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排队去买的喜茶,竟然网上有卖号称同款的企业配方?”市民雷女士日前发现,不少电商平台上有卖家公然出售企业奶茶配方的全套资料,包括鹿角巷、喜茶、一点点、奈雪、coco等当下时兴的网红奶茶,“总共17个品牌的配方,全套下来不到50元,还能享受1对1指导,这是真的吗?”
店家宣称网售奶茶配方系内部资料,不仅包括文字版奶茶制作方法,还附有视频以及员工手册等。
对此,多家奶茶店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会在网上售卖相关配方,获取配方的途径是成为加盟商拿到公司授权。
记者咨询的一家奶茶店招商部工作人员称,公司不会在网上售卖配方资料,“网售的配方都是假的”。工作人员还称,“做奶茶核心还是食材,即使有配方也没有用”。
而在网络上搜索,也能看到不少宣称能提供诸多知名茶饮品牌配方的发布者,一些真假难辨的配方亦在四处流传。(综合媒体报道)
018-05-03 20:5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吴佳蔚
网红奶茶“皇茶”被曝制作过程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徒手挤茶包、黑斑芒果榨汁、去年冷库里的苹果泡茶、“现切水果杯”隔夜再卖……近日,北京一家网红奶茶店“皇茶”被媒体曝光后厨操作内幕,引发社会关注。
在曝光的视频中,这家“网红”饮品店包裹着光鲜、靓丽的外衣,迎合着很多年轻人对精致、健康、时尚的想象。然而,店员却一边徒手操作一边直呼“恶心”,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恶心自己,成全别人”。有网友淡定地表示:“水果不新鲜,这事儿新鲜吗?”“网红”被曝光瞬间变成“网黑”,这还真不新鲜。
对于很多饮品店来说,新鲜制作出来的水果杯或者是奶茶,必须及时食用,隔夜产品都会相应处理掉。而这家饮品店的工作人员却称,因为怕早上来不及制作,所以他们会把前一天多出来的成品放到第二天来出售。
来自浙江省食药监局的食药专家告诉记者,隔夜的水果、乳制品容易滋生微生物,即便是放在冰箱里,依然有大量细菌产生。
眼下,天气渐渐转热,奶茶、咖啡、冰淇淋等饮品店又迎来一年中的销售旺季。在浙江,各类奶茶饮品门店的数量已突破4万家。仅杭州一地,就汇集了“一点点”、“喜茶”、“皇茶”、“弥茶”、“都可”、“黑泷堂”等几十种网红品牌。那么,这些网红奶茶的安全情况又是如何呢?
今年1月至3月,台州椒江对全区范围内的150家奶茶店开展突击检查,其中就包括了“一点点”等多家网红奶茶店。检查发现,12家奶茶店存在果酱、糖浆等原材料过期的现象,最长的过期近1年半,最短的近1个月。椒江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使用过期原料进行食品生产销售属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同时,虚假宣传的情况也是普遍。13家奶茶店里销售“鲜奶系列”奶茶,在名称中标注“鲜奶”,但实际使用植脂末(奶精)、牛乳基底粉、奶粉、纯牛奶为原材料,未添加鲜奶。据制作人员表示,使用奶精调制而成的一杯奶茶,成本仅需七八毛,使用纯牛奶为1元。两家奶茶店售卖的“无糖奶茶”被检出糖含量分别为0.6g/100g、0.7g/100g。
对此,经营者承认,对奶茶糖量的控制全凭“手感”,没有规范标准,如其中一家的“鲜芝士红茶半糖款”的总糖含量为5.5%,正常糖款的总糖含量为5.7%,并不存在明显区分。
记者还了解到,在定量检测的38批次成品奶茶中,有35个批次检出咖啡因,其中“一点点”奶茶店的“波霸奶茶”咖啡因含量最高,为297mg/kg。执法人员表示,咖啡因对部分不适宜人群是有一定副作用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从检查情况来看,150家现场制售奶茶的店铺均没有在店内醒目位置或者奶茶包装上标注提醒用语。
对此,浙江省食药监局表示,随着天气逐渐升温,监管部门开始对各类连锁快餐、饮品门店的现制冷饮加强抽检,目前全省情况稳中趋优,尚未发现大规模食品安全隐患。下一步,监管部门还将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严把舌尖安全关卡,并鼓励广大消费者积极投诉举报相关问题线索,参与食药安全社会共治。
< class="pgc-img">>/钟微
编辑/子夜
“Mini杯”奶茶火了。
近期,社交媒体上突然出现了一大波“Mini杯”奶茶的分享。博主们在社交媒体提到,只需点上分装的小料,然后再购买一杯正常杯的茶饮,倒入分装杯子中,便能制作出一款“Mini杯”奶茶。
比如,购买12元的一点点中杯奶茶,再购买多个5元奶霜分装,便能分装成多杯 “Mini杯”。
面对这波DIY热潮,奶茶品牌们马上跟着推出了产品:在六一期间,一点点、茶百道等多个品牌官方下场,推出“Mini杯”奶茶,而上周喜茶也推出了“Mini杯”限时活动。
