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在“匠心”二字上还是挺值得国内的餐饮人学习的,而其技术的实用性,也的确为餐饮技术人员可以带来新思考。
1、大品牌、小业态,中国餐饮看得见的未来
日本共有62个上市餐饮,可谓大品牌云集。和民、钻石、物语……这些品牌旗下有N多不同业态的子品牌。比如钻石集团便拥有270多家店铺,包括精品日料、鸡肉专门店、主题餐厅等形态。日本餐饮,拼的是品牌,未来,中国餐饮必将走向品牌之路。
2、单品模式成熟,价值感远超国内
单品却不单调,模式简单,一目了然,然而吃起来依然觉得丰富多样,产品富有变化性。这一点,日本餐饮远超国内单品店。
< class="pgc-img">>3、空间利用超级好,地效高
日本餐厅轻装修、重装饰,且多用可拆卸可移动的装饰,尽可能少占用空间;
此外,放置物品的柜子,完全根据物品的大小来定制尺寸,精细化设计让人惊讶。比如90平米的店居然48个餐位,然而就餐体验不打折扣,可见空间利用不一般!
4、主题餐饮怎么做大做长久?
国内的主题餐厅很多都重视形式,轻视菜品,导致主题成为一个空壳。而在日本,主题餐厅非常注重菜品,围绕菜品进行主题化,最终体现的是主题的价值,而非形式。
5、中央厨房≠中央工厂,别搞混!
钻石集团物流中心,小量多份的分类方式,既保证质量又提高准确率,让一个1500平米的物流中心每天为13000家店配送产品。
和民的中央厨房,高度机械化+流程合理化+空间利用严谨=真正实用的中央厨房,大家一致认为,国内有太多的华丽的中央工厂,而餐饮行业更需要的是接地气的中央厨房!
< class="pgc-img">>6、时令菜如何卖出高价值?
日本餐饮非常擅长利用地域食材,做时令菜。不仅是主菜,配菜也注重时令,油菜花、春笋常常会出现在春季料理中,让菜品清新自然,十分应景。
7、摆盘如何突出食材重点?
通过摆盘突出食材的重点,比如浅色的食材如豆腐、生虾,会用淡粉色、淡黄色烘托食材。
此外,餐具通常不会用色差太大的组合,盘式的形状和高低错落有致,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
8、高毛利甜点为何人人爱?
日本餐厅总会在餐后奉上甜品。其意义一方面在于解油腻、刺激味觉(比如涮锅之后来一小块冰激凌,十分爽口).
另一方面,甜品作为最后一道菜,是一顿餐的点睛之笔,能够给顾客美好的味觉回忆,体现一顿餐的价值。
< class="pgc-img">>9、高度机械化,人效超高!
自动蒸饭机、切菜机、小型洗碗机、水饺机等,这些设备易用、高效,相比国内企业,日本擅长打造实用、小巧的机械化厨房。
来源:品途网
><>纸醉金迷的泡沫经济期内,日本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餐饮业高歌猛进,1975到1995二十年间餐饮整体市场规模增长了400%。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上班族们甚至挥舞着一万日元的钞票在街头打车。为了打到一辆车,不需找零。而现在,东京出租车的起步价,仅为410日元(27元人民币)。
< class="pgc-img">>?1985年日本外国餐饮企业有425家,到了1991年变成了3200家。这些餐厅多为高级餐厅,人均5万日元以上的西餐厅比比皆是。
泡沫破灭后,高级餐厅的数量出现锐减,不到巅峰时期的一半,餐厅价位也开始下调,不少仅接待熟客的高级餐厅也开始面向大众开放。
泡沫破灭后,日本餐饮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 class="pgc-img">>二十年的辉煌发展
日本餐饮业的复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1975年前后,随着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使得餐饮行业也随着资本推动进入黄金期。
在1975-1995年这二十年期间,行业的市场规模每年以 15% 左右的速度扩大,在 20 年的时间里,餐饮整体市场规模增长了4倍。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日本餐饮市场规模接近巅峰,收入约30万亿日元,相当于现在1.8万亿人民币。日本当时的人口数量仅为1.3亿,中国在2019年买入四万亿时代,约是日本餐饮市场的2.1倍,人口数量却超过日本10倍,可见当时日本餐饮市场的繁荣。
< class="pgc-img">>?在75-85年这十年间,日本餐饮的主要发展模式是综合性、大型用餐场所。这些餐厅大多占地面积较大,通常有超过100个以上的席位,在菜单构成上也是覆盖多个餐种多个菜品。
这些“大而全”的餐厅一般开设在郊区居民密集区,或者城市商业中心的shopping mall里。价格低廉,菜品众多的家庭餐厅就是在这一时期蓬勃兴起的。
< class="pgc-img">?(开在郊区的大型家庭餐厅)
>?这个阶段,日本餐饮行业的中央厨房和标准化运营模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帮助餐饮行业的物流冷链、食材供应、餐饮设备等打好了基础。
随后十年,日本餐饮呈现出以下的现象:
1. 开始出现细分发展,店铺在人群定位上更加明确。
