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又出了新的表情包系列,“你有freestyle吗?”
好了,你可以继续扔旧表情包了,“WHAT???”不过这次,可以把黑人变成MC天佑。
嘻哈与你的现实生活
这件事的起因,是有一档新的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寻找“嘻哈”歌手新秀,一些非常“嘻哈”的中国评委们,逢人就问:“你有freestyle吗?”而评委在看了中国版“嘻哈”歌手MC天佑的徒弟帝王南夕的表演后,纷纷表示被震惊了,纷纷表示这种中国式“喊麦”根本不是“嘻哈”,纷纷表示她“天雷,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的style实在是free得过分放飞自我魂飞魄散九霄云外了。而MC天佑则激烈回怼。
关于什么是正宗的嘻哈,什么是中国式嘻哈,什么是中国式喊麦,喊麦是不是嘻哈,留给音乐老师来讨论。关于谁有没有崇洋媚外,谁是不是国粹标杆的问题,留给思想品德老师来解答。
我们看看嘻哈溯源。
据说嘻哈是这样产生的,纽约的布朗克斯区是个外来移民聚居地。1959年开始,纽约政府决定在此大兴土木,在各种高速公路、城区改造等项目后,布朗克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破败成了彻底的贫民区。
1973年,布朗克斯的牙买加移民Kool Herc经常在家中举办“音乐派对”,Herc的音乐更贴近贫民区人们的真实生活,因此越办越大,最后,搬到户外,在街上放音乐跳舞一起嗨皮。从这里,就产生了负责调音乐的DJ,负责与观众交流的MC,还有会抓节奏跳舞的B-boy等。
这时,Kevin Donovan以自己所在的少年黑帮组织为基础,成立了街舞团体Zulu Nation。一位成员Love Bug Starski发明出“嘻哈”(hip-hop)一词,并用它命名了自己的派对。他们开创了街头斗舞的新玩法,为自己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键词,城区改造,阶层下流,群众文化,边缘人群。抛去惯常脑中还是出现各种五光十色声色犬马的“音乐节”幻境,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你会发现,这里面是不是也有急速城镇化,风起云涌的广场舞组织,不知道应当将谁当作心灵依靠的留守少年们的影子?
高潮后的低潮是嘻哈产生的经济背景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挑战。
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低通胀、高增长。这与美国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不无关系。二战后,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扩张财政赤字,刺激总需求,虽然还有经济周期带来的波动,但危机烈度大大减低;美国联邦政府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肯尼迪执政后,开始实行“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不但要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即使在经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也要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年-1970年,美国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1971年,美国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
只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以至积重难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
经过越战拖累、全球能源危机、欧日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等,美国进入痛苦的“滞涨”期。美国从1971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而如“火上浇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失业率达到高点,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呈持续性。经济学家们解释说,美国竞争力下降,已无法找出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就是“嘻哈”产生的大背景。
文化因经济衰弱变得粗粝而尖锐
接下来,就很容易解释了。
经济问题带来的,一定也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可能又加剧经济负担。当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美景渐渐褪去,一切都变得粗粝而尖锐。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悬殊,城市中住房拥挤、教育资源不均,接着就是犯罪率高,毒品枪支泛滥。而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长期存在,当经济变坏,处于国家底层的黑人、亚非拉南美移民及墨西哥等贫困的少数族裔遭受的冲击尤为明显。
