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奶茶总是在刷屏,冬天的第一杯奶茶大家都喝了吗?古人会不会喝奶茶呢?答案当然是会的,不过古人喝的奶茶和我们现在喝的奶茶可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食用乳制品的历史要追溯到秦汉时代,当时活跃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已经有了饮乳食肉的习俗。自汉代开始,牛乳就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汉代宫廷还设置了制作、管理乳制品的机构,为皇室、贵族饮食供奉乳酪。
< class="pgc-img">>由于牛奶营养丰富、饱腹感强、口感顺滑,易于入菜烹饪,在中原受到了欢迎。在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各种乳制品的做法。比如“煎炼乳”(浓缩奶)、“熬干奶”(奶粉)、“除去上浮物奶(脱脂奶)”、“醍醐”(精炼奶的一种,类似酥油)、“酥”(奶油)、“酪”(黄油或奶酪)等。
显而易见,今天各种奶制品的雏形,在1500年前,已经在中原流行。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代中国还没有专门生产牛奶的奶牛,奶牛在近代才引进中国,所以古人喝的牛乳和现今所喝的牛奶并不是一样的。
< class="pgc-img">>奶与茶是什么时候开始融合的?在魏晋南北朝分崩离合的三百多年后,隋唐的统一为饮茶普及奠定了基础,大量奶制品经由西域的胡人、北方的牧民,带进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与茶叶产生了历史性的碰撞。
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茶碱、鞣酸经过文火煮开后蒸发,与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混和,再加入食盐,产生热量。饮用奶茶,可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使人体内营养失调、消化不良等问题得到缓解,尤其是茶叶中的挥发油,还能解膻去腥,清内热。
唐朝的饮茶方式是煎煮,在煎煮时加入其他佐料,所以奶茶也不能免俗,奶茶制作时会加入盐和香料,时至今日,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和新疆地区的咸奶茶还保留着大量古人饮茶加盐的习俗。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奶茶制作在元朝也出现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一种是炒茶,用酥油、牛奶、茶芽一同炒成,香味很浓。一种是将酥油、面放在末茶中,进行点茶,是牧区的一种主食。
< class="pgc-img">>奶茶经过了几个朝代发展,到清代时已经成为宫廷名饮,乾隆皇帝就曾用奶茶招待西藏使者。民间熬奶茶多用砖茶,贵族们则会用紧压茶,比如紧茶、普洱茶。
奶茶熬煮的方式也十分讲究,将茶放到银制或铜制的奶茶壶中煮沸后,滤去茶叶渣,倒入牛奶和盐,使之呈浅棕色,一壶散发着阵阵奶香、茶香的奶茶就煮好了。
知道为什么,这两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莫名其妙就火了,直接登上微博热搜榜。“那个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底是什么梗啊?”“朋友圈怎么都在说?”“为啥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能是第一顿串串、火锅、烧烤啊?”……你的朋友圈,被这样的信息刷屏了吗?至于答案,网友给出各种猜测的解释,“就是借着秋天来了要了杯奶茶的红包,定义为秋天第一杯奶茶来秀恩爱。”“一般情侣之间发秋天第一杯奶茶红包的比较多,数字都是52.0类似的。”“还有家里人和父母之间要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红包,然后发到朋友圈里秀感情。”当然,不管是哪种解释,其结果都是:我们都需要喝奶茶!
< class="pgc-img">>
的确,如果要评选出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饮料,奶茶一定能入选TOP3。对“奶茶狂魔”来说,即使排队几小时,身体日渐发胖,30多元一杯的高价,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对奶茶的爱。那么,喝奶茶也会成瘾吗?奶茶有何让人意想不到的历史?
