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渔越酸辣烤鱼
via:餐饮老方
“渔”本意为捕鱼,也指捕鱼的人,我们希望可以借“渔”已有的意义,向消费者传达“活鱼现杀”的内涵。“越”常用的意义有跨越(阻碍)、超出(范围)和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发展。众所周知,在合理的酸度范围内,越酸的食物越开胃,越辣的食物吃起来越香,选取“越”的最后一个含义希望通过“越”可以让消费者看到吃酸辣烤鱼越吃越开胃,越吃越香的体验。
“越酸辣,越香甜”渔越产品上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口味上的“酸辣”,二是材料上的“活鱼现杀”,一表一里。并通过对产品核心原料之一的潮汕酸菜的包装,去辅助主打产品——酸辣烤鱼的酸脆鲜嫩。
做好可视化表达,追求对产品特点的直接有效传播。
华社武汉4月18日电 题:当年赤壁“借东风” 如今“渔光互补”产业兴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潘志伟、梁建强
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潘志伟 摄
一方方水域波光粼粼,连绵成片;一块块光伏板整齐划一,向阳而列;一个个高密度养殖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走进位于湖北赤壁市的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随处可见的“渔光互补”元素,向外界展示着这座滨江古城的振兴动力。
“向天‘借’阳光,靠湖求发展,我们要在这里谱出一首新的‘渔光曲’。”华润赤壁日曜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张弦豪情满怀。2022年底,设计容量350兆瓦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首批光伏组件在赤壁市并网发电。“项目全部并网发电后,每年可以提供近4.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当地供电部门从网架规划、流程优化、并网服务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稳步提升电网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赤壁,这片因赤壁之战而扬名的县域,自古与“天时”“地利”渊源已久。
游客在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来到位于赤壁市赤壁镇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处处是三国文化印记。凤雏庵下,银杏参天,庞统隐居时巧献连环计的故事广为流传;周郎石像,傲对长江,壮志满怀指点如画江山;拜风台上,羽扇轻摇,浩荡东风沿江而起……摩崖石刻的“赤壁”二字清晰可辨。临江远眺,江面上笼着淡淡雾霭,仿佛穿越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赤壁有句谚语,‘十月泥鳅翻肚皮,不等鸡叫东风起’。传言说,诸葛亮当年就是专门请教本地百姓,通过观察泥鳅的变化,才‘借’来了‘东风’。”拜风台前,讲解员周媛绘声绘色地给游客们讲述着历史故事。
在赤壁,“借东风”的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时下,发展的“东风”正在这座历史名城劲吹。和“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一样,新的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记者来到位于赤壁高新区的武汉高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薄膜自动化生产车间,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一张又一张汽车漆面保护膜随着卷轴打捆下线。
“小小一张膜,科技含量可不少。”该公司总经理谢晓忆介绍,汽车漆面保护膜用高分子材料生产,又称隐形车衣,延展性好,还能防化学腐蚀和锐器划伤。“新材料迭代快,科研创新是关键。”该公司以一支包含5名博士在内的研发团队为核心,自主研发生产出的太阳能光伏背板用氟膜,在全国市场颇有名气。
这是数字化茶园现场。(肖琦 摄)
“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底气。”谢晓忆说,2018年在赤壁投产以来,公司平均每年增收约1亿元。得益于赤壁高新区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高正新材料的三期项目已在赤壁顺利投产,预计年产值将达5亿元。
动动鼠标,人造光、人工降雨等智能种植技术在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的大数据驾驶舱里得到直观呈现。古时可遇不可求的阳光雨露,正乘着数字技术的“东风”,汇集在赤壁的茶园里。
走进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大数据平台项目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对茶园进行实时监控。监控平台上,茶园里每棵茶树的生长情况都一目了然。
“监控发现叶片长势不行,就需要施肥;发现叶片发黄或虫害,就需要采取生物手段防治。”赤壁茶发集团项目工作室技术员武嘉骏告诉记者,目前,产业园内已建成数字化茶园500多亩,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了气象监测站、智能灌溉系统,配备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可对茶园环境、土壤、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图为赤壁城区。(张大乐 摄)
