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拿到一份最新的“2021年天价岩茶”榜单,上榜岩茶分“非卖品”和“在售品”。“非卖品”有18款茶,每斤价格均在10万元以上,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岩茶有14款;“在售品”有七八十款,每斤价格在5万元以上。
拥有千年历史的武夷岩茶以工艺繁复、制作周期长、品质独特著称,价格向来不菲。近年来,部分岩茶价格呈现数倍乃至一二十倍增长,从每斤数千元、上万元涨至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春节期间,记者调查发现,“天价岩茶”愈演愈烈,有的还打着“非卖品”名义“天价”出售,少数岩茶被炒作成“办事茶”“送礼茶”,成为热门高端礼品,并滋生回收、代售等变现业务。谁是“天价岩茶”幕后推手?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每斤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充斥市场
“非卖品”卖“天价”
记者近日走访福州茶叶市场发现,包装奢华、每斤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充斥市场。
记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包装上标注“非卖品”的茶叶,不仅在专卖店公开出售,并且店员一张口就是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
在福州一家名为“手尚功夫”的茶叶店,店员向记者推荐一款标注“非卖品”的“远香”茶叶,10克1泡的茶叶9600元,每斤48万元。记者问这款茶能不能卖,店员表示“可以”,并称春节期间这款茶很多人想要,需要等几天才有货。记者表示预订5泡,店员电话确认后说“三天后可以取货。”
记者在福州一家“北岩”岩茶店看到,一款名为“宗匠大韵”的岩茶,一盒两泡(1泡9克)标价16200元,每斤45万元,茶叶包装上标注“非卖品”。记者问“非卖品”是否出售,工作人员表示,可以按标价出售。
市场上还疯传所谓“天价岩茶”榜单。记者拿到一份最新的“2021年天价岩茶”榜单,上榜岩茶分“非卖品”和“在售品”。“非卖品”有18款茶,每斤价格均在10万元以上,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岩茶有14款;“在售品”有七八十款,每斤价格在5万元以上。
记者在福州、武夷山多家茶叶专卖店发现,榜单上的“天价茶”绝大多数在销售,且每斤超过10万元的不止上榜岩茶品牌。
在福州一家“八马”茶叶店,店员向记者推荐多款每斤价格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其中一款名为“牛一”的岩茶,1泡仅8克,包装奢华,售价3000元。
“天价茶”榜单成送礼依据
收受后还可回收、代售变现
记者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武夷岩茶的成本在数百元、数千元之间。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每斤动辄一二十万元、数十万元的‘天价茶’,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肯定不是正常现象。”
位于武夷山星村镇黄村的一家中小型岩茶厂,茶叶是由当地茶农加工生产的。前些年,这里的茶叶销售价格为每斤300元至3000元。近年来,该茶厂和福州客商合作,注册新公司、包装营销,改头换面,部分岩茶每斤达十几万元甚至三十多万元。
武夷山茗川世府茶叶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黄正华告诉记者,“天价岩茶”主要是武夷山以外一些商人进场炒作的结果。
“外面公司运作能力很强,进武夷山后,收购茶农产品,注册一个商标,取个花名,文案做漂亮,包装搞奢华,炒作‘榜单’‘稀缺’‘非卖品’等噱头,推高价格。”黄正华说。
“天价茶”的背后暗藏“四风”等腐败动向。记者在福州多家茶叶店暗访时,多名店员告诉记者:“1泡茶近万元甚至一两万元,买的人不怎么喝,几乎都是用来办事送礼的。”中秋、国庆及春节期间,此类“天价茶”销量明显增加。
记者调查了解到,“天价茶”榜单之所以受追捧,除了企业的营销炒作,还因为榜单成为一些人办事送礼的重要依据。
多家茶叶店店员告诉记者:“这个榜单一出来,大家就知道了这款茶叶的价格,送给领导有面子。”在福州三坊七巷附近一家茶叶店,店员告诉记者,不少人是按照榜单的排名找茶送礼,越是“非卖品”、越是高价越受追捧。有的茶品质一般,但是标上“天价”,偏偏有人找上门来买,说领导爱喝,非得送这款茶不可。
“有款上榜岩茶单泡6000元,有顾客寻上门来要买,说是年节送礼,对方只要这款茶,最后每泡茶加价2000元购买。”福州鼓楼区一家茶叶专卖店店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福州一些茶叶店暗访发现,有的茶叶店提供“天价茶”回收服务,“收这么贵的茶,有的人觉得喝了浪费,想要转手变现,可以把茶叶放在我们这里,售出后分成。”
多数茶农利益受损
应刹住奢靡腐败之风
