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消息,中央网信办发布“餐饮外卖类”App个人信息收集情况测试报告。近期,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对“餐饮外卖类”公众大量使用的部分App收集个人信息情况进行了测试。本次测试选取了19家应用商店累计下载量达到1亿次的“餐饮外卖类”App,包含美团、饿了么、盒马、叮咚买菜等共计7款App。测试发现,7款App在5种场景下调用了位置、设备信息、应用列表、剪切板、存储5类系统权限,未发现调用相机、麦克风、通讯录等其他权限。
(来源同花顺,以上信息为南都·湾财社AI大数据自动生成)
|窄播,作者 | 李尚阳
近日,《窄播》观察到一款面向用户的AI外卖助手米鲁悄然上线美团外卖。
米鲁在公开报道中只出现过一次。《Tech星球》4月18日的报道中,有消息人士透露美团曾研发一款用于美团外卖的C端大模型对话产品,名字叫做米鲁。
「AI大模型让我既兴奋于即将创造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又忧虑它未来对整个世界的冲击。」美团创始人王兴一直重视大模型的发展,但很长时间以来,美团始终对自身大模型及其产品表示沉默,即使有过几款产品,也不涉及主营业务。
米鲁可以看作是美团对AI+外卖的进一步探索,不排除之后米鲁会应用到更多的本地场景中,成为美团AI+本地生活的重要抓手。
米鲁,美团的AI外卖助手
在米鲁的自我介绍中,它的英文名字叫Miru,日语中意为看,其中的M,代表Meituan(美团),也有Muse、Magical的含义。它希望成为用户的灵感源泉,拥有满足用户任何需求的神奇魔力。
内测用户可以点击美团外卖页面右下角优惠助手进入米鲁。米鲁的对话页面比较简洁,左下角有创建新对话的按钮,右下角的选项允许用户选择语音或者文字与米鲁对话。用户点进页面,米鲁会直接生成不同价位的选项气泡,用户点击任意一个,米鲁会推荐相应价位区间的外卖套餐。
米鲁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推荐周边美食,二是分享美食百科知识,三是聊天谈心功能。
米鲁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来推荐,主要包括:价位、餐厅、菜品菜系、口味偏好和配送时长。
比如用户可以告诉米鲁想要吃到25元以下、配送时长在30分钟以内的川菜套餐;也可以要求米鲁推荐清淡的饮食;如果对某一餐厅有特别的偏好,米鲁会将这家餐厅的套餐推荐给用户。
米鲁声称,它的推荐基于用户的历史订单、搜索记录,以及商家的地理位置、评分和评价等因素。
这些商家大多在6.5公里以内,配送时长在40分钟内,多数评分在4.5分以上,月销量在1000以上。不少商家有认证的「点评高分店铺」的标签。
等餐的过程往往是无聊的,米鲁可以和用户聊天消磨时间。
用户可以向米鲁提问美食知识,比如食材以及食材搭配、美食做法。米鲁会介绍胡萝卜和它的搭配,以及食用的禁忌;如果用户想要知道锅包肉的做法,米鲁也能列出详细的步骤和配比。
米鲁也能回答其他的百科知识,还能处理一些简单的计算和代码生成;如果告诉米鲁心情不好,它也会安慰用户。
有趣的是,不管我们提问什么,米鲁总会在每段回答的后面缀上一些关于美食推荐的气泡,比如尝尝水煮鱼套餐、来一份北京菜套餐、想吃清蒸鱼等等。
不过,就目前内测版本的体验来说,米鲁还不足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AI外卖助手。它在功能实现上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美食推荐功能是测试体验时问题的「重灾区」。
首先就是推荐正确性和准确性的问题。比如要求米鲁推荐鲁菜,它可能会推荐一个毫不相干的烤鸭套餐;要求推荐夫妻肺片,推荐的结果可能是水煮鱼套餐;如果希望吃清淡口味的套餐,米鲁甚至会给出「麻辣水煮肉片」的结果。
其次是推荐结果的丰富度。尽管有的时候米鲁理解了用户的需求,但推荐的套餐非常单一。用户希望米鲁提供川菜的套餐,它生成的几个推荐可能都是只有麻婆豆腐的套餐。
其三是对话的困难。米鲁在连续对话方面表现不佳,用户只能一次性将需求给到米鲁,它才会推荐合适的套餐。这对一位还不知道吃什么的顾客来说是一件难事。
另外,当用户想要吃到某家餐厅的菜品时,往往需要把商家的全称告诉米鲁。即使这个类型的餐厅在周围只此一家,米鲁也可能会找不到,用户大概只会得到米鲁「对不起,现在没有搜索到非常符合您要求的套餐」的回答。
选择和米鲁聊天,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是知识性的错误,比如问米鲁第9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是哪一部,米鲁会误答为第94届的《健听女孩》;有的是逻辑错误,米鲁会在小学难度的鸡兔同笼问题上「翻车」,算不出正确的答案。回答的精细度上,米鲁也做得不足。米鲁很多时候只能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尽管如此,生成的回答也往往是非常粗糙、缺少信息的。