“多年前,赤壁青砖茶从这里运上万里茶道。如今有现代科技的助力,青砖茶在品质上更有保证。”武嘉骏说。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茶叶年产量达7.1万吨。
赤壁市还规划建设15.5平方公里高新产业园区,瞄准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大健康三大赛道,已落户工业企业243家,其中规上企业116家。2022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69.6亿元,实现税收11.95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
往事越千年,从“借东风”的故事到“渔光互补”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赤壁正持续引入“能源清风”,做大“科技旋风”,做强“数字新风”,书写产业发展由弱到强、由传统走向创新、由历史奔赴未来的新篇章。
华网上海9月15日电(严曦梦 佘灵)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小店寻觅美食,伴着习习晚风欣赏音乐喷泉水幕秀,“打卡”人气民宿享受一夜好眠……有着百年历史的沪上最后一个渔村——金山区山阳镇金山嘴渔村里,遍地洋溢着与“大龄”标签不符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金山嘴渔村持续加大特色民宿、特色商铺的开发力度,收房租、开店铺、办民宿……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渔”味无穷 村民腰包渐鼓
来渔村,品“渔”味。周末约上三两好友作伴,漫步在渔村老街欣赏美景,细品渔村老街美食是许多游客的不二选择,过去零星的海鲜饭店如今连成了片,大大小小的商铺从30多家增至100多家。
村民沈桂蓉与丈夫开的小吃铺就是游客常光顾的小店之一,夫妻俩一个卖海棠糕,一个卖海鲜油墩子,十几年间几乎没涨过价。随着游客增多,如今沈阿姨有了些甜蜜的“烦恼”。“以前每天只能卖出几十只海棠糕,一般下午4点就收摊了,今年晚上九点后还常有游客排队。”沈桂蓉说,遇上“大单”时,她只好关上店门在里边做。“来来往往游客多,如果开门做生意,客人的货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补足……”
村民沈桂蓉正在制作海棠糕 新华网佘灵 摄
渔村的繁荣也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投资,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山阳镇渔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彬彬介绍,金山嘴渔村所在的渔业村有450多户居民,随着渔村不断开发建设,目前有25%的村民家庭整栋房屋出租给商户,村民有了房租收入,生活更加舒坦了。
40年老宅变身“网红”民宿
通透的玻璃落地窗、简约的日式庭院、优雅的木质秋千……在渔业村北部的新江村,一幢三层的时尚民宿成了最新“网红”拍照地。70岁的张粉华老人没有想到住了40年的老房子在“90后”的孙子邱喆尔手里,摇身一变成了舒服漂亮的民宿。
经过改造装修,老宅焕然一新。新华网 发
2018年,邱喆尔退伍回到家乡,发现不少邻居的老宅都改装了成特色民宿,既能收租看着也养眼。于是,在和家人商议后,邱喆尔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对自家房子装修升级,并在房间安装地暖,配置智能马桶等。
图为老宅照片。新华网严曦梦 摄
“现在条件好了,我想着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哪怕不做民宿,也要让自家人住得舒服点。”邱喆尔说。
说起村里的变化,张粉华如数家珍:夜晚村里亮起来了,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宽敞的公路,家门口的沼泽地被政府改造成了小花园……“现在房子车子都有了,住得也舒坦,有时候招待客人来消遣时光,我们这日子也真是‘奔到了小康’。”张粉华笑着说。
邱喆尔和奶奶张粉华在焕然一新的老宅前合影。新华网严曦梦 摄
渔舟唱“晚” 这里越夜越美丽
渔村的变化还体现在村民的夜生活上。过去夜幕降临,村民们都早早回到家中休息,如今到了晚上八九点,整个渔村还是人头攒动。今年5月,金山嘴渔村景区还新增了“水幕灯光秀”,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村心湖边的音乐喷泉腾空而起,吸引大批村民、游客驻足观赏,渔村的夜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了。
图为金山嘴渔村景区“水幕灯光秀”。图片来源: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
村民张亚妹的家就在村心湖边,出租后被改造成了一家民宿,二楼临近湖畔的露台成了观赏喷泉的绝佳位置,周末订房总是爆满。“这几年我们渔村发展特别快,老百姓的生活也是水涨船高。儿子在城区买了房,我们老两口住在景区里,你说咱这日子甜不甜?”张亚妹乐呵呵地说。
“以前提到金山更多的是‘化’,即化工的化,那么经过这些年的转型发展,金山已经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地,转变为另外一‘画’,也就是画卷的画。”金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健表示,未来将瞄准精品化、特色化,进一步提升民宿、餐饮、休闲娱乐品质,彰显海渔文化特质,打造一个精致浪漫并富有人文底蕴的休闲渔村,让绿水青山真正地成就“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