这就是为什么嘻哈在布朗克斯区诞生。它是纽约最穷区之一,自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就一直被黑人和拉丁裔人所占据。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黑人经历了两次大迁徙,他们不断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求经济机会。美国城市中的黑人数量不断上升,而白人中产阶级纷纷迁往郊区,形成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到1970年,美国黑人人口中81.3%为城市居民。黑人民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资源和机会仍然匮乏。白人中产的外迁使城市中心的教学质量不断恶化、教学经费不断减少,同时使得商业和工业向郊区迁移,城市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造成黑人青年在教育和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1970年,中心城市贫困率9.8%,1987年上升到15.4%;1970年,中心城区男性黑人的失业率16.2%, 1982年飙升到36.2%,黑人青年的失业率是白人青年失业率的2倍;贫困与失业自然也滋生了犯罪,城市黑人与30%的凶杀案有关,黑人青少年的凶杀率高出白人9倍。
纽约市政府预算紧缩,许多公共服务被停止,对布朗克斯区等贫民窟而言,自是雪上加霜。前途暗淡,产生了嘻哈,一边诉苦,一边跳舞。
而Zulu Nation的主要发起人也是一位街头帮派首领,通过“斗舞”帮助青年人发泄情绪。
嘻哈就是边缘人群的呼喊,是底层民众的心声,因此,看上去是娱乐,其实是怒吼,看上去是消遣,其实是反抗,里面充斥着愤世嫉俗,充斥着欲望的真实,充斥着甚至是犯罪行为的身边故事和感受。
文化来源于生活,而经济改变着生活。
嘻哈始终与经济相伴
嘻哈是什么?是一种文化,背后是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
嘻哈之前,黑人们有爵士。时间是在一次大战之后的20 年代。当时的经济背景也很明显,棉花连年歉收,黑人在南方难以为继,而战争刺激了工业,北方城市需要劳动力,于是黑人纷纷迁居城市。这期间从黑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爵士音乐风靡全国。
但嘻哈更草根。也许是经济发展,衰退刺激,加上黑人平权运动带来的觉醒日益强烈。
嘻哈的“说唱”开始几乎不被认为是音乐的一种,因为没有旋律。但这正是其独特和深刻之处,直接直白,不是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器具的帮助和修饰下就能够生产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嘻哈文化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德国举办了第一届街舞大赛。日本舞者很快就掌握并发展了街舞,将之传向韩国、中国台湾等周边地区。
这个时候,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在经历风浪。全球化和去工业化浪潮席卷世界,许多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债务危机频发。日本在经历高增长后经历了高泡沫,而后是危机和萧条。1983年-1990年,西德平均失业率高达7.3%,同期,英国为9.55%,法国9.72%,意大利10.65%。
可想而知,一方面是美国在90年代的“复生”,经济繁荣带来文化的“碾压感”。另一方面是各国经济的衰弱,低收入阶层的城市青年深受影响,因此,作为对主流社会的抗议,嘻哈文化成为世界各地的青年的“心头好”。“嘻哈”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文化。
市场扩展带来商机,嘻哈随即逐渐商业化,以一种“非主流”的形式主流起来。
简单地说,嘻哈变得很潮,变得很贵。
不仅如此,嘻哈甚至变得很“正”。嘻哈也是美国文化外交的一部分。2005 年巴黎郊区骚乱频仍,美国向欧洲、非洲、亚洲和中东派出各种嘻哈特使。通过这些艺术家们,试图“扭转人们关于穆斯林在美国受压迫的错误认识”。
很多学者和艺人们都在问,嘻哈本来就是一种以“反抗”为核心精神的文化,当它变得流行,甚至高大上,它还是嘻哈吗?
经济和政治能够造就它,也能利用和改变它。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觉醒
时势造文化。由嘻哈可见一斑。所有文化都有其经济背景,文化传播则需要经济效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从来相互交织。
我们也一样。
事实上,即从嘻哈在中国,便可看见端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流行的“霹雳舞”便是嘻哈。到今天,我们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经济的落差,带来我们对美国文化的羡慕;经济的波动,带来我们对美国文化的感受和思考;经济的富裕,带来我们对美国文化的接受和改造;经济的发展,带来我们进一步的反思,我们的文化与美国文化,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有嘻哈吗?
那么什么是嘻哈? 模仿是嘻哈吗?新潮是嘻哈吗?主流是嘻哈吗?
即使放在美国,这也不是嘻哈。这正不是嘻哈。
穿大牌潮吗?穿好莱坞大牌明星穿过的东西潮吗?为什么同样一双回力,奥兰多布鲁姆穿了就叫潮?将别人当作范本来追求潮是潮还是正因为不够潮?
什么是嘻哈?打扮土不是嘻哈吗?大声喊不是嘻哈吗?
