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李馨婷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麾下又要新增一家上市公司。
5月13日,海底捞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公告,海底捞海外业务特海国际将发行2,692,700股美国存托股票(ADS),预计该股将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交易,代码为“HDL”。本次发行完成后,假设承销商不行使购买额外美国存托股份的选择权,张勇控制的实体将总共拥有公司已发行股份的45.66%。
特海国际(09658.HK)此前表示,双重上市(倘获进行)将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及进一步加强股份流动性。特海国际将透过发售筹集更多资金,用于提升品牌以及扩大全球餐厅网络。
这距离特海国际于2022年12月在港交所以介绍的方式挂牌上市,仅过去一年半。假如特海国际顺利登陆纳斯达克,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将在海底捞(06862.HK)、颐海国际(01579.HK)、特海国际(09658.HK)以外,迎来第四个IPO。
同日晚间,特海国际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未经审核财务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及2024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特海国际合共录得104家同店,总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61亿美元增加16.6%至1.88亿美元,期内录得亏损净额450万美元,而2023年特海国际才刚刚扭亏为盈。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海外重仓东南亚
特海国际主要经营海底捞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外地区的餐饮业务。整体而言,海底捞出海主要是将火锅这一“国粹”搬运到文化同根同源的海外华人聚集地。而与中国距离较近、消费口味较为相似的东南亚地区,则是特海国际的重要阵地。
2012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克拉码头开设首家海外分店,十余年过去,海底捞的门店网络已遍布全球华人主要聚集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特海国际在国际市场共经营115家海底捞门店,其中70家位于东南亚地区,17家位于东亚地区,18家位于北美地区,10家位于其他地区(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尽管海外版图开拓较早,但特海国际业绩尚未稳定盈利。受疫情与快速扩张影响,2019—2022年,特海国际收入分别为约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与5.58亿美元,净亏损3302万美元、5376万美元、1.51亿美元与4124.8万美元。
2023年,由于消费复苏与经营调整等,特海国际业绩有所改善,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达到2565.3万美元,扭亏为盈,翻台率也从2022年时的3.3次/天上升至3.5次/天。2024年一季报显示,特海国际一季度翻台率由2023年同期的3.3次/天增加至3.9次/天,每家餐厅平均每日收入与同店销售额也同比上升。不过,由于汇兑亏损,一季度,特海国际净亏损450万美元。
5月14日,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餐饮消费复苏,不仅海外华人,就连海外非华人消费者对中餐的需求也相当可观,国内餐饮品牌市场前景广阔。不过,由于海外市场环境不同,对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管理能力、员工激励机制、产品把控能力均有较大考验。
“在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的前提下,企业能否成功出海的关键在于管理。在把控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乃至供应链管理方面,都需要企业更多的关注与投入。”赖阳分析道。
特海国际在招股书中表示,双重上市募集所得资金净额的约70%将用于提升品牌并扩大全球餐厅网络;约10%将用于投资供应链管理能力,例如建设更多的中央厨房;约10%将用于研发,以增强数字化和其他技术在餐厅管理中使用;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张勇夫妇又要敲钟了
截至目前,张勇舒萍夫妇的火锅产业版图上已有海底捞、颐海国际、特海国际三家上市公司。
海底捞与特海国际分别为海底捞国内与国外门店的经营主体;颐海国际则在国内及若干海外国家及地区从事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及方便快餐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截至2023年末,海底捞、特海国际及蜀海供应链集团(前身为海底捞的餐饮供应链子公司)总计贡献了颐海国际收入的32.7%。
张勇舒萍夫妇是海底捞、特海国际与颐海国际的控股股东,截至2023年底,在三家公司共同持有的股份占比分别为60.35%、54.28%与31.44%。此外,张勇担任海底捞的董事会主席、舒萍担任特海国际董事会主席、舒萍与张勇分别担任颐海国际的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
业绩层面看,这对夫妇的火锅产业版图发展势头可观。2023年,海底捞收入414.53亿元,归母净利润达44.99亿元,成功扭转疫情期间的业绩亏损。自2016年从海底捞拆分上市以来,颐海国际营收也持续增长,收入从10亿元规模增长至2023年的超60亿元,2023年净利润达9.07亿元,同比增长11.2%。截至目前,上述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超过1400亿港元。
2023年的《胡润中国百富榜》上,张勇、舒萍夫妇以750亿元身家排名榜单第45位。假如特海国际得以顺利登陆纳斯达克,这对来自四川的夫妇身家将再度上涨,而海底捞或许也将进一步开拓北美市场。
要:“预制菜第一股”(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 class="pgc-img">>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393篇原创
11月2日,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5.98港元/股。
爱吃火锅、烧烤的蜜友可能对这家公司比较熟悉,锅圈号称“火锅界的蜜雪冰城”。
锅圈成立于2017年,7年左右其零售店扩张到近1万家,成为“预制菜第一股”。可谓是餐饮新零售赛道的黑马。
< class="pgc-img">>不过,招股书显示,2020—2021年,锅圈累计净亏损超5亿元,2022年才扭亏为盈。
这家火锅食材零售赛道上跑出来的独角兽,前景到底如何?
