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人
< class="pgc-img">>市区有一条路叫常秀街,它夹在嘉兴市本级三个区的中间,一般的过路人分不清这里是属于秀洲区、南湖区呢,还是属于经开区。它属于什么区与我们老百姓关系不大,写信的时候即使你写秀洲区常秀街,邮递员也能把信送到。
常秀街从南向北横穿嘉兴三条交通大动脉,分别是:三塔路、中山路、洪兴路,另外还有洪殷路、洪波路、东升路,也就不去算它了。
常秀街的周边,有不少写字楼、公寓,机关大楼也蛮多,所以大大小小的餐饮店交关多,仅仅快餐店就有七、八家,属于刚需。早先有个“四方缘”的连锁店,后来搬到友谊街了,金小悦也是势头强劲,在常秀街登陆,为周边的各式人等提供了便利。不过机关大楼里的那些同志是不出来吃的。
?
今年5月份,常秀街上又多了一家快餐店,叫“禾味饭堂”,开在常秀街洪兴路口置地广场的楼下,那是属于嘉北街道常秀社区的地盘。招牌写的是嘉兴自家人小厨房。
这个店名我不喜欢,明明是快餐店,却称它是“饭堂”。北方有饭庄,南方有食堂,它来个饭堂,不南不北的不去说它,还比较土气。看人家“金小悦”,高端大气上档次。所以我每天舍近求远去吃饭,这爿店过门而不入。
< class="pgc-img">>?
然而我不去不要紧,它照样人头攒动,还有外卖小哥穿插在里面,跑进跑出,我忍不住想,这个饭堂有点名堂,索性也进去吃一顿。
< class="pgc-img">>?
里面菜品花头蛮透,不过也都是大路货。面条的摊位在门口,我就近坐下吃面。
今年夏天热煞人,面条师傅热情地推荐我来碗冷面。他说他的这碗冷面属于嘉兴最好吃,七十年代嘉兴老味道,他说他的浇头都是自己单独烧的,大肠腰花、走油肉,样样都是自己烧,“我早晨5点钟就来烧哩”,面师傅告诉我。
< class="pgc-img">>?
这位50开外的面师傅喜欢坐在店堂里与食客搭讪头,他说他不是厨师出身,但是做一样像一样,比如烧羊肉,超过新塍。听他口音,本地人,勤俭路产院隔壁头的口音。他再三问我好吃哇?
一碗牛肉冷面22元,浇头十足谈不上,价格还算亲民。这个夏天,这爿饭堂成了我的食堂,隔三差五去报到。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中午时分,店堂基本坐满,好在流动快,总有空位子出现。进来的人没有探头探脑的,看样子都是常客。风头盖过小金悦。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十二点钟是高峰,外卖估计也占了一半的生意。外卖的盒子整齐排列,不时有外卖小哥闪进闪出,他们熟门熟路,迅速找到目标。看他们与店里的收银都是以眼神交流,有信任、有默契。
?
菜品早已摆满摊位,小菜的盘子算是有良心的,比别人家要大好些,看样子,两个人点三个菜是足足有余了。
店堂里还有两张小型八仙桌,大概是为小聚的人而准备的,三五个朋友,多点几盘菜,围坐一块,算是聚餐了。不过盘子小了点,看上去不够面子,于是有人会另点几个小炒,原来这里还有小炒。大盘子上来,完全就是馆子店的派头了,便宜又实惠。有熟客懒惰,干脆美团下单不出门了,点小炒外送。难怪隔壁头的小饭店稀稀拉拉。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店堂里,一个瘦个子的男人在东张西望,时不时帮助打饭,收拾盘子,他衬衫的后背总是湿的,打工的模样。
< class="pgc-img">>?
