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有东西方融合的缤纷生活
>◆
>片来源 图虫
记者 吴容
复工之后,哪个城市的人最先回到了奶茶店?
来自维智科技对一线、新一线城市的统计,和去年12月对比,3月16日-3月22日这周,东莞的奶茶店人气恢复最快,恢复率超过了9成,排在全国首位。
你也许没想到这个昔日的“世界工厂”正在成为新晋的奶茶之都。4月初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东莞和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成为了6个茶饮门店过万的城市。其中,东莞奶茶店密度最为可观,平均每千人即拥有近1.5家左右奶茶店。
6个茶饮门店过万的城市中,东莞奶茶店密度最为可观。制图 孟令稀
在东莞南城鸿福路商圈奶茶店最为密集,尤其是第一国际一层街区,在附近上班的白领林芮将它起名为“奶茶一条街”。
她观察,这里网红茶饮品牌聚集,按照最近流行起茶饮品牌的分类,头部、腰部等各个档次均有,除了喜茶、奈雪的茶再到一点点、COCO、益禾堂等连锁外,也有一些区域或当地品牌。
东莞南城商圈第一国际“奶茶一条街”。图片来源 吴容
4月的一个周末午后,由于疫情影响,这些奶茶店虽然没有以往大排长龙的景象,但一般也有9-10个客人快速点单后,来到更空旷的位置等候。
“都说转角遇到爱,在东莞,你转角可能遇到了奶茶店。”林芮有时会和同事开玩笑说。
究竟为何东莞出现了这样的有趣现象,它又有什么地缘优势使得茶饮生意形成了群聚效应?
事实上,你很难去追溯东莞第一家奶茶店何时开的,但包括东莞在内的广东珠三角茶饮兴盛,一直以来有着消费基础。
邓沛康2012年大学毕业回到东莞后,投资了一家名为绿盖茶馆的台湾茶饮品牌。希望和朋友聚会有据点,在投资之初,他便将方向设定在餐饮。考虑到饮食习惯和消费季节属性,他很快将目标锁定在茶饮上。
东莞临近港澳,一直以来有消费奶茶的饮食习惯。改革开放后,随着台湾、香港人东莞做生意投资设厂,这一消费习惯被不断放大。作为南方城市,东莞一年之中又有超过80%时间可以作为茶饮消费旺季。
除了消费基础之外,东莞成为了这些茶饮品牌的试错之地。
如今喜茶能够在全国市场站稳脚跟,东莞在它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喜茶2012年于江门成立,彼时还叫“皇茶”的它最引以为傲的产品是咸奶盖芝士茶系列。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对外宣称,芝士加奶盖茶为喜茶首创,当时曾试过芒果加芝士,但口味并不好,最后选用了咸芝士跟奶盖搭配,并摒弃多数奶茶店选用的“调味饮”而改用原泡茶,很快获得了市场认可。
走出江门后,喜茶将开店第二站定在东莞。迅速开出几家门店后,喜茶收获了不错的反响。林芮回忆,在2013年至2014年之间,喜茶门口虽未出现黄牛代购的情形,但顾客已络绎不绝;当时在朋友圈、微博,开始有了到东莞去打卡喜茶的“流行”,打卡的人多是广深一带的大学生。
东莞被认为是喜茶发展路上的重要一站。图片来源:喜茶微博
在东莞蓄力两年后,喜茶才将门店带到了广州。
相对于直接进入一线城市,东莞的试错成本更低。聂云宸曾表示,并不是有意选择“从低到高”这样一条路,一线城市市场大、传播力强,但同时管理、品质、资金等成本也很高。起步于中小城市,虽然成长时间长,但利于利用低成本环境优化品质。
其他茶饮品牌也有着同样的考虑。在东莞负责绿盖茶馆品牌运营的黄嘉昌对界面新闻表示,近年来,到东莞开茶饮店接近一半是外地人,当他们考察过广东整体情况后会发现,如果在广州、深圳开店成本过大,一旦犯错交的学费会很多,而二线城市有允许他们犯错的机会。而在广东二线城市城市里,和佛山、珠海相比,东莞又更有商业氛围。
这和东莞区域分散的地理特点紧密相关。
东莞拥有6个片区、32个镇街。用当地人的话形容叫做,东莞没有市中心,因为到处都是市中心。黄嘉昌分析,正是因为每个区域都可形成小型的消费空间,从而为奶茶店造就了开店机会,而不像是深圳广州那样商圈、商场过于集中。早在2017年,东莞曾因为便利店密度可观(每1012人拥有1家便利店)成为便利店之都,原因之一也是地理分散带来商机。
在东莞开一家奶茶店的门槛不高。奶茶店的启动资金一般只要35~40万元,如果是单价低、目标消费者为学生的品牌开店费用更低。
在租金这一最大的成本支出上,一些奶茶享受到了当地购物中心提供租金补贴。在2016年前后,东莞开始面临购物中心过剩同质化问题,包括鸿福路商圈的汇一城等开始调整招商模式,加大餐饮比重来引流。