●嗜好奶茶,事出有因
食物渴求和成瘾与药物成瘾有“相通之处”,也多与心理、生物、社会三方面因素有关。
奶茶中多含有一定糖分。有研究发现,糖能够刺激大脑释放5-羟色胺和多巴胺——这是能够提升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因此,很多人喜欢在不开心时吃甜食来缓解负性情绪。
奶茶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咖啡因是茶叶、咖啡豆等天然植物中含有的一种黄嘌呤类生物碱化合物,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活性药物,可以达到提神的效果。长期大量食用咖啡因可能会导致成瘾,曾有12岁男孩因每日喝10瓶可乐(含咖啡因)导致成瘾的报道。
当奶茶中的糖分和咖啡因作用于机体时,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会增加,并作用于大脑“奖赏中枢”,从而使得个体产生愉悦感。在这种正性强化的刺激下,可能形成对奶茶的“喜好”和成瘾行为。
嗜好奶茶与心理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在繁忙的工作后,坐下来品一杯自己喜欢的奶茶,将其当作对自己努力工作的一种“奖赏”,心情可得到短暂放松。以后就会下意识地把“奶茶”和“放松”联系在一起,就会希望通过喝奶茶来体验放松的感觉。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通过喝奶茶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焦虑,这与有人心情不好时喜欢吃零食是一个道理。
< class="pgc-img">>●古人也是“奶茶控”
实际上,奶茶并不只是征服了现在的中国,古代人对奶茶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当下的年轻人。
“30块就嫌贵?那你是没喝过朕的皇家奶茶。”乾隆如是说。
乾隆,可是个十足的“奶茶控”,热播剧《如懿传》中就有一段乾隆饮用牛乳茶的场景:为了把奶茶喝得更有仪式感,他特地请人用新疆和阗玉打造了一个专属奶茶碗,饰以错金片的枝叶,108颗精琢的红宝石镶嵌成朵朵花瓣,玉碗内底刻“乾隆御用”四个大字,十分符合乾隆花里胡哨的品位。
乾隆还曾为奶茶写诗:“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这几句话也被刻在了他的专属奶茶碗上,藏在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 class="pgc-img">>
茶,作为饮品,传说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神农氏发明,随着中原王朝的扩张向北迅速传播。三国时期《广雅》中第一次出现了茶叶的吃法:先炙烤饼茶,捣碾成末,放入碗中以沸汤冲泡,然后加佐料(盐、花椒、姜、葱和陈皮)混煮羹饮。
用茶叶煮一锅咸汤,听起来真真是一道“黑暗料理”,却为之后奶茶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奶,与茶的传播方向相反,由北方游牧民族扩张而南下,冲击着中原的饮食文化。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的表率,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学习对方的生活方式,其中重要一项就是饮用奶和茶。
没有一点点防备,奶与茶就这样相遇了。而奶与茶的融合,也是文化融合的体现。
到了唐朝,李唐皇室开拓了宽广的疆域,奶茶也有了新的成长空间。奶,经由西域胡人、北方牧民,带进“国际大都市”长安,从此开始了与茶的深深“羁绊”。
而在唐太宗执政时期,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给边疆民族带去了中原的茶叶和煮茶技术,当地人民用牛奶、羊奶加上茶叶,熬煮成奶茶,惊喜地发现这种新型饮料还挺好喝的,之后便也有了“奶茶瘾”。
奶茶历经了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清朝,皇室掀起了持久的奶茶热,程度绝不亚于现在。
清朝宫廷筵席中,赐奶茶是一项隆重的礼仪制度,清乾隆帝曾在诗注中称:“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乳作汁,所以使人肥泽也。”
这宫廷筵赐的皇家奶茶,一般人可喝不起。用的是庆丰司的牛奶,熬制由光禄寺承办,由蒙古煮茶高手烹制,筵席时分装在银质龙首奶壶中待用。熬煮过程的精细程度,配料的丰富程度,可以说绝不输于今日的各路网红奶茶,也难怪乾隆帝晚年“尤嗜奶茶”了。
从唐朝写到清朝再到今天,可以说中国人对奶茶的喜爱是“祖传”的。
< class="pgc-img">>
●奶茶的环球之旅
阿拉伯人是严格意义上最早接受奶茶的外国人。
流行于中国西北方的咸奶茶,也成了阿拉伯商人们学习效法的饮品——长距离的通商路程中,奶茶带来的兴奋愉悦感与饱腹感,是任何其他饮品所不能取代的。
阿拉伯人对中国奶茶的态度,不只是学习,他们还进行了改造。蔗糖——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在这一时期与奶茶结合,并在随后的千年中难舍难离。
不用纷繁的香料与盐,也不用复杂的蒸煮打制工序,只要将茶和奶充分混合,再加两勺蔗糖,就成为一杯馥郁而又香滑的奶茶。可以说,蔗糖带来的革命,为中国奶茶征服世界之旅装上了一枚最强劲的助推器。
除了经由西域传入阿拉伯,并最终到达地中海之外,中国奶茶的另一条传播之路则更为艰险。公元8世纪末期,强大的吐蕃大举南侵天竺,攻灭了当时印度诸邦中最强大的摩揭陀国,并“立铁柱于恒河”。酥油茶也随之进入南亚次大陆。
恒河平原拥有低海拔、高温度、肥沃的土壤,能够豢养足够多的奶牛,还生长着大量的野生茶树。不需要茶马古道,也不需要炼制酥油,获得奶茶如此容易。数十年后,吐蕃入侵者退去,奶茶却深深扎根在了这里。
几百年后,当“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舰船开到印度,开埠设立殖民地。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吃不起饭的平民,居然喝着欧洲王室专属的奶茶充饥。
善于经商的荷兰人立马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从中国的云南和福建分别引进了品质优良的大叶种红茶和正山小种红茶,种植在印度的阿萨姆和大吉岭,并运回欧洲,和加勒比的蔗糖、本国丰富的奶资源一起,构筑了欧洲奶茶的航海图谱。