记者调查了解到,卖出“天价”的“正岩茶”“山场茶”大都产自武夷山天心村。这些年高端岩茶的火爆,受益的主要是茶商和少数茶农,武夷山大多数茶农不但没有受益,反而成为受害者。
由于近年来市场上炒作“山场茶”“正岩茶”,以“稀缺”“大师”等噱头作为卖点,市场上将“天价岩茶”等同于武夷岩茶,使大量中低端岩茶遭遇“寒流”。实际上,武夷山茶园面积14.8万亩,每年岩茶产量1万多吨,正岩茶不足10%;正岩产区之外,很多中低端岩茶卖不出去,茶农利益受损。
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吴志明说,一些茶企过度炒作、过度包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岩茶的信誉度有持续下降趋势。近两年以来,中低端岩茶滞销率达40%以上。
采访中,武夷山的茶企、茶农、行业协会负责人、当地党委政府等各方均明确表示,炒作“天价岩茶”,助长了奢靡之风,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说:“质优价实,让老百姓而不是少数人消费得起岩茶,才是岩茶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方向。不能通过炒作去创造、迎合那些畸形的需求。”
近日,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发布多封公开信,倡导全市茶企茶农共同反对价格虚高、过度包装、恶俗花名等炒作行为。
针对“天价岩茶”愈演愈烈的乱象,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持续采取多项措施整治。武夷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秀莲告诉记者,近日,武夷山市场监管局、茶业局等部门约谈部分销售“天价岩茶”企业,对存在过度炒作、串通操控茶叶价格,甚至以次充好等行为的依法查处,并予以曝光,纳入企业不良信用记录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要防止“天价茶”等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诱发“四风”问题反弹,在日常监督中,应将“天价茶”列入党员干部不得收受的名贵特产资源目录,对于利用“天价茶”进行洗钱、受贿等行为的,应严肃查处,公开通报,形成震慑。
(来源:新华视点)
河网记者 莫韶华
在武侠小说中,门派相争江湖比武经常以少林高僧的斡旋而化干戈为玉帛;现实中,自古便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少林功夫闻名遐迩,成为中原武术乃至中华武术的代名词。其实,除了少林拳,河南还是陈氏太极拳、苌家拳、形意拳的发源地,孕育着40余种武术拳种,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中原武术的博大精深和中原武林的高手林立或许在这部皇皇巨著《河南省武术志》中能找到答案。
历经六年,五易其稿,《河南省武术志》于2020年12月正式出版
1月14日,《河南省武术志》(下简称《武术志》)出版座谈会在郑州举行。该书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首部省级武术志书,全面记述了河南省及中原地区自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武术起源发展过程,重点记述了武术拳种、武术文化、武术成绩、管理机构、武术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史料丰富、内容厚重,填补了中国没有省级层面武术类专志的空白,可谓太极“领衔”。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让少林功夫红遍世界,掀起全球性的武术热
为什么说中原武林流派众多、高手如云?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武术大省,驰名中外的少林拳、太极拳、岳家拳、心意拳、苌家拳等均源自河南,在河南,拳种流派众多、习武人群庞大、民间尚武之风盛行。
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申遗成功
中原武术源远流长,回看殷墟废址,古老的冷兵器时代周武王就给大武舞中的“夹振之而四伐”作过战斗诠释;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记载了当时的剑术“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还创造了与将军邓展斗剑“三中其臂”而不败的纪录;北宋靖康之难,二帝被俘,河南出现了“还我河山”的民族英雄岳飞;“十三棍僧救唐王”,为光大少林武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清时期武术大盛,陈王廷、苌乃周创造中国名拳;近代查拳大师常振芳在开封长期授拳艺播天下;1936年在德国柏林奥运会期间,表演中国武术的国术队员中就有5位河南籍选手;中州武术文化孕育了新中国第一代的河南籍武术名家常振芳、张文广、刘玉华……
2020年11月17日,72岁的台湾著名漫画大师蔡志忠在少林寺拜师,成为一名少林弟子
中原武术的历史地位有何变化?
