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7日
#游客爆料北海用餐4个菜1500元#
话题登上热搜
引发网友对过年期间
外出用餐“被宰”的讨论
游客用餐4个菜1500块
据媒体报道,1月24日晚,有游客在北海旅游时,被出租车司机带去位于银海区的侨民海港海鲜加工城就餐。其间,游客一行人点了油螺辣炒、龙顶清蒸、马蹄和贵妃辣炒4个菜,结账时共支付1500元。游客表示:“回民宿之后,民宿老板说这个价格太离谱了,我们心理很难受......不仅钱被骗了,信任感也被骗了。”
店家回应:明码标价,过年有涨价
不存在出租车司机拉客
记者检索发现,涉事餐厅位于北海银滩旅游区附近,成立于2020年6月。在高德地图、大众点评、知乎等平台,不少用户在2021年就曾评价该店菜价昂贵,“三个人吃了八百多”,也有游客反映,自己是被出租车司机拉过去的。
有网友评论
司机带客有提成
四个菜加起来成本不到100块
1月27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联系上该饭店,饭店工作人员回应称,菜是明码标价,客人有签字确认他们才做的,且过年期间货都比较贵。关于让司机拉客的问题,该店工作人员进行了否认。他称,春节期间人比较多,哪里还知道谁是谁拉过来的,“有多少双眼睛去看?”
该店工作人员表示,游客点的有两个都是贵菜,一个龙顶鱼加一个油螺。油螺在市场上拿货138元一斤,卖168元。他还称,他们的秤去年拿到市场监督管理局贴过标签。
涉事饭店因强制消费等问题被投诉
澎湃新闻注意到,涉事的北海市侨民海港海鲜加工城曾因强制消费等问题被投诉。
据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北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第四季度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显示,该商家投诉受理量为5条,投诉的主要问题为:价格高;短斤少两;强制消费。
涉事饭店曾被投诉强制消费、缺斤少两等。
此外,在某点评APP上,早在2020年就有用户点评称,自己是被司机忽悠或者“套热乎”过去的,该店的价格虚高,且缺斤少两。
在某点评APP上,
有多位游客称是被司机拉去该店消费。
官方:责令该店停业整顿
1月27日中午,记者致电涉事商家,对方称目前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正在店内核实情况,自己正根据客人结账的时间点,调取客人点菜、付账的全程视频。银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情况还在调查中。
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对涉事饭店进行调查,正在梳理调查结果;北海市旅游文体局正与市场监管部门对接、了解情况;交通管理部门也正在排查涉事司机,如果确实存在利益链条,一定会查处整顿。
据新华社1月19日报道,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负责人陈志江19日说,市场监管总局高度关注春节期间市场价格形势,严肃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特别是各类“天价”事件等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行为。
28日凌晨,北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对此事的调查处理情况:
经与消费者本人联系,其一行4人于2023年1月24日傍晚在北海市某公园游玩后,经出租车司机介绍至“侨港渔村美食”餐馆用晚餐,在消费者表示极少吃海鲜、对海鲜不了解的情况下,店主现场推荐了四样海鲜并当面迅速称重宰杀。点菜单由消费者本人签字确认。其中:油螺辣炒3.8斤,单价168元/斤,金额638元;龙趸石斑(店家标注为“龙顶”)清蒸3.1斤,单价168元/斤,金额520元;马蹄螺3.5斤,单价68元/斤,金额238元;贵妃螺辣炒3.7斤,单价48元/斤,金额177元。4个海鲜菜品共1573元,加上米饭、纸巾金额14元,实际消费共计1587元,店家实收1500元。