就现在来说,米鲁更像是一款升级版的美食大转盘。只是让米鲁简单推荐几个套餐,它大概是可以胜任。但要让米鲁做「肚子里的蛔虫」,它恐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美团终于试水本地生活
尽管米鲁目前的版本在外卖的推荐场景和对话能力上都做的不够好,但米鲁一类的AI外卖智能助手在外卖领域有相当的机会和空间。
外卖场景的刚需和高频有助于AI外卖助手的商业化落地。大家愿意在家里,却不爱做饭,或者不会做饭,一日三餐又是刚需。外卖广阔的市场空间为AI智能助手的落地提供了庞大坚实的用户群体和规模化的高频需求。
AI外卖助手在外卖场景下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都要小很多。相比电商平台动辄数亿的商品信息,外卖只涉及用户生活半径7公里内的商家和商品信息,这降低了AI外卖助手搜索推荐的成本和难度。
外卖满足的是用户的即时性需求——即需求即时产生并即时满足,这意味着用户的低决策门槛和相对短的决策时间。用户不会特别要求AI外卖助手做到人和货的精确匹配,大多时候,AI外卖助手只需要将用户的模糊需求相对具体化。正如米鲁所说的,要「成为用户的灵感源泉」。
美团另有一款名叫问小袋的AI智能助手,曾在4月份被媒体报道上线美团外卖平台。虽然米鲁和问小袋同为AI智能助手,但提法已有些许不同,问小袋被媒体报道为AI服务助手,而米鲁则在测试页面称自己为智能外卖助手。
已透露出的功能上两者也有区别。已曝光的测试中,问小袋的功能似乎更加全面,并涉及了即时零售业务。它不仅可以根据商品信息进行分类,给出推荐理由,而且连接了本地的实体商户等零售供给,用户可以由问小袋的推荐直接下单。
当用户要求问小袋推荐送女友的礼物时,它给出了鲜花、毛绒玩具、巧克力、永生花几种品类和推荐理由,并附上了本地超市这些商品的链接。
米鲁的回答更为简洁,它会将推荐的套餐直接展示给用户,但仅限于外卖套餐。当要求米鲁推荐可以即时送达鲜花的商家时,米鲁则表示没有这样的服务。
美团创始人王兴相当重视AI领域的发展。据《豹变》报道, ChatGPT爆火之际,王兴就紧急召开过决策机构会议探讨美团和大模型,最终决策层达成一致,即大模型是未来,是美团不能错过的风口。
实际上,外卖业务尤其是峰值期涉及到的骑手资源和路线调配及售后服务,本身就对美团的AI能力提出了很高需求,也是美团外卖的护城河之一。
对于大模型的研发,虽然王兴在2023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内部团队正在构建美团自己的基础模型和应用程序。不过目前美团更多是以投资的方式入场大模型赛道,按照王兴的说法,美团对外部技术合作和投资机会持开放态度。
一年多以来,美团投资了大概7家大模型相关公司,其中包括国内领先的大模型公司智谱AI、月之暗面,也有机器人领域的宇树科技、银河机器人和康诺斯腾三家公司。美团在2023年6月直接收购了美团联创王慧文创办的大模型公司光年之外。
美团在大模型领域的投资金额涉及145亿人民币,对比国内的大公司,美团的投资水平仅次于阿里和腾讯。
场景应用上,美团的产出也有限。23年的11月份,美团推出了名为WOW的AI社交工具。早期阶段,美团APP上线过AI绘画和AI写真功能,但都不理想。
直至今年,美团才正式下水餐饮等主营的本地生活业务。1月份,美团上架了商家端的AI对话助手「哆啦」。它为商家提供收银系统的智能设置、经营状况数据展示、菜品诊断和文案生成功能,4月份更新了智能对账、经营诊断和AI储值方案打造等功能。
针对用户,美团近期在美团外卖平台上线了问小袋和米鲁两个AI智能助手,旨在为用户提供美食推荐和用餐建议。
总体而言,美团推出的大模型应用并没有太多亮眼的地方,功能实现也存在不足,更多像是向大模型市场投石问路。
回到米鲁上,对比问小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美团的AI助手将不只是外卖助手,它也可以成为用户的团购助手和即时零售助手。它或许会成为一个AI的智能体,为商家、用户提供不同场景下不同的能力,这会是一个串起美团整个本地生活的贯通器和连接器。
|任彩茹
编辑|乔芊 杨轩
36氪独家获悉,美团外卖内部将“高性价比”确立为一个重要方向,在产品层面围绕该方向在美团外卖app内推出“省钱版”,它还有另一个说法叫“B版”。
该项目由外卖事业部产品负责人崔宇青负责,向外卖事业部负责人薛冰汇报。目前,“省钱版”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启灰测。
被灰测到的用户打开“美团外卖”app后,在首页金刚位下方除了普通的各项“筛选”功能外,还多了一个醒目的“省钱版”选项。点击“省钱版”后,其页面类似一个平行版的“新美团外卖”,各个套餐以商品流形式呈现,着重突出单个套餐的价格以及与普通外卖的价格比较优势。美团app的“外卖”板块也与之同步。