茶饮市场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Mini杯”激起了一阵水花,正逐渐演变成一场奶茶界全品牌的热潮。
从各家的营销活动来看,目前推出的“Mini杯”是类似快闪活动的试水。但“Mini杯”的商机不可忽视,从短期看,品牌的限定活动,吸引了不少有猎奇心理的消费者,而长远来看,它的售价可以让品牌吸引更多圈层的客户,卖出更多奶茶。
< class="pgc-img">社交媒体上关于“Mini杯”的帖子,图源小红书APP
>事实上,不少茶饮品牌都需要一支“强心剂”。
奶茶行业看似繁荣,实际的情形却并不乐观。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新制茶饮门店数量约为48万家,但是其中有80%日入不到150元。
头部企业的情形也并不乐观,奈雪的茶招股书显示,这个一直坚持高端战略、一杯奶茶均价在30元左右的品牌,也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
扩张没有带来期待中的增长。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显示,2020年20元以上的饮品店占比增多,而订单金额占比却都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30-50元区间的占比下降了5.7%。说明店越开越多,但收入却没有随之增高。
这种情况下,“Mini杯”是又一轮吸引客人的举措,目前,已经有品牌将“Mini杯”加入到常售菜单之中,最终,它能否给奶茶行业带来惊喜?
1、“Mini奶茶”能否复制迷你可乐的销售奇迹?
“Mini装”并非茶饮行业的专属,过往的案例证明这一类型产品拥有着广阔的市场。
早在2012年,可口可乐便推出了一款300ml的迷你装产品,借此填补了小包装可乐的市场空白、契合部分消费者的饮用量,同时,也降低了价格门槛,用较低的价格吸引到更多消费者,并提升购买频率。
迷你装可乐为可口可乐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在2011年-2015年间,相比可口可乐传统包装产品年营收下降1%-2%的颓势,迷你装可乐的销量却持续上升。
可口可乐CEO James Quincey曾提到,2019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主要源于多个品牌可乐的分支产品,其中,7.5盎司的迷你罐零糖可乐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就增长了15%。
从可口可乐等饮品企业,到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零食品牌,小包装的风靡覆盖产品诸多,它确实切中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在国内茶饮行业,迷你杯近期火了一把,但会是昙花一现,还是能持续火热,还是未知数。
< class="pgc-img">小红书APP上博主分享购买的一点点“Mini杯”
>“Mini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能明显看到弊端和瓶颈。
首先,从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年轻人对“萌物”极具好感,而迷你包装的小巧自带萌感、博人眼球,也刺激了他们分享社交圈子,促进了产品的二次传播。
在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的茶饮行业,奶茶品牌也需要新鲜事物来吸引消费者。
“Mini杯”可以帮助消费者控制高糖、高热量奶茶的饮用量,更重要的一点是,“Mini杯”也是精明消费,避免由于奶茶“腻味”、中杯喝不完导致的浪费。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喜爱它的原因。
不过,也有消费者指出,“Mini杯”量少又贵,不值得购买,也损失了产品原本的配比,导致不太美味。
连线Insight发现,目前奶茶店的“Mini杯”定价普遍不贵,7分甜6块钱能喝到一杯迷你款杨枝甘露,沪上阿姨的两杯迷你款杨枝甘露为18元,相当于正常价。
但一点点则会贵一些。在六一期间其推出的迷你款为两杯起售,例如奶绿装芒两杯为17元、迷你四季奶青两杯为11元、迷你波霸奶茶两杯为11元,两杯“Mini杯”等价于一杯正常装,但奶茶量却比正常装少。
< class="pgc-img">一点点“Mini杯”菜单
>品牌的试水态度,导致了消费体验的不同,目前为止,“Mini杯”依然是小众消费。
这个爆款产品能否持续火下去还是一个未知数,但透视这股“Mini杯”风潮,在茶饮品牌“内卷”的焦虑下,推广“Mini杯”无疑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
2、“Mini杯”,能不能拯救奶茶行业?