某一日,有吃客拉住他提意见,说是嘉兴本地的走油肉是白烧的,而你是红烧,你本帮菜,不正宗啊!格佬倌估计是冒充嘉兴人,明显是讲错了,可是瘦个子男人微笑着听取,竟然点头称是。 原来瘦个子就是店老板。老板倒是正宗嘉兴人,嘉兴凤桥人。
90后的年龄,我猜他是80后,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伤感,说:我显老哦,辛苦啊,心累。 他说他是学日语的正宗大学生,毕业以后也没有感兴趣的工作。开快餐店,纯粹是喜欢烧菜,没想到这个行当也烧脑子。他不是富二代,没有本钱,一切都得靠自己勤奋。
2018年在南湖区的南溪路开了第一爿快餐店,摸索出点门道了,今年来这里开第二爿。他说尽管周边同行有竞争,但做得实在,会有顾客的。
他的经验有三条:
一是食品品质。特别是肉类来源,不能贪便宜,配送来的不要,要看进货渠道。
二是食品卫生。他的店堂可以看到厨房,厨房敞开,食客看进去,一目了然。
三是价格公道,薄利多销吧。来这里的食客都是周边的人,附近的快餐都吃过的。食客不傻,难怪都转移到这里来了。
谁说的嘉兴的小青年吃不起苦,这个90后的小老板每天从早到晚在店堂,不像个老板的样子,也是吃得起苦的。我说他辛苦,他说:来吃饭的人也都辛苦,都不容易。
我不知道这位小老板的姓名,只知道他是来常秀社区创业的“创一代”。
--END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暑气还未完全消散,阵阵凉风带来了久违的舒爽。在这难得的惬意中,处暑节气一身清朗,如期而至。
今年8月22日为处暑日。此时节,天空湛蓝,云朵飘逸,凉意渐起,蝉鸣渐渐消散,天地之气舒适宜人,飒爽的秋色率先在北方大地铺陈开来。
暑气渐消,秋意初显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8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进入处暑节气。
俗话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在节气排列顺序上,为何含有“暑”的处暑排在立秋节气之后?众所周知,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立秋往往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此时天气仍然比较炎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到了处暑,三伏将尽或已尽,暑气开始消退,酷热的天气到了尾声,所以处暑在立秋之后,处暑即“出暑”,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
处暑时节,气温逐渐下降,北方会越来越凉爽,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但很多地区还会出现高温天气,人们把立秋后的高温天气称之为“秋老虎”。南方俗谚说“处暑十八盆,天气自然凉”,意思是处暑后天气依然炎热,人们每天需用一盆水冲凉,待洗过18盆,到了白露节气,才能感觉到真正的秋凉。
虽暑气尚未散尽,处暑时节已有秋高气爽的初秋味道。农谚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此时“早晚凉”的天气特征越来越明显;时不时会下一场细雨,送来人们渴望已久的清凉,正所谓“渐有新凉递好秋”。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时节,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还会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天地间万木生长由盛转衰,即将开始凋零,大地的肃杀之气逐渐昌盛起来;历经了春耕夏播,农作物进入成熟期,五谷丰登的时节即将到来。
处暑是暑热的休止,也是秋收的序曲。这一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累积。此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黄河中游晋南地区春玉米大多开始进入乳熟期,复播、晚播的秋作物也进入开花、授粉和籽粒形成期,棉花也进入了吐絮收获期……广袤的田野步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阶段,丰收图景已近在眼前。
“处暑处在夏秋交替、由热转凉的时期。此时,溽热的暑气渐渐消退,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气渐起,即便天气炎热,也不像暑夏之季那样熏蒸难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李晓玲介绍,此时养生不仅要滋阴防燥、润肺养肾,还要重视身心并调,减轻身心负担。
处暑吃鸭,滋阴补虚
对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就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沿海部分地区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庆祝禁渔期的结束,欢送渔民驾船出海。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生长得比较成熟,适合捕捞。处暑过后,便是各种海鲜上市的时节,人们可以大饱口福,尽情享用肥美的海鲜。
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鸭子的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烤鸭、白切鸭、柠檬鸭、荷叶鸭、酸梅鸭、酒酿蒸鸭、八宝鸭……处暑这天,老北京人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这是选用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养肺生津的食材制作而成的鸭子,味道可口;在江苏地区,人们会烹饪一道鸭子菜,盛出的第一碗还要先请邻居尝尝,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之意。
“鸭肉味甘性凉,不仅可以滋阴养胃,还可以缓解阴虚火旺,起到祛火降燥的作用。”李晓玲介绍,《本草纲目》记载,鸭肉能“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可补虚生津、利尿消肿,体虚有热、食欲不振、潮热汗出、大便干燥、心烦失眠或水肿的人,秋季可适当多吃鸭子。
在福建福州,处暑节气有吃龙眼配稀饭的习惯,当地人认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多,这样可补充能量;广东人在处暑有喝苦凉茶的习俗,意为入秋要吃点“苦”;浙江人则喜欢吃点“酸”,当地人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秋燥渐显,饮食上宜‘增酸减辛’。”李晓玲介绍,此时可以多吃山楂、苹果、葡萄、柠檬等酸味食品,多喝水补津液,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南瓜、萝卜、蜂蜜、芝麻、百合、银耳、荸荠等。随着天气转冷,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
民间说“处暑秋梨最养人”,处暑吃秋梨有着健康喜乐、远离烦恼的美好寓意。“秋梨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李晓玲说,梨子也可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很有帮助。处暑过后天气日渐干燥,一口咬下清甜多汁的秋梨,别提有多滋润了!
