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消费季来了 别被“报复性”夜宵“报复”了身体
夏夜,烧烤、小龙虾、啤酒等成为了餐厅的主角。近日美团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6日至7日,北京消费季首个周末即迎来“开门红”,北京餐饮小店的网络订单量相较前一个周末增加近10万。不光是北京,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到餐厅消费,网络上甚至把6月称为“餐饮回血期”。
其实,餐饮行业盼望的“报复性”消费,一个月前已经露出端倪。“上海市民吃掉24万只小龙虾,北京市民吃掉33万串烧烤,面包、甜点、火锅、奶茶等品类宵夜也有明显增长。”这一串庞大的数据是“五一”假期前三天夜宵“战绩”的。微信和美团联合发布的《“五一”夜经济数据》(以下简称《数据》)显示,5月1日—3日晚上9点至次日2点,全国多地夜宵支付金额环比大幅增长。
然而,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的曹晓沧主任提醒,没有节制暴饮暴食,这样的“报复性夜宵”,最终被“报复”的却是我们的身体。
暴饮暴食小心身体罢工
《数据》显示,在夜宵中,烤串成功超越小龙虾,成了市民们的最爱。广州、上海、长沙,沈阳、重庆等地市民,最爱在夜间点一份烤串。面包、甜点、小龙虾、炸鸡、火锅、奶茶等也榜上有名。
“这个名单上的热门宵夜几乎都是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品。”曹晓沧表示,我们的身体在居家期间已经适应了家常便饭,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猛地摄入大量高脂、高热量的加工食品,犹如让身体各个器官突然“加班”,剧增的“工作量”很可能会引起身体器官“罢工”。
“高脂、高热量饮食最直接伤害到的就是消化系统。”曹晓沧介绍,生冷、油腻、刺激性食品会给肠胃造成负担,造成积食、消化不良等问题,进而伤害到肠胃,容易诱发急性肠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大量进食荤油和动物脂肪,也会加重胆道的负担,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暴饮暴食、高脂饮食还会引起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如果再同时大量饮酒就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此外,像小龙虾,如果吃到不合格产品,还会引起‘额外’的疾病。”曹晓沧介绍,有的人吃到经过洗虾粉特殊处理过的小龙虾,可能会突发“横纹肌溶解症”。这个病最严重的可能是造成急性肾衰竭。此外,小龙虾身上还有一些寄生虫,如果烹调不彻底,很有可能造成寄生虫感染,损害健康。
“从营养膳食平衡的角度来说,烧烤、炸鸡、火锅都是以肉类为主,蔬菜和主食的摄入量很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介绍,人体能量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应占每餐的55%—65%。而烧烤类食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富含大量饱和脂肪酸,大量摄入很容易使血脂升高,长期高血脂会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如果进食的时候搭配奶茶、可乐之类的饮料,就会摄入大量精制糖。比如一小瓶可乐精制糖含量就高达55克。精制糖很容易被人体快速吸收,多余热量储存起来就会变成脂肪。长此以往,会引发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等。
要给“负重”器官“喘息”机会
“原本不健康的饮食,再加上夜晚进食,会损害身体健康,让‘负重’的身体器官雪上加霜。”曹晓沧说,不建议睡觉前4小时内进食。普通水果蔬菜,从入口到进入肠道,整个消化过程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完成。而对于肉类则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午餐吃完涮羊肉,到了晚餐还觉得不饿的原因。
曹晓沧介绍,如果经常吃过夜宵再睡觉,食物较长时间在胃内停留,会大量分泌胃液,对胃黏膜造成长时间的刺激,久而久之,导致黏膜糜烂、溃疡,抵抗力减弱。如果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如油炸、烧烤、煎制等食品,长时间滞留在胃中,更易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可能导致胃癌。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吃夜宵还容易导致肥胖。”谭桂军解释说,由于夜间人体合成激素分泌更为活跃,即便总体热量不增加或增加不多,夜间摄取的热量也很容易被用来合成脂肪而使身体肥胖。