经查,该店已取得《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合法资质,证件名称为“北海市银海区侨民海港海鲜加工城”。该店所用电子秤经检定合格,有效期至2024年1月12日,经现场对其电子秤进行计量测试,结果显示秤具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该店海鲜池内的海鲜产品全部明码标价,消费者所点的四道海鲜在点菜单上的价格与海鲜池标注价格一致,店家在海鲜池上以大字标注“龙虾、面包蟹、油螺、龙趸等海鲜产品价格较高,部分海鲜产品加工后脱壳缩水,可食用部分较少,请谨慎选购,理性消费”。经与市内多家同档次餐厅进行价格比对,该店定价基本符合春节期间海鲜餐饮消费价格;经与北海海产品市场当日价格比对,该店四类海鲜产品经加工、烹饪后的价格在合理区间。
针对消费者质疑四道海鲜烹饪后份量不足问题,为确保核查真实,执法人员按照点菜单标注的重量,逐一称斤并复原烹饪菜品。经比对,未发现有海鲜掉包、掺杂掺假等行为。其中:龙趸石斑约3.1斤,烹饪后与消费者展示图片大小基本一致;油螺一只约3.8斤,经脱壳、切片、辣炒,由于此螺脱壳加工后可食用部分缩水明显,经认真比对,份量与消费者展示图片大小基本一致;马蹄螺3.5斤和贵妃螺3.7斤,消费者展示图片比执法人员复原菜品份量略少。
经调查,该店家存在支付出租车司机回扣招揽客人、未与消费者充分沟通即匆忙配菜下单、部分海鲜经烹饪后份量略少等问题。
北海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已责令该店家停业整顿、限期整改并立案处罚。店家表示将向消费者致歉并退款。对涉事出租车司机,相关部门已责令出租车公司对其进行约谈、罚款和限期停运处罚。
通报全文↓↓
转自:澎湃新闻、红网、新华社、南方网、北海市场监管、长安街知事
来源: 广州反邪
合 |每日经济新闻、九派新闻、北京青年报、上游新闻、青岛早报
昨日,#男子称餐厅点海鲜葱姜费占菜价60%#的话题登上热搜,啥情况?
餐厅回应:收取的是加工费
近日,宁夏银川的李先生反映,大年初三晚上和朋友聚餐,点一份蛏子117元,另收单价为12元的3份葱姜费计36元,葱姜费相当于菜价30%;另一份花蛤66元,另收3.3份葱姜费计39.6元,葱姜费相当于菜价60%。
后经询问,餐厅前台表示确实要收取该费用。李先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感觉有些难以接受。
(图片来源:后浪视频)
26日,这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回应称,事实并非如此,账单中提及的“葱姜”是指海鲜的做法,收取的是加工费。“我们这边几家海鲜店都是这样收费,不是说就我们一家。”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一斤海鲜的加工费为12元,其中包含调料葱姜,账单中的“3”与“3.3”为海鲜的重量。“蛏子是39元/斤,点了3斤就是117元,加工费为12元/斤,共36元。花蛤3斤3两,是66元,加工费就是39元。其他菜里也有葱姜蒜,但是没有加工费。”
上述餐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鲜的食材费和加工费分开单独算是银川当地海鲜餐厅常见的一种收费方式,店里的加工费标准也是当地市场的标准差不多,在店里也都是明码标价的。“因为店里很多员工年前回家了,我们临时请了一些员工顶班。这位顾客他当天打电话,前台也没解释清楚,造成了误会。今天我们已经跟顾客解释清楚了,他说‘你要说是加工费,我就能理解了’。”
海鲜加工费曾引起不少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饭店吃海鲜,因为收取“加工费”而闹得不欢而散的新闻屡见不鲜。
其中有店家不明码标价,事后遭到监管处罚的。
例如,2018年,青岛市民赵女士自带9斤螃蟹在饭店加工,被收900元加工费一事引发关注。当地物价局表示,涉事海鲜馆未对加工费明码标价,勒令退还。随后,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宣传部通报称,已对渉事饭店加工费不明码标价行为立案处理,并责令停业整顿。
还有店家明码标了价,但顾客没注意到的。
2017年,重庆文女士和家人在吃海鲜后被收取了加工费,文女士感到很费解:“我是在酒楼吃的海鲜,又不是外面买来让他们加工,为什么还要收加工费呢?”