数年前,以奶盖茶和鲜果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逐渐取代以粉末冲调的初代奶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在喜茶开始风靡的时期,消费者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才能喝上一杯奶茶,也因此出现了黄牛排队、炒价翻倍的争议。
时至今日,奶茶行业杀成一片红海,在每个城市,都遍布着无数“奶茶街”,数个品牌罗列,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连头部茶饮品牌的“网红光环”都在减弱。
新式茶饮目前的处境并不乐观,头部品牌没有人们想象中赚钱。
奈雪的茶于6月冲击上市,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为10.87亿元、25.02亿元、21.15亿元;净亏损6973万元、3968万元、2751万元。
当大部分品牌目前还未走到盈利阶段,但迫于资本压力,寻求上市时,企业利润率急需提升。
阻碍茶饮品牌盈利的重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制作成本、保存成本等较高。比如奈雪的茶的成本主要来自原材料及员工。2020年,原材料成本占收入的37.9%,员工成本占30.1%,租金开支占14.8%。
此前喜茶、一点点、茶百道等品牌也曾上调产品价格。2019年4月,喜茶的多款热门产品均涨价,芝芝莓莓等产品价格突破32元。2020年2月,一向被认为是平价奶茶代表的一点点全线产品涨价1元,新品不加料的裸价便高达26元。
2021年6月,有媒体报道茶百道的部分奶茶价格出现上涨,芋泥啵啵奶茶上涨至20.0元/杯,涨幅甚至达到11.1%。
< class="pgc-img">茶百道涨价情况,图源北青网
>而网络上出现茶百道创始人王霄锟在朋友圈发的一封“致茶粉的信”,其中提到:受大环境的影响,水果设备、包装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浮,将会进行饮品价格的微调。
随着这股涨价潮,许多品牌的产品价格突破30元大关。而品牌也是不得不为之,据中新网报道,今年春节过后,铜、不锈钢、铝等金属价格的轮番上涨,影响了各种封口机、冰沙机等茶饮设备的定价。
同期,塑料粒子、纸张、PE膜等的涨价,分摊到每个奶茶杯上都有着几分钱的成本上浮;看似不起眼的宣传单页、外带包装提袋、瓦楞纸杯托等的原料成本每吨均有几千元的提高,加起来同样是不小的数目。
在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奶茶店只能想方设法吸引更多客流。为了争夺消费者,品牌不得不一直推出新品、寻找爆款。据自媒体“咖门”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时间内,喜茶和奈雪的茶都发布了16款新品。
不过,为品牌提供利润的总是少数爆款产品。新品能不能成为爆款,是一场下了研发成本的豪赌。
但很多消费者不愿意给高价奶茶买单了。在目前单品价格突破30元的时代,头部品牌的价格已经快贴近天花板,没有太多涨价的空间。
降低价格门槛,让更多人实现“奶茶自由”,“Mini杯”无疑是一种可行的营销方案。
目前,除了直接销售“Mini杯”外,“Mini杯”还可以作为赠品带动新品的销量。如喜茶近期的活动中推出的迷你包装“满分锦鲤杯”,只能在线下门店自提,同时只有购买近期喜茶推出的新品“满杯橙橙”才能赠送。
通过这种方案,“Mini杯”给喜茶带来的关注不言而喻。迷你款,帮助品牌提升了新品销量和门店流量。
< class="pgc-img">喜茶小程序下单界面
>而奶茶品牌并不需要为“Mini杯”付出更多成本。不同于可口可乐制作单独包装、同工厂统一制作,“Mini杯”奶茶的包装是分装杯,不用另外制作。
连线Insight发现,喜茶“Mini杯”的规则是到店点任意一杯奶茶,并在吸管处提供分装杯,消费者自行领取。一点点的“Mini杯”是员工手调,但需要两杯起购。而奈雪的茶等品牌则是任意点奶茶,再点小料分装。