2. 连锁店定位平价覆盖广泛,单店定位细分单品,高端店铺更加专业。
3. 不少餐饮品牌开始出海欧美,和餐饮相关联的饮料、酒水市场也迅速打开。
4. 东京一跃成为酒吧不夜城,从全世界大量购入高级葡萄酒、威士忌。
< class="pgc-img">>?随着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人口下降,日本市场也规模也开始缩小,过度消费开始收缩。日本餐饮开始进入痛苦的成熟期。
中国餐饮行业在2000年之后逐渐进入现代化连锁阶段,对照日本餐饮的发展阶段,我们恰好可以对标日本餐饮行业上世纪90年代的状态。
虽然中国并不一定会经历泡沫破灭,但从人口构成来看,将来我国老年人增加、年轻人消费力降低的趋势很难逆转。
所以,对我们来说,了解日本餐饮随后二三十年的变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失去的20年,阵痛的成熟期
日本经济破灭后,人口数量逐渐下降,整体消费市场遇冷,消费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消费逐渐回归城市中心,郊区和非中心区域的生意开始受挫。
大而全的餐饮店开始没落。随后出现的趋势可以简单归纳成两个方向:低价竞争揭开序幕;细分赛道更加专业。
低价竞争
市场遇冷之后,低价竞争开始变得激烈。此前高速发展的连锁集团通过资本积累,开始有规模的转型。
经济疲软的时代,可以通过大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的连锁集团开始逐渐抬头。
1980年代,日本餐饮一百强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5%,而泡沫经济开始后一百强的市场占有率反而开始上升。
松屋、吉野家、王将饺子等一系列廉价且日常的小型社区餐厅开始迅速扩张,通过连锁集团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在这一时期逆势增长。
< class="pgc-img">>?这也说明,消费收缩时期,有经验和有充分现金流的餐厅能更好应对变化的消费市场。对于新的创业者来说,难度进一步增加。
细分赛道
泡沫经济时期出现的不少高端餐饮随着经济下行而破灭。这并不意味着高端餐饮的消失,而是细分赛道的成熟。
消费者开始变得更加成熟和冷静,高端餐饮逐渐回归料理本身,并通过给与料理附加价值来获得盈利。餐饮运营更加精细化,也更加注重餐厅的差异化和品牌力,食材都开始拥有了产地认证,开始喜欢“讲故事”。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好懂:如果要摆脱低价竞争的恶战,就必须创造一些附加价值,让客人觉得钱付得值得。
因此,食材、烹饪方法、调料配方、店铺主题等,都成为了细分赛道的决定因素。差异化价值可以是一头牛的各种部位,可以是各种跨界合作的IP餐厅,可以是各种食材的原产地……这些细分的赛道也创造了日本餐饮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的现有状态。
< class="pgc-img">>?虽然纸醉金迷的泡沫经济结束给日本餐饮带来了阵痛,也倒逼日本餐饮变得更加专业,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目前日本的60万家餐厅,倒闭率只有10%,大多数的餐厅都进入了稳定发展,稳中有升的状态,不管是餐厅定位,还是经营模式,都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弯道超车,学习中创新
中国餐饮2019年进入4万亿时代,同时餐饮行业也逐渐变成“红海”市场,竞争大,死亡率高,创业难度增加。
再加上消费市场逐渐成熟,增速出现放缓趋势,从大的发展曲线上来说,十分类似日本。我国餐饮市场的发展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在餐饮市场成熟的高线城市,连锁餐饮和野蛮生长逐渐式微,强调食材和细分品类上打附加价值的餐厅逐渐增加;大的餐饮品牌也放慢单一品牌疯狂扩展的模式,开始研究大集团、多品牌模式,防止品牌的老化。
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已经步入了成熟期后的细分阶段。因此,在高线城市,参考日本餐饮的发展策略,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精细化运营
日本餐厅在成本控制上,做得非常细致,成本计算可以精确到每个人工时和店铺每平方的效率。
我国的经营者们也必须认识到,过往低廉的劳动力,很快会逐渐消退,部分城市餐饮从业人数不足的问题现在就有所体现。
再随着国家战略转型、税收政策调整,原材料成本增加,会带来新一波的成本上涨,因此更加精细化的运营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保持品牌活力
品牌在初期建立后,也容易老化,在找准定位和客群后,品牌需要持续更新保持活力。投放季节性菜单、不断升级主菜单、开放限定菜单测试市场反应,这些都是日本餐厅让品牌保持活力的常见方法。让消费者喜爱你,更要让消费时常想起他喜爱你。