位于东莞东城万达广场的喜茶门店。图片来源 吴容
奶茶品牌对于加盟商的要求也普遍比较低,基本上这些品牌都在传递“你不需要有餐饮经验即可开店”的信息。不像开餐馆要操心的细节太多,奶茶的制作工序相对简单且容易标准化,员工培训期也短一些。
重要的是,东莞的奶茶消费市场存在增长空间。
东莞作为拥有“新广东人”最多的城市,外来人口比例达到75%左右。而外来人口中年轻人占比高,符合茶饮消费特征。作为一个消费频率比较高的饮品,奶茶在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年轻人群里,也许是比较容易获取高性价比幸福感、 也拥有社交用途的产品。
而随着产业升级之后,部分外来人口的收入、素质和层次等都有了提升,这部分有了茶饮较高消费特征的消费者,愿意为20元甚至更高价位的茶饮买单。不至于太昂贵,又不算太过廉价,给不少新式茶饮店机会去他们满足“轻奢”消费心理。
一些区域、当地奶茶品牌在东莞找到生存空间。图片来源 吴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档次的奶茶品牌,几乎都可以在东莞找到对应的消费群体。
实际上,对于茶饮消费,这些年轻顾客又往往是不忠诚的。如何笼络贪新鲜感的他们,恰恰给东莞奶茶创业者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大四毕业生黄小冉在东莞益禾堂等多家奶茶店做过兼职,她对界面新闻表示,创业者通常需要比较善于发现趋势,并抓住时间差,迅速在包括产品、包装上做文章。
2017年前后,在一般台湾珍珠奶茶的喝法上,衍生出了以鹿角巷为代表品牌的黑糖珍珠奶茶。经黑糖煮过的热珍珠,配上冷牛奶形成“冰火两重天”效果,再加上分层挂壁纹路有着不错的视觉享受。
以鹿角巷为代表品牌的黑糖珍珠奶茶。图片来源:图虫
迅速走红之后,鹿角巷开始拓店,不过在华南首批进驻的城市中,并没有东莞的身影。鹿角巷创始人邱茂庭曾表示,北方市场的店能盈利,但华南市场比较艰难、竞争激烈。这意味着,黑糖珍珠奶茶在东莞市场仍属空白。
东莞本土茶饮品牌“茶为何物”很快抓住了这个时机,在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后,在东莞首推黑糖珍珠奶茶,也火了一阵子。几个月后,类似的黑糖波波茶,挂壁黑糖珍珠茶以及脏脏茶已经遍布东莞街头了。
茶为何物东莞汇一城门店。图片来源 大众点评
黄小冉表示,在茶饮领域的创新其实非常有限,不是时常能造出类似奶盖茶、黑糖茶这样的爆款,也不是每家品牌都能及时“跟风”。大部分茶饮品牌只能在“常做常新”上下功夫。
一般而言,茶饮品牌拥有自己的明星产品,为了提高回购率,它们需要不断上新,包括根据时间变换推出季节限定款,以及留意抖音等互联网上出现的流行元素并加以改造运用。
比如,喜茶和奈雪之茶都有“网红水果莓莓”系列明星产品,在季节限定上它们一般会“比快”。比如,4月是杨梅上市的季节,两者前后脚推出了杨梅限定产品。
小品牌可能没那么迅速,它们会在水果上花心思,同样是水果莓莓”系列,东莞本地品牌“桃子大叔与檬茶茶”会强调食材来自本地,附上“莞城草莓”的字眼。
东莞本地茶饮品牌“桃子大叔与檬茶茶”。图片来源 吴容
在追随网络流行上,疫情期间出现的桶装水装奶茶梗,则在被“茶为何物”拿来改造后,推出了大包装袋的家庭版奶茶。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跑得快的奶茶店早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奶茶店,而是向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看齐。
在东莞,开在购物中心里的茶饮店,在店面设计上的特点总结下来就是轻奢感,包括木质材料更多的出现,门牌用料不再是塑料等比较廉价的材料,总体色调为白色、灰色和原木色等。所谓的门店差异化是建立在轻奢的基础之上,可以是工业风,也可以黑金风、自然风,也可以是可爱仙女风等等。
店面设计更多采用木质材料,总体色调为冷色调。图片来源:黄嘉昌
不过,东莞的奶茶行业也逐渐洗牌。
黄嘉昌观察到,一般而言,一家店开个半年到8个月,坚持不到一年就会倒闭。但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加入到这个行业里头,一方面是抱着侥幸心理,“别人倒下了,我说不定能做起来”。此外,也不排除这些人被茶饮快招公司等“忽悠”的可能。
