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年5月,海峡对岸的宝岛,一片恐慌。
昱伸香料创始人赖俊杰被捕后,在法庭上留下一句玩味十足的话:
好文章,大家一起抄嘛!
昱伸香料作为岛内最大的起云剂企业,却私下在产品中添加DOP(通用塑化剂)长达30年,其副作用是“三聚氰胺”的20倍。
< class="pgc-img">赖俊杰夫妇被捕
>宝岛塑化剂曝光当天,国际巨头沃尔玛下架了所有进口饮料;广东东莞下架了80%食品;中国香港更是抛出一份“200名市民中有99%检测出塑化剂”的报道。
霎时间,“DOP”成为了令全球变色的名词。
然而,在这震撼世人的公共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岛内奶茶全面溃败,行业制高点向大陆转移。
这场行业变迁的序幕中,有文艺青年梦想的破碎、有各方资本贪婪的角逐、有新式茶饮承载的使命,更有奶茶的终极定位:
不管好不好喝,都是一门好生意...
1、草莽的狂野时期
国内第一代网红奶茶,是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宝岛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有趣的是,关于珍珠奶茶的起源,坊间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台南的“翰林茶馆”无意间在奶茶里添加了一种白色粉圆,形似被煮过的珍珠,便命名为“珍珠奶茶”。
另一种是,台中“春水堂”一位店员在奶茶里放了粉圆,诗意大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祖师爷”的名号,两家店不惜对薄公堂,打了10年官司。
最终,法院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
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
而在两家店争夺“祖师爷”期间,珍珠奶茶却在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连名字也越来越野。
有奶茶小贩专门把粉圆颗粒做大,从80年代知名演员叶子楣那里汲取灵感,起名“波霸奶茶”。
< class="pgc-img">>更野的商家,则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取名叫“青蛙包二奶”...
休闲小站、快可立、50岚等品牌相继涌现。
其中,快可立更是率先进军大陆,成为了第一家正宗的奶茶店,宝岛一跃成为全球奶茶的头号玩家。
“奶茶+粉圆”的创新,固然将台式奶茶送上了世纪之交的王座,但珍珠奶茶在民间的无序扩张,也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奶茶的“供给侧变革”
2016年时,与建国老师酣战的希拉里为了拉选票跑到一家华人奶茶店,她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并表示:
< class="pgc-img">很喜欢这种牛奶和茶叶结合的产品。
畅饮奶茶的希拉里(右一)
>实际上,早在80年代珍珠奶茶就成了“既没有奶,也没有茶”的劣质品。
为了抢占市场,商家将珍珠奶茶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一杯奶茶的成分被简化成“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自来水”。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奶精,这种物质有很浓郁的奶香味。
关键的是,与鲜奶相比,奶精硬生生将行业的毛利率提高到了70%,轻松吊打海天、伊利,几乎与五粮液并驾齐驱。
本质上,珍珠奶茶依旧是“奶精+茶”的勾兑物,只要静止一段时间二者就会分离,要想保持混合状态就必须加入一种名为“起云剂”的食品添加剂。
< class="pgc-img">起云剂
>但起云剂却有成本高、稳定性差、保质期短的缺点。
很快,岛内最大起云剂企业“昱伸香料”惊奇的发现:通用塑化剂(DOP)能代替起云剂,不仅效果奇佳,成本也更低。
直到2011年,隐藏30年的DOP浮出水面,奶茶直接被贴上了“橡胶珍珠”、“添加剂”等标签,昔日风光无限的珍珠奶茶也成了“骗小孩子的东西”。
< class="pgc-img">>更奇葩的是,岛内生育率持续达到全球最低、乳腺癌患者增多等健康问题也找到了元凶——奶茶。
昱伸香料的一次“长期投资”,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奶茶行业的“供给侧变革”。
3、行业迭代
2011年后,珍珠奶茶被按死在塑化剂风波中,取而代之的是火速出圈的“新式茶饮”。