喜茶等“Mini杯”奶茶也不需要门店员工手调,大多是消费者购买完分装自行搭配。而一点点推出“Mini杯”员工手调的,也并未推出新配方,只是将一份装成两小份,产品价格却不菲。
无论是人工成本还是效率,都不会因为“Mini杯”而受到影响,反而还可能提升门店收入。
目前来看,头部品牌对“Mini杯”的态度依然还处于试水阶段。迷你装还未成为品牌的固定菜单、常销品类,主要还是消费者自行购买,品牌并未如可口可乐对迷你罐一样,为此单独设计、生产包装,进行大量广告、代言推广。
未来茶饮品牌是否会着重布局“Mini杯”还未可知,但这一试水之作,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商机。
3、奶茶行业大逃杀还在持续,中腰部品牌更艰难了
目前,头部品牌也难逃亏损命运,那么中腰部品牌生存空间更是狭小,这也导致“Mini杯”风潮最终只是头部品牌的狂欢。
“Mini杯”因为价格降低了,更容易让头部品牌争夺中腰部品牌的客户。
目前消费者对“Mini杯”的主要预期,是小包装匹配相对低廉的价格。
喜茶、奈雪的茶、一点点等头部品牌产品单价较高,“Mini杯”可以解决价格焦虑问题,降低消费门槛,吸引消费者购买,但对于单价较低的中腰部品牌而言,“Mini杯”很难达到相似的效果。
同时,由于购买“Mini杯”的部分消费者,是出于精神消费需求,更注重产品的包装美观度,未来势必要进行新一轮的研发竞赛。
整体而言,当品牌对“Mini杯”正式布局的一天来临,必定是一场全维度的竞争。
可参考的是,可口可乐当初全面布局迷你罐装产品时,从产品包装到生产、营销都投入诸多,先是在国内与姚明、刘翔、章子怡、葛优等多个一线明星合作代言,并配合电视广告轰炸消费者,而后又和宝马MINI跨界合作,推出量身打造的“CocaCola×MINI”改装车,通过合作为产品造势。
从创新的产品到代言、广告等整体营销,都是头部玩家才能玩得起的。
< class="pgc-img">图源喜茶官方微博
>回顾新式茶饮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这个被认为是暴利的行业,在吸纳着无数新玩家的同时,也经历过数次洗牌、淘汰赛。
马太效应还在持续。一边是头部玩家持续扩张,奈雪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自2015年底开店以来,不到4年时间就开出近200家门店。
喜茶的扩张势头也十分凶猛,2017年—2019年,其门店数量分别为80家、163家、390家。
另一边则是正在发生的倒闭潮。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截至去年,停止营业的茶饮企业超13万家,占茶饮行业企业总数的43%。
当然,头部品牌也依然焦虑。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按2020年零售消费总值计,奈雪的茶在中国高端现制茶饮店市场中为第二大茶饮店品牌,市场份额为18.9%。但在中国整体现制茶饮店市场中为第七,市场份额为3.9%。
尽管喜茶和奈雪的茶目前在高端茶饮的市占率遥遥领先,但考虑到高端茶饮在现制茶饮所占份额小,目前还有很大一块市场还没被攻下。
在一线城市的茶饮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头部新式茶饮品牌有逐渐向下沉市场进攻的趋势。
2020年3月,喜茶在深圳开出首家“喜小茶”门店,并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商城上线。根据“喜小茶”微信公众号的介绍,目前其已开出8家门店。
但在下沉市场,它面对着许多知名品牌的竞争,如蜜雪冰城依靠着主攻下沉市场的策略,在不经意间成长为巨头。早在2020年6月,蜜雪冰城便宣布全球门店数量突破一万家,成为第一家门店数量过万的茶饮企业。
新式茶饮品牌进入下沉市场的门槛并不高,但是这个竞争愈加激烈、品牌越来越多元的市场也并非那么容易拿下。
或许“Mini杯”精致的包装和具备竞争力的价格,能让茶饮品牌在下沉市场撕开一道口子。“Mini杯”的出现,也将让行业混战更加激烈,洗牌的速度也将加快。
(本文头图来源于小红书博主“大象吃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