“快招”即“快速招商”,这类公司擅长包装和营销,手上掌握了一些茶饮品牌的注册商标,有的是正版也有的是山寨,以此对外开放加盟,吸引不明真相的创业者投资,并收取加盟费和其他物料费用。在百度搜索“东莞奶茶加盟”的字眼,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这类快招公司。
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目前倒下的茶饮店还不算太多。从大众点评数据来看,去年11月东莞茶饮店为12133家,今年4月初是12021家。
疫情期间,东莞一些茶饮门店大门紧闭。图片来源:吴容
开茶饮店几乎成为了近几年想在东莞创业的人的第一阶梯,目前这批能够站稳脚跟的创业者基本在28岁-33岁之间,黄嘉昌也在这个年龄段。
但他表示,如果现在再去创业、运营,已经再无当初的勇气了,“虽然东莞奶茶消费还有增长空间,但现在的复杂环境和三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
黄嘉昌认为,新进入者的空间仍然存在,不过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奶茶店)的定位问题,“跑量还是注重品牌,考量是完全不同。”
如果从品牌出发,需要拿出其他人难以复制的核心产品或模式。同时,在自身模式基础上及时捕捉整个市场的变化、趋势。
“比如,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生活变化、餐饮习惯(可能很快会流行到东莞),能不能很快地学习把握到,能不能带到东莞,以及能不能融入自身的茶饮生意里等,因为在二三四线城市的打法、江湖规则与一线城市不尽相同。”黄嘉昌说。
对所有奶茶店创业者而言,开店启动也许不是最难的,而如何一直保持高度市场敏锐度,才是最具挑战的。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经小锄头(chutou0325)
1987年,在台湾省一个叫做“春水堂”的甜品店里,正在开着一场无聊的商务会议。
其中,有一个叫做林秀慧的员工,无意间把一种叫做“粉圆”的小吃滚进了奶茶杯,意外发现,味道竟然还不错。
80年代,大部分学生、上班族都会利用喝东西的机会见面、聊天、约会,去咖啡厅和西餐厅又太贵,一般的小吃店又不够时髦有格调,于是大街小巷,流行起了一种“泡沫红茶店”,是年轻人约会见面的好地方,尤其集中在学校、写字楼附近。
恰巧,春水堂的老板觉得总是喝泡沫红茶没意思,正鼓励员工集思广益,怎么开发更多新饮品。
林秀慧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于是,她每天骑着电动车到菜市场买一些粉圆,回到店里煮好,然后加入到冰奶茶里,偷偷试卖了一个星期,没想到顾客反响非常热烈,很多人专门绕道,就为了到她的店铺里买一杯这样的奶茶。
很快,老板刘汉介就知道了,取“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思,“珍珠奶茶”这个美丽的名号就叫开了,并且迅速红遍台中市,各个泡沫红茶店有样学样,全都卖起了珍珠奶茶,外地民众到台中游玩,肯定要先来上一杯。
3个月后,珍珠奶茶已经成了现象级产品,被视为奶茶中的星巴克,几乎全台都有它的身影。日本餐饮业为了学“正统”的珍珠奶茶,还专程到台中市取经。
01
在珍珠奶茶的带动下,芋圆、椰果、布丁、仙草、红豆、紫米等小料,还有决明子、菊花、蜜桃、柠檬等中药和水果,也纷纷被加进了奶茶中,样式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奶茶,依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它仍然是和凤爪、毛豆、海带、萝卜糕、港式烧麦这些简餐或茶点放在一起。
但是,在大陆地区,它却野蛮生长起来。
1996年,珍珠奶茶开始登陆珠三角地区,以及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各大西餐厅、咖啡厅,成为不少人的日常饮品。
1997年,一家叫“快可立”的台湾珍珠奶茶连锁企业进入大陆;1998年,上海诞生了避风塘,蓝山咖啡的创始人范胜杰,还从台湾弄来了一辆“波霸奶茶外卖车”,奶茶风尚逐渐在全国各地的街头铺开。