“新式茶饮”和“珍珠奶茶”有着本质的区别: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新式茶饮将“粉末+水”冲泡的方式,升级成为了4小时一换的现泡茶,店铺里更是出现了人工剥葡萄皮的场景,成本呈指数级上升,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突破了20元大关。
< class="pgc-img">喜茶工作人员
>而在早年,曾有媒体暗访珍珠奶茶的制作: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加上水电费、租金,成本也不过1元左右。
但高昂的价格,依旧无法阻挡新式茶饮成为年轻一代的宠儿,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门店迅速崛起。
喜茶上海门店开业当天,蜂拥而来的顾客被分成6条长队,等待时间长达6小时。
茶颜悦色在武汉的首家门店,更是出现了长达1公里的史诗级长队,排队8小时才能喝到一杯奶茶。
更奇葩的是,一杯20元的奶茶,竟被黄牛炒到了500元。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前的人群
>到了2021年,奈雪的茶IPO登陆港股,成为了“奶茶第一股”;紧接着,喜茶的估值也达到了600亿。
伴随新式茶饮崛起的,则是一种无奈:
喝一杯奶茶,比吃一顿饭都管饱。
事实上,这句无奈背后正是新式茶饮快速出圈的财富密码。
4、资本捧杀的乐章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你能看到从草莓到芒果,从椰果到香蕉,从珍珠到面包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大杂烩。
就拿喜茶的6个品类来看: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
< class="pgc-img">>除纯茶外的5个品类,本质上都是“奶茶+”的模式。
奶茶+水果,主打健康的旗帜成了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奶茶+雪糕、面包,直接将冰激凌和蛋糕拍死在沙滩上;
奶茶+米饭,更是号称“能喝的粽子”。
新式茶饮,已经将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两点:
1、奶茶能与万物相融,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了无限延伸的空间;
2、所有品类的基底都是奶茶,加工流程可以标准化,只需具备稳定的供应链就能快速扩张。
简言之,一家新式茶饮店同时兼具了奶茶店、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属性。
< class="pgc-img">>一门生意同时抢占5个市场,足以让任何人做梦都笑醒,因而才会成为资本的角逐之地。
但奶茶作为一个配方公开、口味差异小、门槛几乎为0的行业,又注定是个极度内卷的“完全竞争市场”。
自新式茶饮诞生以来,各大品牌都在试图通过推出新品甩开对手。
最终,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抄作业”现象,导致整个行业严重同质化。
不看包装的情况下,没人能分清喜茶和奈雪的同款产品。
在此情况下,行业只能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缺乏资金时,就引入外部投资继续卷...
然而,在这场以“卷”为主题的战争中,倒下的不止有同行,更多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
5、大分化:镰刀与突围
2016年,新式茶饮的玩家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天还赔两块五。
< class="pgc-img">>实际上,正是完全竞争市场进行到后期的铁律:每家企业的利润都无限趋向于0。
因此,整个行业在白刃战中分化成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猎杀派,一种是突围派。
所谓猎杀,猎物不是同行,而是终端门店。
当卖奶茶赚不到钱时,有一大批品牌方将目光瞄准了“加盟费”。
找明星打广告,依托人气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吸引加盟,反倒成了多数品牌的“主营业务”。
而他们的盈利模式,也从依赖客户消费,变成了从下游吸血——收取巨额加盟费的一锤子买卖。
< class="pgc-img">>更有甚者,通过协议将加盟商的采购约束在内部体系,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兜售原材料,频繁收费培训,就连装修门店的材料也必须从总部采购。
当一个品牌被玩残后,企业主们便换个牌子再来一遍,直到榨干一切油水...