“吃夜宵还会影响睡眠。”曹晓沧介绍,夜间本来是人体内脏器官休整调养或恢复疲劳的时间,进食特别是过量进食或进食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烧烤食品,无疑会加重消化道负担。消化道器官的功能也不是孤立的,宵夜过饱可使胃鼓胀,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胃、肠、肝、胆、胰等器官在餐后的紧张工作情况会传送资讯给大脑,引起大脑活跃,并扩散到大脑皮质层其它部位,诱发失眠。
“随着天气转暖,人们的夜生活也越来越活跃,偶尔吃夜宵没什么问题。”曹晓沧建议,如果因为工作等特殊原因需要吃夜宵,那么尽量选择清淡、低盐食物,并少量进食;如果想吃高脂高热量夜宵,那么千万不要过于频繁和集中,而且要把就餐时间和睡眠时间安排在间隔4个小时以上。
夜宵不能代替一日三餐
钟南山院士曾说:“人类最好的医生是免疫力,强大的免疫系统才是对抗病毒的根本。”
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等外在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免疫力。
“其中合理膳食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础。因为食物中所含的多种营养素能够协助刺激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谭桂军介绍,合理膳食强调的是“平衡的膳食”和“合理的营养”,可遵循中国营养学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六大基本原则,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提倡“新食尚”。
谭桂军解释:“要想膳食平衡,我们日常饮食首先要确保种类足够多,每天要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最少要吃25种以上食物,注重三餐营养分配,荤素搭配、主副搭配、粗细搭配、干稀搭配、定时定量。”
“每天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以及水的摄入,都是人体提升免疫力不可或缺的。”谭桂军介绍,优质蛋白质有助于人体维持正常免疫力和组织细胞的修复,普通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摄入肉50克、鸡蛋1个、鱼50克、大豆25克、牛奶300克;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成分。成年人每天应至少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水参与我们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人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1500—1700毫升。
“除了关注摄入量,一般推荐蒸、煮、炖等少油的烹饪方式,既能提高消化吸收率,同时也能杀灭其可能含有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不主张生食肉类、鱼类食物,而煎、烤、炸等方式,尽管美味,但容易在烹饪过程中产生有害化学物质,也不宜经常食用。”谭桂军表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为了吃夜宵,可能不吃晚饭或不吃第二天的早饭,觉得每天进食的总量能达到平衡就可以了。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我们不仅全天的膳食要平衡,每餐的膳食也要平衡。”谭桂军提醒,一日三餐一定要定时定量,早7点、午12点、晚18点左右进食最佳,三餐进食比例为30%—35%、40%、25%—30%。
本报记者 李子晨
2020年中国餐饮业遭遇寒冬,全国餐饮收入近十年来首次下降,但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6646.2亿元,同比增长15%,在线外卖用户规模4.56亿人,同比增长7.8%。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外卖节上,中国饭店协会联合饿了么联合发布《2020-2021年中国外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疫情“改写”了外卖行业。整个行业发生了很多趋势性变化,新消费、新品牌和新担当是三大关键词。
新消费:下沉市场崛起,60后、70后用户激增