正是这一股风潮,涌现出了不少我们熟知的品牌,比如台湾的85度c、大台北、大卡司、Coco都可;以大陆为主的快乐柠檬、大拇指、街客、地下铁、咕噜咕噜;以香港为主的柠檬工坊。
它们加速跑马圈地,试图称霸奶茶江湖,形成了上海帮和广西帮。
上海帮派中,占据主导力量的品牌是街客。
2004年,上海昌里路第一家街客开业,为了抢市场,街客采取现做的方式,种类多达数十种,冷热兼具,而且外包装很有个性,价格优惠,迎合了那些快节奏又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另外,街客在营销策略上也打得一手好牌。
第一步,街客加盟了避风塘,将自己定位为避风塘的奶茶外卖窗口,凭借着避风塘在内地两千多家门店的巨大光环,街客迅速打响了知名度,占领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它首创了一种新的贩卖方式,顾客在购买奶茶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珍珠或椰果,这种贩卖方式让街客变得年轻化,摆脱以往“我给你”的模式,商家开始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改良,一直延续至今。
广西帮的崛起,则是因为广西平南一带有很多奶茶加盟商,有点像今天的沙县小吃,它们迅速将店铺开到全国,主要代表就是地下铁。
地下铁以“高品质低价格”为噱头,一杯奶茶价格仅仅1.5块钱~2块钱,在推出“招牌奶茶”“丝袜奶茶”等特色品类的同时,还从香港引进如中国茶、鬼佬茶、生果茶等近200款国际品牌茶包,以袋泡形式出售。
一直到2007年10月,“地下铁”成功在全广西所有地级市落地,并向周边广东、贵州、四川、重庆、安徽、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等10多个省的近40个城市挺进,以每天开设新店1-2间的惊人速度增长。
独特的创意,让地下铁一度成为典范,引来同行纷纷模仿,广西帮的奶茶也迅速攻占全国。
02
当然,无论是上海帮还是广西帮,它们都没料到,它们很快就被二三线城市的人海战术冲散。
2004年之后,投资少、成本低、门槛低、回报快的奶茶,被认为是一块待啃的大蛋糕,不少商贩嗅到商机,开始疯狂开店,第一个战场就是学校。
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盛况:一间狭小破旧的门面前,经常围着七八个学生,店里不时飘来一阵甜腻的香气。
而小店的门牌上无一例外的写着:台湾珍珠奶茶。
这些小店,大多只有5、6平米甚至更小,简陋的环境,还没有座位,一般只能窗口外带。
还有环境更差一点的,街上经常会有各式小推车,几个瓶瓶罐罐,外加一个封口机,小摊式的奶茶店就开了起来。甚至就连很多文具店、小吃店都兼职卖奶茶。
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学生们的热情,一杯两三块的奶茶,成了不少学生下课后的消遣。至于为什么这么火爆,秘诀就在于“门槛”二字。
那个时候,学校周围几乎所有的奶茶都是白开水冲粉泡出来的,一勺粉末丢进杯子里,加一些白开水,放到封口机摇一摇,一杯新鲜出炉的奶茶就泡好了,几乎没有任何难度。
它们不含奶,却顶着奶茶的名字,还提供多种口味选择,什么草莓、苹果、巧克力都只是入门,高端的还有玫瑰味奶茶、茉莉味奶茶,甚至连珍珠都可以替换成颜色花哨的椰果和果酱。
尽管当时的小料主要靠香精、色素来调味调色,但在那个三国英雄卡都能让人如痴如狂的年代,这种又便宜又好喝,五颜六色还时尚的奶茶,小学生根本把持不住。
从1996年算起,奶茶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消费量就达到了咖啡的5倍,而咖啡进入中国已经130年了,二者的增长速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03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包950克的“珍珠”批发价是4.5元,以320毫升的杯子计算,可以调配出40杯奶茶,而按照市场价格,一杯珍珠奶茶售价在4元至6元不等。
同时,奶茶的调制法宝—果粉、奶精也极为廉价。一袋1000克的果粉批发价12元~25元,能冲50杯。1000克奶精的批发价大概是15元,能冲70杯。
也就是说,一杯珍珠奶茶的毛利润,达到了原料的40~60倍左右。