迎秋赏景,收敛神气
处暑过后,天气渐凉,民间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过,‘秋冻’也需灵活变通,关键在于随时调整衣物。”李晓玲说,对于青壮人群来说,天气转凉时不宜过早、过多地穿厚衣服,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处暑之时,暑热未尽,虽有秋风送爽,但一日之中温差较大,早晚较凉而中午炎热,因此不可一味“秋冻”,当天气骤然变冷时,也应适当增添衣物,以凉而不寒为宜。同时,应注意腹部的保暖,勿使脐部受凉,以免影响脾胃的功能。
处暑之后,秋高气爽,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指暑气消散后,天上的云彩不像大暑之时厚重成团,而是疏淡自如,显得格外悠闲自在。专家建议,此时不妨走出户外,徒步郊游、登高望远、观云抒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金色的秋天。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秋天养‘收’,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李晓玲说,处暑时节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增大,可以选择慢跑、太极拳、五禽戏或作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方式,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此时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随着暑热渐退,秋意渐浓,自然界逐渐开始呈现萧瑟的景象。“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容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在时令转变中,要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以保生机元气。”李晓玲建议,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平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活动安神定志。
中医认为,秋天阴气渐增、阳气渐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此时需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争取每天多睡1个小时。”李晓玲说,一般来说,秋季睡眠以晚上9时至10时入睡、早晨5时至6时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片刻,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保养精气、缓解秋乏。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八月将末,秋景初微,告别夏的绚烂,迎来秋的内敛,在不可逆的岁时变迁中,愿我们满怀希望,迎接下一站的精彩。(记者 王美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山菜市场中零售的新鲜田基黄。 李晓春 摄
中新网江门5月28日电 题:广东侨乡台山人用“田基黄”烹汤清热护肝
作者 李晓春 郭军
在广东台山,田野里有一种个头矮小且不怎么起眼的小草叫田基黄,在当地农村几乎家喻户晓,台山人多数熟知其食疗功效,常用它烹汤清热护肝。
记者近日在当地采访了解到,田基黄实为地耳草,其茎单一或多少簇生,直立、外倾或匍地而在基部生根,在花序下部不分枝或各式分枝,具4纵线棱,散布淡色腺点。叶无柄,叶片通常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或椭圆形。田基黄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生长于地势向阳,比较潮湿的冷沙土或黄泥土,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每年3月起为花期,6至10月为果期,种子为淡黄色。
田基黄山坑螺鲫鱼汤。 李晓春 摄
“清明节前后,进入花期的田基黄,枝高多数在10厘米以上,枝头上细小的花苞较多,开出的小黄花识别度高,极易让人从杂草中甄别出来,常见于湿润的水渠边、鱼塘边、田基边等地方。”台山人黄新宏说,田基黄作为草药在民间早有用法记载,据闻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和治肝炎、跌打损伤及疮毒等功效,村民们农闲时多数会去田野里采收些田基黄,将其清洗干净后晾晒成干品,用袋子密封起来放到阴凉处储存,便于一年四季随时取用。
台山菜市场销售新鲜中草药的摊档里,多数有新鲜的田基黄和晒干的田基黄卖。“想买田基黄?有啊,这边摆的是新鲜田基黄,叶子稍微嫩一点的这堆每公斤60元,需要多少称多少。那堆叶片偏褐红色的老田基黄价格便宜点,每公斤50元,但只按捆称重销售,不散卖。晒干的田基黄也有,每公斤500元,一两起售。”台城新宁市场一经营中草药的摊主在招待客人时讲到,用田基黄煲凉茶喝,有清热护肝的作用,煲好后把渣滤掉,可趁热加入少许黄糖,喝起来清甜且带有淡淡的草香。
近日,记者到四九镇禾味农家饭餐厅就餐时,服务员推荐一道田基黄山坑螺鲫鱼汤,鲜甜的鱼汤中混有田基黄特有的香气,趁热品尝后让人口颊留香。据介绍,这道汤品的做法是把处理干净的鲫鱼,先煎至两侧呈微黄色后,与洗净的田基黄、拍扁的姜块、去尾的山坑螺一起放入汤煲,加够水后盖上盖子,放入大瓦罐中,用原木炭加热煨足八个小时以上,久煨之下原料鲜味及营养成分充分融解于汤中,汤汁稠浓,醇香诱人,风味独特。
田基黄山坑螺猪骨土鸡炖汤。 李晓春 摄
“其实,新鲜或晒干的田基黄都可烹汤,在端芬镇隆文一带就有用山坑螺、鸡、猪骨搭配田基黄煲(或炖)汤的做法,鸡油的香味、山坑螺的鲜味与田基黄的草香在烹饪过程中得到充分释放,汤汁入口鲜甜不油腻。”台山人许金水谈到用田基黄入汤时称道。
如今,晒干的田基黄已跟随海内外台山人的脚步,走出台山,甚至走出国门。对于老一辈台山人而言,这田基黄仿佛带有家乡泥土气息的味道,若在异国他乡的厨房里搁有一包晒干的田基黄,平日思念家乡之时,用其烹汤或煲凉茶与家人分享,亦能在舌尖上再一次感受那股久违的家乡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