老板告诉她,店里收费都是明码标识,不仅有海鲜价格表,还有海鲜加工价格表。在老板的指引下,文女士才看到,在海鲜区的顶部,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有海鲜的加工价格。
虽然如此,文女士仍然觉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当时真的没看到,老板也没有告诉我。”
记者向当地工商局咨询,工作人员表示,食品定价属市场调节行为。收取加工费的前提必须是明码标价,以告示或口头通知的形式告知消费者,消费者应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消费,不让消费者产生歧义或价格纠纷即可。
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一些盛产海鲜的地区的监管部门和餐饮协会都加大了对海鲜加工行业的监管力度。
据悉,2022年,青岛市市北区市场监管局曾针对营口路农贸市场及周边餐饮消费领域市场存在的问题多措并举,通过海鲜加工统一“标准价”、散啤明码标价、定期检查计量器具以防范短斤缺两等方法,改善餐饮消费环境。
今年1月11日,三亚市海鲜餐饮协会向全市餐饮企发出《2023年新春佳节“文明用餐 诚信经营”倡议书》,倡导餐饮行业在2023年春节期间能继续维护良好经营消费环境,为游客朋友提供优质服务。其中提到:
全市各餐饮企业要规范店堂招牌名称,在店内显要位置悬挂营业执照等证件,保证广大消费者明白消费。使用镂空的白色诚信筐过秤海鲜;在使用塑料袋过秤,要主动开孔沥干水分过秤;螃蟹进行松绑裸称。做好海鲜品下单前的告知义务,对象拔蚌、沙虫、海胆等海鲜的含水含沙等情况要主动告知消费者,提醒消费者合理选择。
全市各餐饮企业在店内的海鲜池上要悬挂海鲜价格标识牌,海鲜池区域要由显示屏滚动播放全市海鲜政府指导价格,要使用物联网溯源秤进行称重。从海鲜池到后厨的视频监控设备要进行全覆盖,并保留一个月以上的视频资料。提供海鲜加工服务的餐饮企业要在店内显著位置公示海鲜加工费标准,要提前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备海鲜加工费标准,不得随意变更海鲜加工费标准。
来源: 潇湘晨报
雨袭来,“画里宏村”为何总能安如山
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治水故事
世人熟悉宏村,大多因其保存完好的徽派民居、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古朴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村一体浑然天成。
20多年前,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一袭长衫,牵马走过南湖画桥的镜头,是大银幕上的经典瞬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在这个夏天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今年入梅以来,宏村所在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遭遇强降雨,暴雨中的宏村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其体现古人智慧的科学水系设计被网友点赞称奇。
在粉墙黛瓦之外,不为人所熟知的是宏村与水的故事。依水而生,敬水也治水,为水所成就,最终留下了人水共生之景,惊艳世人数百年。
“牛”形村落
何事就此卜邻居,月沼南湖画不如。
浣汲何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宏村口占》胡成俊(清)
据黄山市气象部门统计,6月18日20时至6月28日8时,黄山全市平均累计雨量590.1毫米,已超常年梅雨总量(449毫米)。强降水范围覆盖全市,其中黟县雨量达543毫米。
宏村位于黟县东,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今年6月中下旬暴雨来袭时,宏村仍是黄山市境内少数正常开放的景区之一。
强降雨的考验下,宏村水系既能储水又能排水的优势凸显出来。
了解宏村的水系要从地形说起。
东北处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西南方向流淌着羊栈河、西溪河,并向南汇入奇墅湖,宏村就位于这片河滩之上。
宏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红伟说,从高处俯瞰,宏村宛若一头静卧在山前溪边的青牛,“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红杨与白果两棵参天古树作“牛角”,雷岗山为“牛脊背”,河流上分布的四座桥为“牛腿”。