大金链子大手表身裹一件大皮袄很嘻哈啊。把自己凄惨刻毒愤怒贪欲都喊出来很嘻哈啊。痞子阿姆的成功背后,除了他的天分,还有他痛彻心扉的生活才带来的尖刻的深刻。因此他能够获得共鸣。
像《一人我饮酒醉》这种歌,我不能判断它是不是嘻哈,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样明显的意淫出霸道总裁感觉的自我放飞,的确是发自内心而且能够获得许多草根共鸣及喜爱的。
因此,我倒是觉得,无论是从形式,或者是从整体社会经济背景演变来看,中国现在可能都在一个真正的文化觉醒阶段。
文化觉醒其实不是由一小部分人呼吁、指导就能够带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民众在生活积累中厚积薄发而产生的。大众文化一定要在草根自己身上产生。无法替代,无法强加。
另一面看,文化则是经济的镜子和影子。看经济发展,难免就能够预判文化走向,因为其中暗含着社会变动和冲突。而看文化走向,也能够知晓经济背景下包含的深层次社会动向,公共政策制定者应当从此去看真正的社会样貌和诉求。
后记
看看美国经济与文化的一斑,对比一下现在的我们,也许可以感叹,历史都是相似的,人性都是相似的。
我们正处在文化困惑期,应该更西方化,还是坚守古代文化?或不是个问题。经济发展,生活变迁,文化得以孕育。把一切都吸收于无形,在社会中无知觉的释放,这就是文化。当表达自我的欲望非常强烈,这种独特又能够受到广泛认同,这就是文化。
我们也处在经济困惑期。如果文化是这样,我们或需要更强烈的意识到,我们可以赞同或批评一种文化,但必须知道,它为什么会产生。改变文化,该改变的却其实是背后的经济秩序。
无论是有人在讥笑或者嫌弃或者批判“一人我饮酒醉”时,要当心自己才是在一人饮酒醉。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省吉林市,东北老工业基地江北化工城。图/视觉中国
“在中国所有地区中,东北独树一帜。”东北的一切不仅与过去有关,也跟中国的当下生活密不可分,甚至还指向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文 / 柴颖瑞 袁奉一
东北人的说话方式,可能是全国最有辨识度的。试想一下,你叫了个外卖,外卖小哥到了楼下后打电话给你,只说了六个字:“我到了,下来拿。”你刚说自己不太方便,他就甩你一句:“咋滴,腿断啦?”
东北人就是这么硬气。
2005年2月6日,央视录备的除夕之夜春节晚会节目。图/视觉中国
麦尔在《东北游记》中说,有次他一个人走在荒村公路上,后面一辆拖拉机吭吭哧哧地开了上来,一位不知道年纪的大叔躲在厚厚的面罩和墨镜后面,热心、大声地问道:“干哈么呢你?”麦尔说,他在走路。司机跟唱歌似的,继续问:“谁家滴哈?”
东北话就是这么魔性。
“在中国所有地区中,东北独树一帜。”这位来自美国的东北女婿迈克尔·麦尔如是说。在他看来,这个地方的建筑、文化、语言不只是东北的,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东北的一切不仅与过去有关,也跟中国的当下生活密不可分,甚至还指向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东北有九大宝,不知道就是你走宝。
东北虎表演。图/视觉中国
满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
全国的方言,最具传染性的,还数东北话。
东北话自带吸粉属性,你可以学不会粤语、闽南语,但“唉呀妈呀”“没(妹)毛病”“扎心”“老铁”“扯犊子”,总是可以脱口而出。
跟东北人待久了,你会发现自己会不知不觉被带跑偏,满口“大碴子味”。以至于有人调侃:“遇到东北话,觉得有意思想学几句,千万忍住!否则99%是改不回来了。”
东北话在全国吃得开除了与普通话的语调接近之外,还离不开一些“东北话教学旗手”的带动。各大直播平台的东北老妹儿喊起麦来“字正腔圆”,一年一度的春晚更是一堂生动的东北话全国公开课。
此外,东北话语句简短,字少,说着不仅省劲,还亲切,在天寒地冻的气候下能让人快速熟络。比如“整”这个词,可以打包一切动词。“甲:我想给你整个世界。乙:那你整呗。”如果你能理解这个梗,那么恭喜你,已经是半个东北人了。
直播产业在东北风起云涌。图/视觉中国
横扫网络直播界的主播
如果你经常看直播,会发现东北人几乎承包了大部分直播平台,就连赵本山的女儿也加入了直播网红的队伍。打开直播平台,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东北“老妹儿”(或小哥),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腔跟粉丝“唠嗑”。
东北人横扫网络直播界,全凭天赋。作为主要以语言吸粉的网络直播,东北人自带的豪爽、幽默的性格,让他们在抖机灵、讲段子方面的表现力优于常人,如果再来喊个麦,小礼物基本会像雪花一样刷屏。
除了性格方面的亲和力,东北主播的高颜值也是其受欢迎的一大原因。盘靓条顺的东北姑娘、眉眼清秀的东北小哥,正应了某直播平台的那句广告:“你丑你先睡,我美我直播。”
众多东北年轻人加入直播队伍被认为是东北经济衰败的一个侧影,苦闷的东北年轻人只好从事这种在家就能挣钱的新兴职业。有人如此调侃道:“可能因为天冷,大家都不愿意出屋吧。”
2016年2月17日,秧歌队员在吉林市街头表演东北大秧歌。图/视觉中国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
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
多亏一个东北人
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
老张请他吃顿饭
喝得少了他不干
他说........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
你可能没有去过东北,但你多半听过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碰瓷盛行,导致国人不敢扶老人的当下,这首歌尤其显得有意义。
东北人,热心肠。在东北,路上遇到陌生人,问他一句“你是谁家滴哈”,听起来像是查户口,凶神恶煞的样子,其实这是东北的一句日常问候语,就跟问“吃了吗”差不多。得知你住哪儿后,东北人说不定立马热心地送你回家,也不要钱。
东北人,讲义气。《中国人性格地图》里面指出,东北人的义气往往以很粗鲁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张三帮了李四,李四却打他一拳:“你这混小子,挺能干的!”张三也很够哥们,也给李四一拳:“我不帮你这个小杂毛,谁来帮你?”然后大家相约去喝一顿。
不过,“讲义气”跟“有义气”还是不太一样。MC天佑有一首歌叫《送给混社会的朋友》,里面便说:“你出事了,有几个真心实意的,能挺腰板站起来帮你的?”
