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半夜心慌睡不着,这个现象。
啥是半夜心慌睡不着?
我给你说个典型的例子。
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39岁,医案记载姓王。
这个人,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出现心悸心烦的现象了。
< class="pgc-img">>最初,她常常在白天发作。动不动,就心慌那么一下。
后来,这个事儿逐渐开始频繁,不仅白天发作,夜里也发作,严重影响睡眠。
最近这段时间,此人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所以症状开始加剧。夜里心慌、心悸、心乱跳,一宿仅仅睡三四个小时。而且,浑身怕冷。
此人一看,问题不能再拖了,于是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心电图显示,“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怎么办好呢?后来,她权衡再三,决定投中医治疗。而且,这个治疗办法,最好是简单方便,容易操作。
于是,就看中医。
< class="pgc-img">>刻诊,见脉结代,舌淡。
当时,医家就给出了一个小主意。这就是,用桂枝、合欢花,甘草,酸枣仁,泡水代茶饮。在睡前,送服珍珠粉。
结果如何?这小方子,患者恢复服用20多天,心中慌乱悸动之感,以及失眠的问题全都显著好转。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消失。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是桂枝甘草汤临床运用的典型医案,在业内很有名。我从前在参加经方学习研讨的时候,听同仁们提到过。
这里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
< class="pgc-img">>我跟你说,这个女患者的问题,用中医的视角看,就是心阳不足。
心阳,说白了,就是心中的阳气。心阳不足,心地跳动、射血就缺乏动力,变得不稳定。表现出来,就是心悸心慌。用心电图来看,就是所谓“室性期前收缩”。
心阳不足,身体温煦失常,所以患者就手脚发凉、身体畏寒怕冷。心阳不足。心神被冻得直哆嗦,你说人还怎么睡觉啊?她肯定睡不着。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温补患者的心阳。
怎么温补心阳?医家用到的,其实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
桂枝甘草汤,是《伤寒论》里的经方。其基本组成,就是桂枝,炙甘草。
< class="pgc-img">>它本来是治啥的?就是说,一个人伤寒感冒了,医家给他发汗。
结果,发汗太厉害了,导致阳气随津液外泄而不足,于是出现心悸、气短、脉数不静等心阳不足的表现。这个时候,用桂枝甘草汤。
其中,桂枝可以温通心阳,炙甘草补脾益气,生化心中气血。
因此,此方的要义,就在于温补心阳。它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阳不足证,有治疗效果。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显然就是心阳不足,那好,用桂枝甘草汤最合适。
< class="pgc-img">>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医家加了合欢花和酸枣仁。前者,理气解郁安神,酸枣仁,可以养心安神、敛汗生津。睡前服用珍珠粉,起到珍珠粉安神定惊之效。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生活中,心律不齐、心悸心慌、半夜睡不好觉的人,多得是。我写这篇文字,是提醒你,要适当考虑心阳不足的问题。
有这类问题的人,你最好到医院看看,请中医辨证指导。如果确属这个问题,你要知道,中医是有办法很好加以改善的。怕就怕,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懂。
< class="pgc-img">>当然,同样是心慌心悸、难以入睡,还有别的因素可以导致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盲目尝试桂枝甘草汤加减,必须经专业人士辨证施治。你要是用反了、用错了,那就坏了。
总而言之,心阳,是我们心脏工作的动力。我们得知道它的宝贵和重要性。生活中素来畏寒怕冷,经常过度思虑思考,睡眠时间又得不到很好保障的人,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了。
好了。这个事儿,就说这么多。
月22日是今年的秋分时节,秋分过后,自然界的阴气开始旺盛,天气开始变冷,同时降雨量逐渐减少,天气干燥。随着自然界的变化,外界致病的主要因素也开始由入秋时的温燥邪气转变为凉燥。所以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说“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那么,我们在秋分时节该如何养生?听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营养科魏帼医生怎么说。
燥邪损伤人体时最容易表现的症状就是损伤津液导致的干涩,如口干唇燥、鼻咽干涩,皮肤干燥甚至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情况。另外,由于秋季与肺气相通,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同时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而燥邪伤人容易从口鼻而入,所以燥邪很容易损伤肺脏,导致人体出现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的情况。另外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燥邪伤人还容易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的情况。