< class="pgc-img">>?系统性战斗力
系统性战斗力,再说具体一点,可以解释为“标准化流程”。
我国的一些大型连锁店,服务之所以做到极致,就在于员工团队的搭建和组织架构,是巧妙而符合国情的。家庭制、师长制,让团队非常富有战斗力。
< class="pgc-img">>总结
最后,在学习外国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另一个侧面:
中国的餐饮市场要比日本更加巨大,而且根据地域不同,处于明显的不同阶段。加之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不同于日本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中国各个人群的诉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也使得中国餐饮市场更加复杂,也更有想象空间。参考他国经验也需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走出我们自己的一条路来。中国餐饮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今日互动-
日本餐饮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欢迎大家进群讨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留言进群哦~
>过日本的人们可能会好奇,在日本大街小巷看到的中餐店会有两种叫法——“中国料理”与“中华料理”,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华料理”早在100多年前,就出现在日本的横滨中华街,那时候中国还是大清国,自然不能称“中国料理”。一字之差,引出来了中华料理在日本的百年发展史,这100多年来,在日中华料理(以下简称“中华料理”)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class="pgc-img">>最早的中华料理主要是粤菜
中华料理在日本有百年历史,最早主要是香港、台湾的华人(包含从大陆辗转到港台的华人)为躲避战火东渡日本。他们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横滨中华街。
最初称为“中华料理”的基本都是粤菜,那时候中华料理是高级料理,用料讲究,厨师技艺精湛,价格普遍是日本料理的两三倍。当时中华料理店少,一般都集中在商务大楼、高级宾馆、百货店等黄金地段,日本的普通民众消费不起。
现在的在日华人,把50年以前在日本经营中餐店的华人老板和厨师称为“老侨”,把中国改革开放后,近40年来日经营中餐的华人老板和厨师称为“新侨”。现在有些中餐店的经营者们是在日的华人后代。老侨制作的中华料理被称之为“日式中华”,意思是为迎合日本人口味改良后的中华料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八件”:干烧虾仁、青椒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八宝菜、炒合菜、韭菜猪肝、咕咾肉。在日本这八个菜品中有部分菜名的发音直接引用了汉语发音,日本人也听得明白,并且马上本能地条件反射出这些菜的品相、味道与食材搭配。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老侨当年都带了一些日本人徒弟。后来这些日本徒弟学成纷纷自立门户开了中华料理店。不同于师傅,日本人徒弟们一般都把店开在路边,门口挂着“本番中華”的看板或旗子,表明自己传承的是“正宗中华料理”。可见日本人很看重中华料理的正统性。
因为老侨基本上是早年间从香港、台湾、东南亚来日本的华人,以广东人居多,因此在日本最早推出的中餐都是以粤菜为主,造成很多日本人以为,粤菜才是正宗的中华料理。另外粤菜本身口味清淡,讲究食材新鲜营养与原汁原味,这一点很符合日本人饮食习惯。
< class="pgc-img">>“老侨”与“新侨”的对抗
历史原因,早期中国大陆居民很难能移居日本,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早期来日本的多是港台居民。但随着改革开放、《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日本逐渐开放了中国大陆居民的来日签证。
1990年以前,来日的签证主要是留学签证,1990年以后,厨师的技能签证增多,大批中国大陆优秀厨师涌入日本,这些厨师被称之为“新侨”。新侨初到日本一般都是给老侨当下手,做配菜师傅。新侨人工成本低、吃苦耐劳,广受饭店老板青睐,渐渐新侨数量迅猛增加,相反老侨人数基本上没有变化甚至出现减少。
