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我国进入甲流高发期,北京、天津、安徽等多地学校因甲流集体感染而停课,“医生称甲流也会引起白肺”“我国两种甲流亚型同时传播”等词条,近期也频频登上热搜。
如何判断自己感染了甲流?应当如何预防?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中医师黄平东表示,中医在数千年与流感抗争过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药对于流感预防、治疗上的效果都很显著。
甲流是最常见的一种流感
婴幼儿、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甲流,是甲型流感病毒的简称,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状。虽然该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容易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甲流高发期如何做好防护?黄平东介绍“中医养生预防流感十六字诀”——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精神内守。
具体而言,在起居上,建议早睡早起、避风防疫、防寒保暖、多晒太阳。保证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5点后起床,可以养肝护肺。春季温差大,头颈部注意防寒保暖,睡觉时不可大开门窗,外出至人群密集处宜戴口罩。同时,春季宜养人体阳气,多晒太阳非常有益。
饮食宜清淡温补、应季蔬果,包括番石榴、青枣、枇杷、桑葚、樱桃、莲雾等水果,以及姜、葱、辣椒、韭菜、洋葱、香菜等蔬菜。忌肥腻煎炸、酸味食物、寒凉和冰冻食品。
户外活动上,太极拳、八段锦、快步走、自行车、广场舞、郊游等养生运动可以滋养阳气,但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护好肩膝部位,切忌汗出当风。
春季属肝,保持心情舒畅是春季养生的重要环节。所谓心平则气和,情志舒缓,气血和畅,自然身心健康。
食疗、佩戴香囊也可预防流感
随着甲流病毒相关话题热度走高,被推上“风口”的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一度处于缺货状态。
其实各大中医院也有口碑很好的热销中药制剂,黄平东介绍,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的玉屏风散,就是其中一种,可以祛风解表以祛邪,是“标本兼治”的巧妙结合。还有额外添加了新会陈皮、苍术的加味玉屏风散,有补益肺卫、避风散寒除湿功效,尤其适合南方人体质。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流感?黄平东介绍,通过“玉屏风瘦肉汤”食疗或者佩戴中药香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祛除瘟疫邪气作用。
玉屏风瘦肉汤
配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猪瘦肉100克,生姜3片,食盐适量。
制法:将药材洗净后稍浸泡;猪瘦肉洗净切块,锅中烧水,待水开后放入瘦肉焯烫,焯烫好的瘦肉捞出,洗去浮沫;将药材、猪瘦肉、姜片置砂锅内,加入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加食盐适量调味即成。
中药香囊
将苍术、贯众、广藿香、佩兰、石菖蒲、细辛、白芷、檀香、降香、冰片等打成粗粉装袋,随身佩戴,或者放在办公桌、汽车内、枕头边等鼻子可以闻到的地方,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祛除瘟疫邪气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王剑
江全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汪受传先生治疗小儿反复感冒的经验。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多发病,学龄前更多见。中医古籍中的“虚人感冒“、“体虚感冒”与本病接近。
西医多采用免疫增强剂治疗,疗程长,效果不佳。有研究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研制减毒疫苗进行预防,虽有一定疗效,但因病毒种类太多,且多变异,故临床实用价值不太。
因此,探求和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具有积极的意义。
汪师运用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对本病防治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本人有幸随师学习,现将汪师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01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机关键为