再往“牛身”上顺着水流的方向仔细看。
汪红伟介绍,河水自“牛头”处的水口流入村内,就到了宏村中心位置的月沼,即状如半月形的“牛胃”。随即通过穿家引户的水渠,就是好似“牛肠”一般的水圳,再向南汇入南湖,也就是“牛肚”,最终通向奇墅湖,又名东方红水库。
宏村水系就由这头“牛”的主要部位——河流、堨坝(拦河坝)、水圳、月沼、南湖和庭院水塘水榭组成,分为外水系和内水系两部分。所谓的“外水”自村西北宏际桥旁的拦河坝进入村内,便成为“内水”。
村中水圳与月沼、南湖等内水,加上外水,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网格状水系。之所以宏村能够在暴雨中安然无恙,这张“水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疏解作用。
——拦河筑坝,根据水情丰枯调节进村水量。
在今年的集中降雨中,流经村口的西溪河水位迅速上涨,河水夹带着泥土已经变成褐色,滚滚向前。但这并未对宏村造成特别严峻的防汛压力。
“把拦河坝上的闸口关闭后,外面的水进不来,村内新增加的水就只有降雨了。”汪红伟告诉记者,闸口可以等到天气恢复正常时再打开,以此保证流进村子的水不溢不竭。
汪红伟说,当时雨下得最急的时候,从月沼漫到街面上的水也就不到20公分,而且雨水是一直顺着水圳向南往外排,只要雨量减小,降雨量小于排水量,不出半小时,漫出来的水就退了。
——水圳穿村,利用自然落差进行排水。
宏村的水圳长1200余米,穿街过巷,有明有暗,有分有合。
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胡时滨自2018年起开始带队修订村志,对宏村水系进行了系统性的追溯与研究。
“宏村水系构思精妙,充分利用了村子地形北高南低的自然落差。南湖水面标高低于拦河坝入水口处约4米,在700余米长的主圳中形成了每分钟21米的流速,使水始终处于流动、飞溅的状态。”胡时滨说。
胡时滨告诉记者,水圳之所以“九曲十弯”,而不是挖成一条笔直的沟渠,是因为直圳会缩短水的流程,增大落差,导致水流急,水圳两岸易坍塌。
不仅有排水功能,绕过家家户户的水圳既能让全村人就近用水,满足饮用、防火、浣洗、灌溉等日常需求,还可调节村中的小气候,起到给村庄降温的效果。
——天井水榭,“小环境”构成水系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徽派建筑讲究“四水归堂”,让四面屋顶上的水都流入中间的天井中。宏村的古民居也多是据此设计,一部分水蓄起来可供后续生产生活,另一部分则通向水圳,被及时排出去。
66岁的村民王维新从10岁起就住在宏村里一座名为“松鹤堂”的古民居里,经历了数次大暴雨,印象中屋外的石板路上偶尔会有水,但很快也会透过石板间缝隙往下渗,没有一次漫到家里,今年也不例外。
松鹤堂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主人将屋外水圳中的水引入屋内,并挖出鱼池,在池上又建了水榭。像这样的古水榭,全村还保留30多座。
“外面下暴雨,我们还能坐在水榭里吃饭喝茶,这也是我们一家人愿意住在宏村老房子里的原因。”王维新说。
在宏村西北处的承志堂是清末徽商汪定贵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前后建造的宅邸。除了因徽州木雕集聚而被人们称为“民间故宫”,宅子的西侧颇有创意地建有鱼塘厅。高高的马头墙下一汪鱼池,被称为“牛肠”的水圳穿塘而过,现在还能看到一群红色锦鲤因这一池活水而游得欢腾。
不难看出,宏村水系的每个环节、每一部分都在发挥功能,形成了进水、引水、渗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体系。
“这个古代排水系统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顶级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来自江苏的游客刘丹在听完讲解员介绍后由衷感叹。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以宏村与其相邻的西递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上的介绍词突出了这两个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面貌。其街道规划、古建筑和装饰,以及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宏村水系起到了加分项的作用。