相比于业内的加盟乱象,突围派则跑出了另一条路线。
喜茶和奈雪,采用直营模式将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的区间,整个制作流程全部人工现场进行,用工匠精神主打高端茶饮。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作为中端茶饮的代表,同样采取了直营模式,但区别在于将全部门店集中在长沙。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堵死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客户只能选自己的产品。
如今,茶颜悦色在长沙的门店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圈甚至出现了一个路口5家门店的奇观。
< class="pgc-img">>而蜜雪冰城则避开了一线白领群体,将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凭借庞大的供应链将客单价控制在8元以下,成为了“奶茶界的拼夕夕”。
与此同时,用“直营+加盟”斩获15000家门店的蜜雪冰城,也成了创业文艺青年的“头号竞争对手”。
< class="pgc-img">>当价格战与加盟乱象的硝烟缓缓散去,新式茶饮的高端价格带已被喜茶、奈雪牢牢占据,中端价格涌现出了大量区域品牌,低端价格带则由蜜雪冰城独占鳌头。
在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下,所有品牌的终极命题只有一个:如何成为中国的星巴克?
6、中国的星巴克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喝一杯咖啡...
但背后却是一个被人忽略了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是饮茶大国,5000亿的茶饮市场远超800亿的咖啡市场。
< class="pgc-img">中国茶饮市场规模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茶饮是个“市场大、品牌小”的生意,至今都没有诞生过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而咖啡则是个“市场小、品牌大”的生意,前有在国内深耕的星巴克、雀巢,后有锤爆资本主义的瑞幸。
茶饮之所以很难做大,原因在于生产销售环节。
茶树讲究地形、土壤、温度;采摘和加工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就连喝茶也要让你“细品”,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不好。
这种缺乏标准,与玄学挂钩的特性严重制约了茶饮的发展。而新式茶饮的本质,就是打破局限,实现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新式茶饮用“牛奶+糖”的融合淡化了茶叶的味道、等级、产地,让行业具备了工业化基础。
< class="pgc-img">>其次,新式茶饮“糖分+脂肪+咖啡因”的成瘾性组合,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最后,新式茶饮抹平了餐饮行业“消费集中于中午和晚上”的痛点,将消费时段延长到了早餐、下午茶、宵夜,几乎可以全天候运营。
当市场因素具备后,摆在新茶品牌面前的则是:星巴克的优势——高度的流程化与可复制程度。
早年,茶颜悦色排出10000米的史诗级长队,根源在于人工现场制作,生产效率慢,无法流程化。
而在供应商解决了糖和奶盖自动化,人工现场削皮被机器取代,生产环节被上游取代的今天,品牌商需要思考的则是另一个问题:
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星巴克,在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 class="pgc-img">>当我们回看奶茶的发展史,能看到草莽时期的狂野、扩张时期的惊险、迭代时期的鏖战,也有资本的角逐、加盟的镰刀、低谷的突围,但更重要的却是一个行业在国潮复苏背景下的使命——复兴、做大中国茶饮。
而新式茶饮向“中国的星巴克”进军,也有另一个范本。
在星巴克,往往是身着西装革履,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面无表情的喝着美式,一边间不停歇的敲击着键盘。
< class="pgc-img">>咖啡成了工业兴奋剂,整个环境都被焦虑占满。
但在一个经济增速放缓,黑天鹅乱飞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心灵安慰剂,来治愈内心深处的彷徨与焦虑。
我突然想到一句贴合当下出境的话:
生活这么苦,不如来点糖。
<>< class="pgc-img">>我决定落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管我多么心不甘情不愿,我都先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我被坑了。
我,十年前大学毕业,在一个国字头企业任职,从小职员做到一个上亿项目的经理,我本以为自己的社会经验够用了,可以去社会上闯荡一番,谁知下海第一站,就被当韭菜,割光了辛苦存下的20万....
没错,我就是那个加盟了奶茶店的餐饮小白。
故事始于一年前,当时我在企业负责的一个项目非常成功,从零开始到合作金额破亿,全部是我一手操办,成为当时企业最赚钱的一个项目,每个月光利润可以达到200万+。
这等功德,我觉得给我加官进爵都不过分,可是公司却依然就给我发个万把块工资,我一气之下,萌生了退意。
刚好这时,一个朋友拉拢下,说现在做奶茶店的很赚钱,家里有人加盟了某某堂奶茶店,从早到晚都排队,半年时间就回本了。
被朋友这么一说,我也心动了,觉得自己可以把一个项目从零到亿,运作一个小小的奶茶店生意,那是绰绰有余了。
于是,开始在网上搜索奶茶加盟品牌,多方比较,最终选了一家“某茶”同款,因为零加盟费,觉得划算。
随即,在加盟商的帮助下,找了一家内街店铺,花了8万的转让费,花了5万块装修,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前前后后花了30万,就开始营业了。
后来的故事,跟所有加盟被忽悠的小白一样,街道内侧的选址,周边几十家奶茶店的竞争,外卖平台残酷的抽点,终于活不过半年,店就倒闭了....