01
郑州大学校友创业,“农村包围城市”搞扩张,53岁港交所敲钟。
锅圈的创始人杨明超,1994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河南商报报道,杨明超出生在农村,靠读书改变命运,毕业后在河南省政府接待办的一家宾馆就职。但不甘心“一眼望到头”的工作,杨明超毅然决然选择了创业。他先后养过羊、卖过啤酒,经营过数个餐饮品牌。
2015年,杨明超与孟先进、李欣华、刘亚威联合创办了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
2017年,锅圈第一家火锅食材门店在郑州开业。这家号称“好吃不贵”的火锅、烧烤食材供应商堪称“火锅界的蜜雪冰城”。
< class="pgc-img">>招股书披露,2020—2022年及截至今年4月底,锅圈的门店网络分别为4,296间、6,864间、9,216间和9,838间,同期自营店仅分别为4间、4间、5间和6间。
锅圈官网显示,截至今年9月26日,公司共有9,978家门店,直逼万店规模。
与同样出身河南的蜜雪冰城相似,锅圈的扩张之道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锅圈通过在一二线城市的加盟店提高知名度,然后扩张主攻地级市、县级市和乡镇。
截至2023年4月底,锅圈加盟店收入中,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加盟店的营收占比合计31.5%;而来自地级市、县级市和乡镇的加盟店营收占比合计68.5%。
02
万店背后的代价:两年亏超5亿元,加盟商买单?
锅圈似乎在招股书中有意“避嫌”预制菜,而称其为“在家吃饭产品”。
今年9月,顶端新闻报道,锅圈食品董事长兼CEO杨明超出席2023第二届中国(郑州)新消费产业品牌峰会,谈及锅圈食汇的预制菜定位为速烹菜,要保留烟火气,可以做到中餐到家。
可见其所谓的“在家吃饭产品”正是预制菜。
招股书显示,锅圈的收入主要就来自于向加盟商销售在家吃饭产品。
而近万店的规模,锅圈的直营店不到10家。
2020—2022年及今年前4个月,锅圈的收入分别为29.65亿元、39.58亿元、71.73亿元和20.78亿元。其中,2021—2022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3.50%和81.25%。
但2020、2021年,锅圈分别净亏损4329万元和4.61亿元。
< class="pgc-img">>2022年终于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41亿元,今年前四个月获净利1.20亿元,并未填上前面两年亏损超5亿元的坑。
从收入构成来看,2020—2022年及今年前四个月,锅圈来自加盟店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98.2%、94.2%、90.3%和87.6%;
综合指导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6%、2%、1.6%和2.3%,该项收入主要由于加盟商及加盟店数目增加所致;
而来自其他销售渠道的收入占比期内最高仅为10.1%。
< class="pgc-img">>概括来说,锅圈来自加盟商的收入占比在90%以上。扩张开万店不是目的,而是构建供应链体系,向加盟商要效益。
而疫情三年,锅圈逆势扩张并非一帆风顺。
招股书披露,2020—2022年,其分别有377家、231家及882家门店连续2周以上未录得任何交易。2022年其在河南、上海分别有234家和86家门店平均关闭一个月左右。
03
行业前景不错,产品单一问题值得重视。
锅圈所谓的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包括: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及即配食品。
中国饭店协会及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零售额计算,我国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市场规模2022年为3,673亿元,2018—2022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5.5%;预计2022—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0.7%,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幣9,400亿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在家吃饭餐食产品的零售额计算,2022年,锅圈在国内所有零售商中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仅为3%。
一方面是因为,锅圈专注的仅是其中一个细分赛道家庭火锅及烧烤产品;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前景不错,锅圈的市场份额能提升的空间较大。