东北人不但都是活雷锋,还很爱灌酒。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土味儿乡村爱情故事
《乡村爱情进行曲》的受欢迎程度一度堪比高分美剧《摩登家庭》。作为我国唯一一部坚持拍到第9季的电视剧,《乡村爱情进行曲》的魔力可想而知。
2006年,《乡爱》刚刚播出时,满足了一部分人对农村题材的猎奇,而如今《乡爱》的持续火爆,更多是因为电视剧本身的接地气。《乡爱》捧红的“东北F4”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笑声,也贡献了众多“尬舞”表情包,一度奠定了尼古拉斯·赵四亚洲气质舞王的地位。
可以说,《乡爱》重新定义了中国的乡村爱情。在全国的乡村里,其他乡村的爱情都很难拍成喜剧,唯有东北那些旮旯,能够将土味儿和喜感融合得这么完美。
电视剧《乡村爱情进行曲》剧照。
东北式“重工业”——烧烤
东北烧烤摊的烟,俨然已经取代了冒烟的工厂大烟囱,成了东北的“重工业”。
据2015年大众点评研究院发布的首份《中国烧烤大数据报告》,东三省的烧烤指数遥遥领先。烧烤在黑土地上经过30余年的演变,已发展成了一种文化,在烧烤技艺和品种上自成一派,吸引了很多烧烤爱好者。
比如哈尔滨的心管夹肉、烤筋皮、锦州的盐焗鸡胗、盘锦的小嫩腰、清原的生吃小串、长春的蒜水小串等特色烤物,比起南方那些寡淡的海鲜和鸡肉,东北烧烤自有独特的地域风味。用纤细的车条签子串成的菜品,刷上一层油和辣椒蘸酱,在炭火架上翻转,最后就一瓣大蒜,是正宗东北烧烤醉人的地方。
如今,东北烧烤摊也走出了东三省,遍布全国的街头巷尾。东北烧烤的大肉大油并没有吓退“草食系”的都市男女,反而带火了路边“撸串”这个新社交运动。连尼古拉斯·赵四都坚定不移地为烧烤打call: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东北烧烤,驰名天下。
中国版嘻哈——喊麦
比起律动,黑人说第一,东北人敢说第二。
如果你仔细听上一段《一人我饮酒醉》,大致可以领略为什么喊麦如此洗脑。电音节拍,加上简单粗暴的歌词,让人忍不住抖腿,跟着节奏摇摆。
有人总结道,只要你掌握“我、这、他、那”这四个字的运用,就可以用任何古诗来喊麦,比如:白日我依山尽,黄河他入海流。欲穷这千里目,更上那一层楼!