为了防止秋季凉燥伤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暖。初秋时节,天气刚刚转凉,我们还可以适当秋冻一下,但是秋分过后,就不要盲目“秋冻”了。尤其是那些本身阳气较弱的人群,当自然界的阳气减弱的同时,自身的阳气不足就开始凸显出来,这时如果一味的盲目秋冻,很容易导致正气受损,外界邪气则更容易损伤人体。所以秋分后,如果中午气温较高,太阳底下仍然可以穿短袖或薄长袖,但阴凉处或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还是要适当增加一些衣物。
除了保暖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秋分时节适当的增加一些温润的食物,来抵抗凉燥的邪气。比如:龙眼肉、杏仁、枣、南瓜、桃等食物。同时适当减少一些寒凉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冷饮、冰淇淋等夏季常吃的解暑食物,防止寒邪直入脏腑导致胃肠不适。
对于已经感受凉燥邪气而出现不适症状的人群,在症状轻微时或就医用药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来达到辅助改善不适症状的目的,比如:用大枣、南瓜、杏仁、龙眼肉熬煮成粥,温热时饮用,就可以起到温润去燥的作用。如果喜好饮茶的人群,也可以尝试下面的茶饮方,来平稳度过凉燥的秋季。
杏苏汤加减茶饮方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杏仁、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制作方法:将上6味放入杯中,沸水冲泡后代茶饮即可
效用及方解:清宣凉燥,宣肺化痰。方中苏叶解表散邪,杏仁宣肺止咳,陈皮理气,生姜温肺,大枣润燥,甘草调和诸药,可以起到宣肺止咳,温肺润燥的作用。
月22日是今年的秋分时节,秋分过后,自然界的阴气开始旺盛,天气开始变冷,同时降雨量逐渐减少,天气干燥。随着自然界的变化,外界致病的主要因素也开始由入秋时的温燥邪气转变为凉燥。所以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说“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那么,我们在秋分时节该如何养生?听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营养科魏帼医生怎么说。
燥邪损伤人体时最容易表现的症状就是损伤津液导致的干涩,如口干唇燥、鼻咽干涩,皮肤干燥甚至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情况。另外,由于秋季与肺气相通,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同时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而燥邪伤人容易从口鼻而入,所以燥邪很容易损伤肺脏,导致人体出现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的情况。另外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燥邪伤人还容易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的情况。
为了防止秋季凉燥伤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暖。初秋时节,天气刚刚转凉,我们还可以适当秋冻一下,但是秋分过后,就不要盲目“秋冻”了。尤其是那些本身阳气较弱的人群,当自然界的阳气减弱的同时,自身的阳气不足就开始凸显出来,这时如果一味的盲目秋冻,很容易导致正气受损,外界邪气则更容易损伤人体。所以秋分后,如果中午气温较高,太阳底下仍然可以穿短袖或薄长袖,但阴凉处或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还是要适当增加一些衣物。
除了保暖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秋分时节适当的增加一些温润的食物,来抵抗凉燥的邪气。比如:龙眼肉、杏仁、枣、南瓜、桃等食物。同时适当减少一些寒凉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冷饮、冰淇淋等夏季常吃的解暑食物,防止寒邪直入脏腑导致胃肠不适。
对于已经感受凉燥邪气而出现不适症状的人群,在症状轻微时或就医用药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来达到辅助改善不适症状的目的,比如:用大枣、南瓜、杏仁、龙眼肉熬煮成粥,温热时饮用,就可以起到温润去燥的作用。如果喜好饮茶的人群,也可以尝试下面的茶饮方,来平稳度过凉燥的秋季。
杏苏汤加减茶饮方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杏仁、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制作方法:将上6味放入杯中,沸水冲泡后代茶饮即可
效用及方解:清宣凉燥,宣肺化痰。方中苏叶解表散邪,杏仁宣肺止咳,陈皮理气,生姜温肺,大枣润燥,甘草调和诸药,可以起到宣肺止咳,温肺润燥的作用。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