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Queen” Wen!郑钦文的名字和外号响彻世界舞台。随着在奥运网球赛场夺冠后的率性一躺,21岁的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郑钦文的人生也开启了新的篇章。这也是中国选手获得的首枚奥运会网球女单金牌。
2024年8月3日,郑钦文庆祝夺冠。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赛后,这位21岁的中国“00后小孩姐”迅速刷爆各大平台,成了本次巴黎奥运会的顶流之一。许多网球迷将她与巅峰时期的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相比,认为她是最有可能成为“接过李娜衣钵,并打破李娜各项纪录”的人。
郑钦文第一次接触网球便与父亲郑建坪有关。6岁那年,她随父亲从老家湖北十堰来到北京观看奥运会,见到了闯入奥运4强的“中国女网一姐”李娜。自那时起,网球的种子便在郑钦文心中埋下。在中国,想要成为最顶尖的网球球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抄李娜作业”。
在郑钦文启蒙教练陈宏鸣眼里,郑钦文是所有小孩中最刻苦的。他曾这样评价6岁时的郑钦文:“郑钦文从来不吃零食,也不喝饮料。说实在的,真有点心疼她。为了网球,她牺牲掉了很多快乐的童年时光。这孩子训练时从没偷过懒,永远是第一个到球场,最后一个离开。”
后来,郑钦文又找到了当年李娜的启蒙教练余丽桥,那年郑钦文9岁。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余丽桥特意强调了郑钦文与李娜的不同:“李娜送到我这儿时已经11岁,对于她的技术能力的打造很快有了初步想法和框架。但是这些方法不能直接用在9岁的郑钦文身上,她当时年龄太小。”
2014年,郑钦文在余丽桥的带领下夺得了国内同年龄组的冠军,并在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斩获五枚金牌。同年,郑建坪认为女儿是时候“与国际接轨了”,于是带着女儿到北京,找到了阿根廷籍的国际网球名帅卡洛斯·罗德里格斯——当年带领李娜拿下澳网冠军的教练。随着郑钦文逐渐走入世界赛场,郑建坪又联系到了西班牙教练佩雷·里巴。
据媒体透露,这位父亲为培养女儿耗费了大量心血以及金钱。从小到大,父亲为郑钦文安排的都是“高配”版的教练。为支持女儿打球,郑建坪不得不变卖了部分家产。
好在郑钦文足够争气。2018年,郑钦文在国际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中夺得U18冠军,就此走上国际舞台。从2022年的法网开始,当时只有19岁的郑钦文开启了自己的急速上升之路。2023年美网打进八强、2024年澳网闯进决赛、在WTA500郑州站夺冠、在WTA250巴勒莫站两度捧起单打冠军……凭借着一场场胜利,郑钦文的世界排名从三年前的几百位开外,狂飙到了如今的世界第7位。
夺冠以来,郑钦文的个人商业价值将飙升至中国运动员顶流的声音不绝于耳。郑钦文本人的“吸金能力”也早在夺金之前就已显露。在福布斯2023年全球女运动员收入榜中,郑钦文排名第15位,比赛奖金收入170万美元,赞助收入550万美元,与谷爱凌一起成为唯二进入前20位的中国运动员。据统计,目前郑钦文已经手握不下10个品牌代言。
可以预知的是,21岁的郑钦文创造了中国网球的新历史,也将会创造商业价值的新纪录。阅读全文>>>
8月5日凌晨,2024年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的比赛全部结束,在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由徐嘉余、覃海洋、孙佳俊、潘展乐组成的中国队击败美国队、法国队,以3分27秒46强势夺冠。本届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共获得2金3银7铜总计12枚奖牌。
巴黎奥运会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夺冠后,覃海洋、徐嘉余、孙佳俊、潘展乐(从右至左)在颁奖仪式后合影。图/新华社
