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吴莹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深刻内涵,是我们更好践行勤俭节约新风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
“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成长壮大,在勤俭节约中成就事业、建设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正因为有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人民军队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千万不能经不住“糖衣炮弹”的进攻,告诫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艰苦奋斗、勤俭建国。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这表明,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方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所作的《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指出,“反对特殊化只是艰苦创业中的一个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杜绝各种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不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不合质量要求的废品,降低各种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要使大家懂得,我们的资金来之不易,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来之不易,任何浪费都是犯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表明,无论在什么时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都不能丢,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态度鲜明、决心坚定。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是浸透在中华民族骨血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把奢和俭孰好孰坏说得很透彻。“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和奢看作是大德和大恶的根本区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权贵奢华生活与百姓悲惨命运的巨大反差。陆游认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能否做到克勤克俭,成为关系事业成败的大事。古代文人崇尚节俭,民间百姓也把节俭看作是持家有道的生活智慧,诸如“一日省一点,十年买片田”,“一年烂粥烂饭换头牛,三年烂粥烂饭起幢楼”等俗语广泛流传,讲的是通过有规划、有节制地使用物品,不但可以避免匮乏,而且会积少成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映出外在“节用”和内在“节欲”的辩证统一。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后疫情时代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
餐饮浪费不是小事,事关我国粮食安全,事关社会道德风尚,事关良好作风养成。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把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还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指示,也是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来深刻阐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大意义,警示全社会必须坚决遏制依然存在的粮食浪费现象。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此外,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对比而言,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淡水、化石能源、矿产等资源人均占有量不高,农业生产资源约束趋紧,我们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世界近20%的人口。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的低收入群体和特困群体,党和国家还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叠加影响,有的地方已经出现粮食减产,粮食安全在后疫情时代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在此背景下,如果不有效制止这方面的浪费现象,势必会威胁粮食安全,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新时代党的节俭治理观的集中概括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并强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同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此后,他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次再对用餐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主要途径、制度设计等重大问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公仆”、“廉价政府”等重要观点,文化来源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尚俭戒奢伦理道德,历史来源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勤俭节约思想,现实来源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节俭社会治理实践。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系统工程
2013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都作出了全面规范,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是群众行为的“风向标”。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勤俭节约,严格接待标准,规范接待程序,积极推行简餐和标准化饮食,对培育和形成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新风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此外,“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完善的立法也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利器。要通过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扎紧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笼子。《宪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为制定和出台反浪费的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据和支撑。近年来,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已经在探索粮食安全领域立法,其中涉及禁止餐饮浪费的有关规定。同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在全社会推行绿色生活、简约生活方式,通过选树正面典型、曝光负面行为、推动移风易俗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民网-人民日报