疫情中外卖用户逆势增长,其中,外卖餐饮店迎来更多的下沉市场用户以及60后、70后用户。各城市类型中,四线城市及以下城市用户增长最为迅速,明显高于一二三线城市。四线及以下城市中,95后(18~25岁)和60后(51+岁)用户增长最为迅速。另外,一线城市70后(41~50岁)用户的月均订单量已超过5单,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粘性”用户。
在考察用户消费行为后,报告分析,“外卖”这一概念的外延在疫情后不断拓宽。外卖小哥从送餐、送奶茶,扩展到送菜、送药、送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以生鲜、商超为代表的零售业务得以飞速发展。伴随着用户在疫情中逐渐养成的零售消费习惯,水果及医药健康类非餐饮外卖业务占比正在不断扩大,外卖已开始逐步撕掉“餐食”的标签。
外卖消费的新还在于餐饮外卖更趋多样化,场景更多元化。餐饮外卖峰谷期更为平缓,作为订餐集中时段的午(11~13时)、晚(17~19时)餐订单量占比下降,合计占比为43.96%,早餐、下午茶、夜宵占比上升。从场景来看,受疫情防控影响,酒店场景消费萎缩,医院场景增长迅速,两者占比基本持平。餐饮外卖在社区场景的消费订单占比超过一半,以便当简餐、小吃订单占比为主。写字楼场景则以快餐、简餐、面点等饱腹刚需品类为主,高校、酒店、医院场景中奶茶果汁等潜在消费品类占比正在提升。
新品牌:本土品牌数字化转型成效喜人
通过从订单规模、用户好评、营业收入、品牌价值等维度综合打分,报告也推出“2021外卖餐饮品牌TOP50”榜单。加速新品研发,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及供应链、渠道管理;加速数字化运营,会员联合共建,公域私域联动;深度参与平台整合营销,善于使用创新营销工具是50家上榜品牌的共同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本土品牌在此次的榜单中大放异彩,上榜本土品牌占总数82%,可见本土品牌在外卖运营能力上处于领先地位。西贝莜面村等传统堂食品牌正在加速布局外卖业务,华莱士平台订单量过亿,力压麦当劳与肯德基位居榜首。
报告认为,外卖行业正面临五个层面的发展动向:一是逐步完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新基建,实现无接触配送的快速普及;二是消费分级趋势愈发明显,品质升级需求愈发强烈;三是头部品牌转型灵活度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活力将进一步迸发;四是品牌将更加注重公私域联动,强化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社交;五是全面推进餐饮零售化、零售本地化,打造完美生活圈。五个层面将相互促进,以新基建服务新消费,以新消费创造新场景,以新场景孵化新品牌,以新品牌实现新图景。
新担当:共建美好生活新图景
新形势下,中国外卖行业也更有担当。抗疫群像中,中国外卖骑手格外醒目,他们主动承担风险,送出万千家庭急需,高效助力疫情防控,为37个城市的医院免费配送爱心餐超过40万份,配合10余地政府发放口罩近740万个,过年不打烊,平均一位外卖小哥一天工作相当于减少了25位市民外出。同时,助力复工复产,促进降本增效,服务业数字化为商户带来了10.9%的营业收入增量和14.4%的交易笔数增长。践行绿色发展,2017年平台上线“无需餐具”点餐,截至2021年3月,累计已达6.5亿单,相当于直接减少碳排放10400吨。“半份计划”公益行动于2020年8月在京沪等地启动试点以来,已得到全国100多个餐饮品牌的积极响应,60多万餐厅参与。
此外,守护舌尖安全,助力智慧监管,探索和落地优选餐厅、明厨亮灶、食安封签、食安保险等商业化模式,推动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助力政府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效能,推动“明厨亮灶-透明餐厅”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覆盖全国3.1万家商户,食品安全和疫情应对课程覆盖26万家商户。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表示,今年随着中国经济活力的全面恢复以及外卖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餐饮行业迎来了平台开放时代的全新红利期,加速数字化以及品牌化恰逢其时,而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正在以时间交换打破空间边界,重塑着城市的隐形商业空间。
作者:李子晨
来源: 国际商报
月4日,“五一酒店外卖订单涨2倍”上了热搜,网友由此又造出一个新词:躺吃旅行。
望文生义,所谓躺吃旅行,其实和假期家里躺差不多,只不过躺的地方换了。到了一个地方,打开外卖平台,搜寻当地最红的饭店,点!外!卖!
有点过分是不是?