男子4×100米混合接力首次亮相奥运会是在1960年,过去16届奥运会,美国队15次参赛14次夺冠,自1984年至2021年,美国队更是实现该项目10连冠。相较之下,中国队曾8次参赛,1984年首次参赛获得第11名,最好成绩也只是东京奥运会的第8名。但在8月5日凌晨,中国队打破了美国队对奥运会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长达40年的垄断。
8月1日凌晨,潘展乐获得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时,由于8月4日就要迎来20岁生日,当被问及有没有生日愿望时,潘展乐回应:“先把比赛比好再说生日愿望,先为国再为家。”
在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潘展乐收获了最棒的生日礼物。最后一棒的100米自由泳,他接棒时中国队落后第1名0.75秒、第2名0.72秒,最后凭借超强的个人实力领先亚军0.55秒率先触壁。
赛后接受采访时,潘展乐表示,“多亏了我的好队友们,给我建立了信心。冠军是我们了,不满意的应该是别人,不会是我们。”
老将徐嘉余第4次参加奥运会,本届奥运会先后获得男子100米仰泳、男女混合4×100米混合泳接力银牌,如今终于圆了奥运金牌梦。覃海洋在巴黎奥运会前被寄予厚望,但在男子100米、200米蛙泳比赛中表现不佳,直至8月4日帮助中国队获得男女混合4×100米混合泳接力银牌,8月5日则和队友们一同站上最高领奖台,“我觉得这是我们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潘展乐无疑是中国游泳队表现最出色的运动员,不仅获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赢下奥运会“飞鱼大战”,还大幅打破世界纪录,并在男女混合、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中斩获银牌、金牌。
作为中国游泳队的领军人物和“劳模”,张雨霏在奥运会期间生病,但她坚持比完了6个小项,并全部站上领奖台,其中女子100米蝶泳、200米蝶泳、50米自由泳3个个人项目均获得铜牌,3个接力项目获得1银2铜,也是本届奥运会获得奖牌数最多的游泳运动员。
除潘展乐、张雨霏外,中国游泳队还有6位运动员有多枚奖牌入账。其中,徐嘉余、覃海洋分获1金2银、1金1银,唐钱婷获得2银1铜,杨浚瑄获得1银3铜,由于在两项接力预赛中出战,吴卿风、余依婷均收获2铜。阅读全文>>>
8月5日下午,巴黎奥运会射击项目男子25米手枪速射决赛结束,中国选手李越宏以32中的成绩获得冠军,另一位中国选手王鑫杰获得季军。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该项目金牌。
冠军李越宏(中)、季军王鑫杰(右)以及亚军韩国选手赵永宰在颁奖仪式上合影。图/新华社
25米手枪速射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项目,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就设立了这个项目,在超过百年的跨度中,奥运会、世锦赛等大赛的奖牌绝大多数被欧美选手获得。自1984年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在步枪、手枪所有小项中,中国射击队唯独没有获得过男子25米手枪速射金牌。
此前三届奥运会,中国神射手们一步步实现突破。伦敦奥运会,丁峰获得男子25米手枪速射铜牌,里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李越宏连续两届摘下该项目铜牌。
李越宏出生于1989年8月28日,即将年满35岁,在拥有众多00后的中国射击队,他是不折不扣的老将。第3次站上奥运会赛场,从资格赛到决赛,这名老将凭借极其稳定的发挥,终于将奖牌的颜色换成了金色。
夺冠后,李越宏喜极而泣,与教练、工作人员紧紧相拥,场面让人动容。考虑到李越宏年少成名,2010年便闪耀亚运会、世界杯赛场,经过14年的努力才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其激动的心情不难理解。
2010年广州亚运会,李越宏首次参加便获得男子25米手枪速射冠军,当年还获得世界杯北京站、悉尼站冠军,并获得当年世锦赛季军。但此后的十几年,李越宏一度长时间与大赛冠军无缘。
直至巴黎奥运会周期,李越宏获得2021年世界杯总决赛冠军、2023年世界杯巴库站冠军、杭州亚运会冠军。2023年,他还首次站上世锦赛男子25米手枪速射项目最高领奖台,并以39中打破该项目决赛世界纪录。