消费不等于浪费,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当下,浪费行为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损害;反对浪费不仅与促进消费不矛盾,还会让消费动力更强、后劲更足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连日来,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迅速行动起来,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比如,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倡议机关干部职工带头在单位落实餐饮节约的各项措施,积极投身节约型机关建设,把节约理念贯穿食堂就餐、公务活动就餐等各个方面。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倡议,呼吁广大消费者向餐饮浪费说“不”,争做绿色节约的监督员,同时呼吁广大餐饮企业完善烹饪量化标准,提升餐饮供给质量,为消费者按需配餐、按量点餐提供便利。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等要求餐饮企业在点餐环节,对顾客履行提醒义务。不少直播平台也及时出台新规,加强对美食类直播内容的审核,推动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
对于这些行动,人们普遍叫好。同时也有一些人担心:在当前强调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反对浪费会不会抑制消费?这样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浪费与消费,一字之差,含义迥异。就拿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的餐饮领域来说,吃多少点多少、剩餐打包是消费,而过于注重“面子”、多点乱点就是浪费。食物浪费不仅仅意味着米面粮油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算算总账就可以知道,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当下,浪费行为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损害,用浪费来进行所谓的“刺激消费”不仅是缘木求鱼,更是饮鸩止渴。
消费不等于浪费。反对浪费不是反对消费,也不会抑制消费。正常、适度、理性、逐步升级的消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消费,为的是满足老百姓在衣食住行上的正常需求,而不是用“胡吃海喝”等浪费行为换来一些商家的“红红火火”;消费升级,是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正常消费的不断升级,而不是少数人过度挥霍、暴殄天物的畸形消费愈演愈烈。
反对浪费不仅与促进消费不矛盾,还会让消费动力更强、后劲更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目的是通过反对浪费,让各种稀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留出空间、创造条件,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当前,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情况下,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动释放消费的活力和潜能,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9日 19 版)
夏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9月1日午餐时间,记者分别走进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机关食堂,发现这些机关食堂以身作则,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制止浪费,力争在推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厉行节约的氛围中带好头、作表率。
自治区党委机关食堂内,就餐干部职工正在餐柜前按需取餐、秩序井然。每个餐柜上放一张温馨提示牌,提醒大家适量取餐、避免浪费。“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我们在之前已经实行餐饮节约的基础上,通过增设宣传牌、在大屏幕播放宣传片、杜绝浪费行为、监督后厨等方式,鼓励大家勤俭节约,减少餐饮各个环节的浪费。”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机关服务中心负责人说,通过系列措施,他们不仅强化干部职工的节粮意识,还大大提升后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连日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机关服务中心采取不定期举办“光盘行动”比赛等多种措施,引导大家养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文明用餐的好习惯。节约不仅体现在前厅就餐,还包括食材采购、加工的各个环节。食堂后厨想出大米袋充当垃圾袋、蒸车实行快蒸慢蒸、用莴笋叶芹菜叶做成蔬菜饼等“金点子”,确保物尽其用、避免浪费。记者还了解到,食堂每天有大量莲花菜、白菜、菜花等蔬菜的根茎,厨师将其清洁、削皮后,腌制成泡菜,既充分利用了“边角料”,又营养健康,深受广大干部职工欢迎。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在机关大院张贴了“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标语,在机关食堂餐桌摆放“节约粮食”提示牌,食堂每天根据就餐人数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菜品和添菜次数。机关向全体干部发出“倡议书”,倡导光盘行动,杜绝浪费行为。各党支部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签订了《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承诺书》,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弘扬传统美德,培育餐饮新风。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指示精神,争做“舌尖上的浪费”抵制者、“舌尖上的文明”倡导者。在自治区政协机关食堂入口处、取餐区、餐桌、墙壁等醒目位置,都能见到倡导节约的提示标语……
自治区政府机关食堂入口处竖立着《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倡议书》宣传立架,屋内的两块大屏幕滚动播放“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微视频,每张餐桌上都放置了两张“节约粮食、以俭养德”文明提示牌。在餐具回收处,记者看到除了果皮、骨头等厨余垃圾外,几乎人人“光盘”。
“我们在回收区,设置文明监督岗对用餐行为进行文明用餐劝导。对有剩饭剩菜的,要求大家打包带回;对于个别浪费严重的不文明行为,将进行曝光。”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机关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文明宣传和劝导,相关措施成效已初步显现,废食桶收集量已经从以前的一桶下降到了现在的少半桶,舌尖上的浪费得到了有效遏制。此外,机关食堂还从按需供餐做起,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预判就餐人数,确定供应菜量,确保不造成浪费。
自治区政协机关服务中心主任范虎彬说:“我们与机关各部门建立用餐人数变动实时沟通机制,根据就餐人数变动,每天按需采购、配餐。在机关食堂的餐盘回收区,安装摄像头。发现餐饮浪费者,将予以曝光。”当天11时许,了解到实际就餐人数后,自治区政协机关服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王庆元把情况通知了后厨,厨师李强开始准备中餐的菜品。“现在午餐,一道菜至少要做三回。少炒勤炒,一次少做点,防止餐饮浪费。”按需取餐、“光盘行动”已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自治区政协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体现在防止餐饮浪费,在节约用水电、杜绝办公用品的浪费上,同样见实效。(记者 周一青 姜 璐 尚陵彬 高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