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30日,阿里巴巴旗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联合CBNData,发布了《2018手机点餐趋势洞察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手机点餐在商家端和消费者端的渗透率明显上升,上海和杭州成为全国手机点餐用户数最多的两个城市。未来一年,手机点餐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手机点餐已成为行业和商家新餐饮转型的关键。
用户渗透率近10%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报告显示,随着手机点餐技术的完善和体验的提升,过去一年接入手机点餐的餐厅数量增长迅速。以口碑平台数据为例,今年一季度对比去年二季度,使用手机点餐的门店数增长了44%。
越来越多的商家接入手机点餐,对应的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手机点餐。过去一年称得上是手机点餐的规模发展起步年。根据口碑平台数据,不到一年时间内,全国手机点餐用户的渗透率从去年二季度的2.4%,增长到了今年一季度的近10%。这意味着手机点餐新体验带来的便利性,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报告同时也洞察了引领手机点餐新姿势的人群特征。80后、90后作为消费升级的中坚力量,不出意外地成为手机点餐新一代。口碑数据显示,80后、90后(即18-37岁)占到了手机点餐总人数的83%。在人群渗透率方面,这一人群的手机点餐渗透率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 class="pgc-img">>长三角渗透率领先 上海杭州领跑 "点餐之城"
与移动支付在发展初期的情况类似,目前超过六成手机点餐用户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此外,以上海、杭州两个城市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手机点餐渗透率要显著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这应与长三角城市群移动支付最早普及,餐饮商家对互联网科技敏感度更高有关。
< class="pgc-img">>值得一提的是,用餐排队等位问题最突出的城市,也是现阶段手机点餐领跑的城市,这或许与商家已逐渐形成"用手机点餐缓解排长队"的共识有关。之前口碑的调查显示,上海、杭州单次就餐排队时长达到23分钟和21分钟,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三。对应的,口碑数据显示,杭州和上海在全国也是手机点餐领跑的两大城市。
"排队第一城"上海是过去一年使用手机点餐的用户数最多。而杭州作为公认的"移动支付之城",在手机点餐发展普及的道路上具有先发优势。杭州过去一年使用手机点餐的用户数仅次于上海,在笔数上更是超越上海成为第一。
不过由于手机点餐尚处于发展起步期,"第一城"花落谁家,目前看来仍是未知数。这两个城市解决吃饭排队问题的决心,或许将起到关键作用。
手机点餐迎高速发展年 成新餐饮转型关键
报告同时预测,经历了萌芽期和过去一年的发展起步期,未来一年手机点餐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一方面是因为在商家端的降本增效作用得到广泛验证,预计商家接入手机点餐的速度相比之前将有大幅提升。另一方面,80后、90后人群作为消费主力军,对于就餐排队时间的敏感性和对于优质消费体验的追求,将反推手机点餐功能的普及。
另据艾瑞咨询早前的报告数据,目前全国已经有18%的商家接入了手机点餐,渗透率每季度增长3.2%。手机点餐有可能像移动支付一样,在未来一两年内快速普及。
对于商家而言,由于餐饮服务行业一直存在招工难、成本高的现象,口碑App等平台提供的手机点餐功能可以帮助门店减少人力成本,同时提高门店的运转效率。预点餐的功能还可以吸引很多不愿意排队的顾客,帮助门店带来新增的生意。
手机点餐也成为行业和商家新餐饮转型的关键一步。口碑方面介绍说,新餐饮的本质是用数据驱动餐饮行业"人-货-场"的重构,这要求餐饮门店的交易、菜品和人必须先数字化,而手机点餐可以帮助商家实现门店经营的数字化。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年,手机点餐如能在短期内高速发展,将极大推动餐饮商家的数字化转型,促进行业尽早走上新餐饮之路。
><>热门餐厅门前大排长队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头疼,也已成为不少商家“甜蜜的负担”。而现在,手机点单令这一问题得到缓解——不同于传统人工点单,手机点单具有的自助化、免排队、可预约的特点,正使它得到快速普及。艾瑞咨询报告显示,51.7%的中国消费者最希望选择的排队方式是手机在线排队,在所有选项中位列第一。
在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app上,今年一季度对比去年二季度,支持手机点单的门店数增长了44%,目前国内接入口碑app点单的餐厅、店铺近30万家,包括面包新语、CoCo奶茶、肯德基这样的大型连锁品牌,也包括单店的中小餐厅。
