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排放核废水事件后,无数餐饮品牌受到冲击,最为直观的就是国内无数日料店纷纷表明食材将更换产地,而除了这些日料店,国内还有许多常见的日本品牌,包括零食、饮料,这些来自日本昔日备受欢迎的产品,日后你还会买吗?
< class="pgc-img">>01.
三得利
三得利是日本生产酒类和软饮料的老牌企业,最早于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与中信集团合资,在连云港投资第一家啤酒厂,并于1996年进入上海,创立了啤酒、饮料事业。目前,三得利在华业务包括饮料、洋酒、进口红酒、餐饮等。提起三得利很多消费者第一反应就是三得利乌龙茶,三得利旗下的多款茶饮料凭借对中国消费者的充分了解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尤其是乌龙茶系列,曾经不少消费者将三得利乌龙茶作为健康饮品的首选。
< class="pgc-img">>但8月24日,三得利(中国)客服向南都记者表示,三得利在中国地区销售的饮料都是在国内采购和生产加工,原料也来自国内,不会受到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影响。
< class="pgc-img">>02.
养乐多
养乐多(Yakult)由日本医学博士代田稔(Minoru Shirota)于1935年创立。该品牌以其核心产品养乐多益生菌饮料而闻名。养乐多益生菌饮料是利用代田稔博士研发的特殊乳酸菌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Shirota"制成,被广泛认为对人体肠道健康有益。
< class="pgc-img">>养乐多在国内同样深受消费者喜爱,酸酸甜甜的口感和对身体有益的宣传是消费者选择他的原因。
< class="pgc-img">>03.
不二家
“不二家”(fujiya)是源于日本的一家老字号食品生产商,成立于1910年。你以为他们只卖棒棒糖吗?其实不二家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巧克力、饼干类、饮料、冰激凌、糕点的制造销售以及糕点加盟店,网络销售事业等。
< class="pgc-img">>但近日,浙江嘉善市市场监管局查处了一批来自日本福岛县、富山县、埼玉县和长野县的食品,其中包括46包不二家葡萄味软糖、21包不二家苹果味软糖、4盒不二家面包超人小伙伴巧克力和10瓶三得利飘逸桃子果汁饮料。不二家的产品产地涉及到核废水排放地区福岛、富山等,因此这些产地出产的属于禁止进口的食品。
< class="pgc-img">>04.
卡乐比
卡乐比株式会社(Calbee,Inc.),是日本最大的休闲食品上市公司。它创立于1949年,最早叫松尾粮食工业株式会社。1973年其总部从广岛迁至东京都,更名为现今的Calbee株式会社。Calbee,是英文Calcium(钙)的Cal与维生素B的B发音结合起来的形成的词语。有着''做出更多有助于健康的食品''的寓意。
< class="pgc-img">>其实除了以上几个品牌外,还有悠哈、宝矿力、味之素、日清食品、明治、森永等在中国知名的日企的品牌,目前的国内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时候会下意识避开这些品牌,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此次日企品牌的冲击对国内本土品牌来说同样是个机会。
· 文内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到持续通胀的影响,日本大量商品相继涨价,而日本民众的实际工资却已经连续24个月同比下降,创历史最长纪录。
本周,可口可乐日本公司在官网上发布消息,旗下多款商品将会上调价格,其中包括塑料瓶及易拉罐装的各种型号可乐,涨幅最高达到近2成。日本快餐连锁品牌摩斯汉堡也宣布,本月将上调餐厅内多种商品价格,部分商品涨幅达16%,还有多款苹果平板电脑也出现涨价。估算显示,调价后的相关商品普遍贵了大约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66元。
从吃的喝的到用的,日本国内的各种商品可以说是涨个不停,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国内的平均工资水平虽有所上涨,但远远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日本厚生劳动省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日本实际工资已经连续24个月同比下降,这一情况创下了1991年有可比较数据以来的最长纪录。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元贬值,这直接使得日本在进口能源和各类商品的成本明显上涨,使得日本国内企业生产时严重承压,推高了日本国内的商品价格。
针对日元贬值的情况,本周有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相关人士透露,近期日本政府已经两次出手干预汇市,促进了日元回升。
< class="pgc-img">>9日,日本财务省财务官神田真人表示,已做好随时干预汇市的准备。9日,日本央行公布了4月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摘要,其中多位决策者指出,由于日元持续贬值,预测物价、通胀率有进一步上涨的风险。
如果上涨趋势持续,日本国内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步伐有可能进一步加快。目前,多方声音指出,日本央行很可能在近期通过加息来缓解日本通胀状况,也使得日元进一步回升。
来源:央视财经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890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利润下滑、收缩、关店!