在东北经济被看衰的当下,如果说东北的重工业是烧烤,那么东北的轻工业就是喊麦。在文明社会里,硬气的东北人既然不能选择动手,就用喊麦diss一切。
至于这到底是不是音乐?也许这是一种有毒的旋律。作家王凯曾说:“听了喊麦之后不由自主也想喊,我以为这和男人有时候想在无人的大马路小便是一回事儿。”
“喊麦”是户外主播的必备技能。图/视觉中国
东北时尚最时尚
2015年,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张馨予以一身东北被面花色的拖尾礼服亮相红毯,让东北“花棉袄”一度成为当年的时尚风向标。在外国人看来,张馨予的大花布也许很“中国风”,但实际上,这种“花布审美”是个隔壁俄罗斯的舶来品。
与东北渊源极深的俄罗斯,曾是一个纺织业大国。以前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以纺织业著称,被称为“花布城市”。1951年,苏联国内花布生产过剩,为了帮助友邦渡过难关,我国从苏方进口了大批花布,而因为东北的地缘优势,花布时尚最先在这里开花结果。
认为东北人都是“土包子”实为误解,时髦的旋风总是从东北刮起的。由于伪满洲国一度是东亚最繁荣的地区,东北人的摩登时代也比关内很多地方早10至30年。曾经,酷爱貂的东北人硬是把皮草穿成了民国范儿,一直时尚到今天,无数名媛贵妇都以拥有一件“貂”作为身份的象征。
在电影《小时代》中,女演员们穿着貂。
撑起娱乐圈半边天的东北明星
要问哪里明星最多,自然是大东北。
李冰冰、巩俐、那英、刘烨、孙红雷、林更新、沙溢、郑爽、宋佳......数不尽的明星都是东北籍,几乎占据了中国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在颜值当道的娱乐圈,东北明星占尽优势。东三省中,哈尔滨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十大美女城市榜首,大连、青岛、沈阳都是国内知名的美女城市。
东北美女的显著特点是皮肤白皙,身材高挑,五官大气立体,天生就有做明星的潜质,而且特别具有国际范儿,往红毯上一站就是国际巨星。再加上东北人天生表现力强,受韩国造星文化影响,对从事演艺事业也比较热衷,从而为娱乐圈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明星。
2016年12月27日,吉林长春净月潭景区,从空中俯瞰冬日雾凇,一辆银白色轿车正从林中穿过。图/视觉中国
热衷于体制内的军迷
作家淡豹曾说,她始终无法习惯南方,因为南方的景观密密匝匝,让人觉得可怕。而北方以北的东北,一切都是舒展的,开阔的,辽远的,大开大阖的。
与此相反,东北的年轻人却被认为是单向度的,热衷于进入体制内。近日有报道称:在东北,大学生毕业后最大的人生规划就是“吃上公家饭”。有人考了9次公务员,有人花了大钱“打通关系”,有人放弃民企的高薪,有人争破头只为一个扫大街的事业编制。他们坚信,“没有编制,你什么也不是”。
很容易理解,东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里,重工业都是占据绝对地位的支柱产业。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工人就像是一个庞大机器里的小元件,按部就班地工作即可。但市场经济迅速地打破了这一切,却没有给时间人们转型,他们很自然地希望从一个编制,进入另一个编制。
东北不是特例,哪里的年轻人不希望有编制?图/视觉中国
不过,非要说东北人热衷于进入体制,也不尽然。东北人性格中也有开拓的一面,当年闯关东、开拓北大荒的因子犹在,君不见全国各地都是东北人,连三亚都被称为“小东北”了。
除了军迷,军迷几乎100%地热衷于进入一切的宏大叙事。解放前,东北大量的兵工厂,以及日军在这里留下的种种遗迹,给军迷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一说起白山黑水之间流传的钢与铁的故事,依然能满足无数人对军工的想象。
就像那些以东北为背景的盗墓小说,挖开一座坟墓,总会挖到一个日军军火库。
>万没想到,2024年开年最卷的竟然是文旅局。
年初哈尔滨冰雪经济火爆“出圈”,线下人流攒动,线上热搜不断。在“尔滨”的带动下,各地网友纷纷喊话家乡文旅局“抄作业”“亮家底”。以山河四省为代表的多地文旅主打一个“听劝”,纷纷出手加码布局,精心打造各自的文旅名片。各地文旅为什么这么拼?“尔滨”的“出圈”密码带来哪些启示?文旅大比拼的背后,究竟蕴藏着何种驱动力?