肺表不固、营卫失和
小儿脏腑娇嫩,藩篱疏松,阴阳二气均较稚弱。在本病发病过程中,肺、脾、肾三脏不足极为关键。
因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腠理,开窍于鼻,能布卫气于体表,而肺之气又赖脾运化之精微以充养,即“土能生金”。
而营卫之气源于中焦赖以肾,宣发于上焦,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护卫肌表,御邪入侵,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功能,故抗御外邪入侵实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
汪师认为复感儿肺、脾、肾三脏更不足,卫外功能薄弱,对外邪的抵抗力差,加之寒温不能自调,一旦偏颇,外邪或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受,均及于肺。正与邪的消长变化,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
营卫失和,功能不健则体质柔弱,易于反复感冒且感冒后难以痊愈。
故汪师认为本病发病机理关键为肺表不固,营卫失和,故有稍愈又作,往复不已。
汪师认为本病除反复呼吸道感染外,临床观察到几乎所有复感儿平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出汗(动则汗出或盗汗),病理为卫阳不足,固护失职,营阴外泄,多汗则伤正,正虚又易感邪,二者相互影响,导致本病迁延复作,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而患儿食欲不振,体质较弱,面色晄白或面黄少华等,皆为脾胃虚弱,不能化生营卫,因“胃为卫之本,脾为营之源也”,进而提出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
这正是对儿科名家江育仁教授曾提出“复感儿病机关键不在邪多而在正虚”的学术观点的继承和在临床实践中的深化。
02
辨证论治分为三期三型
汪师认为治疗的根本是恢复和加强复感儿的抗病能力,调节脾胃功能,使卫气充足,卫阳固表,腠理致密,营阴得以内守,营卫调和,则外邪难以入侵,实为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
汪师针对复感儿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根据病变部位、邪正消长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感染期以邪实为主,迁延期正虚邪恋,恢复期则以正虚为主。
临证主要分为营卫失和,腠理疏松;肺脾两虚,肌表不固;肾虚骨弱,精血失充三型。
一、营卫失和,腠理疏松
本证多见于脾气虚弱、卫阳不足的小儿,或在首次感冒后治疗不当,或服解表发汗药过剂,汗出过多,肌腠空虚,络脉失和,卫阳失于固护,外邪极易乘虚而入。
识证之要不在于邪多而在于正虚,其卫阳不足,营阴外泄,故汗出多而不温是本证特征。俾使卫阳外护,营阴内守,则外邪难凑。
治以扶正固表,调和营卫。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加减:
汗多,加碧桃干固表止汗;兼有咳甚,加百部、杏仁、炙枇杷叶、炙冬花宣肺止咳;身热未清,加青蒿、连翘、银柴胡清宣肺热;
咽红扁桃体肿大未消,加板蓝根、玄参、浙贝母利咽化痰消肿;咽肿便秘,加瓜蒌仁、枳壳、生大黄化痰解毒通腑;兼燥邪去黄芪加麦门冬;挟滞加焦山楂、神曲;痰多加法半夏、陈皮。
二、肺脾两虚,肌表不固
本证多见于后天失调,喂养不当,乏乳早断之小儿。
由于小儿肺脾两虚,日久生化乏源,宗气不足,卫外不固,终成此证。肺虚为主者屡受外邪,咳喘迁延,多汗;脾虚为主者面黄少华,肌肉松软,厌食便溏。
治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加味。
加减:
余邪未清,加大青叶、黄芩、连翘清其余热;汗多,加穞豆衣、五味子固表止汗;纳少厌食,加鸡内金、炒谷芽、生山楂开胃消食;
便溏者,加炒苡仁、茯苓健脾化湿;便秘积滞者,加生大黄、枳壳导滞消积。
三、肾虚骨弱,精血失充
本证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固护失宜,日照不足,骨骼生长不良,肾虚骨弱,肺卫不固,故软脆不堪风寒。
肾虚骨弱的特征是生长发育迟缓,出现五迟证候。
治以补肾壮骨,填阴温阳。方用补肾地黄丸加味。
五迟者,可加鹿角霜、补骨脂、煅牡蛎补肾壮骨;汗多者,加黄芪、煅龙骨益气固表;低热者,加鳖甲、地骨皮清其虚热;阳虚者,加鹿茸、紫河车、肉苁蓉温阳固本。
汪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本病患儿多表现为面黄少华,形体偏瘦或虚胖而肌肉松软,多汗溱溱而抚之不湿,辨证属于营卫不和与肺脾两虚相兼而见,因此治疗常调和营卫与补肺固表法二者兼施,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玉屏风散合方加减,有显著疗效。