近期多个海外餐饮败退内地
今年上半年,已经有不少海外餐饮品牌传来闭店、退出内地市场的消息。
6月份,摩斯汉堡将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的消息引发关注。在内地,摩斯汉堡仅剩的6家门店已统统进入闭店倒计时……
摩斯汉堡MOS BURGER至今已有50年历史,作为第一家发明“米汉堡”的品牌,曾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一度成为日本第二大汉堡连锁品牌,巅峰时期在全球开设有超1700家门店。
据悉,摩斯汉堡在90年代初次进入中国,因经营不善退出过一次,直到2010年二次进入中国,并在此后开出300+门店。
联商网报道,闭店消息刚出来后,各地门店突然外卖订单暴增。不少网友前去打卡,想在闭店之前,最后一次消费,作为告别。有店长表示,那两天的营业额已经是这几年单日流水之最。
5月份,有网友发帖称丰盛里的一家网红餐厅悄无声息地停业了。当时已有媒体跟客服确认,该门店暂时歇业调整闭店。闭店的具体原因,工作人员并未给出回复。随后,广州、南京等城市的网友后知后觉,所在地的门店也都撤店。
该餐厅菜单灵感源自墨西哥文化,以玉米片、炸玉米饼和墨西哥卷饼为主。于2003年首次进入中国,后退出后,又在2016年重返中国市场,对菜品进行了部分本土化改造,但其是否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仍然存在争议。
4月份,也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言,称上海的哈比特门店全部歇业关闭。根据大众点评,哈比特汉堡在上海的5家门店的确均已“歇业关闭”,国内在营门店仅剩下重庆江北机场店。
哈比特汉堡作为“精致汉堡品牌”的代表之一,成立于1969年,曾被誉为“美国人最喜欢的汉堡”“全美最健康、绿色,最好吃的汉堡”“汉堡界的爱马仕”。
2017年,哈比特汉堡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复兴SOHO开出中国首店,巅峰时期,哈比特汉堡在上海拥有7家门店。
哈比特汉堡的声量远没有前二者大,但不妨碍其被不少消费者称之为“性价比最高的精致汉堡”,是上海“热门汉堡第一”。
汉堡和烘焙,
海外餐饮“溃败”重灾区
近年来,许多海外餐饮品牌正加速退出中国市场。除了熟悉的汉堡品牌纷纷关店撤离外,众多曾经在市场上风靡一时的烘焙品牌也未能幸免。
去年底,有着“日本必吃甜品品牌榜推荐”“北海道超高人气甜品店”等美誉的LeTAO,上海太阳宫门店已经关闭。由于拖欠租金、物业管理费,被物业公司提前终止租赁合同并收回该房屋。
紧接着,深圳也传来门店全关的消息。界面新闻报道,目前该品牌在中国内地仅剩4家门店在营。而在巅峰期,LeTAO在深圳、杭州、北京等8个城市,开出过共计约25家。
LeTAO是2018年在中国内地开出第一家店的,当时消费者在上海新天地马当路排起了一支长队,大约半小时后,队伍延展到50米开外的兴业路。
此外,被誉为“法甜天花板”的LEN?TRE雷诺特法式西点,也在去年5月关闭了它在中国的最后一家门店。该品牌从进入到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不到3年时间。
再之前,还有被誉为“蛋糕界的爱马仕”、曾引发6小时排队狂潮的纽约甜品Lady M在内地也停止了代理商授权运营的合作。据悉,Lady M曾在全国拥有门店26家。
汉堡和甜品之外,不少快餐、轻食品类的海外餐饮品牌也步履维艰、面临生存危机。
如Pepper Lunch,作为知名的日式铁板烧连锁餐厅品牌,也在中国市场上也面临经营挑战,近两年关闭了部分门店。尽管尚未完全退出,但其门店数量有所减少。
去年,Wagas关闭部分内地门店,包括旗下的Baker&Spice,北京国贸和南京德基等门店都有网友反映,已经闭店。
这些曾风靡一时的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呈现明显颓废,除了本土化适应不良、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外,其实也跟内地餐饮市场环境变化有关……
稍不留神,就“被卷走”
今天的中国餐饮市场环境,对于海外餐饮品牌来讲,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多层次。
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过去,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同度,竞争相对较少。而且当时,本土餐饮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相对较小,海外品牌主要面临的是同类国际品牌的竞争。