就这样,上海帮、广西帮、地摊帮,不约而同地使用起了“价格战”打法,奶茶价格从7块钱一杯,下滑到1块钱,口味也偏离了原来正宗的台湾珍珠奶茶风味,主要以高倍水果浓浆、国产奶精、风味糖浆、二砂糖、果糖为主。
为了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小料中还经常被加入大量的香精、色素、防腐剂,品质参差不齐,甚至不少商家直接用砂糖代替黑糖,牟取暴利。
劣币驱逐良币,中国的各路媒体开始集体攻击奶茶行业,“不含奶”、“奶精”、“橡胶珍珠”、“添加剂”、“化学原料”等词,充斥了报纸版面。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本就面临转型压力的奶茶行业遭受冲击,一大批小奶茶店破产倒闭,就连原本火爆的街客、地下铁、大卡司这些品牌,也都元气大伤。
04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起震惊两岸三地的“台湾塑化剂事件”,给了冲泡奶茶致命一击。
2011年5月23日,台湾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一家叫昱伸公司的“起云剂”供应商,在产品中大量添加了有害健康的塑化剂,涉及了至少45家饮料、乳品制造商,时间跨度长达30年,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酵素饮品遭到污染。这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为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
对于奶茶行业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因为起云剂是奶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料。其中,50岚、永康15等台湾知名奶茶品牌均被检测出含有塑化剂。
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扑面而来,就连英国、美国的奶茶从业者业绩掉了一成,严重的甚至掉了一半。
而在中国大陆,恰巧在青岛一家医院里,一个喝完奶茶的年轻人去医院拍了个CT,在CT影像里,他的胃里有很多颗粒状的阴影。
于是,在一些媒体的渲染下,“珍珠含有塑化剂,能吃死人”这样骇人听闻的文章大肆传播。“谈珍珠色变”一下子成为事实,很多客户不再订货,甚至要求退货,至少有一半的奶茶店下架了珍珠。
珍珠奶茶,也从此被“封杀”,而对当年“三聚氰胺奶粉”还颇有余悸的家长们,也将奶茶列入了垃圾食品行列。
奶茶,一夜之间进入寒冬,几乎所有的奶茶品牌都在收缩战线,破产倒闭的不计其数。
05
但是,也正是这一个契机,打断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少部分认真做奶茶的良心品牌看到了希望。
2011年,贡茶推出了奶盖茶,除了沿袭传统,以古时候的三大贡茶为基茶(红茶、绿茶、乌龙茶)之外,同时也大胆创新,将意式咖啡卡布其诺奶泡技艺,转化应用于奶茶中,革命性的创造秘制招牌奶盖茶。
没想到,在一片哀鸿和“比烂”中,贡茶竟然好评如潮。贡茶赶紧抓住机遇,招揽加盟商的步伐,布局华东华南地区,并开设了1500多家门店。其中较为出名的加盟品牌有四云奶盖(漾漾好)、禧御贡茶、御可贡茶、喜年贡茶等。
也是这一年,1点点登陆上海,推出现泡鲜煮茶,和过去的粉末奶茶划清界限,广受年轻人的欢迎。
这种热烈景象让行业看到了曙光。就和当初珍珠奶茶爆火后一样,众多品牌也开始在奶茶中加入真正的茶,认真打磨品质。
在撕掉了“劣质”标签之后,中国奶茶业界一片欢腾,认为一个属于奶茶的大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他们很快就遇到了另一个对手——山寨。
它们猖獗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拿鹿角巷来说,在它最火爆的时候,据说全中国有3000多家门店。然而,鹿角巷方面称,它们的大陆商标2019年才注册下来,只有50间店面。可想而知,原先的3000多家鹿角巷几乎都是冒牌货。
鹿角巷首席运营官王正阳说,2018年大街上的70个鹿角巷中,基本上只有一个是真实的,鹿角巷耗时两年,耗资千万,才终于拿回自己的商标。