作为国宝国策,武术与国家命运同步同频。漫长的冷兵器时期,武术与军事结伴而行,成了权力的助手。随着热兵器出现,武术渐渐隐退于短兵相接的军事战场,置身于民间肥沃热土,神奇般地演变成了强身健体、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历史当下,全民健身成为国家发展大政方针,武术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估量。此外,武术是中国通往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使者和桥梁,河南武术拳种在世界各地的优势日益明显。
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少林拳研究专家、武术九段栗胜夫为了真实呈现河南武术盛况,多次前往北京、南京寻找资料,往返少林40余趟,置身“拳师窝”,留存照片1000余张。正是因众多编撰者呕心沥血,才有了《武术志》的诞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栗胜夫评价《武术志》虽然是一部静态的书,但却是一个活态的、时代的精神视觉,是立体的武术记忆、河南记忆。
千百年来,中原武术各门派就武术起源、传承流程、内容风格等方面相互竞争、众说纷纭。就少林拳来讲,源头众多,《武术志》的出版起到了正本清源,解决纷争的作用。摸清河南武术家底,捋清拳种流派发展脉络,客观地记述了拳种概貌,为河南乃至全国武术规范发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
塔沟武校2万余人亮相2020鼠年央视春晚
为什么我们喜欢将武术赋予人文含义?
枯树盘根、百花扑面、二龙戏珠、凤凰展翅、乌龙摆尾、犀牛望月、饿虎扑食……这些武术套路的动作名称充满诗情画意、凸显崇尚自然;攻守进退、虚实快慢、轻重缓急……这些拳法拳理中突出了阴阳学说。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广举评价道,武术排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文化遗产前列,与中医、书法、京剧等国粹一样,唯有古老的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磨炼才能创造出来,是独具世界魅力的瑰宝。它是从哲学衍生的文化奇葩,是术,又是艺,也是文,更是道。中华武术,既关乎人本,又关乎国本;既可健身养生、普惠大众,又可作技击战力、安民保国。
从《武术志》中可以看出,河南武术流派众多、拳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道德至上、门规森严,内容大多弘扬儒家思想、家国情怀、仁义礼信、忠勇谦和。对此,栗胜夫认为,就学术价值而言,可启发武术领域的仁人志士触摸到河南武术的博大精深、体会其珍贵价值,使现代人见其所见、预其所见,为继往开来的武术事业提供经验。
此外,武术还包含了中医学说的运用。早在元代,少林寺就成立了“少林药局”;黄飞鸿、方世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武林高手”本职都是从医;名医华佗研创“五禽戏法”鼓励世人强身健体,中医有“阴阳学说”,武术有阴阳平衡,二者是亲密伙伴,相辅相成。
河南文史专家学者、地方志专家、撰稿人代表、知名武术家代表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武术志》的出版对讲好黄河故事有何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王守国评价中原武术至少在“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三个方面有所体现,它内外双修、形神兼备,生动形象地印证了辩证、和合的理念,既是文化的产物,也催生了文化的发展。此外,以古都文化、根亲文化、甲骨文、武术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武术文化交流形象便捷,更容易被世界接受,而2020年年底的太极申遗成功更为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讲好黄河故事来看武术文化,可以更清晰判断它的价值。