想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餐饮业的现状,和日本、美国对比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作为欧美和亚太地区的餐饮强国,美日两国手机点单的应用却远不及中国:美国一些头部餐饮品牌尝试了手机点单,但遇到了难以应付大量订单的麻烦;日本民众对手机点单的接受度还处于很低的状态。
国外普及程度低,但尝试也在进行
Japan Foodie CEO董路告诉亿欧,在日本,手机点单这样的点菜方式“几乎没有”。Japan Foodie是日本第一家面向访日游客的美食服务类app,为游客提供餐厅推荐、餐位预定、用餐支付等就餐服务。Japan Foodie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日本推广手机点单的模式,但目前依然少有人使用。
“这是因为需要餐厅的配合,引入手机点单会改变餐饮店的业务流程,而日本人对改变总是比较抗拒,推广起来需要过程。”董路对亿欧说。
美国也是同样,和日本相比,美国已经有一些头部餐企采用了手机点单。但整体来看普及程度和品牌纵深度都不如中国。在中国,大小餐饮品牌都已经陆续接入手机点单,你甚至可以看到街边的拉面店都采用了这种点单方式。而在美国,绝大多数人还是到店点餐、排队、信用卡支付取餐。
手机点单这样的方式之所以没有在美国和日本普及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首先在支付方式上。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对现金执念颇深,美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信用卡社会,两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远不及中国,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手机点单在美日没有大面积流行开来。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在可与国际社会进行比较的2015年,日本的无现金支付比例为18%,大幅低于中国的60%,这个数字在2016年也仅微增至20%。
而在美国,信用卡是万能的支付通道——停车费、买地铁票、自助机购物、快餐店结账……大多美国人还是会选择用信用卡结账。
连锁化程度是另一个影响手机点单普及的关键要素。据掌柜攻略统计,美国70强连锁餐饮门店数在所有门店数中占比30.8%,营业额占比13.7%,远高于中国的6.2%和0.7%,在连锁度和连锁市场规模集中度上都远超中国。美国快餐业水准高、密度大,像快消品一样随处可得。
从需求端来讲,这意味着消费者们可以轻易在家门口找到一家信得过的餐厅解决一餐,而不需要专门跑到一家门店去排队。
从供给端看,连锁化程度高意味着这些大型连锁餐企都有着相对完善的收银、支付、点餐系统,已经有了完善的运营体系,想要变革的欲望就没有那么强。综上两点导致国外对于手机点单的创新动力不足。
即使接入手机点单,国外做这些事的也都是餐饮巨头。星巴克尝试过手机点单,但这一开始让他们手忙脚乱——2017年1月,时任星巴克首席运营官的Kevin Johns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手机订单暴增,提货点人满为患,影响了星巴克门店的正常运营和美洲市场一个季度的交易量,但好在此后通过运营调整得到了缓解。不仅星巴克,汉堡品牌Shake Shack以及沙拉连锁 Sweetgreen在此前都表示过手机点单拖慢了店内的速度。
而回顾国内餐饮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中国中小商家们的“报团取暖”。较低的连锁化水平使得中国大部分商家不具备美国餐饮巨无霸们那样自建手机点单系统的能力,类似有了口碑app这样的平台,国内的中小餐饮商家才得以低成本接入手机点单。
在国内迅速普及,助力商家效率提升
在中国,手机点单一经推出,就迅速普及。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新餐饮消费行为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51.7%的中国消费者最希望选择的排队方式是手机在线排队,在所有选项中排列第一。
对消费者来说,手机点单的好处主要在于节省了时间。他们可以在到店前就点好单,到店后直接取走;他们还可以在堂食入座后扫码点单,免去了叫服务员的这道程序。
而商家也有足够的理由去使用手机点单,通过手机点单,不仅可以提升用户体验,更可以提升效率。
如何提高用餐高峰期的效率,是包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包道是一个广式点心品牌,不久前联合口碑在广州天河北打造了一个“智慧餐厅”,这是使用手机预点单的典型例子,白领们在到店前点单支付,到店后可以直接取走。
包道在广州共有52家门店,其中社区店25家。据包道品牌经理文柳霞介绍,和其他社区店每天处理180—200单相比,位于天河北的“智慧餐厅”每天最高可处理250单。包道其他门店一般配备13—14名服务人员,除后厨的3名员工外,其余的分布在收银、点餐等各个岗位,而智慧餐厅则只需要2名服务人员在外引导。
效率的提高同样体现在堂食场景。来自宴汇餐饮早在2016年4月就开始使用手机点单,是最早体验手机点单的品牌之一。