像老侨的日本徒弟一样,新侨赚到钱以后,也开了自己的店面,当然也都是路面店。菜式方面,在老侨“金八件”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己家乡的特色菜品,例如麻婆茄子、溜肉段、木须肉、辣子鸡丁等。随着新侨经营的中餐店不断增多,不可避免地造成老侨与新侨的竞争关系。老侨经营的中餐店起点较高,在日本早期被认为是高级料理店,故投资大、装潢高端、食材讲究、服务上乘、人工费高、价格昂贵、地点高大上。新侨经营的中餐店因为没有原始资本积累,故大多选择租金便宜的路面店,规模小(大多以20—30人座位为主)、装潢普通、人工费低(很多是夫妻店)、食材以便宜新鲜为主,最主要的是料理的价格便宜,基本只相当于老侨经营店铺的半价,因此很快被日本普通民众所接受喜爱。
老侨还面临一个更加严重的危机,老侨的二代日化问题。老侨的儿女们基本都是出生在日本,因此接受的是日式教育,完全没有经历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也不了解中国国内中餐业最新的发展与动态,所以接手中餐店后,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还保留旧的风格,菜谱与口味几十年不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满足客人需求,在与新侨经营的中餐店竞争的过程中,逐渐从辉煌走向衰落。
< class="pgc-img">>中国各地方菜系在日本大放异彩
放眼中国国内,短短30年的时间里,国内餐饮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厨师各司其职,流动性较小,东北厨师只会做东北菜,山东厨师只会做山东菜。现在随着地域限制的打破,南北厨师互相流动,加速了国内各个菜系的传播融合。最后的结果不管你是天南地北哪儿的厨师,各种菜系都能游刃有余烹饪出几样来。
随着中国各地厨师进入日本之后,也开始划分菜系,明确了烹饪手法。从此,在日本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各地菜系。日本中餐店的招牌上不再是简单的“中华料理”或“中国料理”,逐渐出现了中国上海料理、东北料理、四川料理、湖南料理等地方特色菜系。而随着大批日本人去中国工作、观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见识到了风味迥异的中国各地料理,这也让他们消除了对中华料理油腻的刻板印象,真正了解到了中华料理的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早期的“本番中華”不到三五年时间迅速消失殆尽。
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在日本出现了另一类独特菜式——“创作中华”。这是在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基础上,将从中国各地带来的菜系进行二次加工再创作的料理。例如广东料理有道菜是“菠萝咕咾肉”,使用白醋,酸甜口味,肉段红中透亮,而“创作中华”则改为“黑醋咕咾肉”,使用黑醋,肉段改肉块,颜色黑又亮。还有深受日本客人喜爱的生姜炒肉、天津盖浇饭、合菜戴帽、五目炒饭、中华汤面等。
< class="pgc-img">>中国各地方小吃、品牌店进驻日本
最近五年时间,“老侨”和“新侨”的戏码刚唱罢,很多中国知名的地方小吃、品牌店便迫不及待纷纷进驻日本。品牌店全聚德、海底捞、小肥羊、东来顺、小龙坎老火锅、蜀大侠等,小吃类的周黑鸭、上海水煎包、开封灌汤包、麻辣烫、天津煎饼果子等,地方特色的过桥米线、沙县小吃、兰州拉面、biangbiang 面都悉数粉墨登场。当然,之前并不是没有品牌店进驻日本的先例,小尾羊曾在十年前进入日本,但最后因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探究为何近五年来这些店纷纷进驻日本,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中国大陆近十几年,出现很多品牌连锁店,但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国内出现了供应过剩的情况。随之而来的人工费、食材费、店面房租等的上涨,也让这些店主将目光瞄准了海外。而在大的政策层面上,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大力推行与落实,国家鼓励“走出去”,这也给这些店进驻日本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影响力提升,收入也相应提高,使近年来日留学的年轻人不用再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具备了很强的消费能力,上一代来日打拼的华侨,工作与生活日趋稳定,也有了提高生活品质的市场需求,现在日本居住的华人约有一百多万人,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消费群体,这些在日华人又带动周围的日本友人一起进入中餐店消费,一加一大于二,极大地推动中餐业蓬勃发展。另外,现在进驻日本的这些店符合当下海外华人的口味,受到青年消费者青睐,也决定了这些店今后在日本有更广阔和长久的发展空间,毕竟谁掌握年轻人,谁就拥有未来。
< class="pgc-img">>在日中华料理店存在的问题