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全钧评价说,《武术志》的出版捍卫了河南作为武术发源地和武术大省的地位,弘扬了中原武术的传承,有效避免了稀有拳种的失传,让更多人感受到河南武术的魅力。
部商业电影有保鲜期吗?暌违一年的《唐人街探案3》终于登上了大银幕。同年级的《囧妈》去年早已提前特招插队,流媒体毕业了;《姜子牙》《夺冠》也在影院解封不久后的最热档期——国庆档——中规中矩地通过大考。而《唐人街探案3》这部拍摄耗资甚巨、中日泰明星演员联袂的商业巨制,却仍旧割舍不下全年度最肥的春节档。
据官方数据统计,《唐人街探案3》首日狂收票房10.5亿元,创造了单市场单片首日和单日全球最高票房纪录。票房打破多项纪录的同时,《唐人街探案3》却没有收获与之相称的好评,截至2月14日,豆瓣评分5.9,在春节档电影中暂居末位,也是该电影系列最低。口碑平平,票房却一路飘红,本文从东方主义、文化挪用等视角分析这部春节档巨制的商业成功。
《唐人街探案3》电影海报。
《唐探3》原计划于2020年春节上映,不仅是同档期最炙手可热的印钞机,且上承前两部口碑尚佳的余温,下启即将举办的2020东京奥运会,可谓春节应时,奥运应景。疫情暴发,《唐探3》原本的收割票房梦碎;但随着新冠的全球大流行,东京奥运也被迫延期。我们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环球同此凉热”。
《唐探3》也同样“环球”。继第一部曼谷、第二部纽约后,这次的舞台变成了东京。演而优则导的陈思诚在类型片的套路中辗转腾挪、左右逢源,将或许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日本文化,密密缝织进了他的电影野心之中。
《唐探3》里的日本既似曾相识、又模糊不清。一个东方人拍摄另一个东方民族,会“东方主义”吗?拼贴日本元素会造成“文化挪用”吗?为何最终陈思诚选择世界作为他的背景板,展开“唐探电影宇宙”?
撰文 | 伯樵
东方人也可以“东方主义”吗?
《唐探3》把中国人印象中的日本元素一网打尽:从地标东京塔,到繁忙的涩谷街头,Cosplay、相扑、剑道、泡汤、黑帮、恐怖片,能想到的日本元素一网打尽,甚至连一些不方便表达的元素(比如“东京热”)也颇熨帖隐晦地藏在了电影细节中。而串联这一系列元素的,则是一个既不难猜、也不精巧的(伪)本格密室设计。同样,非常(伪)日本。
几乎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东京印象,都被塞进了这136分钟。混搭也好,乱炖也罢,《唐探3》超高密度、但也浮光掠影地集中处理了这些素材。东京这座视觉信息量如此丰富、可赛博朋克、可古朴幽深的现代性都市,最终只沦为了一个江户川柯南20分钟足以搞定的“密室杀人事件”以及一个暂时还没任何卧底的“黑暗组织”故事的背景板。剥开这个东京密室物语的包装,剩下的唯是一部坐在榻榻米上讲述的旅游宣传片,它的对象仍旧是国人。
《唐人街探案3》电影海报。
甚至在日本明星的选择上,同样充满了“全年龄段中国用户画像分析”的精确感:在60后心中不可磨灭的《血疑》里的三浦友和,主打70后-80后的《东京爱情故事》里的铃木保奈美,横扫85后、90后群体的长泽雅美,老少通吃的妻夫木聪,以及演技收放自如的艺术电影名演员浅野忠信......
是的,《唐探3》无疑是一个围绕中国打造的发生在日本的国产推理故事。这本身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一部春节档电影,而日本人甚至都不过春节。
但换个角度说,如果《宿醉4》把镜头对准日本(《宿醉2》[The Hangover Part II]正是这么干的,不过背景是泰国),把一帮美国人去日本参加自己高中好友的跨国婚礼的闹剧历程,混杂着日本元素拍成一部屎尿屁喜剧——这多半会被穿着小众名牌纯色系高领毛衣、品咂着猫屎咖啡、打开家中窗户就能瞅见中央公园的《纽约客》影评人喷为“东方主义”。
但当一名东方人拍摄另一群东方人的文化世界时,还会有“东方主义”作祟吗?