数据也为这个热搜提供了佐证。据饿了么最新发布的五一消费报告,五一前三天,全国外卖订单量同比显著增长,其中酒店和景区的外卖订单同比增加了两倍以上。
记者采访了几名杭州外卖小哥,美团外卖的小杨说,假期开始后,来自酒店的外卖订单的确是最多的,一天中有小半时间都在往各个酒店跑。
外卖小哥堵在电梯口
说没两小时上不来
五一假期第二天,杭州人老丁带着全家老小去了重庆,订了一家高空江景酒店。“当晚就点了一大堆外卖,没想到,小哥说楼下电梯堵上了,排起了长队,游客很多,送外卖的小哥也很多,没两小时上不了楼。”
两个小时可能有点夸张了,但丁先生这单外卖,的确是多等了将近一小时才吃上。
“早就听新闻上说这个五一至少有2亿人出游,高速上很多地方又在遛狗了。”考虑到人太多,这个假期,杭州的陈先生一家没有选择远游,而是在良渚附近订了三晚的酒店,打算就在酒店里度过一个悠闲的假期。
“五一假期这样安排,是一家人表决通过的。每天享受一下酒店提供的各种服务,沙发上躺躺,电视看看,至于吃的,就点外卖。”陈先生说,本来打算得很好,躺着就能把附近的美食吃个遍,哪知道要么单子很久才有人接,要么接了也会迟到,“小哥跟我说,路途远,人多,不太乐意接单。”
后来有几餐,陈先生一家只好在酒店的餐厅解决,价格有点小贵。
接单送40杯奶茶到酒店
杭州小哥分两次才送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酒店躺”,省去路上折腾,也不想到景区“数人头”。整天窝在酒店里,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要么选酒店的餐厅,要么就只能点外卖。
“这个五一,酒店的单子很多,尤其像今天这样的阴雨天。”小杨是美团武林站点的一名外卖小哥,他所在站点属于“大站”,位于市中心,距离西湖景区也很近,基本上一年到头都挺忙。
这个假期来自外地游客的订单特别多。“是不是外地游客,一下子就能听出来,有的游客点了外卖,却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哪儿。”小杨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武林广场附近有七八家汉庭酒店,所以住这里的游客点外卖时就常常搞错地址。
最让外卖小哥欲哭无泪的,是那种“超大”订单。就在昨天,小杨接到一个送到某酒店前台的外卖大单——40杯奶茶。
“估计是一群结伴来杭州游玩的游客点的。”小杨告诉小时记者,正常的跑腿费差不多5块钱一单,总价超过300元另加5元,也就是说,这一个大单他只赚了10块钱。
小杨说,小哥们其实很怕接到这种单子,奶茶制作周期长,等店里全部做好就要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候等得不耐烦了,小杨都自己上手帮店员打包,“电瓶车下面放上奶茶的托,外面塑料袋一定要扎紧,防止晃动,洒了就全完了。”这个单子,小杨跑了两趟才送完,前后差不多用了一个多小时。
酒店景区外卖订单增长2倍
杭州西湖拿下全国第一
5月4日,饿了么发布最新的五一消费报告,在“补偿式出游”大背景下,今年五一前三天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显著,成为近5年来最高。其中,酒店和景区的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均在2倍以上,较今年清明小假期仍有明显增长。
按全国景区外卖订单量排名来看,杭州、青岛、苏州等依旧是小长假的热门旅游城市。
报告发现,环比节前,消费者午、晚餐外卖需求略有下降,反之,早餐(5~7点)和晚上22点之后的宵夜需求增长显著。其中,又以酒店和景区的早餐宵夜需求增长最为旺盛。从网友晒单的出行攻略也可以发现,“吃饱拼早起、避人流出发”非常重要。晚上累了回到酒店,通过外卖下单城市特色美食,还可不耽误享用美食。
以游客为例,他们最爱在酒店点的外卖单品包含了咖啡、粥、生煎等早餐,以及烧烤、螺蛳粉、奶茶等宵夜。同时,感冒药、健胃消食片、肠胃药和创口贴等也是游客出门应急最常购买的药品外卖。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