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高级职业经理人 餐饮管理策划培训师 多年餐饮酒店高管工作经历
时下正值三伏天,一年最热的时候。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报道,最近多地有降雨,气温有所下降。然而,对于天天在高温厨房里工作的厨师们,还是那么热!因此,厨师朋友们,最近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五件事!
一、颈椎最怕吹 夏天的厨房,堪比桑拿房,为了降温,有的厨房会开大马力送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直对着颈椎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建议肩背部不要直对着送风,如果温度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在肩上搭个披肩,晚上洗个热水澡。
二、喝水最怕快 由于温度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因此很多厨师在工作中,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但是这里要注意,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在厨房里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这样身体会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三、炒锅最危险 有些厨房降温设施不是很好,厨房整天处于高温状态,特别是炒锅厨师,要直接面对熊熊大火,以及高温水汽,这时候尤其要警惕中暑危险。
一般中暑的处理方法:给患者降温,尽快将患者移至清凉的地方,用凉的湿毛巾敷前额和躯干,或用湿的大毛巾床单等将患者包起来,用电风扇,有凉风的电吹风或扇子为其降温。注意:不要用酒精擦拭其身体,不要让其进食或喝水。 严重中暑的急救措施:1、将患者移至清凉处。
2、让患者躺下或坐下,并抬高下肢。
3、用凉的湿毛巾敷患者前额和躯干,或用大的湿毛巾、湿的床单等把患者包起来,用电风扇、有凉风的电吹风等促其降温。注意:不要用酒精擦拭患者的身体。4、让神志清楚的患者喝清凉的饮料,如患者神志、呼吸及吞咽均无困难,可以让他喝盐水(每100毫升加盐0.9克)。注意:不要喝酒或咖啡。
5、如果患者病情无好转,应送医院急救。
四、厨房最怕灰 夏天闷热、湿度大,使得本来油烟就大的厨房,灰尘更容易附着在空气里,进入人的皮肤和体内。由于肉眼很难发现,人们常常疏于清理,它们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并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为空气中尘螨及霉菌孢子的栖身地。这些脏东西会趁机进入呼吸系统,进而引发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建议夏天应增加清洁的次数,两三天打扫一次。
五、肠胃最怕凉 夏天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这个季节应少吃太凉的东西,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为了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加点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杀菌。
><>天天气太热了,在厨房做个饭就是满头大汗,热的老婆快受不了了,逼着我想办法来解决。
一、在厨房里安装空调?
这一方案很快被否决,一是厨房里的油烟比较多,厨房里面装空调的话,空调很容易脏,清洁空调也很不容易。二是一般家里的设备平台都是留给卧室和客厅外机用的,厨房装空调外机放哪里?
二、在厨房里安装壁扇?
现在的厨房面积一般都不是很大,很多厨房设计成L形,很难找到安装壁扇合适的位置,在就算找到位置安装个壁扇也要破坏墙面,而且很容易碰到头。而且做饭时吹向人的风也会把火苗吹散。现在家庭已经很少见了。
三、在厨房里安装凉霸?
凉霸也叫顶置风扇,装置在集成吊顶上的,并且跟吊顶做到一个平面上,通过导风百叶旋转送风,但是不能像空调一样制冷。简单来说:凉霸就是一种安装在吊顶中的送风电扇。
凉霸好在哪里呢?