部分经营者层次偏低。在日中华料理店经营者的组成人员有厨师、中国的日本残留孤儿、各行业的在日中国公司经营者、与日本人结婚的中国家庭主妇、中国国内餐饮企业的投资者、与餐饮业相关联(食材、人材、装修、厨房用品、店铺设计等)行业的经营者,其中以厨师为主力,因此自身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眼界不开阔、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阻碍了进一步的发展。
家庭式管理模式居多。在日本很多中小型(20—50座位)中华料理店的经营者,以厨师居多,基本上是“夫妻+孩子”的家族企业,不寻求发展空间,够家庭正常开销即可,求安求稳,没有太多追求。
很难建立自身的企业品牌与文化形象。相当一部分在日中华料理店的经营者们,以追求生存空间与利润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对自身店铺的品牌形象设计,没有将中华料理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店铺的经营理念中,在日本客人眼中看到的是普通的饮食店,没体现中华料理的鲜明特色与文化,客人来店的目的只是为填饱肚子。
同为中餐业者的恶意竞争。随着新侨来日人数不断增加,在日中华料理店的数量也不断增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竞争,主要方式是打价格战,造成同一款料理的价格定位在相同地区不断下调,结果岀现了菜量不足、食材质量降低等问题,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最终没有赢家,几败俱伤,让所有中华料理店陷入生存困境,损人损己。
没有或少有料理店有宣传推介预算。因为一大部分经营者的文化程度不高,经营理念缺乏,缺少前瞻意识,即使在店铺装修、厨房器具等“硬件”方面投入了大笔资金,但在“软件”宣传推介方面,却没有什么完整计划,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思维,与时代脱节严重,结果大多是将自己的半生积蓄打了水漂,因小失大。
店铺、菜品、服装、菜谱等设计业余化。俗话说“专业人做专业事”,现在社会、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在日大部分的中华料理店的经营者们,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经营理念,资金不足,头脑中的意识传统落后,不能与现代社会接轨,没有吸收新的中华料理经营理念,结局必然是被抛弃、惨败。
与中国国内中餐业发展不同步或严重滞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国内的中餐行业也迅速接轨,与时俱进,新的经营理念、模式不断涌现,而在日本因国情不同,以及接收学习新理念模式的渠道较少等原因,中华料理业的发展更新速度较为缓慢,亟需在中日间建立一个稳定的交流沟通平台。
各自为战,很难形成统一力量。由于经营者大多来自中国各地,人员参差不齐,需求各异,大多数经营者都视彼此为竞争对手,各自为政,很难拧成一股力量,即使有中华料理协会存在,也因为缺少资金支持,无法具体满足协会成员的现实需求,统一理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使存在上述问题,但日本中餐业的前景依然乐观,日中两国为互邻,经济相互依赖性强,文化相通之处颇多,除去疫情因素,两国间的商贸互访、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非常频繁,在日华人的数量不断增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这些因素都会刺激中餐业在日本的发展与繁荣。
希望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搭建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厨师、经营者以及菜品制作与创新的培训,给予日本中餐店在经营发展上的指导,推荐中国各地方特色食材、调味料,加大中国各地方菜系在日本的推介宣传。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多举办成功人士经验介绍、优秀店铺的经营模式、大师的菜品讲座、厨师赛等网上传播活动,以及饮食相关行业的介绍及推介。
< class="pgc-img">>本人在日本约30年,就当地中餐行业来讲,最深的体会是海外“中餐文化”的推广、传播尚有很大发展空间,绝大多数外国人吃中餐时,只是品尝味道,看到的是菜品的外形,缺乏对烹饪方法、食材搭配、医食同源等方面的认识,无法体会到中餐文化的博大精深,中餐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环,如果在宣传方面做到位,让外国人在吃中餐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吃中餐等同于讲好中国故事,进而把中国故事更加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