2000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该组织成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大河直躬先生前往黟县,对西递、宏村古村落进行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验收。
据全程参与记录的随行人员回忆,那天不时下着毛毛细雨,但大河直躬兴致不减,在考察了汩汩“牛肠”,也就是通往各家各户的水圳后,又去水圳源头看了大坝,对中国古村落水系工程予以肯定赞赏。
“在欧洲可以找到类似的地方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但那是大城市。可以说,宏村是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大河直躬说。
敬水治水
一片娲皇石,中流截急湍。
夕阳斜射处,误作碎金看。
——《石漱夕阳》汪承恩(清)
从小桥流水到青石碧水,江南的水总给人一种婉约柔美之感,但这并不是故事一开始的设定。从敬畏水,到了解水、利用水,宏村人走过了艰辛坎坷的长路。
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陈继腾研究徽州村落与建筑多年,他告诉记者,徽州传统村落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清晰的组织结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尽管在古代披上了堪舆风水的外衣,但仍然无一例外地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利用自然。
“宏村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十分尊重水的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形成了传统村落与水系水脉相依相伴、防用结合的和谐共生之景。”陈继腾说。
对于600多年前的宏村族人来说,世界并不那么大,只盼有一方安居乐业之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定百年计,谋划深远,他们的眼界早已超出面前这一方水土,留下了那足以让600年后的现代人都啧啧称奇的水系。
在宏村水口拦河坝的旁边,立有一块现代仿制的石碑,原为明宣德九年(1434年)春立,上面描述了宏村汪氏一族开凿水系的初衷:
“吾汪氏弘村一脉,自宋咸平年间,仁雅公迁居黟县十都奇墅。历三世,于宋绍兴元年迁来弘村。又两百年,期间,因远离溪流,族人屡遭祝融,宅舍多毁,达更有大旱之年,颗粒无收,族人生计维艰。”
宏村,聚族而居,以汪姓为主。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南宋初年,汪氏一族从奇墅湖附近迁至雷岗山一带,因西溪河一遭暴雨便泛滥成灾,所以最初的族人聚居地选在半山腰,离河水较远。到了南宋末,一场特大的山洪暴发使西溪河改道,随着旧河道干涸,由此多出来一块河滩可供开垦,宏村人这才慢慢往山下迁移。
然而“远离溪流”成了村庄发展的障碍。居于这风水宝地,村子的人口与财富却并没有随之增长。
于是在明永乐年间,正值徽商鼎盛时期,一位名为胡重的女性族人站了出来。
不同于人们对徽州女性的固有印象,似乎终日倚在美人靠上、盼着外出经商的夫君早日归来,以胡重为原型创作黄梅戏《凤鸣宏村》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余治淮综合史料与村民的口口相传,给记者描述了一个在宗族中承担起主心骨角色的女性形象。
从西递嫁到宏村,胡重相传原是一名风水先生的女儿。其夫、族长汪思齐赴山西为官后,由胡重代行宗族事宜。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胡重从休宁万安镇请来了堪舆大师何可达,在踏勘地形、绘制地势图的基础上,制定了向南扩大村落及引水入村的整体规划。
规划明确之后,汪氏子孙便开始筹集资金,调拨人力,先后在西溪河拦河建堤坝,古称石漱,再引水入村、开凿水圳,以及围绕一处天然泉眼挖出蓄水用的池塘“月沼”等,先后耗时20余载。之所以将月沼挖成半月形,据传也是胡重力排众议,为的是始终以“花未开,月未圆”激励后人。
在通水不久,族人便在月沼北岸修建了祠堂,名为乐叙堂,并在其周围筑屋立栋,这一带很快发展成了村落的中心。自此,宏村雏形形成,并迎来了长达百余年安稳富庶的日子。
正是因为胡重对宗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她去世后,族人一改女子不入祠堂的惯例,在乐叙堂摆上了胡重的画像,其上还挂有“巾帼丈夫”的牌匾。
月沼与水圳构成了宏村水系的“一期工程”。在《弘村水圳碑记》上,写有个中艰辛,同时不忘敦促后人完成未竟之事业:
“凡历弘村周边山水,始成规划,合族老幼,同心协力,凿泉窟为月沼,溪流贯宅舍,又历二十寒暑,方初告功成。期间所历艰难,非亲历者难已揣想,然规划仍有未竟之处,留待后人薪火相传。”
由于人口增长迅速,仅靠月沼已不能满足村民们的日常用水需求,而且村南新开拓的耕地也需要就近的水源进行灌溉,生存的压力再次迫使村民们重新考虑水系规划。
于是在胡重去世100多年后,族人“忆前人遗言”,拾起了交接棒。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村民们集资集力,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砌石立岸,用三年时间建成了“二期工程”南湖。湖中也建有坝,使其在丰枯期都可以维持一定的储水深度。实用性之外还考虑了景观性,“堤植花柳浓阴野,如夏则菱荷殷然,弥望一碧,游迹之盛。”
科学规划在前,薪火相传在后。前后历时200余年,经过汪氏宗族先后几代人的接力,宏村水系方才完工。
源远流长
今勒石以誌,期族中后人知先辈创业之艰难,悟子孙守成之不易,孜孜矻矻,以葆我汪氏宗族世代邨盛族荣,源远流长。
——《弘村水圳碑记》(明)
进入暑期,虽然高温天气不断,但宏村依然游人如织。7月以来,研学游、亲子游热度上升。从湖边桥旁到街巷阡陌,甚至是村委会门口,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画板。旅拍的生意特别好,不少年轻姑娘们穿上汉服,撑起油纸伞,让镜头记录下这独属于徽州的温婉之美。
据统计,今年1至7月,宏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85万人次。
如今,水系成了宏村独特韵味的一部分。白天,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清晰地倒映在月沼的水面上,从塘边走过,一时不知身在空中还是水里;夜晚,南湖旁亮起串串红灯笼,晚风将湖面吹得轻轻起皱,踏上南湖中的小桥,只觉与周围融为一体,自己也成了这画中人。
“一山一水一村落,一砖一墙一人家。历史赋予这景厚重的墨色,这景又给历史添上了馨香。”在宏村一间由老房子改造的民宿,门口的墙上贴满了游客们写下的明信片,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这么写道。
水是宏村的灵魂,更是宏村最生动的文化注脚。对于宏村人来说,水系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还兼具精神享受与情感联结之效。
西溪河的水,经水圳流遍全村。村里很多人家临水建房,发挥创造力在庭院里挖池塘搭水榭,留下一个个精致小巧的家庭花园,作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宏村人生活伴奏的是流水声、蛙声、鸟鸣,还偶有鱼儿的扑腾声。
全村人同饮一渠水,这让水系成了宏村人独有的情感纽带。
在翻阅史料记载时,胡时滨发现,当时水系修建的费用主要由汪氏族人负担,但水圳的走向却特意考虑了董姓、韩姓、戴姓等村民的需求。全村不同姓氏的人同用一渠水,慢慢地形成了共同意识与感情绑定。
为了让水圳上下游的住户都能用上干净的水,自古村规民约就有规定,早上8时之前不允许洗衣洗菜,是各家各户舀取饮用水的时间,浣洗必须在此后进行。
自觉维护水质的传统延续到了现在。最新版的村规民约里仍明确禁止“在宏村水系(水圳、月沼、南湖)中洗涤肉类、鱼类、鸡类及带有油污物”“倾倒或直排污水污物等影响水质”的行为。
汪红伟说,要是发现有餐饮业经营户将污物直接排入水系,必须停业整改。村里会监督经营户配合做好泔水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没有市政管网通道的商户要将垃圾收集好,并交由第三方保洁公司。
一渠清水,人人受益的同时,也将维护之责交予所有人。
“从我记事起,清淤就是村子里一年一度的大事。到元月份,一般是过年之前,全村男女老幼,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会走路的娃娃,都会拿着铁锹和铲子把家附近水圳里的淤泥给清出来,再用三轮车拉出去倒掉。”宏村党总支委员汪光宇告诉记者,水圳暗渠比较难处理的地方,需要人钻进去挖,现在主要由村民代表与村里的党员们负责,要再多花一天时间。
对宏村人来说,与水相伴相生,更懂得其中珍贵。
汪光宇说:“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给村子带来了灵气,为我们创造了财富。现在宏村的娃娃们从小就开始听先辈建村的故事,以后他们会接过交接棒,让宏村的水继续流淌下去。”(记者汪奥娜)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