信用社统一法人,于2013年7月17日在河北省沧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注册资本10620万人民币。泊头农信是泊头市12家银行中储户存款规模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地存款市场占有率23.99%、贷款市场占有率41.92%,拥有26家网点。
据天眼查信息,泊头农信曾89次陷入法律诉讼,11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