若干年后,阿萨姆和大吉岭两处,成为全球最大最集中的红茶产区。而用这两地出产命名的阿萨姆奶茶和大吉岭奶茶,也成为全球奶茶品位的象征——归根结底,它们的出处,依然是中国。(来源:《光明日报》张雪瑜/文、《大众医学》张蕾 杜江/文、《意林》魏水华/文)
普通社畜眼中
杯子不仅仅是杯子,也是生活的代名词
一不小心就“杯具”了(悲剧)……
而在高端人士眼中
杯子也不仅仅是杯子
还有可能是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在前不久的一档综艺节目中
井柏然就展示了自己家中的“杯子墙”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杯控狂魔”
< class="pgc-img">>其实杯子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而且整体设计还真的有点好看
再看看手中劣质的塑料奶茶杯
突然就不香了……
龙山文化黑陶高柄杯
< class="pgc-img">
△ 新石器时代·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尺寸:高22.3厘米
工艺&材质:陶器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的美誉。
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济南章丘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这件高柄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竖条花纹作为修饰,高柄中空,棱角分明。
同时,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
龙山文化黑陶单把杯
< class="pgc-img">
△ 新石器时代·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寸:口径8厘米,足径8厘米
工艺&材质:黑陶
这件黑陶单把杯呈筒形,腹间微微收拢,体现出窈窕的“腰身”,平底,和我们现代的大啤酒杯形状无异。
杯为轮制而成,腹颈之间有一些弦纹修饰,杯底边缘有一圈刀削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方便手拿。
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质地坚硬,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器表光滑,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黑陶高柄镂孔杯
△ 新石器时代 · 枣庄市博物馆
>尺寸:口径7.25厘米、足径6.05厘米
工艺&材质:黑陶
这件镂孔杯看着是不是很像现代人喝葡萄酒用的玻璃高脚杯?算是新石器时代酒杯中较为风雅的一种。
其属于泥质黑陶,圆形底座接高柄,也正是顺应了当时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器壁较薄,跟蛋壳一样,表面乌黑发亮,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十分唯美。
整体严谨规整,朴素大方,又不乏美感,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黑陶制作工艺成熟时期的作品。
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而高柄杯与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蛋壳黑陶高柄杯
△ 新石器时代 · 山东大学博物馆
>尺寸:口径10.3厘米,足径4.5厘米
工艺&材质:黑陶
此杯为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杯口呈喇叭形,深腹,有着很细的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滚圆的镂孔,颇为好看,圆形底座,整体设计感超强。
器壁薄如蛋壳,杯身最薄处竟然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杯子全身透着黑色光泽,摸上去整个质感细腻温润。
蛋壳陶高柄杯为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造型别致、工艺精巧,是专为礼仪用的器皿。
此杯质感细腻,欣赏价值极高,作为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极具魅力。
良渚文化黑陶觚
△ 新石器时代 ·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尺寸:残高23厘米
工艺&材质:黑陶
觚(音同孤),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这件造型为圆体,细颈,底部呈喇叭状。
从这件残损的黑陶觚断面,可见白色胎体,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相当好的陶土原料处理方式。
此外,它仅以弦纹为饰,虽残破不全,但依然展现出优美流畅的线条,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黑陶残器。
从以往的考古发掘来看,觚经常与爵伴随出土,说明当时觚与爵是组合使用的。
薄胎黑陶高柄杯
< class="pgc-img">
△ 新石器时代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尺寸:口径14.5厘米,足径6.3厘米
工艺&材质:黑陶
薄胎黑陶高柄杯是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整体是由杯身和杯柄两部分套接而成。
上半部分为向下凹进的筒状杯身,顶部有宽平的盘状杯口。下半部分为粗短的杯柄,直径比杯身稍粗壮一点,最末端与喇叭状的圈足相接,杯柄表面饰镂孔与斜线纹。
薄胎陶之所以光亮无比,是因为用磨光石对胎体表面做长时间打磨,使得胎体中的各种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让光线进行平行反射,因而熠熠发光。
这种技艺费工耗时,且要耐心细致,因此即使在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进行仿制也不是件易事,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这么多精致的杯子中
你最pick哪一个呢
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