抓住五大弱点
餐饮小白逃不出加盟商的五指山
关店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一个星期,想不通也想不明白,仅仅一年多前,自己还是公司最牛逼的客户经理,你让我如何接受自己成为一个被人割韭菜的小白?
现在已经半年时间过去了,这段时间我看书学习,散步在路边数电线杆子,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这半年里,我在梳理自己踩的坑,还有加盟的忽悠陷阱,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一些想要加盟的小白。
为什么餐饮小白容易加盟上当?——这是我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
首先回到餐饮创业的角度讲,一般有经验的餐饮创业者,就会选择自己做,除非一线大牌,甚少有餐饮人去选择加盟的。
所以加盟本身就是为了餐饮小白而打造的一个项目,为了拉拢餐饮小白,加盟商把握了五个韭菜们的五个要点:
1、出发点。
如果说创业是一个工程,它遵循的是一个商业逻辑,那么你选择一个项目创业,最初的出发点必然是,这个项目有前景。
然而据我了解,跟我一样的一些餐饮小白,创业的出发点却是,原来的工作不顺利,或者不想再打工了,想投点钱做老板。
从这点讲,不是加盟商的障眼法有多奏效,而是这些创业者本身的出发点就是充满“堂吉诃德式”的幻想,幻想通过餐饮项目,把自己从一个屌丝变成高富帅。
能被坑的人,首先自己就“心术不正”。
< class="pgc-img">>2、诱惑点。
出来社会久了,真的发觉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守株待兔”的童话用来忽悠新人。
保险公司会告诉你,他们的某个业务员,只开了一单大单,提成就够他吃几年了,做房地产的会告诉你,只要卖出一个独栋,你就可以开奔驰宝马,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而加盟商给餐饮小白的“守株待兔”的童话就是,餐饮的高毛利。
一杯奶茶卖15块,利润可以去到10.5,你一天卖出一百杯,利润就是1050元,一天卖出200杯,利润就是2100,一天卖出300杯,利润就高达3150元....而他们平均一家店,一天卖500杯。
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项目呀,任谁听到都口水直流。
如果认真分析,正常人都识破,真那么赚钱,加盟商还缺你这十几万加盟费?像那些赚到钱的喜茶奈雪,怎么不开放加盟?
“高毛利”就是餐饮行业守株待兔的故事,骗了一批又一批人前仆后继。
< class="pgc-img">>3、容易点。
守株待兔的故事核心是“不劳而获”,前面加盟商给你讲完“而获”的故事,接着会跟你讲“不劳”。
有丰厚的收益,如果需要“卧薪尝胆”才能获得,这门槛也打消了很多人,所以必须要简单易操作,这个“不劳而获”的故事才完整。
所以,加盟商会跟你说,他们的店是“整店输出,一站式创业”,帮你解决人员培训,供应链配送,装修设计,品牌宣传,甚至一些加盟商会上门帮你选址。
交钱之前,你会发觉,这些服务简直是帝皇式,交了钱之后,你这个皇帝就被篡位了,加盟商变成了皇帝。
人员培训,不说很多加盟商本身半桶水,原来说好的免费培训,免的也只是培训费,培训的食材,食宿全部自费。
供应链一站式,是没错,但是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你自己淘宝找到的比他们便宜多了,而且你还必须用他们的供应链,不用就罚。
装修设计,更别说,直接比你找到贵50%。
最重要的,标榜的上门选址,试过就知道,不过是找人随便在街边抄几个转让电话,就告诉你,这几个店铺都行。
我的亲自经历,加盟商找的店铺在一个内街的中央,人迹罕至,但是他们偏说行,说可以靠外卖就能撑起一家的,其实是为了忽悠你快点开店。
餐饮项目选址错误,就已经栽了一半...