手握决赛世界纪录,李越宏将出色的状态延续到巴黎奥运会,圆了奥运冠军梦想。阅读全文>>>
左脚趾骨骨折、左肩右肩习惯性脱位、右肩做过植骨手术、腰部则是峡部裂和第五腰椎滑脱……你想到这是一名18岁女孩经历过的伤病吗?而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新科奥运冠军邓雅文身上。7月31日,这位四川姑娘以92.60分摘得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金牌,并因此成为我国首位该项目奥运冠军。
骑上小轮车自由地在空中翻滚,邓雅文以完美动作摘下奥运金牌。图/新华社
中国自由式小轮车队主教练吴丹表示,邓雅文性格外向,擅于与人沟通,学习能力也很强,是一位综合素质非常高的运动员。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队内总结会,她都会写训练日记、会议总结。练习小轮车后很少上系统的文化课,她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如今更是能用英语和外籍教练流畅地交流。
由于自由式小轮车项目的特殊性,训练时摔倒和受伤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必须做好防护——最里层一般穿贴身的瑜伽裤或鲨鱼裤,头盔、护肘、护膝、护腿板等护具必不可少,再加上最外层的训练服或比赛服,所以看起来会显得特别敦实。
严密的防护也会带来“麻烦”,运动员在训练时会大量出汗,尤其是夏天,每当训练结束,一拧衣服汗水便会哗哗地流出来,而更让他们感到辛苦的,是数不清的摔倒以及躲不开的伤病。
邓雅文说,有时候10分钟就会摔倒10次,尤其是难度突破期,摔倒次数会比技术稳定期多不少。吴丹补充介绍,运动员的训练内容根据比赛节点分为不同的阶段,练习高难度动作时,摔倒次数自然更多,受伤概率也会上升。
巴黎奥运会期间,邓雅文曾在官方训练时摔倒。接受采访的上午,她右手肘的擦伤依然很明显。不过,她对这点小伤早已习以为常了。邓雅文最近一次严重受伤发生在今年6月的奥运资格系列赛上海站。在吴丹看来,那次“很大的意外”差点让弟子无缘巴黎奥运会。
“奥运冠军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接受专访时,邓雅文不止一次地这样说。在吴丹看来,邓雅文的这枚奥运金牌,对小轮车项目在国内的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争夺巴黎奥运会门票最困难的时刻,邓雅文曾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那段时间,用周围人的话来说,在我的眼里看不到光。训练,我一天都没耽误,但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奥运摘金后,她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
吴丹说,这无疑会提升邓雅文的自信心,“之前是陷入怪圈,接下来则是良性循环。因为最黑暗的那段时间,她靠意志顶过去了,最后得到了回报。
最近几年,国内的小轮车业余赛事、U系列赛事比此前丰富了很多,吴丹希望各地加大投入和刺激的力度,将小轮车推向更广的人群。他相信,通过稳步、长期的发展,小轮车完全有机会变成中国自行车的强项。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有了邓雅文的这枚奥运金牌打底,相信这一天不再遥远。阅读全文>>>
近年来,各式户外水上运动不断升温。像“皮划艇夜划”这类游玩项目,在不少地方都存在。诸如“桨板逐浪、荧光夜划”“越夜越开心·夜划|夜漂流的诗意风光”等营销噱头,确实很是让人心动。但正如媒体所揭露的行业现状所示,“夜划”虽好,安全还是不可大意。
某地一皮划艇基地。资料图/新华社客户端
日前,在南方某城市生活的徐女士于网络平台上刷到了“皮划艇夜划”的游玩项目,便欣然带着刚放暑假的孩子前往体验。谁知,这次预想中温馨的亲子之旅最后却变成了“惊吓”之旅——中途徐女士和孩子的皮划艇迷失在河道分叉口处,教练也无法确定他们的位置,最后徐女士在漆黑的河道里独行了半小时才回到主河道。
徐女士这样的“惊悚”经历并非孤例。游客秦女士表示,自己曾参加的一次类似活动,中途桨板卡在桥洞,呼救五分钟也无人应答,还有一名队员两次落水,均靠自救上岸。
业内人士指出,参与经营“夜划”等水上游玩项目的俱乐部良莠不齐,许多户外组织的领队为兼职,再加上体验者缺乏户外运动知识,风险因素较多。比如,多数情况下,仅是一些专业能力存疑的教练简单传授一下基本划行方法,游客就直接下水划行,甚至一些教练“外行”到连自己都不穿戴救生衣。