主方由黄芪15g、白术10g、防风5g、桂枝3g、白芍10g、炙甘草3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组成。
加减:
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神曲;咳嗽,加桔梗、冬花;干咳,加天花粉、百合;喉痒,加蝉衣、牛蒡子;
痰多,加法半夏、陈皮;喷嚏,加白芷;咽红,加桔梗、生甘草、射干;鼻流清涕,加辛夷、苍耳子等,临床均需灵活运用。
并认为黄芪、白术、防风三药比例为3:2:1时疗效佳。
汪师认为本病感染期以邪实为主,迁延期正虚邪恋,用汤剂以治其急,因“汤者荡也”,使患儿短期内减少复感。
恢复期则以正虚为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主方加减,制成浓缩糖浆剂,制法如下:
上药5倍量用氷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文火再煎30分钟后取汁,第二次加水煎煮取汁,方法同上,去药渣,将两次药汁混合文火再煎,加冰糖50g、蜂蜜50ml,浓缩成500~600ml(约10-12天量)糖浆剂,冷却后装瓶,冷藏备用。
根据季节温度定分装瓶量,如夏季气温高,则3天量为1瓶,反之亦然。
3岁以下儿童5ml/次,3+~6岁10ml/次,6+岁15ml/次,均3次/日,温开水送服。
如患儿素有大便干结,则增加蜂蜜用量;如素有大便稀溏,则减少蜂蜜用量,用冰糖、蜂蜜的量占总量的1/4。
汪师认为如熬成膏剂,则用冰糖、蜂蜜的量太多,因小儿“脾常虚”,膏剂黏腻,碍脾运而易生痰湿;去渣再煎浓缩法属“和法”,其目的“在于使药性和合,不偏不烈”,亦有“是取药性醇和之意”。
此法简便易行,患儿家长易于接受与操作,患儿服用方便,易于坚持治疗,既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又避免了中药汤剂量多、味苦、不易坚持,患儿难以接受的不足,符合小儿的生理及儿科用药特点,受到患儿家长的欢迎,体现了汪师治疗儿科疾病“简、便、效、廉、活”的学术经验。
汪师认为患儿虽以体质虚弱为其本质,但其本身又是处在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年龄越小,这种变化越明显。
因此,对于小儿之虚证,不可仿效成人治法,用大滋大补之剂,而应以调理为主,浓缩糖浆剂尤宜于儿科慢性病治疗,促使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健全,才能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万力生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2008.7。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者定义的桂枝剂是《伤寒杂病论》中桂枝和其它药物组成的方剂,桂枝不一定是主要药物,但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药物。本文所列举的这些方剂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对于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运用有示范作用。如作者所言:“经方桂枝剂应用于皮肤病,这是异病同治法则的运用”。
< class="pgc-img">>经方桂枝剂与皮肤病
作者/陈汉章
所谓经方是指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方剂。经方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很广,不仅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可以使用,其他科亦可使用,如陈达夫用于眼科(《眼科六经法要》),李树勋用于儿科(《六经辨证在儿科的应用》)。
近二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常以大黄牡丹皮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大建中汤等经方化裁而收效,凡此种种,均说明探讨经方的使用,开阔思路,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并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实属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经方桂枝剂是指《伤寒杂病论》中桂枝和其它药物组成的方剂,有二十余首,由于配伍不同,作用亦异。现用以法统方的方法,联系皮肤科的实际,综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体会,介绍于下:
一、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1)桂枝汤:柯琴对本方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桂枝汤“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与后人分门证类,使无下手处者,可同年而语耶?”(《伤寒附翼》)
柯氏在此深刻地阐明了使用桂枝汤必须注意本方的治则、主证,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指出仲景方可通治百病。所谓通治百病,即异病同治,其关键是掌握方剂的治则、主治的病机,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以下各方其理亦然。
顾氏[1]应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令皮炎等皮肤病,收到较好的效果。作者指出,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滑属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者及有冬季发作、春暖时减轻者,均可使用;若苔黄、脉数属湿热或血热者及夏季发作,冬季减轻者当禁忌。
(2)桂枝加葛根汤
封氏[2]应用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防风治疗肌腠疏泄,玄府不固,风邪入侵所致的慢性荨麻疹有效。
(3)桂枝麻黄各半汤
梁氏等[3]、刘氏[4]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荨麻疹,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刘氏治疗50例,35例痊愈,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无效,治愈复发8例,疗程3-9剂。周氏等[5]应用中药治疗多形红斑15例,其中12例,寒象明显,多于寒冷时期发病,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使用本方加减,3-10剂均获痊愈。
按:本方由桂枝汤和麻黄汤合方组成。桂枝汤发散风寒之力较弱,以调和营卫为主,麻黄汤发散风寒之力较强,合二而一则调和营卫、疏风散寒而不伤正。对于皮肤病之由于风寒郁表不解者尤为常用多用,此多发于寒冷季节,间亦有发于夏季而风寒入侵,郁而不解者,其中舌脉是重要的指标。
二、表里双解——桂枝加大黄汤
顾氏[6]治疗一例顽固性荨麻疹,患者起病5年,发作剧烈时特别怕冷;且大便燥结腹微痛,经多种药物不效,用桂枝加大黄汤,再加麻仁、栝蒌,药后三小时,痒止、疹平,周身微汗,大便通畅,症状全消,后半月余未发。
按:本方即桂枝汤加大黄,以桂枝汤解表,大黄通里,合而同之为表里双解之剂,实为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之先导。本方用于皮肤病者,既有在表的皮肤症状,又有在里的里结之征,方为合适。防风通圣散亦然。
三、益气和营——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芪益气固表,全方有益气固卫和营之效。笔者曾用本方加味治疗表虚营卫不和的荨麻疹,收到较满意的效果[7]。用于治疗皮肤病,对于平素卫外不固,易感冒或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较为适宜。
四、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
叶氏治疗二例冻疮多年的患者[8],用当归四逆汤十余剂而复原,且嘱患者每年霜期后即服此方十剂作预防之用,第二年服药后冬季不再发病。
王氏[9]使用本方内服治疗皲裂收到一定的效果。笔者曾用本方治疗红斑性肢痛症三例,内服本方,复渣候凉浸洗患肢,均于15天内痊愈。
按: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去生姜加细辛、当归、通草而成,变调和营卫为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剂,对于皮肤病之因血虚寒凝经脉者颇效。
或曰:本方治疗冻疮、皮肤皲裂较易理解,然红斑性肢痛症的患肢皮肤潮红,疼痛难忍,放入冷水中刚疼痛减轻,宁非热乎?为何用本方呢?夫此病虽则局部表现为热象,然其发于寒冷季节,其人舌淡苔薄、脉沉者,且身有畏寒之感(患处除外),得非血虚寒凝所致耶?治病求本,不为局部表现所迷惑,此取效故也。其外用法尚宜讲究,复渣水煎候凉浸洗,不宜热洗。
五、温中补虚——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君饴糖,变解肌之剂而为温中之剂。我院已故老中医张超老师曾使用本方治愈二例慢性荨麻疹。
一例患者除荨麻疹外,尚有过敏性鼻炎,两症皆反复发作一年余,来诊时躯体散在大小不等的风团,鼻塞,胃脘部不适,大便微溏,舌淡苔薄脉缓,使用小建中汤加辛夷,四剂而取效。
另一例除荨麻疹外,尚有溃疡病史,此次荨麻疹发作前两天,已出现胃脘痛,来诊时尚觉胃脘痛,躯体散在大小不等的风团,舌淡苔薄,脉弦缓,使用小建中汤三剂而取效。