美团外卖首页“省钱版”位置及点开后的效果
“省钱版”的slogan是“精挑细选 好吃不贵”,这是美团外卖将低价进行到底的一个新动作。在此之前,“神抢手”、“拼好饭”都是其做低价的尝试,二者目前都以各项职能可闭环的项目组形式运转。
其中,“拼好饭”以价换量的成绩被广泛提及。根据美团在公开业绩会上的表述,截至2023年Q4,“拼好饭”的单量在外卖总单量中的占比为高个位数,部分城市的单量占比能达到25%,且预计未来占比将继续提升。今年“拼好饭”业务的增长依然持续,36氪此前报道,2024Q1其日均单量已接近外卖总单量的10%,迈向双位数,带动外卖该季度的日均单量同比增速超23%。
一位接近美团外卖的人士对36氪表示,“跟普通外卖的BD相比,拼好饭BD要好做很多,商家现在的参与积极性是有的。”华泰证券最近的研报也显示,拼好饭商家单量普遍增长30%以上。
消费趋势的整体变化似乎注定了“拼好饭”的增长。美团外卖追求订单量增长的前情是AOV(客单价)的下滑——据上述研报,2020年Q1至2023年Q4,美团外卖 AOV 在 52 元至 47.4 元之间波动,而2023年从一季度到四季度都呈现下滑态势,今年一季度同样有明显的下降。
2020年以来美团外卖AOV变化(来源:华泰研究)
在今年5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有股东就低价趋势的应对举措向管理层提问,王兴谈到“消费者变得对价格更加敏感,这是一个确实的情况。”他肯定了“拼好饭”取得的效果,并重提美团当年起步期的“三高三低”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高品质低价格”,省钱版所属的“高性价比”方向就与其一致。
同样以低价为卖点,此次推出的“省钱版”与“拼好饭”相比,在供给上更进了一步。后者的参与方目前仍以小商家为主,连锁性玩家很少。而我们观察到,省钱版的供给会更多覆盖到大的KA商家,如袁记云饺、塔斯汀、海盗虾饭、如意馄饨等,以及银丝面馆、吴茂兴本帮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连锁餐饮品牌。
同一地点的“拼好饭”(左)与“省钱版”(右)的推荐商家类型不同
省钱版体现的另一个有趣变化在于,美团外卖正大力尝试“商品模式”。
过去,美团外卖一直以商家名称排序和推荐,但神抢手、拼好饭、省钱版,这几个新项目都以“商品”代替“商家”,以单品的形式完成所有展示。有接近美团外卖的人士告诉36氪,“今年这么重视商品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借鉴拼多多的爆品模式。”
对拼多多的跟踪和学习,在今天已经是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它极致且成功的低价心智既有重塑供应链的原因,也有赖流量分发规则和视觉呈现方式的配合。上述人士透露,美团外卖曾深入研究拼多多,且内部曾洞察到一项需求——用户在app内的实惠感不强。而如今在外卖以及整个美团的页面上,能直观看到许多关于“实惠感”的改变,商品模式对此也有加成。
比如,“省钱版”的商品会在价格下方标示“约省x元”,不少套餐还会直接标注其价格与“店内人均价格”的对比,这都是商家模式难以实现的效果。不止外卖,美团主站的“特价团”显示方式与“省钱版”极其相似,此外还有“百亿补贴”的专属推荐位,以及“你有xx元优惠券包待使用”的动画效果等等。
用户视角的“实惠感”之外,商品模式也会重塑商家端的流量分发逻辑。在传统的商家模式下,中小商家在品牌力、用户评价、广告投入等维度上都很难与同品类的连锁商家竞争,由此导致推荐排序毫无优势。而以“品”为单位呈现的商品模式,平台能给予低价商品更多流量,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商家获客,也能优化KA商家冷门商品的曝光,后续在广告收入层面会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不过,若要将美团外卖彻底改为“商品模式”,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有待验证。一位外卖用户对36氪表示,“商品流的页面让人很不习惯,毕竟大众对于“吃”的安全性和信任门槛远高于其他商品消费,而熟悉的品牌和店家正是‘安全感’的基础。”此前的拼好饭商品名称上大多不会标注店铺名,但省钱版在这个问题上有了优化,页面上的每个产品都会在名称前面加上品牌名。
作为美团的基本盘,外卖的增长焦虑并不低,而价格力换订单量是验证有效的。沿着这个路径来看,美团外卖对性价比的探索还会持续下去,这很可能会让我们看到一个跟拼多多越来越像的“B版美团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