还要注意的是,不少划行活动在夜间进行,这天然增加了发生突发事件的几率,也加大了应对救援的难度。
必须承认,水上划行作为一种新兴游玩项目,相关管理出现一些盲区,一些经营模式也存在不够规范之处,在一开始是很难避免的。但面对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水上运动,对这方面的安全监管和市场运营引导,是时候跟上了。
比如,从业者资质、教练配比、水域规划、安全责任机制、安全设备和救生器材配备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范,不能让行业监管长时间滞后于市场的发育水平。这既是保障游客安全的需要,也是为行业发展树立明确预期的内在要求。
不过,个人始终是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参与水上运动,还是得量力而行,在选择机构时也不妨多一些安全考量。阅读全文>>>
当地时间7月29日,英格兰西北部默西赛德郡绍斯波特镇的一个儿童舞蹈班发生持刀袭击事件并致3名女孩死亡。该事件发生后,英国多地爆发激烈的抗议活动,甚至有部分活动升级成暴力行为,7月31日,抗议者还在英国首相斯塔默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唐宁街官邸附近与警察发生冲突。
当地时间2024年8月1日,英国伦敦,英国首相斯塔默宣布,鉴于近期发生的暴力事件,英国将成立专门的国家部门治理相关情况。图/IC photo
斯塔默谴责了暴力行为,认为抗议者“利用”了悲痛情绪,警告参与其中的人将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并指出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极右翼暴行”。有媒体指出,斯塔默就任英国首相刚刚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工党政府上台执政后所面临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抗议活动持续了一周时间,蔓延至英国多个城市。周末两天时间里,英国各地至少有30场由极右翼分子策划的抗议活动。赫尔、利物浦、布里斯托尔、曼彻斯特、斯托克、布莱克浦和贝尔法斯特等地都发生了骚乱,有人高喊“阻止移民船只”“我们要夺回我们的国家”,投掷物品打碎不少房屋和汽车的窗户,部分商店遭到洗劫和焚烧,警察也遭遇了攻击。
有媒体指出,这是英国13年以来范围最广泛的暴力骚乱。英国上一次发生如此严重的暴力骚乱事件是在2011年的夏天,当时英国伦敦警务人员在伦敦北部枪杀一名非裔男子,随后引发了持续5天的骚乱,导致数千人被起诉。
英国警方指出,已经增派了近4000名警察来遏制暴力,周末两天约有150人被捕。司法部门也增派70名检察官待命,随时准备对因暴力骚乱而被捕的人员提出指控。英国内政大臣伊薇特·库珀表示,犯罪暴力和混乱在英国的街道上没有容身之地,任何参与“不可接受的混乱”的人都将面临监禁和旅行禁令等惩罚。
“目前的局势还不是‘危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议集会出现,这确实给工党政府带来了重大考验。”英国政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西娅·罗兰表示。
政治评论员安德鲁·罗恩斯利指出,英国政府面临的直接挑战是平息暴力并保持街道安全。中期挑战是找到应对极右翼极端主义的对策。目前这个阶段,极端分子还利用即时通讯应用和社交媒体散布谎言、埋下动荡的种子并制造混乱。英国政府也须防止不良行为者利用网络手段煽动和组织暴力。
最近一段时间,改革英国党党首奈杰尔·法拉奇也被许多人指责,因为他间接鼓励了这几天明显的反移民情绪。改革英国党的许多政客还认为,骚乱的罪魁祸首不是极右翼,而是民众面对移民的不满和不安。
已经有议员发声称应该调查法拉奇的危险言论。不过,工党消息人士称,工党政府的观点是当前重点仍是维持治安和对付暴徒,给法拉奇及其政党太多直接批评只会适得其反。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刘越