同样受山寨荼毒的还有答案茶,它独创的"茶饮+占卜"的玩法,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一大波年轻人,只要小心呵护,未尝不可以做成一个强大的品牌,但很快大街小巷就涌现出了各种宣称是加盟商的答案茶,品质参差不齐,就连街边小推车都死灰复燃,挂出牌子说自己是答案茶。结果,仅仅几个月这个品牌就凉了。
还有更惨的品牌,比如2013年成立的茶颜悦色,在成为网红之后,2019年5月一家名叫“茶颜观色”的奶茶店悄摸摸开了起来,装修风格与招牌设计,几乎与正品一模一样。
更骚操作的是,冒牌货“茶颜观色”还公然把正品“茶颜悦色”告上法庭,并因此登上了微博热搜,直到2021年茶颜才维权成功,喜极而泣,为了感谢用户的声援,给每个用户发放了2元的代金券。
在“山寨”这颗大毒瘤下,即便冒出来一个网红品牌,大多也只能勉强维持6-12个月的生命周期,然后就在无尽的维权模式中,走到品牌生命的终点。
也正是这样,给粉末勾兑奶茶留下了一些生存空间,高乐高、优乐美、香约、香飘飘等罐装自摇品牌,仍然能够享受上一个时代的红利,比如香飘飘在销量最好的时候,号称一年能卖出十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三圈。
06
正是意识到品牌的价值,一个名叫“皇茶”的奶茶品牌,干脆就自断一臂,在2015年把商标改为“喜茶”,并且坚持自营,拒绝加盟。
也正是这个时候,作为茶饮大国,中国的消费升级车轮滚滚向前。从2013~2016年间,奈雪的茶、鹿角巷、乐乐茶、茶颜悦色、煮叶等新式茶饮品牌,在一片浑水中相继崛起。
它们成长于大陆,设备更专业,配料更新鲜,开始通过口感、健康、时尚切入市场,吸引年轻消费者。
比如喜茶,号称坚持用100℃高温水,60秒高压萃取,每个茶袋只用一次;奈雪的茶主营“茶饮+软欧包”,当天没卖完的软欧包会直接销毁;茶颜悦色则带有浓厚的中式江南风格;Coco奶茶将第一道茶汤的制茶工序,增加到了12道。
整个行业,迎来了一轮真正的品质升级,红餐网在2020年8月公布了《2020中国茶饮十大品牌榜》,新式茶饮品牌占了6席。
按照大众点评的搜索结果,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在多地排名前三。奈雪的茶招股书显示,它的店铺数量达到了507家,有14000多名员工;喜茶有695家门店,微信小程序会员超3500万人;而茶颜悦色仅在长沙一个地区,就布局了超过200家门店。腰部品牌中,茶百道、古茗、益禾堂等门店数量加起来也突破了3000家。
根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大多数年轻人都对奶茶“上瘾”,平均一周能喝掉3杯。90后与00后消费者是新式茶饮的主流消费人群,占整体消费者数量近7成,其中近3成的90后与00后购买新式茶饮的月均花费在400元以上。
就连老人也办法抵制住奶茶的诱惑,3月上旬支付宝披露出了一组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奶茶消费整体上涨10%,其中在支付宝小程序里领取优惠券线上点饮品的中老年人增长了25%。
资本,更是加速跑马圈地,对这些品牌进行催熟。
一个浩荡的奶茶时代,正在滚滚向前,当年在小卖铺门口排队买廉价奶茶的中小学生,长大后终于成了行业最牢固的基石。
07
2020年,全国奶茶店数量达48万家,但活过一年的奶茶店仅18.8%,主打廉价却非常知名的,仅仅只有蜜雪冰城一个。可见,伴随着新式茶饮品牌效应升级,低端品牌和山寨奶茶都在消亡。
回首三十年,从珍珠奶茶、粉末奶茶,再到果茶和新中式奶茶,每个时期都有一群勇士杀入,然后在烈血中进化。一批批奶茶匠人,一次次迭代升级,为一代消费者献上这个时代的最佳味蕾。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2021年,喜茶传出上市消息,奈雪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30年河东30年河西,它们最终能否把握住行业脉搏,究竟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百年星巴克”,甚至赶超,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这些磕奶茶的人,这辈子注定没有机会再“重回正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