“尔滨”的“顶流”密码:天时地利人和
开年以来,以“冰城”著称的哈尔滨市成为今年首个文旅“顶流”城市。梳理哈尔滨的“走红”之路可以发现,“尔滨”的爆火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冰雪旅游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度和关注度,为全国做了一次冰雪运动的启蒙与普及。2023-2024冰雪季是后冬奥时代首个完整的冰雪旅游季,冰雪旅游全面振兴的信心逐步恢复,造就了冰雪旅游千载难逢的“天时”。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哈尔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窗口。多年来,在打造“冰雪文化之都”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拥有丰富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的哈尔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冰雪产业快速发展添柴助燃,成效凸显。
就城市的天然禀赋而言,哈尔滨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发展冰雪产业已有60多年的历史,历史因素也让哈尔滨拥有欧陆风情,其本身的魅力、吸引力具备爆红的基础。
此次哈尔滨“出圈”巨大流量的起点,始于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的“退票风波”。面对游客们网上吐槽并要求官方“退票”的要求,哈尔滨以诚恳的姿态迅速致歉、整改、退票……厚道地让网民“心疼”。这波“以退为进”“刀刃向内”的神操作不仅化解了危机,还给哈尔滨反向圈粉。
此后,哈尔滨正式开启“掏家底”般的花式“整活”与全城“宠粉”,持续引爆社交平台。怕大家在室外寒冷,广场建起“温暖驿站”,志愿者自发免费送热茶为游客驱寒;一向以“分量大”著称的东北菜推出适合南方消费者的小份,连冻草莓都按个卖……聚光灯下,政府部门、文旅企业、商家店主和普通市民“总动员”,以热情、善良、周到、细致的服务交上一份份热乎的“东北人式”答卷。网络好评接连袭来,再度为哈尔滨圈粉无数。网友们表示“靠诚意获客,用温度留人,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山河四省紧跟“尔滨”:文旅比拼百花齐放
紧随“尔滨”出圈,各地文旅系统你争我抢,承包了2024年的新一波“热搜”。
首先坐不住的就是河南文旅,从1月9日开始,河南文旅官方账号一天狂发几十条视频,疯狂晒自家文旅资源,1月15日已涨粉至180多万。
从11日晚开始,山西文旅连夜跟上河南文旅的步伐,一共发布57条视频,最快的时候1分钟能发两条。有网友称:“对,就这个速度,河南文旅按小时发,咱们山西按分钟发。”
河北文旅随后也加入其中,创下连更75条视频的纪录,被网友调侃“键盘要冒烟了”。
除了卷视频数量,各地文旅部门还玩起了喊麦“整活”。“你姓东,东三省,你们那边嘎嘎冷;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在短视频平台,各个省份都拥有了一曲独特的喊麦,各地网友默契签下“互不嘲笑条约”。
各地文旅宣介百花齐放,逐步成为一场罕见的“全民总动员”。携程数据显示,随着各地文旅局花样出圈,搜索热度持续升高。1月8日至14日环比上一月同期,河南搜索热度上涨约五成,山东、山西搜索热度上涨约四成,广西、吉林、河北搜索热度均上涨超两成。
百度迁徙平台也显示,在短视频宣传中频频出圈的河南洛阳、焦作和开封,三地迁徙规模指数于近日直升,且均于1月13日创造自元旦后人口进入最高峰。这与河南在社交媒体走红的时间点相对应。
文旅为何这么拼:“泼天的富贵”带来城市发展的红利
长期以来,文旅产业因其绿色、可持续且能有效拉动内需的特点,成为了许多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尔滨”的出圈,为哈尔滨地方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这也足以证明,打造优质旅游产品,能使城市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哈尔滨旅游消费订单(含酒店民宿、景点门票、交通等)较11月增长约100%。去哪儿大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以来哈尔滨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七成,景区预订量环比增长3.6倍。进入雪季以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天恒山滑雪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门票销量增长明显,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景区门票预订量环比上月增长7.3倍。
哈尔滨爆火,同时带动当地民宿预订。途家民宿数据显示,12月以来哈尔滨民宿预订量环比10月-11月增长1.3倍,中央大街步行街、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火车站为热门预订商圈。
文旅市场火爆展现出哈尔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火热的商机,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天眼查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以来,哈尔滨新增旅游相关企业150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244.4%;新增冰雪运动相关企业20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900%;新增餐饮业相关企业700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143.8%。
目前国家层面多次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花式破圈”的文旅工作者们,正搭上新时代互联网“快车道”,争相把互联网流量转化为地方发展红利,助力当地文旅市场热起来、火起来、旺起来。
一座城市通过文旅项目的成功运作,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软实力,吸引人才、资本的聚集,从而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我们期待这一波文旅宣介的新气象,不仅能打开各地文旅同台比拼、良性竞争的新格局,更能打响2024年中国经济的“当头炮”,展现出别样的脉动与活力。
策划:刘娟
监制:唐心怡 汤辉
编辑:周佳苗 张薰之 宋敏榕
设计:王亚婧
统筹:张琦
校对:孙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