华社天津9月20日电(记者栗雅婷、徐思钰)金秋九月,天气渐渐凉爽,农户曹先云的采摘大棚里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翠绿色的“阳光玫瑰”葡萄在太阳的照射下晶莹闪亮,游客们穿梭在葡萄架之间,不时把“心仪”的葡萄“收入囊中”,手里的篮子装得满满当当。
时下,大棚里的葡萄喜获丰收。在天津市东丽区胡张庄村,像曹先云这样的葡萄种植户有百余家。2000余亩葡萄种植基地变身游客“打卡胜地”,一颗颗葡萄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我们不断丰富葡萄品种,游客们口口相传,来观光采摘的人越来越多。”曹先云满脸欣慰地说。她的采摘园今年预计能产近6000斤葡萄,旺季一个月的收入就能达到五六万元。
近年来,“都市农旅”成为天津不少近郊农村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农业+旅游+生态+文化”的综合发展模式越来越受欢迎。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总经济师赵先健说,2023年以来,天津市乡村旅游市场恢复迅速,今年1月至8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1883万人次,营业收入42.6亿元。天津的乡村旅游正在由微到众、由散到聚、由自发到设计、由单一到多样转变。
游客在天津市东丽区欢坨村的暖棚里采摘欢坨西红柿。(受访者供图)
在天津市东丽区欢坨村的暖棚里,成排的西红柿苗整齐排列。“目前,全村西红柿种植面积约1350亩,吸引了京津冀地区不少家庭来观光采摘。除了采摘,消费者还可以选购包括西红柿在内的多种蔬菜种苗,作为家庭景观植物进行养育。”欢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田国雨介绍,近几年,以“欢坨西红柿”为主题的农旅活动给村里的种植户带来了近千万元的收益。
每年“五一”假期前后,村里会举办“欢坨西红柿节”,目前已连续举办四届。在今年的“欢坨西红柿节”上, 特色美食市集、非遗文艺展示、群众文艺表演、基地采摘等活动丰富多彩。
“‘农旅结合’是我们近郊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我们将建成以西红柿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包括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特色主题活动等,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田国雨说。
学生们在天津市东信花卉有限公司智能化温室花卉种植基地参观。(受访者供图)
今年旅游市场持续复苏,研学游成为旅游消费热点,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天津市东信花卉有限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将花卉种植与研学旅游相结合。穴盘苗移栽、盆花幼苗定植、外植体无菌系建立……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参观智能化温室花卉种植基地,还可以自己动手培植花卉。
天津市东信花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渌切说,目前园区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今年1月至8月,园区累计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未来我们还将在园区内引入卡丁车、垂钓、露营、赛马场等项目,将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他说。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市民乐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将深入挖掘独特资源和特色亮点,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金汇江说。
策划:齐慧杰、吴黎明
统筹:于卫亚、邵香云、曹晓轩
记者:栗雅婷、徐思钰
海报:冯娟
编辑:任彦逸