宴汇餐饮旗下拥有赠李白,蔴将、GO辣等品牌,目前已将手机点单接入旗下所有门店。宴汇运营总监梁子帆介绍,通过手机点单,宴汇旗下面积为一两百平方米的店面可以减少1—2名员工、省掉将菜单拿到前台和餐后结账两个步骤,并且提升了翻台率。
中国有望在餐饮信息化上实现弯道超车
手机点单在中之所以能迅速普及,在产业基础、社会阶段、消费习惯方面都有各自的原因。
皮尤报告显示,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为68%,在全球处于中游,但从日常观察来看,在城市几乎人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想用餐就打开app、使用线上支付已经是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推出手机点单已经无需对消费者进行教育。
此外,伴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外出就餐,喜欢到“网红”餐厅打卡。口碑调查显示,国人吃饭一年平均排队86小时,平均每餐要等待19分钟。想吃饭又不想排队,催生出手机点单的巨大需求。
从商家端来讲,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7月全国餐饮收入22800亿元,同比增长9.8%。这是继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突破两位数之后,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在三高一低(房租、人力、物料高、利润低)的情况下,餐饮行业增长面临新的增长压力,提升效率成了头等大事。手机点单显而易见的好处正是提升了翻台率和降低了人力成本。
口碑CTO李杨东近日表示,新餐饮的本质是餐饮产业链中的人、货、场重构。要实现新餐饮,餐厅必须先实现交易、货品和人的信息的数字化。手机点单从预约、点餐、支付等环节帮助商家实现门店经营的数字化,是餐饮实现数字化的入口,也是新餐饮的第一步。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目前来看,中国手机点单的应用都远强于美国和日本。曾经在餐饮连锁化程度上落后的中国,有望在餐饮信息化上实现弯道超车。
本文来源:亿欧,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餐餐厅的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在手机上就可以直接看到餐食操作区,甚至内部厨房,是不是吃的会更放心?
区别于传统透明厨房和视频厨房,海淀区领先提出网络厨房的新概念,打造海淀“阳光餐饮”APP。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打开安装在手机上的海淀阳光餐饮APP消费者端,输入要搜索的饭店后,不仅能看到这家饭店的资质证照以及各项安全信息,就餐时间时,还能看到后厨以及备餐区等相关区域的实时监控视频。
据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实现食品加工过程可视化的基础上,3750家餐饮服务单位上线“阳光餐饮”手机APP,并实现数据与外卖平台对接。无论是监管人员、消费者均可通过APP实时观看后厨操作全过程。全区595户学校食堂、54户家养老机构食堂实现“阳光餐饮”,有效提高了餐饮服务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了监管效率,保证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另据了解,针对食品保质期投诉举报较为集中的情况,海淀区全国首创“一码追溯”,实现对食品保质期的可视化“阳光”监管,通过扫描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收银小票即可显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内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将被自动拦截,无法进行结账。
目前,超市发13家直营店现制现售区域、便利蜂便利店百余种短保质期食品已实现二维码身份识别,“一码追溯”实现从商场超市到便利店业态的全覆盖。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2018年,在获评北京市第一批食品安全示范区后,海淀区不断健全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补足工作短板,持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近三年来,海淀区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2019年,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位居北京市第一;“网络餐饮安全治理水平”项目荣获“全国餐饮安全治理十大创新举措奖”。2020年,海淀区市场局餐饮服务监管科荣获“全国食品安全先进集体”称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