4、卖点。
一个加盟品牌,他想要忽悠到人,指定动作就是需要告诉你,他的卖点什么。
懂点营销的人都知道,一家公司想要在市场上面打磨出人人叫好的卖点,是不容易的。
所以,加盟商为了套路住你,他们惯用的套路就是:某茶同款。
做得好的一线品牌喜茶奈雪,都不开放加盟,他们就来个“同款”,连LOGO,菜单,装修风格,全面高仿。
最近一个朋友想搞一个烧烤项目,就在百度上搜索“木屋烧烤”,根据搜索引擎推荐的网址,点击进去,跟人家聊了半个月。
最后上了木屋烧烤的公众号才知道,木屋烧烤从不开放加盟,他聊的这家木屋前面是有带小字的,差点被坑掉20多万的加盟费。
另外一种常见原因则是,大品牌如COCO,一点点等,加盟费用贵,而且对于资格有要求,不是所有小白都能通过。
这又是一些快招公司的寻利空间,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食材,配方,出品跟他们一模一样,就是加盟费才只有三分之一,用三分之一的价钱就买到大牌同款,何乐不为呢?
5、套路点。
经过前面四点的筛选还“不离不弃”的,已是“准韭菜”,只需完成最后一个套路点,就可以转正了。
现在很多快招公司的一个套路点就是,零加盟费。
< class="pgc-img">>零加盟费,合作经营,大家同坐一条船,一起合伙赚钱,这个画面多美好啊!
等入坑了之后,你就会知道,首先,加盟费不用,人家收的是保证金,运营费用,装修费,食材费,销售提点,等等一堆费用,分分钟比你一次性交的还多。
当最后,你想要结业时,想退回当初承诺的保证金,这时又会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东扣西扣,所剩无几。
有一些加盟商,还要求商家必须拉多少加盟才可以退保证金,除了榨干韭菜本身,还有榨他们的“九族”...
参某说
创业不易,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如果有,那就是忽悠。
其实,快招公司的套路也不深,只有你细究就能发现。
然而依然那么多人被坑,不过是自己身不正而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能被骗到的人,先反思一下自己吧。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kenko,由餐饮界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canyinj.com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oco都可茶饮是两年盛行的一种特色奶茶,一般遍布在大型商场当中。因为需求量的增加,因此coco奶茶在中国有数千知名品牌,给与投资者的挑选方法还有许多。coco都可加盟在这个奶茶行业当中就是发展很好的项目,在同行业当中已经有着不能比拟超越的地位。coco都可制作出来的奶茶味道稀有独特,而且不同种类的奶茶有许多,一直致力于制作健康现煮茶饮,种类众多可以让许多消费者随意选择,选择性强加盟店里的盈利自然会好。客服微信17521664174(添加时备注coco即可通过)
< class="pgc-img">>CoCo都可奶茶加盟费
一线城市:开一家都可coco奶茶加盟店需要设备费用8万元,原材料费用1.8万元,宣传费用1.5万元,开业费用1万元,流动资金13万元,总投资费用为45万左右。
二线城市:开一家都可coco奶茶加盟店需要设备费用7万元,原材料费用1.5万元,盲传费用1万元,开业费用0.8万元,流动资金9万元,总投资费用为38万左右。
三线城市:开一家都可coco奶茶加盟店需要设备费用6万元,原材料费用1.2万元,宣传费用0.8万元,开业费用0.6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总投资费用为30左右万元。
< class="pgc-img">>coco都可加盟条件
1、必须拥有一家门店,大概20㎡左右。
2、加盟都可coco奶茶5-9万元的资金必须准备充分。
3、加盟投资者本人健康状况良好。
4.接受总部的培训和管理。加盟coco奶茶需要接受总部的培训和管理,包括产品知识、店铺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店铺能够顺利开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