华社拉萨6月21日电(记者刘洲鹏、姜帆)11日,我和同事从拉萨出发,到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水湾一带,寻找藏羚羊迁徙、产羔的踪迹。
一路上高山辽阔,阳光被厚厚的云翳遮挡,在草原和湖泊上投下巨大的阴影。我们沿着317国道驱车10小时抵达那曲市尼玛县,短袖换成了加厚羽绒服。从夏天走进“冬天”,其实也不过是从拉萨的早晨到尼玛的夜晚,一天的路程而已。
这是6月10日在西藏那曲市拍摄的“天空之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无人区天气极端,物资匮乏,没有一丁点信号——这是我第二天傍晚抵达马依野生动物管护站才意识到的,这里距离县城上百公里,距离甜水湾还有一天的车程。
“你猜无人区为什么叫无人区?”管护站站长罗布告诉我,接收信号需要到数公里外的山坡上,平日巡护只能靠对讲机,寂寞是他们的日常。
晚上,我们在管护站安顿下来,房间里有打酥油茶的搅拌机、电饭煲和电视机,屋里的火炉烧得正旺,时不时要把牛粪掰碎了放进去,再加两铲弹珠似的羊粪球,足够暖和,一天就过去了。
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们在无人区深处的罗布玉杰烈士纪念碑前默哀致敬(无人机照片,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翌日清晨,我们往甜水湾方向出发,同行的三辆皮卡车载满各类物资。没有信号,也没有现成的路,车队只能凭记忆和巡护时留下的车辙前行,没有车辙时,形状各异的山就是路标。
我们路过罗布玉杰牺牲地附近,这里距最近的人类活动区约370公里。罗布玉杰,西藏自治区尼玛县原森林公安派出所一级警司,2002年抓捕盗猎分子时牺牲,尼玛县有一个管护站以他命名。在这里,人们为他立了一座烈士纪念碑。
黑色的纪念碑上系满了洁白的哈达,好像在被拥抱。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3年,西藏年均提供生态岗位50多万个,每年人均增收3500元。
空中俯瞰甜水河旁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们的临时营地(6月14日摄 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次仁 摄
傍晚,我们在甜水湾畔驻扎,观察途经的藏羚羊。远处高山上留有密密麻麻的线条,是它们迁徙时留下的印迹。
六月了,无人区的湖面仍有未化的冰雪,初融的湖水在日光下宛如银箔。地平线上的藏羚羊群奔跑跳跃,像夏天浮动的柳絮。
下雪了,太阳却还在晒着,落雪马上融化,土地泥泞潮湿。管护员熟练地用钢棍搭设帐篷,用土掩好帐篷边缘,并在一旁架起发电机。
6月13日,记者在享用帐篷里的晚餐。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晚上,低温、缺氧、没有火炉,睡袋在雪夜的帐篷里显得很单薄,每个小时都会因为头疼醒来一次。
无人区环境恶劣,天敌相应减少,为藏羚羊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繁衍环境;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这里,它们具备了高效利用稀薄空气中氧气的能力。
这是在甜水河畔荒滩雪地中向产羔地迁徙的藏羚羊(6月15日摄 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隔天拉开帐篷时,外罩和停放的车辆已被白霜紧紧包裹。
这一天,下了三场雪。
一场雪在清晨,同事带着迷彩布去拍摄藏羚羊了,他们成功了——随着太阳升起,藏羚羊群悠然现身。“最近的时候离我们只有20米!”他们告诉我。
一场雪在下午,雪停时我在营地近距离接触到了一只被狼咬伤的母藏羚羊。她被皮卡车运回来,袭击她的狼不敢接近营地,悻悻离去。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在安抚受伤的藏羚羊(6月13日摄)。新华社发 旦增 摄
受伤的母羊四肢无力地耷拉着。罗布说,她怀着孕。
罗布娴熟地用酒精清洁创面,手持针线慢慢地缝合她的肚皮——这场手术进行了50分钟,母藏羚羊渐渐可以动了,她用鼻尖蹭了一下罗布的手,挣扎着起身,缓缓往东走去——那里是产羔地。
第三场雪悄然而至,母羊的背影消失在雪中。远方地平线上,依稀可以看到她的族群整齐地排列着蠕动,像捧起一条轻盈的哈达,静待她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