截至今年4月底,锅圈的产品包括8大类别:火锅产品、烧烤产品、饮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食品、西餐和零食,合共710个SKU。
< class="pgc-img">>但如上图,从收入构成来看,报告期内,锅圈的火锅产品贡献了73.1%—80.6%的收入;而烧烤产品尽管营收占比在提升,也仅为5.8%—12%;其他占比在11.1%—13.8%。
营收依赖单一产品的特征明显。
而2022年的扭亏为盈与降本增效有关,未来能否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还有待时间考验。
2021年,锅圈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为6.29亿元,2022年其广告及推广开支减少了25.7%。
此外,锅圈也面临行业的普遍挑战,近万家加盟店,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及产品的标准化质量,以及目前市场和舆论对于预制菜的争议问题。
本文未注明数据均来自于锅圈招股书,特此说明和感谢!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024年上半年的"钱袋子"大比拼结果出炉!这次的排行榜可是让不少人大呼不可思议,有人欢喜有人愁,咱们一起来看看这场"财富盛宴"!
< class="pgc-img">>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次的"钱王"是谁?
上海以44,735元的收入傲视群雄,比去年又涨了4.35%,相当于每人多赚了1,865元!这增速怕是比魔都的高楼还要快!
北京紧随其后,43,084元的收入让人直呼"大气",增加了1,726元!这两个"钱"都,真是把"富可敌国"诠释得淋漓尽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堪称"钱景"无限!
"长三角"地区表现抢眼。浙江35,982元,江苏29,194元,稳坐三四把交椅。两省分别比去年增加1,665元和1,399元,增速分别达到4.85%和5.03%。看来"江南好,最忆是杭州"不只是诗里唱的,钱包里也写着呢!这两省的居民怕是腰包都要鼓得像西湖莲蓬了!
< class="pgc-img">>最大的"黑马"非天津莫属!27,874元硬是挤掉了广东,杀入前五。比去年多赚了1,219元,增速4.57%,这操作,怕是连孙子兵法都没记载过!广东27,127元排第六,增加1,171元,增速4.51%,
福建、山东、重庆和辽宁齐齐跨过2万元门槛。其中福建25,122元,增速高达5.51%;山东21,464元,增速5.69%;重庆21,036元,增速5.60%;辽宁20,312元,增速4.86%。重庆和辽宁首次突破,分别增加1,116元和941元,这增速比火锅辣度还要猛!
内蒙古和安徽虎视眈眈,分别以19,054元和18,923元紧随其后,增速分别达到4.97%和5.14%。怕是明年就要"骑马奔腾"进2万俱乐部了!到时候估计得来个"蒙古马奔腾"和"徽菜大餐"庆祝一下!
< class="pgc-img">>西部地区增速简直是"蛟龙出海"!虽然收入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可是杠杠的!西藏8.13%,新疆7.15%,甘肃6.29%。西藏更是以934元的增量领跑全国,这增速,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或许这些地方的居民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穷则思变"!
东北三省也不甘示弱,辽宁已经加入2万俱乐部,吉林15,149元,增速5.76%;黑龙江14,130元,增速5.80%。分别增加825元和775元。看来东北的经济正在像东北虎一样,蓄势待发!这增速,怕是比东北大米还要香!
< class="pgc-img">>话又说回来,2024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7,561元,同比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1,272元,同比增长6.8%。这成绩单,不得不说,还是很亮眼的!城乡差距虽然还存在,但正在逐步缩小,这可真是"城乡共富"的好兆头!
< class="pgc-img">>虽然各地区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正如我们老祖宗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咱们的"钱袋子"一定会越来越鼓,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让我们一起为咱们的祖国加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咱们的人均收入一定会像长江黄河一样,奔流不息,越来越高!到时候,每个人的钱包都能像"聚宝盆"一样,源源不断地冒出金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