1、可以直接安装在吊顶中,安装容易,不占位置。
2、厨房凉霸可以像电扇一样,利用涡轮旋转出风,能起到降温目的。
3凉霸还能有效的净化空气、烟雾,减少厨房的油烟污染。
可是也有人吐槽:厨房里面都是热空气,凉霸只是把房顶上的热空气吹了下来,人站在下面一点也感觉不到凉快,而且做饭的时候反倒会把火苗吹的到处都是。
师傅说,那是因为凉霸按错了地方,凉霸最好安装在跟厨房门相对的备餐区,备餐时打开凉霸的同时打开厨房门,整个厨房都是凉快的。炒菜时可以选择将凉霸风向改成摇摆风,就不会吹到火苗了。
>州有什么“夜生活”?大部分人的回答是酒吧+烧烤。漫漫暑期,夜晚觅凉最能戳中内心需求点。
可是有一个职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傍晚出门工作,虽然躲过了逼人的暑气,可是面对的却是更高温度的炙烤,他们就是烧烤店的烧烤师傅。
老杨小黄鱼是杭州烧烤爱好者无人不知的烧烤店。老杨做了25年烧烤,曾经一度带动了杭州酒吧行业的发展,很多酒吧老板都说,应该给老杨颁发一个卓越贡献奖。这个夏天,“夜经济”热,让老杨的店更忙了。
2017年老杨在海运国际
傍晚5点,潮新闻记者来到老杨在乐时城的店里,发现这里已经进入忙碌状态,两位烧烤师傅先给露天位置的冷风扇加满冰水,他们说,只有客人觉得凉快了,才有胃口吃烧烤。
记者深知后厨灼热的高温。饮料、温度计、纸巾三件套,为这次采访记者做了充分的准备。
店里的伙计们也准备好了晚上对抗高温的物资——一个巨大的西瓜和足够的水。
老杨小黄鱼营业的时间是傍晚6点到凌晨1点,虽然这段时间室外“退热”了,但是对烧烤师傅们的“烤验”才刚刚开始。
营业之前要先把烤炉的炭火生起来,为了消防安全只能在室内生火。店里有两个炭炉,生火的时候,高高的火苗狠狠地输出着滚滚热浪。
烤炉里的炭点燃以后,烧烤师傅在烤炉上盖了一层未点燃的木炭,把炭火闷起来并保持不熄灭。开始营业时,只要把表层的炭扒开,随着空气的流通,炭火立刻就会旺起来,放上食材就能开烤。
老杨小黄鱼厨房的面积大约有20多平方米,里面有三台烤炉,两台炭炉闷着炭火等着开市,电炉也没有开机。记者在距离烤炉一米多的工作台上放好温度计,过了一会儿,显示的温度是34.5℃。
这时老杨的二女儿来了,大家都喊她二姐,她的工作是镇守在工作台前,给三位烧烤师傅派活儿。她告诉我,只要开始营业,厨房温度就会立刻飙升,她的工作台算是厨房里最“凉快”的地方。
开始营业了,不一会儿,二姐的工作台就到了35.9℃。她说,为了让厨房的温度别上升太快,三个烤炉不会全开,客人还没坐满的时候,就只开一台大烤炉。
渐渐的,到店的客人多了起来,大家都喜欢坐在有空调的室内。户外的冷风扇虽然呼呼地吹着,可温度也有34℃。
随着客人越来越多,一台大烤炉已经不够用了,三台烤炉都开了起来。这时的厨房可以分为3个温区,二姐的工作台依然是“最凉快”的区域,温度是37℃左右。
大烤炉前站的是巴师傅,他31岁,是店里最年轻的烧烤师傅,他烤炉前的温度一直是43.1℃左右。(在师傅背后测的温度,正面的温度只会更高)
巴师傅穿一件黑T恤,仔细一看已经全部湿透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到下巴,再一颗颗地滴到地面。虽然大量出汗,巴师傅却腾不出手为自己擦汗,只有汗水流进眼睛里被刺的睁不开眼时,他才会擦一下。
二姐说,整个厨房一晚上擦汗的纸巾都要用掉好几包。起初大家尝试用运动吸汗头带,但是这种头带运动没问题,用在烤炉前还是不行。虽然吸汗,但是影响散热,只会让人烤得更难受,还是搭一条毛巾管用。
大烤炉左边有一台小一些的烤炉,站在炉前的是43岁的王师傅。
左边和小烤炉构成直角的是一台电烤炉,夏师傅用它来烤生蚝。
夏师傅今年54岁,是店里年纪最大的烧烤师傅,他不能持续烤太久,烤45分钟的样子就要有人替他。老师傅因为出汗太多,一个夏天烤下来要瘦十来斤,等到天气变冷又会慢慢胖回去。