技术上而言,当然不乏这种可能。尤其是日本文化很多面向,长久以来也会让人或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或妖魔化地嗤之以鼻,或不加分辨地一概敌视。但平心而论,陈思诚似乎根本未曾有过“东方化”日本的念头,海量的日本元素近乎没有余裕让创作者去深度地“奇观化”日本。换言之,与东方主义息息相关的奇观化、他者化、刻板印象,在这部仍旧以贺岁推理为主轴的中国故事中,似乎连个伸伸脚的地方都不存在。
《唐人街探案3》电影海报。
不过,如果套用西方文化批评家的话语套路,身在日本、但日本似乎却又“缺席”了,这无疑又是文化霸权、心态傲慢的一桩铁证。但《唐探3》似乎也妙在这里,虽然它剧情破碎割裂、场景华而不实、推理更是一泻千里,但是它却像一个目的单纯的缝合怪:日本不过是它施展视觉奇观的背景板,花哨的情节让它无暇琢磨东方主义式的奇巧淫技,老中青搭配的日本卡司志在俘获尽可能多的中国观众、而非攻下海外市场,武士道缺席的剑道,神性缺席的相扑,宅精神缺席的Cosplay花车游街——这并不是创作者的文化傲慢,遑论霸权。导演或许仅仅是真的没工夫琢磨本真的日本,更没心思钻研真正的本格推理。
虽然文化批评家们无比精纯的后殖民、文化霸权的理论武器似乎用不上了,但《唐探3》以异国文化来粉饰点缀,仍有一项“罪名”可供探讨: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
文化可不可以被挪用?
2018年,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犬之岛》(Isle of Dogs)上映,这部以日本为背景、有大量日语对白、高密度致敬日本文化的定格动画电影,却被欧美文化评论家贴上了“文化挪用”的标签。
所谓“文化挪用”,往往指代强势文化(如美国电影文化)借用、改造、消费弱势文化(如日本文化)的一种行为。相比于“东方主义”对东方的他者化、奇观化、妖魔化乃至浓厚的殖民主义,“文化挪用”对东方文明则少了些恶意和好奇,多了些基于自身欧美立场的赞叹与凝视,但仍不落刻板印象的窠臼,乐于将异国风情的元素胡乱拼贴。
《犬之岛》(2018)剧照。
《犬之岛》里的日本元素除黑泽明、葛饰北斋外,多半也是寿司、相扑、太鼓、拉面这种“游客眼中的日本”;此外还不乏白人女性拯救日本、蘑菇云这类似乎会拨动日本人敏感神经的情节设置。一言以蔽之,《犬之岛》仍旧不过是一个披着日本浴衣的美国故事,安德森对日本文化更多的是信手拈来的挪用,而非心悦诚服的融入。但《犬之岛》在日本本土并未遭到铺天盖地的批判,甚至多数日本人也都表示了对电影中日本元素的喜爱。文化平等原教旨主义者们一边高喊着文化多元融合,一边又较真地唧唧歪歪文化多元融合后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倒是“无意识”的日本普罗观众并不介意。文化批评家们执着于事事正确,但何时又能不止于圈地自萌?
那同样“挪用”了大量日本符号的《唐探3》有无“文化挪用”呢?有无改造、消费日本文化呢?