依靠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线,海外餐饮品牌可以轻易吸引消费者。
而如今,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并不断创新,它们在理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具有天然优势,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消费者服务方面更具灵活性与个性化,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现在的市场,海外品牌如果未能有效本地化,很难获得消费者认可。
二是低价对手不断涌现。
这些低价对手通常是本土餐饮,大量品牌凭借着低成本结构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性价比来吸引客群。相比之下,海外品牌在成本控制和价格竞争方面处于劣势。
比如炸鸡汉堡赛道,塔斯汀、华莱士等比较知名的品牌正在大量攻占下沉市场,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反攻一二线城市,侵食曾经洋快餐带头大哥们的市场份额。
尤其在消费回归理性的今天,消费者已经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效应,而是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性价比和个性化体验。这也是为什么Popeyes再次回到中国市场时表示,根据目前的消费环境,在价格上总体做了优化,更好地满足于消费者对“质价比”的追求。
三是“中国胃”渐渐回归“中国味”。
一个事实是,在“中国胃”被洋快餐熏陶了多年之后,中式快餐正在慢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更加青睐“中国味”。
这体现为目前的餐饮消费趋势,越来越去网红化,回归地方菜特色。不仅淄博烧烤、胡辣汤、啫啫煲等一些传统的地方特色菜品重新焕发活力,而且在消费者对美食品质和原汁原味的需求不断增长。
虽然洋快餐快捷方便,但其口味和营养价值未必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饮食需求。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以其丰富的口味、多样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有狼狈退出,也有努力回归
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各异,有些品牌狼狈退出,也有一些品牌积极调整策略,努力回归内地市场。
网红炸鸡品牌Popeyes去年8月重新对外营业,还表示未来10年计划在中国开出不少于1700家门店。
今年5月底,日本餐饮连锁品牌“和民”时隔4年重返中国市场,在深圳开设大陆首家直营居酒屋“三代目鳥メ口”。门店供应用中国品牌鸡肉(如清远鸡等)制成的串烧,以及寿喜烧、寿司、盖饭等日本料理和酒类饮品,客单价约130元。
“和民”还表示,计划今年8月在上海开设直营店,未来还考虑扩展特许经营门店。
还有乌冬面连锁店“丸龟制面”曾于2012年打入中国市场,2020年达到最高为45家,口罩时期内地业绩大幅下滑,解封后便加速了闭店,2022年8月暂时关闭了所有门店。
如今,“丸龟制面”计划2024年上半年前将在上海市开设拉面店“ZUNDO-YA”1号店。将凭借受欢迎的日式拉面进入中国市场,目标是开设200家以上门店。
中国餐饮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试金石。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败,取决于其能否适应本地化需求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未能及时调整策略、理解本地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往往会面临退出的局面。而积极本地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则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