这两例患者在发作时均有胃脘痛,且舌淡苔薄,脉缓,病机为中焦虚寒,风邪入侵,治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脾旺不受邪而收效。
六、活血化瘀——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组成,在《金匮要略》中本治妇人癥病,有祛瘀化癥之效。笔者据神经性皮炎的皮疹表现为苔藓样变,认为属肌肤甲错范畴,而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当用活血化瘀之剂,而使用本方治疗,有一定疗效。[10]
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11]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变应性结节性皮肤血管炎73例,痊愈37例,显进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一般服药两周后即见效果,损害开始逐渐消退。因本病表现为疼痛性的结节,故认为属血瘀之象,而用本方加减治疗。
七、化气利水——五苓散
日本村田氏治疗一患儿,从4岁起手掌与足弓患水疱性湿疹,7年来几乎没有缓解,每春至夏,病情加剧,使用五苓散二周治愈,继续服过20天,两年无复发。
按:五苓散用二苓、泽泻利水,白术健脾燥湿,使脾健湿去,桂枝既能化气以利水,又能解表,各药合用有化气利水之功,对于湿邪所致的皮肤病也相适宜。
八、攻下逐瘀——桃核承气汤
矢数氏[12]使用驱瘀血丸(即桃核承气汤与大黄牡丹汤合方的制剂)治疗二例痤疮与一例湿疹,收到显著效果。
二例痤疮均患病2年,腹诊脐周有抵抗压痛,常便秘的特点;湿疹患者病已7年,腹诊无抵抗压痛,皮肤污秽呈瘀血外观,均用本方而收效。
白塞氏病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由于长期使用而出现明显副作用,如满月脸、颜面潮红、肥胖等柯兴氏综合征样症状及高血压、糖尿等,临床表现多为瘀血证,柴田氏曾对此类病例应用桃核承气汤合大黄牡丹汤进行治疗,成功地停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13]。
按:桃核承气汤用桃仁活血祛瘀,桂枝疏通经络,宣导瘀血,并借调胃承气的泻下作用,使瘀血从肠腑而出,全方共奏通下逐瘀之功。本方桂枝用量少于大黄,且与桃仁、芒硝等合作,不是解表而是通络。日本医家常把本方与大黄牡丹汤合用而名为驱瘀血丸,实即本方加丹皮、冬瓜仁以加强通下祛瘀之力。此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小结
经方桂枝剂在临床上应用较广,这是由其功用和配伍决定的。
《本经疏证》在论述桂枝时指出:“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这是其常用的道理之一。
其次与桂枝的配伍有关,从本文材料可以看出,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配大黄表里双解,配黄芪益气和营,配当归、细辛温经通脉,桂枝汤倍用芍药君饴糖则温中补虚,桂枝配桃仁、丹皮则活血祛瘀,配桃仁合调胃承气则通下逐瘀,配二苓、泽泻则化气利水等等,由于配伍不同而用途更为广泛。因此,了解药物的功用和配伍能增加方剂运用的灵活性。
经方桂枝剂应用于皮肤病,这是异病同治法则的运用。《内经》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抓住病机、治则,掌握桂枝的功用及其不同配伍所起的作用,是桂枝剂应用于皮肤病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经典著作,对于开阔思路,扩大经方的范围,提高疗效是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
[1]顾伯康:浙江中医杂志8(5):30~31,1965。[2]封万富:江苏医药中医分册4:44,1979。[3]梁嵌五等:浙江中医杂志8(5):31,1965。[4]刘振芝:山东医刊8:20,1966。[5]周鼎跃等: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2:95,1977。[6]顾介山:江苏中医2:24,1958。[7]陈汉章:《金匮要略》与皮肤病,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印,1979。[8]叶桔泉:江苏中医9、10合刊:54,1961。[9]王纯义:新中医增刊(1):50,1977。[10]上海一医华山医院皮肤科:皮肤病防治研究通8:151,1979。[11]村田恭介:汉方の临床4:24,1977。[12]矢数道明:汉方の临床25(1):24,1978。[13]国外医学中医中药研穷分册4:10,1979。
——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新中医》1983年第五期,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李小五
⊙运营编号:GYZX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