《唐探3》中眼花缭乱、甚至有堆砌之嫌的日本元素,多半集中在电影的上半部;但当电影进入下半段,随着推理情节线逐渐收拢、故事走向解密高潮后,作为背景的日本逐渐淡去乃至消失,只留下还说着日语的主人公让我们能记起故事发生在东京。如果说“挪用”,《唐探3》毫无疑问地是在挪用;但如果说陈思诚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借用、改造、消费日本文化,显然又非如此。
《唐人街探案3》电影海报。
在全球化乃至东亚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文化的融合、抵牾、杂糅随处可见。以向全球推广自身旅游(尤其通过电影)的服务业经济,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挪用、乃至东方主义产生摩擦。而欧美近年来流行的民粹主义以及反全球化潮流,却又全然拒斥经济、文化上的多元与交流。
善于将全球地标变成美国故事背景板的好莱坞,在此洪流中也显得进退失据——似乎只有由韩国人(奉俊昊)讲述的韩国的资本主义阶级故事(《寄生虫》)能博得一片喝彩,而由韩裔美国人(李·以萨克·郑[Lee Isaac Chung])讲述的韩裔美国人的故事(《米纳里》[Minari])却声势不隆。日本科幻二次元《攻壳机动队》、《阿丽塔》(改编自《铳梦》)的美版改编更是恶评如潮,而一波三折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Mulan)更是让中国观众大跌眼镜。
但《唐探3》却似乎没有这种包袱,它以无招胜有招的策略,无意间将“文化挪用”的指摘消弭于无形:电影本身就是以两名中国游客侦探的视角、以走马观花的游客心态进入东京这个高度国际化的都市,他们的目的本身就并非来体验“大和文化”,更无需透彻地展现日本文化的精髓。甩掉人文包袱的《唐探3》,不用在文化层面上将中国故事与日本元素融合,反而勾兑出了一部足够热闹、也足够无脑的春节档喜闹剧,既没有冒犯他国文化,也兼顾了本国百姓的春节观影场景,似乎成为了“东方主义”的《摘金奇缘》、“文化挪用”的《犬之岛》之后的新世代电影全球化的第三种道路。
《花木兰》(2020)剧照。
国人讨厌迪士尼新版《花木兰》,是讨厌它未经大脑地将一个中国故事套上“气”与“无”的东方玄学外壳,买一套汉服,CG一组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就粗暴地嫁接到好莱坞每年量产500部的美式故事情节上。但似乎没人会在意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在《碟中谍3》(Mission: Impossible III)中西塘古镇青瓦白墙的江南水乡建筑上飞檐走壁——毕竟谁都知道,这是属于地方旅游经济推广的一部分。
为何打造宇宙:《唐探3》是个怎样的中国故事?
自漫威打造漫威电影宇宙之后,电影公司们发现了新的生财之道:DC也组成了自己的宇宙(沦为业界笑柄),而中国自《哪吒之魔童降世》后也逐渐要形成“封神电影宇宙”......在《唐探3》的末尾,惊鸿一瞥的刘德华无疑向我们宣示,一个新的“唐探电影宇宙”即将开启,而下一部没有意外的话,就将发生在伦敦。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剧照。
电影宇宙成为近十年来影视业的连锁新业态,其现象本身并不新鲜。对于观众来说,“电影宇宙”更具品牌黏性,观众对其的认知门槛会随着“宇宙”的一部部扩充而降低。但唐探电影宇宙却并非一个蓄谋已久的鸿篇策划:第一部以曼谷为背景的《唐探》中,肖央饰演曼谷当地的警察;而到了第二部中,刘昊然和王宝强饰演的甥舅二人组似乎完全不认识了在纽约的肖央,而肖央则摇身一变成了终极Boss——Q。显然,在拍摄第二部时,所谓“唐探电影宇宙”还没有多少头绪。
到《唐探3》中,以世界名城巡礼观光为主轴的唐探电影宇宙正式展开。以广阔的世界舞台作为背景的贺岁档系列电影,无疑映射了中国电影、中国故事所处的现实与心态:一方面,国内的票房市场足以支撑高成本的海外拍摄和依旧不菲的CG技术,诸如曼谷、东京、纽约、伦敦这样的国际都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异国符号。
而另一方面,《唐探3》高度类型化、流水线化的商业电影操作方式,也使得它可以完全不必担忧深陷东方主义、文化挪用的泥潭(当然也不会意识到),无需深入对象文化,仅靠信手拈来的符号拼贴就可以完成一次次的海外名城的推理巡礼。以票房为终极目标的产业制作,并不需要对异国文化鞭辟入里的理解,作为旅游宣传片,有地标、有符号,就已皆大欢喜。
《北京人在纽约》(1993)剧照。
相比于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影视剧里的海外游子们确实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无论是剧中人还是观众们,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新奇愈发少见,心态倒是越发过年图个喜庆般的纯粹。伴随着唐探电影宇宙的全球旅行,我们将看到唐探故事是如何在春节喜庆热闹观影心态的框架中,与不同国家的文化场景和社会语境碰撞和寄生。能有这等平常心,或许是《唐人街探案3》这部水准平平的春节档巨制最具正面意义的信号了。
撰文 | 伯樵
编辑 | 李永博;王青
校对 |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