烤生蚝要取蚝开蚝,可以来回走动,不用一直被烤着,而且电炉的温度相比炭炉偏低一些,所以给夏师傅安排了烤生蚝的活儿。
小烤炉和大烤炉之间还有两个强劲的热源,里面“养”着随时需要添加的炭。为了消防安全,这个也不能放到室外。
于是,王师傅和夏师傅的这个角落成了厨房里最热的区域。站到这里,立刻让记者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火力全开”。站了一会儿后,温度显示52.6℃。记者感觉全身的毛孔都被打开,汗水顺着脖子直往下淌。
二姐说,虽然厨房装了空调,可是完全不起作用。这台空调在别的地方制冷挺厉害,可遇到烧烤店的高温和油烟,也只能趴窝了。
烧烤师傅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以后就会形成白花花的盐霜,师傅们必须要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巴师傅喝水的桶是4升装,网红“吨吨桶”和它比只是个弟弟。虽然烧烤师傅喝水的家伙个个巨大,可是所有的人喝水都会控制节奏,不能一次喝太猛。
这样一桶水,巴师傅一晚上就能喝完。他的桶只能放在厨房门口,放在厨房里喝的就是温水。以前他都是喝冰水,后来知道爆热时猛灌冰水会伤身体,就改喝常温的了。
二姐说,店里几年来不断招工,许多十八九岁的服务员光是进出厨房的温度就已经无法忍受,更别说在烤炉前当学徒了,每当干到夏天就会辞职走人。
偶尔有客人会进厨房洗手或者催菜,他们在厨房里最多才站上一两分钟,就满头大汗地直呼受不了,立马逃出厨房。很多客人都佩服在厨房里工作的烧烤师傅们,怎么耐热能力如此之强。
这天,老杨小黄鱼的灵魂人物老杨也在店里。很多人都不知道,老杨其实姓刘,因为当年羊肉串烤得很好吃,有人直接叫他“羊肉羊肉”。时间久了,因为顺口,就叫成了“老杨”,还将错就错,把“老杨”用进了店名。
老杨的老店名
因为2014年的一场大病,老杨现在走路依靠双拐。
老杨说,好在两个女儿已经跟他烤了快20年,技术已经尽得真传,小黄鱼和他烤得一样好吃。
不过他还是担心店里的生意太忙,烧烤师傅们会失去水准,所以时不时地会来店里抽查。
记者和老杨开玩笑说,能不能当他徒弟学烧烤。老杨说,烧烤有啥好的?养不了老,也养不了小。年纪大时干不动,年纪小时不愿意干。
烧烤行业竞争激烈,最近几年出现很多叫“老杨小黄鱼”的店。虽然他对“老杨小黄鱼”这个店名爱得要命,现在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憋屈地注册了“杨门烤匠”。
老杨认为,只要烧烤的味道好,“杨门烤匠”也会火。他的店一直使用白炭,就是最传统的木炭。好处是温度更高,也比机制炭容易控制温度。所以,厨房里的高温和用木炭也有很大关系。
老杨还想把老夏烤生蚝的电烤炉换成炭炉,炭火可以让生蚝熟得更快,味道也绝对比电烤好吃,就是老夏的活儿要苦一些,厨房里也会更热,但是烤出来的东西味道好啊。“味道不好,客人不来,想受热的罪都没地方受去。”
高温天人人盼下雨,可烧烤店不是。下雨虽然凉快,但是下雨客人就少。“杭州人说好汉不赚六月钱,可夏天是烧烤旺季,天越热晚上吃烧烤的人越多,只有天热,喝冰啤酒吃烧烤的感觉才越爽。所以,我们赚的就是辛苦钱。”老杨说。
晚上10点,出来吃夜宵的客人也开始进店了。厨房里的烧烤师傅们继续挥汗如雨,而和厨房只隔一道布帘的餐厅里,却是另一个清凉世界。
餐厅里几台空调开足马力制冷,从厨房走进餐厅,一阵凉爽扑面而来,那感觉就像到了一个仙境。几个妹子从潮新闻记者身边走过,也会带起一阵阵凉风。
记者看了一眼店里的菜单,最招牌的小黄鱼现在是8块钱一条。再看看穿着被汗湿透衣服从厨房出来送菜的烧烤师傅,觉得三伏天的小黄鱼卖8块真的不贵。
栏目主编:赵翰露 文字编辑:宋彦霖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